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陽節手抄報簡單怎麼畫
又是一年的重陽節,這個時候總是讓人特別的思念遠方的親人。下面一起來看看重陽節手抄報簡單怎麼畫。
1、在左上角畫四分之一的圓,畫上高低起伏的地面,上面有兩棵樹,兩位老人背對著並肩站在一起,上方有「重陽」兩個字。
2、右上角畫一支桂花樹的枝條,上面有桂花和樹葉。
3、月亮與地面為金黃色的,「重陽」兩字是深黃漸變成淺黃色,樹葉為深黃色,樹干是褐色,桂花是黃色,樹葉為綠色。
4、背景是黃色漸變成白色,老人穿著深藍和深綠色的衣服。
5、空白處畫上深黃色的橫線,方便寫字,這樣,九九重陽節手抄報就完成了。
以上就是給各位帶來的關於重陽節手抄報簡單怎麼畫的全部內容了。
❷ 重陽節的手抄報內容 文字可以寫什麼
九月九日重陽節快到了,下面我整理了關於重陽節手抄報的相關內容,大家可以借鑒一下!
1.節日簡介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只是近年來,人們對老人的推重,故此節日又被稱為老人節。
2.名稱釋義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3.演變過程
重陽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到了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慶祝,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
到了清代,這種風俗依舊盛行。
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中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1、一張桌,兩人飯,三番五次把你念;四季過,五味品,六神無主只因你;妻(七)兒想,爸(八)媽盼,九九重陽望團圓!
2、重陽未至,祝福先至,願您生活喜陽陽,職場收獲成雙,愛情沐浴陽光,幸福總在身邊盪漾,家庭幸福美滿,身體永遠健康!預祝重陽節快樂!
3、重陽節到了,又是一年登高季,藉此祝你愛情步步高,薪水步步高,事業步步高,健康步步高,幸福步步高!
4、考考你:木+木=林;口+口=呂;日+日=昌;陽+陽=?嘿嘿,重陽唄!九九重陽節,祝你:收獲滿滿,快樂重重,好運長長,幸福久久!重陽節快樂!
5、插茱萸,賞菊花,九九時,陪家人,過重陽。重陽節送你祝福,想你陪著家人邊,談天談地談思念,要你開開心心每一刻,幸福快樂每一天。
❸ 重陽節手抄報內容
重陽節手抄報內容 (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詩《與楊府山塗村眾老人宴會代祝詞》:「 重九江村午宴開,奉觴祝壽菊花醅。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鋪敘了老人節宴會、飲菊花酒、祝健等活動場景。
重陽節手抄報內容 (二)
重陽節:我國古代以「六」 為陰數,九」為陽數,九月九日正好是兩個陽數相重,所以叫重陽」,也叫「重九」,你知道嗎?重陽節快樂!
藍天作信封,白雲作信紙,流星是我的特快專遞。( )送你清風讓你心曠神怡,送你細雨洗去你疲憊的汗跡,送你彩虹通向夢想之旅,祝你重陽節快樂!
重陽節快樂!因為牽了你的手,所以我要抓住你的手。給你幸福給你快樂相伴永遠!我愛你!
九日登高望,蒼蒼遠樹低。人煙湖草裹,山翠縣樓西。如此美的景色,我們也不要錯過,九月九,一起登高賞景如何?
九九艷陽天,秋高氣爽,正是楓葉最艷時,我們結伴去香山看紅葉,好嗎?
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願你擁有一個美好、快樂的節日!秋風徐徐,重陽九九,蒸上九重的粟糕,備好香醇的菊酒,等著與你分享。
重陽節手抄報內容 (三)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
重陽節
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❹ 九月九重陽節手抄報內容
九月九重陽節手抄報內容如下:
重陽節來歷
陰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逢,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為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代出年。
傳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驅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這就是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❺ 重陽節手抄報內容
重陽節手抄報內容如下:
1、今日九月九,老人節,關愛老人你我做起。
2、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吟懷未許老重陽,霜雪無端入鬢長。
4、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5、又是過重陽,台榭登臨處,茱萸香墜。
6、九日登高處,群山入望賒。
7、九日黃花才過了,一尊聊慰秋容老。
15、這世界上什麼都可以等,只有愛不能等,孝不能遲,願年年逢重陽,歲歲皆平安。
16、又是九月九,重陽夜,難聚首,思鄉的人兒漂流在外頭;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憂,回家的打算始終在心頭。
17、三三令節春時松更高,九九芳辰重陽鶴添壽。
18、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又是過重陽,台榭登臨處,茱萸香墜。
19、歡快的歌聲,時刻縈繞著您。願歡樂年華,永遠伴隨你。祝重陽節愉快!
20、九九艷陽天,秋高氣爽,正是楓葉最艷時,我們結伴去香山看紅葉,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