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化州楊梅人過重陽節

化州楊梅人過重陽節

發布時間:2023-02-18 08:21:21

① 化州市楊梅鎮和平小學校長是誰

李德民。根據相關資料查詢顯示,和平小學始建於1950年,原名高地小學,位於和平村委會高地村,是和平村委會的中心小學,下有上沖小學一個分教點,截止到2022年8月18日,學校的校長為李德民,並且李校長已經有10多年的辦學經驗了。

② 誰能提供廣東省化州市楊梅鎮的詳細歷史資料啊!急需!!

基本概況

楊梅鎮位於廣東茂名市化州市南部,東臨鑒江,南與湛江吳川市樟鋪鎮、塘綴鎮接壤,西與化州市良光鎮相鄰,北與化州市下郭區相接,鎮政府所在地離化州市區12公里。該鎮總面積92平方公里,下轄19個村委會、1個社區,178條自然村。2008年,該鎮總人口8.08萬人,城鎮人口約0.2萬人。該鎮投資環境,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鎮區配套設施良好,通訊發達,多數農戶裝有電話,有「電話鎮」之稱。化州到楊梅二級公路與207國道及村級公路並網,廣湛高速公路橫穿該鎮並設有出入口,交通方便,是化州市的交通重鎮,對外交流的門戶和窗口。連續10年保持「茂名市淡水養魚第一鎮」稱號。淡水養殖的羅非魚產品,具有品質優良、無公害等特點,產品暢銷國內外。

③ 古今人的楊梅情懷

楊梅因其形如水楊子而味似梅,故而得名,其營養豐富,味道酸甜,是夏日解暑佳果。中國古代有許多文人墨客為楊梅吟詠了詩句,人們也可從這些詩句中聞到幽幽的楊梅香氣。

據史載,人稱「江郎」的南朝梁代文學家江淹是有記錄的將楊梅入詩的第一人,他的四言詩《楊梅頌》稱贊珍過荔枝,香超木蘭,並將楊梅的色、香、味、形及生長環境、裝盤品嘗寫得極為形象而優美:寶跨荔枝,芳軼木蘭。懷蕊挺實,涵黃糅丹。鏡日綉壑,照霞綺巒。

楊梅因有微酸,古人食用時常常會加少許食鹽漬浸片刻,一可殺菌,二則減少酸味。唐代大詩人李白為友人寫過一首《梁園吟》,就提到撒鹽食梅之時,並請友人勿學伯夷、叔齊不食周粟,從另一個角度凸顯楊梅的美味:玉盤楊梅為君設,吳鹽如花皎白雪。持鹽把酒但飲之,莫學夷齊事高潔。

北宋詩人平可正的《楊梅》,可能是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楊梅詩,尤其是頭兩句「五月楊梅已滿林,初疑一顆價千金」已成描述楊梅的范句,讓人久久傳誦:五月楊梅已滿林,初疑一顆價千金。味方河朔葡萄重,色比滬南荔子深。飛艇似間新入貢,登盤不見舊供吟。詩成一寄山中友,恐解樓頭愛渴心。、

南宋學者、詩人項世安家中植有楊梅樹,每年果實累累,他曾寫下長詩《楊梅》,不僅寫出了楊梅的形態、味道、吃法,還由此聯想到民間果農的疾苦,是一首憫農的佳作: 吾家裡曲修家木,葉如海桐實如谷。聞名謂是金作丸,見面恍驚珠奪目。直將甘軟換嚴酸,坐使筠籠薦金屋。越山五月垂垂雨,鼎實無聲渠甚武。雕盤供蜜漬中乾,犀筋下監蘇齒楚。蔗糖煎實茗煎仁,枯臘猶堪詫兒女。棱梅一種腰如束,歲歲年年官所錄。城中貴賣誰得知,城外賤科人自哭。君不見滬戎荔子翠眉須,從來尤物非人福。

歷代詩人作楊梅詩,常將其與同季珍果荔枝相比,多贊其勝過荔枝,彰顯了作者對楊梅的偏愛。明代嘉靖年間的大學士徐階所作的《詠楊梅》詩,更加贊美楊梅之色與味,稱楊貴妃如果吃過楊梅,就不會從四川運荔枝到長安了。詩雲:析來鶴頂紅猶溫,剜破龍睛血未乾。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得到長安。陸岩岩

我國古代,楊梅、荔枝、葡萄俱屬果中珍品,但詩人筆下多偏愛楊梅。宋代詩人平可正有詩曰:「五月楊梅已滿林,初疑一顆值千金。味勝河溯葡萄重,色比瀘南荔枝深」。大詩人蘇東坡先是大贊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後來卻又認為:「閩廣荔枝、西涼葡萄,未若吳越楊梅」。這一評價,出自這位美食家之口,自然吳越的楊梅就身價百倍了,故有「吳越楊梅冠天下」之譽。宋代大詩人陸游也有贊美楊梅的詩:「綠蔭翳翳連山市,丹實累累照路隅。未愛滿盤堆火齊,先驚探頜得驪珠。斜插寶髻看游舫,細織筠籠入上都。醉里自矜豪氣在,欲乘風露扎千株。」詩人栩栩如生地描繪了楊梅果熟時滿山皆紅,人們喜摘楊梅運送京城的盛況,並把楊梅比作「驪珠」,證明楊梅在南宋確是身價超出百果。

楊梅品種頗多,著名的蕭山杜家楊梅則以遲熟種最佳,這種楊梅顆粒大,核小,肉柱圓,色淡紅,味鮮甜,一般在夏至後5天左右成熟採摘。可謂「夏至楊梅滿山紅」。

④ 化州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化州鼓樓 化州鼓樓
鼓樓,又名譙樓,鼓樓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化形態,值得大家細加考究。在化州縣政府大院前。是歷代州府、縣府的正大門,現為縣府、縣委的正大門。過去的樓上中廳置鍾鼓圖書為娛樂之所,故名。建於明嘉靖廿七年(1548年)。清康熙二年(1663年)全面整飾,擴建門面;乾隆十二年(1747年)再修建,民國廿六年(1937年)再修整。1986年春集資重修後,樓高13.1米,長11.4米,寬16.3米。佔地186平方米。改磚木結構為磚石混凝土結構。保持紅牆綠瓦,重檐翹角的古建築特點,上層四面回廓刻雲狀石欄,樓頂二龍戲珠。樓高門寬,正門前置石獅於左右。是縣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石龍勝跡——羅州城及石龍郡城遺址
位於化州鎮東北隅的舊城嶺。羅州城始建於南朝梁(503~557年),為土築,南宋以後毀。解放初城址尚清晰,牆基凸出地面一至數尺不等。城為方形,面積10萬平方米。石龍古城,坐北向南,其板築夯土,城基大都猶存。經實測,石龍古城,東起濱江佬村,西至桄榔山,南過黑泥城,水靠大德嶺。今絲綢廠的前門外,便是當日古城的高門樓。古城東西寬330米,南北大300米,周長1260米,總面積11.4萬平方米,公元570年,陳朝調馮寶任石龍太守,冊封冼夫人為石龍夫人,其地點就在這里。冼太夫人和馮寶一家人在這里生活的時間很長,當時的石龍古城,景色秀麗,市井繁華,弦歌聞於百里外。今天,石公嶺古碼頭,榕樹灣古流口和古道、跑馬場、停馬場遺跡還依稀可見。宋紹興三年(1133)郡守李丹於河西築城(即今之化州城),比之羅州古城大約要晚500至600年。當年城址從河東遷於河西,「飛梁就樹」的傳說一直流傳下來。梁、陳兩朝為羅州及石龍郡、高興郡的治所。陳封馮仆為石龍太守,冊封冼英為石龍郡太夫人,即駐此。
州署前(今市公安局大樓前),《太平寰宇記》說在「州南三里石龍崗上」,即指此(北宋以前州城在舊城嶺,故石龍崗在州南三里)。石龍勝跡不知幾許年代就已存在,南朝梁置石龍縣、石龍郡取名由此。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辯州改稱化州,亦取「龍能變化之義」,故名化州。古石龍崗上有石器出地面,形似龍首,有石潛江中,稱龍尾。龍首有石竅通江底,氣激則鳴,聲似鵝鳴而更洪亮。有時噴沙,晶瑩潔白。古人不明這種現象發生的科學道理,覺得怪異。有人說石龍是靈物.嗚則吉祥。明景泰七年(1456年)石龍鳴三日,楊一清誕主於州署,後來成為正德、嘉靖兩朝名臣,位至宰相。崇楨間州守趙仕錦在此開石龍井,復建亭立碑。有人說鳴則不祥,引來災異,故用鐵鑊、石塊堵塞石竅,建鼓樓以鎮之。明末瓦礫泥土逐漸堆積。入清以後,井平穴廢。但石龍則仍存在,被埋在地下,深約3米。 古八景 寶山積翠、立石中流、鑒水飛帆、驪珠波光、千秋夜月、龍崗盤石、鳳井鳴泉、登高野色為古八景。八景有的因景物變遷。已非昔日景點;有的則因建設被毀,不復存在。
尖崗嶺
古稱為「化州之鎮山。」地處廣東化州市中部的麗崗鎮。因其方圓數百里之中屬一峰獨秀,秀麗卓立,故又稱麗山。主峰海拔186米,方圓4.8平方公里。登高遠望,西北群山連綿,像大海碧波起伏;東南平原無垠,村落與田疇交錯。麗山有一奇,每當天寒霜凍,此山左右無霜,農作物不枯萎。
尖崗嶺以石景稱奇,石室位於山頂之東南側,深12米,寬15米,可容數十人席坐,為遊客憩息之所;石井位於山頂西面,井探45厘米,長50厘米,寬33厘米,井壁及井底均為花崗岩石,此井終年不枯,水清如鏡;石洞位於南側山坳,洞深不可測,當地群眾稱為「仙人洞」;石溪在仙人洞下,長20米,只聞水聲,不見流水,稱為「石底流泉」。此外,還有石台、石塔、石林、石床、石碟、石硯等,酷似物狀,重陽節麗山嶺上登山觀光人,人山人海,景觀迷人。山上還有玉皇宮、羅辨仙廟、載弄之璋、望月墳、蝴蝶谷、仙人台、仙人洞、羅仙翁、玄帝廟等景點。
中火嶂
位於廣東省化州城西10公里的石灣區境內,連綿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48米,山石壯觀,景色幽野,風光殊絕,如天上人間,被譽為粵西形勝,南國名山。 中火嶂巍峨險峻,登山張望,東方白練飛舞,南面水天一色,西側煙波萬頃,北地群山起伏。這幅天然畫卷,以其非凡的魅力和動人的神韻,震撼著遊人的心靈。怒放的桃金娘是中火嶂的一大奇觀。深春之時,登山而望,滿山的桃金娘樹鬱郁蔥蔥,枝上鮮花奼紫嫣紅,重重疊疊,置身其中,於萬花簇擁間恍如進入桃源仙境。由於毗鄰南海,山高林密,山間常見雲海,雲海形成之際,狂雲怒飛,鋪天蓋地,滿目青山瞬間為雲霧吞沒。
中火嶂的水色亦美。仙人潭風光旖旎,景色優美,兩岸青山連綿,田園泛綠,村舍井然,秋高氣爽時潭水清澈,雲影徘徊,一派鄉野風情。龍潭西側,有古榕三株,江中綠水悠悠,波光返照,樹下江風徐來,於此小憩,樂趣無窮。
中火嶂在我國歷史、軍事、文化上有著顯赫的地位。南朝宋代,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巾幗英雄的冼英曾在這里行兵布陣,對抗分裂勢力,有力的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宋代文人蘇轍、范祖禹,明末才子陳鑒、民國李宗仁等都曾經登臨此地,留下壯麗詩篇。
琉璃泉
在化州市新安鎮,有一口古老的水井,名叫「琉璃泉」。古往今來,泉水流不斷,觀泉的遊客也不斷。據《化州縣志》記載:琉璃泉坐落棧道旁,是路邊過關的旅客飲馬憩息的好地方。明崇禎年間,鄉民壁土建庵於此,取名「琉璃庵」,文人墨客常會聚這里賦詩品茗。一郡城清宮遭難出逃到此,化法名善果,隱於庵中,削發當了和尚,收小和尚五名作伴。他率眾在崖下挖鑿了「琉璃井」,摘葉作茗侍待行人。古人曾為此泉寫下了「茗飲一盞賽新羅」的詩句。自此,「來試名泉一勺甘」者蜂至。 琉璃泉水清如琉璃,它久旱不渴,比常水重5%,且久存不腐,即使沒有煮過,飲食也甘。用琉璃泉水泡本地出產的榕樹茶,茶色黃亮,香氣清幽,滋味醇厚,如飴似酒。附近一山村,老百姓常飲此泉,長壽者甚多。
寶山公園
位於今化州城區中心的寶山上,古為八景之一的「寶山積翠」。1964年辟為烈士陵園,1984年改建為寶山公園。面積約25000平方米。公園正門在東面的陵園路口,有石階登山頂。山頂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座,山四周有景仰、橘香、積翠。龍吟等亭;環山路兩條,旁設石台、石凳,供遊人憩息。廣植花草樹木,濃蔭夾道。登山可覽城區全景,是城區游覽的好去處。
清風樓
位於舊市府大院後背最高點的古城牆上。始建於唐代,數易樓址及樓名。唐名觀風台,宋名清風樓,元名觀風樓,明復稱清風樓,清同治年間重建,改名魁星樓,後通稱清風樓。1992年重建,一座兩層,高1l米。登樓眺望,古時能飽覽「楓林樹色依天外,茅屋雞聲隔水東」的荒郊景色,而今則是「三江六岸橋相接,車似流水人如龍」的繁華景象了。
化州孔廟 化州孔廟
化州孔廟,又叫文廟、學宮,位於化州市的寶山南側,面向南蘭,宏偉壯麗,是當代有名的古建築。孔廟原為化州古鎮的文教中心,它包括崇聖祠、明倫堂、鄉賢祠、名宦祠、和石龍書院等建築群體。這些建築群體分布於寶山之南,重樓疊閣,十分壯麗。它與海南的文昌孔廟並雄於南粵。
化州孔廟歷經宋、元、明、清數朝,宋代嘉定2年(1209年),州守范良輔遷舊學府於州治南闕,這為孔廟的雛體。元、明二朝遷移重修,到清朝乾隆13年(1748年)復遷舊址,嘉慶5年秋至次年,最後確定孔廟規模和布局。孔廟前面有開闊的廣場,廟東為青雲路,直上是一座三間的明倫堂,明倫堂之左為學正署,再拾級而上是尊經閣,此閣3間,上下2層,原為教諭講課之堂。樓內藏有國學《十三經》、《廿一史》、《史鑒綱目》等。孔廟東西兩門各有中左右三門。進門「照壁」入目,照壁上有「天下文杷」柏木牌場一座,拾級上為「大城門」,門左側名宦祠,右側為鄉賢祠,下級為丹墀,丹墀左右為東西二廡,外有走廊直通正殿。正殿是大成殿,雕梁畫棟,盤龍飛鳳,十分瑰麗,頂層上閣由玲瓏剔透的木楔子疊承,飛檐翹起,殿蓋琉璃筒瓦,殿上二龍珠的陶瓷浮雕栩栩如生。大殿西有甬道通聯始建於崇禎年間的石龍書院,有長廊環回。自科舉廢止後,祀孔之風漸淡,孔廟漸改為學校,解放後為化州第一中學校址。現在主要建築「大成殿」「尊經閣」尚存。
南安冼太廟
位於長岐鎮南安圩,佔地面積234平方米高5.6米。明弘治元年(1488年)始建,重修於清末。博金疇山崗遣址 位於東山區博金村南。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錛,石網墜和石環,陶片有素麵夾砂紅陶、黑陶和印紋硬陶等.為新石器時代古人生活遺址。 江口嶺遺址 位於那務鎮京堂小學北面,出土器物有提梁壺,兩耳、四耳罐等陶器,鐵劍,石臼、石棒及夾砂陶、印紋硬陶碎片等。為秦漢時代人類生活遺址。 獨木舟工場遺址 位於長岐鎮石寧村西側鑒江河邊。先後出土一批東漢至魏晉間製造的獨木舟及半成品、原材料等。此處為古獨木舟工場。
冼太夫人廟遺址
在州署(今舊市委、市府)前面右側。始建於宋代,一座兩進。1953年建縣委辦公樓時拆毀。
范公墓址
位於城西二里石牛嶺南麓(今人民醫院留醫部後背)。北宋名臣、著名史學家范祖禹,元符元年(1098年)被貶至化州,未幾卒,葬於此。墓前建有玉光亭一座。1958年因建體育場被毀,至今尚未修復。
文筆塔——建於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在州治西南四里的羊屎嶺,塔高五層。塔身雖不算高,但由於它屹立於山巔,因此像一支指向蒼天的巨筆,幾十里外也能見到其風貌。鄉人附會說,正因為有了此文筆塔,州地才能代代出文人。往昔,騷人墨客常常結隊塔畔遊玩、謁拜。解放初該塔被廢。
文光寶塔
位於南津之東的千秋嶺上,為清道光年間州牧張邦泰墓建。塔高七層,層層八面,面面有門。塔心室上下由木梯連接,四面迴廊,可順層攀登,登上塔頂可眺望州城全貌。「鑒水飛帆」、「驪珠波光」等化州八景可盡收眼內。該塔毀於「文革」,州人為之惋惜。
珠光寶塔
在州北的北津渡口,塔高九層,始建於明代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仲春。該塔碑文為禮部尚書王弘海所撰。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又經州人集資重修。該塔高聳秀麗,八面銀花,任憑風雨侵蝕也不銹變。清江白塔,與文光寶塔遙遙相對,實在令人神馳。此塔廢於清末。
天木塔
在州南三十里楊梅的火石嶺上,建築年代無從考究。此塔高五層,八面呈樓閣形,其外觀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特點是:從底層到頂層,均用密集的木斗拱承托,結構精巧,獨具一格。因該塔是層水結構建築,又偏於一隅,早年已廢。
江湖塔
屹立於江湖墟邊。

⑤ 化州歷史名人有哪些

化州歷史名人
冼太夫人 名英 婚後長居化州(羅州石龍郡)中國巾幗第一人
楊一清 首輔(宰相)化州城人(祖籍雲南安寧) 晚年居丹徒 其才一時無兩,或比之姚崇雲
陳鑒 明末清初化州樂嶺村人 被中國科學院列為「阿凡提式機智人物」
陳王圭 化州樂嶺村人 刑部主事 江西右布政 浙江左布政 贊其為「藩臬清風」、「兩江名宦」
馮融 南朝梁羅州(今化州)刺史 是6世紀嶺南安定團結、社會發展政治局面的開拓者
李進 東漢高興郡(今化州)人 任交趾刺史部(轄地相當今廣東、廣西的大部分和越南北部、中部)刺史

還有:
范祖禹 著名史學家 從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在化州有范祖禹墓
甯龍躍 進士 在化州有甯龍躍墓
古化州狀元 林召棠
古化州 省主席祖先墓

⑥ 廣東化州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化州鼓樓 化州鼓樓
鼓樓,又名譙樓,鼓樓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化形態,值得大家細加考究。在化州縣政府大院前。是歷代州府、縣府的正大門,現為縣府、縣委的正大門。過去的樓上中廳置鍾鼓圖書為娛樂之所,故名。建於明嘉靖廿七年(1548年)。清康熙二年(1663年)全面整飾,擴建門面;乾隆十二年(1747年)再修建,民國廿六年(1937年)再修整。1986年春集資重修後,樓高13.1米,長11.4米,寬16.3米。佔地186平方米。改磚木結構為磚石混凝土結構。保持紅牆綠瓦,重檐翹角的古建築特點,上層四面回廓刻雲狀石欄,樓頂二龍戲珠。樓高門寬,正門前置石獅於左右。是縣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石龍勝跡——羅州城及石龍郡城遺址
位於化州鎮東北隅的舊城嶺。羅州城始建於南朝梁(503~557年),為土築,南宋以後毀。解放初城址尚清晰,牆基凸出地面一至數尺不等。城為方形,面積10萬平方米。石龍古城,坐北向南,其板築夯土,城基大都猶存。經實測,石龍古城,東起濱江佬村,西至桄榔山,南過黑泥城,水靠大德嶺。今絲綢廠的前門外,便是當日古城的高門樓。古城東西寬330米,南北大300米,周長1260米,總面積11.4萬平方米,公元570年,陳朝調馮寶任石龍太守,冊封冼夫人為石龍夫人,其地點就在這里。冼太夫人和馮寶一家人在這里生活的時間很長,當時的石龍古城,景色秀麗,市井繁華,弦歌聞於百里外。今天,石公嶺古碼頭,榕樹灣古流口和古道、跑馬場、停馬場遺跡還依稀可見。宋紹興三年(1133)郡守李丹於河西築城(即今之化州城),比之羅州古城大約要晚500至600年。當年城址從河東遷於河西,「飛梁就樹」的傳說一直流傳下來。梁、陳兩朝為羅州及石龍郡、高興郡的治所。陳封馮仆為石龍太守,冊封冼英為石龍郡太夫人,即駐此。
州署前(今市公安局大樓前),《太平寰宇記》說在「州南三里石龍崗上」,即指此(北宋以前州城在舊城嶺,故石龍崗在州南三里)。石龍勝跡不知幾許年代就已存在,南朝梁置石龍縣、石龍郡取名由此。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辯州改稱化州,亦取「龍能變化之義」,故名化州。古石龍崗上有石器出地面,形似龍首,有石潛江中,稱龍尾。龍首有石竅通江底,氣激則鳴,聲似鵝鳴而更洪亮。有時噴沙,晶瑩潔白。古人不明這種現象發生的科學道理,覺得怪異。有人說石龍是靈物.嗚則吉祥。明景泰七年(1456年)石龍鳴三日,楊一清誕主於州署,後來成為正德、嘉靖兩朝名臣,位至宰相。崇楨間州守趙仕錦在此開石龍井,復建亭立碑。有人說鳴則不祥,引來災異,故用鐵鑊、石塊堵塞石竅,建鼓樓以鎮之。明末瓦礫泥土逐漸堆積。入清以後,井平穴廢。但石龍則仍存在,被埋在地下,深約3米。 古八景 寶山積翠、立石中流、鑒水飛帆、驪珠波光、千秋夜月、龍崗盤石、鳳井鳴泉、登高野色為古八景。八景有的因景物變遷。已非昔日景點;有的則因建設被毀,不復存在。
尖崗嶺
古稱為「化州之鎮山。」地處廣東化州市中部的麗崗鎮。因其方圓數百里之中屬一峰獨秀,秀麗卓立,故又稱麗山。主峰海拔186米,方圓4.8平方公里。登高遠望,西北群山連綿,像大海碧波起伏;東南平原無垠,村落與田疇交錯。麗山有一奇,每當天寒霜凍,此山左右無霜,農作物不枯萎。
尖崗嶺以石景稱奇,石室位於山頂之東南側,深12米,寬15米,可容數十人席坐,為遊客憩息之所;石井位於山頂西面,井探45厘米,長50厘米,寬33厘米,井壁及井底均為花崗岩石,此井終年不枯,水清如鏡;石洞位於南側山坳,洞深不可測,當地群眾稱為「仙人洞」;石溪在仙人洞下,長20米,只聞水聲,不見流水,稱為「石底流泉」。此外,還有石台、石塔、石林、石床、石碟、石硯等,酷似物狀,重陽節麗山嶺上登山觀光人,人山人海,景觀迷人。山上還有玉皇宮、羅辨仙廟、載弄之璋、望月墳、蝴蝶谷、仙人台、仙人洞、羅仙翁、玄帝廟等景點。
中火嶂
位於廣東省化州城西10公里的石灣區境內,連綿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48米,山石壯觀,景色幽野,風光殊絕,如天上人間,被譽為粵西形勝,南國名山。 中火嶂巍峨險峻,登山張望,東方白練飛舞,南面水天一色,西側煙波萬頃,北地群山起伏。這幅天然畫卷,以其非凡的魅力和動人的神韻,震撼著遊人的心靈。怒放的桃金娘是中火嶂的一大奇觀。深春之時,登山而望,滿山的桃金娘樹鬱郁蔥蔥,枝上鮮花奼紫嫣紅,重重疊疊,置身其中,於萬花簇擁間恍如進入桃源仙境。由於毗鄰南海,山高林密,山間常見雲海,雲海形成之際,狂雲怒飛,鋪天蓋地,滿目青山瞬間為雲霧吞沒。
中火嶂的水色亦美。仙人潭風光旖旎,景色優美,兩岸青山連綿,田園泛綠,村舍井然,秋高氣爽時潭水清澈,雲影徘徊,一派鄉野風情。龍潭西側,有古榕三株,江中綠水悠悠,波光返照,樹下江風徐來,於此小憩,樂趣無窮。
中火嶂在我國歷史、軍事、文化上有著顯赫的地位。南朝宋代,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巾幗英雄的冼英曾在這里行兵布陣,對抗分裂勢力,有力的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宋代文人蘇轍、范祖禹,明末才子陳鑒、民國李宗仁等都曾經登臨此地,留下壯麗詩篇。
琉璃泉
在化州市新安鎮,有一口古老的水井,名叫「琉璃泉」。古往今來,泉水流不斷,觀泉的遊客也不斷。據《化州縣志》記載:琉璃泉坐落棧道旁,是路邊過關的旅客飲馬憩息的好地方。明崇禎年間,鄉民壁土建庵於此,取名「琉璃庵」,文人墨客常會聚這里賦詩品茗。一郡城清宮遭難出逃到此,化法名善果,隱於庵中,削發當了和尚,收小和尚五名作伴。他率眾在崖下挖鑿了「琉璃井」,摘葉作茗侍待行人。古人曾為此泉寫下了「茗飲一盞賽新羅」的詩句。自此,「來試名泉一勺甘」者蜂至。 琉璃泉水清如琉璃,它久旱不渴,比常水重5%,且久存不腐,即使沒有煮過,飲食也甘。用琉璃泉水泡本地出產的榕樹茶,茶色黃亮,香氣清幽,滋味醇厚,如飴似酒。附近一山村,老百姓常飲此泉,長壽者甚多。
寶山公園
位於今化州城區中心的寶山上,古為八景之一的「寶山積翠」。1964年辟為烈士陵園,1984年改建為寶山公園。面積約25000平方米。公園正門在東面的陵園路口,有石階登山頂。山頂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座,山四周有景仰、橘香、積翠。龍吟等亭;環山路兩條,旁設石台、石凳,供遊人憩息。廣植花草樹木,濃蔭夾道。登山可覽城區全景,是城區游覽的好去處。
清風樓
位於舊市府大院後背最高點的古城牆上。始建於唐代,數易樓址及樓名。唐名觀風台,宋名清風樓,元名觀風樓,明復稱清風樓,清同治年間重建,改名魁星樓,後通稱清風樓。1992年重建,一座兩層,高1l米。登樓眺望,古時能飽覽「楓林樹色依天外,茅屋雞聲隔水東」的荒郊景色,而今則是「三江六岸橋相接,車似流水人如龍」的繁華景象了。
化州孔廟 化州孔廟
化州孔廟,又叫文廟、學宮,位於化州市的寶山南側,面向南蘭,宏偉壯麗,是當代有名的古建築。孔廟原為化州古鎮的文教中心,它包括崇聖祠、明倫堂、鄉賢祠、名宦祠、和石龍書院等建築群體。這些建築群體分布於寶山之南,重樓疊閣,十分壯麗。它與海南的文昌孔廟並雄於南粵。
化州孔廟歷經宋、元、明、清數朝,宋代嘉定2年(1209年),州守范良輔遷舊學府於州治南闕,這為孔廟的雛體。元、明二朝遷移重修,到清朝乾隆13年(1748年)復遷舊址,嘉慶5年秋至次年,最後確定孔廟規模和布局。孔廟前面有開闊的廣場,廟東為青雲路,直上是一座三間的明倫堂,明倫堂之左為學正署,再拾級而上是尊經閣,此閣3間,上下2層,原為教諭講課之堂。樓內藏有國學《十三經》、《廿一史》、《史鑒綱目》等。孔廟東西兩門各有中左右三門。進門「照壁」入目,照壁上有「天下文杷」柏木牌場一座,拾級上為「大城門」,門左側名宦祠,右側為鄉賢祠,下級為丹墀,丹墀左右為東西二廡,外有走廊直通正殿。正殿是大成殿,雕梁畫棟,盤龍飛鳳,十分瑰麗,頂層上閣由玲瓏剔透的木楔子疊承,飛檐翹起,殿蓋琉璃筒瓦,殿上二龍珠的陶瓷浮雕栩栩如生。大殿西有甬道通聯始建於崇禎年間的石龍書院,有長廊環回。自科舉廢止後,祀孔之風漸淡,孔廟漸改為學校,解放後為化州第一中學校址。現在主要建築「大成殿」「尊經閣」尚存。
南安冼太廟
位於長岐鎮南安圩,佔地面積234平方米高5.6米。明弘治元年(1488年)始建,重修於清末。博金疇山崗遣址 位於東山區博金村南。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錛,石網墜和石環,陶片有素麵夾砂紅陶、黑陶和印紋硬陶等.為新石器時代古人生活遺址。 江口嶺遺址 位於那務鎮京堂小學北面,出土器物有提梁壺,兩耳、四耳罐等陶器,鐵劍,石臼、石棒及夾砂陶、印紋硬陶碎片等。為秦漢時代人類生活遺址。 獨木舟工場遺址 位於長岐鎮石寧村西側鑒江河邊。先後出土一批東漢至魏晉間製造的獨木舟及半成品、原材料等。此處為古獨木舟工場。
冼太夫人廟遺址
在州署(今舊市委、市府)前面右側。始建於宋代,一座兩進。1953年建縣委辦公樓時拆毀。
范公墓址
位於城西二里石牛嶺南麓(今人民醫院留醫部後背)。北宋名臣、著名史學家范祖禹,元符元年(1098年)被貶至化州,未幾卒,葬於此。墓前建有玉光亭一座。1958年因建體育場被毀,至今尚未修復。
文筆塔——建於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在州治西南四里的羊屎嶺,塔高五層。塔身雖不算高,但由於它屹立於山巔,因此像一支指向蒼天的巨筆,幾十里外也能見到其風貌。鄉人附會說,正因為有了此文筆塔,州地才能代代出文人。往昔,騷人墨客常常結隊塔畔遊玩、謁拜。解放初該塔被廢。
文光寶塔
位於南津之東的千秋嶺上,為清道光年間州牧張邦泰墓建。塔高七層,層層八面,面面有門。塔心室上下由木梯連接,四面迴廊,可順層攀登,登上塔頂可眺望州城全貌。「鑒水飛帆」、「驪珠波光」等化州八景可盡收眼內。該塔毀於「文革」,州人為之惋惜。
珠光寶塔
在州北的北津渡口,塔高九層,始建於明代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仲春。該塔碑文為禮部尚書王弘海所撰。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又經州人集資重修。該塔高聳秀麗,八面銀花,任憑風雨侵蝕也不銹變。清江白塔,與文光寶塔遙遙相對,實在令人神馳。此塔廢於清末。
天木塔
在州南三十里楊梅的火石嶺上,建築年代無從考究。此塔高五層,八面呈樓閣形,其外觀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特點是:從底層到頂層,均用密集的木斗拱承托,結構精巧,獨具一格。因該塔是層水結構建築,又偏於一隅,早年已廢。
江湖塔
屹立於江湖墟邊。

⑦ 廣東化州十大最好玩的地方 化州哪裡好玩 化州好玩的

化州鼓樓、石龍勝跡、尖崗嶺、中火嶂、琉璃泉、寶山公園 化州鼓樓
鼓樓,又名譙樓,鼓樓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化形態,值得大家細加考究。在化州縣政府大院前。是歷代州府、縣府的正大門,現為縣府、縣委的正大門。過去的樓上中廳置鍾鼓圖書為娛樂之所,故名。建於明嘉靖廿七年(1548年)。清康熙二年(1663年)全面整飾,擴建門面;乾隆十二年(1747年)再修建,民國廿六年(1937年)再修整。1986年春集資重修後,樓高13.1米,長11.4米,寬16.3米。佔地186平方米。改磚木結構為磚石混凝土結構。保持紅牆綠瓦,重檐翹角的古建築特點,上層四面回廓刻雲狀石欄,樓頂二龍戲珠。樓高門寬,正門前置石獅於左右。是縣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石龍勝跡——羅州城及石龍郡城遺址
位於化州鎮東北隅的舊城嶺。羅州城始建於南朝梁(503~557年),為土築,南宋以後毀。解放初城址尚清晰,牆基凸出地面一至數尺不等。城為方形,面積10萬平方米。石龍古城,坐北向南,其板築夯土,城基大都猶存。經實測,石龍古城,東起濱江佬村,西至桄榔山,南過黑泥城,水靠大德嶺。今絲綢廠的前門外,便是當日古城的高門樓。古城東西寬330米,南北大300米,周長1260米,總面積11.4萬平方米,公元570年,陳朝調馮寶任石龍太守,冊封冼夫人為石龍夫人,其地點就在這里。冼太夫人和馮寶一家人在這里生活的時間很長,當時的石龍古城,景色秀麗,市井繁華,弦歌聞於百里外。今天,石公嶺古碼頭,榕樹灣古流口和古道、跑馬場、停馬場遺跡還依稀可見。宋紹興三年(1133)郡守李丹於河西築城(即今之化州城),比之羅州古城大約要晚500至600年。當年城址從河東遷於河西,「飛梁就樹」的傳說一直流傳下來。梁、陳兩朝為羅州及石龍郡、高興郡的治所。陳封馮仆為石龍太守,冊封冼英為石龍郡太夫人,即駐此。州署前(今市公安局大樓前),《太平寰宇記》說在「州南三里石龍崗上」,即指此(北宋以前州城在舊城嶺,故石龍崗在州南三里)。石龍勝跡不知幾許年代就已存在,南朝梁置石龍縣、石龍郡取名由此。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辯州改稱化州,亦取「龍能變化之義」,故名化州。古石龍崗上有石器出地面,形似龍首,有石潛江中,稱龍尾。龍首有石竅通江底,氣激則鳴,聲似鵝鳴而更洪亮。有時噴沙,晶瑩潔白。古人不明這種現象發生的科學道理,覺得怪異。有人說石龍是靈物.嗚則吉祥。明景泰七年(1456年)石龍鳴三日,楊一清誕主於州署,後來成為正德、嘉靖兩朝名臣,位至宰相。崇楨間州守趙仕錦在此開石龍井,復建亭立碑。有人說鳴則不祥,引來災異,故用鐵鑊、石塊堵塞石竅,建鼓樓以鎮之。明末瓦礫泥土逐漸堆積。入清以後,井平穴廢。但石龍則仍存在,被埋在地下,深約3米。

古八景 寶山積翠、立石中流、鑒水飛帆、驪珠波光、千秋夜月、龍崗盤石、鳳井鳴泉、登高野色為化州古八景。八景有的因景物變遷。已非昔日景點;有的則因建設被毀,不復存在。 鐵屎嶂、斑瓜嶂 其中播揚鎮有豐富的葯材、香蕉、蠶桑、豐產林、水竹、優質水果等農產品資源,鎮內山水秀美,有化州第一、第二高峰鐵屎嶂(海拔579.8米)、斑瓜嶂(海拔577.5米)和扶蔭地生態風景區,山巒巍峨,景色秀麗,每年慕名而來游覽觀光人不計其數。景色迷人,為中國增添色彩!此處綠色環繞,青山綠水,實在是觀景的好地方。

尖崗嶺 古稱為「化州之鎮山。」地處廣東化州市中部的麗崗鎮。因其方圓數百里之中屬一峰獨秀,秀麗卓立,故又稱麗山。主峰海拔186米,方圓4.8平方公里。登高遠望,西北群山連綿,像大海碧波起伏;東南平原無垠,村落與田疇交錯。麗山有一奇,每當天寒霜凍,此山左右無霜,農作物不枯萎。 尖崗嶺以石景稱奇,石室位於山頂之東南側,深12米,寬15米,可容數十人席坐,為遊客憩息之所;石井位於山頂西面,井探45厘米,長50厘米,寬33厘米,井壁及井底均為花崗岩石,此井終年不枯,水清如鏡;石洞位於南側山坳,洞深不可測,當地群眾稱為「仙人洞」;石溪在仙人洞下,長20米,只聞水聲,不見流水,稱為「石底流泉」。此外,還有石台、石塔、石林、石床、石碟、石硯等,酷似物狀,重陽節麗山嶺上登山觀光人,人山人海,景觀迷人。山上還有玉皇宮、羅辨仙廟、載弄之璋、望月墳、蝴蝶谷、仙人台、仙人洞、羅仙翁、玄帝廟等景點。 中火嶂 俗稱大嶂或中火嶺,位於廣東省化州城西10公里的石灣區境內,連綿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48米,山石壯觀,景色幽野,風光殊絕,如天上人間,被譽為粵西形勝,南國名山。 中火嶂巍峨險峻,登山張望,東方白練飛舞,南面水天一色,西側煙波萬頃,北地群山起伏。這幅天然畫卷,以其非凡的魅力和動人的神韻,震撼著遊人的心靈。怒放的桃金娘是中火嶂的一大奇觀。深春之時,登山而望,滿山的桃金娘樹鬱郁蔥蔥,枝上鮮花奼紫嫣紅,重重疊疊,置身其中,於萬花簇擁間恍如進入桃源仙境。由於毗鄰南海,山高林密,山間常見雲海,雲海形成之際,狂雲怒飛,鋪天蓋地,滿目青山瞬間為雲霧吞沒。 中火嶂的水色亦美。仙人潭風光旖旎,景色優美,兩岸青山連綿,田園泛綠,村舍井然,秋高氣爽時潭水清澈,雲影徘徊,一派鄉野風情。龍潭西側,有古榕三株,江中綠水悠悠,波光返照,樹下江風徐來,於此小憩,樂趣無窮。 在化州河西鐵路旁,有下郭至中火嶺班車,直達中火嶺山腳,山腳下有一圩。 中火嶂在我國歷史、軍事、文化上有著顯赫的地位。南朝宋代,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巾幗英雄的冼英曾在這里行兵布陣,對抗分裂勢力,有力的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宋代文人蘇轍、范祖禹,明末才子陳鑒、民國李宗仁等都曾經登臨此地,留下壯麗詩篇。 琉璃泉 在化州市新安鎮,有一口古老的水井,名叫「琉璃泉」。古往今來,泉水流不斷,觀泉的遊客也不斷。據《化州縣志》記載:琉璃泉坐落棧道旁,是路邊過關的旅客飲馬憩息的好地方。明崇禎年間,鄉民壁土建庵於此,取名「琉璃庵」,文人墨客常會聚這里賦詩品茗。一郡城清宮遭難出逃到此,化法名善果,隱於庵中,削發當了和尚,收小和尚五名作伴。他率眾在崖下挖鑿了「琉璃井」,摘葉作茗侍待行人。古人曾為此泉寫下了「茗飲一盞賽新羅」的詩句。自此,「來試名泉一勺甘」者蜂至。 琉璃泉水清如琉璃,它久旱不渴,比常水重5%,且久存不腐,即使沒有煮過,飲食也甘。用琉璃泉水泡本地出產的榕樹茶,茶色黃亮,香氣清幽,滋味醇厚,如飴似酒。附近一山村,老百姓常飲此泉,長壽者甚多。 寶山公園 位於今化州城區中心的寶山上,古為八景之一的「寶山積翠」。1964年辟為烈士陵園,1984年改建為寶山公園。面積約25000平方米。公園正門在東面的陵園路口,有石階登山頂。山頂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座,山四周有景仰、橘香、積翠。龍吟等亭;環山路兩條,旁設石台、石凳,供遊人憩息。廣植花草樹木,濃蔭夾道。登山可覽城區全景,是城區游覽的好去處。 清風樓 位於舊市府大院後背最高點的古城牆上。始建於唐代,數易樓址及樓名。唐名觀風台,宋名清風樓,元名觀風樓,明復稱清風樓,清同治年間重建,改名魁星樓,後通稱清風樓。1992年重建,一座兩層,高1l米。登樓眺望,古時能飽覽「楓林樹色依天外,茅屋雞聲隔水東」的荒郊景色,而今則是「三江六岸橋相接,車似流水人如龍」的繁華景象了。 化州孔廟 化州孔廟
化州孔廟,又叫文廟、學宮,位於化州市的寶山南側,面向南蘭,宏偉壯麗,是當代有名的古建築。孔廟原為化州古鎮的文教中心,它包括崇聖祠、明倫堂、鄉賢祠、名宦祠、和石龍書院等建築群體。這些建築群體分布於寶山之南,重樓疊閣,十分壯麗。它與海南的文昌孔廟並雄於南粵。 化州孔廟歷經宋、元、明、清數朝,宋代嘉定2年(1209年),州守范良輔遷舊學府於州治南闕,這為孔廟的雛體。元、明二朝遷移重修,到清朝乾隆13年(1748年)復遷舊址,嘉慶5年秋至次年,最後確定孔廟規模和布局。孔廟前面有開闊的廣場,廟東為青雲路,直上是一座三間的明倫堂,明倫堂之左為學正署,再拾級而上是尊經閣,此閣3間,上下2層,原為教諭講課之堂。樓內藏有國學《十三經》、《廿一史》、《史鑒綱目》等。孔廟東西兩門各有中左右三門。進門「照壁」入目,照壁上有「天下文杷」柏木牌場一座,拾級上為「大城門」,門左側名宦祠,右側為鄉賢祠,下級為丹墀,丹墀左右為東西二廡,外有走廊直通正殿。正殿是大成殿,雕梁畫棟,盤龍飛鳳,十分瑰麗,頂層上閣由玲瓏剔透的木楔子疊承,飛檐翹起,殿蓋琉璃筒瓦,殿上二龍珠的陶瓷浮雕栩栩如生。大殿西有甬道通聯始建於崇禎年間的石龍書院,有長廊環回。自科舉廢止後,祀孔之風漸淡,孔廟漸改為學校,解放後為化州第一中學校址。現在主要建築「大成殿」「尊經閣」尚存。 南安冼太廟 位於長岐鎮南安圩,佔地面積234平方米高5.6米。明弘治元年(1488年)始建,重修於清末。博金疇山崗
遣址 位於東山區博金村南。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錛,石網墜和石環,陶片有素麵夾砂紅陶、黑陶和印紋硬陶等.為新石器時代古人生活遺址。 江口嶺遺址 位於那務鎮京堂小學北面,出土器物有提梁壺,兩耳、四耳罐等陶器,鐵劍,石臼、石棒及夾砂陶、印紋硬陶碎片等。為秦漢時代人類生活遺址。 獨木舟工場遺址 位於長岐鎮石寧村西側鑒江河邊。先後出土一批東漢至魏晉間製造的獨木舟及半成品、原材料等。此處為古獨木舟工場。

冼太夫人廟遺址 在州署(今舊市委、市府)前面右側。始建於宋代,一座兩進。1953年建縣委辦公樓時拆毀。

范公墓址 位於城西二里石牛嶺南麓(今人民醫院留醫部後背)。北宋名臣、著名史學家范祖禹,元符元年(1098年)被貶至化州,未幾卒,葬於此。墓前建有玉光亭一座。1958年因建體育場被毀,至今尚未修復。

文筆塔——建於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在州治西南四里的羊屎嶺,塔高五層。塔身雖不算高,但由於它屹立於山巔,因此像一支指向蒼天的巨筆,幾十里外也能見到其風貌。鄉人附會說,正因為有了此文筆塔,州地才能代代出文人。往昔,騷人墨客常常結隊塔畔遊玩、謁拜。解放初該塔被廢。

文光寶塔 位於南津之東的千秋嶺上,為清道光年間州牧張邦泰墓建。塔高七層,層層八面,面面有門。塔心室上下由木梯連接,四面迴廊,可順層攀登,登上塔頂可眺望州城全貌。「鑒水飛帆」、「驪珠波光」等化州八景可盡收眼內。該塔毀於「文革」,州人為之惋惜。

珠光寶塔 在州北的北津渡口,塔高九層,始建於明代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仲春。該塔碑文為禮部尚書王弘海所撰。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又經州人集資重修。該塔高聳秀麗,八面銀花,任憑風雨侵蝕也不銹變。清江白塔,與文光寶塔遙遙相對,實在令人神馳。此塔廢於清末。 天木塔 在州南三十里楊梅的火石嶺上,建築年代無從考究。此塔高五層,八面呈樓閣形,其外觀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特點是:從底層到頂層,均用密集的木斗拱承托,結構精巧,獨具一格。因該塔是層水結構建築,又偏於一隅,早年已廢。

⑧ 浙江楊梅什麼時候成熟,四種著名楊梅的成熟時間

楊梅是我國很出名的一種水果,紅紅的楊梅受到許多人的喜愛,而浙江就是盛產楊梅的地方,並且味道也是最好的,浙江的餘姚、慈溪、仙居、黃岩、文成、甌海、永嘉、蘭溪等地是楊梅的主產地,那麼浙江楊梅什麼時候成熟呢?楊梅的營養價值又如何呢?

一、浙江四種著名楊梅的成熟時間

楊梅中富含大量糖分,所以患有糖尿病的人盡量少吃,因為它會引起血糖升高,對病情有很大的危害,並且便秘的人也不宜多食楊梅,因為它的酸性物質會與胃酸一起刺激胃黏膜,極其容易引發胃潰瘍,讓本來排泄功能不好的人病情加重。

結語: 現在大家清楚了楊梅的出產時間與地點了吧,希望大家在炎熱的夏季能吃上自己喜愛的楊梅,但請大家少吃為宜,讓楊梅對自身有益,而不是危害自己的身體。

閱讀全文

與化州楊梅人過重陽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人60歲以後會得哪些病 瀏覽:247
父母把房過戶給我手續怎麼辦 瀏覽:965
2016退休金細則 瀏覽:30
染色體檢查前要做哪些准備 瀏覽:915
雜訊崗前體檢為什麼要查尿檢 瀏覽:600
50周歲還能交社保 瀏覽:298
中老年人必吃的健康食物 瀏覽:93
醫院怎麼開失能老人證明 瀏覽:618
2013年沈陽養老保險繳費基數 瀏覽:160
你們有退休金嗎英語怎麼說 瀏覽:440
70歲的人刑事犯罪規定 瀏覽:223
國家政策對軍人父母有哪些好處 瀏覽:899
70歲老人手指抽筋怎麼辦 瀏覽:170
幼兒繪畫重陽節 瀏覽:603
豐富老年黨支部活動 瀏覽:328
養老保險新政策2016每月交多少錢 瀏覽:591
黃岡哪個地方有養老院 瀏覽:412
安慶城鄉居民養老保險 瀏覽:456
高考體檢檢查有紋身怎麼辦 瀏覽:476
孝順的感人 瀏覽: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