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給我幾本有關孝順的書(書名,作者,內容簡短一些)
1、《孝敬父母: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
《孝敬父母: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是針對所有生而為兒女的現代人所發出的振聾發聵的吶喊。《孝敬父母: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填補了目前市場的空白。無論你有無信仰背景,《孝敬父母: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對社會不斷進步、人情日漸冷漠的現代新型家庭關系,提出了全新的思考與挑戰。
2、《按照聖經孝敬父母》
作者是劉志雄和王愛君,由南方出版社2011年出版,本書共有六章分別是:一個被遺忘的誡命、一個被忽略的應許、孝敬父母在現實生活中的難處、孝敬父母應該從哪些方面實行、孝敬父母所遇到的難處、如何幫助別人孝敬父母六個方面孝敬父母。從目錄來看,本書的邏輯應該是層次遞進地論述孝敬父母這個主題。下面我就梳理下本書的大綱以及我對這本書內容的回應。
3、《孝敬父母》
本書內容包括:剡子扮鹿取奶孝雙親;介子推背母上綿山;潁考叔講孝道感召庄公;曾參恪盡孝道;子路背米;樂正子采蜜伺母等。
4、《給老爸老媽的健康枕邊書》
《給老爸老媽的健康枕邊書:孝敬父母的第一本書》是一本為中老年朋友帶來健康、幸福的書。它旨在幫助中老年人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了解合理的營養、健康的運動和生活方式對身心健康的影響,教會中老年朋友如何預防和應對疾病的困擾。
5、《傅雷家書》
傅雷家書簡介:《傅雷家書》的出版,是一樁值得欣慰的好事。它告訴我們:一顆純潔、正直、真誠、高尚的靈魂,盡管有時會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難、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齒於人群的絕境,而最後真實的光不能永遠掩滅,還是要為大家所認識,使它的光焰照徹人間,得到它應該得到的尊敬和愛。
(1)關於孝敬父母的繪本擴展閱讀
孝順的故事
1、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四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Ⅱ 《二十四孝圖繪本三種》txt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二十四孝圖繪本三種》(郭居敬)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書名:二十四孝圖繪本三種
作者:郭居敬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1
頁數:192
內容簡介:
《中國歷代繪刻本名著新編:二十四孝圖繪本三種》是周殿富先生遴選清及現代著名畫家三家繪本編著而成。分別是清代王素、任伯年和現代畫家李霞的《二十四孝圖》。三種版本,各有風格。王素本為此類作品中的麟角之作,畫風古典精細,色彩麗而不艷;任伯年的作品,人物塑造與線條自有陳洪綬、任熊之遺響;李霞的作品則獨具一格,筆墨行雲流水酣暢淋漓,人物造型表情生動,既有傳統中國畫之畫風,又集現代繪法技法於一爐。三位名家合集出版,既有欣賞價值,亦有收藏價值。
Ⅲ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迅先生為什麼說,童年時請人講了《二十四孝圖》中的二十四個故事後,「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難,對於先前痴心妄想,想作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因為二十四孝中有些故事實在荒謬。
比如《嘗糞心憂》說:「南齊庾黔婁,為孱陵令。到縣未旬日,忽心驚汗流,即棄官歸,其父疾始二日。醫曰:『欲知瘥劇,但嘗糞苦則佳。』黔婁嘗之甜,心甚憂之。至夕,稽顙北辰求以身代父死。」醫學上只聽說有觀糞便看病情的,而沒聽說過嘗糞便的。父親病重,兒子嘗糞便,難道是為醫生提供配方根據嗎?父親病重,兒子拜北斗星辰又有何用呢?
魯迅認為,二十四孝中有些好學,有些實在難學或者說不能去學。
《二十四孝》里有許多故事,有:《孝感動天》、《戲綵娛親》、《鹿乳奉親》、《為親負米》等二十四個故事。其中我覺得《刻木事親》里的丁蘭最孝順。《刻木事親》是講一個叫丁蘭的人,他的父母早逝,他就做了兩個木像,每天對著木像說心事,出門也要稟告,他的妻子很不理解,一天,丁蘭出去了,他的妻子就好奇,用針去扎,沒想到竟出血了,丁蘭看到後追問,妻子說出了事實,丁蘭批評了妻子。
這個故事中,丁蘭對木像都那麼珍惜,我們也一定要更尊敬我們的父母,讓他們每天生活的幸福、開心、長壽。《二十四孝》這本書,主要是24個故事,每個主人公都很孝順,,如果我們能做到這樣的境界,那麼父母一定很開心、高興,我們要爭取做到這樣的境界,才能當一個孝順的子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二十四孝圖》從當時的兒童讀物談起,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作品著重分析了「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
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塗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塗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
《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
讓我們唱起普通人的贊歌吧,贊美那些挺立於平凡身軀中的錚錚傲骨。
美德是中國的一種偉大精神。最近我閱讀了道德故事——二十四孝,情節感人,讓人不禁被他們的孝道所感動,心中油然升騰起深深的敬佩。
《二十四孝》主要講了中國古代的二十四個孝敬父母的故事。其中,最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親嘗湯葯》和《棄官尋母》。《親嘗湯葯》主要講述了漢文帝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怠慢。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以便母親隨時照用,母親所服的湯葯,他都親口嘗過後才讓母親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興禮儀,人丁興旺,使西漢十分發達。漢文帝作為一位皇帝如此孝順,怎能不讓人敬佩。他更讓我明白了一個人無論都忙,無論自己的事業多麼重要,我們都不能對父母不聞不問。不管工作多忙,不管路有多遠,都要心繫父母,都要常回家看看。其實父母要的並不多,一聲噓寒問暖,足以撫慰他們孤獨寂寞的心靈。
更讓我感動的是《棄官尋母》。朱壽昌七歲時,生母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朱壽昌做官後,行四方尋找母親。找到線索之後,他便棄官尋母。歷經千辛萬苦,他終於在陝西和母親相遇了。多麼感人的孝子啊!
這時一個聲音在腦海中不停地問:「孫天樂,你呢?你是一個孝子嗎?」「當然,可是有的時候……」有的時候我會因為一些小事,沖著媽媽發脾氣,讓媽媽很生氣。那一次,我用自己的壓歲錢買了兩包薯片,准備明天吃。可是第二天早上起來一看,媽媽竟然正在吃我的薯片。我很生氣,對媽媽大吼道:「你為什麼吃我的薯片,你賠我。」「兒子,薯片這種油炸食品,你不能多吃,我煮了又有營養又好吃的雞蛋,你快起來吃吧。」「我不吃,我不吃,我就要你賠我的薯片。」就這樣我鬧得媽媽很頭疼。現在想想真慚愧啊!媽媽為了我的身體發育,讓我少吃不健康食品,我竟然沖她發脾氣。就算是又有營養又好吃的東西,我也不能只想著自己啊!
我以後一定孝順父母,一定不讓父母操心,更不能讓他們生氣。
中華民族的美德是人們必須有的精神品質。而孝道是擁有美德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有人說「教」就是孝道的文化。曾經我們可能都犯過錯,但我們只要好好學習孝道的文化,並踐行於我們的日常行為中,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是好人,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品讀完《二十四孝圖》後,我不禁從內心深處發出感慨:「孝」,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孝」就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孝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古人常說「百善孝為先」。從古到今,關於孝的感人事跡一直發生,件件都令我們深受震撼。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名叫黃香,他在九歲時母親就去世了,所以黃香對父親就更加孝順、關愛了。嚴冬時,黃香就在父親睡覺之前先鑽進被子,用自己的身子把被子捂熱,為的是讓父親能溫暖舒適的睡個好覺;酷暑時,黃香就用扇子將枕席扇涼,為了讓父親睡的涼快,自己不惜累的滿頭大汗。親朋鄰居知道後,都稱贊黃香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黃香長大後,當上了大官,但他體恤百姓,孝順父母,百姓們都頌揚他:「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曾有一個感動了全中國的故事,它讓天下的母親收獲慰藉。
20xx年,一個叫田世國的人用他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母愛大如天的真理。在田世國得知其母患得尿毒症後,他便偷偷地去了醫院做了血樣檢查,配型成功後,田世國瞞著母親,毅然將自己的一個腎臟移植給她。
手術成功後,田世國的母親恢復得很好,然而,她卻始終不知自己換上的腎是自己兒子的。田世國說:「如果我媽恢復得比較正常,器官排斥的比較小,我想這就永遠是個秘密吧」。這是一個美麗的謊言,更是一份拳拳孝子心!
「孝」是華夏文明的不可或缺的必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兒女恪守的人生准則。《孝經》上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能真正做到敬愛自己的親人,那麼他必定會以同樣的心態去對待別人。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可見,孝的傳統美德意識已經似樹根一般,牢牢地扎在中國人民的心中,絲毫不可動搖。
我們中有誰知道,在美國人眼裡,中國人尊老愛幼、贍養父母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而在美國是不可想像的,聞者感嘆:我們自己丟掉、忽視的,發達國度的人卻要拾起來。對此,我們是否應該反思?是否應該好好地珍惜古人為我們留下的這寶貴的精神財富?
做「孝」不必轟轟烈烈,作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從身邊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多一些為父母著想的地方,盡自己所能做一些令父母身心愉悅的事情。
大家共進一步,努力將中華傳統美德—「孝」發揚光大!
人之初,性本善,總記得小時候被父母要求捧著一本彩版的三字經聽父母講如何做人,如何孝順,如何敬人做事。
讀到二十四孝圖,不禁有感而發,雖已不是封建舊時,兒童也會被父母或尊長要求學一些孝道,百年之前,和魯迅先生一起讀閱做工粗糙的二十四孝圖,滿心歡喜的求知心被湮滅了,
想那時只有略有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的引導青年的前輩禁止,呵斥,至打手心,和現在相比,我們除了課本還有許多課外讀物,想那時魯迅先生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性命,將肉麻當做有趣,以不情為倫紀,污滅了古人,教壞了後人,可如果魯迅先生活到了今日,又會有怎樣的感嘆,或許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吧,在那時,封建的孝道雖然不可取,但卻讓人學會了尊老愛幼,也許有些禮節過於繁索,有些做法過於愚昧,也存在著虛偽和殘酷,但和現在有些人來說,已經善良了許多。
人之初,性本善,同為中國一民,雖不同時期,在屢被批判的'封建孝道中也有感人的孝子,在與舊時期改頭換面的今天仍然有許多不如古時的殘酷。
走在街上,橋洞中,可見一位衣衫襤褸的兒童,老人,記憶中最深的是那位整天坐在橋頭的老奶奶,冬去春來,送夏迎秋,季節變換,而她的衣衫不變,溫度變化,而她的親人的冷淡不變,她頭發花白,凌亂地披著,那不知是什麼顏色的衣服也補了好幾個洞,她坐在橋頭,不知在看什麼,不敢去想像,只怕自已也會平添憂愁,腳邊的鐵盆,雪白的直刺人的眼,一枚兩枚的硬幣是她一天少得可憐的生活費……
如果,我想是如果魯迅先生看到這一幕,還會認為封建孝道只會害人嗎?這里沒有孝,沒有親情,沒有善良,只有路人投去可憐的目光,這里沒有尊重,沒有幸福,只有被湮滅了善良的高等動物投去的一聲清脆,一枚硬幣打著轉打在盆中,也一定像釘子一樣打在老人心上……
人之初,性本善,如果這種善能繼續,那麼二十四孝圖也不會顯得那樣虛偽,那麼魯迅先生也不會大喊中國的劣根性了。
人這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耳邊又響起了這流傳千年的精典……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圖》的文章,給我印象十分深刻,頗有感受。 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捨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 ; "孝感動天"、"卧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 ; "嘗糞憂心"則讓人惡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
魯迅先生寫的很多文章都帶有諷刺意義,這篇《二十四孝圖》也不例外。中國自古以來就把「孝」做為百善之首,民間也流傳著許多孝子的故事,而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卻頗有深意,耐人尋味。
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處於白話文與文言文的交替的時期,可當時的中國但凡需要變革就會有一群「正人君子」和「紳士」們跳出來抵觸,「只要對於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魯迅先生不止一次的用這句話來表達自己對那些企圖阻止中國前進和變革的人的憤恨,他渴望中國進步,更希望中國的下一代可以接受全新的知識和了解這個世界,他希望中國的教育能夠得到全面的改革,而第一步就是推廣白話文,可以讓孩子們從小就讀到更多的好書,學習更多的知識。我彷彿可以體會魯迅先生的憤慨和期許,他想通過自己手中的筆為孩子們的未來撐起一片天空。
整篇文章寫的是《二十四孝圖》,乍一看,這應該是一本頌揚孝道的書吧,其實不然,魯迅先生對這些所謂的孝子故事卻是十分反感的,尤其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這兩個故事:「我至今還記得,一個躺在父母跟前的老頭子,一個抱在母親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樣地使我發生不同的感想呵。……然而這東西是不該拿在老萊子手裡的,他應該扶一枝拐杖。裝佯,侮辱了孩子。」我的腦子里似乎也閃出了這樣的畫面,一個滿頭華發的老爺爺,卻穿著小孩子的衣服,躺在耄耋之年的母親的懷里,母親手上還拿著「搖咕咚」,那場景著實讓人可笑。「」郭巨埋兒「就更讓我不能理解了,郭巨因為母親疼愛孫子,自己總捨不得吃飯,把僅有的食物留給孫子,為了對母行孝,就永定埋掉自己的兒子,節省糧食供養母親,當挖地三尺多時,發現了一壇黃金,上面寫著:天賜黃金,郭巨孝子,官司不能奪,民不能取。這故事乍一看,覺得匪夷所思,為了養母親竟然要埋了自己的兒子,埋著埋著竟然還挖出壇金子,可細讀後我才了解魯迅先生的用意,《二十四孝圖》上的故事看似都是頌揚孝道,勸人為善的,可實際上這些故事全都是封建社會用來禁錮老百姓思想的工具,「那裡面的故事,似乎是誰者知道的,便是不識字的人,例如阿長,也只要一看圖畫便能夠滔滔地講出這一段的事跡來。」而這一禁錮就是幾百年,如此根深蒂固,不得不讓人感嘆呀!
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使我們進一步了解了封建社會的愚昧和封建教育的落後,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孝道虛偽兇殘的本質,也給活在當下的我們予以警示。
最近看了一本介紹古代子女感恩行孝的書,叫《24孝圖》。裡面講了很多子女對待父母的事,有幾篇故事讓我很感動。
雖然那些都是古代的事情,現在想來仍然有很大的意義,值得我們去學習。現在和大家分享一些小故事。百里負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看看我們現在的孩子呢?哪裡能有這樣的胸懷,總是先想著自己,不能先考慮到父母,這是教育的缺失,仲由得百里負米為父母的精神是現代孩子最應值得學習的。蘆衣順母: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
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這是多麼寬大的胸懷啊,能向親生母親那樣對待繼母,並且能用自己的言行去改變繼母的態度,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啊。現在的我們呢?即使是自己的親父母都不能原諒他們的小錯誤,都會不停的抱怨父母對待我們不好,這個不行,那個不行,試想我們有沒有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或者以自己的行動去影響改變他們呢?扇枕溫衾: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卧冰求鯉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這兩個故事都是講為了父母而不顧自己的安危,只要父母能夠過的舒服,能夠開心,自己做出點犧牲是沒什麼的。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先為父母著想,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回報父母。
希望每個孩子都有感恩的心,能時常為給了我們生命、為我們付出一切的父母想想,我們能為父母做些什麼?我們能拿什麼回報我們的父母呢?或者只是輕輕地一句「媽媽我愛你」就能使父母感動了。
《二十四孝圖》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魯迅由對反對推行白話人的痛斥想到了自己小時候。由自己小時候看的繪本想起了自己在日本留學時候看到日本的小學生用的圖書,感慨自己小時候和現在的小孩子讀書是如何的枯燥呀。這讓我想起來了霍先生之前在公眾號發表的幾篇文章,自己以前看霍先生寫的一些游記是非常歡喜和憧憬的,但是最近先生連續發好幾篇對於日本教育的「吹捧」的文章還有對中國的一些意見,還記得當時自己還在微信上留言了,對先生所說的進行反駁。後來就對於先生發的文章開始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了。
今天看到魯迅先生在文章里發出這樣的感慨,不禁肅然起敬。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大多寫於一九二七年之前。差不多一百年了,中國的學者還是在發出:中國和日本還是有那麼大的差距的感慨。自己的愛國之心自是不用懷疑的,但是兩個跨越近100年的學者都紮起感慨,我真的想自己親身去體驗一下到底差距在哪裡?
後來文章中魯迅先生想起小時候一位儒者送給他的一本《二十四孝圖》。魯迅在聽完這本書里所有的故事後,對於想做一個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突然感到一陣的共鳴啊。近幾日回家然後和爸媽聊了一下對於自己以後的規劃,想法和他們認為的完全背道而馳,心中十分的苦悶。他們想自己畢業就要回到縣城,按照自己所學的,在那裡大致也可以找到一份相對輕松的事情,然後看看能不能考教師資格證或者走走關系考個公務員。對於爸媽的考慮自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可能因為爸媽自小在家,對於自己,父母的愛從來不覺得奢侈,所以也不會太大的珍惜。畢業以後一直想著多賺錢然後追隨前輩的腳步。和父母吐露心聲後,他們大為不悅,一直說我太自私,勸我要看清現實。
文章最後,他(魯迅)覺得自己小時候看不懂的問題,長大了知道又開始計較和後怕,覺得自己這樣的想法著實可笑。關於孝這個問題,自己一直也是搖擺不定的,小時候到高中都非常聽爸媽的話,但是到了現在,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事情大致要和他們對著干,好像叛逆期延遲了一樣。很多時候都害怕家裡突然打來電話講不好的事情,對於爸媽的身體也是非常的擔心。到現在自己也是看不懂孝這個字啊。
Ⅳ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精選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孝,即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特別強調的一種,《弟子規》中,對待長輩的態度無疑寫的清清楚楚,「孝」這一概念,早應該在中華民族的傳統中成為不可磨滅的一條了,從「烏鴉反哺,羊羔跪乳」這婦孺皆知的故事中體現出來了。
文中說,當作者看過二十四孝後,看到做個孝子如此之難,原先做個孝子的計劃便徹底放棄了,其實我覺的,做孝子不一定非要將事例硬安到自己頭上,那樣多生硬來著,只要打心眼裡替母親著想,替父親著想,不讓他們為自己操心,在家務上替他們分擔一些,也是一種孝,雖不如事例上那麼感天動地,但至少也是一種平平凡凡的孝呀!
硬把事例往自己頭上安,是行不通的,畢竟時代在變,你說有一天你父母想吃鯉魚,你說:「好,我要做一個孝子,卧冰求鯉去!」行的通嗎?現在冬天沒有古代冷,湖面上通常才結一層薄冰,恐怕人才站上去還沒來得及卧下呢,冰就碎了,當時別說父母吃不到鯉魚,恐怕也會嚇的趕緊跑到湖邊來救人,再說,現在市場上明明有鯉魚賣,干嗎要那麼費勁去求鯉魚呢?
其實,這些事例所要表明的,是「孝」的精神,「孝」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種精神,平平凡凡的「孝」反而更加的溫馨,向一縷淡淡的香氣迷漫在家庭之中,使每個人都感到淡淡的幸福。
不用那麼驚天動地,平平凡凡的「孝」,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更加的溫馨、幸福。
讀了這篇文章,我才終於明白:想做孝子,還真是不容易啊!
曾經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但現在終於明白,有些事,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比如說「郭巨埋兒」這個故事,說的是為了讓母親吃飽飯,竟要將未滿三歲的兒子埋掉。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涼氣:如果我的父親也學著郭巨,那死的不就是哦?所幸我家還算比較寬裕,這還是落不到我頭上的。但不僅僅只是母親與郭巨是血肉之親,那三歲的兒子也是人,也是他的親骨肉啊!如此虛偽,真是令人哀嘆!
其實,隨著科技的發展,在以前我們認為是至孝的大好事,現在已用不著那麼誇大其詞的去做了。正如魯迅先生所寫的「卻很少見有紳士赤條條地躺在冰上面,將軍跳下汽車去負米」。這都是多此一舉,若換在先前,你的這種行為回被大肆贊揚;若是現在躺在冰上用身體的溫度把冰化開,不被人看作異類才怪。幸好只有少數的人會這樣做,要不然,全世界就只剩下已至古稀之年的老人了。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圖》的文章,給我印象十分深刻,頗有感受。
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捨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卧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惡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
孝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它都指引著我國人民的思想和價值取向。讓咱們從中得到領悟和思考。然而古代和現代還有很大差距,並不是沒一個故事都讓咱們追捧和領悟,咱們要懂得從中篩選,知道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百事孝為先」的道德思想,始終根植在無數人民的內心深處。「親嘗湯葯」中漢文帝劉恆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百里負米」中仲由自我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扼虎救父」中楊香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我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最後放下父親跑掉等等這些無不體現著他們內心深處的孝感,讓咱們從中去領悟如何關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百善孝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圖》本是一本宣揚儒家孝的觀念的兒童傳統讀物。而魯迅先生這篇文章就寫在於反對白話文的潮流爭鋒相對之時。作者以激奮起筆,貫穿了辛辣的諷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虛偽,表達了他的愛憎之情。
並不是否定魯迅的觀點。的確,新中國是需要像他這樣敢說敢做的人才,也的確很渴望一個去打擊封建殘酷的聲音。然而,對於他所言的觀點我卻意見相左。
不得不承認的是,二十四孝的確有著一些像哭竹生筍卧冰求鯉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話的故事。也有一些極端一味的如老萊娛親郭巨埋兒。你可以稱之為荒誕,但它只是僅僅起到警示後人的作用,目的還是好的。試問難道真的有人去學著文中那般卧在冰上,求著鯉魚的到來?有真的有白發老爺在故作小兒狀嗎?
古代不受孝道的極為少見,也算是屈指可數。倒是在如今的社會不孝兒女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長大,成人後卻對父母不屑一顧,冷嘲熱諷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醜,子不嫌家貧,我想現代人也逐漸喪失了這種傳統了吧!
讀完《二十四孝圖》後,相信大家對孝有了很深的理解。孝是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遵循的傳統美德,可是現在的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不孝順父母的現象,所以我們更能好好的理解孝的深層內涵,學著做一個孝順的人。
我在網上看了一篇叫《二十四孝》的文章,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讓我深受感動。其中,有一則是「卧冰求鯉」,這則小故事在令我感動的同時也讓我受益匪淺。
這則小故事講的是古代一位叫王祥的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但是,當父母生病時,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馬上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的母親使他失去父愛,王祥都能在父母生病時,衣不解帶地侍候,還在冬天用自己的體溫來把冰融化,捉鯉魚給繼母吃。真是令我感動極了。
古代的人們如此孝順。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在構造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孝敬父母,更何況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但是,事實好像有點不盡人意,歷史寶貴財富並沒有得到部分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在他們心中,父母是天經地義要養他們,要為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他們認為只有自己逍遙快活就夠了,卻不體諒,不理解父母對自己所付出的辛勞,更不用提要他們孝敬父母了。他們可否想過母親十月懷胎的痛苦和父母親把他們從一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那他們只能得到人們的唾罵和拋棄。
父母給我們的愛是無私的,父母默默地為我們操勞。如果你夠細心,就會發現父母臉上多了一條條皺紋,頭上多了一絲絲銀發。父母在我們的成長路上精心的養育並教育我們,卻不求回報,父母對我們的愛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所以,我們現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是幫媽媽做做家務,給爸爸捶捶背,把好吃的留給父母吃,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此外,我們更要好好學習,不辜負父母對我們的期望,長大以後好好報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就像這則故事中的王祥那樣,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品讀完《二十四孝圖》後,我不禁從內心深處發出感慨:「孝」,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孝」就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孝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古人常說「百善孝為先」。從古到今,關於孝的感人事跡一直發生,件件都令我們深受震撼。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名叫黃香,他在九歲時母親就去世了,所以黃香對父親就更加孝順、關愛了。嚴冬時,黃香就在父親睡覺之前先鑽進被子,用自己的身子把被子捂熱,為的是讓父親能溫暖舒適的睡個好覺;酷暑時,黃香就用扇子將枕席扇涼,為了讓父親睡的涼快,自己不惜累的滿頭大汗。親朋鄰居知道後,都稱贊黃香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黃香長大後,當上了大官,但他體恤百姓,孝順父母,百姓們都頌揚他:「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曾有一個感動了全中國的故事,它讓天下的母親收獲慰藉。
2004年,一個叫田世國的人用他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母愛大如天的真理。在田世國得知其母患得尿毒症後,他便偷偷地去了醫院做了血樣檢查,配型成功後,田世國瞞著母親,毅然將自己的一個腎臟移植給她。
手術成功後,田世國的母親恢復得很好,然而,她卻始終不知自己換上的腎是自己兒子的。田世國說:「如果我媽恢復得比較正常,器官排斥的比較小,我想這就永遠是個秘密吧」。這是一個美麗的謊言,更是一份拳拳孝子心!
「孝」是華夏文明的不可或缺的必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兒女恪守的人生准則。《孝經》上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能真正做到敬愛自己的親人,那麼他必定會以同樣的心態去對待別人。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可見,孝的傳統美德意識已經似樹根一般,牢牢地扎在中國人民的心中,絲毫不可動搖。
我們中有誰知道,在美國人眼裡,中國人尊老愛幼、贍養父母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而在美國是不可想像的,聞者感嘆:我們自己丟掉、忽視的,發達國度的人卻要拾起來。對此,我們是否應該反思?是否應該好好地珍惜古人為我們留下的這寶貴的精神財富?
做「孝」不必轟轟烈烈,作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從身邊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多一些為父母著想的地方,盡自己所能做一些令父母身心愉悅的事情。
大家共進一步,努力將中華傳統美德—「孝」發揚光大!
讀了《二十四孝》,我最喜歡「拾葚異器」這個小故事。它講的是一個叫蔡順的人少年時喪父,對母極孝。當時環境惡劣,只好拾桑葚充飢。
一天,蔡順遇到了赤眉軍,他們問他為什麼要把紅色和黑色的桑葚分別裝在兩個蔞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留給母親吃,紅色的自己吃。赤眉軍聽了,很是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讓他回去侍奉母親,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敬佩之意。
這個故事令我感動了許久:蔡順對母親的孝心雖然只體現在那麼一點兒小事上,但卻值得讓人回味。
我也很敬佩蔡順,敬佩他的孝心,事事都為母親著想。讀完這個故事後,我認真反思了一下,發現生活中其實有很多這樣孝敬父母的事,這樣的小事雖然很平常,更不引人注意,但它們包含了一顆顆愛心、一顆顆孝心。
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就是「百善孝為先」,我們應當孝敬父母,只要從蔡順「拾葚異器」這一點點小事做起!
《二十四孝圖》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魯迅由對反對推行白話人的痛斥想到了自己小時候。由自己小時候看的繪本想起了自己在日本留學時候看到日本的小學生用的圖書,感慨自己小時候和現在的小孩子讀書是如何的枯燥呀。這讓我想起來了霍先生之前在公眾號發表的幾篇文章,自己以前看霍先生寫的一些游記是非常歡喜和憧憬的,但是最近先生連續發好幾篇對於日本教育的「吹捧」的文章還有對中國的一些意見,還記得當時自己還在微信上留言了,對先生所說的進行反駁。後來就對於先生發的文章開始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了。
今天看到魯迅先生在文章里發出這樣的感慨,不禁肅然起敬。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大多寫於一九二七年之前。差不多一百年了,中國的學者還是在發出:中國和日本還是有那麼大的差距的感慨。自己的愛國之心自是不用懷疑的,但是兩個跨越近100年的學者都紮起感慨,我真的想自己親身去體驗一下到底差距在哪裡?
後來文章中魯迅先生想起小時候一位儒者送給他的一本《二十四孝圖》。魯迅在聽完這本書里所有的故事後,對於想做一個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突然感到一陣的共鳴啊。近幾日回家然後和爸媽聊了一下對於自己以後的規劃,想法和他們認為的完全背道而馳,心中十分的苦悶。他們想自己畢業就要回到縣城,按照自己所學的,在那裡大致也可以找到一份相對輕松的事情,然後看看能不能考教師資格證或者走走關系考個公務員。對於爸媽的考慮自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可能因為爸媽自小在家,對於自己,父母的愛從來不覺得奢侈,所以也不會太大的珍惜。畢業以後一直想著多賺錢然後追隨前輩的腳步。和父母吐露心聲後,他們大為不悅,一直說我太自私,勸我要看清現實。
文章最後,他(魯迅)覺得自己小時候看不懂的問題,長大了知道又開始計較和後怕,覺得自己這樣的想法著實可笑。關於孝這個問題,自己一直也是搖擺不定的,小時候到高中都非常聽爸媽的話,但是到了現在,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事情大致要和他們對著干,好像叛逆期延遲了一樣。很多時候都害怕家裡突然打來電話講不好的事情,對於爸媽的身體也是非常的擔心。到現在自己也是看不懂孝這個字啊。
文章講作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感受,揭示封建孝道虛偽殘酷。作品著重分析「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性命,「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倫紀,誣蔑古人,教壞人」。作品當時反白話文、提倡復古傾向予以尖銳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本講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書,主目宣揚封建孝道。但其「老萊娛親」「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晉代有個叫郭巨,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家產分兩份,給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母極孝。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妻子商量:「兒子以再生,母親死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兒子抱出,挖坑埋。興好挖出壇金子,才免兒子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性,人貴」人本觀念。看似孝,其實殘忍。古有求神父母治病捨身,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念,今有父母治病獻五臟,極少有父母去殺人。節約糧食,就想自己親生兒子殺,則有違老母愛孫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有人這種孝舉,稱「愚孝。「
隨便翻二十四孝圖,這樣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冷酷無情;「孝感動天」。
假期讀了魯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圖。這樣的一篇文章,雖然名叫二十四孝圖,但其實並沒有寫出如何孝順父母,沒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鯉卻讓童年的魯迅產生了恐懼,他一直認為孝順父母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後,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從文章中可以讀出魯迅先生對封建制度的厭惡。試想這種常人不能做到的,卻又拚命引導要求人去做到,是便於統治,不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卻要求人們做出十分極端的行為並以此為孝道,而且還對這種孝道加以宣揚。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候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感受,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以及了中國兒童可憐,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
Ⅳ 關於孝敬父母的圖畫
我們老師要我們找一些關於孝順父母的簡筆畫,請大家幫忙找一找
Ⅵ 怎麼培養孩子的孝心,有什麼方法借鑒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個有孝心的孩子才能夠在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受人尊敬。孝心是一個人身上所要具備的基本品質,對父母不孝的人,在與其他人交往的時候,也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任。
要培養孩子的孝心,家長平時一定要多做孩子的榜樣,循循善誘,耐心的去指點孩子,告訴孩子怎樣才能做好,讓孩子從小就養成孝順父母、孝順長輩的好習慣。
Ⅶ 讓孩子懂得孝順的繪本書籍
孝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我們每個人都會變老,老的時候身體挪不動了,自理能力沒有了,思想也老化了,做事情也糊里糊塗,容易忘事。孝順這一傳統美德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呢?不如和孩子共同看一些有關孝順的繪本,能起到趣味教育的效果。
關於孝順的繪本:《可愛的獅子爺爺》
適合年齡:3~6歲
作者:朱莉婭·賈曼
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朱莉婭·賈曼創作的《可愛的獅子爺爺(精)》講述了:蘭尼很愛自己的獅子王爺爺。但爺爺年紀大了,變得糊塗和健忘了,蘭尼不知道該怎麼辦。也許爺爺的那些老朋友可以幫助他,稍稍改善一下他的狀況吧?
推薦理由:朱莉婭·賈曼創作的《可愛的獅子爺爺(精)》是一本以孝敬為主題的繪本。故事充滿濃濃的溫情,對孩子正確理解愛的含義,尤其是親情的含義,以及升華愛的內涵有重要意義。
關於孝順的繪本:《我媽媽》
適合年齡:3~6歲
作者:安東尼布朗
譯:河北教育出版社
內容簡介:我媽媽是一個棒極了的廚師;她是一個偉大的化妝師;她是全世界最強壯的女人;她還是一個奇異的園藝師…她常常逗我大笑。我愛我媽媽,而且你知道嗎?媽媽也愛我,而且會永遠愛我。
推薦理由:安東尼布朗稱得上是“天才”。因為每一個看過他創作的《我媽媽》的孩子都會喜歡這樣的媽媽,也都希望有這樣的媽媽;2000年,安東尼布朗獲得圖畫書創作者的榮譽——國際安徒生大獎。
關於孝順的繪本:《逃家小兔》
適合年齡:3~8歲
作者:瑪格麗特·懷茲·布朗
譯:王甜甜
內容簡介:從前,有一隻小兔子很想離家出走。有一天,他對媽媽說:“我要逃跑啦。”“不管你逃到哪兒,”媽媽說,“我都會緊緊跟著你,誰讓你是我的小寶貝兒呢?”從此小兔子和兔媽媽踏上了一場關於“愛的捉迷藏”之旅……
推薦理由:可愛的小兔子,聰明睿智的媽媽,為我們表演了一場好玩的捉迷藏。經典的故事,常青藤繪本賦予不一樣的詮釋,知名畫手卡小N傾情手繪全新唯美插圖,讓溫暖的愛延續,帶給你不一樣的甜蜜感受!
關於孝順的繪本:《給爸爸的.吻》
適合年齡:3~6歲
作者:弗朗西斯·沃茨
譯:熊怡然
內容簡介:"到睡覺時間了,熊寶寶還沒洗澡,也不想睡覺,更不想給爸爸媽媽一個晚安吻。然而,熊爸爸沒有勉強,更沒有生氣,他是那樣地寵愛熊寶寶,父親的慈愛、溫柔、智慧都融匯在裡面。 "
推薦理由:榮獲“澳大利亞兒童圖書書評評議會獎”,一溫柔機智的爸爸,一場暖心的親子互動。一本絕佳的講述爸爸與孩子之間的溫暖親情的繪本。一次機智巧妙的育兒實踐,一場溫情暖心的親子互動"
關 於孝順的繪本:《抱抱》
適合年齡:0~3歲
作者:傑茲·阿波羅
譯:上誼
內容簡介:小猩猩Bobo一路上看到相親相愛的各種動物,大家熱切地抱在一起,表達對彼此無盡濃烈的愛。只有小猩猩,一路上與媽媽走失了,媽媽在哪裡,好希望有人抱抱他哦!
推薦理由:用簡單的抱抱傳遞對孩子的愛 媽媽懷抱是寶寶溫柔港灣。簡單的故事內容,抓住了吸引幼兒最重要的兩個元素,親情關懷(抱抱)與對動物的好奇。
關於孝順的繪本:《先左腳再右腳 》
適合年齡:7~10歲
作者:狄波拉
譯:柯倩華
內容簡介:巴比剛生下來的時候,爺爺巴柏就是他最親密的朋友。巴比學走路的時候,巴柏耐心地說著,“先左腳,再右腳。”一步一步教會了巴比。突然間,巴柏中風住醫院了。經過了漫長的等待,巴柏雖然回家了,卻不會走路,甚至不認識巴比……
推薦理由:祖孫之間,總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親近。走在生命的初始和歸途,以血脈親情為紐帶,祖孫之間總能產生溫馨的交流。本書取材於作者時與外公之間的真實故事,讓我們懂得知惜的意義
關於孝順的繪本:《你大我小》
適合年齡:3~6歲
作者:葛黑瓜爾·索羅塔賀夫
譯:武娟
內容簡介:一隻大獅子不忍心看著無家可歸的小象挨餓受凍,就帶他住進了自己的皇宮。於是,他們成了一對有趣、快樂、溫馨的組合——大與小
推薦理由:這是一個既生動又形象的哲理小童話,這是一段既深刻又動情的人生小寓言。作者將飽滿的真情和深沉的感受訴諸強烈的色彩、有力的線條,塑造了兩個鮮明的形象,在明暗反差中蘊藏了澎湃的情感和深遠的思緒。
關 於孝順的繪本:《樓上的外婆和樓下的外婆》
適合年齡:3~6歲
作者:狄波拉
譯:孫晴峰
內容簡介:小男孩有兩個外婆,樓上的外婆幾乎不能活動,樓下的外婆照顧著樓下的外婆和她自己。小男孩每周都會和兩個外婆度過愉快的時光……
推薦理由:湯米·狄波拉從事圖畫書創作四十餘年來,創作的圖畫書超過二百本,當有人問及他最喜歡哪部作品時,他總是毫不猶豫地回答——《樓上的外婆和樓下的外婆》。本自傳體圖畫書於1973年第一次出版。時隔二十五年後,全新出版又將帶來怎樣感動。
關於孝順的繪本:《湯姆爺爺》
適合年齡:3~6歲
作者:史提凡·查吾爾
譯:施素卿
內容簡介:蓓蒂和安安住在一個大城市裡。蓓蒂喜歡畫畫,安安會做一流的紙飛機。他們的爸爸經常出外旅行,媽媽只要一在家,就看小說,連做飯或做蛋糕時也不例外。幸虧有湯姆爺爺,孩子們才不覺得寂寞無聊。
推薦理由:史提凡-查吾爾聽人說了一個有關湯姆爺爺的故事。現在,他把這個故事畫出來和大家分享。獻給天下所有的祖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