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何為孝順
這個兒媳也是夠霸道的,有理不會好好說嗎,幹嘛有事沒事就拿離婚當說辭,這純屬於不拿別人當回事。當兒子的也是夠可以的,就會暴力解決問題嗎,你不會溝通兩方面嗎?幹嘛要讓婆媳當面沖突,事後又不會好好調節,簡單粗暴有用嗎?總結,兒媳霸道,兒子粗暴,母親受苦。建議:當兒子的學會調節婆媳關系,家庭和睦才是王道。
㈡ 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有何意義
這位知友,孝順父母復的制意義在於:孝順父母就是感恩父母,感恩父母有生育、養育、教育之恩,即給我了生命和人身,而且養我長大,教育做人與做事、他們生命來保護我,擁戴我,愛戴我,我們付出一切的代價讓我幸福、平安、快樂的生存與繼續展示。
㈢ 誰能給我解釋一下 何為孝道, 做兒女的怎樣做才算孝順。
字典上解釋「善事父母為孝道」,就是好好奉養父母。根據儒家經典,孝道「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具體又分為四個方面:孝父母之身,就是讓父母衣食住行無憂;孝父母之心,就是讓父母心情愉快,不生煩惱。孝父母之志,指實現父母的願望。孝父母智慧,是提升父母的智慧。「事親,事君,立身」是縱向的,而「孝身,孝心,孝志,孝慧」是橫向的。一橫一縱,就構成了孝道的一個體系。
孝敬父母,就把父母喜歡的房間讓父母住吧,現在很多父母或爺爺奶奶都住小黑屋呢。來了客人,不要分尊卑貴賤,領著去看看父母或爺爺奶奶,給老人請安。有事也要聽聽老人講過去的故事,給老人一個表達的機會。找點事情,力所能及的,讓老人做做,讓老人多動動腦動動手。跟交流的時候,要注意態度上順著父母。不涉及到民族大義家族大利什麼的,不要去反對老人。比如老人要買個什麼的治療儀,明知道是不管用的,不要指出那是假的,也不要心疼錢,就去買吧。老人歡心就好。很多騙子都是這樣騙老人和小孩的,小孩可以教育,老人一般就不要教育了。要教育,就去找點儒釋道傳統文化的光碟,給老人聽聽,是可以明事理長智慧的。
照顧好自己,是孝道的重要部分。自己身體不好,會令父母憂慮。自己品德不好,使父母蒙受羞恥。這些都是不孝的表現。
㈣ 何為孝順,什麼是孝,什麼是順呢
孝就是你要滿足老人最基本的需要,不能讓老人家這么大歲數還為你奔波!順就是順著老人的意思,孝順的意思就是你要給老人最需要的東西!他們需要的不是物質多麼豐厚,而是精神上的慰藉!
㈤ 何為孝順,如何孝順
孝順就是當老人老的時候,你要盡自己的全力去讓他得到晚年的幸福。
㈥ 何為孝順不能陪伴在雙親身邊最為不孝嗎我是不是特別不孝順
這個問題是關於愛情與親情的,真的很難抉擇,如果輕易選擇一方就會失去另一方。不能說你不孝,如今很多人都是這樣的。有的時候不能選擇還是經過與伴侶商量與父母請求妥協的好。這個問題要你自己好好思考了,交給我們這些外人是很不服責任的。幫不了你,對不起!
㈦ 按照論語所說,人一定要孝!為什麼一定要孝孝順父母的意義是什麼父母養育子女的目的又何在呢
中國人其實很開放,什麼都可以反對和拋棄那些不太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的人,往往以為中國人思想很保守,因循守舊,更不容易接受外來的東西,其實,正好相反。不信?請看,歐洲有些國家還有女王,大概就是保留了所謂的「封建餘孽」,亞洲更是有日本「萬世一系」的天皇;中國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而今安在哉?就是他們的子孫,也早已風流雲散了,還有幾人能續得上族譜!
如果說這是政治,那就再看文化,中華民族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自不待言,就說自漢以來傳入的佛教文化,自五四以來傳入的馬克思主義文化,這些文化都是我們主動接受的,如今這樣徹底地融入了我們這個民族血液中,請問,世界上還有幾個民族能和我們相提並論!
還有現在,我覺得中國大概是世界上思想最開放的國家了。尤其是一些年輕人,他們已經開放得不知道還剩下什麼了。他們的確很自由,但自由的代價是荒誕!如果覺得荒誕這個詞不太好,就換成「懸浮」吧!
所以,中國人是很開放的,是什麼都可以反對的,是什麼都可以拋棄的。
但是,有一樣東西,似乎最勇敢的中國人也從來都不敢反對,這就是孝!
父子關系是從哪裡來的?
《論語》的第二章是這樣說的: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
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
與!」《論語•學而第一》
《論語》中有許多孔子弟子的話,那是因為孔子的弟子認為這些話十分符合孔子的思想,就編入了《論語》,因此,我們也可以把這些話看成孔子的思想。
有子的這段話是說:
一個人如果遵守父子關系、兄弟關系,但卻喜歡犯上,這樣的情況很少見;不喜歡犯上,而喜歡作亂的,這種人是沒有過的。所以,君子做事,從根本處著手,本建立起來了,道自然就成了。遵守父子關系,是建立仁的根本啊!
對於我們今天「自由」慣了人來說,這話聽起來有些僵硬,很有些壓制人的感覺,但其實不是。《論語》里的很多社會關系,比如君臣關系、父子關系,說的都是理想狀態。即君應該有君的水平,臣應該有臣的樣子,父子關系也是一樣。
當然,現實中不可能完全是這樣,也正是因為如此,孔子的思想才有意義。所有上面的這些問題,隨著我們閱讀《論語》的深入,都會慢慢地說清楚的。
孝是仁之本,而孝講的又是父子關系。那麼,父子關系(包括以父子關系為代表的血緣、親緣關系)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很簡單,父子關系其實就是一種血緣關系,而且是動物性的血緣關系。那麼,這就產生了一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如果要像其他動物一樣對待這種動物的血緣關系,人就和動物沒有區別;人要想從一般的動物中區別出來,就要將這種動物性的血緣關繫上升為「人」的血緣關系。
問題又來了。為什麼一定要選擇血緣關系來作為人類之成為人類的突破口呢?道理既無比深奧,又無比簡單。說它深奧,是因為用所謂的學術話語來說,可以寫好多本書;說它簡單,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能無比親切地感受到。它的簡單就在於:一、父子關系(血緣關系)所產生的親情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動物性的感情,是完全自然而然地產生於人的內心深處的,是不需要後天培養的,也是任何外力難以摧毀的。二、血緣關系是不能選擇的(非理性的),是不能追問的,是只能承認和相信的。所謂「理性止步的地方,就是宗教的起點」,所以,以血緣關系為價值的起點,已經具有了「宗教」的意味。
在諸種血緣關系中,為什麼一定要選擇父子關系呢?其實,最早很可能重視的是母子關系,只是進入到父系社會以後,人類的「理性」化進程加速,父子關系成為最容易「人」化的血緣關系。於是,父子關系就被選擇出來了。其實,父子關系不過是在特定時代的血緣關系的集中體現罷了。
父子關系既包蘊了與生俱來的動物性的感情,又具有了不可追問的「宗教」性,於是,這種關系就被從各種關系中選擇出來,作為人類(中國文化意義上的)之成為人類的基本關系。
動物的「人」一旦明確地意識道了「父子關系」,就變成了「人」的動物!
這在倫理學上,有個學術名詞,叫做自然血緣倫理本體。
什麼是孝?
孝就是遵守父子關系(血緣關系)。
上面說了,《論語》中的父子關系、兄弟關系是理想意義上的關系,那麼遵守這種關系就變得很親切很自然了。至於父子關系、兄弟關系的具體內容是什麼,那是一個「歷史概念」,就是說,在不同的歷史情景中(不同的情況下),其內容是不一樣的。
孝分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來自自然血緣的感情,這種感性是無比溫暖的,無比柔軟的,是「人性」的,這姑且叫做「孝」的內向度;但是,另一方面,人類為了使自己成為人類,為了使人類社會能夠存在和發展,又必須制定一些社會規則,而凡是規則就必然是僵硬的,冰冷的,孝」既然是人之成為人的基礎,就必然肩負起某些規則,姑且叫做「孝」的外向度。
其實,在我們的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孝」這兩個向度總是在「博弈」。內向度的東西多一些,社會往往就比較開放和進步,反之則比較禁錮。
孝,應該是一種心情
我曾經遇到過這樣一件事。
十多年前,我在中國人民大學當本科新生的班主任。在學生將要報到入學的時候,系裡讓我去看看學生的檔案,目的是為了多了解學生。我詳細了查看了四十多名學生的檔案,令我驚奇的是,有幾個學生的檔案中竟然裝有他們高考作文的試卷。我仔細地「研究」了這些作文試卷,發現這些試卷都有一些「特殊」的地方。其中有一份就是寫自己的母親因病去世,自己是如何克服困難,取得較好的學習成績的,細節很生動。讀了以後,我明白了招生工作人員的良苦用心。
開學後不久,我就找這位同學談話,鼓勵他要努力學習,並說有什麼困難盡管找老師和系裡的工作人員。他大概覺得我的談話怪怪的,就說:「我挺好的,沒什麼困難呀!」我更佩服這位同學了,說:「你母親去世了,你家庭生活比較困難,系裡會考慮補助的。」他睜大了眼睛說:「啊!我母沒去世啊,好好的啊!」
這回該輪到我驚訝了:「你在高考作文里不是說你的母親去世了嗎?」誰知他一臉不屑地說:「您信那個!」
那位學生這樣寫作文也許不算是什麼太不應該的事,但我總覺得這樣的心情要不得!
孝有很多外在表現形式,但孝不是對領導的唯唯諾諾,不是在單位里的迎來送往,不是在場合上的舉止得體。總之,孝,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孝,其實是一種心情!只有在這種心情的滋養中,人才能真正體會到人之為人!
萬事孝為本
上面有子的話是一個嚴密的推演過程。遵守父子關系而好犯上的人很少,不犯上而好作亂的人幾乎沒有。所以孝是根本。這是一個忠——孝、家——國的推演過程,也是中國倫理——政治的邏輯結構。這是一個漫長的故事,在後來的閱讀中我們會慢慢地展開。
古人講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試想,一個人在家打爹罵娘,到了社會上卻忠君愛國,這可能嗎?俗話說:「寒門出孝子,孝子出忠臣。」的確,未有在家不為孝子而能在朝為忠臣者。所以,只有孝,才能忠。
由孝而忠,是社會秩序;由孝而仁,則是人的道德發展的必然過程。孝的確是萬事之本,是中國人的價值之源。
中國人沒法拋棄孝。人——家——國,孝是根本,是基礎,是只能相信而不能追問的。但有一種情況例外,就是當承認自己不是人的時候。然而,如果前提是自己不是人,怎麼會有資格來追問「人」的問題呢?
我常含淚告誡同學們,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不能褻瀆的:一是母親,二是祖國!
除此以外,百無禁忌!
㈧ 孝順的句子
1、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2、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
3、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4、您用心點亮了我的心,以愛培育了我的愛。有您,我感到了世界的溫暖。
5、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
6、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8、您額上的皺紋記載著您的坎坷,您古銅色的臉龐標志著您的堅貞。您的一生就是一首瑰麗、動人的詩篇。
9、知恩圖報,善莫大焉。
10、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11、媽媽,我慶幸您是我的媽媽,因為我從來沒有像您這樣長久的朋友。
12、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13、做人就像蠟燭一樣,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給人以光明,給以溫暖。
14、母愛是世上無與倫比的偉大力量。這種愛凝聚成了我的勤奮、毅力和意志,它永遠閃耀在我青春的光芒之中。
15、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
16、父母的愛是崇高的愛──只是給予,不求索取。不溯既往,不討恩情。
17、在孩子的心中,母親就是上帝。
18、母親啊:在悲傷時,您是慰藉;在沮喪時,您是希望;在軟弱時,您是力量。您是同情、憐憫、慈愛、寬容的源泉。
19、世界上只有一位最好的女性,她便是慈愛的母親。世界上只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
㈨ 「我有南方兩兒孝順(北齊、北周),何物不可得」的出處。
作者魏徵,書名《隋書》,章節《卷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九 突厥列傳》
原文:木桿在位回二十年,卒,復舍答其子大邏便而立其弟,是為佗缽可汗。佗缽以攝圖為爾伏可汗,統其東面,又以其弟褥但可汗子為步離可汗,居西方。時佗缽控弦數十萬,中國憚之,周、齊爭結姻好,傾府藏以事之。佗缽益驕,每謂其下曰:「我在南兩兒常孝順,何患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