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陽節的來歷
1、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屈原的《遠游》詩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官兮」之句。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重陽節的習俗農歷九月,金秋送爽,丹桂飄香,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熱鬧非凡。
2、到了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後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3、重陽節被正式定為節日,則始於唐代。此後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宮廷、民間都會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唐代的許多大詩人如王勃、孟浩然、李白、王維、杜甫等,都留下過關於重陽節的詩篇。
(1)又是一年重陽節ppt擴展閱讀: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早晨,用片糕搭兒女的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之本意。重陽糕的製作古人比較講究,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有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意。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小紅紙旗,點蠟燭燈。意欲用「點燈」、「吃糕」來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點都稱之為重陽糕。
2. 重陽節的來歷(即形成)過程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已近晚秋,大氣涼爽,空氣清新,能見度高,這大概也是人們選擇登高遠眺的原因吧!
3. 又是一年重陽日作文
我們推著母親沿東面的盤山路上山,當輪椅和母親一起被推上山頂時,吸引了不少羨慕的目光,而此時的母親更興奮得像個孩子。在刻有漢白玉浮雕烈士紀念碑前,母親與一些素不相識的老人們聊起家常,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我用照相機記錄下了這其樂融融的一幕。
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登高和觀賞菊花是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這是2003年重陽節記錄下的母親的一組圖片,當時89歲的母親身體尚好,重陽節那天恰逢「國慶」長假期間,我和家人用輪椅推著母親去登高和賞菊。老年人登山秋遊,可以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
烈士山公園是城區中的一座紀念性公園,公園總面積37.5萬平方米,有紀念區、老年活動區、水景區、兒童活動區4個分區。紀念區以烈士山峰為主景。山峰海拔高度為97.5米,北坡是250級台階,象徵著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我們推著母親沿東面的盤山路上山,當輪椅和母親一起被推上山頂時,吸引了不少羨慕的目光,而此時的母親更興奮得像個孩子。在刻有漢白玉浮雕烈士紀念碑前,母親與一些素不相識的老人們聊起家常,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我用照相機記錄下了這其樂融融的一幕。
上山難下山更難,為防止輪椅失控下滑,採用上面拽下面頂的辦法,順原路下山後又推著母親經勝利廣場去公園賞菊,時逢國慶期間,燦爛的鮮花和遊人的笑臉把廣場和公園裝扮得格外美麗。各式花壇營造出一片花團錦簇、欣欣向榮的景象。在親人的陪伴下
4. 「又是一年九月九,登高望遠攀枝頭」這兩句歌詞是什麼歌上的歌詞都是什麼
又是一年九月九 登高望遠舉杯酒(2006-10-30 22:20:47)轉載▼
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雙九重疊,所以也稱「重九」。古時候,以二、四、六、八、十為陰數,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九為陽數中最大。日月並陽,兩九相重,古籍《易經》上有:「以陽爻為九。」兩陽相重,因此又稱「重陽」。
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話故事。相傳東漢時,汝南縣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都健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費長房給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他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抿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到了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後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節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過重陽節的習俗在當時文人雅士中已頗為盛行。到魏晉南北朝時,重陽已被民間普遍重視。晉人周處《風土記》中記載:「以重陽相會,登山飲酒,謂登高會,又名茱萸會。」又《齊人月令》中說:「重陽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以泛之,既醉而還。」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說明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了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中曾記載了當時北宋重陽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九九艷陽天」,雲淡山清,秋高氣爽,又正值豐收季節,橘紅橙黃,栗開榴綻,金桂飄香,遍野盛開的黃花,滿山豐碩的果實,風光迤邐,是出外游覽的最好季節。故重陽也有不少別稱。晉代因為大詩人陶淵明喜歡在重陽賞菊,人們又稱為「菊節「或「金節」。南北朝時,在荊楚一帶,人們在此日「籍野飲宴」,所以有人也就把它稱為「野餐節」。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
古代登高,並不限於九月九日這天。清人趙翼的《陔余叢考》說:「登高不獨九月也。昌黎有《人日城南登高》詩:《隋書·元胄傳》:『文帝正月十五日與近臣登高』,是人日及上元皆登高矣。」只是重陽登高的習俗最盛,一直延續了下來。
登高之所以流傳下來,正是因為值此秋高氣爽之際,登高遠望,賞菊插萸,飲酒作詩,是對身心健康有很大益處的趣事。這才是登高風俗之所以會長期延續的真正原因。「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詩人王維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表達了他在重陽登高時的思親之情。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中寫道:「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在這首詩中,作者在重陽節當日,恰與好友相逢,他們一起登上了高山,給頭上插滿了菊花,喝著酒,吟著詩,好不快活,作者還慰籍朋友不必流淚,表現了作者喜慶的情懷,這正與王維的那首詩格調相反。再看盧照鄰的《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與王勃的《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這兩位「初唐四傑」中的「二傑」在重陽日中所作詩作如出一轍,都表現了作者在他鄉的愁思。一個登上高山,望著故鄉,歸心似箭,泣不成聲。一個望著家鄉的方向,「他席他鄉送客杯」,把思情寄託在北地來的「鴻雁」中,這種有家不能歸的悲切情感在重陽節里得到了徹底地釋放。古人重陽登高詩作很多,在時令風俗文化中相當突出。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是重陽節最主要的時令風俗食品。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宋代詩人寫到重陽糕的有很多。可見,重陽糕在唐代開始有了。而到宋代已經在社會生活中普遍流行了。甚至連北宋時居於祖國北方的金國人,也模仿漢人的風俗,在重陽節吃糕,名為「寶階糕」。
那麼,究竟為什麼吃重陽糕呢?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在這天登高慶節,對於無高可登的,或者是無力登高與來不及登高的,則以重陽糕來代替一下,因為「糕」,「高」兩字諧音。也有的說還有別的意思,明人謝肇瀾的《五雜俎》說:「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祝曰:『願兒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日吃糕之意。」同樣是取「高」字諧音,卻別有良好的祝福之意。
重陽節還有持螯賞菊的習慣。值此菊花盛開、螃蟹上市之時,如孟浩然所說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又如曹雪芹所寫的寶玉等人在大觀園持螯賞玩,當然是令人欣然神往的。關於吃蟹,《紅樓夢》第三十八回寫到大觀園一頓蟹宴,花去的銀子夠莊稼人過一年的。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
著名女詩詞家李清照在《醉花蔭》中寫道「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的一生是悲慘的,像這樣一位才女,命運卻於她如此不公,她與丈夫趙明誠一起度過了二十八年的幸福生活,可惜趙明成卻早逝,讓病魔奪去了生命。後嫁與勢利小人張汝舟,在家庭暴力的遭遇下,終日忍受著非人的磨難,前後兩種生活落差懸殊,所以李清照的情感最為豐富,她喜歡做夢,因為在夢中她能見到她的愛夫趙明誠,一回到現實中,她又十分的悲涼凄慘。在重陽節這天,她愁得睡不著覺,喝了菊花酒,看到自己比黃花還瘦,這說明她當時已十分憔悴,終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毛主席的《採桑子重陽》中寫道:「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這首詞描繪了重陽節前後菊花盛開的繁榮景象,表現了主席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喜愛與贊賞之情。
菊花開在農歷九月,因稱「九花」。舊時富貴人家到重陽節以菊花布置為山形、塔形,稱為九花山、九花塔。
清代王韜在《瀛埔雜志》一書里描繪當時設在上海豫園萃秀堂門外的菊花會:「瘦石疏苔,曲廊小榭,已覺蕭然有秋意。繞湖石折而東北,境地開朗,遙見菊影婆娑,畢呈眼底。循回欄而入,則萬卉齊花,高低疏密,羅列堂前,棐幾湘簾,瓷盆竹格,無不盡態極妍,爭奇斗勝。」
插茱萸和簪菊花
九九登高,並不僅僅登臨飲宴、賦詩作文而已,它還是有其他活動的。這些活動綜合而成為「登高會」。登高會也叫「茱萸會」,因此也被稱為「茱萸節」。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戴於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戴,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戴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戴的。
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是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兩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節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重陽節被定為老人節
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今年重陽節,也是我國第十八個老人節,前兩天,我們的記者走訪了西安市100餘名上班族,發現竟有4成的上班族表示不知道老人節,這真讓我們心寒。我們如今的年輕人,只記住了西方的什麼萬聖節、聖誕節、情人節等等,卻把我們中國流傳下來的優良傳統節日忘卻了,這真有些本末倒置,邯鄲學步之嫌。中國的傳統文化正在被西方的文化所蠶食,這讓我們感到憂心忡忡。如何把我們祖宗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5. 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
桓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桓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桓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桓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桓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他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辟邪用法,讓他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桓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到1989年重陽節被立為老人節……
6. 關於重陽節好句
1、金秋九月,天高氣爽,又遇九九重陽,每逢佳節倍思親,恭祝聲聲再傳佳音,賞菊賦專詩飲酒過重陽。祝屬願身體棒棒、豁然開朗。
2、九月初九是重陽,遙望星空思念漲,秋風吹拂秋葉黃,菊花遍開菊花香。手捧一杯菊花酒,登高遠眺瞰遼闊,一縷清香撲鼻來,重陽佳節願你歡愉!
3、重陽日,要團聚,工作事業先拋去;老人盼,妻兒念,重陽都把你思惦;不離家千萬里,家人期盼在心間,願朋友與家人團聚,享受這美妙時光!
4、在勞碌中我曾彷徨失措,是你的問候讓我倍感溫暖,在奔忙中我曾迷失自己,是你的關懷讓我尋找到方向,在重陽節的日子裡,真心祝你開心快樂。
6、秋高氣爽重陽到,**怒放滿院香;外出郊遊心境妙,賞花賞景樂逍遙;登高遠眺精神抖,遍插茱萸福安康;祝你重陽心境爽,日子美美樂開懷!
6、重陽節到了,出遊賞景去除疲憊,登高遠眺放鬆身心,遍插茱萸驅走災禍,觀賞菊花健康長壽。我祝你:重陽節開開心心,每一天快快樂樂!早安。
7、我每祝福你一次,幸福就從沙漏中落下一粒。又是一年重陽,久違的朋友,飄香的菊酒,深深的思念。擱不住的青山隱隱,流不斷的綠水幽幽,無窮無盡的祝願。
7. 二年級上冊又是一年重陽節的作文怎麼寫
金黃、火紅的樹葉離開了樹梢溫暖的懷抱,在天空中宛如一隻只蝴蝶輕盈地飛舞著,最後以優美的弧線悄無聲息地落在地上。一片片金黃的落葉,為大自然披上了一層又一層蓬鬆的、金燦燦的新衣。漸漸地,夏天炎熱的氣息淡去了,秋天清涼的氣息濃了起來。秋天又來了,重陽節又到了。
重陽節的種種風俗習慣,增添了這個秋天的快樂,它為許多人留下了這個秋天快樂的記憶,它為許多人臉上畫上了一抹微笑。這種快樂它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必須要發自內心去感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