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九月初九重陽節的來歷
九月初九重陽節的來歷
九月初九重陽節的來歷。我們國家有著各種各樣的節日,而重陽節就是其中一個節日,每個節日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來歷。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了解九月初九重陽節的來歷的相關內容。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關於重陽習俗活動的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季秋紀》。
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的宴會發展來的。拜神祭祖及求長壽、飲宴等,構成了重陽節的基本內容。
民間傳說:
登高尋九節菖蒲:傳說重陽節登高之俗是始於秦始皇命術士鄭安期前往嶺南尋找長生不老葯,鄭安期在白雲山覓得九節菖蒲時,不幸墜崖,乘仙鶴飛升。
登高山帶回雷電火種:古人認為山上雲霧繚繞,為呼風雨喚雷電之神龍所居。而且,高山的雷電可以帶來火種,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
九月初九重陽節來歷故事
重陽節的源頭,早在《呂氏春秋》中就有記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由此可見,在當時,就已經有了以慶祝豐收為名的祭祀天地神靈、祖宗的活動,用來感謝天地、祖先的饋贈。到了漢朝,《西京雜記》中就有記載,在重陽節這天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長壽的習俗。與此同時,還有各種大型的宴會,這都是先秦時期慶祝豐收的祭祀活動演變發展而來的',這便是早期的重陽節的雛形。
縱觀整個重陽節的發展歷史,慶祝重陽節的活動最開始只是宮廷或者是官方的慶祝活動。直到唐朝,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的節日之後,宮廷和民間開始一同慶祝,在節日期間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宋朝的重陽節最為熱鬧,《武林舊事》一書中詳細記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便第二天隆重玩樂一番。明清時期則是沿襲了傳統,並且從農歷九月初一就開始吃花糕慶祝,九月九日重陽節當天,帝王還要登高攬勝。
重陽節又是什麼節
重陽佳節到來,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這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菊花酒在古代被看做是重陽必飲、消災祈福的「吉祥酒」,也由於菊花酒的緣故,重陽又成了祭祀酒業神的酒神節。
我國釀制重陽酒的歷史很長,古籍《西京雜記》中就記載:「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那時的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
重陽這天,人們採下初開的菊花和一些青翠的枝葉,摻和在糧食中釀酒,放到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到時,清秋氣爽,菊花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人們相邀同飲菊酒,共賞黃花,確實別有一番情趣。
菊花能疏風除熱、養肝明目、消炎解毒,具有較高的葯用價值,所釀造出的酒則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的功效。晉代陶淵明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荊楚歲時記》則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英,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
因此,重陽這一天也成為人們祭祀酒業神的酒神節。《山東民俗·重陽節》中說,山東酒坊在這一天祭缸神,神為杜康。在貴州仁懷縣茅台鎮,都要舉行古樸、隆重的祭水儀式,這是當地酒坊相傳千年的祭祀活動。
仁懷當地民歌唱道:「九月九,是重陽,重陽釀酒香滿江;九月九,下河挑水煮新酒。」每年重陽,茅台鎮開始投料釀酒,這與其他白酒隨時投料隨時生產完全不同。
茅台酒採用九月重陽投料,一是正當高粱的收割季節;二是順應茅台當地氣候特點;三是避開高溫時節生產,便於人工控制發酵過程,培養有利微生物體系,這些製作工藝正反映出重陽與酒之間特別的關系。
重陽節的各地習俗
【江西省】婺源縣九月九日,篁嶺舉辦曬秋節。婺源篁嶺古村還保留較好的「曬秋」生產生活現象,秋季有大量新鮮蔬菜瓜果需要曬干貯藏,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景象。
【河北省】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系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占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山東省】昌邑北部人家於重陽節吃辣蘿卜湯,有諺語道:「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娘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陝西省】西鄉縣重陽節,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蘇省】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麵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上海市】上海豫園於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
【浙江省】紹興府重陽節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廬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安徽省】銅陵縣以九日重陽為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為戲,據說可以驅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縣於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願的日期,甚家皆於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長汀縣農家采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為毛豆節。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
【廣東省】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市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廣東省】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舊時南溪縣讀書人於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後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跡,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20__年中國民協授予南陽市西峽縣為「中國重陽文化之鄉」,並在西峽建立了全國唯一的「中國重陽文化研究中心」,每年農歷九月九日這里都會舉辦「中國·西峽重陽文化節」。
九九重陽節幸福文案
1、 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望遠賞秋菊,身插茱萸思念長,美酒一杯敬親人,祝願家人皆平安,幸福生活萬年長,重陽節,願幸福圍繞,平安相隨!
2、 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寒燕一向南飛遠,有人嫉妒。現在正是**爭艷的季節,願你的心情也和**那樣清爽、淡雅!重陽快樂!
3、 九月九日上酒樓,酒醉醉酒忘憂愁,久久凝思九九日,九九重陽想舅舅,糾結思念家中舅,久久未見離家久,帶酒一瓶送舅舅。
4、 九月九登高望,遍地茱萸**香;重陽節寄祝福,親朋好友暖洋洋。在這個美好的節日里,祝願你:事業豐收,薪水豐收,愛情豐收,重陽節快樂!
5、 九月九,重陽夜,酒讓思鄉情結九九久久,思鄉的人兒漂流在外頭,回家的打算始終在心頭。
6、 九月九,再聚首,重陽相老友;是親友,是朋友,一切盡在杯中酒;情也深,愛也久,佳節團圓來敘舊;念今昔,盼永久,每年相聚九月九。重陽節快樂!
7、 九月九,你是否因不能回家而難受;九月九,你是否因不能和親朋聚頭而難過。別忘了除了九月九,還有關心你的朋友,祝你重陽節日快樂無煩憂!
8、 九月九,杯中酒,重陽相聚會老友;是親友,是朋友,一切盡在酒中酒;情也深,愛也久,佳節有緣來敘舊;念今昔,盼永久,每年相聚九月九。重陽節快樂!
9、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或「老人節」。這一天,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10、 九月初九迎重陽,遍插茱萸賞秋菊,登高望遠悅心目,一杯美酒含問候,重陽糕里包祝福,一條簡訊表寸心,祝你重陽節快樂,闔家歡樂人團圓!
Ⅱ 古代都有哪些有意思的重陽習俗呢
浩瀚的星海寄託著我們今人很多的遐想,而這一點對於古人來說更是如此,甚至猶有過之。
眾多的星辰被古人賦予了特殊的地位,譬如北斗七星,包括紫薇星、貪狼星等等。其中有一顆最為特殊的星辰,叫做“大辰”,也就是大火星。“七月流火”,就是指七月份後大火星向下運行,同時天氣也漸漸轉涼。
而等到九月九日左右,大火星就會因為運行位置過於靠下而難以觀測,這時候人們就會跟隨著祭祀一同爬上高山,送大火星離去,並祈願來年大火星順利回歸。
這就是重陽登高這一習俗的來歷,不過由於年代久遠,現在知道為什麼要去爬山的人應該少之又少。
眼看重陽將至,有的人也都開始籌辦著怎麼過一場有意義的重陽節了,那麼,在古代都有哪些有意思的重陽習俗呢?
關於重陽糕,有一個頗為有趣的典故,叫做“題糕”,這件事被記載在《邵氏聞見後錄》中“劉夢得作《九日》詩,欲用‘糕’字,以《五經》中無之,輟不復為。”
什麼意思呢?劉夢得就是劉禹錫,這位老先生在重陽節的時候寫了一首詩,叫做《九日》,詩裡面提到了這一天人們要食糕,自然要用糕字。可這位老先生寫詩有個奇怪的規矩,他寫詩用到的字,得是五經中有的字才行,所謂五經就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五本儒家經典。
巧的是,這五本經書還真沒有糕字,所以劉禹錫最終就放棄了,劉禹錫因為這件事被另一個詩人宋祁嘲笑道“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中一代豪。”這位宋祁人稱紅杏尚書,正是寫“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那位。
四、放紙鷂
放紙鷂其實是惠州的習俗,這個所謂的紙鷂其實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風箏,過去北方人叫“紙鳶”,南方人則叫“鷂子”,惠州人紙鷂的稱呼,顯然是兼受南北之影響。
重陽放紙鷂是惠州特有的習俗,因此也引起了惠州本地的學者的一些關注,可惜由來實在難以考證,不過從時間上判斷,九月秋高氣爽,對於惠州的氣候來說,這一時節放紙鷂正是恰到好處。
據說風箏可追溯到春秋時期,起初都是鳥類。根據《墨子》記載,魯班曾經 “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而且用這個來打探軍情“作木鳶以窺宋城”。
等到隋唐之後,造紙之術日益普及,工藝也更加精湛,因此就可以用紙來做風箏了。也就是最早的“紙鷂”。
在惠州附近的陽江市在1993年被國家體委授予了“全國風箏之鄉”的稱號,而且陽江市還將每年的重陽節定為風箏節。最有趣的事情是在1990年,當時是第七屆國際風箏會,陽江市取材於《白蛇傳》製成的“靈芝”風箏,被評為“世界十絕風箏”。陽江市也因為風箏出名而被稱為“紙鷂城”。
如今的陽江的風箏就和茅台鎮的酒坊一樣,這不僅讓人感嘆,我們能從歷史中繼承而來的不僅僅是精神與文化,有時候也會是真實不虛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