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陽節是什麼時候
重陽節~中國傳統節日
重陽節,節期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重陽節源自天象薯鍵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友喊祭祀演變而來。「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好手野大重要主題。
據現存史料及考證,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等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Ⅱ 重陽節又被稱為什麼節 重陽節的別稱
導讀:重陽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節日日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從節日習俗上來說,這是一個適合登高望遠、欣賞菊花、孝敬老人的節日。但大家知道重陽節又被稱為什麼節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重陽節別稱什麼節。
重陽節又被稱為老人節、登高節、賞菊節、茱萸節、重九節、曬秋節、菊花節、踏秋節、女兒節等,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人們開始倡導全民尊老風尚,把農歷的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重陽節的演變
重陽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
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後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清代,明代的風俗依舊盛行。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重陽節的起源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1、佩茱萸
重陽節,又叫做茱萸節。
茱萸味香,做葯用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功效,並有消積食,治寒熱的作用,重陽節採的榮萸入葯後可制酒養身、祛病。
人們認為九月初九是大凶之日、多災多難,茱萸被人們稱為「辟邪翁」,重陽節佩帶茱萸也有辟邪求吉的意思在裡面。
2、賞菊
重陽節的時候,正是菊花盛放的時候,所以農歷九月又稱為菊月,重陽節又稱為菊花節,自古以來,人們就有在重陽節的時候聚會賞菊、飲菊花酒的傳統。
3、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習俗在西漢年間就有記載,《長安志》是最早記載這件事的文獻,東晉年間還有「龍山落帽」的故事。
農歷九月,秋高氣爽,出去登高可以強身·健體、愉悅心情。
Ⅲ 首個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是哪個
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是端午節。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天中節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雹銷的民俗大節。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7個傳統節日:
1、春節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知兆義上的「年節」。
2、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
3、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4、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七巧節、乞巧節、雙七、七姐誕等,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5、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時在農歷八月十五。
6、重陽節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7、中元節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源猛游亡魂、焚紙錠等。
Ⅳ 九月九日重陽節的來歷
九月九日重陽節的來歷具體如下:
古人認為「九」是最大的陽數,九月初九正好是日月重合最大的陽數,所以稱之為重陽節。
另外由於「九」是最大的一位陽數,因此「九」又被古人賦予了更深層次的意思,比如「九州方圓,九五至尊,九九八十一難」等等,說的都是極致的大和極致的尊貴。
民間有句話叫做「九九歸一」,也就是達到極致「九」以後將回落,這和月盈則虧有異曲同工之妙。
因「九九」諧音「久久」,久久乃長壽的意思,到後來重陽節又被引申為老人節,寓意長壽。
2006年我國把重陽節申請為國家非物質遺產,2012年我國把重陽節定為敬老節,也就是從那時把這一傳統節日賦予了新的內容,現如今「敬老愛老」成了重陽節的主旋律。
回溯歷史,最初的重陽節是祭祖、祈禱豐收的節日。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人們把莊稼入了倉,懷著豐收的喜悅為祖上敬香獻上貢品,感謝祖上保佑豐收。
重陽節這一天有登高望遠的習俗,按照陰陽學來說,秋天是肅殺的季節,比如古代朝廷殺人多在秋後處斬,如此一來低窪地帶容易聚集濁氣,高處則是清氣上揚的集聚地,人呼吸清氣則神清氣爽,也就是說登高望遠有益於身體健康。
由於深秋來臨,重陽節也是萬綠凋零的季節。恰好這和一年之始的「踏青」遙相呼應,所以重陽節又有「辭青」之說。
Ⅳ 九月九日重陽節的來歷介紹
九月九日重陽節的來歷介紹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 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以下是九月九日重陽節的來歷介紹,歡迎閱讀。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所以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1989年,我國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取九月九日「久久」長壽之意。2006年國務院又將「重陽節」確定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日」。
據史料考證,重陽節始於遠古,形成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節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重陽正式被定為節日是始於唐代。也許這就是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的原因。詠唱重陽節的詩章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是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其一,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漢代《西京雜記》就有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求壽的習俗。這是受古代巫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的宴會發展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宴」。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本內容。
其二,重陽節的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星的儀式。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九月隱退。「大火」星的退隱,讓一直以「大火」星為季節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也讓把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恐懼。因此,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季節有了新的認識,九月祭火星的儀式逐步衰落,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承。如果說上巳(清明節)是人們度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節日,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間有清明節「踏青」,重陽節「辭青」的風俗。
其三,重陽節的起源。據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宮女賈某被逐出宮,從而將飲宴、賞菊等風尚傳入民間。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詩《與楊府山塗村眾老人宴會代祝詞》:重九江村午宴開,奉觴祝壽菊花醅。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鋪敘了老人節宴會、飲菊花酒、祝健等活動場景。
其二: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重陽節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演變過程
重陽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到了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慶祝,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
到了清代,這種風俗依舊盛行。
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中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