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十四節氣屬於秋季的有哪些
二十四節氣屬於秋季的有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1、立秋:斗指西南;太陽黃經為135°。秋季的開始。公歷8月07-09日交節。在立秋時節,尤其是在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天,流傳著許許多多的民間習俗。在商洛竹林關一帶,就流傳著「摸秋」的習俗。
2、處暑:斗指戊;太陽黃經為150°。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公歷8月22-24日交節。在處暑時節,正值農歷七月十五左右,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此時在台灣,就有「拜好兄弟」的習俗。
3、白露:斗指癸;太陽黃經為165°。天氣轉涼,露凝而白。公歷9月07-09日交節。白露,時值中秋,天氣轉涼,夜間露水發白,開始收獲高粱和早玉米。農諺有「白露種高山,寒露種平川(小麥)」,「白露沒有雨,犁地要早起」,「秋收打穀又犁田,來年又是大豐年」,「八月初一灑一陣,旱到來年五月盡」。
4、秋分:斗指已;太陽黃經為180°。晝夜平分。公歷9月22-24日交節。在秋分時節,是傳統的「祭月節」。我國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代社會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歷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
5、寒露:斗指甲;太陽黃經為195°。露水以寒,將要結冰。公歷10月08-09日交節。寒露,進入寒露,氣候明顯轉涼,夜有寒冷之感。農諺有「哪有寒露不割谷」,「寒露不刨蔥,等到立了冬」,「打蛇打在七寸上,莊稼種在節氣上」,「一早三分忙,一壯三分旺」,「割寒露,打霜降」之說。寒露節氣宜人的氣候又十分適合登山,慢慢的重陽節登高的習俗也成了寒露時節的習俗。
6、霜降:斗指戌;太陽黃經為210°。天氣漸冷,開始有霜。公歷10月23-24日交節。在我國的廣西下雷鎮,有「壯族霜降節」。其來源與下雷土司傳說和慶豐收有關。相傳土司第十四世許文英,其妻岑玉音為湖潤土司的女兒,曾和其夫在清朝末年,一道騎牛到閩越沿海抗倭。因為岑玉音是騎著牛去打仗的,所以被稱為「婭莫」。岑玉音抗敵凱旋之日正值霜降節,為紀念許文英及岑玉音,下雷人民建起玉音廟,逢霜降日,民眾扛著玉音的畫像,舉行游神活動。
② 九月九重陽節快到了,全國各地哪裡最熱鬧
重陽節是農歷九月初九的第九天。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應該是非常活躍的全國各地,但它是最活躍的江西省石原縣。
根據現存的史料和考據,崇陽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代有秋收、祭祖等活動。」據《呂氏春秋》記載,九月份莊稼豐收時,古人為感謝天皇和先祖的恩情,向天皇和先祖獻祭。這是重陽節作為秋收祭祀活動的原始形式。重陽節始於古代,西漢盛行,唐以後興盛。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結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一直延續至今。崇陽祭祖的民俗,幾千年來有著深遠的意義。重陽節與除夕、清明、七月中旬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祭祖節。
可見,當時有一種祭祀活動,就是在9月份秋收莊稼的時候,向皇帝和祖先獻祭,感謝皇帝和祖先的恩情。這是古代重陽節的原始形式。同時,還有大型宴會,是先秦時期為慶祝豐收而發展起來的宴會。崇神拜祖、求壽、飲酒宴請等是重陽節的基本內容。
③ 皇後成長計劃怎麼加聲望
1、可以每個月去一次大明宮。
2、參加舞林爭霸可以加聲望,還可以參加京城之花。
3、重陽節秋收大典奪冠可得100聲望,第2少一點,後面越來越少。去大明宮見別人也能得聲望得5-10聲望。
4、在樹上發現鯉魚時,要養它,後來讓你許願時就要名氣,每月要到大明宮,這樣可以增加名氣,先從侍衛見起,隨著名望是增加,見的人級別越高,增加的名望越多,最後你就可以見到皇上了。
④ 明清登高習俗是怎樣盛行起來的
明清時期,北京地區登高習俗非常流行,據清代文學家察敦崇所著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京師謂重陽為九月初九。每屆九月初九則都人提壺攜楹,出都登高。南則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北則薊門煙樹、清凈化域等處,遠則西山八處。賦詩飲酒,烤肉分糕,詢一時之快樂也。
在我國古代,不論文人還是百姓,都喜歡登高後在山上野餐、烤肉。甚至有些貴戚富家則帶上幕帳、烤具、車馬、樂器,登上高台或者土坡,他們架起幕帳、桌椅,大吃烤肉,並唱戲奏樂和聽歌看舞。
如清代末期的慈禧太後,她每年重陽都會在京城北海東面的桃花山登高、野餐和烤肉,並架起藍布圍障,防止閑人們偷看。還有在玉淵潭釣魚台等處,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
還有在清代的廣州地區,遊客多在重陽節登上白雲山,他們飲酒賦詩,熱鬧非凡。
在上海,因為附近沒有山丘,人們便把滬南丹風樓以及豫園的大假山作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熱鬧。
至於的北京香山、山東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閣等,也都是重陽佳節的登高勝地。
尤其是南昌的滕王閣,因為有唐代著名詩人王勃在重陽節時在閣上寫出的千古名文《滕王閣序》,所以更聞名天下了。至於湖北江陵的龍山,也吸引著許多遊客。
由於重陽節在秋天,重陽前後草木開始凋零,所以古人也有稱重陽節野遊活動為「辭青」的,這與三月春遊「踏青」的說法相對應。
重陽節前後,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古人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這種上山採集的活動,古人把它叫做「小秋收」。
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後來的事。據清代文學家潘榮陛所著的《帝京歲時紀勝》就有這樣的記載:
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
還有,關於登高習俗,清代有人說這是源於古代人們對山神的崇拜,人們以為重陽節去祭拜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裡,都要前往山上遊玩,以避災禍。
最初還要拜祭山神以求吉祥,後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古代認為「九為老陽,陽極必變」九月,九日,月、日均為老陽之數,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詳、求長壽的活動。
一說重陽節時,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裡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是成熟的時候,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這種上山採集活動,農民叫「小秋收」。
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節這一天則是後來的事了。此外,重陽節期間天氣晴朗、氣溫涼爽,適宜於登高遠望。
⑤ 皇後成長計劃1.9 重陽節秋收大典什麼是比智力的
應該是棋藝,並且如果智力,魅力,氣質,自信,舞蹈等都不錯的話,可以選京城之花
⑥ 漢族的風俗習慣
1、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飯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則有饅頭、面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吃法。
2、漢族講究並善於烹任,不同地區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菜一般被分為的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3、中秋節,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4、漢族還注意赴宴作客的規矩。入席前後,主客興辭,互相謙讓。坐下之後,主人勸客人吃,然後客人才開始吃。席間不可只顧自己大吃大喝,不要大口喝湯,咕嘟作響,不要吃得嘖嘖有聲,不要專挑食物,據而取之,不要攪和菜湯,不要把咬過的菜放回盤碗里,不要當眾剔牙齒,等等。
5、親屬稱謂是以輩分劃分的,不受年齡限制。親屬稱呼也用於社會上鄰里之間或素不相識的人之間,以表示親切和尊敬。一般地說,注意層次,掌握角度,在稱謂的運用中十分重要,年齡層次不同,稱謂也不同,特別是信封上的稱謂。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諸多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