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孔學堂孝順講座

孔學堂孝順講座

發布時間:2023-02-19 11:54:50

① 三堂文化講的是什麼 快來看看吧

1、說起三堂文化,好多人覺得十分生疏,也有不少人認為古老文明中國將三堂文化丟得只剩下了一堂文化,還不及西方,因為他們擁有兩堂文化(學堂、教堂)。其實不然,相伴國人幾千年的三堂文化從未真正地離開過我們。

2、祠堂是同族的人共同祭祀祖先的地方,陳忠實在小說《白鹿原》中多次寫到人們是如何在宗祠中執行家法的。在法治社會,雖然再不能以家族的名義對村民實行違法懲戒,但是可以在祠堂中對孝順父母公婆、誠實經營致富、自力更生脫貧、刻苦學習深造等好人好事提出表揚,對考上大學的本姓族子女及鄉賢給予表彰,對好吃懶做、偷雞摸狗等行為進行批評,激濁揚清、彰善癉惡。借用祠堂庄嚴可以樹立族風正氣,促使村民見賢思齊。

3、祠堂里有祖宗的牌位,當每一個人走進祠堂裡面,你就會看到老祖宗在上面,然後往下數就能數到自家。你就會知道你的祖先怎麼傳下來的,於是你就會有強烈的祖宗的文化傳承、血脈傳承。

4、祠堂里有很多嚴格的東西,比如說你做錯了事怎麼辦?大家到祠堂討論你的事。如果你做了很缺德的事,你就不允許進祠堂了。所以在心理上它是一個很大的約束,讓你自覺地遵紀守法,維護自家祖宗尊嚴。如果你出人頭地也會給你榮譽感、成就感,這種宗祠文化教育與當今創建和諧社會是一脈相承,與依法治國理念遙相呼應。

5、學堂文化,在過去隨便一個鄉村都有學堂,中國古代稱為私塾,多由沒有考取功名的老秀才來教課。現在國家辦學要求不斷提高,教學條件也是日新月異,學生們在學習生涯可學取淵博知識。但也有許多人認為目前教育忽略了道德教育,認為與古代文化教育偏離太大。其實我們的教育中也從沒丟棄過道德教育,只不過是許多家長在指導孩子人生觀時發生了重大改變。不知大家感覺到沒有?學堂文化正在加大溶入古文化教學內容,中國還以孔聖人為名片走向世界,三千多所孔子學院正在全世界宣傳中國傳統道德與文化。

6、教育必須與時俱進,不可原汁返古,當然傳統學堂的尊禮文化,道德思想要繼承發揚,學堂不足的中堂補,中堂不足的祖堂補,要將三堂文化融會貫通,相得益彰。

7、中堂文化,回到家裡,進屋的正廳叫中堂,在過去堂壁正中通常掛著:「天、地、君、親、師」,逢年過節要燒香跪拜磕頭:跪天、跪地、跪君、跪師、跪雙親。在堂前你要謹言慎行,出堂外也心存敬畏不能張狂,抬頭三尺有神靈,就是中堂文化向堂外的延伸,你的言行必須要為自家祖輩名聲負責,人一定要有這種敬畏的思想,然後才能夠有一種內在的謙卑,才能有氣質,你才能是個有禮貌、講文明、遵紀守法的人。

② 孔子的學堂(上)|第一章·辦學授徒(2)

大約在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歲的時候,創辦了私立「孔子學院」,開始辦學授徒。孔子早期弟子顏無繇(路)、仲由(子路)、曾點(晳)、冉耕(伯牛)、閔損(子騫)、冉求(子有)、冉雍(仲弓)、顏回(子淵)、高柴(子羔)、公西赤(子華)等人先後從學。孔子周遊列國回魯後,有若(子有)、曾參(子輿)、言偃(子游)、卜商(子夏)、顓孫師(子張)等人又先後從學。

孔子開辦私學的動機,可以用《禮記·學記》中的一句話來概括: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意思就是,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們並形成良好的風俗,就一定要從辦學校、興教育入手。孔子大概就是這么想的。

孔子辦學,是收「學費」的。

脩(xiū),干肉,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條干肉。《禮記·少儀》中說:「其以乘壺酒、束脩、一犬賜人。」這里的「束脩」,意思是「十脡脯也」,就是十條干肉。《禮記·檀弓上》記載,齊國的大夫陳莊子去世了,向魯國發訃告。按禮,國君對於他國大夫去世,僅需派使者吊喪即可,不必親哭,但魯穆公不懂這些,又不想去行哭禮,就向魯國大夫縣瑣詢問相關的禮儀,縣瑣說:「古之大夫,束脩之問不出竟,雖欲哭之,安得而哭之?」古時候的大夫與國境外的人交往,哪怕是一束干肉的往來都不可能,即使您想為他行哭禮,又怎麼能為他去哭呢?這里的「束脩」,就是十條干肉,算是微小的禮物。朱熹的《四書集注》說:「古者相見,必執贄以為禮。束脩,其至薄者。」

孔子辦學的時候,收點學費或者叫見面禮大概是符合禮的。同時,孔子辦的是私學,不收點學費,孔子將無法維持基本生活了。但是,學費的標准並沒有明確規定,十條干肉大概最低標准,因為孔子說,只要拿來十條干肉,「吾未嘗無誨焉」,我就教他。

《後漢書·伏湛傳》有「自行束脩,訖無毀玷,篤信好學,守死善道,經為人師,行為儀表」語,《後漢書·延篤傳》亦有「吾自行束脩以來」語。這里的「自行束脩」,均作為開始接受教育的意思了。《資治通鑒·唐紀三》記載,隋末,王世充稱帝,立其子劉玄恕為漢王,又以國子助教陸德明為漢王師,「令玄恕就其家行束脩禮」,德明不受。

東漢鄭玄注《論語》,將「束脩」注為「謂年十五以上也」。李澤厚《論語今讀》亦採用上述說法,認為這與孔子所講「十有五而志於學」,書傳「十五入小學」相應。於是,本章就可以翻譯為:「從十五歲以上的人,我是沒有不教的。」根據這一解釋,李澤厚認為,「從年歲看,孔門是高中、大學水平。看來孔子不教發蒙小學生。」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榮「認真研究之後,我發現大家其實冤枉了孔子。因為這里所說的『束脩』並不是指肉乾,而是指可以行束脩之禮的人,也就是十五歲以上的人。換言之,只要是十五歲以上的孩子,孔子就願意教誨。」

南懷瑾《論語別裁》認為,「依我的看法,問題在『自行』兩個字。『自行束修』是自行檢點的意思。如果說束修是臘肉,孔子三千弟子,哪裡吃得了這許多臘肉?放也沒有這樣大的地方來放。還有孔子的學生中如顏回,連一個好一點的便當都沒有,哪裡來的臘肉送給老師?而孔子不但教他,並且以他為最得意的學生。我認為孔子這句話的思想是說,凡是那些能反省自己,檢束自己而又肯上進向學的人,我從來沒有不教的,我一定要教他。這是我和古人看法所不同的地方,所謂自行束修,就是自行檢點約束的意思。」

但是,從所引史料也可以看出,先秦在使用「束脩」一詞時,是十條干肉的意思,而漢代學者在使用時,變成了束脩是十五歲以上的意思,或者成為開始接受教育的代名詞了。

「孔子學院」都教些什麼呢?

文是指文獻、古籍等,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文化課。行是指德行。忠是指對他人、對事業盡心竭力。信是指誠信。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教授學生。

《孔子家語》記載說:

文子是衛國的大夫,名彌牟。文子對端木賜(子貢)說:「我聽說孔子教育弟子,先教他們讀《詩》和《書》,然後教他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道理。講仁義,觀禮樂,然後用文才和德行來成就他們。大概學有所成的有七十多人,他們之中誰更賢明呢?」端木賜(子貢)回答說不知道。

《史記》記載說:

孔子的弟子,《史記》列77人,《孔子家語》列76人,《論語》中有名有姓的弟子大概29人(見本書下篇《弟子篇》)。

對於孔子弟子中的優等生,《論語》也有記載。

「孔子學院」設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個系。「德行」是指能實行孝悌、忠恕等道德。「言語」是指善於辭令,能辦理外交。「政事」是指能從事政治事務。「文學」是指通曉詩書禮樂等古代文獻。對於這些優等生的評定,當是儒家後學者的評價,而不是孔子的原話。

周朝的時候,專門教育貴族子弟的「官學」要求學生要掌握六種基本才能,即禮、樂、射、御、書、數。《周禮·保氏》記載:「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孔子對弟子的教育,也包括這六藝。

「禮」是禮儀制度。「五禮」包括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

「樂」就是音樂。「六樂」包括雲門、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樂。

「射」就是射箭技術。「五射」包括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

「御」就是駕駛馬車的技術。「五御」包括鳴和鸞、逐水車、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書」就是識字。周禮對「六書」沒有記載,後人多以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造字方式指「六書」。

「數」指理數、氣數。《廣雅》說:「數,術也。」但《周禮》沒有關於「九數」的記載。

有一次,端木賜(子貢)跟同學們說,老師講授的禮、樂、詩、書的知識,我們能聽到、學到,但老師關於人性和天道的思想,我們沒學到。端木賜(子貢)的話,似乎隱隱地有一點對孔子的不滿,好像認為孔子沒有把全部學問教給弟子(《論語·公冶長》5·13)。

也許是哪個同學向孔子打了小報告,讓孔子聽到了端木賜(子貢)說的這番話。有一次在課堂上,孔子進行了辯解和說明。

二三子這里指孔子的學生們,一般是長輩對晚輩,或者平輩之間說的話,相當於你們、你們這些人。

孔子說,學生們,你們以為我對你們有什麼隱瞞的嗎?我是絲毫沒有隱瞞的。我沒有什麼事不是和你們一起乾的。我孔丘就是這樣的人。

綜觀《論語》,孔子確實很少談到性與天命的問題。根據《孔子家語》的記載,孔子還是談過這樣的問題的,只不過是與魯哀公談的。《孔子家語·本命解》以魯哀公問、孔子答的形式,論述「人之命與性」。在《禮記·哀公問》中,哀公問君子何貴乎天道,孔子回答說:「貴其不已。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不閉其久,是天道;無為而物成,是天道;已成而明,是天道。」所以,子貢的「抱怨」也不無道理。

③ 開筆禮的意義是什麼,如何行開筆禮

舉辦這個活動就是為學書法「造勢」,希望通過用硃砂「開智」這種新穎的儀式,吸引他們學毛筆字,將傳統書法文化發揚光大。開筆禮上,啟蒙老師十分注目。能書會畫、古文底子很厚,開筆禮整體氣氛相協調,統一穿漢服出場,表現出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尊重。

開筆禮,是古代讀書人人生四大禮之一,俗稱破蒙,學童會在開學的第一天早早起床來到學堂,由啟蒙老師講授人生最基本、最簡單的道理,並教讀書、寫字,然後參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學讀書,這種儀式便是開筆禮。


主要特點

1、古今結合,有時代特點,在參加開筆禮的服裝方面,學宮取「開筆」有關寓意,訂做小博士服,而不是照搬古代秀才所穿的服裝,更貼近現實生活。

2、啟蒙教育通俗易懂,啟蒙老師在做關於尊師重教、孝順父母的教育時,不是誦讀古文,而是說得比較通俗易懂,迎合孩子的需要。

3、書法育人,開筆禮上,書法老師手握毛筆,飽蘸濃墨,在掛起的宣紙上一撇一捺寫下一個「人」字。「人」是一個筆畫簡單而意義深遠的漢字,寓意在人生的啟蒙階段學會做人是最為重要的。

4、寄託祝福,隨後老師們手捧硃砂走到孩子們面前,在他們的額頭中間點上紅印,祝福他們從此眼亮心明。爸爸媽媽們也可以將寫滿祝福語的卡片送給自己的孩子。

④ 弟子規入則孝的故事有哪些

1、中國古代遵從入則孝的故事舉不勝舉,最有名的有古代十大孝子的故事:孝感動天——舜,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嚙指痛心——曾參,百里負米——仲由,蘆衣順母——閔損,鹿乳奉親——郯子,戲綵娛親——老萊子,賣身葬父——董永,刻木事親——丁蘭,行佣供母——江革。

2、弟子規入則孝,出自《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規》是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范,形式為三字韻語,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

3、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雲:「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4)孔學堂孝順講座擴展閱讀:

閔損蘆衣順母的故事

1、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

2、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

3、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

3、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⑤ 開筆禮的意義

開筆禮的意義

開筆禮的意義,開筆,是中國古代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形式的稱謂,俗稱「破蒙」。在開學季的時候一些學習會將新生開學儀式與開筆禮的傳統元素結合。下面是開筆禮的意義。

開筆禮的意義1

開筆禮,是古代讀書人人生四大禮之一,俗稱破蒙。學童會在開學的第一天早早起床來到學堂,由啟蒙老師講授人生最基本、最簡單的道理,並教讀書、寫字,然後參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學讀書。這種儀式便是開筆禮。

意義

開筆禮上,啟蒙老師十分注目。能書會畫、古文底子很厚,開筆禮整體氣氛相協調,統一穿漢服出場,表現出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尊重。舉辦這個活動就是為學書法「造勢」,希望通過用硃砂「開智」這種新穎的儀式,吸引他們學毛筆字,將傳統書法文化發揚光大。

隨著社會日益開放,孩子們吃洋快餐、穿洋裝、學外語、打電腦,多數「電腦新人類」連手寫鋼筆字也七歪八扭,更別提費事去練毛筆字了,而對其他優秀文化傳統也往往嗤之以鼻。「開筆禮」重現廣州,正是努力矯正這種不良傾向的開始。一個隆重的儀式,將使孩子把上學求知看成一個神聖的使命,增強學習興趣。今時今日,盡管不再讀四書五經,不再考科舉當秀才,但傳統文化的熏陶仍應從娃娃抓起。

進入21世紀,一些學校逐漸恢復了開學前的開筆禮儀式,讓小學生親身體驗古代「開筆禮」,使准備進入人生求學階段的孩子,在似懂非懂中和中國古代傳統文化進行接觸。

主要特點

1、古今結合,有時代特點

在參加開筆禮的服裝方面,學宮取「開筆」有關寓意,訂做小博士服,而不是照搬古代秀才所穿的服裝,更貼近現實生活。

2、啟蒙教育通俗易懂

啟蒙老師在做關於尊師重教、孝順父母的教育時,不是誦讀古文,而是說得比較通俗易懂,迎合孩子的需要。

3、書法育人

開筆禮上,書法老師手握毛筆,飽蘸濃墨,在掛起的宣紙上一撇一捺寫下一個「人」字。「人」是一個筆畫簡單而意義深遠的漢字,寓意在人生的啟蒙階段學會做人是最為重要的。

4、寄託祝福

隨後老師們手捧硃砂走到孩子們面前,在他們的額頭中間點上紅印,祝福他們從此眼亮心明。爸爸媽媽們也可以將寫滿祝福語的卡片送給自己的孩子。

開筆禮的意義2

「開筆禮」的現實意義應當肯定

穿漢服、點硃砂、寫毛筆字……又到一年開學季,一些學校將新生開學儀式與傳統元素結合。有關入學「開筆禮」的報道也屢見報端,並被冠以「傳統禮儀」的名號。對此,有學者直言,所謂「開筆禮」,並非中國傳統,而是近年「地方上創造的禮儀」

近年來,在開學之際,為小學新生舉行「開筆禮」在一些地方很風行。大概是經各地互相借鑒學習,「開筆禮」已經形成一套相對完整規范的程序,包括正衣冠、硃砂開智、擊鼓明智、啟蒙描紅等環節。通過這種別開生面的儀式,讓孩子知書明理、學會做人,其積極意義毋庸置疑。

現在,這一儀式遭到質疑。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彭林直言,「所謂『開筆禮』,是近年地方上創造的禮儀」。有鑒於此,確有必要對「開筆禮」的淵源進行探究,在學術研究的基礎上對其正本清源。

但是,如果以此否定「開筆禮」對於如今受教育者的意義,也未免有吹毛求疵之嫌。因為現在的「開筆禮」並非完全憑空臆造,而是在汲取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合理注入為現代人們所接受內容的創新之舉。比如說點硃砂,既有為孩子點痣(智)以開啟智慧的意味,又有保佑小孩健康成長的寓意。至於將穿漢服、寫毛筆字等傳統元素融入「開筆禮」的儀式中,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一定意義上講,「開筆禮」廣為各地學校所推行,正折射出教育者對於傳統文化的追思與傳承,自有其獨特的價值。如果有人以為某種禮儀一定要查有實據方可行,甚至於凡事只能照搬古時那一套,反而折射出意識觀念的刻板、迂闊,跟時代節拍格格不入。

作為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學校教育需要「開筆禮」這樣的儀式,來增強教育的影響力、感染力。通過這種莊重的儀式,讓孩子感受到學校教育春風化雨般的教化力量,真切感受到自我角色的轉變,從而邁出人生的堅實一步。

開筆禮的意義3

開筆,是中國古代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形式的稱謂,俗稱「破蒙」。

開筆禮「硃砂啟智」曾經在歷史上銷聲匿跡多年,但在2月28日上午,廣州20多名年齡在4歲至7歲間的.孩子相聚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原番禺學宮),親身體驗古代「開筆禮」。這群准備進入求學階段的孩子,在似懂非懂中和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來了一次「親密接觸」。據悉,這是廣州地區首次舉行學童開筆禮儀式。

在參加開筆禮的服裝方面,應使用我們傳統民族服裝——漢服。老師可穿上朱子深衣,男學生可穿直裾,女學生穿上襦裙;啟蒙老師在做關於尊師重教、孝順父母的教育時,老師不是直接誦讀古文,而是將文章講解的比較通俗易懂,迎合孩子的需要。在開筆禮的最後,學宮還安排學童們看了木偶專場表演,動靜結合。

現代開筆禮程序

1、正衣冠:上午9時許,學童們換上長長的博士服,戴上神氣的「官帽」。

2、平步青雲:學童邁上開筆禮的第一步———平步青雲橋游泮池。學童們排成兩行縱隊,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跨過正對學宮的青雲橋,預示今後「平步青雲」。青雲橋橫跨,泮池裡養著數條鯉魚,小朋友們繞泮池一周,取「鯉魚躍龍門」之意。之後,小朋友們步入明倫堂,聽工作人員講述孔母誕孔子前夜夢到麒麟以及孔子學琴的故事,並在啟蒙老師帶領下向孔子鞠躬,接受啟蒙老師的教誨。

3、狀元巾洗臉

4、硃砂開智:由啟蒙老師用硃砂在學童額頭正中點上紅痣,又稱開天眼,寓意孩子從此眼明心明,好讀書、讀好書。學童們有的顯得十分開心;有的則有些發愣不明白老師在自己頭上幹了什麼,忍不住用手摸摸,看看;還有的孩子被點後有些害怕,一副要哭出來的樣子。

5、敲啟智鍾

6、啟蒙描紅:絕大多數學童都能在啟蒙老師的指點下十分認真地進行描紅,也有的孩子,因年紀太小,連毛筆都不知道怎麼抓,有的抓也抓不穩,抓住了以後不知道該怎麼落筆。

7、金桂樹下許願:學宮為每個學童准備了一條吉祥條幅,並用繩子拴了一個金桔,讓學童將條幅扔上金桂樹,美好心願將來就會實現。

閱讀全文

與孔學堂孝順講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山西老年公寓杜院長 瀏覽:321
發朋友圈想對不孝順的兒女 瀏覽:802
我和老婆50歲天天做愛 瀏覽:346
江蘇南通養老保險查詢個人賬戶 瀏覽:18
怎麼成為養生堂的嘉賓 瀏覽:818
看望前夫父母說什麼 瀏覽:998
龍岩養老院新聞 瀏覽:225
快退休的人員如何辦理社保嗎 瀏覽:841
人80歲稱什麼生肖 瀏覽:589
法定退休年齡的規定上海 瀏覽:431
老年人疑心病怎麼治 瀏覽:799
60歲不算老年人 瀏覽:639
敬老院春節值班記錄表 瀏覽:28
帶兩個老人住酒店訂什麼房 瀏覽:755
社保斷繳退休時由什麼影響嗎 瀏覽:542
德州體檢去哪個醫院好 瀏覽:57
孝順到金華的公交車時間 瀏覽:811
不孝順公婆的面相 瀏覽:39
美惠體檢怎麼樣 瀏覽:919
長壽面里還可以加什麼菜 瀏覽: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