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重陽節來歷20字
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內九」定為陽容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1][2][3][4]
據現存史料及考證,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季秋有豐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②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簡介四十個字
關於重陽節你都了解哪些呢?你知道重陽節的來歷嗎?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以下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重陽節的來歷簡介四十個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簡介四十個字
重陽節,為農歷九月初九。《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節的演變過程
重陽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
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後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攔隱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清代,明代的風俗依舊盛行。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重陽節的習俗
1、迎女贈糕
重陽節素來就有女兒節之稱,重陽節的習俗各地多有迎接女兒回家吃糕餅、設宴款待女婿的習俗。女兒回家時,父母還要贈給她們糕餅,以祝福她們事業通達隆盛。陝西同州,此日不只贈送時物給歸省的女兒,待嫁女兒也要一並贈送,稱之為逆節。河北邢台稱之為迎九,山西富平叫作送糕。《帝京景物略》所述明代燕京重陽節時迎接女兒的情形,頗為生動有趣:「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糕(花糕,是以麥粉為糕,將棗、栗、糖果妝點其上,或者上面放置雙羊像,北方地區極為盛行)。或不得迎,母則垢,女則怨,小妹則泣.望其姊姨,亦日女兒節。」其痴情重視到如此地步。河北張北地區有民諺道:「九月九,搬回閨女息慧衡圓息手。」
2、吃重陽糕
重陽節的習俗一定會吃重陽糕。因為「糕」與「高」同音,古人相信「百事皆高」的說法,所以在重陽節登高時吃糕,預示步步高升。
重陽節吃重陽糕的習俗源於魏晉時代,初日面餅,唐代叫菊花糕,宋代叫重陽糕,明清時則稱花糕。重陽糕由粉面蒸制而成,輔料有棗、栗、肉等。到了宋代,重陽糕已基本形成定製。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長輩會將片糕搭在孩子們的額頭上,口中念念有詞,希望子女百事俱高,這就是古人九月做糕的初衷。有些地方的重陽糕是比較講究的,一般重陽糕要做成九層,看上去就像一座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前塌、「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小紅紙旗則代替茱萸。如今的重陽糕,仍沒有固定的做法或固定的式樣,各地重陽節的習俗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為重陽糕。
3、登高
關於重陽節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其一,古人非常崇敬山神,認為山神能保佑人遠離災害,所以人們在「九為老陽,陽極必變」的九九重陽之日,登山拜山神,以求吉祥,避免災禍,之後逐漸成為一種娛樂活動。其二,到了重陽節,秋收已經結束,人們閑暇時間相對較多。此時,山野的野果、葯材等也剛好成熟,大家就會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當時,人們稱之為「小秋收」,重陽節登高的習俗正是由此演變而來。
西漢時長安城外有一高台,每年春節、重九,人們都要登上高台觀賞風景,因為登的是高台,所以就叫「登高」。到了三國和晉朝時,這種活動更加普遍,日期就固定在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的范圍也擴大到高山。重陽節時秋高氣爽,雲淡山青,金桂飄香,水果成熟,莊稼金黃……登高遠眺,心曠神怡,既鍛煉身體,又留連風景,很有樂趣。在這一天里,年輕人往往伴老年人登高秋遊,回歸大自然,活動筋骨,陶冶性情。
相傳,東漢時汝南子桓景拜仙人費長房為師。費長房曾對桓景說,某年九月九日有大災,家人縫囊盛茱英系於臂上,登山飲菊花酒,此禍可消。
桓景到這一天照著做了,舉家登山,果然平安無事。晚上回到家中,卻看到雞犬牛羊全都死了。此後人們每到九月九日重陽節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免禍呈祥。
4、插茱萸
插茱萸是重陽節的習俗,所以人們又將重陽節稱為「茱萸節」。早在唐代就已盛行。關於插茱萸,佩茱萸囊的作用普遍解釋是辟惡氣、御初寒。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葯的植物,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據《本草綱目》記載,茱萸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有治寒驅毒之功效。重陽節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災保平安。
早在唐朝,重陽節插茱萸就己非常普遍。重陽節之時,婦女和孩子會將茱萸或佩戴在手臂上,或製成香袋佩掛在身上,也有人將其插在頭上。其實,宋元之後,重陽節佩茱萸的習俗逐漸少見了。究其原因,大概是人們內心想法發生了改變。在早期,重陽節人們更在乎的是辟邪消災。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不僅關注眼下的生活,而且對未來的生活更是充滿了期盼,期盼長生與延壽。
關於重陽節的意義
每到重陽節來臨之際,子女回家陪爹媽「嘮嘮」、幫父母「買買」;相關部門組織開展多樣化活動,給老年群體送溫暖、送歡樂;志願者給需要幫助的老人們提供力所能及的關懷……現代文明社會的一幕幕溫馨風景,總讓人受到由衷的感染和鼓舞。尊老、愛老、孝老終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而須要持之以恆的行動,因而重陽節的儀式感固然可以有也應該有,但其意義顯然更在於常態性盡孝的「友情提醒」。
農歷九月,不僅金秋景色迷人,而且適逢收獲時節,被大家普遍視為一年中的最美月份。收獲之際當思回饋、感恩,九月重陽提倡敬老,這樣的「應景」可謂既恰如其分又用心良苦,凸顯出知恩圖報的樸素品德。「子欲養而親不待」,古人的這一感嘆不少人都感同身受,更提醒大家盡孝當趁早,真正將敬老孝心內化於心、外化於形,注重平時的盡力而為和一貫表現,而不能止於某個節日或者偶爾想到時才行動,以免留下難以彌補的缺憾。
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各方面的訴求越發多樣化,養老能力和條件得到相應改善,無疑也對盡孝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僅僅滿足於給錢給物、滿足吃穿住行,而須更注視精神層面的養老、愛老,要從生活上的關心轉向更加重視心理、情感上的關懷,盡可能創造條件讓老人們度過殷實、快樂、幸福的晚年。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敬,不但是老年人對晚年生活的理想追求,而且應該成為兒女追求的盡孝境界。
關於重陽節的古詩詩句
1.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李清照《行香子·天與秋光》
2.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3.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李白《憶秦娥·簫聲咽》
4. 一片宋玉情懷,十分衛郎清瘦。——潘希白《大有·九日》
5.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盧照鄰《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6. 孤花片葉,斷送清秋節。——納蘭性德《清平樂·孤花片葉》
7.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盧照鄰《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8.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陳師道《次韻李節推九日登南山》
9. 清氣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10. 六曲屏山和夢遙。——納蘭性德《採桑子·九日》
11. 九日登臨有故常。隨晴隨雨一傳觴。——陳與義《定風波·九日登臨有故常》
12. 記得眉山文翰老。曾道。四時佳節是重陽。——陳與義《定風波·九日登臨有故常》
13. 記綉榻閑時,並吹紅雨;雕闌曲處,同倚斜陽。——納蘭性德《沁園春·丁巳重陽前》
14. 算明朝、未了重陽,紫萸應耐看。——吳文英《霜花腴·重陽前一日泛石湖》
15. 又是過重陽,台榭登臨處,茱萸香墜。——李煜《謝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16. 可惜重陽,不把黃花與。——吳文英《蝶戀花·九日和吳見山韻》
17. 未追赤松子,且泛黃菊英。——李泌《奉和聖制重陽賜會聊示所懷》
18.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李清照《行香子·天與秋光》
19. 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蘇軾《西江月·重九》
20. 雨晴籬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陽。——納蘭容若《清平樂·將愁不去》
21. 蓋村步以重九故,屠一羊,諸舟買之,俄頃而盡。——陸游《入蜀記》
22. 如今九日至,自覺酒須賒。——杜甫《復愁十二首》
23. 時節是重陽,菊花牽恨長。——徐燦《菩薩蠻·秋閨》
24. 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宋江《滿江紅·喜遇重陽》
25. 酩酊但酬佳節了,雲嶠,登臨不用怨斜暉。——蘇軾《定風波·重陽》
③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的意義
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重陽節 ,在重陽節的時候人們會登高,會踏秋等等。這次我在這里給大家整理了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的意義,供大家閱讀參考。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的意義
敬祖——重陽是中國四大祭祖節日之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敬老——重陽節還是新時代中國的「老人節」
九九重陽,九九與「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賦予長久長壽的含義,西漢時候人們就開始在此時設宴求壽。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這可以說是重陽節在新時代中國的新表現形式,將重陽節的意義,從先人轉向了今人,從歷史轉到了當下。
孝道——重陽是對中華孝傳統的一大承載
對於重陽節的意義,將中華敬老傳統加以深化和外延,發見的正是作為中華傳統根本之一的孝道。你的父母或長輩也許還沒成為老人、不需要敬老,但孝道卻仍然需要。
感恩——重陽中包含最大的普世價值
將重陽節所蘊含的深層內涵進行最大化地推而廣之,所得到的最廣泛、最普適的價值,便是「感恩」。由祭祖、敬老、孝親開始,感恩的精神更是能夠遍被所有人中,所有的善心、善意和善行。
重陽節簡介我國傳統節日中有日月重數的,如 元旦 ,二月二,三月三,重陽節亦是。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漢中葉後的儒家陰陽觀認為,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農歷九月初九,二陽相重,稱為「重九」,亦稱「重陽」。 除夕 、 清明 、中元、重陽是我國傳統祭祖四大節日。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當時就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以謝天帝眷顧,祭祖以緬懷祖先恩德等活動。重陽節名稱的最早記載見於三國時代。曹丕《九日與鍾繇書》:「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唐朝時,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
民間在這天有登高風俗。重陽登高究竟因何而起?說法不一。不過「桓景避難」之說較普遍:東漢時,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費長房為師,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初九你家中有大災,應馬上讓全家作絳囊盛茱萸系於手臂,登上高山飲菊花酒,災禍可消除。桓景照師父的話去做,舉家登山,果然平安。傍晚回家,卻見雞犬牛羊都死了。此後,人們每到九月初九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呈祥,歷代相沿,逐成風俗。重陽節又被稱作「登高節」,因登高會也叫「茱萸會」,因此重陽節又稱為「茱萸節」,另有重九節、菊花節等說法。
「九九」諧音有長久之意,也常在此日舉行祭祖或敬老活動。1989年,我國正式將這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農歷九月九重陽節又稱什麼茱萸節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
登高節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九節
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節。
踏秋
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相對應。依據傳統,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現代社會,很多傳統在變化,但是重陽登高依然盛行。
女兒節
重陽節又名「女兒節」,若有女子新出嫁,娘家必贈送重陽旗與時鮮盒,稱為送「重陽節盒」。
重陽節登高的好處重陽登高是我國的傳統習俗,那麼登高有什麼好處呢?健康專家指出,所謂登高一般是指爬山運動,一步一步往高處走,能使肺活量增加,血液循環增強,腦血流量順暢。大山周圍有青松翠柏,空氣新鮮,是座天然的「大氧吧」。負氧離子含量越來越多,能促進和調節人體的生理功能,對一些慢性病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中醫講究秋季養肺,肺的功能正常,才能把二氧化碳排出去,把氧氣吸進來,把痰和廢物咳出去,幫助心臟把氣血津液散布於全身。山裡的空氣質量高,在山間行走,對於改善肺通氣量、增加肺活量、提高肺的功能很有益處。另外「人往高處走」對心臟功能的改善效果也很明顯。人們通過登高活動的鍛煉,將使心臟搏動更加有力,心肌的微循環改善,腦血流量增加,進而全身血液循環得到加強。
爬山屬於有氧運動,能使肌肉獲得比平常高出10倍的氧氣,從而使血液中的蛋白質增多,免疫細胞數量增加,幫助體內的有害物排出;在促進新陳代謝的同時,還可以加快脂肪消耗,因此爬山也有塑形功效。堅持下肢承受力的運動,有助於改善關節功能,保持肌肉和運動器官的協調,還可以增加骨中礦物質的含量,減少骨質疏鬆,有利於刺激骨細胞的生長。
在爬山的攀登動作中,你的臀大肌和股四頭肌(即大腿前側肌肉)將得到有效鍛煉。爬山對減少腿部脂肪,塑造上翹的臀部很有幫助。這點很多經常健身的人都明白,在跑步機上也可以設置坡度,相當於爬坡,這種運動非常有助於腰、腹部的鍛煉,尤其有助於塑造麯線優美而飽滿的翹臀。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的意義相關 文章 :
★ 重陽節有什麼意義和寓意
★ 重陽節的傳統習俗及意義
★ 傳統節日重陽節的意義
★ 重陽節的來歷和意義
★ 重陽節的習俗和寓意是什麼
★ 重陽節的意義簡短50字介紹
★ 重陽節這一天登高寓意是什麼
★ 有關重陽節的說明文
★ 九九重陽節活動總結(精選10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④ 重陽節的來歷簡單介紹 風俗有哪些簡短介紹
作為中國民槐脊間最傳統的節日之一,重陽節為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早在古代的時候,民間就已經流行重陽節登高,賞菊,遍插茱萸等一系列風俗和活動。在如今的社會之中,重陽節同樣被賦予了敬老的含義,同時在重陽節之日,感恩之心的存在至關重要。
重陽節的歷史來歷
作為漢族傳統節日之一的重陽節,又被稱為踏秋。早在先秦之前就已經存在重陽二字。據《呂氏春秋》記載,在當時秋天,九月份農作物豐收的時間。百姓會感謝天地以及祖先的恩德,舉行相應的祭祀活動。在漢代之時,便有便插茱萸飲菊花酒等風俗文化的存在。同時在先前知識,各種大型的飲宴活動競棗虧相發展。在明代的時候,九月,重陽節之日,皇宮上下都要一起吃花糕進行慶祝,而且皇帝一定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直到如今的生活之中,同樣盛行。在2012年12月28日正式將每年的九月初九定為老年節,因此重陽節又名老年節。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根據民間傳說記載,在東漢時期,有一條河之中有瘟魔,只要他出現,那麼每一家肯定就有人會病倒,或者天天都有人命凳明神喪於此。在附近的百姓經常遭受它的傷害。因為一場瘟疫,恆景的父母被帶走,而他自己也差一點就命喪黃泉,因此從他病好之後,就辭別了鄉親和妻子,去找尋解決瘟魔的方法。經過四處尋訪,終於打聽到在最東方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位有著特別厲害的仙長。航警不畏艱難險阻,終於找到了那位法力無邊的仙長,仙長因他的精神被感動,從而收留他,教給他一套劍術。在九月初八那日,恆景回到家鄉,把百姓帶領到附近的山上,按照仙長教給他的方法,將瘟魔去除。至此以後,就存在了九月九登高。
重陽節的風俗文化
據《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記載,重陽節首要的習俗為登高。在秋季登高望遠,可以讓一個人心曠神怡,並且達到健身,去除病魔的目的。除此之外,重陽佳節,自古以來便擁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的時候,為去災祈福的吉祥之酒。更是盛行於明代的健身飲料。遍插茱萸少一人。此句古詩便記載著重陽節插茱萸的習俗。茱萸入葯可以製成酒養生,並且去病。同時佩帶茱萸也可以辟邪,尋求吉祥之意。同樣,菊花也可以變成簪子戴在頭上,寓意吉祥。在南京市,無錫縣。重陽節到來之時,有著吃重陽糕的習俗,重陽糕為漢族最常見的重陽節食品。
⑤ 重陽節的來歷和風俗簡介
重陽節 是 中國傳統節日 ,也是我國老人節,每年重陽都有出遊賞秋,登高望遠,飲酒吃糕等習俗,還有相關的尊老敬老活動在進行。這次我給大家整理了重陽節的來歷和風俗簡介,供大家閱讀參考。
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由於年代久遠,跟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的形成已經不易考察明確,但民間流傳著眾多關於重陽節起源的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是認為重陽節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一種儀式。
「大火」即心宿二( 天蠍座 的主星),是古代用作確定季節的標志。「大火」在季秋九月隱退,故而《夏小正》有「九月內火」之說。大火星的隱退,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這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內心產生了莫名的恐懼,因此,在「內火」時節,正如其出現時需要迎火儀式那樣,人們也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現在我們雖然很難知曉古人的祭拜儀式,但從後世重陽節習俗中,我們可以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有些地區重陽節有祭灶神的習俗,灶神就是家居的火神,這便是古代九月九祭祀「大火」的遺俗。
漢劉歆在《西京雜記》中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可見,古人是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相對應的春秋大節,而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便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候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代代傳承。
重陽節怎樣過有意義最好就是回家陪陪父母,給他們做一桌子好菜。如果由於工作原因,實在無法回家陪父母。那麼就一定要給他們打一通電話,或者發一個視頻,讓父母知道遠在異鄉的你,時刻掛念著父母的身體。當然,子女們也可以給父母買一份禮物以示孝心!
重陽節的習俗雖然世人對重陽節已經有了新的解釋,但是慶祝重陽節的一些傳統活動仍然被世人所接受,並流傳下來。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登高遠眺、出遊賞景、遍插茱萸、觀賞菊花、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1.登高遠眺
登高是重陽節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故重陽節又名「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並無定數,一般是登高山、高塔。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非常盛行,唐代文人墨客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其中有大部分是寫重陽節的習俗,如杜甫的七律《登高》成為了寫重陽節登高的名篇。
2.出遊賞景野餐
人們登高並非單純的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花綠草,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明清時期,北京地區登高之風頗盛,不論文人百姓,都喜歡登高後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貴戚富家則帶上幕帳、烤具、車馬、樂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帳、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並唱戲奏樂,聽歌看舞,別有一番趣味。
3.佩茱萸簪菊花
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早在唐代就已經很盛行了,人們或將茱萸佩戴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佩戴茱萸的大多為婦女或 兒童 ,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陽節人們還喜歡頭戴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後來歷代盛行。宋代,人們會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互贈送佩帶。到了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
4.賞菊飲酒
重陽節恰逢一年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正是賞菊之時。據傳,重陽節賞菊及飲菊花酒均起源於晉代詩人陶淵明。陶淵明可謂是晉代家喻戶曉的大詩人,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而菊花酒在古代則被看作是重陽必飲、去災祈福的「吉祥酒」,晉代陶淵明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後來,飲菊花酒逐漸成為了重陽節的一種風俗習慣。
5.吃重陽糕
在重陽節眾多的食品中,最為有名的就是重陽糕。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因為「糕」與「高」諧音,寓意吉祥,所以重陽節吃重陽糕尤為盛行。在九九重陽節當天天明之時,父母會將片糕搭兒女頭額上,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講究的重陽糕要做九層,彷彿一座寶塔,上面還要做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會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辟邪氣之說
重陽節登高有辟邪氣之說,古人認為重九之時,天氣下降而地氣上升,天地二氣相交,不正之氣彌漫。為避免接觸不正之氣,須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氣。加上九月九正值仲秋時節,秋高氣爽,非常適合登高遠望。
祈福和感恩
古代對山神有崇拜之情,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裡,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禮記·祭法》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吉利之意
不過,也有說農歷九月九日具有「宜於長久」的吉利之意。漢末曹丕在《九月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與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即登高會)。」因此,重陽登高、飲菊花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登高採集
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
重陽節的來歷和風俗簡介相關 文章 :
★ 重陽節的來歷簡介
★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有哪些
★ 重陽節的由來和風俗介紹
★ 重陽節的來歷和意義
★ 重陽節的傳統習俗及意義
★ 老人節為什麼定在重陽節
★ 重陽節由來和習俗
★ 重陽節是紀念誰的
★ 九月初九重陽節的來歷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⑥ 九月初九是什麼節日 重陽節簡介
1、九月初九是重陽節。
2、重陽節,中國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重陽節源自瞎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而來。「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慧塵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3、據現存史料及考證,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有在季前神禪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等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⑦ 重陽節來歷只要30字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與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酒為名,寫的詩為後人傳頌,也以愛菊為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他的詩。
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酒為名,寫的詩為後人傳頌,也以愛菊為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他的詩。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民間農歷九月稱為菊月,賞菊成了一項重要內容,賞菊配美酒,清代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7)重陽節簡介感恩擴展閱讀:
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及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重陽節歷史悠久,起始於遠古。古時南北風俗各異,春秋前,各地習俗活動尚未融合流傳,重陽節習俗活動鮮見於中原文獻記載。
現存有關重陽節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先秦典籍《呂氏春秋》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豐收祭饗天帝、祭祖的活動。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隨著時代的發展,重陽節的文化內涵不斷延展豐富。
⑧ 重陽節,感恩敬老
寫作思路:從「重陽節」這個傳統節日的角度入手,結合自身感受,真實得描述,正文:
又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聽媽媽說重陽節又叫敬老節、愛老節,老師安排我們要在這一天孝敬老人,為老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今天,我和四(3)班的同學一起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去中山市社會福利院義演,陪老人們一起過這個重陽節。
到了福利院門口,孫老師給我們每人發了一件義工服,有的人穿上剛剛好,有的人太胖,穿上去像是穿了緊身衣;有的人太瘦,穿上去像是坐上了鞦韆,空盪盪的。
我們把精心准備好的食物、水果、禮物拿出來,每桌放兩個,依次擺放好。准備好東西,我去看了一下主持稿,原來裡面有講白話的,也有講普通話的,我想:這可能是為了方便老人能聽明白那個意思吧!
活動開始了!這也意味著精彩的節目即將上演。首先,我們欣賞了李龍迪給大家帶來的活力充沛的拉丁舞,她的表演充滿激情。接著,三(1)班的,黃靖欣為我們帶來了一曲悠揚的葫蘆絲,她的表演充滿民族風情。
最後,我們一起唱了一首《感恩的心》,他們聽了以後,個個拍手叫絕。節目中間,還穿插了游戲環節,第一個游戲是扔球,老人們的眼力可真好,球全中了!最後一個游戲是夾球,老人們的手力可真好,沒有一個是掉了的。
活動快要結束了,我們給老人們每人發了一串佛珠手鏈,老人們連聲對我們說:「謝謝!」他們拿著食物,戴著手鏈,我們扶著他們開開心心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這真是一個快樂而又溫馨的九九重陽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