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陽節為什麼有些地方要攜帶甘蔗
來歷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關於重版陽習俗活動的現存文字記載最早權見於《呂氏春秋·季秋紀》:「(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的宴會發展來的。拜神祭祖及求長壽、飲宴等,構成了重陽節的基本內容。重陽節的另一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確定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時間坐標。古人紀元通用干支,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正月建寅,第九個月為戌月,戌為火庫,戌月火入庫。戌在位西北方處《洛書》乾卦之內。季秋戌月「大火」(心宿二)隨蒼龍群星前面的幾個星宿在西偏北方位隱退潛入於地面。《易經·乾卦》: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在傳統文化中,季秋重陽,「大火」退隱,處在乾坤轉變之中,乾德剛健,坤德柔和,二者兼備,乃吉象。
B. 會昌油炸魚子粑米粿怎麼做
食材 主料蘿卜300g麵粉150g輔料姜5g鹽3g香蔥10g生抽5ml香油3ml蒜5g 步驟 1.蘿卜去皮擦成絲備用 2.蘿卜絲內中加入姜蒜末、蔥容花、生抽和香油 3.蘿卜絲中加入鹽拌勻,腌制也水份後將水瀝掉備用 4.麵粉中加入清水慢慢攪拌 5.將麵粉調成可以流動的糊狀即可 6.勺子中加入少許麵糊鋪底 7.麵糊上放入蘿卜絲 8.面上再澆上一層麵糊 9.熱油下鍋炸制 10.等餅成形後直接脫模炸至兩面金黃即可 小貼士
C. 有關福建粿類的美食最好要有圖片和做法,故事傳說之類的。
一、大田經典小吃:九層粿
九層粿,是由九層不同顏色的米漿合成的一種經典地方小吃。它以米和糯米為料,磨成米漿,分成九個等量。每一等量加入適量的白糖及其食用色素(第一層為紅色,第二層為淡黃,第三層為原白色,直至反復至九層)。因此粿共九層,故名之九層粿。其制是紗布墊蒸籠之底,上第一層料,待半熟之後,再上第二層,直至第九層為止。蒸熟之後涼開,切成菱形,不但外觀奇特雅氣,且口感滋潤細膩,吃來鬆脆,淡甜,最宜小孩與老人,為大田特有之小吃。地方風俗,此種九層粿特製於重陽節。而重陽節是我國自漢至今的一個重要的節日。這個節日的主要風內涵有二:一、是避難風俗;二、是升天成仙之俗。所謂避能,意在九月九日有災難,世人須上山才可免。此故事見南朝《續齊諧記》一書:「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家,見雞狗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見之曰:『代之矣。』」
二、閩南特色主食:地瓜粉粿
為什麼說這是閩南特色主食,因為閩南地區盛產地瓜,即紅薯。地瓜粉粿,顧名思義就是地瓜粉做的,故色澤較深。而「粿」字,又十分形象的揭示了其含有米漿的事實。
地瓜粉粿除了味道美妙以外,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佳餚為兒送行。相傳,當年洪朝選(廈門著名歷史人物,翔安人)考中進士那年春天,他奉命赴任。恰好家鄉准備過三月節(農歷三月初三),他母親留他過完節後再走。但他怕誤期,於是倉促間,從自家糧缸里抓幾把地瓜粉,和著稀飯加水攪拌成糊狀,煎成薄薄的地瓜粉粿皮,切成條,煮成一碗香噴噴的地瓜粉粿。洪朝選臨出家門吃了母親親手做的地瓜粉粿覺得特別的親切。後來洪朝選當了大官,回到家鄉。鄉親們擺桌宴祝賀,但洪朝選卻沒發現有地瓜粉粿。一問,鄉親們全傻了,因為根本就沒准備這道菜。他們以為洪朝選當了大官哪裡還想吃家鄉的粗糧呢?於是,大家慌忙准備。不多久就端來了熱氣騰騰的地瓜粉粿,洪朝選邊吃邊說:「還是家鄉的地瓜粉粿好吃!」從那以後,廈門翔安洪厝這一帶宴請客人的第一道菜就是地瓜粉粿。這種祖傳的俗例,不但為當地的群眾相沿成習,部分海外華僑也流傳著故鄉的習俗。
地瓜粉粿的做法——用大米熬粥,拌上地瓜粉,放在石臼舂爛,使大米和地瓜粉揉合一起,然後加水,調到合適稠度,再放到鐵鍋里煎成一張一張的薄餅皮,切成兩厘米寬的粉條。煮的時候,下足油,加上海蠣、海蟶、小蝦等海味,面上撒些蔥花或芹菜即可。
三、一團文化味的麻糍粿
麻糍粿是武夷山民間的一種傳統小吃,卻含有歷史的文化味。麻糍粿早時稱之為「胡麻飯」。武夷山天游峰北側,有一條澗叫胡麻澗。傳說先秦時,武夷君、皇太姥與魏王子騫等十三位仙人,在幔亭峰上舉行幔亭宴,宴請開拓山嶺、異川夷岳的武夷山村野之民。宴會上除山珍海味外,有一道美食來自村野百姓的饋贈,那就是胡麻飯。那時武夷山村野之民就懂得使用石制工具來加工以大米為主的食品。武夷山村野之民一年要祭兩次社,春社「祈」,祈求風調雨順,而秋社「報」,報答五穀豐登。
秋社正值秋收,村野之民以麻糍粿來歡慶豐收。他們將糯米蒸熟置入石臼中,以木杵捶打。使米完全搗爛成為粘飯。然後將芝麻炒熟碾碎,將搗爛的粘飯撮成一小團一小團,放到芝麻粉里去滾,香味濃厚的胡麻飯就是這樣做成的。據說當年在幔亭招宴中,武夷十三仙人吃了胡麻飯,驚嘆不已。於是他們就在胡麻澗�天游北峰一帶開辟山地種芝麻,又在北峰的山坳里開辟水田蒔禾苗。且年年秋收後都要呼朋引伴做胡麻飯。做胡麻飯的傳統沿習下來,現在民間叫打麻糍粿。
D. 過年時為什麼要包米粿呢
年初一,家鄉習俗,打米粿,是當地的特色小吃,每年到初一,鄉下就家家戶戶都開始做這道美食,來宴請拜年的親朋好友。米粿在各地都有不同的形態和做法,但殊途同歸,都是同樣的食材,大米做的米粿胚,筍干,酸菜,五花肉等做餡料,有著一樣的寓意,象徵著年年有餘,豐衣足食,每年回鄉,都心心念念著這口美味,離鄉在外的人,一談到家鄉這美食,都不免垂涎欲滴。早上飯後,家裡的人們便開始忙碌起來,女人們准備好米胚材料,男人們等著大米出鍋,將其捶打成胚。做米胚用的是木桶飯,得將大米淘洗干凈,盛入木桶內,做米粿需要較多的米飯,並且有一定的濕度,所以選擇木桶來蒸,蒸飯的木桶底部是鏤空的,且可以拆卸,板也不是密封的,而是分布著均勻的空隙,蒸的時候底部會墊上打濕的紗布,米粒不會從縫隙中漏出去,一般上鍋蒸上半小時左右,時間快到的時候,要從桶里舀出一球來嘗嘗是不是有夾生,確定熟了後就將木桶整個抬起來,將桶底卸掉,就可以去打米胚了。打米胚要用到碓臼,碓臼是村裡一種常用的生活用品,碓臼外形簡單耐磨,內部有一個碓窩,碓窩是在方形大青石中間由工匠雕鑿出一個圓窩,有幾十厘米深,上粗下細,非常光滑,沒有縫隙,使用時,用碓杠敲打,碓杠是實心木頭制的大棒槌,杠有一米左右長,每次打,需要兩個人配合,一個打米胚,一個給棒槌抹上些水,避免米團會粘在錘子上,打的不均勻,還需將碓臼內打出去的米團給撥到碓臼中央,撥米團的速度要快,方便再一次的捶打,,打米胚時,需要三五個人輪換,杠和錘都是實心木頭製成,有點分量,常在村裡做農事男人們,力氣足,一下就可以鑿到碓臼底部,碓杠一錘鑿到底後,整個人得踮起腳將全身力氣借碓杠向碓臼底部揉摁,把米團打打爛,打軟。一錘又一錘的咚咚敲打聲,引來周圍的鄰居,大家見誰家在打米胚,只要方便就會趕來幫忙,從兩個人打,變成三個,五個..農村裡人與人之間氣氛特別好,你幫幫我,我幫幫你,一個米粿就能把整個村的人氣都聚攏到一起去,人多的時候,米胚成型的速度就相對的快一些。米粿的胚打到表面光滑,不再那麼有粘性的時候,就是完成了,打好的米胚,像醒發好的面團,需要人將一整米胚團抱起來,放置到廚房桌面上,桌上提前抹上點豬油,防止米胚黏到桌面上,這時大家聚到桌前,一個人先將米胚揉搓成劑條,再將劑條掰下成一個個劑子,要吃的時候,手上抹點豬油,將劑子放在手心壓實再用雙手的大拇指,往米胚中心向周圍摁捏,像捏餃子皮似,將米胚捏成片狀,就可以往裡面加入配菜,配菜是提前炒制好的,通常是筍丁,酸菜,炸好的酥豬肉渣等,將配菜包進米胚中,將邊角捏實,像捏餃子似的,就可以開吃啦。家人們齊聚一堂,自給自足,一口咬下去,豬油香,酸菜香,筍丁脆,大米香..一氣呵成,在嘴裡唇齒溢香,是菜香,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暖香。
E. 福州有什麼生活習俗 有哪些特別的節日
在福州傳統時令節俗中,迎春、迎年等生動體現了古越遺風的履痕;而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以及婚喪壽慶傳統風俗中的合婚、定聘等和信仰民風中的關公誕、迎城隍、魁星誕、土地誕、魯班誕等則明顯來自中原文化的影響,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
福州民間對海上女神林默娘(即馬祖,俗呼馬祖)和對陸上女神陳靖姑(即臨水太後陳夫人,俗呼臨水奶)的崇拜和信仰,說明道教對福州民俗影響之深,尤其是數百年來在民間被尊為婦女、兒童保護神的臨水奶,幾乎深入到民間的家家戶戶。
信仰民風中的觀音誕、地藏王誕等等則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滲透。佛、道兩教在福州民俗中間付受到信徒們的崇奉,往往一案同供佛、道兩神位。相對而言,伊斯蘭教對福州的習俗影響較小。
近代以來,在福州的生活習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響。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等則生動地反映了福州人又善於汲收外來文化習尚的傳統。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後人傳」(福州俗語),我們一方面繼承了先人的民俗文化遺產,一方面 又為下一代人創造新的民俗文化。加上當今包括民俗文化在內的 各種文化空前活躍,新舊民俗交替也不斷產生。我們福州也不例外。比如:太平蛋越吃越小。因鴨蛋與 「壓亂」 諧音,故福州人 稱它為 「太平蛋」 。遇喜宴、生日、餞行、過九(虛齡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胃口越來越小,面對宴席中的 龐然大物 太平蛋,感到 愛莫能吞 。為此,廚師們絞盡腦汁,最終以鵪鶉蛋、鴿蛋代之,這樣既細雅, 又有原意,逐漸成為一種新俗。況且鵪鶉與安全諧音,頗有意義,很快被群眾接受。
泊來節入侵傳統節。近年來,母親節、情人節、聖誕節 等進口節 大有成為都市新潮之勢。福州傳統有個「拗九節」,已出嫁的女兒都要在正月廿九煮 「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縣仍保持此俗,但城區的「 拗九節」 卻漸漸被「 母親節」所代替,一到這個節,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樓里也 可以看到為父母親而設的宴席。此外,情人節、聖誕節也在入侵之中。最近福州大飯店擬在今年「七月七夕」 搞中國傳統情人節活動,不知是否能逮住情人們的心。
「長一位」 要轉正 。在傳統的宴會上,最長輩者要坐「長一位」。以舊民居廳中(前廳)擺八仙(桌)宴為例,靠左邊的為一桌,一桌左邊靠里的為一桌一位,即「長一位」,只有年最長、輩份最大者才有資格坐。但現在「 長一位」 轉正了。 不論什麼樣的居所,也不論八仙桌還是圓桌,凡居中一桌面對門口的當中一位為最大位 。坐最大位者,一為主人,二為職務最高者,三為貴賓中的 「頭人」 ;按年齡、輩份坐 「最大位」 的,只有家宴和鄉俗活動才有。從左邊一桌一位轉到當中的「 中」 一位 ,讓年輕人容易理解,當然就要一轉到底了。
回扣取代酒包。福州傳統宴會有「 挾酒包」 的習俗,即設宴者除讓賓客吃得又飽又醉(福州俗)外,還讓你帶一大包酒包回去,讓父母或妻兒共享,這在食品匱乏的年代是很有意義的。 但在 有錢日日節(福州俗語)的今天,酒包成了赴宴的累贅,帶回去也沒人吃,只好倒掉。為此人們想出許多改革的辦法,先以鋁桶、保溫瓶等代替酒包,弄得常赴宴者家裡此類酒包成災。但酒包之俗又不可廢,無奈之下,只好以現金回扣代之。現在赴婚慶喜宴,你送了大紅包,東家回你小紅包,內有10元、30 元不等,客人免了舊酒包的拖累,又有了可裝入口袋的「 酒包」,何樂而不為? 凡此種種,許多新民俗正在代替舊民俗,出現了新舊民俗互相交替、同時存在的局面,其中不乏帶有革新意義的內容。
http://www.fzclub.net/oubb/180450.html
http://www.xunlong.cn/city/fjfz/ListMagazine.asp?id=71
F. 米粿的做法和步驟如下
炸米粿做法
材料:糯米粉240g 、油適量 、白砂糖30g 、清水180g。
1.先將糯米粉分成兩份,一份的量80g.剩下為160g
2.180g的清水取出1/3(約60g),倒入鍋中加白糖煮開,剩下的2/3清水放一邊待用。
3.將燒開的水倒入80g的糯米粉里攪拌
4.揉合成半生熟的粉團
5.將剩下的160g的糯米粉倒入裝有粉團的盤里
6.倒入剩下的清水攪拌
7.充分揉合成大粉團
8.在案板上撒少許糯米粉,將粉團分成8等份
9.搓成4-5厘米的長條
10.將它壓扁
11.再把中間扭成蝴蝶結形狀,逐個做好,炸之前在表面拍少許澱粉
12.熱鍋燒熱油後,改中火將糯米粿放入炸制
13.炸至金黃色,撈出瀝干油裝盤。
G. 潮汕重陽節要吃什麼粿
潮汕重陽節要吃來秋瓜葉粿自
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漢族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在潮汕澄海,重陽節的這一天會做一個小吃叫」秋瓜葉粿「也有人叫」粿頭「,用秋瓜葉和大米磨成的粉做成的一個小吃,具有清熱、解毒等功效。
食材
秋瓜葉粉 300g
白粥 300g
鹽 適量
油 適量
方法/步驟
秋瓜葉粉和白粥混合加適量的水攪拌均勻
水分多次加入,不斷攪拌至粉團均勻後加入適量的鹽繼續揉勻
粉團適當要比較濕(調勻後更像肉餡般)
把分團分成等分大小的量(像擠肉丸一樣),貼滿鍋四周,抹平成小餅狀,鍋里加入適量的水,開火蒸8分鍾
八分鍾後,水剛好燒干,」粿頭「底部微焦可翻面開小火2分鍾即可
吃起來有嚼勁,很香的葉子的香味
也可以煎著吃,鍋里熱油,把」粿頭「加入慢火煎至兩面金黃
香煎」粿頭「口感香脆,也是獨有風味
注意事項
粿頭也可以放蒸籠里蒸,但是口感沒有貼鍋里熱熟好吃
加上白粥後」粿頭「口感會軟很多不會太柴
H. 無米粿的詳細做法
碗稞醬汁製作方法:將冷開水1/4杯、醬油膏1/2杯、糖2大匙、調拌好,以小火煮至沸騰後加1大匙蒜泥即為碗稞醬汁。...(展開)
難度: 配菜(中級) 時間: 30-45分鍾
主料
綠花椰120公克 糖1又1/2茶匙
沙拉油1又1/2大匙 細砂糖30㏄
油麵1人份 紅酒
糖1/2茶匙 油蔥酥1小匙
草菇100公克 紹興酒15㏄
空心菜少許 香菜適量
紅蘿卜丁1又1/2匙 辣椒1支
豬高湯200㏄ 青豆仁適量
輔料
碗稞的做法步驟
1. 將材料A的香菇洗凈泡軟切絲;蘿卜乾洗凈瀝干;蝦米洗凈備用;材料C的紅蔥頭去皮切片備用。
2. 熱鍋,放入豬油,以小火將作法1的紅蔥頭片炸至呈金黃色時即為紅蔥酥,撈出平均分成二份備用。
3. 另取一中華鍋,熱鍋,以小火將紅蔥酥、豬後腿肉丁及作法1的材料(除紅蔥頭外)炒香後,加入調味料A拌炒均勻即為餡料。
4. 將材料B拌勻成粉漿後,隔水以中小火煮約5分鍾,其間須不停的攪拌至像果糖般的濃稠狀,即馬上熄火拌入另1份紅蔥酥,起鍋倒入數個碗內(約七分滿),每一個碗的表面放上適量作法3的餡料及材料C的1/2個鹹蛋黃,再放入蒸籠中用大火蒸25分鍾至熟即可取出,食用前淋上碗稞醬汁及香菜即可
I. 慶元本粿、黃粿、社粿怎麼做,另外慶元過節有什麼習俗
黃粿的傳統製作方法非常獨特,取山中一種獨特灌木燒成灰,瀝其汁(俗稱植物鹼),以該汁浸泡優質粳米至米色橙黃,浸泡後的粳米裝入飯甑蒸熟,然後倒入石臼中,用杵槌用力杵打,杵槌要用光滑的木杵,粳米飯粒便粘不住木杵,直到飯粒全部融合,像棉團狀,然後分切小塊,趁熱將其揉壓成圓條狀即成做成後可存放好幾個月。
如今已有專門製造黃粿的機器。
社粿,每逢「春社」,慶元有「烙社粿」的習俗,每年春天,田滕及潮濕的坡地上,有一種開黃花的草本植物,俗稱「社曲」(學名「鼠麴草」)。春社時令,社曲嫩芽初長,婦女們三五成群,上山採摘,然後放在舂臼中舂成富有粘性的醬狀,與糯米漿摻和烙成薄餅,稱為「社粿」,其色翠綠誘人、味清香可口,還具有止咳、理氣、燥濕等葯用功效。
一、春節:初一早起,早晚點香放炮,禁講臟話,不掃地、不洗衣、不做新飯,全家著新衣。初二早起,互訪親友,稱之「拜年」。來者若是小孩,要給紅包,稱之「賀紅」。初三、四如是。初五「開小戒」,剪燈時分,各家鳴放鞭炮,以示「小年」結束。次日開始鬧花燈,有龍燈、獅燈、唱燈,直到初十外。
二、元宵:正月十三至十五日慶元宵,家家張燈結綵,稱之「開大戒」。村廟搭彩門,抬神出遊。
三、春社:舊時,是日殺豬祭社壇、飲社酒和分社肉。家家用鼠麴草摻米漿烙社餜,作為過節食品。民國後,社壇廢,「祭社」舊俗取消。但社餜至今流行。
四、清明:舉行祭祖活動,有祭田的宗族給參加掃祖墳者散發「紅蛋」。是日吃「清明餜」,並在「前三後四」(節前三天或節後四天)上墳掃墓。
五、立夏:吃「立夏湯」(一種用水粉干、湯團或餜絲,配以筍、肉、香菇、蔥蒜等佐料煮成的羹),至今流行。
六、端午:慶元端午定在五月初四(相傳明末時慶元人民為避兵災,提前過端午後上山避難)。家家包粽子,門柱兩旁插上艾葉、菖蒲,用以辟邪驅鬼。晚上祭祀祖先後享用豐盛晚餐。次日正午,小孩飲雄黃酒,婦女采「百草茶」。解放後除包粽子外,餘俗皆廢。
七、七夕:家家炒茶點,品樣宜多,民間至今不絕。
八、中元(七月半):祠堂做道場,祭奠祖先;按人口、功名(資歷)散發饅頭。兒童於是夜舉行「搶柚燈」,取剖開的柚,安上木柄插上香,沿街奔跑呼叫。解放後此俗廢。有的農家雖做饅頭,但亦用來饋贈親友。
九、中秋:嘗月餅,炒粉干,至今依舊。
十、重陽:又稱「登高節」。文人墨客結伙攜伴前往風景名勝游覽探勝,飲酒賦詩,暢敘情懷。農家則蒸米糕,吃甜食。1988年省人民代表大會定此日為「老人節」後,各地都在這天組織老年人或品茶談心,或舉辦文娛體育賽事。
十一、除夕:是日貼春聯。入晚,插香點燭,燃放鞭炮,向祖宗「辭年」。飯後,全家圍著炭火憶舊懷新,稱之「照歲」和「守歲」;半夜時分,備上酒菜、點心,稱之「吃隔歲」;家長給小孩紅包,稱「壓歲錢」。初一零時,插香點燭放炮,稱之「開年」。解放後,除不禮神祀祖,其餘照舊。並增添向烈、軍屬,殘疾軍人,離、退休老幹部和耄耋老人拜年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