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對父母真正的孝順是什麼
不啃老!
『貳』 什麼是真正的孝順
他們老了你不會去嫌棄他們,還一直常回家看他們,這就是孝順。
就拿我爺爺來說,六個孩子,最孝順的只有大叔叔,大嬸嬸和我爸爸,大叔叔每天都會回爺爺家看爺爺,大嬸嬸天天給爺爺做好吃的,爸爸也是,幾乎每天都會回爺爺家陪他,其他人只會偶爾的回來坐坐,大姑二姑平時就算閑的搓麻將,也不會回爺爺家看爺爺,所以我經常覺得大姑二姑還不如大嬸嬸,雖然她倆是親生的,但親生的還不如娶來的媳婦好。
孝就是一種道德和行為准則,是要感恩父母,每個人都要遵守的,守孝道,就必須要做到孝。但是,順就不一樣了,這是對長輩的要求進行執行的過程,這個過程之中,是有對、錯,正、誤之分的,對於正確的要求,該順的就得順,對於錯誤的,不能順的就堅決不能順。如果不顧事情的後果,為了孝而盲目的去順,造成了適得其反的後果,那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孝順
『叄』 百善孝為先,對父母來說真正的孝順是什麼
百善孝為先,這句話是古人說出來的,除了這句話古人還說一句話叫做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認為這兩句話不管是百孝為先還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兩句話,古人說出來和他們當時的民族文化和政治環境什麼的都有關系。
對於不同的父母來說,肯定希望孩子,都是能夠健康成長的,因為孝順首先是自己過好自己的生活,讓自己健健康康的。孩子能夠快樂的過完這一生是父母的期盼,但是孩子的快樂幸福卻始終對父母來講是最重要的,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幸福。
所以我認為,對於父母來說,真正的孝順應該是孩子遵從自己的內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追逐自己的生活,學會愛,學會如何表達愛,讓父母明白他們在孩子的心中佔有的那一席地位的特別。孩子長大了要有自己的主見,而不是什麼都聽從父母的安排,沒有自己的想法,因為可能會想著這是我父母替我決定的,這樣我就不要用承擔責任,但是你想過沒有人生是你的,不管你怎麼想,事情都是你自己擔責,為什麼不能有點自己的想法呢。在一個就是你想過沒有父母只是給你建議罷了,其實聽不聽只是你自己的事情,沒有人可以真正的逼著你做什麼事情的。
『肆』 你所理解的孝順是真的孝嗎
老上子下,位置擺對了,萬事都對,這就叫孝。
一些具體的事,家家情況不一樣,人人角度不一樣,具體的事情會因人不同而不同。但是態度是不是孝,沒有人比自己更清楚
『伍』 庄公的孝順是真是假
假孝,黃泉認母是做給天下人看的,意思是她都負我了可我還不負他以此表現大度專的胸懷,以屬服群臣及天下。庄公的一切手段都只是在大義的名下進行厲害算計,完全沒有親情的存在。
鄭伯克段於鄢記敘了發生在公元前722年5月,鄭庄公在鄢打敗其弟共叔段的歷史事件。
意思是說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說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倆如同兩個國君一樣爭斗,所以用「克」字;稱庄公為「鄭伯」,是譏諷他對弟弟失教;趕走共叔段是出於鄭庄公的本意,不寫共叔段自動出奔,是史官下筆有為難之處。
『陸』 越孝順越富有確定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那麼還有好多人很孝順,到現在
那你的意思就是說,如果孝順不能富,就不孝順了對嘛
一個人如果有感恩心,他整個人的氣場都不一樣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什麼都能看出來
如果一個人對生養他的父母都不好,大家知道了誰敢跟他做事,誰敢給他機會
大家只會背地裡議論,誰都不會跟他講這些事情
一個人的所有行為動作語言,都看在周圍人眼裡
別人背地說你的什麼話,一輩子到死都不會告訴你
而一個人做的每件事情都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別人有好事第一個就想到他
所以
其實沒有莫名其妙的好運氣
也沒有莫名其妙的倒霉
周圍人對你的看法,永遠不會讓你知道罷了
● 要想有福氣,必須孝順,一個懂得孝道的人在陽間一定會有福。
● 如果做兒女的不孝順父母, 就脫離不了苦難的業海, 不能登陸幸福的彼岸。
● 孝順,孝而不順,就是對爸爸媽媽好是「孝」;跟爸爸媽媽頂撞就是「不順」,所以孝順,孝和順是分開的。
● 如果一個人在家做不到孝順父母甚至傷害父母,那麼無論他在外面做多少善事功德都難堵住著這個不孝父母的漏洞,因為積福沒有折福快。
● 對自己身體的傷害就是對父母親的不孝順,因為父母親給你這個身體,你不好好地保護好就是對父母親的不孝順。
● 你的骨頭是爸爸給的,你的肉是媽媽給的。如果你們損害自己的身體爸爸媽媽會很難過,比你們自己還要難過。
● 你躺在床上生病的時候,最難過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爸爸媽媽。所以說孝順的同時,也要保護好你們自己的身體。
● 孝感天地,能夠為父母長輩祈福就是孝順。
● 母親多偉大,把我們養育了一輩子,我們沒有對她付出什麼,希望大家現在對母親孝順,孝字非常重要。中國人講的是孝順,實際上孝能感恩天地。我希望你們好好地照顧和孝順自己的父母親。
● 請問大家,我們給自己的爸爸媽媽好好地洗過臉和洗過腳沒有?而我們的父母親從小就幫我們洗臉洗腳。
● 慈悲的心是什麼?年邁的老媽媽坐在輪椅上,有些人推著自己母親在輪椅的時候覺得別人在看他,覺得很難為情,好像推著自己的媽媽丟了自己的面子,你想想看,你孝順地推著自己的媽媽都怕別人笑話你,你這個人哪有慈悲心啊,所以勇氣是在慈悲心中生出來的。
● 老人家不貪什麼,孩子經常孝順孝順,不要去惹老人家生氣,你給她說幾句好話買點東西,看到孩子很孝順,爸爸媽媽就滿足了。
● 如果你們自己不孝順,那你們的孩子就不會孝順,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白話佛法
『柒』 怎樣才算孝順
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體現在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上,。
孝敬父母,要從小事做起,要正確區分孝敬在不同場合的具體要求,並按這些要求去做。
孝敬父母表現在方方面面。愛父母,心裡想的父母,理解,關心父母;行動上幫助父母,為父母分憂;努力學習,積極上進,讓父母高興……這些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現。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 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
《新三字經》里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 漢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他九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每當夏天炎熱時,他就把父親睡的枕席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鐵,他就先睡在父親的床席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當時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贊譽。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吮著母親的乳汁離開襁褓;揪著父母的心邁開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聲中入睡,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成長;災災病病使父母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讀書升學費去父母多少心血;立業成家鋪墊著父母多少艱辛。
可以說,父母為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如果人類應該有愛,那麼首先應該愛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談到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擔對父母應盡的贍養義務,而且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別對年邁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顧,耐心安慰。就說現在城市裡的大多數老人,雖然兒孫滿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錢花,但是孩子因為工作的緣故幾乎都不在身邊,平時恐怕很少見面,所以,在他們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與所有的親人團聚。不是有首歌中唱到"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捶捶後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只求個平平安安,團團圓圓! 所以將來不管我們走到哪裡,都要記著爸爸、媽媽;而且更要趁現在在他們身邊的時候,多孝敬他們。留意自己的父母 如果你在一個平凡的家庭長大;如果你的父母還健在管你有沒有和他們同住;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媽媽的廚房不再像以前那麼干凈;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碗筷好象沒洗干凈;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的鍋子不再雪亮;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親的花草樹木已漸荒廢;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煮的菜太咸太難吃;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經常忘記關瓦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老父老母的一些習慣不再是習慣時......,就像他們不再想要天天洗澡時......;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不再愛吃青脆的蔬果;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愛吃煮得爛爛的菜;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喜歡吃稀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過馬路行動反應都慢了;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在吃飯時間他們老是咳個不停,千萬別誤以為他們感冒或著涼,(那是吞咽神經老化的現象);如果有一天,你發覺他們不再愛出門...; 如果有這么一天,我要告訴你,你要警覺父母真的已經老了, 器官已經退化到需要別人照料了,如果你不能照料,請你替他們找人照料,並請你請你千萬千萬要常常探望,不要讓他們覺得被遺棄了。每個人都會老,父母比我們先老, 我們要用角色互換的心情去照料他,才會有耐心、才不會有怨言。當父母不能料理自己的時候,為人子女要警覺,他們可能會大小便失禁、可能會很多事都做不好,如果房間有異味,可能他們自己也聞不到,請不要嫌他臟或嫌他臭,為人子女的只能幫他清理
『捌』 《水滸傳》當中李逵是出了名的孝子,那麼事實上他真的孝順嗎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這么說:李逵可能是個孝子,但不是個聰明人。
我們都知道,李逵帶老母上山所謂享福的過程中,遭遇了老虎,老母被老虎殘忍的吞食。李逵悲憤之餘揮拳硬生生打死了老虎,是《水滸傳》第二個打虎人。
話說回來,真是老母的溺愛,造成了李逵易怒暴躁做事不考慮後果的性格,也最終造成了老母被老虎咬去。
由此看來,李逵也許本心是好的,也絕非不孝順之輩,但實際上造成了壞的結果。
『玖』 對父母真正的孝順是什麼
真正的孝順是什麼?有人說是物質的供給,也有人說是床前的陪伴,但在我看來這些都只是表達孝順的一種方式,並不代表就是發自內心的孝順,我認為真正的孝順應該是「不嫌棄」。有很多人可能不會承認自己有嫌棄父母的心態,對,肯定不是所有人,但我還是看到有很多嫌棄自己父母的報道,比如不讓自己的父母去學校看自己,不讓自己的朋友知道自己的父母在農村等等,其實這都是對父母的一種嫌棄。在釋梵琮的偈頌九十三首中就有這么一句話:「犬不嫌家貧,子不嫌母醜」,無論我們的父母什麼樣子,她們始終是我們的父母,孝順其實就是從不嫌棄開始的。我們只有在不嫌棄的前提下,再去給予她們物質上的需求才是真的孝順,如果只是給予他們物質上的需求,但內心還是對她們有所嫌棄,那其實只是一種偽孝順。同理,陪伴其實和給予她們物質上的需求是一個道理,是否真的孝順,還是要看自己內心是否真的沒有嫌棄他們。如果你真的想要做一個孝順的人,不嫌棄他們就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從根本上去改變這一心態。這個改變就要從說服自己開始,從內心深處認為父母是值得自己去尊敬的人,而並不是將贍養當成一種責任,如果你能發自內心的尊敬自己的父母,自然就不會再去嫌棄他們。說服自己的方式有很多種,回憶他們為你付出的種種,想想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站在他們的立場上,你會認為所有的嫌棄都是那麼的可笑。所以我認為,真正的孝順是以不嫌棄為基礎,陪伴與物質只是錦上添花,多帶他們去了解自己的圈子,當你做到這一切的時候,其實你已經是一個孝順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