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有一對對聯刻在木板上!~寫著:忠孝傳家寳下聯是詩書處世長!~落款是朱熹還有一個印也是朱熹!~
民間流傳的是:"忠孝傳家遠,詩書處世長"。
若為朱熹所題,也只是筆跡,另有工匠所刻。
關鍵是考證木板的年份。
2. 有關朱熹孝順的故事
朱熹(1130-1200年)中國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詩人。
一直以來,朱熹總是以一個思想家形象出現於世人面前,然而,朱熹不僅通曉詩、詞、文、史、哲,對於書法的創作和鑒賞也達到了上乘的境界。朱熹是孔子之後儒家思想首要代表者,他的學術思想涵蓋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歷史、文化等諸多方面,其影響深入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並漂洋過海,波及東亞、東南亞及歐美諸國。他的書法同樣享有盛名,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紹熙元年(1190年),朱熹受命出任閩南漳州知州,他治理漳郡,熱心創立書院,講學注經,廣施教化,移風易俗,人才輩出,使漳州有了「海濱鄒魯」之稱,受到歷代漳州人民的愛戴和敬仰,學習臨摹朱熹的書法成為莘莘學子的一種風氣和追求。
本人有幸收藏一本光緒乙己年(1905)花月(2月),由漳州「河南氏成美號」書畫店臨摹的朱熹字帖。名曰《朱子字式》,共有176個字,擘窠大字體。每個字高25厘米,寬23厘米,字帖用93張長度48厘米,寬度42厘米宣紙裝訂而成,每張宣紙寫有兩個字。在當時能夠用這樣大幅和這么多宣紙裝訂成冊,可謂不惜工本,實為罕見。
朱熹的字 「但以意摸索寫成」、「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者」[1],擘窠書法是書法藝苑中一個流派,它起自魏晉,成熟於唐宋。朱熹的擘窠大字,風格古樸,筆力遒勁,具有大氣磅礴、豪放蒼勁,卻又雋永圓潤、秀麗清韻。1990年3月,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影印了一本清人羅韞山編撰的《朱子大書法帖》,在其「出版說明」寫道:大家都熟悉宋人朱熹是一位鼎鼎有名的理學大師,卻不大知道他在擘窠書法上的造詣也達驚世駭俗的境界……鑒於朱子擘窠書法幾已失傳,為挖掘、繼承祖國文化遺產,促進書法藝術繁榮。本社特以新近挖掘的羅刻本《朱子大書法帖》為底本,按原大小影印(8開,189頁),改名《朱熹大書法帖》行世,以滿足書法研究和愛好者學習、研究、欣賞和收藏之需。
3. 我家有一副朱熹的四字對聯《禮義廉恥 孝弟忠信》落款朱熹,沒有印章是不是真的,紙是那種黃黃的的宣紙
此八字是朱熹總結的,朱熹原作不可靠,現多為後人仿作。鑒別一般從紙張、用墨、筆跡方面判斷,但如果寫作孝弟而不是孝悌,可直接斷定是贗品。
4. 朱熹所書的「孝」字的寓意
把字從中間分開,右邊的像不像是一個人拱手作揖?左邊的像不像是一個猴子在拳打腳踢?這個「孝」字寓意即為:孝則為人,不孝即為畜牲
5. 朱熹寫過很有名的一個字「孝」另一個是什麼字
這個「孝」字懸掛在西遞的「敬愛堂」,其運筆厚重,氣勢恢宏,充分運用了中國文字象形的特點,其上部酷似一仰面作揖,尊崇長輩的後生,而那人面的後腦卻似一猴頭,其寓意是尊老、敬老為人,反之則為畜牲。字的上半部為老字,下為子,其寓意老要愛護子女,子女要敬仰老人。
據說當年西遞村有個叫胡厚德的老人,在浙江杭州開了一經營茶葉的茶號,老人生了三個兒子,全都跟著妻子生活在西遞,每年端陽、中秋、春節三節胡厚德便託人將錢帶回家中撫養妻小。
三個兒子慢慢長大,胡厚德花錢為他們娶了三房媳婦,兒子一天天大了,胡厚德也一天天老了,本想將一家人接到杭州一起生活,不想妻子患病突然逝去,就在胡厚德悲痛不已時,禍不單行,生意場上風浪險惡,經營多年的老茶號竟被同行擠垮,胡厚德只得收拾幾個殘留的血本和多年來的一些積蓄,在同鄉好友布莊老闆胡慶壽的陪同下回到西遞。
到家後,看到久別重逢的三房兒子和媳婦個個孝順,胡厚德自是十分滿意,當夜,在吃完兒子媳婦們准備的酒飯後,胡厚德打開隨身的包袱,把從杭州帶回的銀子三一三十一分給了三房兒子和媳婦。兒子媳婦個個是笑逐顏開,一個個「爹爹」、「公公」叫得胡厚德心裡比灌了蜜糖還甜。
第二天,胡厚德去胡慶壽家拜訪,感謝他丟開生意一路陪同之情,談話間,胡厚德興致勃勃地說到三個兒子媳婦如何孝順,將他昨夜又如何把銀子分給了三個兒子的事說給胡慶壽聽.
胡慶壽不聽則罷,一聽是連連搖頭說道:
「老哥啊,有句話不知道當說不當說,你把這多年來的一點積蓄分給了三個兒子,是好是壞?是禍是福?真難予料,你不記得古人有句話說是『活著收,死了丟』嗎?
你的那點積蓄活時就得攢著,死了再分給他們也不遲,你現在全分了,兒子媳婦日後待你孝順倒也罷了,萬一他們不孝,你老哥何以生存?」
聽了胡慶壽這么一說,胡厚德確實感到自己過於輕率,不該把自己的積蓄一古腦全分完,但細想,三房兒子媳婦都很孝順,他一個老頭子留著錢有什麼用。不如早早給了他們讓他們各自派上用場。對於胡慶壽善意勸說,胡厚德壓根沒放在心上。
誰知世間事往往只有做了悔,沒有悔了做.
胡厚德在家呆的時間長了,漸漸看出三房兒子媳婦不再象先前那麼孝順,先前胡厚德願意呆在誰家,誰家就安排老爺子吃好玩好,可後來,兄弟三個一商量定下每家養一個月,月大月小,都得扯平,誰也不願多養一天,老頭子去誰家,誰家都沒好臉色,吃的往往也是殘湯剩飯,加上三個媳婦,個個伶牙俐齒,往往是罵丈夫罵兒子,捎帶把公公也罵上,只氣得胡厚德渾身發抖,想單獨過吧,自己身邊已分文全無,沒辦法,只好打了牙齒和血吞,誰讓自己養了這么一群狼呢。
這日子就這樣一年一年地混過去了。
說話間又到了一年臘月二十八,再過兩天就是除夕了,大兒子媳婦放出話來,年年都是他們家帶著老頭子過年,吃魚吃肉,今年也得往後輪一輪,於是老二推老三,老三推老二,硬是沒有一家答應接胡厚德去過年。胡厚德悶悶不樂走出村子,真想找個池塘、水井,一死了事,他就這樣心事重重往前走,不想一頭撞著從杭州趕回西遞過年的老朋友胡慶壽。
見到胡慶壽,胡厚德是嚎啕大哭,把自己幾年來受的委屈一古腦全吐了出來。
胡慶壽聽了胡厚德的訴說是又憐又恨,憐的是這位老哥在生意場上辛苦一輩子,到頭來竟是這般遭遇,恨的是胡厚德三房兒子媳婦竟然如此對待親生父親,真是豬狗不如。胡慶壽沉思片刻,隨即將胡厚德帶進村邊水口亭,附在胡厚德耳邊輕輕說了幾句,然後轉身走出水口亭,邊走邊說:「老哥你就在這等著,按我的吩咐去做,保你的兒子媳婦從今往後孝孝順順,讓你歡度晚年。」
不說胡厚德坐在水口亭內如何忐忑不安,單說胡慶壽回了家後,茶也沒喝一口,徑自來到胡厚德家,一進門就大聲叫:「厚德老哥、厚德老哥」見無人應答,便來到隔壁胡厚德大兒子家,一進門見胡厚德大兒子正在殺雞宰鵝,胡慶壽問道:「老大,你爸爸呢?」老大趕忙起身笑著答話「不知道呢,你老找他有事?」胡慶壽走近老大身邊悄悄說,「當年,你爹離開杭州時,把幾個箱子寄放在我店裡,現在,我那店也不打算開,這一次回來順便把那幾個箱子帶了回來,既然不在你家,我就到老二家去找找看。」說完抬腳就走,胡慶壽來到老二家照原話又說了一遍,轉身去老三家再說一遍。這邊胡慶壽還沒離開老三家那邊老大、老二和媳婦已在滿村找胡厚德了。
當晚,胡厚德回到家,三個兒子媳婦爭著讓他上自家家裡去過年,爭來爭去最後是老三提一個主意,讓大家把自己家最好吃的搬來放在父親家,大家團團圓圓過個年。
第二天,胡慶壽請了幾個挑夫扛著三個大箱走進胡厚德家,那箱上掛著大銅鎖不算,還貼有封條,看著那沉疊疊的樣子村裡人都估模那裡面足有好幾千銀子。
打那以後胡厚德的三房兒子媳婦孝順得一塌糊塗,不再一家是養一個月,而是三家搬到一起,每天輪流服侍老爺子,端茶送水,炒菜燒飯,個個是溫良恭儉讓,目的只一個只要,讓老爺子開心。聽到厚德三房兒子媳婦無比孝順的消息後,胡慶壽寫信給胡氏宗族的族長,讓他報縣衙,表彰胡厚德的三房兒子媳婦,當時,歷代帝王都講究以孝治天下,胡氏族長的報告很快給批了下來,胡厚德三房兒子媳婦均受到表彰。
胡厚德扎扎實實過了幾年快活日子,終於撒手西去,兒子媳婦呼天搶地、披麻戴孝,令村人感動不已。待到安葬結束,回到家裡,兒子媳婦關了大門,迫不及待地取出父親生前一直掛在身上的鑰匙,打開那三個大箱,一看箱子里全是碎瓦片,兒子媳婦一個個目瞪口呆,思前想後,一個個全都抽泣起來,想起過去自己所做的一切,真是羞愧得無地自容。
當朱熹講學路過西遞,聽人說起這則故事,老夫子揮毫寫了一個大大的「孝」字,並教人領會這人面猴頭的寓意,從此,胡氏族人便將這「孝」字懸掛在自己的宗祠里,以警示後人。(故事是轉載的)
那個字好像沒有吧。。。
6. 朱熹對聯對:忠孝作良圖,姜家被縂溫
王羲之對聯《文章忠孝》130X33cmX2 1983年8月,湖北省文物普查工作中曾收到晉人王羲之這一副對聯手跡:「文章移造化,忠孝作良圖。」此聯比孟昶的對聯要早幾百年。
7. 這 孝 字是南宋哲學家朱熹寫的 放飛你的思緒 把你的想像寫下來
天地重孝孝當先 一個孝字全家安
孝順能生孝順子 孝順子弟必明賢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謝世即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選賢臣舉孝廉
盡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獨講吃穿
孝道貴在心中孝 孝親親責莫回言
惜乎人間不識孝 回心復孝天理還
諸事不順因不孝 怎知孝能感動天
孝道貴順無他妙 孝順不分女共男
福祿皆由孝字得 天將孝子另眼觀
人人都可孝父母 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裡有孝語 孝婦面上帶孝顏
公婆上邊能盡孝 又落孝來又落賢
女得淑名先學孝 三從四德孝在前
孝在鄉黨人欽敬 孝在家中大小歡
孝子逢人就勸孝 孝化風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聲價貴 死後孝子萬古傳
處世惟有孝力大 孝能感動地合天
孝經孝文把孝勸 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為孝 能孝就是好兒男
為人能把父母孝 下輩孝子照樣還
堂上父母不知孝 不孝受窮莫怨天
孝子面帶太和象 入孝出悌自然安
親在應孝不知孝 親死知孝後悔難
孝在心孝不在貌 孝貴實行不在言
孝子齊家全家樂 孝子治國萬民安
五穀豐登皆因孝 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貧和富 善體親心是孝男
兄弟和睦即為孝 忍讓二字把孝全
孝從難處見真孝 孝容滿面承親顏
父母雙全正宜孝 孝思鰥寡親影單
趕緊孝來光陰快 親由我孝壽由天
生前為孝方為孝 死後盡孝徒枉然
孝順傳家孝是寶 孝順溫和孝味甘
羔羊跪乳尚知孝 烏鴉反哺孝親顏
為人若是不知孝 不如禽獸實可憐
百行萬善孝為首 當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 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 孝矣無窮孝無邊
此篇句句不離孝 離孝人倫顛倒顛
念得十遍千個孝 念得百遍萬孝全
千遍萬遍常常念 消災免難百孝篇
8. 朱熹書法,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對聯在那收藏。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朱熹總結出來的,世稱「朱子八德」,是儒學的精髓。
朱熹的書法原作已不可考,現今存世的大都是後人作品。
9. 讀《朱熹家訓》有感作文
南宋中期,金、蒙南侵,賦稅苛重,百姓怨聲載道,民族危機深重,加之儒家衰弱,佛、道盛行,以及封建統治的腐朽,致使綱常破壞,禮教廢弛,官場貪風日盛,道德淪喪,人們精神空虛,理想失落,社會動盪不安。為了穩定國家秩序,加強家庭和社會的凝聚力,拯救社稷,拯救國家,朱熹以弘揚理學為己任,力主以「存天理、去人慾」為內容的道德修養,去重整倫理綱常、道德規范,重建價值理想、精神家園。朱熹《家訓》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朱熹《家訓》雖然成文於八百多年前,但其內容所放射的理性光芒,向世人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文明和深厚文化底蘊。 倡導家庭親睦 家庭自古以來就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對每個人來說,家庭是人生的起點,也是休息和生活的港灣。上至社會名流,下至平民百姓,事業成功的背後,都離不開家庭的支持和幫助,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創造和睦的家庭生活,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都是人們追求的亘古不變的目標。朱熹《家訓》為實現這樣的目標提供了一個理論上的指南。 首先,朱熹《家訓》要求父母對子女要「慈」、「教」。他認為「父之所貴者,慈也」。所謂「慈」,即父母要疼愛子女。大學之道在於止於至善,父母對子女的愛必須是至善的愛。但是父母對子女千萬不可溺愛,溺愛是害。如果子孫不肖,對其放縱是不行的,所以朱熹指出:「子孫不可不教也」。特別是當代社會,由於是獨生子女,父母乃至爺爺奶奶對孩子都視為掌上明珠,一味遷就,百般疼愛,養成了孩子唯我獨尊、任性的性格,根本不講長幼,不懂禮貌,什麼事都由著他,犯了過錯也不指教,在家庭里稱為「老大」。這種性格的養成,對孩子成長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因此,父母在對子女傾注慈愛的同時,要加強對孩子的管教。人在孩幼時期,神情未定,可塑性大,要抓緊這個有利時機給予教育,教其懂得禮義,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 其次,朱熹《家訓》要求子女對父母要「孝」。「子之所貴者,孝也。」所謂「孝」,是指子女要善待父母,父母在世,子女要奉養、尊重,父母死後要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朱熹強調的「孝」是真心實意的孝,是子女為報答父母養育之恩而真誠情願地付出。父母辛辛苦苦將子女養大,在子女身上傾注無數無私的愛,而作為子女,一旦獨立就應當主動承擔贍養父母的任務,使其安度晚年,不僅在物質上關心父母,更應在精神上關心父母,在父母面前要保持和氣、愉色與婉容,平常要多問寒問暖,問疾問安等。同時,子女要善其本身,不要讓父母「討氣」,特別是要杜絕不孝的事情發生,如懶惰、賭博、斗毆等。 第三,朱熹《家訓》要求夫妻關系要和睦。夫妻關系是家庭的核心與基石。「夫之所貴者,和也;婦之所貴者,柔也。」夫和婦柔是夫妻相愛的關鍵。所謂「和」,即喜、怒、哀、樂表現出來時,不走極端,保持心平氣和的理智。所謂「柔」,即柔順溫和。夫和婦柔,就會相親相愛,夫妻出現矛盾就會很容易化解。第四,朱熹《家訓》強調兄弟之間要友愛。兄弟之間不能因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骨肉相殘,大動干戈。他指出「兄之所貴者,友也;弟之所貴者,恭也。」所謂「友」,就是要友愛,互相幫助,患難與共。「恭」則是指尊敬、謙恭。「友」「恭」是兄弟姐妹之間團結的根基,如果連自己的同胞手足都不友愛、不團結,談何友愛、團結其他人呢? 總之,朱熹《家訓》從「慈、教、孝、友、恭、和、柔」諸方面對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倫理道德關系做了重要論述,指出每個人在家庭中應盡的道德責任和相應的角色義務,構建了彼此關懷、相親和睦的理想家庭圖景。這些合理的思想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對維護和鞏固家庭關系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今天,對我們每個家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倡導人際和諧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來看,人類所追求的是一個和諧美滿的社會,它要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達到一種和諧統一,這與朱熹《家訓》所推崇的為人處事之道有著極為相似之處。朱熹在文中特別強調,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要堅持從自己做起,從我做起,即要努力做到「慎勿談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長」,在與人交往中,不要隨便揭人的短處,背後說人家的壞話,傷害別人的感情,也不要因為自己有所長或工作有了成績,就自我顯耀而瞧不起別人,為人應當保持謙遜的本色,切不可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當與人發生沖突時,解決矛盾的方法則是「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仇恨自己的人要用情誼來化解它,怨恨自己的人要用誠心去回報,用平靜的心態、平和的方式去化解矛盾,切不可以仇報仇、以怨還怨,無論在什麼環境下和與人發生不愉快的事時,都要做到「隨遇而安之」,不能為一點小事就記恨在心,爭個你高我低,甚至出口傷人,拳腳相見。在與人交往上,要做到「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要學會理解和寬容,別人有小的過錯要用寬容的態度對待之,別人有大的錯誤,也要做好思想工作,以理服人,用道理使他明白錯誤的地方,促其而改之。朱熹在《家訓》中還強調指出,「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於信也」、「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侍奉師長應當有禮貌,對待朋友要講信義,遇見長者,應當尊重,看見小孩,應當愛護。做到「處事無私仇,」「勿稱忿而報橫逆,勿非禮而害物命。」人們無論貴賤貧富,年齡大小、高矮胖瘦,都要和諧相處。社會上的每個人如果都能這樣做,那麼就會建立一個和諧、文明、進步的社會。 倡導重德修身 倡導重德修身是朱熹《家訓》的又一重要思想。他在《家訓》中指出:「有德者雖年下於我,我必尊之;不肖者,雖年高於我,我必遠之。」從中可以看出朱熹對德的重視程度,這與我們今天所倡導的「以德為首」的教育思想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在朱熹看來,重視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於身體,飲食之於口腹,不可一日無也,不可不慎哉!」他還就如何重德修身提出了許多深含哲理的見解。他認為「人有惡,則掩之,人有善,則揚之。」這句話是指對別人善惡行為所持的態度,對行惡的人要抑制,對行善的人要宣傳表揚他。他還進一步指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其意思是指善事多麼小也要積極而為,惡事多麼小也不能為之。不要以為自己曾經做過善事而忽視小惡,就不拘小節。忽視小惡,讓其存在和發展,就會變成大惡。不拘小節也會發展至變節;注意小節,細心修養,才能達到高風亮節。朱熹還認為,善心和惡念不可能同時存在於一個人的心靈河流中,人之所以有善惡之別,只是各自內心所稟的氣有清濁厚薄之分,內心稟清氣厚者,為善的可能性大,稟清氣薄者,為惡的可能性大。 朱熹還進一步指出修煉清氣的要訣:「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詩書是指「聖賢」之書,如《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儒家典籍。禮義是指「孝悌誠敬」,是說孝敬老人,誠實做人。他認為,讀「聖書」才可以修德,識禮義才可以養氣。人因讀書而美麗,人因識禮而高雅。讀書是文化教育,識禮是素質教育,讀書識禮,二者不可偏廢。朱熹在《家訓》中還指出:「勿損人而利己」、「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進一步闡述了做人的行為准則。在價值取向上,堅持以民為本,取利時決不能為個人利益而損害人民利益,也不能為了個人利益而違法損德,當個人利益與人民利益相沖突時,應當順之人民利益。並在此基礎上,朱熹進一步拓展了重德修身的外延,他指出:「斯文不可不敬,患難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禮也。」他認為,對有知識素養的人要敬重,對有困難的人要幫助,這些都是做人的本分。 朱熹的純朴與善良 從《朱熹家訓》中看出,朱熹是位純朴善良的老人。他不僅在家庭親睦、人際和諧、重德修身等方面為我們作了理論上的精闢論述,而且在行動上也為後人提供了精神指向。朱熹對父母的孝,感人至深。他少年失父,與母親相依為命,他四十歲時母親不幸病故,為守孝道,他築寒泉精舍(又名方谷書院)於墓旁,在此著書立說,講學授徒,直到守墓追孝三年期滿。朱熹對妻子的情感可謂感人至深。就在他臨終前還抱著病體,咬緊牙關,握筆為亡妻劉清四寫下一篇表達他至死不忘夫妻情的《墓祭文》:「歲序流易,雨露既濡,念爾音容,永隔泉壤。一觴之 ,病不能親,諒爾有知,尚識予意」。可見真情摯愛溢於文中。朱熹在教育子女方面也留下許多佳話。朱熹長子朱塾頑皮貪玩,朱熹唯恐朱塾在家不得專意,耽誤學業,便送他遠離膝下千里從師,赴婺州金華縣(今浙江金華市)拜呂祖謙為師。臨別前,朱熹還寫下《訓子從學貼》交付朱塾,貼中從日常生活小事到具體待人接物無不悉數訓誡。可謂愛而有教,慈而施愛。有一次,朱熹到女婿黃幹家中,黃干在外任職,其女兒朱兌因家貧只能准備蔥湯麥飯招待久而不見的老父,心中實感內疚。朱熹知道女兒的心思,笑著對女兒說:「我兒切莫介意,這菜餚不同一般,可稱美味可口。」吃罷飯,朱熹走進書房,鋪開宣紙,飽蘸濃墨,揮筆寫下一首詩:「蔥湯麥飯兩相宜,蔥補丹田麥療飢。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還有未炊時。」女兒朱兌看過慈父這首詩,臉上頓露寬慰的笑容。後來這首詩成為黃氏家訓,流芳於世。朱熹在交友上,無論是志同道合的同仁,還是水火不相容的論敵,「舉凡士子儒生、騷人墨客、羽士釋子、田夫野老」,只要是有德者,都能視為知己。他的學生回憶說,朱熹「待野叟樵夫,如接賓客,略無分毫哇町。」他在任職浙東提舉時官居五品,理學永康學派的陳亮僅為布衣,找上門來圍繞「王霸義利」一辯便是十天,在後來十多年的歲月里,兩人書信往來由論敵結為摯友。朱熹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貧,從不妄取不義之財。他一生生活不幸,幼年失父,中年喪偶,幼女夭折,胞妹早逝,晚年失子,生活相當貧困,其齋舍無以避風雨,趙汝愚憫其貧,欲為其蓋房屋。他婉言謝絕曰:「此是私家齋舍,不當煩官司。」趙又憐其窮,願從自己的俸祿中取一二周濟之,也被朱熹連連辭謝。朱熹對他人惠贈的財物,於法有礙,一概以禮謝絕,然而與親友的禮尚往來,卻又慷慨相贈。呂祖謙妻故,陸遊子亡,朱熹長期生活在農村,深知民眾疾苦,從小心中就蘊藏著幫貧救困、憂世恤民的思想。朱熹為官時間不多,總攬仕歷,按到職實算,為官方逾七年(任同安縣主簿三年、任江西南康軍兩年、任提舉浙東常平鹽公事九個月,任知漳州一年、任知潭州兼湖南路安撫使兩月余、任煥章閣侍講四十六天)。朱熹為官內每到一處,極度重視荒政,他重農桑,興水利,正經界,輕賦斂,懲貪官,治豪強,真個是民間疾苦「一枝一葉總關情」。他於1171年創建的社倉,奏請朝廷頒行諸路州軍,救助了無數災民,被譽為「先儒經濟盛跡」。如今,朱子社倉仍然完好安在,向人們昭示著純朴善良的朱熹救荒恤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