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孝順的例子有哪些
1、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替叟及繼母、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
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
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3、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4、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5、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6、戲綵娛親,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Ⅱ 關於孝順的小故事20字必須
《孝女沈青》
相傳在很久以前的韓國,有個小女孩,名字叫沈青,母親因生她難產而早逝,和父親相依為命,家裡很窮,她從小就很孝順,長相漂亮,氣質優雅,父親很愛妻子,因念妻心切,不幸哭瞎了眼,本就困苦的家庭更是添了一層風霜,幸好,好心的鄰居們都幫助他們,以此來度日。
漸漸地隨著時光流逝,沈青長大了,知道家裡貧困的她,開始去富人家找了份工作,一日回家,父親對她說:「只要捐三百袋米給廟中,我眼睛就能看見了。」
但家沒錢能買三袋米,那時很多人都以祭祀來祈願降福,都知道祭祀會讓人失去生命,正好有一個被選中的女孩不願做犧牲品,沈青自願去做祭品,就能換錢買米捐了救父親,在眾目睽睽之下被人扔下海,所有人都以為她必死無疑,所謂孝感動天,奇跡居然發生了。
龍王看她長的漂亮可人,把她留了下來,但是她捨不得家中眼瞎的父親,懇請龍王送她回家,龍王被感動,將熟睡的她放進了一朵蓮花中,飄到了岸邊,被一個打魚的漁夫所撿到,把她送給了國王,國王看到她長相漂亮,氣質優雅,就娶了她,也幫她找回了父親,父親的眼睛呢,果然也能重見光明了,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Ⅲ 關於孝的故事
1、滌親溺器
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馬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貴顯聞天下,平生孝事親。親自滌溺器,不用婢妾人。
2、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七歲生離母,參商五十年。一朝相見面,喜氣動皇天。
3、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負母逃危難,窮途賊犯頻。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親。
4、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5、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深山逢白虎,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離饞口中。
6、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夏夜無帷帳,蚊多不敢揮。恣渠膏血飽,免使入親幃。
Ⅳ 有關孝的故事50字左右 三則
1、孝感動天。復
遠古帝王舜年制輕時,父親、繼母和異母之弟多次想害死他,但舜仍然對父母孝敬,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於是就有大象和小鳥幫他耕種,後來帝堯還把帝位讓給了他。
2、戲綵娛親。
春秋楚國的老萊子為了讓父母開心, 70多歲時仍然穿著五色綵衣, 拿著撥浪鼓戲耍, 就像小孩一樣。一次他跌了一跤, 怕父母傷心, 就躺在地上裝哭,逗得父母很高興。
3、鹿乳奉親。
周朝郯子的父母年老時想吃鹿乳, 郯子就身披鹿皮, 想混到鹿群中去取得鹿乳。不料獵人把他當做了真鹿, 要用弓箭射殺他。他連忙解釋, 獵人才知是人,對他大加贊揚。
4、為親負米。
春秋魯國人仲由, 年輕時家貧, 自己常吃野菜, 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後來他做了大官, 但是父母死了, 他經常感嘆: 「現在我還想為父母親去負米,卻再不能了。」
5、嚙指心痛。
春秋魯國人曾參少年時經常到山裡去打柴。一天家裡忽然有客人造訪, 母親不知如何接待, 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 明白是母親在召喚, 便趕快回家招待客人。
Ⅳ 古代關於孝順的故事
對於 歷史 故事 的選擇,必須遵循真實性、針對性、生動性和探究性的原則,以充分發揮歷史故事的明理啟智的作用,下面這些是我為大家推薦的幾篇古代關於孝順的故事。
古代關於孝順的故事1: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
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古代關於孝順的故事2:埋兒奉母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
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
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古代關於孝順的故事3: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
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古代關於孝順的故事4: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
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
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Ⅵ 古人關於孝的故事20字數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74、長幼有序。—回—孟子
75、母勤女懶。答
76、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增廣賢文》
77、父母,唯其疾之憂。
78、做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羅素
79、娘掛閨女,記在心裡,閨女掛娘,急斷肝腸。
80、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81、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82、忤逆不孝矣,三世果報然。——《勸孝歌》
8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
84、孩子是母親的生命之錨。——縈福克勒斯
85、我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地愛自己的父母,因為這種愛像人的活著一樣自然,只有到了最後分別的時刻才能看到這種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86、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孔丘
Ⅶ 孝敬長輩的簡短的故事
孝敬長輩的簡短的故事有:
1、滌親溺器: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一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2、哭竹生筍: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之後他官至司空。
3、扼虎救父: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最後放下父親跑掉了。
4、恣蚊飽血: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已去叮咬父親。
5、卧冰求鯉: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6、棄官尋母: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以前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回。最後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齊回到,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Ⅷ 有關於孝心的故事有哪些
1、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2、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3、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
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4、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
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5、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Ⅸ 關於孝順的故事 關於孝順的故事有哪些
1、大孝感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歷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聞雷泣墓
王裒是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3、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四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漢文帝劉恆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Ⅹ 關於孝心的簡短故事
孝心,也許是一雙襪子,或是一雙擺放整齊的拖鞋,或是一個吻,或是一個微笑,或許是一桌為父母燒的菜,或是下雨時及時來到的那把傘,甚至可以是一個溫暖的擁抱,一個溫馨的祝福。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孝心的簡短 故事 ,供大家參考。
孝心的簡短故事1
每次放學回家,奶奶總是替我忙前忙後,沒有一絲空閑。但令我感激的,不是她的忙碌,而是她招待我吃。每次吃飯,她只吃小菜,並且吃得津津有味。我問她:「您為什麼只吃這些?」奶奶總是說:「吃這些又不怎麼樣?」我無話可說,倒是像欠了什麼。
一天,我和奶奶一起去買菜。回家後,我看奶奶正要煮飯,就對奶奶說:「我來幫您煮飯!」奶奶不滿地說:「這,你是弄不好的。」
「我會煮飯,我真的會煮飯。」我迫不及待地回答,奶奶只好由我了。
吃飯了,奶奶把菜端上來,有魚、白菜、雞翅膀。我看奶奶總是吃白菜,根本不吃魚和雞翅膀,很吃驚。
我想:奶奶光吃白菜不行,還得吃點別的。我就吃了一點魚,裝作難受的樣子,故意說:「不好吃。」
「不好吃,給我。」 奶奶不慌不忙地說。
我忙用筷子夾起魚,放在奶奶碗里。我說:「我不愛吃,就給您吃。」
奶奶惋惜地說:「別人說吃魚尾巴,就跑得快;吃魚眼睛,眼睛就亮;多吃魚,人會變機靈。你怎麼就不吃呢?」
我趁機夾了一個雞翅膀,放在奶奶碗里。奶奶嘆了聲氣,說:「你不吃,你買來干什麼?不能白白浪費呀!」我撒嬌似地說:「您一直吃白菜,也不行,總得吃點肉。」
吃完飯,奶奶剛准備去洗碗,我就跑過去對奶奶說:「我會洗碗,讓我來洗吧!」奶奶說:「你弄不好的,不把碗摔破了。」我說:「我暑假在媽媽那裡,經常洗碗,從來沒有摔破過。」奶奶說:「好,好,你就別把摔破碗了。」我拿著碗就去洗了。
這一天,我沒有做什麼,也沒有得到什麼,卻如釋重負。
孝心的簡短故事2
母親節 來臨,網路又沸騰了。人們曬出了各種各樣,准備已久的精美禮物。圖片、文字層出不窮,可謂「長江後浪推前浪」。漸漸的,原本是給予母親的感恩和敬意,無意中蒙上了一層「秀」的面紗,但孝順不等於作秀。
從幼兒園起,每個母親節,我都會送給媽媽一個小禮物,有時是一張 賀卡 ;有時是陶泥掛件;有時是 折紙 作品。記憶最猶新的是那一年,想到媽媽的生日和母親節離得很近,就相差一兩天,一個念頭從心底油然而生:送媽媽一個 蛋糕 ,在她生日那天,提前過一個母親節!
接下來的日子裡,我焦急地等待著,恨不得坐上時光穿梭機,立刻飛到媽媽生日那天。盼星星,盼月亮,終於,那神聖的一天到來了。那天晚上,媽媽恰巧不在家,我迫不及待地拉開抽屜,拿出了20元零花錢,拉著老爸,跑向了附近的裕達餅家。走進店門,冷櫃里琳琅滿目的蛋糕,看得我眼花繚亂,買哪一個呢?我來來回回地度了幾圈,目光被一個蛋糕吸引了:蛋糕不大,放在一個愛心形的陶瓷杯里,鋪著雪白的奶油,鮮紅的草莓旁插著兩根餅干棒,簡約而精緻,是媽媽喜歡的類型,就是這個!我付了錢,欣喜地跑回了家,等待著媽媽回家。
咔噠」,門開了,媽媽回來了。我連忙提起蛋糕,跑到門邊,遞到媽媽面前,激動地大喊:「媽媽, 母親節快樂!生日快樂!」「寶貝你記錯了,今天不是母親節。」媽媽笑開了花,臉也亮晶晶了。
我調皮地一笑,糾正道:「我知道呀,今天是你的生日,所以就順便提前過一個母親節。」媽媽聽了,抱住我快樂地笑了,我也高興地笑了,心中溢滿了甜甜的味道。
20元的小蛋糕,並不是價值不菲的高檔禮品,但在媽媽眼裡卻彌足珍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禮物不在於價值與數量,千里送鵝毛,禮物看似輕賤,一文不值,但從千里之外而來,重的是情深義重。當禮物的動機變了,鑽石也不如那根鵝毛珍貴。真正的愛是心底的一泓清泉,它深藏在我們心靈的深處,它很普通,很尋常。只要有一顆孝順的心,每天都是母親節。
孝心的簡短故事3
孝順是什麼?孝順是親人在小事上遇到困難,得到晚輩的關愛。
記得有一次,媽媽幹完家務坐在床上,我過去找東西時,發現媽媽臉色蒼白,嘴唇發灰,活象一位死者。當我問媽媽怎麼了時,平日她說話時,好像要震破樓 房,但這時說話像螞蟻說話,我聽不見。我想她一定是生病了,正當我摸媽媽的頭時,大吃一驚,因為媽媽的頭如正午時探湯一樣。我問媽媽:「您是不是生病了? 要不要我給你測量體溫呀?」
媽媽說:「我測過體溫了。」
媽媽話音剛落,我便走出房間,走到茶幾前把熱氣騰騰的水倒入媽媽的杯子里,並小心翼翼地送到媽媽跟前,准備給她喝,對她說:「小時候您不是常對我說發燒時要多喝水才能退燒嗎,現在你就多喝些水吧。」
媽媽聽了便恍然大悟,喝下開水。接著,我又說:「媽媽,我為你刮痧吧。」
說完,我便拿出萬金油在媽媽背上沫油,把萬金油的 蓋 子蓋上,再拿起牛骨刮痧片在媽媽身上刮。我因怕媽媽疼,剛開始颳得很輕。媽媽突然說:「兒子你颳得太輕了,沒效果,能重一點嗎?」
我聽後摩拳擦掌,再次拿起牛骨刮痧片,咬緊牙根,使出吃奶的勁開始刮痧。媽媽認為還不夠重,便說:「兒子氣力再大一點。」
我聽了用出了九牛二虎的勁,終於,我的鼻子冒出了汗。我就這樣不停地刮著。不久,我看見媽媽的背紅通通的,認為媽媽很疼,便問道:「媽媽,疼不疼呀?」
媽媽回答:「你颳得越疼病越容易好。」
我聽後使出渾身的勁,過了一會兒,我早已大汗漓漓,上氣不接下氣。不知媽媽是舒服了,還是認為我颳得不好,便說:「兒子,我想睡覺了,你也回去睡覺吧!」她摸著我滿是大汗的頭,說:「兒子,謝謝你幫媽媽刮痧,你已經長大了。」
說完,便蓋上棉被讓我出去時把門關上。我悄悄地走出去,輕輕地關上門,我也躺在床上,心想:「現在,奶奶爺爺回老家,爸爸在外面工作,我怎麼也要擔起生活的重擔!」
不久,當我醒來時,媽媽已在客廳了。媽見我出來了,便說道:「兒子,謝謝你刮的痧!現在我好多了。你漸漸懂事了,你也懂得了孝順。」
這時我豁然開然。原來,這就是一個小小的孝順,沒想到孝順這么簡單。
孝心的簡短故事4
有句古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意思是孝敬父母是我們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孝順,是一種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一直在宣傳的品格。
其中《二十四孝之十二卧冰求鯉》令我印象頗深。東晉時期,有個人叫王祥,家境貧寒,父親還給他帶回來一個後媽。後媽對這個孩子十分殘忍,不是讓他劈柴,就是讓他抬水,將體力活全扔給了他。但王祥毫無怨言,一天比一天有勁。一個冬天,他的後媽得了重病,王祥每日為他熬粥,他的繼母還不停抱怨,「怎麼天天都是粥啊?我命真苦,我想要的是魚。」王祥一聽,連忙跑出屋外,冒著那絲絲寒風和鵝毛 大雪 ,艱辛地來到了冰面上,拿起一塊大石頭砸,砸了一下之後,心想,這不是辦法,我得另外想法子才行!忽然,他看到一片冰在他手中融化了,於是靈機一動,脫掉衣服,將身體與冰塊近距離接觸。他臉上的血色漸漸沒了,終於,冰面裂開了,他從冰里捉到兩條大鯉魚。穿上衣服後,他趕緊跑回了家。他一進家門就為母親送上兩條魚,說:「我看母親如此想吃,就去抓了幾條給你。」後媽也挺感動,然後改掉了壞毛病,對王翔就像對親生兒子一樣。最後,王祥也當上了大官,一直幸福地生活著。
在我心裡,孝順不是故意裝出來的,而應該是每時每刻都要做到。為父母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 家務活 ,是一種孝順;為父母捶捶背、洗洗腳,是一種孝順;平時不將好吃的占為己有,與父母分享,也是一種孝順!
作為祖國的接班人,我們也要懂得尊敬師長。孝親,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孝心的簡短故事5
古人雲「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青少年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孝敬父母, 不是光用嘴巴來說的;也不是只給予父母金錢和物質上的滿足,卻很久都沒有回過家陪父母聊天、說過自己的心裡話的;更不是因為工作忙沒時間而借故很久都沒有回過家陪陪父母的,而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證明。孝敬父母,並不是體現在要做一番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大事情;而是體現在平時為父母做的一點一滴的小事情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體現。
電視台常播放這樣一則 廣告 :一位年輕的媽媽給自己的母親洗腳,並且告訴老人這對她的腳有好處。這一切都被自己的孩子看見了,有一次當她下班回到家的時候,自己的孩子一邊端著洗腳水向她走來,一邊說:「媽媽,洗腳!」端不穩水的小朋友,水花濺到她一臉。這種發自內心的孝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的。
孝敬父母,是在父母工作累回家休息時給父母遞上一杯熱茶;孝敬父母,是在父母傷心、難過時送給父母一句溫暖而又安慰的話語;孝敬父母,是在父母勞作累時給父母捶捶背、捏捏腿。而這些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
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腿腳不利索的老人,她的兒子和兒媳看他不順眼、礙事,覺得他是個累贅,她的兒子和兒媳就商量送他到郊外的一片樹林里。有一天晚上,他的兒子和兒媳趁他睡的時候,便悄悄的將他背起。這時老人8歲的孫子突然起來了,他不明白他爸爸媽媽在干什麼,便悄悄地跟著爸爸媽媽來到郊外的一片小樹林里,進了林子,只見他的爸爸媽媽將他的爺爺扔在了只鋪了一張席子的草叢里,而且只給了他的爺爺一床薄薄的被子。「哦!原來,爸爸媽媽是想丟下爺爺。」於是,他像大人一樣對他的爸爸媽媽說:「爸爸、媽媽,等你們老了以後,我也把你們背到這里來,也給你們一床薄薄的被子,一張席子。」爸爸媽媽聽見了兒子的一番話後,後悔莫及,他們明白了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多麼的殘忍,多麼地傷人!於是趕緊把老人給背會家,好好的贍養了,並且告訴自己的兒子以後要好好孝敬父母,不要走他們的後塵。由此可見,孝敬父母對於我們來說是多麼重要!
其實,孝敬父母很簡單。只要在父母下班回到家時給父母遞上一杯熱茶;在父母傷心難過時送給父母一句溫暖的話語;在父母工作勞累時給父母捶捶背、捏捏腿。哪怕只是對父母噓寒問暖,講講學習的近況,都能體現出孝敬父母,都能夠讓父母心滿意足。
父母為了我們的健康成長無償地付出了艱辛,是多麼的偉大啊!他們理應受到孩子們的孝敬,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誰言寸草心,報的三春暉。」讓我們一起攜起手來孝敬父母,弘揚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吧!
關於孝心的簡短故事相關 文章 :
★ 最新孝心簡短小故事
★ 關於孝心少年簡短故事
★ 關於現代孝心的故事
★ 2020身邊的孝心故事事例
★ 簡短的感恩母親故事
★ 關於孝敬父母的故事初中生
★ 身邊的孝心故事事例
★ 關於孝心的小故事:小烏鴉愛媽媽
★ 孝心故事作文素材
★ 關於孝順的小故事:小烏鴉愛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