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對父母真正的孝順是什麼
古人雲:「夫孝,德之本也。」
父母辛辛苦苦將孩子教養成人,兒女們孝順父母也是天經地義。
孝敬老人,除了物質上的奉養,更要有精神上的關愛。
把老人的需要和感受放在心上,並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照顧,他們的生活就會充滿溫暖。
母親卻能體諒他的難處,用手語告訴他:「不要那東西,我要是熱,自己拿著扇子扇一扇就行。」
王志飛就想,等下一部的片酬到了,第一時間就給母親買。
可等到片酬到了,母親已經去世,也沒見到王志飛買回來的空調。
甚至去世的那天,王志飛還在劇組拍《突出重圍》,沒看到母親最後一面。
被王志飛一直掛在嘴上的東西,母親也沒享受到。
以至於後來,王志飛看到空調都會下意識想起母親,心裡後悔不已。
沒給母親買空調,成了他最大的遺憾。
爹媽拉扯孩子一輩子,到老就是享兒女福的時候。
全天下的孩子都想著,等自己出人頭地,一定要好好孝順父母。
卻忘了時間不等人,行孝必須要趁早。
世上最美好的事情,莫過於「我已長大,你還未老」。
世上最遺憾的事情,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
別再給自己找借口拖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
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擔。
② 孝敬父母的例子
陳毅孝敬父母
曾讀過許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讓我感動的是「陳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陳毅元帥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
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門時,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邊,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陳毅元帥是個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務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親。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癱瘓在床的母親,為母親洗尿褲,以關切的話語溫暖撫慰病中的母親。雖然陳毅元帥為母親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從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對母親濃厚的愛。他不忘母親曾為自己付出的點點滴滴,理解母親的艱辛和不易,知道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兒女學習效仿。
孝敬父母關愛幫助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每個兒女應盡的義務,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朋友,我們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嗎?我們給了他們什麼呢?
其實父母親想要的真的不多,他們需要的只是我們的孝心和關愛,希望我們在需要時伸出扶助之手。
當父母還年輕力壯的時候,你常回家看看,一句隨意的問候「爸、媽,你們好嗎?」隨意買的宵夜,親自煮一頓家常的晚餐,陪母親逛逛街,嘮嘮家常,幫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 這些都能讓他們感到欣慰溫馨。
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漸漸長大成人,父母卻愈來愈老。他們變成了老眼昏花,動作遲緩,手腳不靈便,思維遲鈍,沒有記性,說過的話以為不說,重重復復,嘮嘮叨叨,甚至患上老年痴呆,像三歲的小孩。說話時,他們會突然想不起要說什麼,甚至極可能最後連要做什麼,都一並忘記;他們會重復又重復教過我們的故事和兒歌,沉醉在那些和我們一起度過無憂無慮的童年的回憶中!他們會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帶;吃飯時,會弄臟衣服,梳頭發時手還會不停的抖;有時還會感到孤獨寂寞,痴痴呆望遠處。看到父母慢慢衰老,我們應該想到兒時父母為我們所做的點點滴滴:父母不厭其煩為我們洗了多少的尿布,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教我們慢慢用湯匙、用筷子吃東西;教我們系鞋帶、扣扣子、溜滑梯;教我們穿衣服、梳頭發;每天教我們背兒歌,還要絞盡腦汁,去回答我們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古怪問題。當時,父母做這些多麼的耐心,多麼的溫柔,總覺得有了我們再苦再累也是一種幸福。
朋友,人們常說父母恩最難回報。願我們能以當年父母對待小時候的我們那樣,耐心、溫柔地對待漸漸老去的父母,體諒他們,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順父母!哪怕只為父母換洗衣服,為父母喂飯送湯,為父母搽搽風濕油,按摩酸痛的腰背,握著父母的手,扶著他們一步一步地慢慢散步......讓我們的父母幸福快樂地度過餘生。學學陳毅元帥孝敬父母,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和諧家庭以安享晚年,那是父母的幸福,也是我們的幸福!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③ 水滸傳中最孝順的是誰,值得我們學習
孝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自古以來,對於自己的父母,都有一份特殊的敬重之情。雖然在封建社會里,那時候男女尊卑的觀念特別嚴重,但子女對母親的孝順,卻並不受其影響。
所以說,四大名著里,唯有李逵這個小人物,是最孝順母親的。四大名著里,《水滸傳》一向不被人看好,也是最少人追捧的一本。難道說,現代的我們,真的對「孝敬父母」不怎麼在意了嗎?要知道,百善孝為先,什麼原因,讓我們逐漸淡忘那份最原始的感恩之情?這是值得我們深刻反思的。
值此母親節來臨之際,祝天下母親,身體健康!《水滸傳》里好漢不少,其中孝子自然也不少。只不過作為一部講述忠義的著作,作者施耐庵在這一方面沒有做過多的描寫。而其中四人,作為梁山好漢的代表人物,施耐庵也代表性的敘述了這四人的孝道。
結論
梁山的英雄好漢大多是忠義之人,孝順之人自然不少。這四人的的作為只是梁山的部分代表。這里也只是以偏概全的做個分享。百善孝為先,遵守孝道應該是我們最基本的本分。
④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1. 孝感動天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
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⑤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
一、湧泉躍鯉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⑥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24個小故事具體是什麼
二十四孝圖是包含著中國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孝道是中國傳統美德的精髓,作為每一個中國人,都需要盡孝道。小編為大家整理一下二十四孝圖上二十四個孝子的故事。
一,忠孝雙全
晉朝的時候,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他的父親在田地裡面耕種的時候,竟然被一隻突然出現的老虎給叼走了。楊香此時沒有被老虎嚇走,而是為了救自己的父親,他直接爬到了老虎的背上,然後扼住了老虎的脖子。最後老虎受不了松開了他的父親,他終於把自己的父親救了下來。
二十四孝除了上面四個故事,還有剩下的二十個故事,分別是:綵衣養親,哭竹生筍,鹿乳奉親,籠負母歸,棄官奉親,蘆衣順母,賣身葬父,親嘗湯葯,卧冰求鯉,聞雷泣墓,百里負米,挨杖傷老,跪父留母,孝感繼母,勸姑孝祖,孝感動天,兄弟爭孝,嚙指痛心,老萊娛親,郭巨埋兒。
二十四孝的二十四個故事,把我國孝道這一傳統美德體現的淋漓盡致,對孝道的傳承和發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⑦ 70歲兒子送給102歲母親拐杖,老母親一把甩出老遠,網友對此有何表示
70歲兒子送給102歲母親拐杖,但是卻被老母親一把甩出去了很遠,還表示,你自己留著用吧,網友紛紛表示,這樣的老人,愛了愛了,畢竟已經有102歲的高齡,卻還是有這么健康的身體,網友對這位老人一方面是羨慕,另一方面是祝福,希望這位老人能夠健健康康,一直能這么幽默下去。
其實也有很多人,在看到老人的時候,想起了自己家裡的老人,其實幸福的生活就是這樣,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們多希望自己的家人也能夠這樣健健康的。雖然當今的生活壓力巨大,但是也不要忘記了家裡還有老人,不要忽略了親情,就算是工作再忙,日子再累,也要記得常回家看看。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⑧ 孝敬父母的人生感悟
孝敬父母的人生感悟
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拉扯大,我們應該好好孝順他們,讓他們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接下來我給你們帶來孝敬父母的人生感悟,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孝,是什麼?孝,是對父母的關心;孝,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
大家是否聽過黃香溫席的故事。黃香九歲時,他的母親就去世了。黃香本來就非常孝敬父母,母親生病時,黃香更是不離左右,守護在母親病床邊,母親去世後,黃香對父親更是關心、照顧。
冬天,天氣特別寒冷,家裡又沒有任何取暖的設備,很難入睡。黃香晚上讀書時,感到特別冷,捧著書的手一會兒就冰涼冰涼的了。黃香想,這么冷的天氣,父親一定很冷,父親幹了一天的活,晚上還不能好好的睡覺。為了不讓父親挨冷受凍,黃香讀完書走進父親房裡,給父親鋪好被子,然後鑽進父親的被窩里,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後,才叫父親睡下。
夏天,黃香家的低矮房子顯得格外悶熱,蚊蠅也很多。黃香為了讓父親休息好,晚飯後,總是拿著扇子,把蚊蠅扇跑,還要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讓勞累一天的父親早點兒入睡。
9歲的黃香就是這樣孝敬父親。
敬老院里的老人很多,他們大多數都是家裡的兒女照顧不了他們,而被託付給敬老院照顧的。為什麼我們不會抽出一點時間去問候父母?因為工作太忙?還是因為我們根本就忽視了他們的存在!不要忘了父母給你的呵護,在泄氣時給你的鼓勵,在傷心時給你的擁抱……
我們要好好孝敬父母、親人,這樣才能真正回報他們的養育之恩!
父母把我們扶養長大,當我們呱呱墜地後,每當肚子餓了,是媽媽用自己的乳汁喂養我們;每當生病了,不管深更半夜,還是日曬雨淋,是爸爸、媽媽把我們送到醫院看病,還細心照料病中的我們;為了扶養我們長大成人,爸爸、媽媽辛辛苦苦地工作,讓我們吃好穿好,安心學習;每當我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在生活上有不如意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會耐心地幫助我們,希望我們能早日成材,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無論自己怎樣吃苦受累,爸爸、媽媽都心甘情願。如果我們不孝順父母,怎麼對得起生養自己的父母?我們應該把孝心獻給父母。
可是,有些同學卻不理解父母的苦心,樣樣依賴父母,父母對自己稍有不周到,就大發脾氣。芳芳已經四年級了,每天中午在學校吃午飯,都要媽媽給她帶一隻剝了殼的雞蛋,有一次媽媽身體不舒服,煮好的蛋沒有剝殼,吃飯時她為難了,左看右看,無法下手,只好不吃帶回家。媽媽問她怎麼不吃,她大發脾氣說:沒剝殼我怎麼吃?你為什麼不幫我剝蛋?芳芳不但不關心媽媽的身體,還責怪媽媽不為她服務,這是多麼自私啊!現在連自己的媽媽都不孝順,將來怎麼能去關心別人,關心社會,為祖國奉獻?
我的家庭雖稱不上完美,但我的媽媽卻彌補了這不完美的一面,使生活更加完美,她稱得上是一位女強人,所以我覺得我應該懂事了,我應該孝敬媽媽。
吃好晚飯,媽媽要開始把手伸入冰冷的水池中洗碗碟。我心裡一陣絞痛,但又有什麼辦法呢?她寧願將自己長滿凍瘡的手放在冷水之中,忍受著癢和痛,也不願讓我洗,視我為掌上明珠。媽媽就應了那句古話,所謂: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好似一位嬌嬌女,禁不起“風吹雨打”。我覺得我長大了應該孝敬媽媽了,所以我決定。身為掌上明珠的我要幫媽媽洗腳。
幫媽媽洗腳是一個對於我而言來說,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日子。晚上,我有點害羞地說:“媽媽~我想幫你洗腳,”這句話似乎是我費了很大的勁才說的,聲音很小,像對自己說的。但老媽像有一對“順風耳”似的,聽到了我的“螞蟻聲”,便輕輕地敲了一下我的腦袋:“就你想法多,不過媽媽自己會洗。”我不說,只是笑了笑,去拿洗腳水了。
我硬是把媽媽的腳放進溫水中,開始洗了。這是一雙多麼飽經風霜的腳,腳底板包括腳趾都長滿了繭子,十分堅硬,而且它不僅硬還非常粗糙;我一邊洗,一邊觀察,發現老媽最小的腳趾上,只有一點點指甲;腳上的一層皮都皺在一起,好像一團皺巴巴的紙;我小心翼翼的洗著。我以前從來沒觀察過老媽的腳,總覺得老媽把自己塗的`賽西施一樣的美,冷落了我。原來老媽並沒有冷落我,從老媽的腳中我知道了。看著老媽的腳我暗自流淚,回想自己以前的種種不對,實在覺得對不起媽媽。
此時我想說:“媽媽,感謝你對我的付出,感謝你一手把我養大,我以後不在做嬌嬌女,我以後要為你多干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父愛就像一座山,永遠的守護著我們,母愛就像一條河,不斷的哺育著我們。
如果說我們是雛鷹,那麼父母就是蔚藍的天空,任由我們自由地翱翔;如果說我們是小馬,那麼父母就是廣闊的草原,任由我們盡情地奔跑;如果說我們是魚兒,那麼父母就是遼闊的大海,任由我們快樂地遨遊。
我小時候從來不知道什麼是孝敬父母,我只知道接受父母的愛,父母為我穿衣服、蓋被窩……幼稚的我理直氣壯地認為父母為我們“服務”是理所當然的。所以,當我接受父母的愛時從不臉紅,更不會說一聲“謝謝!”而如今,我已懂得了孝敬父母。母親對我們嘮叨是為什麼?是因為她怕我們出事啊!父親對我們批評是為什麼?是因為他希望我們能改正錯誤,繼續拼搏啊!這嘮叨與批評中飽含了多少濃濃的親情!我們可不能為母親的嘮叨而心煩、為父親的批評而怨恨,如果讓父母知道了,他們該是多麼傷心!我開始學會了給父母按摩背部,幫他們洗衣服,拖地,洗碗……在接受父母的愛時,我總會說一聲“謝謝!”看見父母臉上的欣慰表情,我也十分快樂!
我懂得了孝敬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