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孝心閱讀理解題原文及答案
孝心是捶不完的背,孝心是一句真摯的話,孝心是一杯喝不盡的茶。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孝心》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歡迎大家參閱。
《孝心》閱讀原文
第一次配了這輛公車,他就想回老家看看父母。
老家離縣城不遠,是黃河故道上的一個小村莊,幾十戶人家。父母大半輩子就在這故道上種糧扒食、栽藕撈魚,整天一身塵土兩腿泥。上學時他就想,等以後有了條件,一定將二老接到身邊,讓老人家好好享享清福-—父母養育之恩,當兒女的一生一世也報不完哪!
大學 畢業 後在縣政府謀到一份不錯的工作,幾年後就當上了科級幹部,結婚生子,還有了一套面積不小的房子。搬進新居,他就想把大和娘接來一起住-—“大”是這一帶鄉下延續了千年的對父親的稱謂。
大和娘來了。進了屋,二老的眼睛瞪得老大,坐不敢坐,腳不知道往哪兒放。愛人熱情地邀老人幾個房間都看了一遍。
娘驚嘆道,乖乖兒,你這不是到天堂了么?
愛人說,比你兒強的人太多了——我們才只有這一套房子!
大聽了,直咳嗽,像是被啥嗆住了,唇上的鬍子抖著。用手一抹,咳嗽算是止住了,鬍子卻還在抖動。
他知道大的脾氣,就岔開話頭,說,您二老就住下吧,房間也早收拾好了,想吃啥給您弄啥,中不?
不中,不中,你娘和俺離不開家。
這不就是家嗎?
這不是家,是館堂,俺這身子咋也不能落這兒。
愛人說,聽老的,聽老的。
就這樣,父母來了,看看就走,從不在城裡過夜。
就在昨天,他被補選為主抓科技的副縣長,當天就給他配了這輛車。車雖然舊,可車況不孬,適於下鄉。於是,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回老家看看。
車行不到半個小時就到莊裡了。一進這熟悉的農家院,只見老爹擺弄著一根繩子,卻不見娘,就問,大,我媽哩?
父親額上的筋綳緊了,說,啥時喊起媽來了,俺只知道你有個娘。
喊啥不一樣?
父親說,你也喊俺爸吧——燒死你啦!
大,我不是那個意思。
父親看看他,問,你是咋回來的?
他指指院外的小車,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說,坐它回來的!
父親說,小兒,俺也想坐坐車,很多年沒坐過了。
大,上車!
俺不坐它——坐不慣。
怎麼啦?
俺坐慣了土車子——這洋玩意硌腚。
還是這車舒坦。
小兒,身子是舒坦了,心裡可生賴了……
那你想坐啥車?
大朝院子的一角努努嘴,喏!
那裡放著一輛老式手推車,旁邊還有一隻羊。看到這輛車板都開了縫的舊物,他就想起了上大學前的那些日日夜夜——就是靠這輛車,父母風里來雨里去,頂起了家裡的一片天。
視線里,父親蒼老的背影和那些歲月留下的畫面疊合在一起:大不止一次坐過這車,他也不止一次用這車拉過大!
走唄!父親一聲喚,他便不由得應了一聲,好嘞!
車把已掉轉過來,那隻羊也被拴在車後。
大,咱上哪兒去?
找你娘去。
俺娘在哪兒?
在東地摘豆角兒。
他兩手抓起車把,看大坐牢穩了,弓背拉車往外走。剛出院子,司機見狀慌得趕緊開門下車,一溜風跑過來。
大爺,你咋能叫縣長拉車!
他不是縣長,是俺兒!
我來,我來!司機要奪車把。
你上車里坐著去,我和俺大拉拉呱兒。
司機搖搖頭,翻翻眼皮站定了。
出了庄,田野吹來的風好爽。車後的羊不住地咩咩叫。越走,他的步子越輕快。莊裡人見了,熱情地與這爺兒倆打招呼。打罷招呼,扭臉笑去了。
父親說,小兒,只要你回家,見人該喊啥喊啥,可別裝大——騾子馬大了值錢,人大了不值錢——你就是當了市裡、省里的官兒,也別忘了你是從這莊裡走出去的,你可別忘了你是誰!
他說,大,我知道了。接著又說,大,我想和你商量個事兒。
小兒,啥事?
我想這車該換了,換一輛電動三輪也好。
父親說,想著哩,是該換了——這事你不用操心。有俺和你娘哩……
他停下腳步,回頭看看大,眼裡亮晶晶地閃著什麼。
咋不走了?
他強壓淚水,聲音哽咽地說,大,我這當兒的都不知道該怎麼孝敬您您才舒心。
小兒,百姓是父母,你把百姓的事辦好,就是對大和娘的最大孝敬!
大,兒記住了!
(選自《第六屆小小說金麻雀獎獲獎作品》,灕江出版社)
《孝心》閱讀題目
19.小說的第二段有什麼作用?(4分)
20.分析小說中劃線的兩個 句子 的表現手法和表達效果。(4分)
(1)大聽了,直咳嗽,像是被啥嗆住了,唇上的鬍子抖著。用手一抹,咳嗽算是止住了,鬍子卻還在抖動。
(2)出了庄,田野吹來的風好爽。車後的羊不住地咩咩叫。
21.小說中的父親有怎樣的性格特徵?(4分)
22.你認為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為什麼?(6分)
《孝心》 閱讀答案
19.交代了“他”父母的身份和生活環境,暗示了老人的品質;(2分)點出了“他”孝敬父母的心理,為下文“他”與父親在盡孝問題上的分歧做鋪墊。(2分)
20.(1)運用細節(動作)描寫,突出了“大”對兒媳攀比心理的不滿以及想發作而不能的復雜心情。(2)運用環境(景物)描寫,襯托出我與父親親切交流後的輕松愉快心情。(4分,每句2分,手法和效果各1分)
21.(1)作為農民:①吃苦耐勞;②朴實本分;(2)作為父親:①關愛兒子的成長;②心中有大愛。
22.示例:①是“他”。(1分) ②小說的題目“孝心”突出了“他”的性格特徵,“孝心”作為線索貫穿全文,小說的主要情節圍繞著他的“孝心”展開。(2分)③“他”的形象具有鮮明的典型性,他的“孝心”代表了許多人的心願,同時,在他身上寄寓了小說的主題:百姓是父母,把百姓的事辦好,就是對大和娘的最大孝敬。(3分)(回答主人公是“父親”也要涉及情節、人物形象、主旨三方面闡述理由)
猜你喜歡:
1. 略談孝文化閱讀題答案
2. 孝乃德之本閱讀題答案
3. 論孝順閱讀練習及答案
4. 一夜長大閱讀理解題附答案
5. 閔子騫孝順閱讀練習及答案
❷ 孔子論孝的三個層次分別是
孔子「孝」論包括三個層次:
一、是「能養」,即贍養和養護父母;
二、是繼承父志,完成父業,並使父之事業發揚光大;
三、是要從內心裡對父母充滿愛意。
孔子孝論的三個層次是依次展開的,亦是逐次上升而升華的。第一維度與第二維度是對當時社會普遍觀念的認可,是對當時世俗觀念的概括與總結,也是作為人子的本分。
但一個人只是盡到自己作為人子的本分還不夠,更為重要的是要具有發自內心的對於父母真誠的愛意。第三個維度才是問題的根本,才是孔子孝論的核心。
(2)論孝順答案擴展閱讀:
孔子在書中提到的孝論:
1、孝要有必要的物質供養
衣食住行,都照顧好父母,這是孝的最基本的方面。但是孔子在這里卻說得很少。大概以為這是最低層次的要求了,可以略而不論。當時的人們認為,能養活父母,服勞先食,這就是孝了。但孔子認為,這還算不上孝。孔子對孝的要求非常之高。
2、孝要讓父母精神愉悅
使父母精神愉快,心情舒暢,這是高層次的孝。孝必須敬。孔子說,單是養活父母,還不能算孝。供養父母,好吃好喝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嚴肅認真,心存敬意,孝敬,孝順。在父母面前要和顏悅色。
3、孝要遵守禮制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無違」就是按禮而行,不違禮制。具體地講,就是父母活著,要按禮制來奉養他們,比如穿什麼等級的衣服、坐什麼等級的車子、吃飯時奏什麼樂跳什麼舞等;父母去世,要按禮制來安葬他們,以後也要按禮制來祭祀他們。
4、孝要能繼承父親的遺志
孔子說:「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就是說,在父親去世三年之內,對父親所用的人、所交的友、行事的規則,都不加以改變,可以算是孝了。這體現了對父親的尊重。
❸ 結合《論語》中「孝」的內涵,談談你是如何孝順父母
孝就是出自內心的愛與敬、孝就是要每天微笑面對父母、孝順就是做好自己。
孔子告訴子游,真正的孝順,是發自內心的愛父母發自內心地敬父母。如果沒有內心的真誠,我們撫養父母,和養小狗、小貓等寵物又有什麼區別呢。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則。
簡介
孔子告訴子夏,真正的大孝,不是給父母吃好的,穿好的,而是要讓他們內心高興。如何高興呢就是要每天給父母好心情好臉色。所以孔子說「色難」。孔子點到了人性的弱點和死穴。我們往往把最溫暖的微笑給了陌生人,但對我們最親近的人,卻吝嗇那一點微笑。
孟武伯是個官二代,或許還是一個頑劣的、整天做壞事的孩子。孔子告訴他,你們家什麼也不缺,你要是孝順,你就做最好的自己,讓你的父母不擔心你做壞事,而是擔心你是否生了病。
做最好的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不要讓父母擔心你做違法犯罪的事情,不要讓父母蒙羞丟臉,要讓父母臉上有光,這才是最大的孝順。
❹ 怎樣做才能算是孝順父母
好好工作,做為父母的孩子要有自信自尊,自立有擔當和責任心,別讓父母為我們操心,努力進取,讓父母安心幸福生活這就是孝順父母
❺ 由孔子論孝看「因材施教」
孔子始終主張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論語中孔子對孝的回答就是根據不同的弟子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當時孔子正處於三桓當政的時期。即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在掌管魯國的政事。孟懿子是孟孫氏的掌門人。他尊孔子為師,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他們之間的關系雖然此時為師生,但實際上更是君臣。
孔子的回答,孟懿子沒有繼續追問,但在樊遲為孔子駕車的時候,孔子將這番話說給他聽的時候,他不明白「無違」的真正含義。而他又真正地想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兒,於是孔子給他做了解釋,那就是不管父母生與死,都要以禮對待。
他為什麼會給孟懿子這個答案呢?原因很簡單,我們在《論語》八佾第三中就能看出來。三桓當政做了很多越軌的事兒。
比如說:「八佾舞於庭」、「三家者以《雍》徹」等。都顯示了他們對禮的僭越。他們竟然用天子祭祀的規定排列舞蹈,用天子祭祀的樂曲作為家族祭祀的禮樂。
很顯然,孔子是針對他作為一個僭越禮的掌門人所給出的孝的勸告。但他們作為君臣的關系,孟懿子不追問,孔子就沒有給他進一步解釋。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兒子,他與他父親是不一樣的,他沒有承擔那麼大的責任。因此,孔子說:「父母唯其疾之憂。」孔子所指向的僅僅就是對父母等長輩的孝的勸告。
子游,姓言,名偃,比孔子孝四十五歲,是孔子的一個平民學生。不難看出,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樣的,有別於對貴族的回答。
他回答貴族學生的時候,點到為止。如,他回答孟懿子的「無違」和孟武伯的「父母唯其疾之憂」。如果對方追問,他可能會解釋,但不追問他是不會主動解釋的。
而孔子跟子游說得就特別明白,還用了狗和馬的比喻來進一步解釋給他聽。告誡子游不要認為讓能養父母就是孝順,還必須尊敬。如果沒有尊敬的態度,跟養狗和馬沒有區別。
子夏也是一個家境貧困的學生,孔子對他的回答也做了詳盡的解釋。他告誡子夏不能認為讓父母有吃有喝,幫父母做事兒了就是孝順,而要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
孔子時刻踐行著他所倡導的因材施教,在很多方面我們都可以學習到他的這一做法,尤其是在回答弟子問孝的問題上比較集中。
❻ 論語論孝五則文言文翻譯
這回好了吧~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傳授的學業是否不曾復習?」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了解別人。」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原文】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譯文】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做事要勤快。」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
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後一說較為可信。
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范。
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
《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
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於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於。
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
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准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評析】 有若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麼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
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於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
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餘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構,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系,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系。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發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
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
孝悌說是為封建統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務的,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判別,拋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的內容,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面所應有的作用。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後一說較為可信。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范。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於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於。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准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評析】
有若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麼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於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餘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構,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系,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系。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發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孝悌說是為封建統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務的,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判別,拋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的內容,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面所應有的作用。
1、父親(長輩)在的時候,考察這個人的志向是不是真的和父親長輩的要求相符,父親長輩去世之後觀察他的行為是否還和以前一致。父親去世之後能夠有三年遵從父親長輩的傳統,這就稱得上孝了。」
2、孟懿子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之後,樊遲為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他這件事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不要違背。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依禮來侍奉他們;當他們去世之後,又要依禮來安葬及祭祀他們
3、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做父母的總是為孝子的疾病發愁."
4、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能奉養父母就被認為是孝了。可狗和馬,都有人養;如果內心不敬,又用什麽來區別這兩者呢?」
5、子夏問:「怎樣是孝道?先生說:「 難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勞,有了酒食先讓年老的吃這就是孝了嗎?從第二個開始!!!
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原文,所以就先不譯呢,如果是可以聯系我QQ285516110
《論語》
一、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10分)
孟懿子①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②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
[注] ①孟懿子:魯國大夫,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謚號。②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孔子弟子。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4分)
(1)父母在世時,要依禮來侍奉他們;當他們去世之後,又要依禮來安葬及祭祀他們。
(2)今之孝者,是謂能養。(3分)
(2)今日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供養照顧父母。
2、這段話體現了孔子怎樣的教育思想?(用自己的話回答)(3分)
2、體現了孔子因材施教,對待不同的人,他的回答都不一樣。
二、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①,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論語·里仁》)
[注] ①楊伯峻說,「『得之』應該改為『去之』」。(《論語譯注》)可從。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1)財富與地位,這是人人都嚮往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們,就寧可不享受。
(2)君子哪怕吃一頓鈑的時間也不能違背仁,倉促的時候必定立足在仁上,生活顛沛困頓的時候也必定立足在仁上。
(2)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2、孔子在文中提出一個什麼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
2、作為君子就必須重視仁德修養,不論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離開仁德。
三、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論語??述而》)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1)出仕就去實行我的主張,否則就把它收藏起來,等待時機,只有我和你能做到這點罷了。
(2)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2)空手斗虎,涉水渡河,就算丟了性命也不後悔,我不同這樣的人共事。
2、在這段文字中體現了孔子怎樣的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
2、做事不可蠻干,應善於謀劃
四、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①也!上好禮, *** 莫敢不敬;上好義, *** 莫敢不服;上好信, *** 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②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論語·子路》)
[注] ①樊須:即是樊遲。②襁:又稱背單,背負小孩用的布單或布帶。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
(1)樊遲向孔子請教種莊稼。孔子說:「這我不如老農民。」
(2)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2)那麼四方百姓就會背著孩子來投奔,哪用得著自己去種莊稼。
2、孔子在這段文字中的觀點是什麼?(用自己的話回答)
2、當權者應做到好禮儀,愛好道義,講誠信。
五、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論語·季路》)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1)年輕時,血氣未穩定,要警惕的是貪戀女色;
(2)到了老年時,血氣已經衰退,要警惕的是貪得無厭。
(2)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2、文中體現了孔子什麼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
2、人應該要隨時嚴格要求自己。
《論語》五則翻譯:
孔子說:「仲由啊,讓我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人才是聰明的。」
原文: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十則原為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的一課,選自《論語譯注》。《論語》記載了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文集,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6)論孝順答案擴展閱讀:
孔子說這段話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要實事求是。要有誠實、謙虛的態度,不要不懂裝懂。
一則,就是《論語》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則見於《學而》篇,第三、四、五則見於《為政》篇,其內容都與學習和為人處事有關,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其中一共有20卷。
1。子路問孔子如何侍奉君主。孔子回答,不要欺騙,要犯顏直諫。
2.子張問如何才能使自己到處都能行得通。孔子說:「說話要忠信,行事要篤敬,即使到了蠻貊地區,也可以行得通。說話不忠信,行事不篤敬,就是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站著,就彷彿看到忠信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面前,坐車,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刻在車轅前的橫木上,這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腰間的大帶上。
3.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真不知道他怎麼處世,這就像牛車沒有輗,馬車沒有軏一樣,那車怎麼能走呢?」
4.孔子說:做人疏狂卻不直爽,知識有限卻不謹厚,才能不足卻不信實,這樣的人,我也不知該如何說才好了.
5. 子貢向孔子請教治理國家的辦法。孔子說,只要有充足的糧食,充足的戰備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貢問,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人都難逃一死,但如果沒有人民的信任,什麼都談不上了。
《論語》一、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10分)孟懿子①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②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注] ①孟懿子:魯國大夫,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謚號。②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孔子弟子。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4分) (1)父母在世時,要依禮來侍奉他們;當他們去世之後,又要依禮來安葬及祭祀他們。(2)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3分)(2)今日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供養照顧父母。 2、這段話體現了孔子怎樣的教育思想?(用自己的話回答)(3分) 2、體現了孔子因材施教,對待不同的人,他的回答都不一樣。
二、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①,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論語·里仁》)[注] ①楊伯峻說,「『得之』應該改為『去之』」。(《論語譯注》)可從。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1)財富與地位,這是人人都嚮往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們,就寧可不享受。(2)君子哪怕吃一頓鈑的時間也不能違背仁,倉促的時候必定立足在仁上,生活顛沛困頓的時候也必定立足在仁上。
(2)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2、孔子在文中提出一個什麼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 2、作為君子就必須重視仁德修養,不論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離開仁德。
三、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論語??述而》)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1)出仕就去實行我的主張,否則就把它收藏起來,等待時機,只有我和你能做到這點罷了。(2)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2)空手斗虎,涉水渡河,就算丟了性命也不後悔,我不同這樣的人共事。 2、在這段文字中體現了孔子怎樣的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2、做事不可蠻干,應善於謀劃四、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
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①也!上好禮, *** 莫敢不敬;上好義, *** 莫敢不服;上好信, *** 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②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論語·子路》)[注] ①樊須:即是樊遲。②襁:又稱背單,背負小孩用的布單或布帶。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樊遲請學稼。
子曰∶「吾不如老農。」 (1)樊遲向孔子請教種莊稼。
孔子說:「這我不如老農民。」(2)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2)那麼四方百姓就會背著孩子來投奔,哪用得著自己去種莊稼。
2、孔子在這段文字中的觀點是什麼?(用自己的話回答) 2、當權者應做到好禮儀,愛好道義,講誠信。 五、閱讀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論語·季路》)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1)年輕時,血氣未穩定,要警惕的是貪戀女色;(2)到了老年時,血氣已經衰退,要警惕的是貪得無厭。(2)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2、文中體現了孔子什麼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2、人應該要隨時嚴格要求自己。
❼ 九年級語文蓉城學堂閱讀周練85頁現代文閱讀《論孝順》
13.(3分)我們應該對自己的父母報之以孝。(或百善孝為先)
14.(3分)不能,因為第3段從內我國古代角度論證了容父慈子孝的關系,第4段從西方文化入手論證了一些人的對孝順的誤解,這正和第1段相照應,所以不能調換。
15.(3分)道理論證通過引用《說文解字》對孝的解釋和《詩經》的話,充分有力的證明了論證了應該孝順自己的父母。
16.(3 分)漢文帝劉恆,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