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

重陽節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4-17 14:51:06

1. 重陽節的來歷和風俗

重陽節的起源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是源於《易經》中九之陽數相重。第二種說法是先秦之前有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際祭天帝、祭祖的活動。第三種說法是起源於祭祀儀式,因為我國南方地區在重陽節仍然有重陽祭灶的習俗。

重陽節的風俗有很多,比如曬秋、放紙鳶、登高、賞菊花、佩戴茱萸等。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其時間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近代,九月初九被賦予了敬老節的新含義。

因「九」是數字中的最大數,九,是久長久遠的諧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陽,含有長長久久、長壽尊貴的隱喻在裡面。在民俗觀念中,又因「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且「九九」與「久久」同音,所以賦予有天長地久、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

民間歌謠

民間歌謠俗語中有很多是關於歲時節日的,重陽節也不例外。下面這幾則都是有關重陽節的歌謠俗語,體現出了重陽節飲菊酒、放風箏的風俗,以及在重陽這日佔卜天氣的風俗。

菊花黃,黃種強;菊花香,黃種康;九月九,飲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陽。

九月九,是重陽;放紙鷂,線愛長。

八月中秋哥送餅,九月重陽妹送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重陽節

2. 重陽節的來歷和風俗簡介

重陽節 是 中國傳統節日 ,也是我國老人節,每年重陽都有出遊賞秋,登高望遠,飲酒吃糕等習俗,還有相關的尊老敬老活動在進行。這次我給大家整理了重陽節的來歷和風俗簡介,供大家閱讀參考。

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由於年代久遠,跟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的形成已經不易考察明確,但民間流傳著眾多關於重陽節起源的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是認為重陽節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一種儀式。

「大火」即心宿二( 天蠍座 的主星),是古代用作確定季節的標志。「大火」在季秋九月隱退,故而《夏小正》有「九月內火」之說。大火星的隱退,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這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內心產生了莫名的恐懼,因此,在「內火」時節,正如其出現時需要迎火儀式那樣,人們也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現在我們雖然很難知曉古人的祭拜儀式,但從後世重陽節習俗中,我們可以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有些地區重陽節有祭灶神的習俗,灶神就是家居的火神,這便是古代九月九祭祀「大火」的遺俗。

漢劉歆在《西京雜記》中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可見,古人是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相對應的春秋大節,而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便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候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代代傳承。

重陽節怎樣過有意義

最好就是回家陪陪父母,給他們做一桌子好菜。如果由於工作原因,實在無法回家陪父母。那麼就一定要給他們打一通電話,或者發一個視頻,讓父母知道遠在異鄉的你,時刻掛念著父母的身體。當然,子女們也可以給父母買一份禮物以示孝心!

重陽節的習俗

雖然世人對重陽節已經有了新的解釋,但是慶祝重陽節的一些傳統活動仍然被世人所接受,並流傳下來。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登高遠眺、出遊賞景、遍插茱萸、觀賞菊花、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1.登高遠眺

登高是重陽節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故重陽節又名「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並無定數,一般是登高山、高塔。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非常盛行,唐代文人墨客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其中有大部分是寫重陽節的習俗,如杜甫的七律《登高》成為了寫重陽節登高的名篇。

2.出遊賞景野餐

人們登高並非單純的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花綠草,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明清時期,北京地區登高之風頗盛,不論文人百姓,都喜歡登高後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貴戚富家則帶上幕帳、烤具、車馬、樂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帳、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並唱戲奏樂,聽歌看舞,別有一番趣味。

3.佩茱萸簪菊花

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早在唐代就已經很盛行了,人們或將茱萸佩戴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佩戴茱萸的大多為婦女或 兒童 ,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陽節人們還喜歡頭戴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後來歷代盛行。宋代,人們會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互贈送佩帶。到了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

4.賞菊飲酒

重陽節恰逢一年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正是賞菊之時。據傳,重陽節賞菊及飲菊花酒均起源於晉代詩人陶淵明。陶淵明可謂是晉代家喻戶曉的大詩人,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而菊花酒在古代則被看作是重陽必飲、去災祈福的「吉祥酒」,晉代陶淵明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後來,飲菊花酒逐漸成為了重陽節的一種風俗習慣。

5.吃重陽糕

在重陽節眾多的食品中,最為有名的就是重陽糕。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因為「糕」與「高」諧音,寓意吉祥,所以重陽節吃重陽糕尤為盛行。在九九重陽節當天天明之時,父母會將片糕搭兒女頭額上,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講究的重陽糕要做九層,彷彿一座寶塔,上面還要做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會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辟邪氣之說

重陽節登高有辟邪氣之說,古人認為重九之時,天氣下降而地氣上升,天地二氣相交,不正之氣彌漫。為避免接觸不正之氣,須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氣。加上九月九正值仲秋時節,秋高氣爽,非常適合登高遠望。

祈福和感恩

古代對山神有崇拜之情,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裡,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禮記·祭法》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吉利之意

不過,也有說農歷九月九日具有「宜於長久」的吉利之意。漢末曹丕在《九月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與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即登高會)。」因此,重陽登高、飲菊花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登高採集

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


重陽節的來歷和風俗簡介相關 文章 :

★ 重陽節的來歷簡介

★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有哪些

★ 重陽節的由來和風俗介紹

★ 重陽節的來歷和意義

★ 重陽節的傳統習俗及意義

★ 老人節為什麼定在重陽節

★ 重陽節由來和習俗

★ 重陽節是紀念誰的

★ 九月初九重陽節的來歷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3. 重陽節有什麼來歷和習俗

1 陰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逢,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為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代出年。傳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胡唯某也被驅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於民間。這就是重陽節的來歷。 2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

當時有個青年叫恆景,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終於在一座古山裡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給他一把降妖寶劍,並密傳授降妖劍術。恆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有一天,仙人把恆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並授以避邪秘訣,讓恆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凄厲地吼叫,瘟魔沖出汝河,撲到山下。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瑟瑟發抖,不敢前行。說時遲那時快,恆景手持降妖寶劍,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將溫魔刺死,瘟疫消除。從此,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在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寓意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人們把重陽節又叫老人節。早在春秋戰國時,屈原在《遠游》中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三國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節習俗:

1、登高:古代民間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寫的登高詩很多,尤以杜甫的《登高》最為有名: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所謂登高,也沒有統一的規定,不過是登高山,登高塔,舉目遠望,欣賞風景。

2、賞菊、飲菊花酒:重陽節恰逢金秋時節,菊花盛開,相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貌似陶淵明。

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菊花品種繁多,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3、插茱萸、簪菊花: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所以不少婦女、兒童將茱萸佩帶於臂,或插在頭上。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還有頭戴菊花的,「解除凶穢,以招吉祥」。

4、賞秋: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棗談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5、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凳做碰,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4. 重陽節來歷和風俗是什麼



你們知道嗎?重陽節快要來了!所以,嚴選百分百這次,准備在會員日這天,普及有關重陽節的習俗和來源,順便帶來會員日特惠單品和重陽節99專場活動,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感恩回饋

趕緊看看本周有哪些好禮瘋狂來襲!

重陽來源

農歷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民間還有重九節、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

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重陽節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所以,這一天你是不是也打算回家看看家中的父母和祖輩。百分百嚴選已經想到了,特意准備了重陽節特惠專場禮品。表達子女的孝心,給父母送去關愛。

(點擊圖片查看百分百嚴選九九重陽節專場)

重陽節習俗

賞菊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

歷來重陽節都有觀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在古時重陽節又叫菊花節,人們認為菊花是長壽的象徵,重陽節期間很多地方都會舉行菊花大會、菊花展,全城的人都會出動賞菊。

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成為一種風尚。

(假期間,賞菊配上這杯清熱解毒的菊花茶,人生不過如此。自己喝,送父母都是很棒的選擇。)

枸杞菊花

39.9

金絲皇菊

99

懷菊花

179.9

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

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菊花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雲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

由於重陽為秋節,節後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遊活動為「辭青」,褲輪與三月春遊「踏青」之說法相對應。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這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小編想說,無論是自己還是父母,玩樂登山的前提都是要有個好身體。無時無刻都要注意養生健體。不妨試試小編的祛濕法寶。)

薑糖膏

39.9

百濕離

59.9

猴頭菇

129

吃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

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糙花糕」以粘些香菜葉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

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

金錢花糕與侍純型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 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米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夾心米糕

9.9

桂花米糕

29.9

糯米糕

29.9

佩茱萸簪菊花

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重陽節時人們老猜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葯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

茱萸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

《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重陽節諺語

重陽晴,一冬晴;

重陽陰,一冬冰。

重陽無雨看立冬,

立冬無雨一冬干。

吃了重陽糕,夏衣就打包。

菊花黃,黃種強;

菊花香,黃種康;

九月九,飲菊酒,

人共菊花醉重陽。

重陽傳說

九九重陽節是傳說中軒轅黃帝逸仙之日,也是中華兒女慎終追遠、祭拜人文始祖的傳統祭日,那麼,重陽節有哪些傳說呢?

【傳說一:求壽說】

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後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驅逐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閑談時曾提到她在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辟邪延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

【傳說二:辟邪說】

傳說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為了紀念除魔的日子,每到九月初九,人們就把茱萸插到高處,灑上菊花酒,慢慢的,這個風俗也就流傳了下來。

本周會員日,百分百嚴選給把產品降到最低價,讓所有在外的遊子,把愛和孝順帶給家中的父母和長輩!

紅豆薏米

29.9

茯砂散清濕餅

89

藏香豬腸

299

大閘蟹

99

午餐肉罐頭

199

人參蜜片

49.9

普洱茶

89

西湖藕粉

29.9

雪梨枇杷膏

59

每周 ——VIP會員日

掃碼 進群↑

★ 本周會員日專享 ★

○ 進群曬單聯系商城小助理,即可獲得精美禮品一份!

○ 本周會員日,為大家帶來9款超值福利特惠!

★ 注意 ★

會員日當天的所有尊享訂單,僅在《真相百分百》欄目線上商城——「百分百嚴選」小程序適用!福利所有權歸「百分百嚴選」商城所有!

感恩回饋會員日

記住:每周都有

官方會員日

下周不見不散

★ ★ ★★ ★

註:會員日的所有尊享訂單,僅在《真相百分百》欄目線上商城——「百分百嚴選」小程序適用!福利所有權歸「百分百嚴選」商城所有!

★ ★ ★★ ★

免責聲明:本文為推廣文案,文章內容、產品、服務均由品牌方提供,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如有違規、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

5. 重陽節的來歷和風俗

來歷: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農歷九月九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風俗: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

(5)重陽節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擴展閱讀

重陽節的風俗

每到重陽節,根據各地條件不同,人們會舉行不同的活動,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登高之所以受人重視,特別受老人重視,是因為人們認為登高意寓「登頂長壽「。除此之外,人們還相信登山能使人健康長壽。

現在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6. 重陽節的由來和習俗有哪些

重陽節的由來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而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陸鎮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徭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現時我國將九月初九定為敬老節。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漢初。傳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殘害後,侍奉戚夫人的宮女賈某也被趕出宮,嫁給貧民。賈某傳言: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就能長壽,後來這一習俗傳人民間。

重陽節習俗登高。古代,民間當日有登高的習俗,所以重橘悉爛陽節又叫「登高節」。

此習俗源自東漢。傳說東漢的時候,有一個叫桓景的人,跟隨方士費長房學習道術。一天,費長房對他說,九月初九這一天將有災難降臨在他家鄉,他應立刻回家,只有讓鄉親們每人都在胳膊上系一個絳紫色的袋子,裡面插上茱萸,然後全都外出登高,飲菊花酒,才能躲過這場大災難。桓景聽從了師傅的話,在九月初九這一天,讓家鄉人全部外出登高飲酒。晚上回家的時候,發現家中的雞、狗、牛、羊全已死了。費長房說這些動物代家鄉人受禍了。從此,重陽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便流傳至今。

隨著歲月的流逝,重陽節登高的迷信色彩已逐漸淡化,登高已不再是為了躲災避禍,而成為人們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之一。九月初九,正是秋高氣爽、山清雲淡的季節。此時登高遠眺,使人心曠神怡,有益於身心健康。現在有許多地方都在這期間舉行登山會。

賞菊。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據傳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詩、酒出名,更以愛菊而聞名天下。後人皆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風。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相近。北宋京都開封,重陽賞菊很流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更加昌盛。雖不限於九月初九,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九月初九,正是菊黃蟹肥時。菊花一團團、一簇簇,爭相開放,千姿百態,十分討人喜愛。人們喜愛的不單單是它美麗的容顏,更值得贊賞的還是它剛強的氣質。在深秋的冷風中,唯有菊花爭奇斗艷,使秋日添了生氣,多了艷麗的色彩。也正是如此,賞菊的風俗一直保存下來。在蕭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園里還舉行菊花會、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景象,吸引著很多的遊客駐足觀賞。

飲菊花酒。飲菊花酒更被附會上神話色彩,說飲菊花酒可以辟邪。菊花在秋日冷霜中綻放,清冽芬芳。人們覺得它是延年益壽的佳品。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時候,人們就將花蕾、莖葉一起採摘下來,和黍米一起釀制,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陽節的時候才開封飲用。

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陽節圓漏插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流行。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禦寒避禍,或佩戴於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也有插在頭上的。多數是婦女、兒童佩戴,有的地方成年男子也佩戴。除了佩戴茱萸外,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風俗。清代,北京重陽節的風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戴的。

吃重陽糕、喝重陽酒。重陽糕是重陽節的應景食品,和元宵節吃元宵、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重陽糕是用麵粉加上棗、栗子或其他乾果蒸做而成的,上面插著小彩旗。明清時期,吃重陽糕很有講究,糕要做成九層,呈寶塔狀,上面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意。在九月初九清晨,長輩們將重陽糕切成薄片,放在沒成年子女的額頭上,口中還祝福說:「願我的孩子事事皆高。」這是取「糕」與「高」諧音,表達長輩對晚輩的殷切祝願。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吃糕,也就預示著未來的日子步步高升。

7. 九九重陽節的來歷和風俗

時間飛逝,馬上就要到九九重陽節了,那麼你對重陽節的了解有多少呢?以下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九九重陽節的來歷和風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九九重陽節的來歷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九九重陽節的風俗

1、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2、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3、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4、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5、尊老敬老

九九重陽節,今天成了象徵老年人長壽的佳節。是日習慣慰問老人。老人們喜歡到門外遛達遛達,鍛煉鍛煉。體魄強壯者還要登上附近的高處,極目遠舒,以壯暮志。

6、賞菊

賞菊也是重陽節的一項傳統活動。金秋時節,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古人在賞菊之時,還習慣飲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歡在這天飲菊花酒。多數是在酒中泡點干菊花。晉北一些地方,飲酒喜在門外,稱為辭青,意喻告別秋天。

重陽節的別稱

1、女兒節

重陽節又名「女兒節」,若有女子新出嫁,娘家必贈送重陽旗與時鮮盒,稱為送「重陽節盒」。據晉代《搜神記》記載,丁氏女遭惡婆婆虐待,永無休息之日,不堪忍受折磨,於九月九懸梁自盡,死後冤魂不散,托告世人,勸人家善待媳婦,請於重陽節讓她們休息。於是人們為丁氏女立祠祭祀。後來每逢重陽節,父母都要把出嫁的女兒接回來團聚,稱之為過女兒節,實質上也是讓婦女休息之意。

2、重九節

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節。

3、登高節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4、老人節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故而重陽節又有「老人節」之說。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一些地方把農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我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5、茱萸節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重陽節的祝福語精選

1. 九月九日宴重陽,親友齊聚登高望,祈福避災無疾病,幸福如意身健康。遍插茱萸迎吉祥,好運圍繞財神伴,闔家歡樂業興旺!

2. 今到九月九,重陽來聚首;登高走一走,走親會摯友;品著菊花酒,吃著螃蟹手;高歌吟一首,神清氣振作;簡訊及時郵,情誼上心頭。祝重陽快樂幸福久久!

3. 九九重陽吉祥日,發發真心祝福到,久久真情圍在身,順順萬事吉祥照,健健康康身體好,快快樂樂每一秒,歡歡樂樂幸福繞!祝:重陽快樂!

4. 九月,楓笑紅了臉,菊笑開了花,您笑彎了腰。九月,你踩著堅定的步子,一步步攀登著石階,邁向成功,邁向新的生活。送您一塊重陽糕,願您重陽步步高!

5. 菊花台,香滿懷,思念排成排;雁南歸,茱萸飛,友情堆成堆;重陽節,遙望月,祝福白如雪:好運不絕,成功不缺,幸福快樂永不歇。

6. 遠也好,近也好,牽掛就好;平淡也好,富貴也好,健康就好;電話也好,信息也好,隨著祝福,你幸福就好。祝你重陽節快樂!

7. 偶用彩雲編織繾綣的夢境,收集心中每一份感動,許下星空每一個祝願,記載心頭每一絲企盼,交織成一首幸福美麗的樂章,在這重陽佳節伴隨你!

8. 又到重陽節了沙,啷個過嘛?回屋頭不,回的話好生跟屋頭人過沙,么得回我兩個打伙過嘛,莫要把朋友搞及嘎了,該張咧話還是要講咧,重陽節好生點過哈!

9. 今又重陽,祝福送上,敬老踏秋,只為安康。登高眺望,前程光芒,輕嗅菊香,心情舒暢,糕點黃黃,幸福盪漾,九九節日,祝你全家快樂流長。

10. 重陽佳節相聚,親朋好友相聚,情人戀人相聚,你我他相聚,讓我們為了美好的明天慶祝吧!重陽節快樂!

11. 天若有情天亦老,今年重陽明年有;容顏易老不再有,莫讓青春風飄走;心情愉快晦氣走,好運如意頻招手;九九重陽笑開口,健康幸福永長久!

12. 秋風,吹響我祝福的號角;秋雨,撥響我祈福的戰鼓;月亮,照亮我誠摯的心聲;太陽,燃燒我真摯的情感。願我的祝福如期而至,祝你重陽節快樂!

13. 重陽佳節九月九,美好祝福送不夠。生活甜蜜如美酒,愛情幸福到永久。工作輕松常袖手,家庭和諧福常有。諸事順利煩惱走,一切如意喜臨頭。

14. 我願化作一片雲,隨你漂流到天涯海角,我願變成一首歌,寂寞時在你耳邊響起,我用真心編寫最美的祝福,在這重陽佳節里送給最愛的你。

15. 美好的日子,沒人關懷就是遺憾,祝福也許只是一種形式,卻能給我們帶來溫馨,所以我們都不吝嗇寄給彼此關心,一樣的日子,一樣的牽掛,祝重陽愉快。

16. 重陽佳節聚,九九登高望,望見祥雲千里把您罩,望見您桌前食美果飄香,望見您兒孫繞膝幸福享,望見您歲歲安樂享重陽!

17. 床前明月光,祝福要成行,安康福送到,收到就收藏。順心如意來,留下就吉祥。重陽節快到了,願你的生活甜甜美美,事業圓圓滿滿,提前祝你節日快樂。

18. 無論你多疲倦,父母的健康,都會讓你欣慰。無論你多勞累,父母的叮囑永遠是最愛。重陽來臨,多陪陪他們,願我的祝福,讓他們快樂每一天!

19. 地位一言九鼎,實力九牛二虎,交際三教九流,朋友遍布九州,煩惱九宵雲外,快樂直達九天,機會九星連珠,祥瑞九龍歸海,重陽九九大吉!

20. 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寒雁一向南飛遠,遊人幾度菊花叢。現在正是菊花爭艷的季節,我知道一個地方,可以賞菊,我帶你去吧!

21. 菊飄香,插茱萸,歡歡喜喜過重陽,斟滿酒,敬敬老,父母安康永不老,表思念,送祝福,祝願幸福永相伴,重陽節願您開心!

22. 九月九日是重陽,登高望遠許願望;祝你公事私事心中事,事事順心;理想幻想夢中想,心想事成;黑天白天每一天,天天開心,財路福路人生路,路路暢通!

8. 重陽節的來歷及風俗

九九重陽,來歷是什麼?又有些什麼傳說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重陽節的來歷及風俗,更多重陽節的來歷及風俗請關注節假日欄目!

重陽節的起源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讓鎮岩,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旅模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重陽節的習俗

農歷九月,金秋送爽,丹桂飄香,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熱鬧非凡。

登高

在古代,民間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寫的登高詩很多,尤以杜甫的《登高》最為有名: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所謂登高,也沒有統一的規定,不過是登高山,登高塔,舉目遠望,欣賞風景。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早晨,用片糕搭兒女的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之本意。重陽糕的製作古人比較講究,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有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坦御意。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小紅紙旗,點蠟燭燈。意欲用“點燈”、“吃糕”來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及飲菊花酒

重陽節恰逢金秋時節,菊花盛開,相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貌似陶淵明。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菊花品種繁多,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重陽賞菊之習尤為盛行,但已不限於九月九日了。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所以不少婦女、兒童將茱萸佩帶於臂,或插在頭上。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還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已經如此,歷代盛行。在清代,北京人在重陽節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

重陽節的獨特習俗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人晚上過重陽節,因為白天忙於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吃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

有些地方的群眾,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增加了不少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政府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每到重陽節,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我特別推薦

我特別推薦

9. 重陽節的由來和習俗是什麼

重陽節起源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徭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由於年代久遠,節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因此,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其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把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游戲等。 其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前緩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東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慧野模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脊肆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10. 重陽節由來和節日風俗

重陽節的由來和風俗如下:

由來:農歷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彎帆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燃鬧閉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風俗: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皮裂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節的寓意和象徵

重陽節的意義和象徵在於重視孝道、懂得感恩。用敬祖、尊老、敬老行為體現孝道思親和慎終追遠等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數字九是陽數,古人極其重視九月初九,認為這一天是萬象更新的開始。農歷的每年九月初九,兩個九正對應兩個陽,兩個九重疊兩個陽,所以這一天被稱為重陽節。

重陽節又被稱為重九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在重陽節,人們通過祭祖、登高、敬老等活動來表達對對已逝祖輩的懷念和對長輩盡孝道、感恩情的情感。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三清 瀏覽:926
孝順的品質的詞語 瀏覽:583
社保關系轉移退休前多久 瀏覽:20
岳飛孝敬母親的故事 瀏覽:236
老人肺心衰竭腳底發紫還能活多久 瀏覽:6
雲和縣老年大學畫圖班 瀏覽:533
安徽潁上建潁鄉孝敬父母勞動模範 瀏覽:867
養生館如何做外賣 瀏覽:179
水利部老年大學電話6 瀏覽:450
台灣安心養老院 瀏覽:666
貴州交3000農村養老保險領多少 瀏覽:449
70歲以上老人日本 瀏覽:692
欽州市老年大學電話地址 瀏覽:46
有多少父母對孩子很不好的 瀏覽:637
80歲癱瘓老人政府有補貼嗎 瀏覽:522
冬至在養生方面注意什麼 瀏覽:968
離婚後如何處理父母的關系 瀏覽:395
太平養老保險公司待遇節假日獎金 瀏覽:823
孝文帝孝順的故事 瀏覽:188
養老院意見箱內容怎麼填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