1. 弟子規入則孝的故事有哪些
1、中國古代遵從入則孝的故事舉不勝舉,最有名的有古代十大孝子的故事:孝感動天—渣升扮—舜,親嘗湯葯——漢文帝劉恆,嚙指痛心——曾參,百里負米——仲由,蘆衣順母——閔損,鹿乳奉親——郯子,戲綵娛親——老萊子,賣身葬父——董永,刻木事親——丁蘭,行佣供母——江革。
2、弟子規入則孝,出自《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規》是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范,形式為三字韻語,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
3、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雲:「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1)弟子規講孝順擴展閱讀:
閔損蘆衣順母的故事
1、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
2、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
3、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笑枯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
3、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如灶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2. 請問關於弟子規中關於孝的句子
《子弟規之入孝則》原文片段: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版順承。
譯文:在家權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 ,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裡。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子弟規》出自清代李毓秀。
(2)弟子規講孝順擴展閱讀:
《子弟規之入孝則》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
譯文:孔子說:「為人弟為人子的人進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順從兄長,行為時常謹慎、守信,博愛大眾,而親近仁者。在上述幾點全部做到之後,若有餘力,則可研習六藝之文。」
《弟子規》是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范,形式為三字韻語,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
3. 《弟子規》 - 入則孝總綱
入則孝
這一部分講的就是在家裡要懂得恭敬,孝順父母,「入」是在家,「孝」是恭敬,孝順父母心裡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處處照顧到父母的內心感受,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孝。
如何理解「孝」這個字?
1.上一代與下一代融為一體叫「孝」。從字面上看上面一個老下面一個子好像老子保護著兒子,兒子背負著老子。合為一體就成了一個「孝」字。從時間上看,過去、現在、未來還是一體。老一代上面還有老一代,父母上面又有父母,祖宗一直追溯到遠古無盡的過去;子一代下面又有子一代,兒孫下面又有兒孫,一直到無盡的未來。無始無終都是一體。盡的過去和無盡的未來,上一代總是想著如何培育好下一代,對他的父母,祖先和社會有所交代,下一代總是想著如何恭敬孝順好上一代,時時念想著父母,孝順父母奉獻社會,將家庭社會責任扛在肩上,為他的下一代做好表率。 這種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觀念,並將其落實到日常生活言行中就叫做孝,古聖先賢們起心動念都會照顧到子孫的未來,不會把子孫的資源拿來糟蹋,然而現在為了暫時的經濟騰飛發展,把大自然資源環境都糟蹋了,破壞了誰承擔苦果我們的兒孫,我們的後代孝順不好,上一代培育不好下一代就是不孝。
2.我們為什麼要倡導孝道?
孝治天下,政通人和,國泰民安,家庭和睦,人民幸福。
在中國的春秋時代,至聖先師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就討論了這個問題,一天孔子閑坐著他的學生曾參在旁邊侍奉孔子,問曾參:「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意思是說前代帝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和極為重要的道理。去教化天下百姓,是人民和睦尊貴和卑微的人都能相安沒有怨言,你知道這個製得要到是什麼嗎?曾參聽到老師講廳磨這么重要的問題,立刻恭恭敬敬地站起來,離開座位來到孔子面前說。弟子不聰明哪能知道這種至德要道呢?請夫子詳細講解。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意思是說這個至德要道是孝道,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由此而產生。自天子至於庶人,人之行莫大於孝,上至君王等國家領導人,下至平民百姓都要行孝人的德行最大的就是孝道,所以國家以人為本做人以德為本,德行以孝為本。育人從孝入手。
《虞舜耕田》
中國古代著名帝王舜。就是一個例證。順名字叫虞舜,為人溫和孝順,母親很早去世後母對他刻薄虐待。父親不明事理受後母挑撥,不喜歡舜,弟弟是後母所生,對待舜也極不友善,在這樣一個家庭中生活舜很能忍耐,他明白道理,正如《弟子規》所說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雖然父母不喜歡他,他還是孝敬父母,雖然弟弟跟他作對,他還是友愛弟弟,後母視他為眼中釘,但無論讓他做什麼重活,舜都能很好的完成,讓他去耕田,他就很好的耕田。讓他去捕魚,他冒著大雨也無怨言,甚至後母和弟弟想害死她,在他下井工作時,倒土填井,幸虧他預先在井底挖了一個通道口爬了出去,回家後對後母和弟弟一句怨恨之言,怨恨之心也沒有,還是那麼恭敬友愛,最後終於感化了雙親.舜雀伏伍的孝感動天地,據記載舜耕田時,山中大象跑出來為他耕耘,代他勞動小鳥為他播種。舜的孝行傳到當時帝王堯那裡,堯帝非常歡喜,覺得自己的接班人應該是這樣,有道德的人。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舜,請舜出來協助自己管理國頃或家大事,後來把王位也就傳給了他,當時天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民俗淳厚。孟子說: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舜是個耕田的人,他並沒有想到會當帝王,是他的孝行感召天下成為天子。
《孝子的反哺之愛》
孝子田世國是2004年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他的母親得了原毒症,必須移植一
個健康的腎臟才能延續生命,家中兄妹三人爭相捐腎,最後這位孝子為母親捐了腎。為了不給年邁的母親增加心理壓力,他們沒有告訴母親,這位孝子成為國內第一個給父母捐腎的兒女。正是兒子的反哺之愛,才使生命垂危的母親重獲新生!記者問:「你心目中是怎麼樣理解現代孝道的?」這位孝子說:「命都是父母給的,而且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不計回報的。」這位孝子又說:「我怎麼能夠和楊利偉、袁隆平比肩?我只是給我自己的母親捐了一個腎嘛。他們對國家很有貢獻,我只是做了為人子應該做的事,這點事趕不上母親給我們恩德的萬分之一,自己覺得受之有愧。「其實一個孝子的行為,完全可以帶動整個社會良善的風氣,喚醒更多人的孝心,更多人知恩報恩的態度。
古今官員和讀書人也信奉孝道。如黃庭堅、陳毅等。
(庭堅滌穢》
宋朝有一個大學問家,叫黃庭堅,他的行書和草書是傳誦古今的。他非常孝順母親,每天一定親自為母親清洗馬桶。這個工作本來可以由僕人去做的,可是黃庭堅堅持自己去做,而且做得很認真,洗得很乾凈。因為黃庭堅知道自己的母親平生最喜好潔凈,如果讓僕人去做怕不能盡心如意。所以自己親自動手,讓母親生歡喜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去做,無有疲厭。黃庭堅貴為國家的官員和著名的文人在經濟上奉養母親是不成問題的,但是他的孝敬之心還包括對母親全面的體貼關懷,順從母親的特性愛好。因此,他的孝行被列為中國著名的二十四孝的典範之一。
《陳毅侍親》
中國的十大元帥之一陳毅,有一次出國回來,帶著夫人,還有幾個隨同訪問的人員,路經家鄉,就順道看看自己的母親。他母親當時躺在床上,因為大小便失禁所以每天都要換那些尿濕的褲子。他母親一看到自己兒子回來,就趕緊叫人把尿濕的褲子塞到床下藏起來,但還是被陳毅看見了。他就笑著來到母親身邊,問說:「母親,很久沒回來看你了,你剛才藏的是什麼東西?」他母親說:「沒什麼。「來,我來看看。」他就趴到床底下,把褲子拿出來,對他媽說:「媽媽,這個尿濕的褲子我來給你洗就好了,你何必要藏起來?」老太太一把抓住說:「不行不行,你現在都是元帥了,是我們的開國元老了,怎麼能讓你洗尿褲?「陳對他母親說:「媽媽,我小的時候都不知道尿濕過多少褲子,你幫我洗了那麼多尿褲,現在我才幫你洗一次也不為過,說完叫上他的夫人把這個尿褲拿出去洗了。
《蔡順拾椹》
漢朝有個平民叫蔡順,父親早去世,他奉侍母親,非常孝順,當時朝廷王莽篡位,天下大亂,又逢年歲飢荒收成不好,缺乏糧食。蔡順支好到野外采些桑葚果來給母親吃,踩上桑葚時他總是帶著兩個籃子來分裝,有一次遇到強盜強盜好奇地問他,你採的果子為什麼用兩個籃子分裝,這樣不是很麻煩嗎?為什麼不裝在一起呢?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已經成熟了。比較甜是給母親吃的,紅色的還沒有熟透,比較酸是留給自己吃的,所以要分裝兩個籃子,強盜聽了很感動,也很同情蔡順,不但沒有搶劫他,還送她三斗百米和一些肉,可是蔡順宛然謝絕了。
3,父母對子女至少有十種深厚恩德,當子女的千萬不可忘記。
①懷胎守護恩。
《兩堆白骨。》
釋迦牟尼是2000多年前的一位聖者,有一天他帶著學生走在郊外,剛好看到一堆白骨,佛陀把這白骨分成兩堆,一堆顏色比較潔白,一堆顏色比較灰暗,他的學生很好學,就問為什麼,他說這堆顏色灰暗的是女人的骨頭?女人的骨頭為什麼比較灰暗?因為母親在懷胎十月過程中,孩子所有的營養都必須從母親的血液中汲取。當胎兒的鈣質不足時,就必須從母親的骨頭中滲出來,輸送給胎兒。孩子出生後母親還要分泌乳汁來喂養孩子。母親都會把最好的營養成分轉化成乳汁喂給孩子。所以母親的骨頭是灰暗的。在懷胎的時候會有生理反應,會嘔吐,吃不下飯,但是母親還是勉強自己,一定要把食物吃下去。為什麼呢?為了讓她的身體有營養可以輸給胎兒,縱使她很難過也會勉強自己把食物吃下去。
②臨產受苦恩。
人的疼痛分為十級。媽媽生孩子的疼痛是疼痛的最高級十級。而且要連續忍受五六個小時,十幾個小時,甚至一天兩天才能生下孩子。
③生子忘憂恩。母親經過一場生死掙扎的痛苦把孩子生下來,但母親還是牽掛,祈禱著孩子能平安健康。所以第一句話第一個念頭是什麼?是孩子怎麼樣健不健康,當知道孩子平安無事,她不以自己的苦為苦,臉上露出了笑容,母親對孩子的疼愛可以把這樣的疼痛完全拋在腦後,這樣的恩德我們這一輩子都要記在心上。
④咽苦吐甘恩。養育的功勞大過生育,父母對子女的照顧不舍晝夜,對子女愛重情深。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只要子女能健康溫飽,父母就感到安慰。當你生病時,父母在半夜當中帶你去看醫生。恨不得把病生長在自己身上。假如你晚上不睡覺還要吵鬧哭,家裡人就必須輪番上陣,做接力賽。你的吃喝拉撒睡等這些生活的繁瑣和壓力都由父母承擔。對於我們的教育,費盡心思教你寫字,教你說話,每天接送你上學,回家陪你讀書,陪你講故事,陪你入睡,陪你學才藝。每天因為你學有所成而感到開心,每天因為你不懂事而感到煩心,平時省吃儉用,但在你的教育上確實慷慨萬分,每天設計你的前途,每天規劃你的未來,一邊希望你展翅高飛,一邊游惦記著你,留戀外面不願回家。⑤回干就濕恩。小兒尿床弄濕被褥,母親趕緊把孩子移到乾爽之處,自己睡睡在又濕又冷的地方。父母總是把好東西給兒女想用自己雖然沒吃好沒睡好,但毫無怨言,只求兒女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長大。
⑥哺乳養育恩。母親如同大地,父親如同蒼天子女,被父母的愛所覆蓋滋養,即使你長得很醜,父母還是愛你,即使你是殘缺手足的人,父母還是不厭倦的照顧你父母的養育之恩,點點滴滴日日夜夜,父母的愛是偉大的,是無微不至的。
⑦洗濯不凈恩。母親為孩子每日洗滌尿布,操持家務。雙手變得粗糙。原本紅潤青春的面孔也因日夜操勞而憔悴。
⑧遠行憶念恩。孩子遠去他鄉或求學,或出差,或工作,父母早晚懸念祈禱兒女平安。如果兒女不懂事離家出走,父母會為兒女傷心落淚,肝腸寸斷。父母的這種愛和牽掛,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從來沒有停止過。中國古代著名的唐詩孟郊《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詩中描述的是一件生活中極平常的事,兒子要出遠門了,母親為他縫制衣服一針一線密密的縫就怕縫的不結實,因為兒子外出,不知何時歸來,要是縫制的不牢固,兒子離鄉背井在外會帶來不方便,就是這么一件小事,母親的愛,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懷已融進裡面,所以詩人感嘆的說,母親的恩德就像太陽,做子女的如同小草小草呀,如何報答太陽的偉大恩德呢?
⑨深加體恤嗯。父母看見子女受苦受累總是想盡辦法幫助子女。為子女分擔,看見子女辛苦父母心不安。「子苦願代受而勞母不安。」父母的恩德是這樣偉大,對兒女之愛永無枯竭。
⑩絕對憐憫恩 。母年100歲,長憂80兒,欲知恩愛斷,命盡使分離。父母對兒女的愛伴隨一生。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都會有感情,但也會因一點小事摩擦而起記恨在心,但是父母卻不一樣,父母對子女的恩德是絕對的,總是時時抱著戀愛的心來照顧子女,子女再怎麼壞再怎麼不孝父母,還是抱著憐憫寬容的愛心來對待他們,看到子女有任何苦難都會讓父母痛徹心扉。不管子女是處順境還是逆境?不管子女是呀呀學語的兒童,還是踏上社會的青年,不管子女是默默無聞的平民百姓,還是光宗耀祖的名流顯貴。父母的愛永遠常相隨,父母對兒女的愛就是這樣無私博大,真誠永恆,無微不至,富於犧牲精神的。
4,孝心一開,百善皆開。改善孝為先。它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孝為百善之首,第二個意思是孝心一開百善皆開。一個真正有孝心的人會不會自私?不會。因為他第一個想的不是自己。 一個真正有孝心的人會不會頂嘴?不會。因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不要小看《弟子規》,一個入則孝就可以解決我們所有的問題。當我們知道身有傷貽親憂,我們還會想不開自殺嗎?還會生活顛倒,沒有作息規律損害身體嗎?當我們知道德有傷貽親羞,我們還會沒有責任心嗎?不會反而會很勤奮的上進。 一個人真有孝心,他對其他人的父母也會有恭敬之心,推而廣之,他這一份孝,這一份敬會對一切長輩。他會不會去去欺負別的孩子,不會因為他知道當別人的孩子受傷害,他的父母最痛苦,所以《弟子規》易開篇就講孝道,而且通篇貫穿孝道物理化學。
5,我們如何行孝呢?
第一孝養父母之身。就是實時懂得去滿足父母的生活起居關懷父母的身體健康,一個孝子應該首先保障好父母的吃,穿,住,用,行等基本生活要求,使得父母不用為生計發愁,同時關心維護好父母的身體。
第二,孝養父母之心。就是讓父母感到心情愉悅,不讓他們擔心擔憂。
敬順父母「孝」關鍵講一個敬字,內心真正恭敬父母,有些人以為給父母一點錢,然後父母吃好,穿好住好就是孝順,其實是錯誤的,孔子的學生子游問孝,孔子跟他講。「今之孝者是謂留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現在人都以為孝順父母就是養活父母,連狗馬都能得到飼養,如果對父母不敬,那養活爹娘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對父母如果沒有宮頸之心,僅僅解決父母吃飯的問題,這不是笑的含義,孔子的學生子下來問效,孔子回答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傳,曾是以為孝乎?」意思是說在父母面前經常保持和顏悅色是難能可貴的,有事情晚輩戴維向來有韭菜長輩先吃,難道僅僅這樣就可以算是盡孝呢?不但要為父母提供物質還要恭敬孝順。讓父母感到心情愉快,孝順父母就要順著分了,讓父母感到順心開心。言語行為不禁不順,反而頂撞視為大不孝。
第三,孝養父母之志。就是繼承和實現父母祖輩的志向和心願,讓他們覺得子女長劇情長榮耀而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孝經》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笑的最高頂點是什麼?使子女能夠修養自己的德行,成聖成賢揚名於後世,讓父母得到光線,讓子孫後代效仿以你為榮。父母祖輩由哪些志向和心願呢?子女在學校德行很好,讀書用功成績優異,得到老師和同學贊揚子女在單位人脈關系好,工作認真,業績突出得到領導或員工贊揚。子女在家庭孝敬父母體貼愛人生,生養並教育好下一代,讓家族的興旺的延續。
第四,孝養父母之慧。就是幫助父母增長人生智慧,讓父母的生活過得更加幸福圓滿。
《孝經》講:「不愛其親為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所以愛人敬人要先從父母親開始。仁愛的落實都要由近而遠不能夠倒過來,如果一個人在單位對領導很恭敬,但是在家裡卻不恭敬父母,這樣的人能重用嘛,不能這樣的人心裡只有功利沒有道義,他想的都是自己。這種人生的官能夠為老百姓謀幸福嗎?當老百姓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相沖突的時候,他必定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百姓利益之上。所以選擇官員首先要看他有沒有孝順父母,孝敬父母才能孝敬別人,愛父母才會愛百姓。古代選拔賢能有兩個標准,一個是孝,一個是廉叫做舉孝廉,因為只有孝順父母才能忠於祖國才能熱愛人民。
4. 弟子規一書中孝敬父母的句子有哪些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版則省昏則定
出必權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5. 弟子規入則孝原文及解釋
弟子規入則孝原文及解釋
弟子規入則孝原文及解釋,我們在小學的時候,已經學習過弟子規了,弟子規主要的意思就是希望我們能夠孝敬父母和對兄弟姐妹友好的一本書,我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弟子規入則孝原文及解釋的相關資料。
《弟子規·入則孝》原文「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弟子規·入則孝》原文翻譯:
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溫暖,夏天要讓他們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子;伺候父母安眠。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也要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掛念。平時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選定的職業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輕易改變。不要因為小事情,就不稟告父母而擅自去做。假如自作主張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為人子女的道理了。東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來。否則一旦被發現,父母一定會非常傷心生氣。
一、原文:
弟子規
總 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入 則 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則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謹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
二、譯文:
一、總 序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譯文】
《弟子規》這本書的'內容,是聖人對學生的訓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對己謹慎約束,對人誠實可信。處事要博愛民眾,並親近有德行的人。做好了這些如果還有餘力,就去學習文化知識。
二、入則孝 出則悌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譯文】
當父母呼喚的時候,應當即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讓做的事,應當立即行動起來,不能拖延偷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譯文】
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聽明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
冬則溫, 夏則清;
晨則省, 昏則定。
【譯文】
冬天寒冷的時候要照料父母,使其溫暖,夏天炎熱的時候則讓父母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侍候父母安眠。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譯文】
外出辦事時,必須稟告父母,回來後也要面告父母,以免父母掛念。居處要安在固定的地方,職業要穩定不能輕易變化。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譯文】
不要因為事情小就自作主張,假如自作主張的去做事,就不符合做兒子的禮儀。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譯文】
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東西,也不要私自把它們藏起來。假如你把東西藏起來,一經發現,父母一定會非常傷心生氣。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譯文】
凡是父母所喜歡的東西,一定要盡力准備齊全。凡是父母所厭惡的東西,一定要小心謹慎的處理掉。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譯文】
如果身體受了傷,就會給父母帶來憂愁。如果品行上有什麼缺失,就會使父母蒙受羞恥。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惡我, 孝方賢。
【譯文】
父母關愛我,我孝敬父母又有什麼困難呢。父母憎惡我,我還能克盡孝道,這種孝才算是真正有孝道。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譯文】
父母如果有過錯,作子女的應該善意規勸使其改正,規勸時態度一定要和顏悅色,說話時聲音一定要輕柔。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譯文】
如果父母不聽子女規勸,又不改正錯誤,等父母情緒好時再勸,如果還是不聽,還要哭泣懇求,如果父母生氣打子女,子女也甘願接受絕無怨言。
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譯文】
父母生病的時候,煎好的湯葯,做子女的都要先嘗一嘗。照料生病的父母要日夜服侍在床前,不能隨意離開。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譯文】
父母去世後要守喪三年,經常傷心痛苦,哀思親恩。在守喪期間,要夫妻分居,不能吃肉飲酒。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譯文】
為父母守喪要完全按照禮法辦事,舉行祭禮時要表達出極大的誠懇,對待已經去世的父母,要像父母在世時一樣克盡孝心。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譯文】
作為兄長要善待弟弟,作為弟弟,要尊敬兄長。兄弟之間和睦相處,對父母的孝心就包含其中了。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譯文】
彼此把財物看得很輕,兄弟之間的怨恨就不會產生。說話時做到互相忍讓,忿恨就自然消失了。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譯文】
在吃飯的時候,應當讓年長者先用;在坐的時候,應當讓年長者先坐下;在走路的時
候,讓年長者走在前面,年幼的跟在後面。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譯文】
如果聽見年長者叫喚人,就應立即幫他去叫喊。如果要叫喊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長者那裡去看看有什麼事。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譯文】
稱呼長者,不可以直呼其名。在尊長面前要表現得謙虛恭敬,不要自我表現才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譯文】
走在路上如果遇上了尊長,要快步迎上去行禮問候。如果尊長不說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
【譯文】
如果騎著馬行路時遇見長者要下馬,坐著車行路時遇到長者要下車。長輩走後,自己還要在原地呆會兒,等長輩走到百步以外,自己才能上馬或上車。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譯文】
如果長輩站著,晚輩就不可以坐下,長輩坐下以後,命令你坐,這時你才可以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譯文】
在長輩面前說話,聲音要低些,但是也不能太低,如果低到聽不太清楚,那也是不適宜的。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譯文】
在見尊長的時候,走路要快些,見過尊長告退的時候,動作一定要緩慢。長輩問話時要站起來回答,雙目望著長輩,不能左顧右盼。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譯文】
服侍叔伯等父輩,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恭敬。對待堂表兄,要像對待自己的胞兄一樣恭敬。
6. 弟子規入則孝內容
弟子規入則孝內容如下: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父母親愛護子女亂肆,子女能孝順父母親,那是極其天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麼困難呢?如果父母親討厭我們,卻還能夠用心盡孝,那才算得是難能可貴。一般人 總認為,父母要對子女有所付出後,子女才要有行孝的義務,這和菜市場的討價還價有什麼兩樣呢?
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著面孔, 聲色俱厲塌陪盯,臉色要溫和愉悅,話語要柔順平和。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諫。
若父母親仍固執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親 陷於不義,甚至放聲哭泣,來懇求父母改過,即使招父母親責打也毫無怨言、
當父母親有了疾病,熬好的湯葯,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嘗嘗,是否太涼或太熱 。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有應該侍奉在父母身邊,不可隨意離開父母太遠,在父母重病時,最需要有人照顧,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邊陪伴,照顧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溫暖與滿足的。
在父母臨終病重之際,為人子女的我們, 豈能因為事業忙,或沒有時間,而放棄這種機會呢?
當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喪三年,守喪期間,因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傷哭泣起來,自己住的地方也改為簡朴,並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辦理父母的喪事要依照禮儀,不可草率馬虎,祭祀時要盡到誠意 。對待已經去逝的父母親,要像對待父母生前一樣的恭敬。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孔子說:「孩子生下來三年之久,才離開父母的懷抱,能夠自己走自己吃,讓父母稍稍松一口氣,當子女的 ,我們在父母去逝後,為什麼就不能在三年的喪期中時時刻刻想念父母,愛念父母呢?」
人生在世父母與我們最親,給我們的恩情也最重,努力學習侍奉父母的禮節, 把孝道當成一項大事業,用心經營,才能立足於天地之間。父慈子孝,不一定讓我們的家富裕有錢,不一定有花園別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卻可以建立天然和諧的 秩序,讓我們活在安和樂逸的環境中。
家,如果是一個人的堡壘,孝,就是堡壘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讓我們用孝行把家固若金湯堡壘。
《弟子規》這些規矩,看似平常無奇,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去實行,那帶給父母親的歡欣快樂。可不是有性的東西可以媲美的喲。現在我們在家庭就能培養出這么好的言行舉止,將來自然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7. 弟子規關於孝順的詩句(請問關於弟子規中關於孝的句子)
《子弟規之入孝則》原文片段: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譯文: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 ,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裡。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子弟規》出自清代李毓秀。
(7)弟子規講孝順擴展閱讀:
《子弟規之入孝則》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
譯文:孔子說:「為人弟為人子的人進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順從兄長,行為時常謹慎、守信,博愛大眾,而親近仁者。在上述幾點全部做到之後,若有餘力,則可研習六藝之文。」
《弟子規》是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范,形式為三字韻語,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
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禮記》 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
——《論語·為政》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長幼有序。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孟子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
——《呂氏春秋》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 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莊子 禮者,斷長續短,損有餘,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
——《孝經·聖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馬遷 事親以敬,美過三牲。
——摯虞 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武則天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 內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蘇轍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李毓秀 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
——陳宏謀 侍於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周秉清 長者問,對勿欺;長者令,行勿遲;長者賜,不敢辭。
——周秉清 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廬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老舍 母親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
——費孝通 老年人猶如歷史和戲劇,可供我們生活的參考。——(古羅馬)西塞羅 開始吧,孩子,開始用微笑去認識你的母親吧!——(古羅馬)維吉爾 親善產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
——(法)雨果 一個人如果使自己的母親傷心,無論他的地位多麼顯赫,無論他多麼有名,他都是一個卑劣的人。——(義大利)亞米契斯 年老受尊敬是出現在人類社會里的第一種特權。
——(法)拉法格 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德)歌德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於隱藏他們的一切快樂、煩惱和恐懼。
——(英)培根 母親,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蘇聯)高爾基 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高爾基 一個老年人的死亡,等於傾倒了一座博物館。——高爾基 老人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
——(法)司湯達 老年,好比夜鶯,應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所有傑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親,把他們當作最好的朋友。
——(英)狄更斯。
弟子規全文 〈總 敘〉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入則孝〉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出則弟〉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近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謹〉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信〉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掩飾 增一辜〈泛愛眾〉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揚人惡 既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親仁〉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餘力學文〉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房室清 牆壁凈 幾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非聖書 屏勿視 敝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rù zé xiào入則孝fù mǔ hūyìng wù huǎnfù mǔ mìngxíng wù lǎn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fù mǔ jiàoxū jìng tīngfù mǔ zéxū shùn chéng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dōng zé wēnxià zé jìngchén zé xǐnghūn zé dìng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chū bì gàofǎn bì miànjū yǒu chángyè wú biàn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shì suī xiǎowù shàn wéigǒu shàn wéizǐ dào kuī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wù suī xiǎowù sī cánggǒu sī cángqīn xīn shāng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qīn suǒ hàolì wèi jùqīn suǒ wùjǐn wèi qù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shēn yǒu shāngyí qīn yōudé yǒu shāngyí qīn xiū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qīn ài wǒxiào hé nánqīn zēng wǒxiào fāng xián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qīn yǒu guòjiàn shǐ gēngyí wú sèróu wú shēng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jiàn bú rùyuè fù jiànhào qì suítà wú yuàn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qīn yǒu jíyào xiān chángzhòu yè shìbù lí chuáng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sāng sān niáncháng bēi yèjū chù biànjiǔ ròu jué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sāng jìn lǐjì jìn chéngshì sǐ zhěrú shì shēng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弟子規全文 〈總 敘〉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入則孝〉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出則弟〉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近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謹〉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信〉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掩飾 增一辜〈泛愛眾〉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揚人惡 既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親仁〉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餘力學文〉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房室清 牆壁凈 幾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非聖書 屏勿視 敝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rù zé xiào入則孝fù mǔ hūyìng wù huǎnfù mǔ mìngxíng wù lǎn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fù mǔ jiàoxū jìng tīngfù mǔ zéxū shùn chéng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dōng zé wēnxià zé jìngchén zé xǐnghūn zé dìng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chū bì gàofǎn bì miànjū yǒu chángyè wú biàn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shì suī xiǎowù shàn wéigǒu shàn wéizǐ dào kuī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wù suī xiǎowù sī cánggǒu sī cángqīn xīn shāng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qīn suǒ hàolì wèi jùqīn suǒ wùjǐn wèi qù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shēn yǒu shāngyí qīn yōudé yǒu shāngyí qīn xiū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qīn ài wǒxiào hé nánqīn zēng wǒxiào fāng xián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qīn yǒu guòjiàn shǐ gēngyí wú sèróu wú shēng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jiàn bú rùyuè fù jiànhào qì suítà wú yuàn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qīn yǒu jíyào xiān chángzhòu yè shìbù lí chuáng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sāng sān niáncháng bēi yèjū chù biànjiǔ ròu jué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sāng jìn lǐjì jìn chéngshì sǐ zhěrú shì shēng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孝的部分:〈入則孝〉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悌的部分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近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8. 弟子規 中,有關孝敬父母的語句有哪些
孝的部分:〈入則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版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悌的部分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近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9. 弟子規中孝順父母的經典句子
弟子規中孝順父母的經典句子如下:
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我們的時哪陵候,應該及時答應一聲,不要慢慢吞吞頃畢,讓父母著急。父母安排我們做事情時,要抓緊時間去做,不要拖延偷懶,讓父母為我們操心。
二、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對於父母的教誨,我們要洗耳恭聽,父母是過來人,比我們有經驗,都是為了我們好,不會害我們的。對於父母的責備,不要頂撞,不要怨恨,要順從地接受,因為他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我們好。
五、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如果我們身體受到損傷,父母就會為我們擔憂,所以保護好自己,也是孝順父母的一種方式。如果我們做了壞事,德行上有所欠缺,就會令父母蒙羞,臉面無光。
六、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父母在生病時,要盡心盡力照顧,熬了葯湯以後,要先嘗一下看燙不燙嘴;老人行動不便,聲音微弱,所以要時時刻刻守在老人身旁雀緩芹,寸步不離。
七、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父母不幸去世,我們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常常悲傷哭泣。生活起居也因此而改變,不再貪圖享受,戒絕一切酒肉、娛樂之事。
八、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為父母辦理喪事時,要合乎風俗和禮儀,不要草率馬虎,也不要為了面子而鋪張浪費,這才是真孝順。在祭祀父母的時候,要誠心誠意,而不是流於形式,做給別人看的。父母雖然去世了,但對待他們,還要如同生前一樣恭敬,還要牢記父母的教誨,不要辜負父母的在天之靈。
10.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什麼意思
意思:《弟子規》是聖人的教誨,也是培養聖人的方法,要想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首先要講孝(孝順父母長輩)悌(兄弟之間相互關心和睦),其次謹慎誠信。要愛周圍大眾,親近仁德賢人。尚有富餘精力,多多讀書做學問。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范,形式為三塵巧字韻語,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
《弟子規》全書以《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一章為總綱,分為五部分,各選擇《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輯而成。
全文總計360句,1080字,內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紐冠、行為儀止、道德品性、處世之道等,詳於道德教育。
《弟子規》是一部蒙學經典,所謂「弟子」,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聖賢弟子,而「規」則是「夫」、「見」二字的合體,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識。「弟子規」便是說,要學習聖賢經典.做聖賢弟子,成為大丈夫。
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
作者簡介: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潛,號采三。山西省新絳縣龍興鎮周庄村人,生於清代順治年間,卒於雍正年間,享年83歲。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李毓秀的人生經歷平實,性情溫和豁達,因而缺少傳奇故事。
史料記載,在年輕的時候,李毓秀師從同鄉學者黨冰壑,游學近二十年。科舉不中後,就放棄了仕進之途,終身為秀才,致力於治學。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復齋講學。
來聽課的人很多,門外滿是腳印。太平縣御史王奐曾多次向他請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學,被人尊咐旅稱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動是教書。根據傳統對童蒙的要求,也結合他自己的教書實踐,寫派簡鍵成了《訓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