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的重陽填空最好要兩個字的詞語
寧靜 [ níng jìng ]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 níng jìng ]
平靜;安靜;清靜寡慾,不慕榮利
近反義詞
近義詞
清靜 安定 寂然 安詳 安祥 寂寞 安謐 靜寂安寧 平和 安閑 平寧
B. 什麼的重陽節
重陽節簡介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的風俗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第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重陽詩篇
採桑子 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
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覽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於長安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南朝 陳)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沉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C. 什麼的重陽節填空最好要四字詞語
秋風習習的重陽節,耐人尋味的重陽節.
D. 描寫重陽節的詞語
描寫重陽節「滿城風雨」、「明日黃花」、「過時黃花」、「必里遲離」、版「遍插茱萸」。權
重陽節思念七律詩: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譯:獨自離家在外地為他鄉客人,每逢佳節來臨格外思念親人。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該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
(4)什麼的重陽節填空詞語擴展閱讀: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E. 描寫「重陽節」的詞語是什麼
滿城風雨 [ mǎn chéng fēng yǔ ]:城裡到處刮風下雨。原形容重陽節前的雨景。後比喻某一內事件傳播容很廣,到處議論紛紛。例句:他被捕的消息不脛而走,鬧得滿城風雨。
明日黃花 [ míng rì huáng huā ]:黃花:菊花。 原指重陽節過後逐漸萎謝的菊花。後多比喻過時的事物或消息。例句:舊地重遊,往事已成明日黃花,令人感傷。
過時黃花 [ guò shí huáng huā ]:黃花:菊花。重陽節後的菊花。比喻過了時的或失去意義的事物。例句:過了「3·5」,再談「學雷鋒」,難免讓人生出「過時黃花」的想法來。
必里遲離 [ bì lǐ chí lí ]:陰歷九月九日。
登高 [ dēng gāo ]:上到高處。 也特指重陽節登山的風俗。例句:天氣明朗時,登高望遠,方圓百里的景物盡收眼底。
茱萸 [ zhū yú ]: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爬山登高,臂上佩帶插著茱萸的布袋(古時稱「茱萸囊」)。例句:遙知兄弟登高處,便插茱萸少一人。
F. 描寫重陽節的詞語
描寫重陽節的詞語,示例:
【必里遲離】:bì lǐ chí lí,陰歷九月九日。作賓語;指重陽節。
【每逢佳節倍思親】:měi féng jiā jié bèi sī qīn,佳節:原指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指到了節日特別想念在外地親人的心情。作賓語、定語、分句;用於節日。
【滿城風雨】:mǎn chéng fēng yǔ,城裡到處刮風下雨。原形容重陽節前的雨景。後比喻某一事件傳播很廣,到處議論紛紛。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壞事。
【明日黃花】:míng rì huáng huā,黃花:菊花。原指重陽節過後逐漸萎謝的菊花。後多比喻過時的事物或消息。作賓語;比喻遲暮不遇。
【過時黃花】:guò shí huáng huā,黃花:菊花。重陽節後的菊花。比喻過了時的或失去意義的事物。作主語、賓語、定語;用於比喻句。
明日猶可待,座客亦徘徊.滄洲違宿諾,不醉重陽十五年,中有孤叢色似霜,今復幾人在.賓隨落葉散,不用登臨恨落暉,帽逐秋風吹.自作英王胄. 旅鬢尋已白,鄉書久不來. 臨觴一搔首,越女彈霜絲. 明年尚作南賓守,或可重陽更一來. 九日醉吟 【唐】白居易 有恨頭還白,聽吟偶置觴. 赤鯉涌琴高,白龜道馮夷.靈仙如彷彿,奠酹遙相知. 古來登高人,虛過重陽時.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岑參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霜威逐亞相,與客攜壺上翠微. 無過學王績,唯以醉為鄉. 閏九月九日獨飲 【唐】白居易 黃花叢畔綠尊前,猶有些些舊管弦.偶遇閏秋重九日, 東籬獨酌一陶然. 嘆時論倚伏,懷舊數存亡. 奈老應無計.我來不得意,笑酌黃花菊,殺氣傍中軍,無情菊自黃. 連山似驚波,合沓出溟海.揚袂揮四座,酩酊安所知. 齊歌送清揚.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竹枝》歌送菊花杯.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醉舞荷吾君. 橫笛驚征雁,嬌歌落塞雲. 邊頭幸無事.自從九月持齋戒. 九日題塗溪 【唐】白居易 蕃草席鋪楓葉岸,斯樂不可窺. 身從漁父笑,門任雀羅張. 問疾因留客,治愁或有方. 一為州司馬,三見歲重陽. 劍匣塵埃滿,蕭條巴子台. 去年重陽日,漂泊湓城隈. 今歲重陽日. 題輿何俊發,遂結城南期.築土按響山,俯臨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九日登巴台 【唐】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開. 閑聽竹枝曲重陽席上賦白菊 【唐】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淺酌茱萸杯,起舞亂參差,籠禽日月長.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日登山 【唐】李白 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為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
重陽節又是老人節,形容老人的詞語有:【白發紅顏】頭發斑白而臉色紅潤。
形容老年人容光煥發的樣子。【白發婆娑】婆娑:紛披的樣子。
形容滿頭白發的老年人的樣子。【鬢絲禪榻】鬢絲:鬢發如絲;禪榻:僧床。
本指老僧的生活。也指老年人所過的近似僧徒的清靜生活。
【白首如新,傾蓋如故】白首:老年;傾蓋:停車,初見。有人相識到老還是不怎麼了解,有人初次見面卻一見如故。
【白首相知】白首:白頭發,引申為時間長。意謂老年知己。
【白首之心】老年時的壯志。【不知老之將至】不知道老年即將來臨。
形容人專心工作,心懷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炳燭之明】點燃蠟燭,用以照明。
形容人到老年,好學不倦。【遲暮之年】遲暮:黃昏,比喻晚年。
指人至老年。【垂暮之年】垂:將,快要;暮:晚,老年。
快要到老年。介紹重陽節的文章:重陽節是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陽歷的十月二十六日,重陽節又稱為"雙九節""老人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徭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基本簡介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
重陽席上賦白菊 【唐】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九日登巴台 【唐】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開. 閑聽竹枝曲,淺酌茱萸杯. 去年重陽日,漂泊湓城隈. 今歲重陽日,蕭條巴子台. 旅鬢尋已白,鄉書久不來. 臨觴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九日題塗溪 【唐】白居易 蕃草席鋪楓葉岸,《竹枝》歌送菊花杯. 明年尚作南賓守,或可重陽更一來. 九日醉吟 【唐】白居易 有恨頭還白,無情菊自黃. 一為州司馬,三見歲重陽. 劍匣塵埃滿,籠禽日月長. 身從漁父笑,門任雀羅張. 問疾因留客,聽吟偶置觴. 嘆時論倚伏,懷舊數存亡. 奈老應無計,治愁或有方. 無過學王績,唯以醉為鄉. 閏九月九日獨飲 【唐】白居易 黃花叢畔綠尊前,猶有些些舊管弦.偶遇閏秋重九日, 東籬獨酌一陶然.自從九月持齋戒,不醉重陽十五年.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岑參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 橫笛驚征雁,嬌歌落塞雲. 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日登山 【唐】李白 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為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 題輿何俊發,遂結城南期.築土按響山,俯臨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彈霜絲.自作英王胄,斯樂不可窺. 赤鯉涌琴高,白龜道馮夷.靈仙如彷彿,奠酹遙相知. 古來登高人,今復幾人在.滄洲違宿諾,明日猶可待. 連山似驚波,合沓出溟海.揚袂揮四座,酩酊安所知. 齊歌送清揚,起舞亂參差.賓隨落葉散,帽逐秋風吹. 別後登此台,願言長相思.。
1.一年一度重陽,祝福大不一樣,生活喜氣「陽陽」,職場「陽陽」得意,幸福身邊徜「陽」,愛情沐浴陽光,心情陽光燦爛。
收下祝福吧!重陽節快樂!2.九月九,時重陽,遍插茱萸思念長;賞菊花,登高望,直抒胸臆喜洋洋;斜陽里,雁幾行,佳音頻傳福無疆;寄問候,訴衷腸,願你如意又安康。重陽節快樂!3.世上若有諍友,那就是如你對我那樣關懷的朋友。
願你擁有無窮無盡的幸福與歡樂,你的生活永遠美好,我的摯友,祝重陽節快樂!4.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又是過重陽,台榭登臨處,茱萸香墜。
5.老人和彗星之所以受到崇敬都是出於同一個原因他們都蓄有長胡須,都自稱能夠預料事變,祝重陽節快樂。
有「滿城風雨」、「明日黃花」、「過時黃花」、「必里遲離」、「遍插茱萸」
1. 滿城風雨[mǎn chéng fēng yǔ ]:城裡到處刮風下雨。原形容重陽節前的雨景。後比喻某一事件傳播很廣,到處議論紛紛。
出處:宋·釋惠洪《冷齋夜話》第四卷:「昨日宵卧,聞攪林風雨聲,遂起題壁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催稅人至,遂敗意,只此一句寄舉。」
例句:即使你知道了這個秘密,也沒有必要鬧得滿城風雨。
2. 明日黃花[míng rì huáng huā ]:黃花:菊花。原指重陽節過後逐漸萎謝的菊花。後多比喻過時的事物或消息。
出處:宋·蘇軾《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例句:現在流行的事物,過些時都成為明日黃花。
3. 過時黃花[guò shí huáng huā]:黃花:菊花。重陽節後的菊花。比喻過了時的或失去意義的事物。
例句:這消息早已成為過時黃花,毫無新聞價值。
4. 必里遲離[bì lǐ chí lí]:意為陰歷九月九日。
出處:《遼史·嘉儀志》:「九月重九日,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少者為負,罰重九宴。……國語謂是日為『必里遲離』,九月九日也。」
例句:待到必里遲離之時,我們定會重會。
5. 遍插茱萸[biàn chā zhū yú] :舊時民間節日風俗,流行於黃河中下游、淮河、長江流域等地。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時,民間采茱萸插戴頭上,亦有用茱萸製成囊佩帶的,俗信能驅邪治病。
出處: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例句:各式糕點裝點重陽盛宴,菊花做酒醞釀詩意生活,遍插茱萸足見兄弟情深。
過時黃花 拼音:guò shí huáng huā 解釋:黃花:菊花。
重陽節後的菊花。比喻過了時的或失去意義的事物。
滿城風雨 拼音:mǎn chéng fēng yǔ 近義詞:沸沸揚揚 反義詞:一片祥和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由於壞事 解釋:城裡到處刮風下雨。原形容重陽節前的雨景。
後比喻某一事件傳播很廣,到處議論紛紛。 出處:宋·釋惠洪《冷齋夜話》第四卷:「昨日宵卧,聞攪林風雨聲,遂起題壁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催稅人至,遂敗意,只此一句寄舉。」
例子:為什麼倒弄得鬧鬧攘攘,~的呢?(魯迅《花邊文學·零食》) 明日黃花 拼音:míng rì huáng huā 用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貶義,比喻遲暮不遇 解釋:黃花:菊花。原指重陽節過後逐漸萎謝的菊花。
後多比喻過時的事物或消息。 出處:宋·蘇軾《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例子:過時之物,曰~。(宋·胡繼宗《書言故事·花木類》)。
G. 形容重陽節的詞語有哪些
形容抄重陽節的詞語有:
必里遲離。
每逢佳節倍思親。
滿城風雨。
明日黃花。
過時黃花。
H. 根據「什麼的重陽」填空。
秋風習習的重陽
遭人冷落的重陽
金色的重陽
登高的重陽
寂靜的重陽
I. 用什麼四字詞語形容重陽節
有關重陽節的四字成語有很多,例如:闔家團圓、團團圓圓、闔家歡樂、闔家美滿、 燈火通明、張燈結綵、花團錦簇、瓜果飄香、皓月當空、普天同慶、張燈結綵、載歌載舞、盛會空前、皆大歡喜、五繽繽紛、歡聲笑語、流金溢彩、花團錦簇、錦上添花、蔚為壯觀、賞心悅目、響徹雲霄、鑼鼓喧天、鼓樂齊奏、歡聲雷動、彩旗飄揚、恭賀新喜、喜上眉梢、喜出望外、徹夜狂歡、笑語滿堂、扶老攜幼、翩翩起舞、燈火輝煌、光彩奪目、琳琅滿目、喜氣洋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