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陽節是什麼節日呢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⑵ 我們的節日一一重陽節作文400字
重陽節是老人的節日。重陽節里,我們應該給老人送上一句祝福,遞上一張賀卡。在內那個重陽容節里,我做了這樣一件事。
重陽節到了,我尋思著要給爺爺奶奶送什麼禮物。一邊的小王啟發我:「重陽糕怎麼樣?」我想了想,裝出生氣的樣子:「拜託,我爺爺奶奶又不在上海,寄過去不發霉才怪呢!」突然,一個念頭清晰地從我腦海中閃過:有了!
我急忙跑回家,翻箱倒櫃地找出了兩張精美的信紙和一隻小魚暖手袋。我記得奶奶曾說過,她一到冬天就怕冷,手腳冰涼,要是我給了奶奶一隻暖手袋,奶奶的手腳就不會冷了。
接著,我攤開精美的信紙,在上面寫滿了我的祝福和一直想對爺爺奶奶說的話。我的真心,裝滿了兩張薄薄的信紙。我署上自己的名字,把信裝進了信封,我要把我的思念和敬愛,送向遠方的爺爺奶奶的家……
小魚暖手袋被我用一個裝禮品的盒子包了起來,又在盒子四周圍上了金絲帶。傍晚,在爸爸的幫助下,我把禮物和信寄了出去,也把我的牽掛寄了出去。我堅信爺爺奶奶收到我的禮物,必然是開心與激動的……
⑶ 重陽節指的是什麼節日
農歷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數,雙陽相重,故名重陽節。重陽節作為一個以娛樂為主的節日,主要節俗活動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
⑷ 重陽節節日的詩句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____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九月九憶山東兄弟》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____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____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____鄭谷《菊》
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只覺魂銷。____納蘭性德《採桑子·九日》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____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____孟浩然《過故人庄》
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____張可久《折桂令·九日》
吟懷未許老重陽,霜雪無端入鬢長。____序燈《九日吳山宴集值雨次韻》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____文森《九日》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____李清照《行香子·天與秋光》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____王勃《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____盧照鄰《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____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短籬殘菊一枝黃。正是亂山深處、過重陽。____呂本中《南歌子·驛路侵斜月》
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黃。____張可久《滿庭芳·客中九日》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____文森《九日》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____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九日登高處,群山入望賒。____趙時春《原州九日》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____韋安石《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製得枝字》
暗凝佇。近重陽、滿城風雨。____周密《掃花游·九日懷歸》
朔方三度重陽節,河曲干旌歲歲忙。____齊之鸞《九日登清水營城》
紫萸一枝傳賜,夢誰到、漢家陵。____姚雲文《紫萸香慢·近重陽》
算明朝、未了重陽,紫萸應耐看。____吳文英《霜花腴·重陽前一日泛石湖》
又是重陽近也,幾處處,砧杵聲催。____秦觀《滿庭芳·碧水驚秋》
風雨滿城,何幸兩重陽之近;____文天祥《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
萬里秋光客興賒,同人九日惜年華。____沈輅《九日登高台寺》
握手經年別,驚心九日霜。____妙信《九日酬諸子》
細看茱萸一笑,詩翁健似常年。____張可久《風入松·九日》
白頭太守真愚甚,滿插茱萸望辟邪。____宋祁《九日置酒》
可惜重陽,不把黃花與。____吳文英《蝶戀花·九日和吳見山韻》
又是過重陽,台榭登臨處,茱萸香墜。____李煜《謝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問他有甚堪悲處?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____辛棄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後二夕帶湖篆岡小酌》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____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
佳節久從愁里過,壯心偶傍醉中來。____蘇洵《九日和韓魏公》
時節是重陽,菊花牽恨長。____徐燦《菩薩蠻·秋閨》
綠杯紅袖趁重陽。人情似故鄉。____晏幾道《阮郎歸·天邊金掌露成霜》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____杜甫《九日藍田崔氏庄》
疏籬下、試覓重陽,醉擘青露菊。____吳文英《一寸金·秋感》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____李白《九日龍山飲》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氣欲重陽。____晏殊《訴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對茲佳品酬佳節,桂拂清風菊帶霜。____曹雪芹《螃蟹詠》
采采黃金花,何由滿衣袖。____杜甫《九日寄岑參》
是節東籬菊,紛披為誰秀。____杜甫《九日寄岑參》
霜風漸欲作重陽,熠熠溪邊野菊香。____蘇軾《捕蝗至浮雲嶺山行疲苶有懷子由弟二首·其二》
轅門菊酒生豪興,雁塞風雲愜壯游。____王瓊《九日登花馬池城》
重陽過後,西風漸緊,庭樹葉紛紛。____晏殊《少年游·重陽過後》
九日悲秋不到心。鳳城歌管有新音。____晏幾道《鷓鴣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喜遇重陽,更佳釀今朝新熟。____宋江《滿江紅·喜遇重陽》
⑸ 重陽節是什麼節,這個節日是怎麼來的
重陽節來歷的傳說:東漢時期,汝河邊一個村子裡,住著一個小夥子,名叫桓景。他家裡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過得十分快樂。
天有不測風雲。有一年,汝河裡忽然出了一個瘟魔,岸邊很多村莊流行起了瘟疫,死了不少人。看到鄉親們不斷死去,非常著急,就決定求仙學藝,為民除害。桓景回到家裡告別父母和妻子,一個人上路去了。
桓景訪遍了天下名山,才尋訪到在東南方的山中有一個叫費長房的神仙。
桓景帶上一袋干糧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聽,翻過了一座又一座山,蹚過了一條又一條河,磨破了一雙又一雙鞋,終於見到了費長房。費長房和藹地對他說:「我看你一心想為民除害,就收下你這個徒弟吧。」他交給桓景一把青龍劍,又教他降魔的武藝。桓景每天勤學苦練,終於把劍術練得爐火純青。
有一天,費長房把桓景叫到跟前,說:「今年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吧。「他送了桓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又囑咐了幾名,先讓鄉親們登高避災,然後再去斬妖除魔。就用手招來一隻仙鶴,把桓景載回了家鄉。
九月九日那天,桓景帶著全村老小登上附近的一座山。他把茱萸葉分給大家,讓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來,讓每人喝一口。安排妥當後,他就帶著青龍劍回到村中,等著斬殺瘟魔。
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高氣揚地走進村裡。他發現村裡一個人也沒有,就四處張望,最後發現村民們都躲在山上,便狂叫著向山上沖去。剛到山腳下,突然一陣濃郁的茱萸葉香和菊花酒氣迎面撲來,瘟魔頓時頭暈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轉。
桓景手持寶劍從山上直沖下來,和瘟魔展開了搏鬥。瘟魔見勢不妙,轉身就逃。桓景對准他的後背嗖地擲出寶劍,哧的一聲就把他扎死了
從此,汝河兩岸再也不鬧瘟疫了,這一天是農歷九月初九。此後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舉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動,來紀念桓景鏟除瘟魔、為民除害。因為九月初九又是重陽日,所以人們就把這一天叫做「重陽節」。
⑹ 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1、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古人在重陽節前後幾天製作的松糕稱作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2、吃蟹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重陽節有吃蟹的習俗。中秋剛過,北方的蟹正是肥碩之時。俗話說:「九月團臍十月尖,持螯飲酒菊花天。」重陽時節捕捉的蟹最為上品,長得十分矯健,脂滿膏肥,名揚天下。
3、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4、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5、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