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陽節的傳統
重陽節的傳統:
1、重陽節登高。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可以是登高山、登高樓或者登高台等。
2、重陽放紙鳶。人們重陽放紙鳶是「放吉祥」、「放福氣」,紙鳶飛得越高,則福氣越濃。
3、重陽賞菊。人們重陽賞菊,因菊花象徵著長壽。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
重陽節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重陽節
⑵ 重陽節是哪一天
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據現存史料及考證,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季秋有豐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
⑶ 重陽節簡介 重陽節簡介內容
1、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2、關於重陽節的古詩:
唐代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3、譯文: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長江滾滾涌來奔騰不息。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台。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⑷ 重陽節重陽糕的來歷和做法
重陽節重陽糕的來歷和做法
重陽節重陽糕的來歷做法資料大全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也叫敬老節,民間要蒸重陽糕孝敬老人。蒸重陽糕方法與蒸年糕相同,不過蒸糕要小一點,糕要薄一點。為了美觀中吃,人們把重陽糕製成五顏六色,還要在糕面上灑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陽糕又叫桂花糕),這樣製成的重陽糕,香甜可口,人人愛吃。
簡介 重陽糕亦稱「花糕」,漢族重陽節食品。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因在重陽節食用而得名。南朝時已有。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製法因地而異,主要有烙、蒸兩種,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夾餡並印雙羊,取「重陽」的意思,現在仍流行。
亦稱「花糕」、「菊糕」、「發糕」等。為重陽節的傳統食品。以米粉、豆粉等為原料,發酵,更點綴以棗、栗、杏仁等果饢、加糖蒸制而成。起於唐代以前,至宋工,汴京(今河南開封)、臨安(今浙江杭州)及各地十分盛行,在為普遍的習俗。糕的製作,品種各目繁多,其上並插彩旗,極受兒童的喜愛。此後一直盛行不衰,直至近代。《淵鑒類函.歲時.九月九日》引隋杜台卿《玉燭寶典》:「九日餐餌,其時黍秫並收,因此粘米加味嘗新。」又《歲時雜記》:「重陽尚食糕,......大率以棗為之,或加以栗,亦有用肉者。」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劉夢得作九日詩,欲用『糕』字以五經中無此字,輒不復為。宋子京以為不然,故《九日食糕》詩:飆館輕霜拂曙袍,糗糍花影斗分曹。劉郎不敢題糕字,空負詩家一代豪。遂為古今絕唱。」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重陽》:「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遺送,上插剪綵小旗,摻飣果實,如石榴子、栗子黃、銀杏、松子之肉類。又以粉作獅子蠻王之狀,置於糕上,謂之獅蠻。」宋吳自牧《夢梁錄.九月》:「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豬羊肉、鴨子為絲簇飣,插小彩旗,各日重陽糕。」宋周密《武林舊事.重九》:「都人是月......且各以菊糕為饋,以糖肉秫面雜糅為之,上縷肉絲鴨餅,綴以榴顆,標以彩旗。又作蠻王獅子於上,又糜栗為屑,合以蜂蜜,印花脫餅,以為果餌。」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撤:「九月九日......餅面種棗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准紙彩旗,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糕。」明謝肇浙《五雜俎》引呂公忌曰:「九月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更祝曰:『願兒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月作糕之意。」
原料配方 ·糯米粉1000克
·粳米粉500克
·赤豆250克
·白糖1000克
·紅綠果脯100克
·紅糖50克
·豆油25克
料酒50克
製作方法步驟
1、先將紅綠果脯切成絲,待用。
2、將赤豆、白糖(250克)、豆油製成干豆沙,備用。
3、將糯米粉、粳米粉摻和,取150克拌入紅糖,加水50克左右,拌成糊狀粉漿。
4、將其餘的粉拌上白糖(750克),加水250克後,拌和拌透。取糕屜,鋪上清潔濕布,放入1/2糕粉刮平,將豆沙均勻的撒在上面,再把剩下的1/2的糕粉鋪在豆沙上面刮平,隨即用旺火沸水蒸。待汽透出麵粉時,把糊狀粉漿均勻地鋪在上面,灑上紅、綠果脯絲,再繼續蒸至糕熟,即可離火。將糕取出,用刀切成菱形糕狀,另用彩紙製成小旗,插在糕面上即成。
有詩描述重陽糕的製作
蔡雲
篝火鳴機夜作忙,
依然風雨古重陽,
織工一飲登高酒,
蒸出棗糕滿店香。
歷史記載
後人在重陽節這一天,還有吃「重陽糕」的習慣。那是由於沒有山的地方無高可登,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升高。因為專在重陽吃,就被命名為「重陽糕」。唐時,因為劉禹錫在做詩的時候不敢用「糕」字,以致重陽節又多了一個典故,叫做「題糕」。《邵氏聞見後錄》載:「劉夢得作《九日》詩,欲用『糕』字,以《五經》中無之,輟不復為。」這樣,才被宋祁開玩笑說:「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中一代豪。」 古時,重陽糕十分講究,糕上嵌以蜜餞、棗脯。初起,風力正緊,又是放風箏的良好季節。故人們於此時,都紛紛出遊到郊野放風箏。古代重陽節還是騎馬練兵、講武習射的節日。《禮記·月令》里就記載著古代帝王九月狩獵練武的制度。南北朝時,規定重陽節是軍事操練的節日。據《南齊書》上說,宋武帝劉裕篡晉建立王朝前,在今徐州之地,重陽節騎馬登項羽戲馬台,即位以後就規定九月九日為騎馬射箭、檢閱軍隊的日期。相傳,現在流行的重陽糕,就是從當年發給三軍士兵的干糧演化而來的。唐德宗時,曾規定以「二朔」、「上巳」、「九月九」為歲時三節令。從那時起,重陽節的習俗活動,更是普及全國。在重陽登高的同時,唐德宗還鼓勵人民講武習射,鍛煉騎術。此風一直沿襲到清代。直至民國,當時曾衍用重陽登高習武的意義,定九月九日為「體育節』。
過去,重陽節要接已出嫁的女兒回家過節,故又稱「女兒節」。九月九日,正巧二九相逢,「九」又與長久的「久」同音,是長壽的象徵,所以我國政府近年又把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也稱「敬老節」。在我國,尊老敬老蔚然成風,尊敬老人,孝敬老人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這種傳統美德也體現在節令風俗中。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 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 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吃重陽糕的傳說
傳說明朝的狀元康海是陝西武功人。他參加八月中的鄉試後,卧病長安,八月下旨放榜後,報喜的報子兼程將此喜訊送到武功,但此時康海尚未抵家。家裡沒人打發賞錢,報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來。等康海病好回家時,已經是重陽節了。這時他才打發報子,給了他賞錢,並蒸了一鍋糕給他回程作干糧。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給左鄰右舍。因為這糕是用來慶祝康海中狀元,所以後來有子弟上學的人家,也在重陽節蒸糕分發,討一個好兆頭。重陽節吃糕的習俗就這樣傳開來了。
民族文化寓意
重陽糕,也叫花糕或重陽花糕,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糕點;顧名思義,乃夏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的節物。此糕的製作方式和食用習俗,因地而異,關於它的源起和民俗文化的寓意,也有多種說法。
一般認為重陽糕源起重陽節登高的習俗。據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載稱,漢代時,汝南人桓景師從費長房學仙。某日,費長房告訴學生:九月九日有大災降臨你家,可教家人縫制布囊,內盛茱萸,系之臂上,屆時登山飲菊花酒,災禍可消。桓景依言行事,果然無恙。後人仿效,遂形成九月初九登高山、飲菊酒、插茱萸等一整套重陽節俗。約自宋代起,重陽節食「重陽糕」的習俗正式見於載籍,如吳自牧《夢粱錄》卷五記臨安(杭州)重九之俗:「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陽糕'。」其後如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亦載北京重九之俗:「糕肆標紙彩旗,曰'花糕旗'。」這種插小旗於花糕上的傳統,迄今不改。度其原意,是一般市民因受都市地貌和物產資源的限制,欲登高避禍或採集茱萸多有不便,故以食糕代替登高(糕)、以插紙旗代替插茱萸,藉諧音虛應故事耳,用意則仍在避禍。
一說重陽糕之文化意義著重在"糕"字上,即藉此諧音以及制糕之各種佐料的諧音,表現呈祥納福的祝吉。如明謝肇淛《五雜俎》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稱,民間習俗,於九月初九「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更祝曰:'願兒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日作糕之意」。又宋佚名《歲時記》稱"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小鹿數枚,號'食祿糕'",已見對糕之佐料飾物的諧音表達。《帝京景物略》等風俗史料皆有重陽日"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糕"的記載,民間迄今流行"九月九,搬回閨女歇歇手"的諺語,所食花糕中的棗、栗、瓜子(仁)等佐料或糕面上"蠻王獅子"(宋周密《乾淳歲時記·重九》)等圖案,隱含著少婦向娘家乞求早生兒子之祝吉的動機。所有這些,均是"古人九日作糕之意"。
一說九月初九食糕的習俗在唐代已經流行,《劉賓客嘉話錄》里載有袁德師因父諱高而不敢隨"九日出糕"之俗的笑話;《唐六典·膳部》中,亦有"九月九日麻葛糕"的記載,惟無重陽節物之名。其道理固如隋杜台卿《玉燭寶典》所雲:「其時黍秫並收,以因黏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就是說,古人以九月黍谷成熟,因而用之蒸作糕點一類的食品祭祀先人並薦神嘗新,呂原明《歲時雜記》稱"二社(即春社、秋社)、重陽尚糕食,而重陽為盛",恰能勾畫出重陽糕的原型就是前人在春秋兩次社祀中用以奉享祖神的祭物。又據《隋書·五行志》載,在南北朝時,民間有"七月刈禾傷早,九月吃糕正好"的童謠,益知此俗由來已久,只是到了唐宋時代,隨著重陽節習俗的流行,才演變成為該節日的專有食品。惟其喜賀秋成的民俗涵義仍留存許久,觀陸游"旋壓麥糕邀父老「之詩及呂氏」二社……尚糕食"的記載等可證。
又有一說,謂重陽糕的源頭是先秦的食品「蓬餌」。「蓬」即蓬子,蒿類植物;"餌"即富於黏性的食品,現代漢語辭書多釋為「糕餅」,因知蓬餌就是用蓬子摻和米粉做成的糕餅狀的食品。晉葛洪《西京雜記》卷三記漢高祖劉邦的侍女回憶宮中舊事,有「九月九日……食蓬餌」之語,推想此俗不會始於漢初,當為先秦的傳統。《禮記·內則》:"射人以桑虎蓬矢六,射天地四方。"孔穎達疏曰:"蓬是御亂之草。"這一認識,正與《西京雜記》卷三謂"食蓬餌以祓妖邪"的解釋相扣合。故知九月初九食蓬餌的本意是驅邪祓妖,而此俗演變為宋代的重陽食糕後,它的原初涵義卻被湮沒了。
還有一說,見於敦煌發現的唐代卷子《雜抄》(斯五七五五),是說古時帝嚳有子名堯,八歲封為唐侯,十二月八日升位。某年九月初九,唐堯召集天下諸侯開會,用面米和酒招待。面米尚未送到,帝嚳去世了。於是百官推戴唐堯繼位,因要為帝嚳服喪,不能飲酒,就改用白米和胡麻做成白米面團、糕餅等食品,在諸侯拜會新主時食用。從那以後,白米面團和糕餅便成九月九日的專有食品,"不令斷絕"。有人認為《唐六典·膳部》所謂九月九日的"麻葛糕",就是從這種白米面團和糕餅演變而來;又《食譜》謂"張手美家重九(制)米錦糕"者,所取原料為米面、胡麻等,只是製法不同耳。准此,九月九日食糕的原始涵義似乎又是對唐堯登位的紀念了。
此外,我國南方彝、白、侗、畲、布依、土家、仫佬等少數民族同胞也有在九月初九過節並吃糕餅一類黏性食品的習慣,但相關的風俗風物傳說卻各有不同。如貴州錦屏、劍河、天柱一帶的侗族人民,過重陽節都要打糯米粑吃,相傳是紀念侗家民族英雄姜映芳率領起義軍反抗官府取得勝利;而湘西土家族的節日打糯米粑,則有辟惡禳災之意。總之,諸說紛呈,難以一統,這塊重陽糕吃下去到底有何意義,只好憑各人的感悟去體認了。
;⑸ 重陽節傳統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更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傳統習俗。
1、登高:避災健身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至於等到的地方,沒有特別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2、祭祖:謝恩求佑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不過,重陽節的拜祭,是出於作物收成後,祭謝祖先恩德,並祈求祖先保佑,所以氣氛是輕松愉悅的,不會有「行人慾斷魂」般的哀傷。
3、敬老:法定老年節
重陽節,也是中國老人節,人們要表達對老人的孝敬,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正式實施的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4、曬秋:慶祝豐收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
5、賞菊:寓意長壽
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重陽又稱菊花節,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北京人還將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
6、佩茱萸:辟邪求吉
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茱萸香味濃,配戴可避邪驅蟲,祛風散寒。作為中葯,茱萸果肉味酸、澀,性微溫,可用於眩暈耳鳴,腰膝酸痛,內熱消渴等病症。
最後,提醒中老年朋友們,要注意保持心情舒暢,多和家人朋友交談,切勿悲秋傷感。祈願更多老人安康喜樂:登高賞菊暢心志,老有所樂不知秋!
⑹ 重陽節傳統節日風俗(重陽節有什麼風俗 傳統)
九月九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因「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所以古人認為,重陽節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賞菊花】
歷來重陽節都有觀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在古時重陽節又叫菊花節,人們認為菊花是長壽的象徵,重陽節期間很多地方都會舉行菊花大會、菊花展,全城的人都會出動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成為一種風尚。
【菊花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因此,重陽節才一直保留著飲菊花酒的習俗。
九日所釀的菊花酒在古代被視為延年益壽的長命酒。菊花酒有清熱解毒、明目祛風、平肝舒肺、益陰滋腎的葯用價值。宋人以菊花、茱萸泡酒,名茱萸為「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認為藉此二物,可消「陽九之厄」。如今,山東地區仍有民間童謠言:「九月九,九重陽,菊花做酒滿缸香」。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
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由於重陽為秋節,節後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遊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遊「踏青」之說法相對應。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這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吃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
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糙花糕」以粘些香菜葉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 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放紙鷂】
重陽節習俗: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惠州民間的紙鷂,已非本來面目,多為四方平面,帶一尾巴,其形狀與民間所貼門神、神位相似,故疑為神狀風箏的一種簡化。
【佩茱萸·簪菊花】
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葯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茱萸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九月九,時重陽,遍插茱萸思念長;賞菊花,登高望,直抒胸臆喜洋洋;斜陽里,雁幾行,佳音頻傳福無疆;寄問候,訴衷腸,願你如意又安康。
⑺ 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重陽節有賞菊、飲菊花酒、登高、吃重陽糕、插茱萸、敬老、放紙鳶、宴師、吃面、曬秋、祭祖、賞秋、求壽等等的習俗。
鑒於篇幅有限,我就挑選賞菊、飲菊花酒,登高,吃重陽糕這4個習俗詳細介紹一下吧,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與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重陽糕,也叫花糕或重陽花糕,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糕點;顧名思義,乃夏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的節物。也有人認為重陽糕源起重陽節登高的習俗。
因為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重陽時吃糕,象徵步步登高,意義獨特。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關於重陽節的習俗了,小夥伴們你們還知道哪些呢?在評論區里留言告訴我吧。
⑻ 重陽節傳統節日風俗
重陽節傳統節日風俗
重陽節傳統節日風俗,中國有很多的傳統節日,九月初九又稱之為重陽節,每個重要的節日我們都會有一些傳統的習俗一起看看,我收集的關於重陽節傳統節日風俗的相關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1、飲重陽酒、菊花酒
重陽節很早就有喝菊花酒的習俗、但其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一說是起於上古、由杜康創造、另一說是起於漢初、源自宮廷。但不論何種說法、將菊花和酒緊密聯系、並賦予文化內涵、影響深遠的是晉代陶淵明。陶淵明一生酷愛菊花和酒、他在《九日閑居》詩序中寫到:「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魏晉之後唐代也盛行飲菊花酒。權德輿《嘉興九日寄丹陽親故》詩雲:「草露荷衣冷、山風菊酒香」。歷代文人雅士喜好菊花酒、這一方面和菊花酒的健身功益有關、另一方面也和士大夫對菊花人文風格的大力推崇有著緊密聯系。
當然茱萸和菊花並不是完全分開的、茱萸也可以吃、菊花也可以插。如《夢梁錄》雲:「今世之以菊花茱萸浮於酒飲之、蓋茱萸名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姑假此兩物服之、以消陽九之厄。」而杜牧在《九日齊山登高》詩:「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可見除了飲菊花酒之外還有簪菊花的習俗、而茱萸除了可以插在頭上之外還可以吃、也可以佩帶於臂或用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等。這種習俗後來發展成各種變俗、如重陽節在門窗上掛菊花枝葉或貼剪紙、或者把彩繒剪成茱萸、菊花形狀來相贈佩帶等。
2、登高嘯詠、群聚宴飲
登高是重陽節的典型習俗、無論是驅邪祈壽還是宴飲狂歡、古人過重陽節一般都將其和登高這一習俗緊密結合在一起。登高是一項古老的活動、它首要的是和先民的狩獵、採集等活動有關、後來慢慢地與人類關於祭祀、山神崇拜、登高避禍、登高升仙等認識或活動發生聯系、從而賦予登高一種特殊含義。
3、重陽騎射、重陽競射
先秦九月舉行大規模田獵和軍事操練的習俗、在漢代以後也得到流傳。據《南齊書》記載、南朝宋武帝劉裕規定九月九日為騎馬射箭、檢閱軍隊的日期——而這可能就是後世「沙場秋點兵」的起源。[12]而後世流行的重陽糕相傳就是當年發給士兵干糧的遺制。到了唐代、「重陽騎射」發展成「重陽競射」、成為唐宋時期一項重要的重陽節競技習俗、據說當時的王公貴族都樂此不疲。
1、登高
登高最初的意義或是躲避災禍、後來也有強健身體、觀賞美景等目的、登高望遠、會使人想起遠方的親人、這樣又有思親的含義。唐朝大詩人王維有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七絕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反映的就是重陽登高、插茱萸和思念親人的情況。
從農時節氣來說、在霜降前後、晝暖夜涼、風清氣爽、楓葉紅時、依然是戶外活動的好時機。秋風蕭瑟、落葉紛紛、長空雁叫、其聲悲戚、此時登高、感悟人生、真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道教登高有接近天的意思、渴望得道成為永生的神仙。
登高與野炊結合起來、則是重陽節發展過程的一種時尚。重陽出遊、親近自然、觀賞自然、感激自然、回歸自然、帶上食品飲料、家人團聚、親戚相伴、友人相邀、鄰居相應、遠離喧囂、拋去煩惱、徜徉山水之間、品嘗美味佳餚、當是其樂融融的。
2、賞菊
九月稱「菊月」、正是菊黃蟹肥時。百花凋零、唯菊花凌霜開放、一團團、一簇簇、千姿百態的花朵、清新高雅的神韻、使秋日多了生氣、多了艷麗的色彩、令人賞心悅目。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菊花以黃色為主、秋季屬金、金為黃色、黃色菊花不僅合於九月時令、更是重陽佳節觀賞菊花的主色。菊花又以其素雅堅貞、凌霜傲骨為文人士大夫所欣賞。古代未婚女子稱為「黃花閨女」、言其金貴和高雅、女孩在重陽節、不但賞菊、還要戴菊、「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杜牧詩)。文人墨客還有重陽畫菊、贈菊、詠菊的習俗。
3、飲菊花酒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由屈原的《離騷》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早在戰國時就有餐飲菊花的風俗。菊花是我國常用中葯、具有疏風、清熱、明目、解毒之功效。菊花在秋日冷霜中開放、氣味芬芳。人們認為它是延年益壽的佳品、古人稱菊花為「延壽客」。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時候、人們便將其花蕾莖葉一起採摘下來、和黍米一起釀製成酒、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陽節的時候開壇飲用。飲菊花酒可以活血行氣、延遲衰老、延年益壽、還可以避災免難、長期飲用、對身體有極大好處。民間更多的是飲菊花茶、菊花味苦平、「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
4、插茱萸
插茱萸的習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別名「避邪翁」。是一種葯用植物、有益於內臟。晉朝的時候、人們就已認識到它的葯用價值、並開始種植。重陽時節、人們折下茱萸插在室內各處和頭上、據說這樣可以抵禦寒冷、躲避災難。隋唐時茱萸的作用被誇大、成為驅邪的神物。飲茱萸酒、佩茱萸囊、戴茱萸花、室內插茱萸辟邪蔚成風氣。宋朝以後、插茱萸的風俗逐漸淡薄。茱萸已不再被視為神物、僅僅是作為葯材使用了。隨著重陽民俗重心從辟邪消災轉到延年益壽、插茱萸這一風俗漸漸式微。
5、吃重陽糕
重陽糕是重陽節的應時食物、就如同元宵節吃元宵、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重陽糕是以米粉麵粉為原料、加上棗、栗子、石榴籽或其它乾果蒸製成的.。講究的重陽糕要做九層、象徵寶山、上面做兩只小羊、兆九九重陽。在糕上插一些小紙旗、代替茱萸、置蠟燭燈、用點燈、吃糕、諧意「登高」。最初、吃重陽糕有辟邪和祭祀的寓意、之後、重陽糕演變為一種對美好生活的祝福。糕點上裝飾紅棗、栗子、有傳統的早生貴子意義、是祈子的象徵物。明清的時候、在九月初九這日清晨、長輩們將重陽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頭上、口中還祝福道:「願我的孩子事事皆高。」這是取「糕」與「高」同音、表達了人們對兒女的殷切祝福。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徵著未來的日子步步皆高。
一、插茱萸
古代有在九月九日插茱萸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叫茱萸節。茱萸香味濃郁、有驅蟲去濕、去除風邪的作用、也有消積食、治寒熱的功能、可以入葯、也可以制酒養生祛病。所以在重陽節這一天、人們有佩帶茱萸或者登高望遠時插茱萸的習俗、還可以將茱萸當作禮物送給親朋好友、以求辟邪求吉、延年益壽。
二、飲菊花酒
菊花酒清涼甘美、有明目、補肝氣、安腸胃、利血、治頭昏、降血壓、減肥之功效、是強身益壽的佳品。飲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經開始盛行。在我國民俗中、人們在菊花盛開之時、採集菊花的莖葉、與穀物摻在一起釀酒、等到來年九月九日飲用。
三 、登高望遠
在重陽節這一天、民間有一個普遍的習俗、就是人們要在這一天外出登高望遠。關於它的來源、有兩種說法。
1、古代人們崇拜山神、認為「九九老陽、陽極必變」、所以在九月九日、要前往山上登高望遠、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後來逐漸演化為一種娛樂活動。
2、重陽時節、農忙秋收大多已經結束、這時候老百姓比較清閑、山裡的野果、葯材又是成熟季節、所以人們這時候就會去山上採集野果、葯材等等、後來逐漸將活動集中到重陽這一天、演變成重陽節登高望遠的習俗。
四、賞菊花
在九九重陽節期間、各種各樣的菊花正是盛開的時候、觀賞菊花自然就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除了觀賞明目繁多的菊花、同時還會點燃菊燈、舉辦酒宴、樂鼓並作、大慶重陽節。
五、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是九月九日重陽節的代表性食品。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為了慶祝糧食豐收、喜嘗新糧。因為「高」與「糕」諧音、有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後來才有了重陽節登高吃糕的習俗。
⑼ 重陽節的習俗是什麼
「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日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的習俗有:歸寧父母,吃羊肉面,賞菊,吃重陽糕,飲菊花酒,曬秋,放紙鳶,登高,祭祖,佩茱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