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不孝敬父母的事跡材料

不孝敬父母的事跡材料

發布時間:2020-12-10 14:53:27

1. 急需「孝敬之星」的個人事跡材料(大概就是誇自己如何孝敬父母的)拜託大家了~~~

孝子賢孫/忠孝兩全/移孝為忠/孝子愛日/入孝出悌/
子孝父慈/披麻帶孝/忠孝節義/
故事:
閔子騫是周朝時期的人。幼時喪母,父娶某姓女為繼室。閔子騫素性講孝,對待繼母像生母一樣孝順。後來繼母接連生了兩個兒子,於是對閔子騫開始憎惡起來。總是在丈夫面前說子騫的壞話,挑拔子騫與父親的關系。
冬天到了,天氣十分寒冷。後娘為兩個親生兒子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給子騫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一點也不暖和的蘆花。蘆花是水中生長的蘆草,到處飛揚的那個輕飄飄的花,哪裡能禦寒呢?所以,子騫穿著覺得冷得很,好像沒有穿衣一樣。而這位後母反而向丈夫說:「子騫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驕養了,故意稱冷。」
一天,父親要外出,子騫為父親駕駛車馬,一陣陣凜冽的寒風吹來,子騫冷得得戰票不已,手凍得拿不穩馬的韁繩,將韁繩掉到了地上,馬將車子差點兒拉下了懸崖。父親大怒,氣得揚起馬鞭,將子騫猛打。子騫的棉衣被打破了,內面的蘆花飛了出來。父親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責罵後妻,要將狠毒的女人趕出家門,將這個心惡女人休掉。後妻像木頭一樣,獃獃地立著,羞愧得無話可說。子騫跪在父親面前,哭著勸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請不要趕走母親。」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這句話不知讓多少人所為之動容,就是閔子騫的繼母也被感動後悔不已,從此待閔子騫如親子,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偉大所在。

2. 急求孝敬之星事跡材料

看這個行不,,,,
大孝至愛感動天地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一個被追問了千年的問題。一個用32年的盡心盡力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饋給他的親人。其孝子的真誠堅如磐石。謝延信,讓天下所有的人,收獲感動,收獲慰藉。
明孝道、知榮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大力倡樹社會主義榮辱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滑縣人謝延信以孝道為榮、以敬業為榮,以奉獻為榮,32年如一日,將自己的愛心一點一滴地傾注到前妻的三個親人——癱瘓的父親、喪失勞動能力的母親、呆傻的弟弟身上。就像他的名字一樣,有情、有義、有信的謝延信堅守著自己的諾言,他用赤誠孝心對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了最好的詮釋,他用真情真愛譜寫了一曲新時代「愛的奉獻」,他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忠實實踐者。現將謝延信的先進事跡簡要匯報如下:
謝延信,男,55歲,河南焦作煤業(集團)鑫珠春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機電科工人。
1973年,滑縣小伙劉延信與同村姑娘謝蘭娥喜結良緣,婚後幸福美滿。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第二年7月,產下女兒僅40天的謝蘭娥因病撒手人寰,臨終前她一遍遍囑咐丈夫要好好照顧自己的爹媽和智障兄弟。望著痛不欲生的兩位老人,想著愛妻臨終時的囑托,善良的延信"撲通"一聲跪在兩位老人面前:"爹、娘,蘭娥不在了,俺就是你們的親兒子,你們有病俺伺候,百年以後俺送終!"
這一跪,跪出了33年的真情與責任,跪出了33年的忠貞與孝心,跪出了一個大孝至愛、感天動地的謝延信(劉延信後改姓為謝)。
1979年岳父患重度腦中風,再也沒有站起來。一老,一癱,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了謝延信的肩上。岳父大便干結,他用手往外摳;岳父喜歡聽豫劇,他省吃儉用買了一部收音機;岳父喜歡聽武俠小說,他借書讀給老人聽。他幫老人按摩、翻身、擦洗、活動,老人心情不好罵他,他一笑了之,從不計較。岳母體弱多病,謝延信想方設法為老人買補品補養身體。老人頭疼腦熱的,他就守在病床前喂水喂飯、端屎端尿。
其中謝延信的一個可貴之處在於他尊老敬老、大孝至愛的高尚情操。
謝延信同志32年如一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把中華民族「明孝道、知榮辱」這一傳統美德演繹得淋漓盡致。1974年,結婚僅一年多的妻子生下女兒後病逝,他主動承擔起照料岳父母和呆傻妻弟的重擔。岳母患有肺氣腫、胃潰瘍、低血壓、關節炎等疾病,喪失勞動能力,和他年紀差不多的內弟自幼呆傻,吃飯穿衣都需有人照顧,他就把體弱多病的岳母和呆傻的內弟接到了自己家中,因岳母患病不能操持家務,謝延信便每天為一家人洗衣做飯。謝延信在姊妹6人中排行老小,特別孝敬父母,他的母親患有心臟病,每天喝雞蛋水補養身體,哥哥、姐姐為母親做雞蛋水時都是用一個雞蛋,可輪到他時都是用兩個雞蛋讓母親喝,自己再苦再難也要盡到孝心。1979年春,在原焦作礦務局朱村礦上班的岳父突患腦中風,全身癱瘓,大小便失禁,需要人護理。謝延信愛女兒,但為了照顧岳父一家,他不得不把4歲多的女兒放在老家寄養,然後,帶著有病的岳母和呆傻的內弟來到了陌生的焦作礦區與岳父一同生活。岳父患病後大便時常干結,延信就用手一點一點地摳,每天為岳父和內弟洗一大盆沾滿屎尿的衣服、床單。岳父因肝硬化引起雙腿浮腫,他就每天用熱水給老人燙腳、按摩。為了減輕岳父的痛苦,他自學護理按摩;為了給岳父治病,他依照偏方挖毛草根、捉蟾蜍,想方設法為岳父求醫問葯;為了給老人解悶,他時常給岳父讀小說。直至1996年8月岳父去世的17年裡,謝延信每天都要給老人翻身、擦背,背老人曬太陽,使長年卧床的老人從未生過褥瘡、穿過濕衣服,屋內也沒有難聞的氣味。他不但為岳父養老送終,還於1986年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出資近千元幫助安葬了岳母的母親。他每次回老家探親都悉心照顧父母,以補償自己不經常在家盡孝的愧疚;到同族長輩家串門看望,以表達自己相見時少的遺憾。謝延信始終對岳母敬如親母,岳母體弱多病,他總是出門攙著,看病跟著,發了工資交給老人掌管。他可能說不完整孝道的內涵,但他在32年的堅守中,卻對社會主義新型孝道和對知榮明辱作出了最深刻的註解,把中華民族的孝道演繹得淋漓盡致,並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學習謝延信同志,就要像他那樣深懷愛老之心,恪守敬老之德,力行孝老之舉,以責任去體現孝道,從點滴小事做起,踐行傳統美德,為老人送溫暖,為家庭謀和諧。
謝延信不是鋼,不是鐵,他老了,他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沒有垮、孝心沒有變、責任沒有失、良心沒有丟。他隱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擔負起讓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
在謝延信的身上,我們看到許多中華兒女的優秀傳統美德,孝敬老人、誠實守信、無私奉獻、毫無怨言、積極樂觀、勇擔責任。他用自己的愛心、孝心、責任心苦苦支撐著一個行將散架的家庭,用善良、真誠、勤勞、大度構築了一個和諧之家。
謝延信是個不善言辭的人,但正是這位言語木訥的河南焦作煤礦工人,33年如一日照顧已故前妻患病的父母和弟弟,其大孝至愛的事跡感動了中原大地。

3. 關於萊州市的孝敬好人好事事跡材料總結

有句古話說的好「百善孝為先」,尊敬長輩,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在我們禪林寺村就有這樣一個愛老、敬老的好榜樣,她名叫楊秀紅,多年如一日,不辭辛勞孝敬長輩,無微不至照料患有半身不遂的母親,盡心竭力贍養年長的父親,她用真情無私的付出在村民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得到鄉親們的一致好評。 楊秀紅今年39歲,土生土長在村裡,打小就孝敬父母, 結婚後有一個女兒和一個兒子,現在一家人和父母住一起, 前幾年奶奶還沒有去世的時候,每當輪班到楊秀紅父親家,楊秀紅總是把奶奶照顧的特別好,從來沒有讓父親在贍養老奶奶的事情上操過心。奶奶由於年事已高,又患上了疾病,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楊秀紅每次在操勞農活之後還要照顧一家人的飲食起居,每次她都是把好吃的讓給老人和孩子,有時候即使自己身體不適也不捨得給自己改善,總把好菜好飯給老人留著。後來,奶奶又患上了小腦萎縮,常年癱瘓在床,楊秀紅堅持給奶奶端屎端尿、擦拭身體、噓寒問暖,把老人照顧的無微不至。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禍福旦夕」,本來照顧一個癱瘓的奶奶,再照顧年邁的父母和兩個上學的孩子就已經夠她受的了,可楊秀紅母親又患上腦血栓,雖然搶救及時沒有生命危險,但還是落得半身不遂,癱瘓在床,連話都說不清楚了。母親在住院期間,楊秀紅每天都陪在母親身邊,吃喝拉撒睡全都包在她身上,她照顧母親絲毫不敢懈怠。等回到家裡,她堅持每天都給母親擦拭、按摩身體,忙完農活回來陪母親聊聊天解解悶,一有時間就攙扶母親鍛煉恢復,老人想吃啥,她總是盡量滿足,從來不嫌麻煩,把老人照顧得舒舒服服、乾乾凈凈、開開心心。常言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這句話用在楊秀紅身上並不合適,到現在母親已經能獨立行走了,原來滿是皺紋和苦惱的臉上總是掛滿笑容。 有人說,孝順老人最大的挑戰是「色難」。千難萬難難不過給老人個好臉色,若在照顧老人時流露出半點不耐煩,就會讓老人很不安心,這樣的情況在楊秀紅家是看不到的,盡管有時候楊秀紅也會遇到難心事,但她從不在奶奶和母親面前表現出來;有時候患有小腦萎縮的奶奶會無緣無故地耍脾氣,生活不能自理的母親有時候性情暴躁,對楊秀紅謾罵,而她總是面帶笑容,想盡一切辦法把老人們哄開心。就這樣,來來往往,她始終堅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照顧奶奶,孝敬母親,直到奶奶在她家中去世,那年奶奶92歲,患小腦萎縮第四年。照料癱瘓的奶奶好幾年,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雖屬人間常情,但確實是難能可貴。楊秀紅在孝敬長輩方面得到了父老鄉親的絕口稱贊,為我們做出了好榜樣。 楊秀紅父親由於年齡大了,身體也不太好,耳朵基本上聽不見,平時老爺子每頓飯都要喝點小酒,楊秀紅總是盡量滿足,家裡總是給父親備著酒,父親高興的時候,她也總是陪父親喝上兩口,為的是讓父親開開心心。 楊秀紅常說:「誰都有父母,誰都有歲數大的那一天,我自己也有兒女,我也有需要別人照顧的時候,我現在得做出榜樣來,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兒女才會孝敬我。」 沒有豪言壯語,也沒用華麗的辭藻,但正是這朴實簡單的話語卻卻蘊含著大道理。飲水思源,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是中華兒女的美德,讓老人安度晚年是每個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上行下效,老人撫養好子女,子女贍養好老人,尊老愛幼的風氣就能一代代傳承下去,只有這樣中華民族的這一傳統美德才能發揚光大。 楊秀紅,用她的善良和孝心為長輩和父母的晚年撐起了一片愛的天空,也為禪林寺村街坊四鄰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4. 體現孝敬父母滴感人事跡

花木蘭替父從軍

花木蘭的故事流傳廣遠,一千多年以來有口皆碑,但對於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傳說紛壇,莫衷一是。
關於她的姓氏,有人說是姓朱,有人說是復姓木蘭,有人說是姓魏,明代徐渭在《四聲猿傳奇》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
至於出生年代,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人;宋翔鳳的《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則說她是唐初人,比較起來北魏時人的說法比較可靠。
說到籍貫里居,姚瑩以為她是涼州人,河北省《完縣志》說她是完縣人,《大清一統志》說她是穎州譙郡東魏村人,還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或黃州人,河南省《商丘縣志》則說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縣志》的說法比較合理。
然而不管怎麼說,正如《中國文學發展史》所言:「考證這些無稽之談,實在沒有一顧的價值,我們只要知道花木蘭是一個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夠了。」
確實,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詩是這樣寫的: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地點都在北方。黃河姑且不說,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花木蘭參加的戰事,當發生在北魏與柔然之間。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晉未年曾被封為代王,後為苻堅所滅。符堅在淝水之戰中失敗,拓跋氏復國,改國號為「魏」,經過五、六十年的征戰,結束「五胡亂華」的十國時代,統一黃河流域。傳到北魏孝文帝時已八十六年,經過了五位皇帝,孝文帝崇尚中原漢族文化,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政策,今天的「元」姓即多為北魏皇室後代。當時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會經濟發展,花木蘭就生活在這樣一種社會中。
這時立國已一百五十八年的北方游牧大國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斷南侵,北魏政權便多次「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與柔然大戰。
戰爭產生英雌,在世無男英雄的情況下,便會有女英雄,北魏與柔然戰爭沒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蘭。
在《木蘭詩》中開頭就說明了當時的軍情緊急:「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而花木蘭家中除了年邁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親怎能去遠征殺敵,可是祖國的召喚又義不容辭,面對這雙重的考驗,木蘭挺身而出:「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好女兒,替父從軍的意志,實為對父親的愛心與對祖國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幗英雄本色的表現。
花木蘭就要出征了,她「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疇,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是多麼的急促緊張,是多麼的昂揚士氣,她早晨告別爺娘,晚上就宿在了黃河岸邊,行軍多急,軍情多緊張,軍令如山倒,作為一個少女離開閨閣,投入戰場,何異投入另一個世界。暮色蒼茫中,一個女戰士枕戈待旦,這是何等荒涼而又悲壯的境界。「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見戰事是十分的頻繁,歲月是十分的漫長,那麼多的將軍蝶血疆場,花木蘭能活著回來是十分的不容易。那可是:

北風振漠,胡兵伺便;主將驕敵,期門受戰;
野樹旌旗;川回組練;法重心駭,威尊命賤;
利杴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博,山川震眩;
聲析山河,勢崩雷電。至若窮陰凝閉,凜冽海隅;
積雪沒脛,堅冰在須。當此苦寒,天假強胡,
憑陵殺氣,以相剪屠。徑截輜重,橫攻士卒;都尉新降,將
軍覆沒;屍填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
……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漸浙,魂魄結兮天沉沉,
鬼神聚兮雲冪冪,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花木蘭回來了,這很不容易。她重視生命的可貴,更加懂得家庭的溫暖。她拒絕了天子的賞賜,也不願在朝為官,將榮華富貴輕輕地拋下,她願馳千里足,早日還故鄉。
她回來了,年邁的父母攙扶著出來迎她,姐姐理妝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豬羊,以實際行動迎接姊姊的回來。看到這一切,花木蘭由衷地高興,十二年的沙場出生入死,多難。十二年的喬裝而不露痕跡,多難,然而這一切都過去,花木蘭內心的精神力量,該是何等地偉大。
日子安定下來,過去的夥伴又來看她,她每次都總是以女兒裝見他們,對驚怕的過去的夥伴,花木蘭在內心說:知道了么?過去與你一道血戰沙場,立下大功;回朝後不願為尚書郎的我是個女孩子。
還我女兒本色,花木蘭多麼自豪。

閱讀全文

與不孝敬父母的事跡材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養老保險計算器2015 瀏覽:64
市文聯敬老院組織活動 瀏覽:644
憂鬱症的人懂得孝順 瀏覽:419
事業單位人員上養老保險嗎 瀏覽:723
體檢平安福是什麼 瀏覽:505
孝順父母作200 瀏覽:809
幼兒園大班班級重陽節活動方案 瀏覽:124
老年痴呆患者的心理反應 瀏覽:859
長壽早開花 瀏覽:233
退休後退休金怎麼領取 瀏覽:334
如何讓你的父母相信你 瀏覽:752
孝順公婆的表現不包括在父母 瀏覽:807
太原退休返聘人員需要交社保 瀏覽:699
蕭山社區養老驛站有哪些 瀏覽:218
突然扣我養老支出是什麼 瀏覽:525
老年人只有前牙怎麼修復 瀏覽:289
晚一年辦理退休手續退休金領取 瀏覽:193
混蛋父親孝順 瀏覽:158
長壽渡舟衛校學些什麼 瀏覽:828
2015年蕪湖市老年大學 瀏覽: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