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父母是佛孝敬父母是道這句話出自哪裡
堂上有佛二尊,惱恨世人不識,不用金彩裝成,非是梅檀雕刻,即今現在雙親,乃是釋迦彌勒,若能成敬待他,何用另求功德。」佛在《四十二章經》中又說:敬天地鬼神求福,不如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最得福,最顯靈。
㈡ 佛孝順的人和打點罵娘的人都有什麼下場
不敬父母者。得多病報。醜陋報。小威勢報。少資生報。
-----------------------------------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節選)
。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多病報。
一者好喜打拍一切眾生。
二者勸他令打。
三者贊嘆打法。
四者見打歡喜。
五者惱亂父母。令心憂惱。
六者惱亂賢聖。
七者見怨病苦。心大歡喜。
八者見怨病癒。心生不樂。
九者於怨病所。與非治葯。
十者宿食不消。而復更食。
以是十業。得多病報
-----------------------------------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節選)
。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醜陋報。
一者好行忿怒。
二者好懷嫌恨。
三者誑惑於他。
四者惱亂眾生。
五者於父母所。無愛敬心。
六者於賢聖所。不生恭敬。
七者侵奪賢聖資生田業。
八者於佛塔廟斷滅燈明。
九者見醜陋者。毀呰輕賤。
十者習諸惡行。
以是十業。得醜陋報
-----------------------------------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節選)
。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小威勢報。
一者於諸眾生。起嫉妒心。
二者見他得利。心生惱熱。
三者見他失利。其心歡喜。
四者於他名譽。起嫉惡心。
五者見失名譽。心大忻悅。
六者退菩提心。毀佛形像。
七者於己父母及賢聖所。無心奉侍。
八者勸人修習少威德業。
九者障他修行大威德業。
十者見少威德者。心生輕賤。
以是十業。得少威勢報
-----------------------------------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節選)
。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少資生報。
一者自行偷盜。
二者勸他偷盜。
三者贊嘆偷盜。
四者見盜歡喜。
五者於父母所。減撤生業。
六者於賢聖所。侵奪資財。
七者見他得利。心不歡喜。
八者障他得利。為作留難。
九者見他行施。無隨喜心。
十者見世飢饉。心不憐愍。而生歡喜。
以是十業。得少資生報
-----------------------------------
。
供養父母。和供養菩薩一樣。皆能得大功德。成大果報。
-----------------------------------
《增一阿含經》
(節選)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二法與凡夫人。得大功德。成大果報。得甘露味。至無為處。
雲何為二法。
供養父母。是謂二人獲大功德。成大果報。
若復供養一生補處菩薩。獲大功德。得大果報。
-----------------------------------
南無阿彌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㈢ 請了多個佛像在家,沒人理佛
凈空法師---你真正想供佛,孝順父母開始,如果不孝順父母,勤勤懇懇供養佛,那是什麼心?求佛保佑。父母不能保佑你,所以父母不要了
我們想想,我們修行要不是認真供佛,怎麼能提升自己的境界?勤懇的供養佛,這是什麼?盡孝道。諸位想想,能勤懇供佛,你會不會供養父母?當然!佛是師道,對老師都能盡孝,對父母哪有不盡孝的道理!如果說對父母不盡孝,對佛盡孝,佛不接受,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佛在「凈業三福」裡面講得很好,第一個是孝養父母,第二才是奉事師長。人行道有親疏,有一定的順序,順序顛倒,破壞了倫常的大道,那就有問題,不真實了。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懂。你真正想供佛,孝順父母開始,真供養佛了,佛看到歡喜,你供養佛是真心是誠意。如果不孝順父母,勤勤懇懇供養佛,那是什麼心?求佛保佑。父母不能保佑你,所以父母不要了;佛會保佑你,保佑你陞官、保佑你發財,好好供養、賄賂賄賂他,不就是這種心嗎?不是真心,所以佛不會接受的。你是個孝子,你敬佛,佛歡喜,你是真心,你用你孝順父母的心來孝順佛菩薩,他歡喜。這個道理是天經地義,這是正理。
供佛,你看「通財及法」,這當中就是說供佛跟布施內容是一樣的。用供,最極清凈心,真誠清凈心,財供養、法供養、無畏供養,這里沒有無畏,無畏要並在法里頭,這三種供養。對一般大眾就沒有像對佛、對父母那種孝順心,就叫布施。菩薩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所以菩薩要通過很長時間他才能成佛,為什麼?他修三種布施,真誠心不夠。到什麼時候他才能成佛?他要能把一切眾生都看作是佛,都看作是自己的父母,他成佛了。這個道理大乘經里頭講得很多,我們有沒有聽懂?「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們聽得耳熟,沒做到。沒有做到,你認真學佛,也在真干,是菩薩;你做到了,你認真在干,你就成佛了。佛跟菩薩差別就這么一樁事情,事上講沒有差別,心上講有差別。有分別心、有執著心,那是人天,出不了六道;沒有執著,還有分別,在大乘就是菩薩;到分別也斷了,不起心、不動念,真誠恭敬,平等供養,這就是佛,《華嚴經》上講法身大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