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佛教孝敬父母
1 孝順是佛法的大根大本,實在講,「孝順」圓圓滿滿做到是成佛。唯有佛,才能夠盡孝,佛以下的孝順,都做得不夠圓滿,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2 你要是真正明白了,我們要想把孝順做到圓滿,就一心念佛,念到自己往生凈土,見到阿彌陀佛了,你的孝順就圓滿了。
3 經上講得很清楚,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你就充滿智慧,具足大的能力,你的家親眷屬無論在哪個世界,無論在哪一道,你都看清楚,你也都聽到,只要緣一成熟,什麼叫緣成熟?你勸他念佛,他肯聽、肯接受,這就叫緣成熟了,你就有能力去幫助他。
4 佛經里常講「佛度有緣人」,生生世世家親眷屬,跟你有緣,你都能幫助他們脫離六道、往生不退成佛,這叫大孝,這叫真孝。
5 所以在眼前,對於父母生活,尤其是晚年精神上的生活,我們都能夠照顧到就好。最重要的,是勸父母念佛,那才是真正的孝順。父母不能接受,那是因為你自己的佛沒學好;你要學好了,他們自然就會接受。
6 自己真正要學好,才能影響他們,所以自己要精進不懈,要有耐心,要堅持到底,機緣成熟的時候,他們會接受的。
7 如果你認真努力地修持,學佛之後跟沒有學佛之前,判然是兩個人,使你父母感覺到,你學佛之後,變得特別孝順,對他們特別好,他們生歡喜心,對佛就會有好感。
8 萬萬不可以看到父母沒學佛,一天到晚批評他、責備他,說他業障重,將來要墮惡道。父母聽到你這個話起反感,那你是大不孝,「佛不能學,愈學愈不得了,愈學愈不孝順」,這就錯誤了,你雖然是好心,你的方法錯誤,起了反作用。一定要知道,要以善巧方便,把佛法介紹給他,讓他很歡喜,他就會很樂意地接受。
② 《佛說孝子經》:佛弟子如何報父母恩
東漢安世高所譯《佛說父母恩難報經》講到,父母對子女恩重如山,縱使「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歷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於父母,此子尤不足報父母恩。」《佛說孝子經》中,佛從懷胎、臨生、養育、教導、與子休戚與共等方面陳述父母對子女的恩情。佛問諸沙門,父母恩重,如何報答。諸沙門答以「唯當盡禮,慈心供養。」意思是極盡世俗之義務,滿足父母之快樂,諸沙門的回答主要是供養父母吃穿遊玩,滿足其感官快樂。佛說此不為孝,真正的孝須能令父母去惡行善,皈依三寶,奉持五戒,壽終生天,世世逢佛,聞法得道。以這種孝為本,能令沙門梵行,君主仁愛,父法明,子孝慈,夫信婦貞。個人進德修業,社會和諧昌明。
《佛說孝子經》之孝道是建立在佛教的三世因果、六道輪回基礎上,善待父母,不但今世善,也要後世善;不但要果善,更要因善,因善自然果善,其中最大的善是見佛聞法,長與苦別,究竟涅槃,對父母之大孝亦以能令父母解脫涅槃為目標。
佛教傳到中國,與中國儒家傳統沖突之一便是孝道問題。儒家之孝主要是敬事父母,承祭祖先:在世,事之以禮;壽終,葬之以禮,逝後,祭之以禮。儒家特別強調子女奉養父母,父母在不遠游,甚至身體發膚受之於父母不敢毀傷,尤其重視傳宗接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種價值觀自然視佛教之辭親出家為大不孝。
「無後為大」的不孝,實際上是個宗教性問題,因為「不娶無子,絕先祖祀」(語出東漢趙岐《十三經註疏》)。這件事很重大,七十年代初出生的我仍然記得,鄉人被罵「絕戶」感覺是莫大的侮辱和難堪。「踹寡婦門,挖絕戶墳,吃月子奶,罵啞巴人」是四大缺德事。儒家沒有佛教的輪回思想,人死為鬼,回歸祖先那裡是普遍的信仰。有子不孝,在世父母受苦,但如果有後能祭祀祖先,還不算最大的不孝,無後代祭祀,列祖列宗都可能會在另外的世界挨凍受惡,生活凄慘。祖先鬼要靠後代子孫祭祀來生活,讓人聯想到佛教「餓鬼」一詞。餓鬼的總稱為「薜荔多」(梵語preta),意為「祖先鬼」,以飢渴逼惱,從他希求得名。「薜荔多」之「祖先」大概與中文的「祖先」意義不同,私以為大概更多的是壽命很長的意思。
在佛教看來,眾生福業,從布施、持戒、忍辱而來,尤其是財富,源於前世布施,若是慳吝,易墮餓鬼。中國人古來天災人禍較多,百姓多懷生存恐懼,能夠活下去,能吃飽是大多數人的生活希望,無心無力行於布施,然而對於孝養父母,養育子女則有堅定的倫理信念,故生前死後之給養亦從子女獲得,養兒不但防老,而且也是對列祖列宗衣食負責,故「不娶無子,絕先祖祀」為大不孝。佛教以離家出家為大善,累世父母都會因此得到利益,勸導父母皈依三寶,聞法得道更是大孝。在古代,子女出家與父母的現世安樂常常產生沖突,而現代許多寺院開始建設安養院,安養院的功能之一就是安置好出家人的父母,既可以使出家人的父母安度晚年,更有利於使父母皈依三寶,聞法得道,善莫大焉!
③ 佛說:關於「孝順父母」有哪些
111
④ 佛教如何孝親
1、尊重
儒釋道三家都把孝道放到最首要的位置,父母是家中真佛,所以要學會尊重。
2、陪伴
漸漸成人後,我們和父母在地理和心裡上的距離會越來越遠。要懂得犧牲時間去陪伴,給父母更多溫情的時光。如果身在異地,要會通過視頻和電話遠程陪伴。
3、耐心
不要動不動和父母頂嘴,讓父母生氣,不要認為父母思想陳舊,難以溝通……這世間其實沒有什麼恆常的真理可以執守。有的只不過是相互的遷就,而這不正是我們欠父母的嗎?
4、養志
這是儒家提出的孝親方案 —— 養父母之志。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幫父母完成他們的心願。
5、成才
讓自己成才,這將是父母最大的榮光,精神層面無上的寵耀。
6、分憂
回家多做家務,承擔父母能力以外的各類家庭事務。管好自己的生活和德行,不要讓父母擔憂。
7、養身
父母操持一生,漸漸衰老,要盡可能在物資、醫療和訊息方面給他們最好的資源,讓他們能多活幾年。
8、學佛
著名學者羅侯羅教授說過:佛教客觀地揭示了我是誰,我將到何處去,並提供了了生脫死的移民方案……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一定要讓父母知道。
【阿彌陀佛,答得不好,還請見諒。】
⑤ 我的父母都過世了,我想盡孝道,用佛法怎麼做
作為兒女,最大的孝順就是活著的時候聽話恭敬贍養,死去後兒女能夠依據佛法進行多回方面的超度。
可以答通過念佛念經念咒,供養放生加持等等方式進行超度。
看您自己的發心和條件了。
我父母也都去世了,我學佛後,經常做以上的事情超度他們。
如果您不會,可以追問。我具體根據您的問題進行解釋。
念經可以念地藏經,金剛經,寶篋印經等等。
念佛就是念那摩阿彌陀佛,反復的念,非常殊勝,每天多念將來自己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會來接引往生極樂的。
念咒就是寶篋印咒,佛頂尊勝陀羅尼,大隨求咒等等超度力量強大的咒。
再有就是去寺院花錢供養僧人飲食,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供養三寶得福無量。
⑥ 請問佛教如何能對婆婆心一起孝心
婆媳一來起信佛學佛,源每個人由於生活習慣,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做事的方式方法難免不同,這個時候媳婦對婆婆就要體現順,而婆婆對媳婦要體現愛。大家相互尊重,在一個和諧的氛圍下商討事情的處理方式。
學佛了,就要雙方都拿出愛心來,坦誠相待。當有好事的時候,婆婆要把兒媳婦當成自己女兒一樣疼愛;當婆婆批評兒媳婦的時候,兒媳婦要把婆婆當成自己親媽一樣的不計較。只有這樣才能相處的越來越融洽,越來越親密和諧。
⑦ 修行人怎麼樣孝順父母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雲:爾時,大眾聞佛所說父母恩德,垂淚悲泣,痛割於心,諦思無計。同發聲言,深生慚愧,共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深是罪人,雲何報得父母深恩。佛告弟子:欲得報恩,為於父母,書寫此經;為於父母,讀誦此經;為於父母,懺悔罪愆;為於父母,供養三寶;為於父母受持齋戒;為於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則得名為孝順之子,不作此行,是地獄人。
⑧ 佛顯示個孝子怎麼做
佛教認為孝可分為三種層次:一般的甘旨奉養父母,使父母免於飢寒,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悅,是為中孝;引導父母趨向正信,遠離煩惱惡道、了生脫死,使宗親得度,永斷三途展轉之苦,才是上上大孝。佛教認為克盡孝道,應該注意下面三點:
孝必須是長期的,而不是一時的
孝順父母應該長期不斷,源源不絕的奉養無缺,而不是憑一時情緒的喜惡,偶而給予飲食供養。譬如有人說幾年前我曾經買過兩罐奶粉孝養父母,不是也盡到孝道了嗎?幾年前的幾罐奶粉供養,如何報答父母的劬勞恩澤?父母以畢生歲月為我們獻出一切,最起碼我們也應該同等付出回報,不能終身膝下承歡,也應該長期侍奉湯葯。
孝必須是實質的,而不是表面的
孝順父母要在實際上解決父母的需要,使衣食住行沒有匱乏,生老病有所倚靠,百年喪葬沒有後慮。給予父母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和樂,而不是沽名釣譽,表面功夫,做給世人觀看的樣版故事。
孝順必須能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順應該從自己的親人做起,漸而擴充至社會大眾,乃至一切無量無盡的眾生。不僅要孝順自己的父母,更要澤被廣大的眾生父母,全心全力解決一切有情的煩惱,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
《末羅經》上說:「如地積珍寶,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養父母。」以充滿天地,乃至二十八天,那麼眾多的珍寶奇玩來施捨他人,其中的功德都不如供養父母簞瓢之食的功德來得大,供養父母功德的殊勝,由此可以明了。從佛經上對孝道的贊嘆、強調,可以確定佛教對孝道思想的重視,只是佛教的孝順觀有別於儒家的注重在家的、世間的孝行完成,佛教主張孝道更應該是出家的、出世的孝心普遍。
《梵網經》上說:「孝名為戒,亦名制止。」孝順生身父母固然是孝,持戒不犯他人,以法制止身心行為,更是對有情眾生的孝順。因此孝的意義,並不限於對今生今世父母的孝思。當然愛由親始,對於父母的孝順是人子最基本的倫常綱紀。《大集經》上說:「世若無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生逢諸佛涅盤的末法時代,要將父母當作佛陀一般來侍奉尊重,因為父母的生養,我們才能得以保有人身,進而去追求佛陀所誨諭的慧命,人身具足,慧命成就,才能圓滿菩提,證得佛道。因此,要侍父母如佛陀,進而事一切眾生如如來。
佛教的孝道經證
孝道的思想,幾千年來深深影響著中國社會,過去為了表揚孝道,在中國歷史上,有所謂「二十四孝」的典範;在佛教里,也有許多感人的孝道經典,如有名的《地藏經》、《盂蘭盆經》、《父母恩重難報經》,根本就是闡揚孝道的經典。其他的三藏十二部之中,也經常可以看到佛教的孝親思想。譬如:
《心地觀經.報恩品》雲:「世間凡夫無慧眼,迷於恩處失妙果。五濁惡世諸眾生,不悟深恩恆背德。我為開示於四恩,令入正見菩提道。慈父悲母長養恩,一切男女皆安樂;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若我住世於一劫,說悲母恩不能盡。」又雲:「世間悲母孕其子,十月懷胎長受苦,於五欲樂情不著,隨時飲食亦同然。晝夜常懷悲愍心,行住坐卧受諸苦,若正誕其胎藏子,如攢鋒刃解肢節。迷惑東西不能辨,遍身疼痛無所堪,或因此難而命終,五親眷屬咸悲惱。如是眾苦皆由子,憂悲痛切非口宣。若得平復身安樂,如貧獲寶喜難量,顧視容顏無厭足,憐念之心不暫舍。母子恩情常若是,出入不離胸臆前,母乳猶如甘露泉,長養及時曾無竭。慈念之恩實難比,鞠育之德亦難量,世間大地稱為重,悲母恩重過於彼。世間須彌稱為高,悲母恩高過於彼,世間速疾唯猛風,母心一念過於彼。」說明悲母的恩德重於大地,高過須彌。
《雜寶藏經》雲:「於父母所,少作不善,獲大苦報;少作供養,得福無量。當作是學,應勤盡心奉養父母。」揭櫫孝順的福德無量無邊,當盡心盡力孝養父母。
《未生冤經》雲:「夫善之極者,莫大於孝;惡之大者,其唯害親乎!長幼相事,天當佑之,豈況親哉!」敘述孝順者能得諸天護佑。
《四十二章經》雲:「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矣,二親最神也。」昭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勝於敬事天地鬼神。
《心地觀經.報恩品》雲:「世間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應當孝敬恆在心,知恩報恩是聖道。若人至心供養佛,復有精勤修孝養,如是二人福無異,二世受報亦無窮。」可見孝養父母的福德與供佛相等。
《菩薩睒子經》雲:「人有父母,不可不孝,道不可不學。濟神離苦,後得無為,皆由慈孝學道所致。」說明慈孝與學道,是成佛的基礎。
《孝子經》雲:「佛告諸沙門:睹世無孝,唯斯為孝耳。能令親去惡為善,奉持五戒,執三自歸,朝奉而暮終者,恩重於親乳哺之養,無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親者,雖為孝養,猶為不孝。」告誡眾生:不能化親,猶為不孝。
《父母恩難報經》雲:「父母於子,有大增益,乳哺長養,隨時將育,四大得成。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歷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於父母,此子猶不足報父母恩。若父母無信,教令信,獲安隱處;無戒,與戒教授,獲安隱處;不聞,使聞教授,獲安隱處;慳貧,教令好施,勸樂教授,獲安隱處;無智慧,教令黠慧,勸樂教授,獲安隱處。」佛陀苦切勸勉大眾:引導父母獲安隱處,以報親恩。
《本事經》雲:「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擔母,盡其壽量,曾無暫舍,供給衣食,病緣醫葯,種種所須,猶未能報父母深恩。所以者何?父母於子,恩極深重:所謂產生,慈心乳哺,洗拭將養,令其長大,供給種種資身眾具,教示世間所有儀式,心常欲令離苦得樂,曾無暫舍,如影隨形。父母於子既有如是所說深恩,當雲何報?若彼父母於佛法僧無清凈信,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生凈信。若彼父母無清凈戒,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其受持清凈禁戒。若彼父母無有多聞,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其聽聞諸佛正法。若彼父母為性慳貪,不樂布施,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修勝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實報父母恩。」闡述真實報答父母深恩的方法。
《五分律》雲:「時畢陵伽婆蹉父母貧窮,欲以衣供養,而不敢,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出家人雖然出家,但是並沒有放棄對於父母的供養孝順。
《賢愚經》雲:「一時,佛在羅閱只竹園精舍。爾時,世尊而與阿難著衣持缽,入城乞食。時有老翁老母,兩目既盲,貧窮孤苦,無止住處,止宿門下。唯有一子,年始七歲,常行乞食,以養父母。得好果菜,其美好者,供養父母;余殘酸澀,臭穢惡者,便自食之。爾時,阿難見此小兒雖為年小,恭敬孝順,心懷愛念。佛乞食已,還到精舍。
「爾時,世尊為諸大眾演說經法。阿難於時長跪叉手,前白佛言:『向與世尊入城分衛,見一小兒慈心孝順,共盲父母住城門下,東西乞食。所得之物,飲食菜果,其美好者,先以供養其老父母;破敗臭穢,極不好者,便自食之。日日如是,其可愛敬。』佛語阿難:『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為天帝,下為聖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是福。』」演述受人敬重者,皆由孝德所致。
《睒子經》雲:「佛告阿難:『吾前世為子仁孝,為君慈育,為民奉敬,自致成為三界尊。」說明佛陀由仁孝故,成三界之尊。
《分別經》雲:「父母世世放舍,使我學道。累劫精進,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慾學道,不可不精進孝順。」陳述眾生一切成就,皆來自父母的恩德,因此,為人子女者,必須精進孝順。
《盂蘭盆經》雲:「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萬民、庶人,行孝慈者,皆應為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飲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得生天人中,福樂無極。佛告諸善男子善女人: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當以孝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教導後世眾生作盂蘭盆報答父母養育慈愛之恩。
從佛陀的教誨中,不難看出佛教對於孝道的重視,佛陀不僅教育弟子們要孝順當世父母,更要孝順七世父母,乃至一切眾生父母,佛陀本身多生多世更是孝道的實踐者。《涅盤經》說釋迦牟尼佛之所以能夠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金剛之身,是因為佛陀於無量阿僧只劫之中,恭敬三寶,孝養父母,因此今世才能感得如此殊勝的果報。經上更說:「若有男女依母教,承順顏色不相違,一切災難盡消除,諸天擁護常安樂。」孝順父母,不僅今世可以免除災難,為天人所護念愛敬,更可為來生種下圓滿佛道的因緣,怎麼能夠不欣喜去力行實踐呢?更何況孝親敬親,本來就是基本的人倫之道,人道若有虧損,妄想佛道有成,實在是痴人說夢,愚昧顛倒!
佛門中的大孝行為
大孝釋迦尊
佛陀不但教育弟子們要孝順父母,本身更是孝道的實踐者。
佛陀的父親凈飯王去世了,出殯時佛陀也參加了諸位王子抬棺的行列,親自為父王抬扶棺木。佛陀為了報答母後摩耶夫人的生育之恩,特地以神通到忉利天宮為母親說法三個月。佛陀為了感激姨母大愛道夫人的撫養恩惠,廣開方便慈悲法門,允許五百位釋迦種族的女眾出家,佛教終於有了比丘尼的教團。佛陀為了成就目犍連尊者救母於倒懸的孝心,宣說《盂蘭盆經》,為後世弟子辟出一條孝親的法門捷徑。
歷代高僧的孝道
中國歷代高僧也有不少感人的孝親事跡:隋朝的敬脫法師一頭擔荷母親,一頭挑負經典,雲游四海,隨緣度眾。南朝齊道紀法師一面躬親侍奉母親衣著飲食、大小便利,一面樂說佛法不倦,有人要代為照顧他的母親,道紀法師卻婉拒說:「生養我的母親應該由我親自來孝順,怎麼好麻煩他人代勞呢?」他的孝行因此感化不少的道俗信眾。唐朝的子鄰法師由於母親不信三寶,死墮惡道,子鄰法師於是悲泣禮拜阿育王塔,終於使母親得生忉利天宮。唐睦州陳尊宿在黃檗禪師那兒開悟,後來住在開元寺,自己織作蒲鞋,賣給過路行人,以所得薄財奉養年老的母親,因此人人都稱他為陳蒲鞋。出家人雖然割愛辭親,但是出家人對於賜予人身的父母,更能感念他們的恩德,因此出家人的孝親反而超越一般的世人。「永懷親恩,今生有緣今生度;本無罪性,此心能造此心消。」是佛門中對於出家弟子的警策誨訓。
⑨ 佛經關於孝敬父母的開示
這就多了!最具代表性的首推《佛說父母恩難報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父母回於子,有大增益答,乳哺長養,隨時將育,四大得成。
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歷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於父母,此子猶不足報父母恩。
若父母無信,教令信,獲安隱處;
無戒,與戒教授,獲安隱處;
不聞;使聞教授,獲安隱處;
慳貪,教令好施,勸樂教授,獲安隱處;
無智慧,教令黠慧,勸樂教授,獲安隱處。
如是信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教,信法教授,獲安隱處。
諸法甚深,現身獲果,義味甚深。
如是智者,明通此行,教令信聖眾。
如來聖眾甚清凈,行直不曲,常和合,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
所謂聖眾——四雙八輩,是謂如來聖眾,最尊最貴,當尊奉敬仰,是世間無上福田。
如是諸子,當教父母行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