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論語孝敬篇譯文

論語孝敬篇譯文

發布時間:2023-03-22 08:10:34

『壹』 論語中關於孝的句子和解釋越多越好!1

論語為政第二 【原文】 2·5 孟懿子(1)問孝,子曰:「無違.(2)」樊遲(3)御(4),子告之曰:「孟孫(5)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注釋】 (1)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謚號.其父臨終前要他向孔子學禮.(2)無違:不要違背.(3)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歲.他曾和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4)御:駕馭馬車.(5)孟孫:指孟懿子.【譯文】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評析】 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但這里著重講的是,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見,孝不是空泛的、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定,依禮而行就是孝.【原文】 2·6 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 【注釋】 (1)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武是他的謚號.(2)父母唯其疾之憂:其,代詞,指父母.疾,病.【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評析】 本章是孔子對孟懿子之子問孝的答案.對於這里孔子所說的父母唯其疾之憂,歷來有三種解釋:1.父母愛自己的子女,無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夠體會到父母的這種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謹慎小心,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時擔憂,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擔憂了,表明父母的親子之情.3.子女只要為父母的病疾而擔憂,其他方面不必過多地擔憂.本文採用第三種說法.【原文】 2·7 子游(1)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2),不敬,何以別乎?」 【注釋】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吳人,比孔子小45歲.(2)養:音yàng.【譯文】 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評析】 本篇還是談論孝的問題.對於「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一句,歷來也有幾種不同的解釋.一是說狗守門、馬拉車馱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說犬馬也能得到人的飼養.本文採用後一種說法,困為此說比較妥貼.【原文】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1).有事,弟子服其勞(2);有酒食,先生(3)饌(4),曾是以為孝乎?」 【注釋】 (1)色難:色,臉色.難,不容易的意思.(2)服勞:服,從事、擔負.服勞即服侍.(3)先生:先生指長者或父母;前面說的弟子,指晚輩、兒女等.(4)饌:音zhuàn,意為飲食、吃喝.【譯文】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評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談論有關孝的問題.孔子所提倡的孝,體現在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一個共同的思想,就是不僅要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

『貳』 論語中寫「孝」的句子並翻譯

1、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年輕人,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尊敬兄長,行為謹慎,說話守信,博愛眾人,親近仁者。做到這些之後,還有餘力,就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

2、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子夏說:「看重實際的德行,輕視表面的姿態。侍奉父母要盡心盡力,為君主做事要奉獻自身,與朋友交往要誠實守信。這樣的人,雖然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說他學習過了。

3、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如果多年不改變父親的教誨,就可以說是盡孝了。

4、 夢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譯文:夢懿子問怎樣才是孝。孔子說:「不要頂撞父母,不要違抗父母的意願。

5、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父母為子女的疾病擔憂,子女少生病也算是孝了。

(2)論語孝敬篇譯文擴展閱讀:

《論語》中的「孝」 

孔子認為兒女的孝不應僅限於供養父母,讓父母有吃有穿,而是應該對父母抱有一種純乎天然的敬愛之情。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父母給予我們的不僅是吃穿用度,而是發自內心的慈愛。以敬愛報慈愛,是非常合理的。

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之一,我國現存最早的漢字文獻資料殷商甲骨卜辭之中就已有「孝」字。在「百善孝為先」這樣的傳統價值觀浸潤下的中國人,對「孝」推崇備至。

《論語》對中國人「孝道觀」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論語》中共有約二十條與「孝」有關的論述。

『叄』 孔子論孝悌全文翻譯,在線急求啊!!謝謝!!!

【原文】
2、子曰:「弟子入則孝①、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②。」

《論語•學而篇》
【注釋】
① 弟子:此指年紀幼小的人。 ②文:指古代文獻。

【翻譯】
孔子說:「弟子們無論在家還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愛兄長,言行謹慎而誠信,廣泛地關愛民眾,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以後,如果還有時間和精力,那麼就可以用來讀書學習文獻知識了。」

【解讀】
「入」「出」互文見義,意即不論是「出」,還是「入」,都要講究「孝」「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三句緊隨,一氣呵成,魚貫而下,語勢自然。孝、悌、謹、信、愛、仁,孔子從六個方面告誡弟子。以「孝悌」為根本,「謹」「信」「愛」為行為規范,以「仁」為核心,以「仁」為奮斗目標。學習應是廣義的,不僅僅限於學習書本知識,首先是學做人,其次才是「學文」。孔子教育學生,要求做人在前、讀書在後;進德在前,修業在後。這段話表現了孔子為「學」的基本思想。

『肆』 論語中關於「孝」的解釋

原文: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 譯文

孟懿子問孝,孔子說:「不違禮。」樊遲駕車時,孔子告訴他:「孟孫問孝於我,我說:『不違禮』。」樊遲說:「什麼意思?」孔子說:「活著時按禮侍奉;死之後按禮安葬、按禮紀念。」

原文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

孟武伯問孝,孔子說:「父母只有在子女生病時才擔憂。」

原文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

子游問孝,孔子說:「現在的孝順,只是能贍養老人。即使是犬馬,都會得到飼養。不敬重,有何區別?」

🤔關於孝,討論了幾千年,孔子關於孝的解釋,對君王、貴族、普通人的釋義,各有千秋,可以感受到孔子智商情商雙在線,君王問孝,孔子說不違反就是孝,點到即止,絕不多言,可是先生不說完整又難受,就對駕車的學生說,生,要有禮數、禮儀,父母不在了,也要有下葬的禮儀、祭祀的禮儀,老先生也是性情中人。貴族問孝說,只有父母生病的時候擔心他們的身體,或讓父母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只問你身體是否健康,普通人學生問孝說,不要給我臉色看,始終保持尊重,如果不尊敬,和養狗養馬有什麼區別呢,這都是關於孝,孔子的對不同身份的人的解釋。

隨著父母的衰老,反應遲鈍、精力衰退,疾病纏身,對父母的態度確實「色難」,父母和我們意見相左時,很難做到和顏悅色,反思一下,為人子女給父芹缺母買車買房、周遊世界、養貓養狗,到底是為父母好還是告沖為自己好,是不是我們只要給錢就是我們認為的孝,嫌友辯其實只是我們通過這種方式減少了內疚和負罪感,父母需要的是我們的和顏悅色和高質量的陪伴,他們並不需要山野珍饈,周遊世界。

『伍』 論語九則!,孟武伯問孝 內個,把這九則的翻譯給我 謝謝!

1、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孟武伯問孝的意跡弊思.夫子說;」父母愛自己的子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體會到服么的這種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謹慎小心)這就是孝.」
2、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子游問:「怎樣是孝道?「先生說;」現在的人把能奉養父母便算是孝了.就是犬馬(這樣的動物),一樣有人養著.沒有對父母的一片敬心,人跟動物在什麼地方有分別呀?」
3、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譯文】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出遠門游歷,必須要有一定的去處.」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是為父母的高壽而歡喜高興,一是為父母衰老(臨近死亡)而恐懼憂愁.
5、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夫子說:「花言巧語、假裝和善的人,很少會是仁義的.」
6、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夫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獨無助的(因為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親近),一定有人和他做伴」
7、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君子懂得仁義(行事也以義為標准),小人懂得利益(所以行事易追逐利益).
8、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姿州族長戚戚.」
【譯文】君子(心胸開朗,外貿動作)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理負擔很重,外貌動作)顯得局促不安.
9、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子貢問:」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夫子說:「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跡埋要強加於別人.」

『陸』 論語論孝五則文言文翻譯

1. 論語五則 翻譯

這回好了吧~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傳授的學業是否不曾復習?」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了解別人。」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原文】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譯文】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做事要勤快。」

2. 古文:孔子論"孝" 翻譯 急~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

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後一說較為可信。

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范。

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

《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

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於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於。

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

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准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評析】 有若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麼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

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於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

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餘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構,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系,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系。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發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

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

孝悌說是為封建統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務的,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判別,拋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的內容,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面所應有的作用。

3. 古文:孔子論"孝" 翻譯 急~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後一說較為可信。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范。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於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於。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准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評析】

有若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麼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於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餘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構,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系,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系。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發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孝悌說是為封建統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務的,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判別,拋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的內容,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面所應有的作用。

4. 求「《論語》論孝道」的翻譯

1、父親(長輩)在的時候,考察這個人的志向是不是真的和父親長輩的要求相符,父親長輩去世之後觀察他的行為是否還和以前一致。父親去世之後能夠有三年遵從父親長輩的傳統,這就稱得上孝了。」

2、孟懿子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之後,樊遲為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他這件事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不要違背。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依禮來侍奉他們;當他們去世之後,又要依禮來安葬及祭祀他們

3、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做父母的總是為孝子的疾病發愁."

4、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能奉養父母就被認為是孝了。可狗和馬,都有人養;如果內心不敬,又用什麽來區別這兩者呢?」

5、子夏問:「怎樣是孝道?先生說:「 難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勞,有了酒食先讓年老的吃這就是孝了嗎?從第二個開始!!!

5. 《論語五則》的譯文

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原文,所以就先不譯呢,如果是可以聯系我QQ285516110

6. 論語五則閱讀答案

《論語》

一、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10分)

孟懿子①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②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

[注] ①孟懿子:魯國大夫,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謚號。②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孔子弟子。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4分)

(1)父母在世時,要依禮來侍奉他們;當他們去世之後,又要依禮來安葬及祭祀他們。

(2)今之孝者,是謂能養。(3分)

(2)今日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供養照顧父母。

2、這段話體現了孔子怎樣的教育思想?(用自己的話回答)(3分)

2、體現了孔子因材施教,對待不同的人,他的回答都不一樣。

二、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①,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論語·里仁》)

[注] ①楊伯峻說,「『得之』應該改為『去之』」。(《論語譯注》)可從。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1)財富與地位,這是人人都嚮往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們,就寧可不享受。

(2)君子哪怕吃一頓鈑的時間也不能違背仁,倉促的時候必定立足在仁上,生活顛沛困頓的時候也必定立足在仁上。

(2)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2、孔子在文中提出一個什麼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

2、作為君子就必須重視仁德修養,不論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離開仁德。

三、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論語??述而》)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1)出仕就去實行我的主張,否則就把它收藏起來,等待時機,只有我和你能做到這點罷了。

(2)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2)空手斗虎,涉水渡河,就算丟了性命也不後悔,我不同這樣的人共事。

2、在這段文字中體現了孔子怎樣的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

2、做事不可蠻干,應善於謀劃

四、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①也!上好禮, *** 莫敢不敬;上好義, *** 莫敢不服;上好信, *** 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②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論語·子路》)

[注] ①樊須:即是樊遲。②襁:又稱背單,背負小孩用的布單或布帶。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

(1)樊遲向孔子請教種莊稼。孔子說:「這我不如老農民。」

(2)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2)那麼四方百姓就會背著孩子來投奔,哪用得著自己去種莊稼。

2、孔子在這段文字中的觀點是什麼?(用自己的話回答)

2、當權者應做到好禮儀,愛好道義,講誠信。

五、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論語·季路》)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1)年輕時,血氣未穩定,要警惕的是貪戀女色;

(2)到了老年時,血氣已經衰退,要警惕的是貪得無厭。

(2)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2、文中體現了孔子什麼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

2、人應該要隨時嚴格要求自己。

7. 《論語》五則的翻譯

《論語》五則翻譯:

孔子說:「仲由啊,讓我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人才是聰明的。」

原文: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十則原為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的一課,選自《論語譯注》。《論語》記載了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文集,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6)論語孝敬篇譯文擴展閱讀:

孔子說這段話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要實事求是。要有誠實、謙虛的態度,不要不懂裝懂。

一則,就是《論語》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則見於《學而》篇,第三、四、五則見於《為政》篇,其內容都與學習和為人處事有關,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其中一共有20卷。

8. 《論語》五則的翻譯

1。子路問孔子如何侍奉君主。孔子回答,不要欺騙,要犯顏直諫。

2.子張問如何才能使自己到處都能行得通。孔子說:「說話要忠信,行事要篤敬,即使到了蠻貊地區,也可以行得通。說話不忠信,行事不篤敬,就是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站著,就彷彿看到忠信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面前,坐車,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刻在車轅前的橫木上,這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腰間的大帶上。

3.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真不知道他怎麼處世,這就像牛車沒有輗,馬車沒有軏一樣,那車怎麼能走呢?」

4.孔子說:做人疏狂卻不直爽,知識有限卻不謹厚,才能不足卻不信實,這樣的人,我也不知該如何說才好了.

5. 子貢向孔子請教治理國家的辦法。孔子說,只要有充足的糧食,充足的戰備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貢問,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人都難逃一死,但如果沒有人民的信任,什麼都談不上了。

9. 論語五則閱讀答案

《論語》一、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10分)孟懿子①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②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注] ①孟懿子:魯國大夫,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謚號。②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孔子弟子。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4分) (1)父母在世時,要依禮來侍奉他們;當他們去世之後,又要依禮來安葬及祭祀他們。(2)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3分)(2)今日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供養照顧父母。 2、這段話體現了孔子怎樣的教育思想?(用自己的話回答)(3分) 2、體現了孔子因材施教,對待不同的人,他的回答都不一樣。

二、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①,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論語·里仁》)[注] ①楊伯峻說,「『得之』應該改為『去之』」。(《論語譯注》)可從。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1)財富與地位,這是人人都嚮往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們,就寧可不享受。(2)君子哪怕吃一頓鈑的時間也不能違背仁,倉促的時候必定立足在仁上,生活顛沛困頓的時候也必定立足在仁上。

(2)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2、孔子在文中提出一個什麼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 2、作為君子就必須重視仁德修養,不論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離開仁德。

三、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論語??述而》)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1)出仕就去實行我的主張,否則就把它收藏起來,等待時機,只有我和你能做到這點罷了。(2)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2)空手斗虎,涉水渡河,就算丟了性命也不後悔,我不同這樣的人共事。 2、在這段文字中體現了孔子怎樣的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2、做事不可蠻干,應善於謀劃四、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

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①也!上好禮, *** 莫敢不敬;上好義, *** 莫敢不服;上好信, *** 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②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論語·子路》)[注] ①樊須:即是樊遲。②襁:又稱背單,背負小孩用的布單或布帶。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樊遲請學稼。

子曰∶「吾不如老農。」 (1)樊遲向孔子請教種莊稼。

孔子說:「這我不如老農民。」(2)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2)那麼四方百姓就會背著孩子來投奔,哪用得著自己去種莊稼。

2、孔子在這段文字中的觀點是什麼?(用自己的話回答) 2、當權者應做到好禮儀,愛好道義,講誠信。 五、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論語·季路》)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1)年輕時,血氣未穩定,要警惕的是貪戀女色;(2)到了老年時,血氣已經衰退,要警惕的是貪得無厭。(2)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2、文中體現了孔子什麼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2、人應該要隨時嚴格要求自己。

『柒』 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和翻譯

春秋·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為:子曰:「色難。有事內,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容饌,曾是以為孝乎?」

白話釋義: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7)論語孝敬篇譯文擴展閱讀:

《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

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

孔子確立的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捌』 孝敬父母故事論語 (意思)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問什麼是孝道,孔子說:」在父母面前,始終和顏悅色很難。有事情,年輕人去幫著做,有了酒飯,讓長輩吃,難道這樣就是孝嗎?」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記在心裡,一方面因為他們長壽而高興,另一方面因為他們年邁而擔憂。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論語·為政》

孟武伯問孝的含義,兒子回答說:為父母生病而擔憂

『玖』 孔子論孝的文言文翻譯完整版

孔子論孝的文言文翻譯: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

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拾』 求「《論語》論孝道」的翻譯

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拜訪孔子,並請教什麼是孝道這個問題,孔子說「不要違背」。樊遲駕車時,孔子說,他問我什麼叫作孝,我答復他「無違」,不要違背。「樊遲曰:何謂也。」老師,你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於是孔子說,沒有什麼,很簡單。「生,事之以禮。」這個「事」字是古人以下對上而說的。孔子說,當父母活著的時候,我們要孝敬他——「事之以禮」。 「死,葬之以禮。」去世以後則「祭之以禮」。
根據什麼樣的禮?這是要因時因地而定的。你覺得這樣做對,大家也覺得這樣做對,就是禮了。
從本段還可以看出,孔子對於孟懿子問孝的反應很冷漠:兩個字就把他打發了,卻向樊遲解釋了一大堆,為什麼呢?且和下段連起來分解: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也來問孝,孔子的答復,和答復他父親的是兩樣的。孔子說:「父母唯其疾之憂。」這句話就是說父母唯一擔心的就是你過得不好,你自己過得好就是最大的孝。
從這兩段來看:1、孟懿子為什麼問孝?做為父親,他問孝多半是為了教育自己的兒子,要求兒子孝。2、孔子對於他的這種作為比較反感,所以只簡單地說了兩個字「無違」。同時向別人解釋了無違的意思,言外之意是:做為子女,不要理會父母違禮的要求。3、反感還有個深層次的原因,孝應該是用來要求自己的,孟懿子卻想用孝去要求別人。4、兒子孟武伯問孝時,孔子的答復看起來很過分,實際上也是有「矯枉過正」的意思。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是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子游是字,少孔子四十五歲。他問孝,孔子講解很明白,他說現在的人不懂孝,以為只要養活父母就算孝,但是「犬馬皆能有養」,飼養一隻狗、一匹馬也都要給它吃飽,所以光是養而沒有尊重的心,就不是真孝。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來問孝,孔子說色難。什麼叫色難呢?就是態度很難,他說:「有事,弟子服其勞。」有事的時候,像我們做後輩兒女的,看見父母掃地,接過掃把來自己做。「有酒食,先生饌。」(先生是現代的一般稱呼,古代對前一輩的人都尊稱為先生。)有好吃的,就拿給父母長輩吃。「曾是以為孝乎?」(「曾是」是假定的意思)你以為這樣就是孝嗎?

閱讀全文

與論語孝敬篇譯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鄭州便宜的養老院有哪些 瀏覽:465
事業編工人退休年齡是多大 瀏覽:493
政府如何幫助老年人提高生活質量 瀏覽:797
如何解決農村父母的養老 瀏覽:141
老年人總是猜疑配偶 瀏覽:605
興華老人樂園在哪裡 瀏覽:551
南京個人體檢哪裡便宜 瀏覽:182
60歲老人一天可走多少步 瀏覽:995
滬劇院演員退休工資 瀏覽:680
北京市基本養老保險規定第183號令 瀏覽:711
農村養老制度的滿意度調查 瀏覽:955
事業單位養老金計算錯誤該怎麼辦 瀏覽:352
聽了上海遠程老年大學體會 瀏覽:646
女性做支原體檢查怎麼做 瀏覽:870
老人在敬老院意外死亡賠償多少 瀏覽:881
如何做個讓父母驕傲的鳳凰男 瀏覽:112
貴陽高檔養生會所哪裡在招工 瀏覽:734
北京養老金變更發放銀行 瀏覽:871
蘭州老年大學太極拳班 瀏覽:576
養老保險交三千能領多少錢 瀏覽: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