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孝順
對孝順的理解:
孝順:顧名思義,是小一輩對長輩的一種孝敬方式。古代文字中,把孝字寫成一個老人的老字頭,孝字下邊寫成兒子的子字,這就是說明,人老了必然在兒子的攙扶下,才能行走,需要兒子的照顧。
孝順中的孝字是:對老人不但要有經濟上的孝心,還要有精神上的孝心;孝順中的順字是:要符從老人的意願,即使老人說的不太正確做的不太對,也不要當著老人的面頂撞老人,不讓老人生氣,要哄著老人,認真聽老人的敘述,讓老人高興,事後再慢慢的開導老人。
孝順父母並不只是給予父母錢財,讓他們過上富足的物質生活並不是代表他們就會生活的幸福,當父母年老時,孤獨感會特別強烈,身邊這一輩的都開始慢慢的離去,而兒子女兒也沒有陪伴在身旁,會讓他們產生空虛感。
所以在滿足他們的物質生活的同時還應該抽空和父母打電話聊天或者去家裡陪陪他們,一起看電視也行,待在他身旁的時間久一點。
孝的歷史:
中國自西周開始就開始有孝道。影響最廣的,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讓人熟悉的就是——《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也就是說,孟子的原話里,並不是大眾所謬傳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認為最不孝的,是對長輩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
⑵ 孝順是指什麼
一、能行孝的人,就是順應天道,人生才會順利。
孝敬父母,這是人類天經地義的大道理,明白了這個道理,能夠及時行孝,就是順應自然,順應情理,順應天意。孝順父母的人,沒有人不尊敬,沒有人不贊揚,孝順父母,就是為自己贏得未來。而那些不孝父母的人,就等於自毀前程,即使眼前有那麼一點福報,也一定不會長久,現實中這種事例很多,大家可以仔細觀察。
三年前,父親生病住院,我開始回老家照顧父親。在這之前,已經做了一年自媒體,雖然每天廢寢忘食,竭盡全力,卻沒什麼起色,做視頻不行,寫文章也不行,還要靠兼職送外賣維持生活。父親生病後,就經常看病、住院,我就沒有精力用在自媒體和送外賣上了,只是每天堅持抽時間寫一篇更新,所以很多文章都是在病房裡用筆記本寫的。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我的賬號卻連續通過原創、優質、達人等標簽,收入也得到穩步增長,基本可以維持生活需要了。
二、孝順父母,就是在行不言之教,是對子女最好的教育。
現在教育孩子的問題,確實很嚴重。孩子叛逆、不聽話、不愛學習等等這些,都是令家長十分頭疼的問題。孝子賢孫,是每個家長都希望看到的,所以現在社會上的家長課堂很流行,很多家長除了工作上班,還要去上課,學怎麼教育孩子。
其實教育孩子很簡單,就是以身作則,行不言之教。如果家長做不到,任你怎麼說,講得再頭頭是道,孩子也不會聽從,因為他心裡不服氣,「你們都做不到,憑什麼讓我去做?」
所以要想培養一個孝順的孩子,首先就是自己能夠孝順父母,做個樣子給孩子看,不用你教育,不用你天天說,孩子自然就變好了。
得比以前懂事多了。在學校里,變得有責任有擔當,不再怨天尤人;在家裡,還知道照顧奶奶了,替我分擔家務了。這就是不言之教,她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自然就學會了。
⑶ 孝順是什麼
判斷一個人的品質往往會以某些高尚品德為標准,比如孝順就是很多女生選擇男朋友的標准。如果一個人不孝順,那麼更沒有辦法相信他對其他人會是真誠的。所以孝順的人必定會有基礎品德。真正的孝順不是愚孝,那麼什麼是孝順真正的定義呢?
現在不少人工作生活繁忙,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給父母寄錢,在他們心裡,給予父母物質上的需求就是孝順的表現,其實不然,有很多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都非常孤獨,需要家人的陪伴,需要話語和心靈上的交流,金錢對他們來說已經不再重要,所以錢的給予往往沒有陪在父母身邊更好,這才是真正的孝順。
什麼是孝順真正的定義,在盡心奉養父母的同時,還要順從父母的意志,當然這里的順從也需要有自己的判斷,要看清事實,不可以愚孝。願意付出時間陪伴父母,願意耐心和父母進行交流,互相之間交換想法,真正走到對方的心裡。讓父母活得開心,輕松,這才是真正的孝順。
⑷ 什麼才是孝順
孝順,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父母,長輩的尊重和順從。孝順是一個人最起碼的品德。孝順的人是有良心的,是懂得愛的人,是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和喜歡的人。孝順的孩子是父母的驕傲,父母的自豪,父母的希望。為什麼呢?因為孝順的人會得到上天的保佑,他們一生平安,幸福快樂,事業成功,家庭美滿。為什麼呢?因為孝順的人會得到老天的保佑,他們一生平安,幸福快樂,事業成功,家庭美滿。孝順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他們有愛的存在,有愛的呵護,他們會健康成長。為什麼呢?因為孝順的人是快樂的,因為有愛的存在,有愛的呵護,他們的人生是多姿多彩的,是幸福美滿的。為什麼呢?因為孝順的人是有福氣的人,他們會得到上天和老天的保佑。
⑸ 什麼是孝順真正的定義
在盡心奉養父母的同時,還要順從父母的意志,當然這里的順從也需要有自己的判斷,要看清事實,不可以愚孝。願意付出時間陪伴父母,願意耐心和父母進行交流,互相之間交換想法,真正走到對方的心裡。讓父母活得開心,輕松,這才是真正的孝順。
現在不少人工作生活繁忙,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給父母寄錢,在他們心裡,給予父母物質上的需求就是孝順的表現,其實不然,有很多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都非常孤獨。
需要家人的陪伴,需要話語和心靈上的交流,金錢對他們來說已經不再重要,所以錢的給予往往沒有陪在父母身邊更好,這才是真正的孝順。
孝順是一個詞,也是兩個字:
生活上關照,精神上順從,並不是指盲從。父輩固然有父輩的缺陷,可出發點卻是為自己孩子好;即便遇上原則問題,心中默念幾句呵呵又何妨。嘴硬無益,只是傷了父母好心而已。
其實,從我們出生那刻起,孝順父母這事兒就已經開始倒計時。除非為了幫忙照顧孩子,鮮有父母會和孩子一起居住。不是他們不願、也並非他們不習慣,他們怕的是打擾,而我們卻常常樂得清靜。
跟父母的相處之道,我們也在逐漸學習。物質上的孝越來越容易,精神上的順卻任重道遠。父母在老去,且行且珍惜。
⑹ 什麼叫孝順和孝道
應該是「孝順」,「孝」為供養、補給、仿效、尊、敬的寓意。「順」是隨、從的意思。「孝順」的含義:贍養和尊敬長輩,供給和順從長輩的心願。「孝順」既是「孝道」
「孝順」是華夏子孫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的範例比比皆是。老輩含辛茹苦把後輩撫養長大、成家立業、娶妻生子,要付出多少辛酸與血汗?為了兒女,可以無怨無悔的付出、心甘情願的付出、全心全意的付出、沒有任何奢求的付出,如果兒女遇到致命的威脅,父母會毫不猶豫的拚命維護、甚至以命換命。老輩如此的維護子女,如果子女再不孝順,那就不是人了、就連畜生都不如。
有句俗語:「每個人不一定成才,但要一定要成人」,「先做人、後做事」,這里的「人」不但具有道德、智慧、正直,還需要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敢於擔當的勇氣,而「孝順」是做「人」最基本的條件。我不知道各位聽沒聽說過「為人處事」有這么一句話:「連父母都不孝順的人,能和別人真心實意相處?」可見,「孝順」已被世人評判為「處身立世」的一個准則。父母之恩大於天啊
⑺ 什麼是孝順
孝順是用情感和尊重為基礎的,是發自內心的無私無利的一廂情願的情感流露。有時就是一種理解、關愛、順從、尊重、幫助、微笑、認同和幫助。
⑻ 什麼是孝順
做到孝養父母,比較容易,難得是對父母保持恭敬的態度。對父母保持恭敬,就是順從父母的意志,如果對父母不恭敬,何談順從父母的意志?但很多人都誤認為盡孝道就是供養父母,只要每個月按時給父母打錢,供養父母衣食住行,讓父母生活無憂,就算盡了孝道了。
其實不然,這還遠遠不夠。一個人幸福與否,關鍵取決於內心的感受,不僅僅是物質的享受。如果心情不好,縱然有再豐富的物質,人過得也不會幸福。古代住在皇宮里的人最享受,物質最豐富,難道他們都很幸福嗎?我看未必,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還不如一個貧苦老百姓過得幸福。
對待父母也是一樣,最重要的是要讓她心裡舒服,心情愉悅,沒有憂慮,沒有煩惱,而物質方面,卻是其次的,只要心情好,吃什麼都香,心情不好,山珍海味也咽不下去。平常我們家裡養只小狗小貓,也會盡心去喂養,甚至有的比一般人吃的都好。如果把供養父母衣食當成盡孝,那父母和這些小動物還有什麼區別呢?
⑼ 孝順指的是什麼呢
是盡心盡力奉養父母。
「孝」文化一直是中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孝」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在全世界裡,只有中國把孝講得最徹底的。時至今日,百善孝為先仍深植人心,成為中國人考核一個人的第一道關卡。
《禮記》有雲:「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這句話是曾子說的,曾子以孝聞名,他認為孝有三個等級,最基礎的孝是心懷恭敬地服務奉養父母,其次是心有父母讓父母不因為子女蒙羞,最上等的孝就是子女要集義行善顯揚父母。
心懷恭敬地服務奉養父母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子女到了謀生的年齡,應該自食其力已不累及父母。在有了物質條件的基礎上替父母分憂,讓父母不必再憂慮晚年生活,從而安享晚年。這兩種行為是對父母最低限度的報答,作為子女的我們應該盡力去做,而不能有應付的念頭。這是孝順父母的基礎。
其次我們要明白的是我們在供養父母的同時,還要給予父母最大程度的尊重。現代社會中往往很多人認為孝順就是贍養父母,讓父母衣食無憂,往往卻忽略了最本質的要求,那就是對父母最起碼的尊重。孝敬可以理解為有誠意的孝,這種孝沒有特定的標准,凡事帶著誠意就好,用心,尊敬父母就是最本質的要求。
⑽ 什麼叫孝順,孝順的概念是什麼
所謂世間的孝順,即是兒女為了報答父母養育之恩,長大之後侍奉父母,讓他們快快樂樂。也有六親之間後輩對長輩的孝順。
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凈業正因之中首先說的第一條就是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所以,孝順是我們為人的基本,孝順之人得到眾人稱贊,反之,忤逆之人眾人指責;天地鬼神敬重孝順父母之人,而懲罰不孝之輩。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義有:
一、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廟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對象是死去的人,這帶一定的宗教形式。
二、在周朝的人們看來,祖先是我輩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續下去,生生不息。總之,西周時期的孝是一種封建宗教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