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陽節是農歷幾月初幾
重陽節是農歷幾月初幾
重陽節是農歷幾月初幾?重陽節是我國民間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重陽節來源於古人對天象的崇拜,重陽節遭近年來還被定為我國的老人節,下面我就來帶大家看看重陽節是農歷幾月初幾的相關信息。
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茱萸節。近些年又被許多地方定為「老人節」、「敬老節」。我國古代以九為陽數,又是數中的最大者,九月九日兩陽相重,具有特殊的意義,所以被選為節日,名為重陽。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在給太傅鍾繇的信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民間認為,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出門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這樣可免除災害。這種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歷來眾說紛紜。據吳均《續齊諧記>稱,東漢年間,汝南有個叫桓景的人,拜道士費長房學道。一天,費長房告訴桓景,二九相逢的這一天,將有災難降臨你的家鄉汝南,要想消災避難,九月九日這一天你們全家人都要身背紅布袋,內裝茱萸,外出登高躲避。桓景依照師傅的話一一去辦,一家人在高山上過了一天,黃昏下山回到家裡一看,家中養的雞、狗、牛、羊全都暴死。桓景告訴師傅後,費長房說,這些家禽家畜代你的.全家遭難了。從此,重陽登高避難的風俗就興起來了。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而來。「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有什麼特殊含義
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19 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重陽節正值金秋收獲季節,秋高氣爽,豐收的喜悅給節日增添了歡樂的氣氛。
重陽節通常適合在戶外活動。許多人在節日中遠足和登山,以享受冬天到來之前的自然美景。據說重陽節登山,插茱萸和飲菊花酒可以祛除,預防疾病。後來,歷代騷客文人也都喜歡重陽登高,這象徵「高中」、「及第」的意思。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
它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那麼就來看一看,九九重陽節是什麼意思,九九重陽節是什麼生肖。
九九重陽節是什麼意思, 九九重陽節是什麼生肖
重陽之意源於《易經》,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向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的這首詩或許就是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一個例子。
民間曾流傳有一個謎面為「九九重陽節」,猜一生肖的謎語。有種說法是,九九重陽,九九歸一,一即是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一的鼠。九九歸一雖然指的是「周而復始」或「歸根到底」,但不是原地輪回,而是由起點到終點、由終點再到新的起點,這樣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螺旋式前進和發展的運動過程。
這則謎語,體現了人類對一切事物發展認識的辯證唯物論的哲學思想。佛語有雲:「九九歸一、終成正果」。在這里,「九」是最大的,也是終極的,古今人文建築都以之為「最」。要想「九九歸一、終成正果」,還需要「一四七,三六九」,一步一步往前走。九九歸一即從來處來,往去出去,又回到本初狀態。其實,這種回復不是簡單的返回,而是一種升華,一種再造,一種涅盤,更是一個新的起點。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 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貳』 重陽節是幾月幾號農歷
重陽節是幾月幾號農歷
重陽節是幾月幾號農歷,我們在重陽節這天有許多的習俗,近年來重陽節又被定為我國的老人節,在這一天我們都該敬愛老人。下面我就來帶大家看看重陽節是幾月幾號農歷的相關信息。
重陽節是農歷九月九日
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茱萸節。近些年又被許多地方定為「老人節」、「敬老節」。我國古代以九為陽數,又是數中的最大者,九月九日兩陽相重,具有特殊的意義,所以被選為節日,名為重陽。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在給太傅鍾繇的信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民間認為,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出門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這樣可免除災害。這種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歷來眾說紛紜。據吳均《續齊諧記》稱,東漢年間,汝南有個叫桓景的人,拜道士費長房學道。一天,費長房告訴桓景,二九相逢的這一天,將有災難降臨你的家鄉汝南,要想消災避難,九月九日這一天你們全家人都要身背紅布袋,內裝茱萸,外出登高躲避。桓景依照師傅的話一一去辦,一家人在高山上過了一天,黃昏下山回到家裡一看,家中養的雞、狗、牛、羊全都暴死。桓景告訴師傅後,費長房說,這些家禽家畜代你的全家遭難了。從此,重陽登高避難的風俗就興起來了。
節日發展演變:
重陽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慶祝,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
清代,明代的風俗依舊盛行。
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中國政府在19 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2012年12月28日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重陽節在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在呂氏春秋或者是季秋紀都是有記載這個節日。這個節日無論是唐或者是明又或者是清代都是非常的盛行的,現在每年的九月九除了是重陽節,同時也是老年節。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由於年代久遠,節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因此,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其一: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掃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游戲等。
其二: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叄』 重陽節是農歷幾月幾日
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在重陽節的時候,人們會有一些傳統的習俗活動,那麼重陽節是農歷幾月幾日呢?重陽節的時代價值是什麼呢?
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的時代價值:傳承孝道、學會感恩、矢志愛國
重陽節,要傳承孝道
萬善德為本,百行孝為先。一個人所受恩惠莫重於父母,父母是生養我們的人。子欲養而親不待,重陽節之際不妨多陪陪父母,讓他們放鬆身心、享受到精神上的愉悅。事實上,孝親敬老之心就應常有、常在,要把尊老、敬老變成日常行動,讓重陽節蘊含的孝思紛揚、愛意濃厚等思想和情感深入人心,滋潤我們的道德精神之根,涵養我們的精神家園。
重陽節,要學會感恩
你贈給我果子,我回贈你美玉。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重陽節來臨之際,我們感恩父母,因為他們給了我們這一世的生命。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溫暖由祭祖、敬老、孝親開始,這種感恩的精神可以感召更多的人。畢竟若我們能夠常懷感恩之心,人人都獻出一點愛,則這個世界一定會變得更加美好,我們的人生也會因之更加多彩。
重陽節,要矢志愛國
家國兩相依,有國才有家。家是溫暖幸福的源泉,國是遮風避雨的港灣。慶祝重陽節,我們不僅僅要延續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根基,更應延續家國發展的傳承力量。不負這個時代,我們就應以苟利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擔當情懷,把強烈的愛國熱情轉換成為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具體行動,一步一個腳印地干好本職工作,讓青春綻放最美華章。
『肆』 重陽節是幾月幾號
重陽節是每年的九月初九。
重陽節屬於中國民間的傳節日,在《易經》中將九字定為陽數,九九則是兩個數相重,因此得名為重陽,重陽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正式成型於春秋戰國時期,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時期,是古老的民俗節日。
重陽節的特點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而來。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
『伍』 重陽節是幾月幾號
v
重陽節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又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佩插茱萸、秋遊賞菊、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
重陽節的起源: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屈原的《遠游》詩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官兮」之句。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重陽節的習俗農歷九月,金秋送爽,丹桂飄香,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熱鬧非凡。
重陽節的風俗習慣:
1、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
2、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統一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3、佩茱萸
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至南北朝最為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
『陸』 重陽節是農歷幾月幾日
重陽節是農歷幾月幾日?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
重陽節農歷幾月幾日習俗有哪些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
重陽節是幾月幾日 重陽節是每年的陰歷的九月初九,今年重陽節應該是陽歷10月2日。
重陽節是農歷幾月初幾? 九月初九日
每年農歷幾月幾日是重陽節,重陽節又稱為什麼節,在重陽節民間有什麼習俗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多少年的時候國務院將農歷幾月幾日定為中國老人節 中國老人節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也是我國傳統的敬老節日。據此風俗習慣,1988年我國將農歷的九月初九正式定為中國老人節,使農歷九月九成為我國法定的老人節。
重陽節在每年農歷的( )月( )日,現在又稱( )節,人們有( 九月九日 雙九節 插茱萸
九月九日重陽節是陽歷的還是農歷的 重陽節是指農歷九月初九。
重陽節是農歷的幾月初幾 您好,重陽節是農歷的九月初九。
『柒』 重陽節是幾月幾日農歷 9月9日重陽節
1、重陽節是9月9日農歷。
2、「重陽」之名稱由來,得名於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為老陽,是陽極數,兩個陽極數重在一起,九九歸一,一元肇始,萬象更新。
3、因此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飲宴祈壽之俗。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明代張岱著《夜航船》雲:「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曰「重陽」。
『捌』 重陽節是農歷的幾月幾日
寒露一過,馬上就要迎來秋天最後一個節氣——重陽節了,重陽節是農歷的幾月幾日?重陽節放假嗎?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1
重陽節是農歷的幾月幾日
重陽節是農歷的九月初九。
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有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也有重九節、茱萸節、老人節、女兒節、菊花節等叫法。
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2
重陽節放假嗎
重陽節不是法定節日,所以不放假。
雖然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並稱為中國四大祭祖節日,但是重陽節只是傳統節日,並不是法定節假日,根據我國有關規定,只有雙休日、法定節假日才放假,未納入法定節假日裡面的傳統節日不放假。
3
重陽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歷史典故
1、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
2、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
3、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
菊花酒的製作步驟:
1、將菊花洗凈去蒂,放入干凈的瓶中。
2、倒入50度左右的白酒中。
3、想要口感比較甜可以加入適量的冰糖。
4、密封浸泡10天即可。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4
重陽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登高
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
賞菊
重陽節,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展,全城的人赴會賞菊。三國魏晉後,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潮流。
佩茱萸
重陽節又叫做茱萸節。
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
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玖』 重陽節是幾月幾日農歷
重陽節是幾月幾日農歷
重陽節是幾月幾日農歷,很多人都知道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我國的各地都有相應的風俗活動。近年來重陽節還被我國定為老人節 ,下面我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重陽節是幾月幾日農歷。
重陽節,中國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而來。「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的來歷與意義
據現存史料考證,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遠古時代。《呂氏春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於遠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重陽節」之名稱記載,見於三國時代;至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倍受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列為國家認定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
九九重陽節的節日禁忌事項
忌房事
「重九」是陽數之巔峰,過後則轉為陰數,在這個時間點,要禁忌一切冒失的行為,小心慎行,房事也在禁忌之列。男女交合必以時,才能達到陰陽調和。否則,陰陽不調,不利於後代的繁衍。
忌煮飯
過去傳說」重陽不蒸粑,老虎要咬媽「。重陽節是老人節,這天是過節,所以要讓老母親休息,不能因做飯而勞累。當時沒能把這個道理講清楚,就拿這個俗語來嚇唬人。
忌送菊花 因為菊花是祭花,送菊花不合適。
忌說節日快樂
重陽節是全家出去登高辟邪的日子,因此重陽節里的祝福是「身體健康」或「全家平安」。
重陽節送什麼花給媽媽合適
木樨草
花語:品德高尚、深山酢漿、慈母之愛
母親的柔情與關愛我們從小就能感受到,我們感受的最濃烈的也是母愛了,那麼這種花就是很好的選擇了。
康乃馨
花語:母親我愛你、溫馨的祝福、慈祥、不求代價的母愛、寬容、母親之花、濃郁的親情、親情思念
送給媽媽是再好不過,通過花告訴家人你愛他們的心,讓他們感受到你的真心與情意。
萬年青
花語:永葆青春、快樂
做子女的當然希望父母健康長壽,無病無災,就讓我們把心意寄託到花里,祝福父母健康長壽。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也是一年一度的`老人節,我國是一個講究孝義的國家,對於尊老也是十分看重的,從2013年開始,就將重陽節設立成了老年節,以推廣國人孝順、尊敬長輩的社會主義文明風氣。
現代將重陽節加入敬老,並定為「老人節」並非空穴來風,亦有其文化淵源。中國古代,在秋天有敬老的習俗。
周禮中就有仲秋給老人授杖、賜食物的記載,秦代重新規定了這一禮俗,唐玄宗時至少兩次宴請民間八十歲以上的老年人。
而詩詞中「重陽」的首次出現,應在庾信的父親、南北朝時梁朝的庾肩吾的《九日侍宴樂游苑應令詩》。其中「獻壽重陽節,回鑾上苑中」,即提到「獻壽」。
「九九」與「久久」諧音,寓意吉祥,也符合敬老之意。由此,九月九日重陽節便一路逶迤,由秋季慶典、避災發展到尊老敬老,在老齡化加劇的時下煥發其新的風貌。
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19 89年,我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正式定為「中國老人節」、「敬老節」,重陽節又成為一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節日。
『拾』 重陽節是幾月幾號
重陽節是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節名由來:
「重陽」之名稱由來,得名於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為老陽,是陽極數,兩個陽極數重在一起,九九歸一,一元肇始,萬象更新。因此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
在古代有飲宴祈壽之俗。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明代張岱著《夜航船》雲:「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曰『重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