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才是真正的孝
孝順有「三種境界」:一是養長輩的身,保障長輩吃穿不愁;二是養長輩的心,讓長輩心情愉悅;三是養長輩的志,讓長輩活得有意義。真正孝順的人,「三種境界」都能夠做到,越孝順福報越多。1、養長輩的身,保障長輩吃穿不愁。「健康是最大的財富」,一個人身體健康,活著就是幸福,要是病怏怏的活著,其實是痛苦。作為父母,多半是年事已高,健康的身體更加重要,需要兒女關心。很多父母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希望留一點錢,給兒女,幫助兒女創業。但越是這樣,父母越是扛著病痛過日子,導致病痛加重。孝順父母的兒女,會常常帶著父母去體檢,提前防範病痛。要知道,身上無病,比你給再多的錢都好。當然,健康的身體,需要起碼的生活保障,衣食無憂才會活得踏實。很多年輕人,不僅自己不勞動,還當了啃老族,拿著父母的錢過日子,這樣的不孝,令人痛心。2、養長輩的心,讓長輩心情愉悅。人這一輩子,真正希望你過得好的人,沒有幾個,除了父母,也許你都找不到貼心人了。不管你走多遠,父母在地方,才是最溫暖的家,當你很累的時候,和父母聊天,心情總是會慢慢好起來。其實作為兒女,也要學會牽掛父母,在外混得如何,都沒有關系,常常告訴父母自己的行蹤,讓父母放心;經常問候父母,了解父母的想法,讓父母寬心;自己努力工作,走正道,還有錢寄回家,父母感覺舒心。做到了這幾點,就是養好了父母的心,大家都開心。3、養長輩的志,讓長輩活得有意義。活到老,學到老。一個人真正變老,不是因為年紀大了,而是失去了理想,過得越來越孤單,沒有了人生的樂趣,和時代脫節了。「愛人者,人恆愛之」,真正孝順的人,對父母孝順,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長輩也一視同仁,用行動去愛護長輩。同時,他也會得到長輩的愛,長輩總會把最好的財富都留給他,為他添加福氣。
B. 孝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孝的含義有:
(1)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廟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對象是死去的人,這帶有一定的宗教形式。
(2)傳宗接代。在西周人看來,祖先是我輩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續下去,生生不息。
孝順父母的四種境界
1、養父母之身:給父母錢財、給父母衣食,讓父母能夠衣食無憂,這叫孝父母之身,也是最初等級、為人子女基本的小孝。
2、養父母之心:在養父母之身的基礎上,急父母所急、想父母所想、陪父母聊天、帶父母出遊、讓父母高高興興、不使父母為自己憂心、不讓父母因自己憂愁,這是心理層面的孝,是中級的孝。
3、養父母之志:這是在前兩項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孝。達成父母的願望、或是實現父母未盡的理想,這些就是養父母之志,是高級境界的大孝。
4、養父母之慧:簡單地說,就是幫助父母建立正確的信仰,於信仰中重樹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走上終生光明的坦途,這是最頂級的孝,真正的至孝!
C. 孝的三種境界是什麼
孝順如下:
明朝思想家王陽明認為孝順有「三種境界」:一是養長輩的身,保障長輩吃穿不愁;二是養長輩的心,讓長輩心情愉悅;三是養長輩的志,讓長輩活得有意義。真正孝順的人,「三種境界」都能夠做到,越孝順福報越多。
簡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雲,字伯安,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漢族。明朝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書王華的兒子。
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進士,起家刑部主事,歷任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南京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等職,接連平定南贛、兩廣盜亂及朱宸濠之亂,獲封新建伯,成為明代憑借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嘉靖八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時年五十七。明穆宗繼位,追贈新建侯,謚號「文成」。萬曆十二年(1584年),從祀於孔廟。
D. 淺談孝道的四層境界
無論一個人多麼權傾朝野,富可敵國,還是多麼貧窮下賤,苦不堪言,其原因終究離不開孝字,因為孝才是人基本的福祿之根,若根不好,枝幹樹葉終究營養不良,子嗣也會受其直接影響。
孝是人根本的福祿,是人在世間基本的存活資糧,是否行好孝道,直接影響自己的基本生存質量,若在孝道上存在重大問題的人,不是疾病纏身,就是懷才不遇,曲志難伸,孝道直接決定財運,直接影響姻緣與婚姻,影響子嗣的成長,孝,可謂無人能不視之。
在孝道上有重大問題的人,忤逆仇恨父母,打罵父母,戕殺父母者,一定會得重大報應,此報應不是今生,便是來世。
樂見曾查過多例精神病患者,瘋子,在其頭部皆有黑氣迷漫,再深查因果,皆是有重大虧孝之人。 故而:不孝之人鬼神欺,更別談現實中想要好運氣了。
常頂撞父母,打罵父母者,會出現頭腦不清楚、頭頂有壓迫感、幻聽、抑鬱、自閉症、痴呆、偏頭痛、耳鳴、失眠,甚至出現附體纏身,皆是孝道缺失所致。
孝道的四個層次:
1.孝身:盡力滿足父母的衣食住行,疾病調理,讓父母吃飽穿暖,不挨餓受凍。俗話說舊病床前無孝子,說的就是孝身難。
2.孝心:時常了知父母的內心世界,順從他們的想法,想父母之所想,急父母之所急,不和父母在心念上產生對立。
3.孝意:幫助父母開心快樂,能常生喜悅,徹底脫離煩惱。盡力幫助完成父母的一些沒有完成的心願。
4.孝慧:幫助父母提升知識與格局,認識新鮮事物,增長智慧。父母因為年歲原因,很難與現代社會接軌,不要嫌棄父母不懂這個世界。若是修行者,引領父母接觸佛道,常修清凈心,增長父母的慧命。
以上四層,能做到一層的,都是孝子了,可見行孝之難。
現實中很多人認為給了父母錢財,就算孝敬了,我說這只算贍養費。
現在的80、90、00年代的人,很少接觸聖賢教育,基本不知道如何行孝道,處處與父母作對,要不就是對父母使喚索求,要不就對父母大吼大叫,要不就是仇恨父母管教嚴厲,要不就對父母陽奉陰違,父母已經不是父母,成了被使喚的傭人,成了兒女無成本的提款機,兒女因為過早過多的消耗福報導致更大的孝道缺失,故而很多孩子出現自閉症、抑鬱症、精神分裂、各種亞健康問題、性早熟、婚姻不好、姻緣難成等。
E. 孝順的三個境界
儒家講的孝其實是小孝,佛家的孝是大孝。儒家是孝順一世的父母。佛家是孝順無量劫的父母,使他們能夠離苦得樂。
F. 孝的三種境界是什麼
1、孝之始:養身
對父母的「孝」,最低境界是讓他們吃飽穿暖,有基本的醫療保障。
2、孝之中:養心
對父母的「孝」,第二個境界是尊重他們、理解他們,讓他們心情愉快。
3、孝之終:養志
對父母的「孝」,最高的境界是能夠繼承父志和成就一番事業。
(6)孝順的四個境界擴展閱讀:
百善孝為先,一個不孝順的人,就永遠和善良無緣。連自己的父母都容不下,對別人就更加看不順眼,感覺是眼睛裡有「沙子」,或者是得了紅眼病。
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是一個孝子,他認為孝順有「三種境界」:
一是養長輩的身,保障長輩吃穿不愁;
二是養長輩的心,讓長輩心情愉悅;
三是養長輩的志,讓長輩活得有意義。真正孝順的人,「三種境界」都能夠做到,越孝順福報越多。
G. 孝道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孝道的四重境界是什麼
孝有四個境界:孝身、孝心、孝志、孝慧。
一是孝身。即從身體上表現出來的孝道,如多做家務,從體力上與父母分擔壓力,用自己的力量為父母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
四是孝慧。當孩子們長大了,擁有了自己廣闊的世界,他們應該想辦法提高父母的智慧,讓父母可以盡情享受,甚至做自己已經做過的事情,得到他們最堅定的信仰支持,成為真正有權勢、不懼疾病和死亡的聰明老人。
“孝”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類倫理道德的基石,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它始終閃耀著永恆的光芒。
H. 孝敬父母有四層境界,你在哪一層
孝敬父母有四層境界:身、心、願、慧。
第一層孝敬父母之身 ,就是讓父母吃得飽、穿得暖、行得安全、住得舒服,這是最基本的孝敬;
第二層孝敬父母之心 ,就是子女的言行,要讓父母安心,不能讓父母操心,盡可能讓父母感到驕傲、自豪;
第三層孝敬父母之願 ,就是傾盡所有所能,完成父母餘生心願、夙願,哪怕是坐一次飛機,爬一次爬長城,拜訪一次老友;
第四層孝敬父母之慧 ,就是耐心幫補父母的慧心,比如教會父母使用智能手機,方便父母子女間的溝通、感知體驗外界的精彩等,讓父母與時代同頻共進。
孝敬父母的四層境界,由低到高,由淺入深,依次遞進,構成完整的孝敬。
對普通百姓而言,大多數在第一、二層做得較好,在第三層做得一般,做到第四層的就難能可貴了。
孝敬父母既是子女對父母必須盡的責任義務,更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對任何人都不例外。
如果把我們的一生比成一棵樹,那麼父母、爺爺奶奶、曾祖父母以及我們的祖宗是樹根,我們是樹身,兒女、子孫是樹枝樹葉。
只有將樹紮根在肥沃的土壤中悉心澆灌,大樹才能粗壯挺拔,枝繁葉茂。
父母和祖輩是我們生命的基礎,我們身體里的生命信息都傳承自父母和祖輩,父母和祖輩就活在我們的血脈中。父母和祖輩造就了我們的生命,是我們生命的根基。
很多人過得痛苦和不幸福,就是因為與父母和祖輩斷了「根」。
何謂與父母和祖輩斷了「根」?
就是指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由於感覺著父母、祖上等長輩親人們的做法和行為,違背了自己的心意,讓自己感覺心靈受到了傷害,對父母祖上產生了諸如「疏遠、排斥、對立、對抗、不接受、不認可、看不起、引以為恥、恐懼、怨恨、不滿、逃離等等負面情緒」,這就是「斷根」。另外,因為父母怨恨長輩或者父母之間互相怨恨,自己就介入到親人們的因果中間,對父母或長輩親人起了種種負面的念頭,這也是斷根。
與父母和祖輩斷了「根」的危害性非常大,主要表現為:
對父母不恭敬、與父母斗氣、頂撞、反感、求認可、求關愛等等;
叛逆、厭學、自閉、早戀、沉迷網路、自卑、自負、自傲等等;
婚姻不順、怨恨、邪淫、出軌、找小三、墮胎殺生等等;
身體上會出現各種疾病、最嚴重如癌症等。
所以斷根對人的健康、事業、家庭,甚至對整個人生的危害都是相當大的,必須加以處理。
想要獲得幸福美滿的家庭、扭轉人生的命運,根源都在於與我們的父母祖宗連根。
孝敬父母、尊敬祖輩就是尊敬自己,供奉祖輩就是給自己的生命養料。
祭祖就是找到自己的根,跟自己的生命根本對話。經常祭祖連根養根,可以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也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力量,獲得人生的幸福。
連根 。連根就是恢復與父母、祖輩的連接關系,「連上根」就會感覺到,與父母祖上之間的隔閡去除了,心意通達了,內心溫暖了,心敞亮了,感覺到生命有了依靠,有了靠山、人也變得更加自信、更加堅強,感覺到父母尊長怎麼做都是為自己好的。
養根。 養根首在盡孝。與父母連上根,也並不是一勞永逸了,還得把根養好。
怎麼把根養好?就一句話:讓父母祖宗樂起來!
怎樣讓祖宗樂起來?惟有盡孝!
首先我們要明白「三命」的道理,從家庭的角度來看,老人是「天命」,兒女是「陰命」,夫妻是「宿命」。
可是我們多數人對於「老人」這個天命重視不夠,把精力過多地用在「兒女」這個陰命上了。結果真的很糟糕,弄得老人沒有很好地贍養,兒女也叛逆等等,全家一團糟!
這就是忘了老人是家庭的根,兒女是花葉果實,忘記了養根護根,不往樹根上施加養料,總往花葉果實上面灑水施肥,不光效果不好,反而把花葉果實給燒壞了。
所以,盡孝決不只是做一堂功課,做幾次內觀的問題,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孝敬老人的性心身!
孝身,為老人解決衣食住行等生活問題。
孝心,通達老人的心意,不給老人添心事,幫助老人了卻心事。
孝性,對老人恭敬愛戴,讓老人心情暢達地安度晚年。
若父母健在的話,要時常回家陪伴父母、給父母打電話,鼓勵父母完成父母的心願,認同父母,逗父母開心,幫老人立志學習傳統文化等等。
護根。 護根有兩大方法: 繼承祖德,傳承家風;決不做有損祖德的事情。
盡孝,不僅僅是要贍養老人,它還包括許多方面,從反面來說:
子女不好是虧孝;
夫妻不和是虧孝;
兄弟不睦是虧孝;
工作不忠是不孝。
所以人必須要圓滿了倫常關系,才算真正的盡孝了。父母已經往生的話,可以多和子女說長輩的恩德恩情,將祖輩的德光發揚光大。
孝敬父母最基本的四種方法,要常常做,做到更好!
找父母的好處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
看父母的長處 :養我們的恭敬心,沒有恭敬心的人,則消自己的福報;
知父母的苦處 :父母發脾氣時,要當苦處,養我們的慈悲心,只可幫不可怨。我們有能量也會點燃父母的能量。
明父母的恩德 :對於父母的對自己點點滴滴的恩德恩情關心關愛,都要一一憶念出來,存於心中。
I. 《孝經》明確提出孝的境界包括
《孝經》明確提出孝的境界包括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原句:「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譯文:人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
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詩經·大雅·文王》篇中說過∶『思念你的先祖,修養自己的德行。』
(9)孝順的四個境界擴展閱讀
《孝經》,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諸德之本,認為「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
《孝經》首次將孝與忠聯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推而廣之,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對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統而詳細的規定。
參考資料:網路-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