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白話譯文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白話解釋
當佛陀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二千五百人及大菩薩三萬八千在一起時。有一天,佛陀引領著弟子們向南直行而來,忽然發現路邊有一堆枯骨,身為世尊的佛陀立刻俯身,五體投地向著這堆枯骨恭恭敬敬地禮拜。
世尊的這番舉動,使得眾弟子都狐疑不解,為何世尊要如此做呢?阿難尊者就合十作禮請問世尊:「世尊啊!您是三大界的導師,一切眾生的慈父,為世人所誠服推崇,我們一直都深深地敬愛著您,請您告訴我們:究竟是因為那一種因緣,什麼道理,竟向這堆枯骨禮拜呢?」
佛陀就以慈悲的口氣答道:「阿難,你問得很好,你們大家雖然都是我的高足,而且出家修行也很久了,可是有些事情你們還是不知道哩!這一堆枯骨,可能是我們前世的祖先,或是多生以來的父母,哪有為人者不拜父母之理呢?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恭恭敬敬地向其禮拜。」接著又說:「阿難!現在你把這堆枯骨分為兩堆,如果是男人的骨骸,它的顏色較白,份量較重;倘若是女人的骨骼,其顏色較黑,份量也較輕些。」
阿難尊者又問道:「世尊!這我就不懂了,男女在世,衣著各有不同,男人頭戴風帽,身著長衫,又束著腰帶,穿著長鞋,衣飾整齊,一看就知道是男子漢;女人在世喜愛塗脂粉,在身上灑香水,這一身打扮,可以看出是女人身。但是,不論男女死後都成了枯骨,沒有什麼差別,又如何分辨呢?」
佛陀以沉重的口吻告訴阿難:「要是男人的話,在世的時候,經常出入佛寺,聽人講解佛經戒律,恭敬禮佛、法、僧三寶,又勤念佛號,以這種善緣,死了以後,其骨骸潔白如玉,且份量甚重。若是女人在世的時候,沉溺於情愛,不知聽經禮佛,以生兒育女為職事,而養育小孩,都以奶水來哺養,奶乳是由她們的血所變成,養一個小孩就要吮食八石以上的奶水,母體怎麼不消瘦憔悴呢?因此女人死後,其骨骸顏色較黑,而份量上也輕得多了!」
阿難尊者聽了佛陀的話,內心痛苦如刀割,忍不住落淚,悲傷飲泣地說:「世尊啊!慈母的恩德,應當如何報答才是啊!」
佛陀對阿難說:「你們且靜靜地聽我說吧!母親有了身孕要經過十個月,可以說備嘗辛苦;懷胎頭一個月,小生命猶如草上露珠,朝不保夕,搖搖欲墜,清晨所凝聚的,午後可能就會消失無蹤;第二個月就像凝結的酥油一般;三個月時,彷彿是一團凝結的大血塊;到了第四個月,胎兒才稍稍有了人的形狀,母親懷胎五個月的時候,胎兒的主要器官:頭、兩手及足也已形成了;六個月時,母腹里的胎兒六種精氣也洞開了,這六精就是眼、耳、鼻、口、舌、意。七個月的胎兒,就長了三百六十片的骨氣。還生出八萬四千個毛孔;八個月的時刻,胎兒的頭腦已近成熟、有意識、有靈性了;人身上的九個孔道也都開了:雙目、兩耳、兩鼻孔、一嘴、肛門及尿道等。胎兒九個月的時候,在母體內雙手雙足是經常亂踢亂搥,有如須彌山動,使得母親寢食難安;胎兒自受胎以後,直到呱呱墜地,其間吸食母血,轉變為胎兒的營養而得生存;到了第十個月,胎兒各部器官都已逐一完成,胎兒隨時准備出生;經過十個月懷胎,母親也受足了苦楚!為了使孩兒生產順利,母體血流成河,使胎兒能夠順血河而下,若安產時,孩兒卷手卷腿,非常順利地產下,少有傷及母體,減少母親不少的痛苦;若是難產的話,小手小腳亂踢亂抓,使母親感到痛苦不堪,如干刀攪割,如萬箭穿心死去活來,慘不忍睹,為人子女,莫忘母親生你育你所受的苦楚,否則,真是禽獸不如!
經過重重的痛苦,慈母才生得愛兒,若進一步來分析,慈母至少有十大深恩:第一是母親懷著胎兒,百般顧愛保護的恩德。第二是母親分娩時受極大苦楚的恩德。第三是雖然為子女受盡折磨,既產得愛兒卻忘了為子所受的一切憂苦的恩德。第四是為哺食愛兒,盡以美味喂兒的恩德。第五是為使幼兒安睡,寧可自己受潮受凍的深恩。第六是以乳哺兒,兒肥母瘦的深恩。第七是為兒洗滌不凈,不惜玉手污染,不怕皮肉凍裂的深恩。第八是有遠行,母依閭遙望,流淚想念的深恩。第九是願代兒受苦,無限體恤愛憐的深恩。第十是慈母愛兒憐兒之心,永無休止的深恩。」以下佛陀逐條贊頌親恩的偉大:
第一贊揚「懷胎守護」的恩德:「人身難得,經過了輪回劫數才得人身,同時又與此生的父母有緣,得以藉著母胎托生到人間來;五個月左右,胎兒在母腹中漸漸生出五臟六腑,六個月前段,六精眼、耳、鼻、口、舌、意的竅門也都開了,胎兒的重量天天增加,母親覺得有山嶽般的沉重胎兒在母腹中亂踢亂動,使慈母覺得如同地震風災,心驚膽顫心上一直惦念腹中的胎兒,加上身心的疲乏,也懶得打扮自己,漂亮的衣服收起來了,也很少對鏡梳妝。
第二頌揚「臨產受苦」的深恩:經過十月懷胎日滿月足,即將分娩,每天一早母親像是得了重病,四肢無力,每天昏昏沉沉的,尤其心裡更是充滿了恐懼焦急,難以描述,為了擔心孩兒的平安,經常淚滿襟,以悲愁的語調告訴親友:「我最怕的並不是自身的安危,而是擔心無情的死神,奪走了我寶貝兒子的小生命!」
第三頌揚「生子忘憂」的恩惠:母親生產時由於用力的緣故,五臟六腑像被撕裂一般,痛苦掙扎,混過去了好幾回,為子女所流的血,就如宰羊,泉涌而出,經過這場大難不死的母親,蘇醒過來第一件事,就是垂詢自己的愛子,知道愛兒確已平安無事,內心歡喜若狂,抱在懷里,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一陣歡喜過後,難忍的痛楚又如排山倒海般的涌來,剛才全然為得子而忘了傷疼,現在又得忍受肉體上痛徹心腸的苦楚。
第四頌揚父母「咽苦吐甘」的恩惠:父母對子女的恩惠比海深,對子女的關懷與愛護不分晝夜,也不曾皺一下眉頭,父母對子女的愛重情深,確是無法形容,只要子女能得溫飽,自己挨餓受凍也心甘情願,只要兒女歡喜快樂,父母就感到安慰。
第五頌揚慈母「回干就濕」的恩德:慈母愛兒無微不至,夜晚孩兒尿床,弄濕被褥,趕快把孩子轉到乾燥的地方,自己睡在又濕又冷的地方絲毫沒有怨言,只要孩兒睡得好,自己受冷受凍並不介意。母親的雙乳,是孩兒的聖殿,帶給孩兒溫暖與健康;母親的兩袖,更為孩兒遮擋了風寒,父母為照顧幼兒,吃沒吃好,睡沒睡好,想設法博取孩兒的歡心,只要兒女睡得安穩,快快長大,母親也就心滿意足了,別無所求。
第六頌揚「哺乳養育」的深恩:慈母的恩德如大地持載,滋生萬物,嚴父的恩德如天之覆蓋廣被,滋潤眾生,父母愛子之心都一樣,父母的深恩亦皆相同,只要你是父母的兒女,無論長得多醜,他們永遠不會嫌你丑,更不會怒目相對,就是你手腳捲曲不靈,他們也不會厭惡你,相反地更加愛憐照顧你,就因為你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兒子,父母的真情何其感人,父母的恩情何其偉大啊!
第七頌揚「洗滌不凈」的親恩:母親原是金枝玉葉之身,芙蓉花般的美貌,精神健旺而豐盛的,眉如柳絲一般的新綠,紅潤的臉色,顯出了青春煥發的姿色,可是,曾幾何時,為子女操勞過度,如花似玉的美貌變得蒼老不堪,一雙玉手,也為兒女洗滌過多的不凈變得粗糙,傷痕斑斑,可憐又可敬的慈母心,為兒女無條件的犧牲了自己寶貴青春,換得來一臉的憔悴倦容!
第八頌揚「遠行憶念」的深恩:親人死別使人悲傷難忍、痛斷肝腸,就是愛子遠去他鄉,也會使慈母哀傷不已;子女遠離故鄉,山川阻隔,父母早晚懸念,祈禱神佛保佑,早日平安回到身旁,有的兒女離家,一去數年無音訊,年老父母在家日夜盼望,以淚洗面,有如林中老猿失去了愛子,哀泣啼號,肝腸寸斷,叫人為之心酸。
第九頌揚父母「體恤子女」的深恩:父母恩情深重,為人子女實難報答於萬一,真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兒女受苦受勞時,慈母竟夜祈禱以身替代,希望為子女受苦受罪,母愛何其偉大!兒女出門在外,慈母心常相隨,憐兒受寒受凍,怕兒受苦受累,倘若知道兒女受了一絲一毫的痛苦,慈母就夜不成眠,心酸不已!
第十頌揚父母「究竟憐子」的深恩:父母的慈愛猶如日月的光輝,日月永恆普照大地,親心永遠繫念兒女,親恩深重,親心更是無時或止起居行止心常惦念,不論家居外出更是心隨左右,即使百歲爹娘,亦常為八十歲的兒女付出愛心,要說父母的恩德慈愛有時盡,除非生死異路隔斷了。
佛陀說完父母十大恩德,接著告訴阿難及眾人:「我看芸芸眾生,雖然有的先天稟賦不錯,可是有些人心性無知蒙蔽,從來不想父母對我們有多大恩惠慈德,對父母不知恭敬孝順,忤逆不孝,忘恩負義,真叫人痛心!你們都知道,母親十月懷胎,腹中如有物,坐立都不得安穩,吃不下睡不著,如久病纏身無精打采,懷孕期滿即將生產,還要受百般疼痛,血流遍地,死去活來,經過無數的折磨才產下孩兒,慈母又擔心孩兒是否平安無事,聽說孩兒安然產下,慈母這才安心。小孩生下來,慈母懷抱不離,喂兒哺乳,手酸腳麻也都心喜,還要辛苦的為兒洗滌不凈的衣物,孩兒尿床了,母睡濕處,卻讓兒女睡干凈的地方,沒有絲毫怨言,三年懷抱中,兒女喝的是母乳母血,真把母親都累瘦了!」
「從呱呱墜地的嬰兒,以至童年、青年、少年,父母不知花了多少心血來教育子女明禮義、修德性,兒女長大成人,父母又辛苦地為子女准備嫁娶,籌集資金供兒女經營事業,使兒女能早日成家立業,父母對子女的愛護提攜真是備極辛勞,但從不在兒女面前提到我能會兩個字,更不期望兒女的報答,兒女一旦有病,父母更是憂心如焚,經常由於愛子心切而急出病來,只有等待子女恢復健康,母親憂心成疾的病才會慢慢痊癒!」
「經歷百般辛勞養育,但願早日成長成人,有些兒女一旦長大,不知孝順雙親、奉侍父母,父母教誨不加理會,或出言頂撞,甚至怒目相視如仇家,在族內欺凌長上,打罵同胞兄弟,不顧雙親禮義,真叫人痛心疾首。雖然曾上學讀書,但不遵從師長的教誨與父母兄弟的勸戒,不僅不聽且加拂逆,出入家門,不知稟告父母,言行舉止傲慢無禮,所做所謂擅自主張,不把父母放在心上,即使父母伯叔偶然加以教訓指導,但是由於長輩的憐憫兒孫年幼無知,也都輕輕放過,可是到了後來,性情愈變愈暴戾殘忍,不但不聽勸導,反而生出仇恨心理,最後離開親戚好友,結交的都是壞人損友,日久成性,顛倒是非,為害自身,愚不可及!」
「一旦被惡人壞友所引誘,就舍棄了父母家庭,離鄉背井,流落他鄉,或者在外經商謀生,做各種事情,歲月蹉跎,年歲老大,有的就在外結婚成家,甚至老死也不回家,從沒想到這個身體從何處來?」
「有些更加不幸,流浪異鄉加上交上惡人損友,自己又不小心謹慎,於是被人用計陷害,或與人同流合污,胡作非為,終被牽連,橫禍飛來,鋃鐺入獄,或判重刑,老死獄中,或遭病魔厄纏身,弄得貧病交迫,狼狽不堪,手人輕視,乏人照顧,病入膏肓,棄屍街頭,形骸腐爛,日曬雨淋,白骨枯零,鬼魂流落他鄉,從此與親人家族永別,更是有負父母深恩!不孝子女,一死百了!殊不知嚴父慈母,自愛子離家之後,日思夜想,時刻憂心,望眼欲穿,望得心如焚,肝腸痛斷,因為思子流淚過多,眼睛都哭瞎了,悲泣過度又得了氣喘病;有的父母更由於懷念兒女,無心經營生意,以致家道日衰,乃至抱病含恨而終,即使身死為鬼魂,也念念不忘愛子,不忍割捨親子之愛,真是人性至愛的流露。」
「有的子女不僅不勤於學業,且經常與不良朋友為伍,追逐異端邪說,做出敗壞風俗的行為,十足一幅無賴漢的嘴臉,好勇鬥狠,欺壓善良,雞鳴狗盜,酗酒賭博,為非作歹,作姦犯科於鄉里,使同胞兄弟受牽連,更使父母悲痛心亂不知如何是好!清早出外游盪,直到深更半夜才回家,從來不向父母請安,噓寒問暖,使父母感到空虛無比,沒忍照料扶持,父母年歲漸高,形容憔悴,身體衰敗,還要受到不肖子女的連累,受到外人的譏笑與凌辱,為人子女,於心何忍?」
「有的子女只有孤父或寡母,理應格外孝順才是,但事實上卻不然,把父母冷落一旁,任由他挨餓受凍,不聞不問,使得父母暗自悲傷飲泣,自怨自嘆何其不幸!為人子女理應善盡奉養父母的責任,不孝兒女卻不當一回事,使得父母含羞受辱,在人前抬不起頭來,怕受人取笑。」
「常見有的兒子為了供養妻兒的生活,不辭辛勞,努力工作以博取妻子的歡心,卻把父母冷落一旁,視同外人;妻小的話言聽計從,百依百順,父母的教誨卻充耳不聞,或出口頂撞,全無敬上之心,真叫父母傷透了心。有的女兒在未出嫁之時,還懂得孝順父母,一旦嫁人之後,卻變得不孝敬起來,父母稍微說她幾句,內心就生出怨恨嫌惡的心理,而受到丈夫的怒罵毒打,都甘心默默承受。對丈夫家的人情義頗為深厚,對家屬子女也是極其愛重,但是對於骨肉至親的父母,卻日漸疏遠,真叫父母痛心!還有些不孝的女兒,隨著丈夫到外地居住,離開了故鄉的爹娘,一點也不思慕父母,好像和父母斷絕似的,一封家書也不寄,使得父母日夜盼望,牽腸掛肚,寢食不安,就如被倒懸般的難受,父母思念子女之情,永無休止。父母對於子女的深恩大德,真是浩瀚無際,永無止境,非筆墨所能形容!兒女若是不孝,其罪愆即使向神明懺悔,恐怕也難以洗脫掉的!」
佛陀說完父母的深重恩德,眾善知識個個感到悲痛,哀傷不已,有的五體投地的向空跪拜,有的搥胸自責,由於過度悲傷全身毛孔都流出了鮮血,一時氣悶昏死過去了。不久眾人都更醒過來,齊聲高呼著:「多痛苦啊!父母為了子女也太痛苦了!多叫人悲痛哀傷啊!不肖兒女也太使父母傷心啊!我們現在回想起來,已往真是大罪人,那時就如黑夜遊神,東漂西盪,過得醉生夢死的日子,從來也沒有想到自己的罪愆有多深,現在聆聽佛陀的教示,如大夢初醒,深深後悔以往的過錯,想到自己不孝不仁之至,真是肝腸俱碎、五臟如焚啊!願請慈悲的世尊,憐憫我們的無知,給我們有個補救贖罪的機會,告訴大家用什麼方法才能報答父母的深恩呢?」
佛陀便以八種妙法曉喻弟子:「你們既然知道父母恩德深重,現在我且為你們說明:假如有個人,左肩挑著父親,右肩挑著母親,繞著須彌山而行,擔子將皮肉磨破,又穿透了骨髓,也不叫苦,鮮血流下來,淹沒了足踝,如此經過百千萬劫,仍然報答不了父母的深恩。
假使有人個,生在飢荒的年代,為了不使父母挨餓,割下身上所有的肉,切成肉屑,供父母充飢,雖然如此孝心,經百千萬劫,還是難以報答父母的恩德。
倘若有個人,為了自己的父母親,用利刃將自己的心挖出來,以致血流成河,仍不怕一切的痛苦,這樣經歷了百千萬劫,還是不能報答父母的深恩。
要是有個人,為了父母親,忍受千百支的刀戟利刃,同時刺在自己的身上,直插橫穿經百千萬劫,仍然無法報答父母的深恩。
假使有人,為了祈求父母的平安長壽,以自己的身體來點燃佛前燈,如此供養如來,經過百千萬劫,還是不能報答父母的深恩。
如果有人,為了報答父母的辛勞,赴湯蹈火,斷骨出髓,雖經無數萬劫,仍然報答不了父母的深恩。
假使有個人,為了善盡子責,代替父母吞下火熱的鐵丸,全身被炙鐵燙傷,焦爛不堪,如此經過了百千萬劫,還是不能報答父母的深恩於萬一。」
這時,大家聆聽了佛陀開示的種種父母深恩,個個悲傷落淚,心如刀割般的難受,又想不出如何報答父母深恩的方法,真是羞愧不已,於是齊聲向佛陀叩首問道:「世尊啊!現在我們深知自己是不幸的罪人,但是不知如何做才能報答父母的深恩呢?」
佛陀見大眾皆有愧意,即歡喜的告訴大家:「如果想到報答父母的恩德,至少應該為父母做下列六件事:一、寫這部經,二、讀這部經,三、懺悔一切罪過,四、虔誠恭敬三寶,五、必須受持齋戒,六、多布施勤修善法,廣植福本,這六件事都能辦到,就是孝子,否則的話,就是地獄中的眾生。」
佛陀接著又向阿難尊者等說道:「不孝父母的人,命終死後,必然要墮落道阿鼻大地獄去,這一地獄縱橫有八萬由旬,四周都是鐵的城牆,周圍設有羅網,使囚犯無法逃脫,地面都是鐵板,有烈火燃燒著,到處雷光電火,又有銅流鐵漿澆灌在罪人的身上,還有口吐烈火的銅狗鐵蛇追噬著犯人,一個個被燒得肌膚焦爛,苦不堪言,空中更有數不盡的掛鉤、槍銃,滿地又是鐵制度斧搥、長矛、刀山、劍樹等種種的刑具,隨時都會對准囚犯砍殺下來,地獄罪犯受此百般的苦楚,永無休止,也不知要經過多少的劫數呢?即使在這里受過了刑罰,又要打入其他的地獄去,頭上戴著熾熱的火盆,還要受鐵車壓身的折磨,鐵車來回輾過,腸肚都碎裂了,骨頭斷折了,皮肉全爛掉了,一旦之間要忍受千生萬死的痛苦,真是慘不忍睹,這些地獄的罪囚都是生前犯了忤逆不孝的重罪,才要受如此的折磨,百般的苦楚。」
這時,大家聽完佛陀的開示,都深為慚愧悲傷流淚向佛陀乞問道:「我們大家如何故,才能報答父母的深恩呢?」
佛陀答道:「要想報答父母的恩德,最好的方法,莫過於編印此經,使此經廣為流通,能捐印一冊,就有見到一尊佛的功德,如果捐印十冊。就能見到十尊佛,以此類推,印百冊、千冊、萬冊此類,就能見到百尊、千尊、萬尊的佛陀。凡是捐印能書啟發眾生的人,諸佛必然常常垂護在他的身旁,並且,以佛力使其父母及本人得生天上,享受天人的樂趣,而不致墮落到地獄受苦。」
阿難尊者及眾人,包括天龍八部與轉輪聖王等諦聽了佛陀的教化,悲不自禁,愧恨不已,全身的毛發都豎起來,大家同以愧疚的心情向佛陀真心懺悔,發誓道:「從現在起一直到無盡的未來,就是經過千萬劫年,我們大家即使粉身碎骨成了塵埃,也一定堅守如來的神聖教誨,不敢稍有違背。我們寧願被利鉤拔出來舌頭長達由旬,再由鐵犁從上面耕輾過去,使得鮮血匯流成河,如此經過千百劫的時間,也矢志不違背佛陀的教誨;寧願在千百利刃作成的刀輪中進出,受尖刀利刃的刺身刮骨,也不違背佛陀的教化,即使被鐵網緊緊地裹住全身,痛苦難忍,雖經千百萬劫,也不題違背如來的教誨;寧願讓刀舂等刑具把身體搗成肉醬,即使皮肉筋骨難以辨認,經過數千百劫,也永遠不違背佛陀的教誨。」
而後,阿難尊者安詳地從座位中起立,恭敬地向佛陀請示道:「世尊啊!此經應當如何稱呼?以便我等遵守奉持呢?」
佛陀就告訴眾人說:「這部經叫作《父母恩重難報經》,大家要好好地遵守奉行吧!」
這時,阿難及眾弟子與天龍八部等,大家恭聽了佛陀的開示,茅塞頓開心生歡喜,各人下定決心永生永世謹遵佛陀的教誨,以行孝、盡孝為職事。而後,眾人向佛陀頂禮膜拜告退。
醒世文
父母不親誰是親
不重父母重何人
你若重他十六兩
後代兒孫還一斤
千兩黃金萬兩銀
有錢難買父娘身
在堂父母百年稀
生時不孝死徒悲
在生之時不敬重
死後空勞拜孤墳
在家不可言相激
一旦拋離更不回
要見面時難得見
要他歸時難得歸
若要父母重見面
除非三魂夢里隨
勸君趁早行孝道
定保兒孫世代芳
心不明來點甚燈
意不公平誦甚經
大斗小秤吃甚素
不孝父母齊甚僧
真葯難醫冤孽病
橫財不富命窮人
利己害人促壽算
積善修行裕子孫
人惡人怕天不怕
人善人欺天不欺
暗中陰騭分明由
遠在兒孫近在身
守口莫談人過短
自短何曾告與人
生事事生君莫怨
害人人害汝休瞋
欺心折盡平心福
行短天教一世貧
高山平地有黃金
只恐為人不用心
天下群洲行過了
勤苦節用莫求人
空手求人像問壁
求人像吞三寸劍
靠人如上九重天
百般口語不如錢
貧人莫去求富親
富親見我是別人
不信但見筵中席
杯杯盞盞敬有錢
父母不好誰是親
不孝父母敬何人
一年一月一日新
三年勝敗幾多人
若問世文何人撰
自心隱者勸世人
B. 佛說:關於「孝順父母」有哪些
111
C. 請問佛教如何能對婆婆心一起孝心
婆媳一來起信佛學佛,源每個人由於生活習慣,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做事的方式方法難免不同,這個時候媳婦對婆婆就要體現順,而婆婆對媳婦要體現愛。大家相互尊重,在一個和諧的氛圍下商討事情的處理方式。
學佛了,就要雙方都拿出愛心來,坦誠相待。當有好事的時候,婆婆要把兒媳婦當成自己女兒一樣疼愛;當婆婆批評兒媳婦的時候,兒媳婦要把婆婆當成自己親媽一樣的不計較。只有這樣才能相處的越來越融洽,越來越親密和諧。
D. 孝經中孝順父母的名言
一、禮者,敬而已矣。
解讀:所謂禮,就是一種恭敬的態度罷了。如果認為禮就是一套儀式,內心並不恭敬,這樣的人就算行禮,也是無禮之人。
二、身體發膚,受之父母。
原句是《孝經·開宗明義》:「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本指身軀、四肢、須發、皮膚,後亦泛指自己身體的全部,自身。
三、愛親者,不敢惡於人; 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意思是說,一個懂得熱愛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敢厭惡別人的父母;一個懂得敬奉自己父母的人,就絲毫不敢怠慢別人的父母。
四、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一個人如果不愛自己的父母親人而去愛其他人,就違背了做人的德行;不恭敬自己的父母長輩而去恭敬其他人,就違反了做人的規則。
五、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君子奉事君主,做事就要考慮如何竭盡全力,事後就要考慮有沒有過錯怎樣彌補,奉行順從君主美好的言行,糾正制止君主的錯誤舉動,所以君臣上下的關系親密。
六、立身行道,名揚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意思是: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
七、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
君子能孝親,必具愛敬之誠,以愛敬之誠,移作事君,必能忠於事君。他能敬兄,必具和悅態度。以和悅態度移於事長,必能順於長官。
八、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孔子說:「能夠親愛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能夠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會怠慢別人的父母。以親愛恭敬的心情盡心盡力地將雙親侍奉,而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從效法,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
E. 佛法對於孝順父母怎麼講
凡事之物,人之倫常,因果中的一部分,凡世之人皆在因果之中,自然需要盡到自己作為子女所必需的義務。就像不作不食一樣。
對於父母犯下的錯,應竭力制止和彌補,這也是作為子女必須要背負的對父母的孝道,但父母也是非我之人,非我之心自然很難用我之心去感化,雖然要盡最大的努力,但他們自己選擇了錯誤的道路,而我們無法勸其回頭,其甘願墮入泥淖,也是沒辦法的事,只能隨緣。
佛教對凡世人倫綱常並無干涉,父母就是父母,不可能因為你信了佛就把他們當作學生什麼的,佛教的主張僅僅是為了讓人們用健康的心態來處事罷了。
F. 佛教孝順父母的經典句子
家中父母就是佛,何必靈山朝世尊。
G. 地藏經里講怎樣孝敬父母
華嚴經雲:諸供養中 法供養最 孝順父母一般強調供養身體和心理。 最為重要的是慧命。如果能夠幫助父母往生極樂,諸佛贊嘆 三界中最孝之人。 《地藏經》開示之一:如何智慧的孝敬父母 探討如何「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 我們需要探討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 在這個地方,我接觸過很多的朋友,他們在勸說父母學佛的時候都非常的積極,發心非常好。因為他知道有一個非常好的寶貝,然後他想去孝敬他的父母,他就拚命的跟父母說著這個問題,但多數不得法。哈哈,即使釋迦牟尼佛,他在孝敬父母的時候,也請了一位菩薩幫忙,來演示這部《地藏經》,請了哪一位菩薩,就是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演繹了地獄是個什麼事情和如何孝敬父母的,這是善巧方便。 我們在這個世間當中,如何能做到有智慧的善巧方便,是很難的。你比如說,如果你父母的心落鬼道上了,貪心特重的話,落到餓鬼道,貪心就重。然後當中,你如果給他錢,給他兩萬塊錢,他會考慮到「你是不是還有五萬」;如果送五十萬塊錢,他會考慮到「你是不是還有一百萬」。你這樣的話,並不是在「廣設方便,勸誘父母」。 在這個地方,拿出時間來探討一下: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當中,應該如何的勸誘父母,能讓他們得到真利益? 第一條:你應該有智慧。 何謂有智,需在無我相,無我見,無我的境界上處理與父母的關系。如果你沒有智慧的話,就不可能到達「無我」的境界當中。 如果你真的想讓你的父母學佛,在佛陀所教育的范圍內,能得到真正的利益,那你的思維模式應該是「無我」境界的。也就是你(智慧)必須到達「無我」的境界。,否則就是麻煩,就會因你著他們是你的父母相,而度不了他們;或是就是躲避(不管他們,不見他們),你仍然度不了他們。這一點,我也試過很多次。而且多數的情況下,很多的修行人跟他們的父母是逆緣,很少有幾個善緣的。(煩惱即菩提)而在這個逆緣的時候,你如何幫你的父母去修行,學佛,去得到真正的利益。首先你是「無我」的境界。如不這樣,你就會因與你的父母們同時著情執心,(情重理智就會下降)不可能處理好父母的關系,就會根本幫不了他們,你更鬧心。這是第一條,首先要有無我般若智慧。 第二條:你要符合「人事」。 符合我們現在當代社會的人倫道德,符合孝順子孫的人倫要求去做任何事。 你首先,該孝敬父母的時候孝敬父母,該稱念父母的時候稱念父母,該請父母吃飯的時候請父母吃飯。該給父母洗腳時就給父母洗腳,只要是人,就應找不到你在孝敬父母方面的缺點,最好找不到你在做人上的任何缺點,但這一切的東西,處在第一條的那個「無我」的境界當中,就好像你在演戲一樣。你知道你叫林心如,你演的叫紫薇格格,演完了以後,你還叫林心如,不要與紫薇格格混淆了。就好像我們穿一身戲服。在這個地方,我叫回家人。那我就是回家人,跟大家一起演一場戲似的。我並沒有感覺「啊,今天來了50個人聽,明天來了5個人聽」。如果那樣的話,怎麼樣,我就掉進去了。我只在演戲,眾生因他們因緣而生的。所以,這一點,做好人事,做好演戲這方面,無非我們演的技巧如何了,這第二條是非常關鍵的。 第三條:情重,那恨就越大 有些時候,你非常的愛你父母,你跟他們說「父母,學佛吧,你看佛法多好啊」。如果你跟父母是逆緣的話,他就會因你掛念的這種情執,反而就不去學。 我見過有這樣的一位朋友,他的父親得了一個病。他因為修行,知道父親的壽命非常麻煩。但是他想了一些辦法,為父親續命,做了很多的事情。當中,他又回去勸他的母親「母親,如果是父親身體好了,你學佛吧」。他母親就說「好,可以的,但不要花很多錢,一定讓你父親身體好了」。日後,因機緣成熟了,他父親的病好了,而且沒有花很多的錢。後來他就過去問他母親了;「母親,你這回學佛了吧,要講信用」。他母親回頭就告訴他「我本身是佛,學什麼佛」。這個事情我是親眼見到過的,這位朋友,當時氣的差點沒背過氣兒去。但是最後發現,他為什麼這樣生氣,就是因為他太愛他的父母了,太掛念他的父母了。而他不知道,就他這種掛念使他失去理智。所以,當他們不符合他的這種感受的時候,他就會特別的難受,不重情並非沒有情,而是因知道動情對父母只有害,不利於父母學到真正的東西,而相對的不著情,是這樣的。 第四條:嚴持戒律 我們在勸父母學佛的時候,一定要知道自己是一個修行人,在一個范圍內,我如何做到一個很好的人。如果你幹了很多在社會當中不值一提的壞事。然後你父母就對你這樣學佛的,造成謗佛,你這樣是不可能讓你父母學到佛法的。 你知道嗎,人勸人真的沒有用。你在前面走,做的非常好。然後他們覺得「你看我的孩子就是學佛以後,吃素身上特清靜,臉上也好看」,然後你父母就覺得吃素挺好的,他們也跟著吃素。根本不用天天跟你父母說,「你們如果吃素得到一種很好的利益。」(尤其不能對認為你迷信的父母講,吃素後身後會有五位菩薩跟著你)再比如說,你通過學佛變得非常的孝敬父母,嚴持做人的戒律,你父母自然而然就感覺到「這佛法挺不錯的,看我兒子或女兒通過學佛變得這樣孝順我了」。而不需要跟他們說「我這佛法非常有利益,不恭敬三寶,聽信邪法會下無間地獄的。」如那樣講你母親「嘭」的一下,「你才下無間地獄呢」。哈哈,人總是喜歡聽好聽的聲音,只有改變自己的人,才能引導別的改變,尤其對父母改變的影響。 戒律是自我改變的標尺,不要去改變你的父母,要通過持戒後的改變而去影響你的父母。 第五條:在表象當中,順應父母的心思;在心性當中,一定不要拿他們當父母。 要把父母當成在修行當中一個關卡。是你成佛的陪練者,也可以說你成佛的心是因他們而發得,在跟父母談論的時候,關鍵不能被「父(母)女」「父(母)子」的這種情執騙了,非常關鍵。有很多的人,因為他宿世間有出家的因緣,(他這個「家」怎樣出,就會讓其感覺到沒有世間親情,自然而然就要出家了,)而這種宿世間他發過願要出家因緣到了,他就感覺到特痛苦。他感覺到「為什麼別人的父母對孩子那麼好,我父母拿孩子不好,為什麼看我哪都不好?為什麼這樣對我不公平?」。這點怎麼樣產生的,首先你被父母情執騙了。再此願力所至,讓你斷了世間情執心好出家的,哈哈,我們身邊的一切都是因自己願力生成,怪不得任何人。 只要你是修行人,說實話,那擺在你面前的:首先是如何能順應父母的心,然後在心性當中,跟父母保持相對獨立,不能被父母情感所騙。 記得在年輕的時候,離開家庭,進社會,那個時候不修行,沒智慧與定力,就出去找了很多的朋友,拜了很多的兄弟,(就是鐵哥們),當時是因一直在父母的保護圈裡。當離開這個保護圈的時候,內心當中因為特別依存這種保護圈,就產生了一種自然而然的害怕與依賴。這種東西本身就是被父母的情騙了。做為一個修行者,擔當是基本條件,是根。這當中如有出家的因緣時,更不要叫親情騙了,不然特痛苦。而且有可能生成怨恨,很重的怨。這種怨恨在法界當中是很難解開的,必須要瞭然而知。 你真正愛他們,就不要愛他們。 第六條:一定要順導,不能逆導 在讓父母們接受佛法的時候,一定要順著父母的心,不要順著你著相所學的佛法。因這要求你自身的功德福報非常好,然後你父母看到你通過學佛獲得很大的利益,而自然而然影響他們去學佛。一定不去用一種道理來指導他們。尤其象教育孩子一樣心情的教育他們,最可怕是自己認為學到一定程度了(自認為)差別心,分別心又很重的朋友,就會因父母們達不到自己內心的標尺,為發泄內心由愛生恨的心理壓力,而和父母將關系鬧僵了。 如你這樣說「佛陀說常輕三寶,信邪,一定會下無間地獄的」。不但教育不了你的父母,還形成很重的邪見,在這里是不能使用異相方便,使用怪異嗔責,讓父母們生畏懼,來修行佛法的。這也不符合人倫道德的,而且會形成沒有辦法逾越的隔閡。在這個地方一定要知道,順著父母的心情來。 我記得我修凈土的時候,持清靜戒,過午不食。父母感覺到我特苦,(我沒修的時候170多斤,修了後110多斤,瘦的非常難看。)然後我的父母特心疼。一次我們一起出去,要了菜,我的一個長輩叨著一塊肉放在我的嘴裡,非要讓我吃掉,如果當時沒有智慧,不能順父母的心來,就很難處理的,(其實持戒都是心戒,是戒對這種東西的貪婪的心,而並不是表象的戒。)我就問自己「怎麼樣做啊」,我就選另一個方向,把這個肉吃下,吃下去以後,過了沒有五分鍾,我說我想吐。其實根本沒想吐,然後用手指撥嗓子,吐的什麼東西都吐出來了。我父母從那時開始,再不逼我吃飯了。所以呢,在這個地方,你一定順著父母的心,而不能一味的講道理, 恆順一切眾生,即供養諸佛,更何況自己的父母了。
H. 佛說,兒女為什麼要孝順父母
佛教是很重視孝順長輩與父母的。
如《盂蘭盆經贊述》中記載:「經曰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者述曰。第二明其述孝有二。一述孝心。二述孝事。此述孝心也。曩裁我母生我勞悴。懷恩既重。理須酬報。是以阿含經雲。佛告諸比丘。常念孝順供養父母。涅槃經雲。寧於一日受三百鑽以鑽其身。不應起一念惡心向於父母。何以故。父母恩重故。依末羅經。母懷子十月。如負太山之重。乳哺三年。育養之恩。號天罔報。縱令從地積聚珍寶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所得功德。不如供養父母一分功德也。」
可以看出佛陀對孝心和孝事是非常贊同的,認為父母生我養我,恩重如山,理應報答。因此在阿含經中也說,我們要常思念,孝順,供養父母。涅槃經中也說,寧願自身受三百鑽,也不應對父母起一個惡念,因為父母恩重難報,母親懷胎十月,如負泰山之中,哺乳三年養育之恩,用盡一生也難報,即使用地上乃至二十八重天的所有珍寶用來布施他人,所得到的功德不如供養父母的一分功德。
I. 佛陀在那部經里講過自己是如何盡孝的嗎不是地藏經,父母恩難報經這種
《長阿含經》卷11:「善生!夫為人子,當以五事敬順父母,雲何為五?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為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為正業。」(CBETA, T01, no. 1, p. 71, c8-12)
《增壹阿含經》卷11〈善知識品 20〉:「世尊告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報恩。雲何為二?所謂父母也。若復,比丘!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萬歲,衣被、飯食、床蓐卧具、病瘦醫葯,即於肩上放於屎溺,猶不能得報恩。比丘當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隨時將護,不失時節,得見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難報。是故,諸比丘!當供養父母,常當孝順,不失時節。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CBETA, T02, no. 125, p. 601, a11-19)
《賢愚經》卷1〈須闍提品 7〉:「佛語阿難:「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活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為天帝,下為聖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CBETA, T04, no. 202, p. 356, a27-b3)
《優婆塞戒經》卷2〈義菩薩心堅固品 9〉:「善男子!我於往昔為四事故,舍棄身命:一者、為破眾生諸煩惱故,二者、為令眾生受安樂故,三者、為自除壞貪著身故,四者、為報父母生養恩故。」(CBETA, T24, no. 1488, p. 1041, c7-10)
《優婆塞戒經》卷6〈五戒品 22〉:「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饒財物,兼得自在,先應供養父母、師長、和上、耆舊、持法之人,供給遠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須。」(CBETA, T24, no. 1488, p. 1065, a6-9)
《增壹阿含經》卷50〈大愛道般涅盤品 52〉:「爾時,世尊告阿難、難陀、羅雲:「汝等舉大愛道身,我當躬自供養。」
是時,釋提桓因知世尊心中所念,即從三十三天上,譬如力士屈伸臂頃來至毘舍離,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其中漏盡比丘皆見釋提桓因及三十三天,其不漏盡有欲比丘,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未漏盡者,亦不見釋提桓因及三十三天。
爾時,梵天王遙知如來心中所念,將諸梵天從梵天上沒,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毘沙門天王知世尊心中所念,將閱叉、鬼神,到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提地賴吒天王將諸干沓和,從東方來至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毘婁勒叉天王將諸無數拘盤荼,從南方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毘婁波叉天王將諸龍神來至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及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各各知如來心中所念,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釋提桓因、毘沙門天王前白佛言:「唯願世尊勿自勞神,我等自當供養舍利。」
佛告諸天:「止!止!天王!如來自當知時。此是如來所應修行,非是天、龍、鬼神所及也。所以然者,父母生子多有所益,長養恩重,乳哺懷抱,要當報恩,不得不報恩。然諸天當知,過去諸佛世尊所生母先取滅度,然後諸佛世尊皆自供養虵旬舍利。正使將來諸佛世尊所生之母先取滅度,然後諸佛皆自供養。以此方便,知如來應自供養,非天、龍、鬼神所及也。」」(CBETA, T02, no. 125, p. 822, c17-p. 823, a17)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2〈報恩品 2〉:「佛告五百長者:「……世出世恩有其四種: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如是四恩,一切眾生平等荷負。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說不能盡,我今為汝宣說少分。假使有人為福德故,恭敬供養一百凈行大婆羅門、一百五通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寶上妙堂內,以百千種上妙珍膳,垂諸瓔珞眾寶衣服,栴檀沈香立諸房舍,百寶庄嚴床卧敷具,療治眾病百種湯葯,一心供養滿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順心,以微少物色養悲母,隨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萬分不可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