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陽的行書怎樣寫
重陽的行書如圖所示:
重陽節來歷:
在《易經》中,把「六版」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權「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雙九,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所以這一天為重陽日。
在中國古代人的觀念里,雙九代表著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因此古人都十分重視重陽節,每年在重陽節的時候都要舉辦隆重的宴會。
(1)重陽節詩句行書擴展閱讀:
重陽節飲食習俗:
1、飲酒。主要是飲茱萸酒和菊花酒。茱萸,是重陽節的標志,古人常將其插於頭上,或者作為配飾戴在身上,也將其製成「茱萸酒」飲用。古人認為,茱萸具有去瘟病的功能。所以,自唐代始,以茱萸泛酒而飲之風興起,特別是到了明清時代,此風更盛。
到了明代,飲茱萸酒南方更甚於北方。避不祥、避山嵐、避毒、避邪氣,是人們飲茱萸酒的主要目的。
2、食「重陽花糕」。以豆米制糕,再在豆米糕上飾以棗豆。這就是最早的「重陽花糕」。此後,歷代沿襲,同中有異。唐代時,九月九日朝廷還設宴招待百官,「糕」與「高」同音,寓意「步步升高」。所以,唐代以後,重陽食花糕,具有了吉祥的意義。
㈡ 元宵節,重陽節,中秋節,端金文隸書甲骨文楷書小。
1、春節復、清明、端午、制中秋、重陽、除夕
2、殷周時期:通用甲骨文;然後是商、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通用金文;接著是秦漢時期:通用小篆;接著西漢、東漢時期:通行隸書;再接著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唐朝時期:草書、楷書和行書在社會上廣泛使用.
所以是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行書、楷書
3、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
4、拜年,觀燈,掃墓,賽龍舟,賞月
㈢ 關於祝福長壽的詩句
1、《天下樂令/減字木蘭花 其一》
宋代:佚名
壽星明久。壽曲高歌沉醉後。壽燭熒煌。手把金爐,燃一壽香。
滿斟壽酒。我意殷勤來祝壽。問壽如何。壽比南山福更多。
釋義:壽星人明久。在壽宴高歌喝酒,無樂不歡之後。祝壽的蠟燭還在明亮的燃燒著。手把金爐,燃燒一長壽香。
斟滿壽酒。我熱情來向他祝壽。如要問壽命還有多少。壽命比南山幸福更多。
2、《題菊壽上虞陳處士·其一》
明代:謝遷
古稀華誕屆重陽,采采東籬菊正芳。
想見聚星堂上客,壽觴齊舉溢秋香。
釋義:七十古稀的生日正趕上重陽節,在東籬下採摘的菊花正香。想到眾星捧月的屋中客人,一起舉起酒杯,洋溢著秋天的香氣。
3、《新荷葉·薄露初零》
宋代:李清照
薄露初零,長宵共、永書分停。繞水樓台,高聳萬丈蓬瀛。芝蘭為壽,相輝映、簪笏盈庭。
花柔玉凈,捧觴別有娉婷。鶴瘦松青,精神與、秋月爭明。
德行文章,素馳日下聲名。東山高蹈,雖卿相、不足為榮。安石須起,要蘇天下蒼生。
釋義:值薄露初降、晝夜一般平的秋分之際。分停:平分。以傳說中海上「篷萊」、「瀛洲」等神山比喻壽星家的亭台樓閣。意謂前來祝壽的人中,既有子侄輩,亦有身居高官者,使壽誕為之生輝。芝蘭:香草,喻指佳子侄。
鶴鳥壽長謂之仙鶴,松柏常年青翠,故合用為祝壽之辭。一則以隱居會稽東山的晉人謝安比喻壽主;二則壽主晁補之之原籍齊州,即今山東一帶。在宋朝,人們習慣地把齊州一帶叫做東山、東郡或東州。當年蘇軾稱自己知密州為「赴東郡」或「知東州」。
4、《人月圓·為細君壽》
元代:魏初
冷雲凍雪褒斜路,泥滑似登天。年來又到,吳頭楚尾,風雨江船。但教康健,心頭過得,莫論無錢。從今只望,兒婚女嫁,雞犬山田。
釋義:你在褒斜古道上冒著冰冷的大雪行走,地上泥濘濕滑走起來如同登天一樣艱難。過了一年才到了吳頭楚尾的江西豫章,一路上乘坐江船歷經風雨。
只希望你身體健康,對不平之事心裡能過得去,不抱怨自己沒有足夠的錢。從今往後,只希望自己的兒女能過上溫飽的山村林園生活就可以了。
5、《燕歸梁·雙燕歸飛繞畫堂》
宋代:晏殊
雙燕歸飛繞畫堂。似留戀虹梁。清風明月好時光。更何況、綺筵張。
雲衫侍女,頻傾壽酒,加意動笙簧。人人心在玉爐香。慶佳會、祝延長。
釋義:燕子雙雙歸來,圍繞畫堂翻飛,好像在留戀如彩虹艷麗的雕梁。此時有清風和明月相伴,正是美好的時光,更何況還有盛大的宴會呢?
侍女們身穿飄如白雲的衣衫頻頻為賓客們倒酒,而且特意為大家獻上樂曲。宴會上的熏香使得大家沉醉。我願祝賀這樣美好的時刻延綿長久。
福如東海旭日升, 壽比南山長青松 精神內守身堪健,動靜合則壽自高。
?? 值此春回大地、萬象更新之良辰,敬祝您福、祿、壽三星高照,闔府康樂,如意吉祥 ! ?? 愉快的情緒和由之而來的良好的健康狀況,是幸福的最好資本。祝您樂觀長壽 ! ?? 歡樂就是健康,愉快的情緒是長壽的最好秘訣。
祝您天天快樂 ! ?? 愉快的笑聲——這是精神健康的可靠標記。願您在新的一年中天天都愉快,日日有笑聲。
願您永遠跟朝陽、春天結伴,像青草漫野那樣充滿生機。 ?? 您是經霜的楓樹老更紅,歷盡悲歡,愈顯得襟懷坦盪。
衷心祝願您生命之樹常青。 ?? 您心靈深處,積存著一脈生命之泉,永遠暢流不息。
祝您長壽 ! ?? 願您的人生充滿著幸福,充滿著喜悅,永浴於無盡的歡樂年華。 ?? 「滿目青山夕照明 " ,願您老晚年幸福,健康長壽。
?? 晚霞燦爛落紅美,人到花甲正金秋。 ?? 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同光。
?? 嘉賓旨酒,笑指青山來獻壽。百歲平安,人共梅花老歲寒。
?? 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 ?? 心寬能增壽,德厚可延年。
?? 值此春回大地、萬象更新之良辰,敬祝您福、祿、壽三星高照,闔府康樂,如意吉祥! 愉快的情緒和由之而來的良好的健康狀況,是幸福的最好資本。祝您樂觀長壽! 歡樂就是健康,愉快的情緒是長壽的最好秘決。
祝您天天快樂! 歲月飛逝,青春不老。願快樂與您永隨。
愉快的笑聲 ―― 這是精神健康的可靠標記。願您在新的一年中,天天都愉快,日日有笑聲。
願您永遠跟朝陽、春天結伴,像青草漫野那樣充滿生機。 讓美麗的朝霞、彩霞、晚霞一起飛進您的生活,這就是我的祈願! 您是經霜的楓樹老更紅歷盡悲歡,愈顯得襟懷坦盪。
衷心祝願您生命之樹常青。 您心靈深處,積存著一脈生命泉,永遠暢流不息。
祝您長壽! 夢中縈懷的母親,您是我至上的陽光,我將永遠銘記您的養育深恩 ―― 值此母親壽辰,敬祝您健康如意,福樂綿綿! 您年事雖高卻勤勞不輟。祝您生活之樹常綠,生命之水長流。
願您的人生充滿著幸福,充滿著喜悅,永浴於無盡的歡樂年華。 「 滿目青山夕照明 」 ,願您老晚年幸福,健康長壽。
願一聲親切的問候,溫暖您的心,願溫馨的祝福,伴隨著您的人生之旅! 輕輕一聲問安,讓賀卡將我心中的祝福化作陽光般的溫暖,永恆地留在您的心靈中。 春天的後面不是秋,不必為年齡發愁。
您迎來的是熱烈的夏天,正是您精神煥發的時候。只要心靈始終年輕濟紼青年的朋友。
讓您心中永遠保留著年輕時的激情,年輕時的火焰吧!那麼,您就會永遠年輕,即使您已滿頭白發,步履蹣跚。 煥發生活的熱情,把漫長人生帶來的皺紋從心靈中抹去。
笑是美的姐妹,藝術家的嬌兒;笑是治病的良方,健康的朋友。在您休養的時候,讓我送上一個甜甜的笑。
古柏雖然瘢痕累累,每逢春來又會綻發新枝,變得茂盛蒼翠。 春天又來臨了,綠衣使者帶給您的是:一代人對您的長長的思念,深深的祝福。
運動,是健康的源泉,也是長壽的秘訣。盼您天天鍛煉,益壽延年。
休息是我們的天然保姆。為了永葆青春,多做奉獻,望您 「 一閑對百忙,年高身益壯 」 。
「 人有不為也,然後可以有為。 」 睡眠和休息喪失了一些時光,卻換來了明天工作的旺盛精力。
快樂就是健康,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 在人生中,健康的價值遠勝過聲望和財富。
願您勞逸適度,多加保重。 「 閑中覓伴書為上,身外無求睡自安 」 。
望您清心靜養,讀書自樂,勞逸適度,體強身壯。 聞您重擔在肩,夙夜匪懈,成績卓著,碩果累累。
謹願百忙之中,起居有節,身心長健,永葆青春。 「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 瑞雪喜降,大地披銀,陽光雖好,寒氣仍重,望您冷暖多保重,身心康樂迎新春。
致酒行
唐代:李賀
零落棲遲一杯酒,主人奉觴客長壽。
主父西遊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
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
空將箋上兩行書,直犯龍顏請恩澤。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
少年心事當拿雲,誰念幽寒坐嗚呃。
長壽樂·南昌生日
宋代:李清照
微寒應候。望日邊六葉,階蓂初秀。愛景欲掛扶桑,漏殘銀箭,杓回搖斗。慶高閎此際,掌上一顆明珠剖。有令容淑質,歸逢佳偶。到如今,晝錦滿堂貴胄。
榮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綠綬。更值棠棣連陰,虎符熊軾,夾河分守。況青雲咫尺,朝暮重入承明後。看綵衣爭獻,蘭羞玉酎。祝千齡,借指松椿比壽。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沉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致酒行》譯文
我潦倒窮困漂泊落魄,唯有借酒消愁,主人持酒相勸,相祝身體健康。
當年主父偃向西入關,資用睏乏滯留異鄉,家人思念折斷了門前楊柳。
哎,我聽說馬周客居新豐之時,天荒地老無人賞識。
只憑紙上幾行字,就博得了皇帝垂青。
我有迷失的魂魄,無法招回,雄雞一叫,天下大亮。
少年人應當有凌雲壯志,誰會憐惜你困頓獨處,唉聲嘆氣呢?
《長壽樂》譯文
微冷的應和時節,期盼著太陽早些升起,台階前的蓂莢已長出六片葉子了,已經是初六了。冬天的太陽剛剛升起,天將破曉,春天不久將來臨。就在這時你(指壽星)出生在一個顯赫的家庭,家中視你為掌上明珠。你擁有不俗姿容、賢淑品德、良好教養,嫁給了一個好丈夫。到如今,你生活在的晝錦堂已經是兒孫滿堂,而且個個都是有出息的達官貴人了。
光榮啊,你的家庭成員已經進入朝庭中樞,一個個身佩金印綠綬位列三公。可更喜的是你的兩個兒子他們兄弟倆福蔭不斷,他們持虎符乘熊軾車,成為了地方太守。他們的未來不可限量,而且很快就會高升,進入中樞成為皇帝倚重的大臣。看,他們兄弟倆穿著綵衣紛紛上前向你拜壽,向你敬獻美食和美酒。祝賀你長命百歲,與松椿同壽。
㈣ 鏡水屏山開勝境,瑤林珠樹擷名香,作者是誰
是劉墉的行書七言對聯:「鏡水屏山開勝境,瑤林珠樹擷名香。」
歷史上的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又號香岩、日觀峰道人、石庵山人、天香室道人、青原等,清代乾嘉年間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和詩人。
劉墉為劉統勛長子(次子劉堪早死),自幼聰明好學,而天生駝背,故有羅鍋子的綽號。他雖多才多藝,博通古今,但入仕較晚,在三十歲以前似乎沒有獲得舉人功名,乾隆十六年中進士,獲選庶吉士。據說當時劉墉的考卷曾被選為前十名,准備由乾隆圈為狀元,後因乾隆反對而改為吳鴻 。 劉墉一生做官五十多年,在最初的五年,他在翰林院任庶吉士、編修、右春坊右中允、侍講等職,並不負責具體工作。 從劉墉一生來看,劉墉首先應該是一個忠於職守的清官。在任地方官的二十餘年裡,他身體力行地實踐了親民之官守土安民、貫徹朝廷政令的職責,保持著潔己率屬、竭盡職守、厲行實政的作風。
比較而言,劉墉的書法最為有名,與翁(方綱)、成親王(永瑆)、鐵(保)三人齊名,並列為乾隆朝四大書法家。他在書法史上的最大貢獻是對傳統書法的創新之功。嘉道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鑒賞家包世臣曾說:「劉文清相國,少習香光,壯遷坡老,七十以後潛心北朝碑板,雖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興學識超然塵外,百年來書學能自樹立者,莫或與參,非一時一州之所專美也。」「近世小真書以諸城為第一,此尤其經心結撰者,可珍也。黃庭洛神之遺法,至諫議護命經而絕,坡老、思翁有意復古, 而蘇苦出入無操縱,董苦布置不變化外,此大都胥吏之能事矣。諸城壯歲得力思翁,繼由坡老,以窺閣本,晚乃歸於北魏碑誌,所詣遂出兩家之外」[34]。《芳堅館題跋》也說:「晉唐元明諸大家,得力全是個靜字。須知火色純青,大非容易。國朝書者相望,能副是語者,只有石庵先生,張文敏如許神通,畢竟未得無諍三品」。張維屏在《松軒隨筆》中也說:清代書法當以王文安、劉文清為最,次則張文敏、陳香泉、汪退谷。然張、陳、汪皆不及王、劉之厚,王猶依傍古人,劉則厚而能脫,入乎古人而出乎古人」[35]。光緒年間書法家何維朴也說:「從來學趙承旨書者易流為圓熟軟媚一派,惟文清由承旨入手,而能脫離窠臼,自成一家,骨力堅凝,神味淵永。晚年深造古澹,視明董宗伯有過之無不及也。」[36] 徐珂《清稗類鈔》說:「諸城劉文清書法,論者譬之黃鍾、大呂之音,清廟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家之冠。蓋以其融會歷代諸大家書法而成自一家,所謂金聲玉振,集群聖之大成也。」「蓋其自入詞館以迄登台閣,體格屢變,神妙莫測。其少年時為趙體,珠圓玉潤,如美女簪花;中年以後筆力雄健,局勢堂皇;迨入台閣,則炫爛歸於平淡,而臻爐火純青之境矣」[37]。也正因為他在書法上的深厚造詣,他的《學書三十韻》成為初學書法者的津梁。
劉墉的書法特點是用墨飽滿,墨濃字肥,渾厚端莊,雄厚勁遒,時人有「濃墨宰相(也有說濃墨狀元),淡墨探花(指鎮江人王夢樓)」之美譽。譬如,劉墉的行書七言對聯:「鏡水屏山開勝境,瑤林珠樹擷名香。」行書七言詩對:「花木一庭得骨氣,圖書萬卷惟直觀。」就充分顯現出這樣的特點。劉墉又擅長於草書,他繼承了北宋蘇軾開創的」韻勝氣貫」、「尚意」的書風,他贊揚蘇東坡的草書《黃州寒食詩帖》曰:「筆軟墨豐皆入妙,無窮機軸出清新。」[38]他以「蘇體」書寫的蘇軾三首詩,瀟灑超逸、酣暢淋漓、惟妙惟肖,更為稱絕。劉墉的墨跡傳於世者,有由其侄兒劉鐶之(嘉慶朝戶部尚書)刊刻行世的《愛清堂石刻》。
劉墉的詩也值得稱道,但可惜留傳下來的太少,只有由其侄孫劉喜海輯其遺詩成集,於道光六年(1826)刊刻行世的《劉文清公遺集》17卷,《應制詩》3卷。英和贊其詞章曰:「其言沖然以和」,「瀏然以整,而又貫串乎經史,宏覽乎諸子百家佛老小說,故其言高而不 ,華而不縟,雄而不矜,逶迤而不靡世。」 王昶《蒲褐山房詩話》稱劉墉的詩「清新超悟,有香山東坡風格」。這些評價都有中肯的成分,我們從僅存的《劉文清公遺集》中也可看到這一點,他的詩體裁和內容都很廣泛,語言朴實清新,頗有可讀性。如他在乾隆三十一年寫的一首《從軍行》道:「辛苦長防萬里秋,歸期休問大刀頭。不驚夜火烽傳警,卻怕新聲笛起愁。」真實地反映了軍旅生活的思鄉之苦。《甲辰重陽節十剎海燈下》寫道:「天際白雲吹盡,林間黃葉飛來。原自不離色相,何曾一惹塵埃。明月同光處處,蓮花妙印心心。會取定中不隔,無勞夢里相尋。」寫出了當時的季節風景和他對佛學的認識。題跋更是如此,一首《題畫》說:「一樹垂楊萬縷金,春風澹盪碧波深。閨人倦綉間相約,來試綸竿就綠蔭。」描繪了閨中女子春天出遊的情景。另一首是:「茅舍村童亦有師,或憑書案或窺籬。驅豬忽入慈親眼,轉憶韓公教子詩。」形象地描述了村塾學童的頑皮可愛。劉墉給侄兒劉鐶之(乾隆四十四年進士,時在翰林院任職)的一首詩稱:「 圖書匯萬幾年成,拜賜綸言世業榮。此後鉛黃欣涉獵,向來館閣忝銜名。襟顏披對人千載,光岳函珍富百城。示汝古香知愛否,夜窗勤就短檠明。」 此詩反映乾隆文治盛世,劉主館編書,目睹全國進呈書籍之盛況,內府藏書之淵藪,望侄兒鐶之為官作人務必繼續勤讀聖賢書。另一首《田家行》道:「只輪車,禿尾驢,大戶小戶輸官租。官租輸罷剩倉余,釀秫成酒不用沽。雨足春畦擷春蔬,東鄰西舍邀歡娛。田翁詐醉泥孫扶,長男生子爭舍哺。中男娶婦孝於姑,小幾假館粗知書。半年樂歲一事無,閑道皇家貰舊通。」描繪出盛世農家喜慶豐收,交官租後的合家歡樂之情,以及樂道朝廷蠲免所欠舊賦的裕民政策。
㈤ 重陽節文化和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簡析】詩中很朴實地抒寫了對兄弟們的懷念。全詩主客相契,情景交融,「每逢佳節倍思親」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寫出了人們共通的感情。
我國農歷重陽節,全國各地許多地方都在慶祝。值此佳節之際,讓我們探訪其源頭,共同品位傳統文化之魅。
重陽節的起源
蘇東坡《丙子重九》詩:「登高作重九,蠻菊秋未開。」這個「重九」指的就是重陽節。根據歷史上的風俗習慣,重陽節都是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西周初年,人們就認為「九」為「陽」數,《周易》即以陽爻為九。後來,人們認為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故稱重陽。宋代吳自牧在《夢梁錄》里曾說:「日月梭飛,轉瞬重九。蓋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號曰重陽」。
重陽成為節日,始於東漢時期。南朝的吳均《續齊諧記》有這樣一段記載:汝南桓景,從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
於是,桓景按照費長房的囑咐,屆時全家登上上崗。傍晚歸家,見雞犬牛羊皆死。後來,人們為了避禍,每到九月九日,即離開家庭,去到高處。這樣就逐漸形成了登高望遠的習慣,並形成了節日。
重陽節的三大民俗
菊花酒
菊是應時的花草,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視為「候時之草」;並且由於菊之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獨立寒秋的菊花,在古人眼裡有著不尋常的文化意義。它在仙道方家眼中是「延壽客」、不老草。因此,賞菊與飲菊花酒成為重陽的主要節俗。晉朝隱士陶淵明愛菊之高潔,以菊明志。九月九日這天,他雖家貧無酒,但依然出門坐進宅旁菊花叢中,久之,滿手把菊。突然,江州刺史王弘送來了重陽酒,陶淵明「即便就酌,醉而歸」。陶淵明所飲之酒大概就是用去年菊花釀成的菊花酒。
茱萸佩
茱萸是秋季成熟的椒科植物,在古代人們習慣在這天,「折茱萸房,以插頭」說是可以辟惡氣,抵禦初寒。侵害身體的晚秋寒氣在古代常被視為鬼魅惡氣,能夠驅風逐邪、稍積祛寒的茱萸在民間成為驅病療疾的巫術用品。《雜五行書》說:在屋舍旁種「白楊、茱萸三根,增年益壽,除患害也。」而懸茱萸子於室內,即有「鬼畏不入」的效果。重陽成熟的茱萸具有如此神奇的驅邪效用,人們自然會對它另眼相看,將茱萸稱作「辟邪翁」。
重陽糕
九月食糕的習俗起源很早,「糕」之名,雖然起於六朝之末,但糕類食品在漢朝時即已出現,當時稱為「餌」。餌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與黍米粉兩種,黍米有粘性,二者和合,「合蒸曰餌」。黍為五穀之長,黍在古代是待客與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們以黍米為應時的嘗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祭享先人。重陽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嘗新食品。這也就是後世民間在重陽節,以重陽糕薦神祭祖的秋祭習俗淵源。
重陽節詠唱詩
《賦菊》氣勢磅礴,「待到秋來九月八」,不僅為諧韻,也是為點出重陽節俗。詠唱重陽節的詩章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是唐王維(公元701—761年)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雲:「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陽節與老人節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古人認為,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又因為「九九」重陽,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
自1989年以來,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重陽節則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含義。
登高習俗
九月初九為重陽節,亦稱「重九」、「九九重陽」。杭俗有登高之舉,一般登城隍山或葛嶺初陽台。
《杭俗遺風》載:「是日城隍山登高吃糖炒栗子、雞豆,帶游斗壇、文昌、關帝、火德等廟。」杭人俗傳葛嶺初陽台見「日月並升」之天象,為葛洪煉丹成功,白日升天之時。
㈥ 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全詩
採桑子·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
其它重陽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行香子·天與秋光
[宋]李清照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薄衣初試,綠蟻新嘗,漸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黃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
菩薩蠻·秋閨
[清]徐燦
西風幾弄冰肌徹,玲瓏晶枕愁雙設。時節是重陽,菊花牽恨長。魚書經歲絕,燭淚流殘月。夢也不分明,遠山雲亂橫。
滿庭芳·客中九日
[元]張可久
乾坤俯仰,賢愚醉醒,今古興亡。劍花寒,夜坐歸心壯,又是他鄉。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黃。龍山上,西風樹響,吹老鬢毛霜。
折桂令·九日
[元]張可久
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奉和聖制重陽賜會聊示所懷
[唐]李泌
大唐造昌運,品物荷時成。乘秋逢令節,錫宴觀群情。俯臨秦山川,高會漢公卿。未追赤松子,且泛黃菊英。賡歌聖人作,海內同休明。
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
[宋]文天祥
照江疊節,載畫舫之清冰;待月舉杯,呼芳樽於綠凈。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風雨滿城,何幸兩重陽之近;江山如畫,尚從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輪嗣布。
九日黃樓作
[宋]蘇軾
去年重陽不可說,南城夜半千漚發。水穿城下作雷鳴,泥滿城頭飛雨滑。黃花白酒無人問,日暮歸來洗靴襪。豈知還復有今年,把盞對花容一呷。莫嫌酒薄紅粉陋,終勝泥中事鍬鍤。黃樓新成壁未乾,清河已落霜初殺。朝來白露如細雨,南山不見千尋剎。樓前便作海茫茫,樓下空聞櫓鴉軋。薄寒中人老可畏,熱酒澆腸氣先壓。煙消日出見漁村,遠水鱗鱗山齾齾。詩人猛士雜龍虎,楚舞吳歌亂鵝鴨。一杯相屬君勿辭,此境何殊泛清霅。
阮郎歸·天邊金掌露成霜
[宋]晏幾道
天邊金掌露成霜。雲隨雁字長。綠杯紅袖稱重陽。人情似故鄉。蘭佩紫,菊簪黃。殷勤理舊狂。欲將沈醉換悲涼。清歌莫斷腸。
賀新郎·九日
[宋]劉克庄
湛湛長空黑。更那堪、斜風細雨,亂愁如織。老眼平生空四海,賴有高樓百尺。看浩盪、千崖秋色。白發書生神州淚,盡凄涼、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無跡。少年自負凌雲筆。到而今、春華落盡,滿懷蕭瑟。常恨世人新意少,愛說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對黃花孤負酒,怕黃花、也笑人岑寂。鴻北去,日西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