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於丹《論語》感悟 一共就7集嗎
http://hi..com/28gl/blog/item/936a1ddb9aead162d0164ed8.html
【百家講壇】於丹《論語》心得
〔迅雷下載〕〔於丹〕百家講壇-孔子論語(全集)(RMVB清晰版 & MP3版)
〔於丹〕孔子論語(一)-天地人之道
〔於丹〕孔子論語(二)-心靈之道
〔於丹〕孔子論語(三)-處世之道
〔於丹〕孔子論語(四)-君子之道
〔於丹〕孔子論語(五)-交友之道
〔於丹〕孔子論語(六)-理想之道
〔於丹〕孔子論語(七)-人生之道
訪談《本色於丹》 (柴靜解讀於丹 半路殺出易中天)
【百家講壇在線點播、迅雷下載及講稿】於丹《論語》感悟
〔MP3迅雷下載〕〔百家講壇〕於丹《論語》感悟
〔百家講壇〕於丹《論語》心得第一部精彩回顧
於丹百家講壇特別節目:感悟《論語》(上)(張越對話於丹)
於丹百家講壇特別節目:感悟《論語》(下)(張越對話於丹)
〔百家講壇〕於丹《論語》感悟(一)孝敬之道
〔百家講壇〕於丹《論語》感悟(二)智慧之道
〔百家講壇〕於丹《論語》感悟(三)學習之道
〔百家講壇〕於丹《論語》感悟(四)誠信之道
〔百家講壇〕於丹《論語》感悟(五)治世之道
〔百家講壇〕於丹《論語》感悟(六)忠恕之道
〔百家講壇〕於丹《論語》感悟(七)仁愛之道
http://hi..com/28gl/blog/item/936a1ddb9aead162d0164ed8.html
B. 百家講壇 於丹論語感悟 觀後感
<百家講壇>觀後感
看於丹的《莊子》心得,很受啟發。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後一隻羊就好了。最後一隻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著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了。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塊木板。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學生,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並不需要老師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助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我們只有抓好了學習落後的學生的成績,那麼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就像是那隻最後的羊一樣,只有抓好他們的成績才是最主要的。當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當性。我們對於學習一帆風順的學生還要有更高一層的要求。要讓他們有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自主學習,老師只是給予一定的指導就好了。
這一次的《百家講壇》讓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講壇》是個好欄目。有時間會常看的。
這是我在網路上搜的 你在根據自己的情況稍微的修改一下 就OK了
C. 看於丹論語孝敬之道有感100字左右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樸素的起點。 孝敬之道就是這樣樸素的起點。
我們今天已經遠離了產生孝道的宗法社會。在現代社會中,父子的關系已經不存在跟群臣關系的對應,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孝」已經過時了?
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論語》捧在手裡,我們說它是樸素的,是溫暖的,那麼它的樸素和溫暖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樸素的起點。
也就是說,《論語》告訴我們修身養心的道理,並且還會給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自己的理想。
D. 於丹孝敬之道有感作文350字
《論語》來的樸素和溫暖源,就在於裡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樸素的起點.
孝敬之道就是這樣樸素的起點.
我們今天已經遠離了產生孝道的宗法社會.在現代社會中,父子的關系已經不存在跟群臣關系的對應,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孝」已經過時了?
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論語》捧在手裡,我們說它是樸素的,是溫暖的,那麼它的樸素和溫暖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樸素的起點.
也就是說,《論語》告訴我們修身養心的道理,並且還會給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學生有很多的問答.有一天,顏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
E. 求於丹心得之孝敬之道有感
不同意樓上的看法。難道父母的不良習慣我們也要尊重不成?
孔夫子可沒這樣說過。
《論語》上所說的「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可不是這個意思。
很多人解釋這段話,都是這樣的:說看一個人,他父母還在的時候看他的志向,父母死了的時候看他的行為,三年當中,沒有改變他父母所走的路線,這個人就叫作孝子了。
試問,假使父母行為不端,以竊盜為生,兒子也要跟隨和尊重他們的這種行為習慣不成?這叫聖人嗎?
引用一段南懷瑾先生的說法:
「父在觀其志」的這個「志」,古人的文字「志」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態度。我們都曾經作過兒子,都有這樣的經驗:當父親、師長的面前,聽到教訓吩咐,口口聲聲稱「是」,但背過身來,卻對著同學、朋友,做一個鬼臉,表示不聽。所以「父在觀其志」這話,是說當父母在面前的時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著父母的時候,乃至於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誠誠懇懇,非常老實,說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作好人,就要作到底,父母死了,於三年之內,無改於父之道,說得到做得到,經過三年這么久的時間,感情沒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貫作法,這就是孝子。
我們讀書也好,聽講也好,不單要去聽,還要去思考,從正面、側面、乃至反面,多角度,多渠道地去考慮這個道理正確與否,應該怎樣施行。
我不是說於丹老師不好,講得不對。但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一個人的某個思想很好,不代表個個都好,都正確。自己要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才行。
F. 於丹論語心得之孝敬之道讀後感500字左右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樸素的起點. 孝敬之道就是這樣樸素的起點. 我們今天已經遠離了產生孝道的宗法社會.在現代社會中,父子的關系已經不存在跟群臣關系的對應,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孝」已經過時了? 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論語》捧在手裡,我們說它是樸素的,是溫暖的,那麼它的樸素和溫暖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樸素的起點. 也就是說,《論語》告訴我們修身養心的道理,並且還會給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學生有很多的問答.有一天,顏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說:「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車馬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享用,用壞了也沒有什麼抱怨.這就是我的願望.」 顏回說:「我的願望呢,就是一個人不經常誇耀自己,也不經常宣揚自己的功勞,能夠做到謙遜也就可以了.」 這個時候,學生們發現老師還沒有說話.子路對老師說:「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說出對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簡單,就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 我們想一想,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跟三種人的關系,那就是我們的長輩--- 生我養我的父母,我們的平輩--- 一生相伴的朋友,我們的晚輩--- 自己的兒女. 孔子先不去談我們怎樣建設家國社稷,怎樣建立多少功勛,而是說讓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頓了,讓我的朋友對我可以信任、託付,讓孩子們覺得我是個值得追慕、緬懷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夠讓這三種人心中有這樣的種種寄託,也就夠了. 這里滿面,擺在第一位的是「老者之安」. 我們都在說,中華民族一種美德叫孝敬,但是,我們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孝嗎? 一個「安」字容易做到嗎?讓老人外在得其安身,內在得其安心,可能每個兒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是真正能夠做好卻很不容易. 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做「百善孝為先」.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做起,因為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親情,人人不可迴避. 在孝順這件事上,民間還有這樣一個說法,叫做「論心不論跡」.我們知道,不一定每一個孝子都有充足的錢財和高貴的地位,能夠按照他的夢想把愛摺合成一種物質條件給他們的父母.有時候一個深刻的心願,但是做起來卻只是一件朴樸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對老人的這種安頓,也許我們有種種標准,比如買多大的房子,買什麼樣的車,帶老人到什麼地方旅遊,讓他穿什麼樣的衣裳,有什麼樣的飲食,但是這些能讓老人真正安心嗎? 很多學生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做「孝」.「自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去問老師,什麼叫做孝啊 ?老師說,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養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這真的就是孝了嗎? 孔子接著反問,你看狗馬這個動物都能得到飼養,如果你只是做到讓父母衣食無憂了,但你對他們沒有發自內心的尊敬,那跟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里孔子又是一個反問句:「曾是以為孝乎?」你竟然認為這是「孝」嗎? 子夏問老師什麼叫孝.孔子又說了一種現象,他說:做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謂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們都會去搶著去干;在一個物質條件不很豐富的條件下,盡量讓長輩做到有吃有喝.但是,這樣竟然可以算「孝」嗎?
G. 於丹《論語》心得課程講解如何
於丹,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助理、影視傳媒系系主任。曾為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今日說法》、《藝術人生》等50個電視欄目進行策劃,現任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科教頻道總顧問。2006年「十一」黃金假日在央視《百家講壇》連續七天解讀《論語》心得,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論語》,2500多年前的經典語錄,今天還能啟發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北京師范大學於丹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全書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孝敬之道就是這樣樸素的起點。我們今天已經遠離了產生孝道的宗法社會。在現代社會中,父子的關系已經不存在跟君臣關系的對應,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孝"已經過時了?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於丹<論語>感悟》從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愛之道等10個方面闡述了《論語》中所蘊藏的智慧及其對現代生活的啟示。這七個方面,立足於今天社會需要的核心價值,大到治世,小到家庭和諧、個人成才,是對傳統經典在當代社會的又一次激活。
學習於丹《<論語>心得》課程請進入華企在線商學院專題學習,詳情請進入:http://www.hq88.com/special/starTeacher/201010/yd/pages/index.shtml
H. 於丹講論語孝 要感想
《於丹<論語>心得的激盪與感悟》講座之《智者不惑》
智者知人知己
但是,其實這樣回的一種提升,也仍然是答要輔助其它元素的。為什麼孔子說你還要了解別人呢?就是因為「智者不惑」。真正的大智慧,應該是能讓我們減少迷惑的一種通途。
什麼是智者?智者知人而已,無非就是真正地了解別人。其實了解別人容易嗎?我在這里還不跟大家講,你想想你了解你鄰居嗎?了解你團隊嗎?了解你學生嗎?
我覺得都說得太遠,我只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是不是了解自己?第二個問題:你是不是了解身邊的親人?如果你這兩個問題都說:我了解!那你就是大智者,很不容易。因為我們人對自己的評價,是永恆的斯芬克斯之謎,人最難評價就是自己。
定呼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
所謂「崇辱不驚」,人真正在面對大榮辱的時候,內心對自己還有判斷嗎?比如說無故加之,世界上有些羞辱就這么來臨了。當韓信胯下受辱的時候,他當然可以為一時的尊嚴拔劍相向,他的小命可能就放在那兒了。他日後就不會成為淮陰侯,為漢高祖劉邦決勝於千里之外了。所以他在那時候想一想,人為了未來,有時候可以忍受當下,他可以坦然受之。其實難得的是淮陰鈁嬲
I. 於丹《論語》感悟之孝敬之道 觀後感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樸素的起點。 孝敬之道就是這樣樸素的起點。 我們今天已經遠離了產生孝道的宗法社會。在現代社會中,父子的關系已經不存在跟群臣關系的對應,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孝」已經過時了? 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論語》捧在手裡,我們說它是樸素的,是溫暖的,那麼它的樸素和溫暖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樸素的起點。 也就是說,《論語》告訴我們修身養心的道理,並且還會給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學生有很多的問答。有一天,顏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說:「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車馬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享用,用壞了也沒有什麼抱怨。這就是我的願望。」 顏回說:「我的願望呢,就是一個人不經常誇耀自己,也不經常宣揚自己的功勞,能夠做到謙遜也就可以了。」 這個時候,學生們發現老師還沒有說話。子路對老師說:「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說出對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簡單,就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 我們想一想,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跟三種人的關系,那就是我們的長輩--- 生我養我的父母,我們的平輩--- 一生相伴的朋友,我們的晚輩--- 自己的兒女。 孔子先不去談我們怎樣建設家國社稷,怎樣建立多少功勛,而是說讓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頓了,讓我的朋友對我可以信任、託付,讓孩子們覺得我是個值得追慕、緬懷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夠讓這三種人心中有這樣的種種寄託,也就夠了。 這里滿面,擺在第一位的是「老者之安」。 我們都在說,中華民族一種美德叫孝敬,但是,我們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孝嗎? 一個「安」字容易做到嗎?讓老人外在得其安身,內在得其安心,可能每個兒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是真正能夠做好卻很不容易。 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做「百善孝為先」。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做起,因為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親情,人人不可迴避。 在孝順這件事上,民間還有這樣一個說法,叫做「論心不論跡」。我們知道,不一定每一個孝子都有充足的錢財和高貴的地位,能夠按照他的夢想把愛摺合成一種物質條件給他們的父母。有時候一個深刻的心願,但是做起來卻只是一件朴樸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對老人的這種安頓,也許我們有種種標准,比如買多大的房子,買什麼樣的車,帶老人到什麼地方旅遊,讓他穿什麼樣的衣裳,有什麼樣的飲食,但是這些能讓老人真正安心嗎? 很多學生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做「孝」。「自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去問老師,什麼叫做孝啊 ?老師說,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養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這真的就是孝了嗎? 孔子接著反問,你看狗馬這個動物都能得到飼養,如果你只是做到讓父母衣食無憂了,但你對他們沒有發自內心的尊敬,那跟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里孔子又是一個反問句:「曾是以為孝乎?」你竟然認為這是「孝」嗎? 子夏問老師什麼叫孝。孔子又說了一種現象,他說:做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謂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們都會去搶著去干;在一個物質條件不很豐富的條件下,盡量讓長輩做到有吃有喝。但是,這樣竟然可以算「孝」嗎? 孔子的反問是令人深思的。中國人常常將「孝」和「敬」連用,孝敬孝敬,孝為行,敬為心,關鍵是我們心中對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嗎? 今天是生活節奏加快的時代,兒女們總是太忙太忙了。 面對父母,今天的兒女應該要問問自己:如何要讓老人因為有自己這個孩子而得到安頓,我們怎樣做到真正的孝? 今天我們總在說,孝敬是一種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種本能。我們反過來說一個命題,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有人說過那是美德嗎?沒有,因為那是近乎本能。 這個世界上,生物之愛都存在這樣一種現象,這個現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殘酷:所有的愛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對兒女的愛。對父母來說,兒女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所以父母怎麼盡心都不為過。 我們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病了,這父母守在手術室外面,說把我的肝臟移植給他吧,把我的腎臟移植給他吧。我想,如果說能移植心臟,那肯能十個媽媽裡面有九個願意。 但是,我們去找找兒女為父母做過什麼事情,肯能遠遠不如父母對兒女做的多。 怎麼理解我們做到的孝,讓我們從孔子的這兩個反問句開始:我能養活父母了,是孝嗎?我凡事搶著做讓父母有衣有食,是孝嗎?那我們先來看看,父母對孩子這一生又意味著什麼? 有這樣一個故事(小男孩與大樹的故事) ... 這個故事,其實說的就是我們的父母和我們的一生。 老樹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都是在樹下玩大的孩子。我們每個人都體會過這樣的一種成長,在父母身邊長大,走向社會。但為什麼人到最後才會歸來呢?這就是平時常說的「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當了父母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麼的不容易。 可是,真等到我們樹根邊的時候,心裡就已經有太多的遺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們已經錯過去了。然而,父母跟我們很少計較。 這個故事聽起來好像很殘酷,但兒女的一生,不就是從父母身上獲得了那麼多的東西嗎?父母付出的是他們生命中最寶貴的愛。 為什麼孝敬是一種要大力提倡的公共美德,而不是每一個個人的生命本能呢?同樣是血緣,為什麼下行的愛這么自覺,如此濃烈,而上行的愛有時候卻顯得牽強呢?
J. 於丹論語心得講孝道的是哪一集
第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