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孝與不孝」為話題,寫一篇不少於一千字的作文
孝」——什麼是孝,不就是一個字嗎?又有什麼意義呢?
「不!」它的意義大得很,不光是一個字,而且是弘揚中華民族孝親敬長的優良傳統呢!世界都充滿「孝」。這其中也有更深刻的社會意義。比如孝順父母是我們每個人的事情,就要從小開始,從點點滴滴做起,這樣才不會留下一生的悔恨。除此之外,孝敬老人是我們人人都要做的一種義務,否則就會觸犯法律,留下終生悔恨。所以,我們不要做那些後悔的事情,孝心,就從現在開始吧!
說起孝順父母,這是一件長期的事情。因為你首先要有耐心不能怕嘮叨,然後還要多和父母交流,使他們不必為你再擔心。這說起來簡單,可做起來卻是一件永久的事情。
我媽媽工作非常忙,有十她累的時候,我就為她做飯,自己隨後再吃。雖然她很累,我也不能給我經濟和精神上的幫助,但是我也不能以為內這一點而不孝順她。因為我長大成人了,該到回報的時候了。現在只有一點才能孝順她,就是努力學習。報答她的一片苦心。在這里我想說聲:「媽媽,您辛苦了!
回想這幾年我做過許多對不起她的事,希望她能原諒我這不孝之子。從今往後,我要對你好。不能再象以前那樣了,我相信您慢慢就會感覺到兒子長大了!
人只有有了孝心,才會有責任感,使命感和善良的品質。孝心讓人成熟,長大。我想沒有對母親的孝心,人又怎麼能談得上愛這個城市,這個養育我們的國家呢。愛母親的孝心是「小孝」,愛祖國的孝心是「大孝」我願意做有「大孝」的兒子。
「孝」的含義太深刻了!
夫孝,始於事親也
⑵ 關於不孝的社會風氣議論文
當今社會,人口素質,社會風氣在不斷提高,人們在為了創建更和諧的社會而不斷的努力著,從古到今,像這樣的例子有,歷史上一些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為了維持統治的秩序,保持內部的一致,增強戰鬥力,注重紀律並帶頭遵守的。
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典型的例子。曹操帶兵出征,路過一片麥田,曹操當即下令:「任何人不得踐踏麥田,違者斬。」命令一下,人人都小心。偏巧,曹操的馬受驚了,奔到麥田裡去,官兵見狀,都站在田埂上,路旁邊,默默的看著。曹操牽回了馬,立即把行軍主薄叫到馬前,讓其議罪。主薄言引《春秋》說「罪不加於尊」。這件事就算了。曹操說,我自己下的令,自己帶頭去破壞他,讓三軍執行?但我是全軍之主,也不好自殺,處於刑法了。說著他拔出自己的寶劍,割下胡須(古人是不割須不理發的,這是當時的刑法)。曹操自刑,全軍震動。此後,曹操的威望就更高,曹軍的紀律也更嚴明了。
盡管這樣,又美中不足的地方,不斷的在有人以身試法,挑戰法律江西有例子,13歲的在校未成年人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不承擔刑事責任,計劃在年滿14周歲之前犯罪。准備策劃,他於14周歲生日前殺害了年僅11歲的女孩。當然,這是很極端的例子,但能說明一些問題。青少年的認識水平並我們想像中低,他們能夠很快理解法律的規定是,卻未必會遵守。他們叛逆的心理有會促使他們知法犯法,以身試法。,遵紀守法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與責任,作為祖國新一代的建設者,我們更應當去遵守去普及。
和諧,大同的社會是我們每個人都嚮往的,都追求的,但不能只靠嘴上功夫,要用實踐去努力的創造。普及法律知識,是提高素質的基礎,掃除法盲,讓大家對法律都定的了解,保護自己的權利,遵從自己的義務。法律與道德也是並存的,人有道德有修養,有了良知,才會遵守法律,才能使自身的素質定程度的提高。以身試法,挑戰法律和道德只會給自己和家人,甚至別人的家庭帶來悲痛。
當今社會多已被金錢和名利淹沒,作為祖國覺醒的心一代建設者,我們絕不被名利與金錢打敗,絕不為了埋沒了道德與良知。作為中學生的我們,能做的也有,從我們的身邊做起,校園里,圖書館,公車上,隨處可見,舉手之勞。《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更是身為合格的中學生應該遵守的。
最後,我想是,在,我寫的不僅僅是一篇文章,我希望並我人在為而努力,我想帶動更多的人來為了我們的家園,為了未來的和諧社會而努力,大家努力,做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好學生,我們嚮往的,追求的社會才會更早的到來。讓我們努力吧
⑶ 以孝為話題的議論文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臟,只有一具軀殼立於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價值,更何談頂天立地、闖出一番天地,在歷史上,有許多關於孝的感人事跡,其中在24孝中,有一則是「閔子騫勸父感後母」。感人至深。
閔子騫是周朝時期的人。幼時喪母,父娶某姓女為繼室。閔子騫素性講孝,對待繼母像生母一樣孝順。後來繼母接連生了兩個兒子,於是對閔子騫開始憎惡起來。總是在丈夫面前說子騫的壞話,挑拔子騫與父親的關系。
冬天到了,天氣十分寒冷。後娘為兩個親生兒子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給子騫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一點也不暖和的蘆花。蘆花是水中生長的蘆草,到處飛揚的那個輕飄飄的花,哪裡能禦寒呢?所以,子騫穿著覺得冷得很,好像沒有穿衣一樣。而這位後母反而向丈夫說:「子騫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驕養了,故意稱冷。」
一天,父親要外出,子騫為父親駕駛車馬,一陣陣凜冽的寒風吹來,子騫冷得得戰票不已,手凍得拿不穩馬的韁繩,將韁繩掉到了地上,馬將車子差點兒拉下了懸崖。父親大怒,氣得揚起馬鞭,將子騫猛打。子騫的棉衣被打破了,內面的蘆花飛了出來。父親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責罵後妻,要將狠毒的女人趕出家門,將這個心惡女人休掉。後妻像木頭一樣,獃獃地立著,羞愧得無話可說。子騫跪在父親面前,哭著勸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請不要趕走母親。」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這句話不知讓多少人所為之動容,就是閔子騫的繼母也被感動後悔不已,從此待閔子騫如親子,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偉大所在。
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現在的我們應該更要孝敬父母,更何況孝道是我們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但事實好象有點相反,歷史的寶貴財富並沒有得到部分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在他們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經地義要養他們,要為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只要自己逍遙快活就夠了,把他人的苦難置之度外。但他們可否想過十月懷胎的痛苦和把一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那他們只能得到社會的唾罵和拋棄。
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刻謹記,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⑷ 曬孝不代表盡孝800字議論文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片孝心動天下. 同學們,我跟你們說這些只是想讓你們都能好好的去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份母愛,都能夠趁自己父母還健在的時候,好好孝敬他們,讓他們快樂無憂的過日子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我們做兒女的,穿的用的都是父母辛辛苦苦掙來的,衣服上的每一根絲線,都滲透著父母的汗,父母的血,都寄託著父母的殷殷祝福和企盼。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我們在學校讀書,又使父母多了一份牽掛。父母把愛無私地奉獻給我們。而他們得到的卻是額頭上條條皺紋,頭上縷縷銀絲,多麼高尚的愛啊! 同學們,你們又怎樣回報父母呢?我們應該用心,用行動去償還我們得到的一切,因此我們要努力學習,做個好學生,讓父母在家少一份擔心,多一份放心,要在生活經費上盡量減輕父母的負擔,要從生活上不同角度上去關心父母,不要忘記在父母生日或節日獻上一份禮物,這些都是孝心的體現啊!領到獎學金黃色時,如果你能拿出一點,買一份小小的禮物給你們的父母,同樣會給他們帶來莫大的欣慰。 要知道,父母的愛是偉大的,也是無私的。它沉浸於萬物之中,充盈於大地之間,想報答完他們的恩情,就像在用勺子一點點地舀著大海一樣,無論如何都是報不完的,何不在有機會的時候讓報恩之水填滿一個個小池呢?其實,父母並不求我們報恩,只要看見孩子開心幸福、就是對他們最大的恩惠。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同學們,就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履行我們那報不完的孝行,讓我們與父母擔誠相處在一起過上融融樂樂、幸福無比的家庭生活吧!用我們的孝心,用實際行動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⑸ 關於孝順的議論文,800字以上
我們的生命、思想;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這一切都是父母給予我們的。所以,我們不能不孝敬父母。
從古至今,流傳著很多崇尚孝順的人和事。他們有的是平民,有的是皇帝,但他們孝順雙親的事跡,都成為千古美談!薄太後的兒子漢文帝劉恆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身為帝王的漢文帝,其實完全沒必要事事親力親為,只要一聲令下,什麼都可以做好。可是,他做了。至少他沒有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
帝王如此,平民百姓又何嘗不是呢?王祥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但他從不抱怨,總是恭順對待。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直到冰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這份孝心足以感動每個人。
劉恆和王祥不管身份是否卑微,地位是否顯赫,但是,他們都做到了孝敬父母,劉恆雖然身為皇帝,但他侍奉母親的舉動讓我們深受感動,而王祥可以視自己的養母為親生母親對待,以德報怨,更是讓人感動,他們孝順父母的一言一行,難道我們不應以他們為榮嗎?
孝順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
平常一句問候,一個愛的眼神,一句感激的話語,都能讓父母高興很久。當父母的生日到來時,即使說一句生日快樂,父母的心裡都會很高興的,當父母生病了,如果拿一點葯,父母也會覺得開心,當父母忙了一天,回到家時,如果為父母倒杯水,父母都會覺得再累也願意,當父母傷心的時候,一句短短的安慰,對於父母來說也是一種幸福,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孝順父母這是亘古不變的真理。一個人來到世界上,總會與他人相識,產生親情、友情、戀情,其中濃的化不開,砸碎骨頭連著筋的唯有父母親情。所以,不管貧窮也好,富貴也罷,孝順父母是我們做兒女應盡的責任。
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這輩子都無法償還的,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父母就開始為了我們而奔波忙碌,他們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他們寧可自己苦,也不肯讓我們受苦,他們對我的愛,是無盡的,偉大的,他們是我們生命的創造者,是他們讓我們可以享受這個世界上的一切,是他們讓我們過的如此快樂,難道,我們不應該報答他們嗎?
⑹ 論孝道(議論文)
古人雲:「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孝在人類的宗教里有一定的闡述和標榜,雖然形式不同,但含義是一致的。孝道也非那國那族所獨有。孝道也應該是人類晚輩的責任和義務。傳統中國文化(儒家思想)可稱為孝文化,它是使中華文明與古希臘文明、印度文明、兩河流城文明等區別的重大文化現象之一。傳統孝道倫理,從周公到孔子、曾子、孟子,經過了初生,成熟和完善階段。從秦漢後二千多年裡,史學家、文學家、詩人等先哲聖賢,那一位不贅述這個孝字。正如晚清曾國蕃所說:「讀盡天下書,無非是一個孝字」,雖然這是見仁見智的說法、但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文化)佔有最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說孝是儒家文化之基石,無可非議。本文就孝文化的歷史演化作一些探討。
一、孝觀念的源流與演變
傳統孝觀念,最初孝觀念。最初含義是指什麼?考古發現「孝」字最初見於殷卜辭。商代金文中有一例用於人名,在博物館的青銅器上刻著「孝」的象形圖形,古文字學家釋為「孝」的篆體。因人老了,彎腰弓背、手柱拐杖、一副老態龍鍾的模樣。上老下子作服待壯。《爾雅、釋訓》的「孝」解釋是「善事父母」。《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即是奉養父母。根據原典「孝」的這種倫理含義,形於初周,成於春秋、戰國中的儒家所倡導。《尚書、堯典》:「克諧以孝」;《左傳》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庄公」;《詩經》曰「孝文不匱,永錫爾類」;《論語、為政》,「今之孝者,是渭能養」;《論語、里仁》,「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中庸》,「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大學》,「孝者,所以事君也」。《孟子、萬章》;「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孝經》:「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新書、道術》:「子愛利親謂之孝」。等等這些典籍對孝道闡述是各異。中華民族講孝道已幾千年了,無論那位文人、聖賢從各個角度解釋,當然有見仁見智的說法,從古到今,千言萬語、殊途同歸,所表達的一個意思:幼尊長。從家庭的孝,是指贍養父母,衣、食、住、行、思想上照顧老人,盡人子之責。家庭外,家庭宗親長輩、外戚長者、還指社會上所有長輩。所以孝的內容不僅僅是家庭生活,實現長輩的願望;力求上進、實現人生價值、最終報效民放族和國家。孝道是民族傳統道德的一個重要范疇。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幾千年沿襲的做人准則,也是中華文化的本源之一
二、孝形成於周代
孝何時產生?最初表現是什麼?近年來對於這個問題,學術界有不同的意見。
筆者認為,上古先民們的生活,宗教信仰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信仰習俗包括祖先敬奉、禮儀、禍福觀等。在宗法社會里,祖輩有特殊的社會地位,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十分重視血統的傳延與繼承,把祖先作為宗族或家族血緣的象徵,因而將祖先奉為神明。在殷周時代中國就形成了祖先崇拜的傳統,祖宗神被抬到了僅次於上帝神,社稷神的地位,年復一年地受到後代的祭奠。伴隨著宗法制度的傳延,尊祖敬老、孝親傳統在儒學體系中表現為" 尊尊"的思想。《禮記、大傳》,"上治祖禰,尊尊也;下治子孫,親親也"。
筆者還認為,孔子對孝道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孔子創建儒家學說分為三個重要階段。第一,他十有五志於學,到三十而立,把當時魯國的"六藝"學精通。第二,而立之年開始受徒至晚年,出仕魯國有關要職,並取得可喜的政績,周遊列過推行為政以德。第三,晚年著書立說,整理"六經」。在春秋戰亂並吞、臣弒君、子弒父、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把挽救天下為已任.當時神鬼宗教占據了人們的思想,上至君王將相處理國家大事,下至黎民百姓解決日常瑣事,都援於鬼神.在孔子推行仁學思想同時,看到了孝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孝是仁愛的基礎,他在鬼神宗教問題上,魯迅先生有過一段議述:"孔丘先生確是偉大,生活在巫鬼勢力如此旺盛的時代,偏不肯隨俗談鬼神」.在那時代的社會、政治沒有一點科學能說明鬼神有或無.《論語》:"子不語怪、力、亂、神".對於季路問事鬼神,孔子把事人重要過事鬼.《論語》:「子曰:未能事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在《論語》里多次談孝道問題.《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泛愛眾」《論語》:「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等等。把父母之疾病、意願、奉養高於一切。然後把在家庭的孝推及社會,從而達到人人愛我,我愛人人的理想社會。 孔子以前無私人著作,根據先秦典籍,孔子晚年整的六經,後有《孝經》、《論語》、《墨子》、《孟子》、《荀子》、《呂氏春秋》、《老子》等典籍,這些文獻所闡述的孝例、孝規大都是對孝的理論推演和猜測。三皇五帝是中國歷史上的神話傳說時代。這是眾所周知的,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周公、他老人家也是對上古理想社會和文明道德的一種推崇、贊楊和標榜。故後來儒家文獻無孝不成章。事實上,根據筆者對先秦典籍的考證和何平在其《「孝」道的起源與「孝」行的最早提出》,孔子在《禮記、表記》里提出了事人事鬼神的觀點: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遠之,近而忠焉。先綠而後威、先賞而後罰、親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喬而野、朴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先罰而後賞、尊而不親;其民之敝、盪而靜、勝而無恥。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而敝」.孔子對夏、商、周初的禮,鬼、神的考論,即夏人雖敬奉鬼神,卻不把作為正教內容,殷人推重尊崇鬼神而輕視禮教。周人推崇禮法,廣恩施惠,敬事鬼神。可見夏殷人的考慈倫理朦朧淡薄,其祭祀是為了禍除崇,而周人重禮法和孝慈教化,《周禮、地官司徒》:「一日慈幼,二日孝行,以親父母,以鄉八刑糾萬民」:「一日不孝之形......」。《詩、周頌、閱小子》;於乎皇孝,永世克孝,即生兒育女,繼承祖業。《詩、周頌、載見》:「率見昭孝、以孝以享」;祭祀祖先,《國語》祭公征丈戎「日祭、月祀、時享、發貢」,周人以對孝慈有了教化和對祖先的追孝.提出了孝道的內函和孝行贊揚,總之周人孝初是從祭祀祖先宗教情懷中發展而來的,所以孝觀念形成於周初,春秋,成熟於戰國
三、諸子論孝
從春秋未年至戰國百家爭鳴,諸子之學林立,各種倫理思想至沓來,對於「孝」的陳述、標榜各園自論。成為顯學的孔子(儒家)學說,以仁為核心,而孝是仁之本。孔子經常和弟子論孝,視孝高於一切,家庭的孝悌成了每個人必備的最基本德行。《論語、里仁》:「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為政》,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就是父母老了自然就帶來生活的不便和疾病,即是要外出也不要長時間在外面,心中要時時記掛住父母在家中的生活,應該常回家看看。《論語、為政》,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唯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政」?把孝悌影響國君後,國君對國民就象家庭的孝子一樣,那未國家就會和睦富強。《論語、為政》: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強調對父母的生前恭敬奉養,死後按照禮節來埋葬和祭祀。《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在對於聽從父母的話就是孝的問題上,在《孝經>諫爭章第二十,曾子問,「敢問,子從父之命,可謂孝乎」?子曰:「參,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不要盲目聽從、不要愚孝,把對父母精神上、思想上的孝高於食糧的奉養。以上等都是孔子的超時空孝道教化精神。
《墨子》早年曾「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後創墨學。墨子倡導「兼相愛」把天下之亂之根源歸於兄弟不和調,父子不慈孝、君臣不惠忠,強調「父子相愛則慈孝」。墨子也是把父慈子孝當治天下太平之根本。他還提出了「愛人若愛其身」,愛別人,也是愛自己;孝敬別人父母,也等於孝敬自己的父母。這種愛無差等的觀念,是超出了儒家愛人思想,是愛的雙向互補。在熙熙攘壤攘、利來名往的社會,墨子以慈孝為基礎的聖王之道,是大利天下黎民百姓的。
孟子戰國人,受業於子思、繼承和發揚孔子的學說思想,整體的道德以仁義為重,提出了民重君輕的仁政思想,在仁義的前提孝敬父母。《孟子》一書和《論語》、《中庸》、《大學》並稱「四書」。其在孝方面有諸多論述。《孟子、萬章》:「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事親尊親成了人的最高道德表現;還提出了孝親後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泛愛眾觀念。《孟子、離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把無後視為最大的不孝。這個觀點,在當時的祭祀追孝和延讀;加上當時的戰亂人少原因,是有一定歷史意義的。孟子把上古之「五教」: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改為「五倫」。在社會中孟子認為最重要的又是父子君臣關系,他提出:「未有仁則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最終把仁義和孝於親、忠於君結合起來,促使天下仁仁、親親。孟子還把上古之盡孝作為楷模。《孟子、告子》:「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將孝悌作為倫理道德之基石,主張君王和聖賢都要盡孝,做天下人之表率,最終和孔子的孝悌合一。
荀子,戰國後期人。孔子死後儒分八派,孟子發展孔子學說,荀子予以總結,並融合法家思想,形成了荀子學說,儒八派之一。荀子在孝道問題上吸收了孔子的孝道觀,結合自己獨特的觀點,雖然在神權、君權、父權的社會里,臣服從君王命令,子服從父命令。荀子卻認為,孝子應該慎重思考後,對錯分清楚後才服從,這才是孝道,也上乘了《孝經、爭章二十》:「敢問,子從父之命,可謂孝乎」?子曰「參,是何言與!是何言與!....」。《荀子、子道》說:「孝子所以不從命有三: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安、孝子不從命乃哀: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榮、孝子不從命乃義;從命則禽獸、不從命則修飾、孝子不從命乃敬」。荀子提出的「三不從」從家庭上講,盲從造致錯上加錯。強調孝子在聽從時要深思熟慮,以維護家庭利益為出發點。
《孝經》從內容上看,是孔子和曾子師生二人的對話,曾子問,孔子解答,最後曾子整理而形成的。孔子弟子中曾子以孝著稱,而且在孝道理論方面無論是從廣度深度兩方面都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中國古代以宗法家族制為核心的社會,「孝」是發展家族力量的主要精神和思想,是維系宗法血緣關系的紐帶,是個人培養仁愛之心、禮義之心、報恩意識、責任意識、忠君意識的基礎。《孝經》提出了「孝治天下」倫理宗旨。認為「孝」乃天經地義,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闡發了孝與人本身、孝與家庭、孝與政治、孝與社會的關系。認為「夫孝,始於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並對天子.諸候.卿大夫.士.庶人的行孝事親,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相應的規范:由「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到「非法不言。非道不行」;由「在上不嬌.滿而不溢」,到:「以孝事君,以敬事長」:。由「愛敬盡於事親」,到「德孝加於百姓」;由「孝」而達到修身.齊家.治國而天下平。在春秋戰國時代,對於孝道思想,《孝經》是孝的完善和大成。反映的是孔子再傳以後的儒家思想。
四、封建社會孝文化綜合論
封建忠孝一體
漢代是以「孝治天下」著稱,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視孝的朝代,作為一個社會的道德觀念,「孝」對於漢代社會影響很大。漢人認為,能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漢初不僅沒孝悌力田科,這是孝道的政治化開始。統治者從儒家思想受到啟發,把家庭孝悌作為「治國平天下」的出發點。自漢惠帝以下的漢朝皇帝都以「孝」為溢,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孝昭等。《漢書、霍先傳》記漢人之言曰:「漢之傳謚,常為孝者,以常有天下」這代表漢人的普通看法。儒家的《孝經》一書在漢代受到了特別的器重,人們不僅把它看成是「三才之經緯,五行綱紀」:而且認為是儒家「六藝總會」。後漢時更使天下誦《孝經》,社會上出現了不少以誦習《孝經》而成為孝子和以《孝經》進行教化。漢代《孝經》地位上升,孝的觀念如此的興盛,以及統治階級以「孝治天下」指導思想形成,封建「忠孝一體」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逐漸產生的。
五、封建社會的道、佛孝道觀
自漢朝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成了封建正統二千餘年,孝也成了中國傳統的倫理概念,成了子女輩對父母輩以上的供養、敬、順從和愛護行為准則。儒家的觀念對於中國來說,早已不再僅僅是一種學說,而是滲透到傳統文化的每一根毛細血管的血液了,它深深地紮根於中國文化土壤,又有力地影響制約著中國文化的每一個領域。
先秦的道教始祖老子主張返樸歸真,他認為「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老子、第十八章》,從老子超越世俗的思想可看出,仁義、孝慈都是虛偽和束縛自然人性的東西,可見當時道家仍然不重視孝道的。自東漢後,道家思想出現了本土儒家倫理趨同。《太平經》提出了「大慈孝順」,「孝悌始學化善」。葛洪《抱朴子、對俗》說:「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道教理倫家葛洪強調修道誠仙離不開孝。唐以後道教《文昌孝經》是專門勸孝的經典,把孝導向一切人際關系與道德生活。在養與敬、事生與事死等方面也繼承了儒家思想。
佛教自漢傳入中國,最初教義沖擊著封建傳統人倫。釋氏以出家削發、無君無父觀念。自魏晉後,佛教不斷中土化,佛教《弘明集》、《靈峰宗論》、《鐔津文集》等佛教文獻認為,孝並非又是事親,立身修性,出家超度是高層次的孝;作道場為亡靈超度,為眾生祈禱吉祥是最大的孝;對佛祖誠心,尊敬命傅也是孝:身在寺廟、心繫父母,時刻為父母求福也是孝等等。「儒以孝為百行之本,佛以孝為至道之宗」。《靈峰宗論》,佛教始終強調和儒家道德的一致性。
⑺ 為什麼要孝敬父母(辯論性質)不是議論文
(1)父母賦予我們生命,哺育我們成長,教給我們知識、技能和做人的道理。
(2)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
(3)孝敬父母既是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4)現代社會,孝敬父母是基本的道德規范。
⑻ 堅守正義也是行孝。寫一篇議論文800字
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直接表達作者的觀版點和主張的常權用文體。它不同於記敘文以形象生動的記敘來間接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於說明文側重介紹或解釋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能等。總之,議論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記敘文和說明文則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
議論是作者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評論、說服,以表明自己的見解、主張、態度的表達方式,通常由論點 、論據、論證三部分構成。議論文題目分為論題,論點,寓意型。論題型為作者觀點但以簡潔為主,所以中心論點一般不能直接抄論題,論點型,論點型一般沒有觀點傾向性,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寓意型一般與論題論點並存且不能直接作為中心論點要還原本意。[1]
語言特點
①准確、嚴密。②概括性和簡潔性。③使用修辭,體現其用詞鮮明、生動和感情色彩。
⑼ 關於孝的議論文
何謂「孝」?曾子曾經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 孟子曾說過不孝有三,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知勸阻,使他們行差就錯,這是第一種不孝;家裡貧窮,卻不去做事來奉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第三種大家都知道,無後為大。 離婁章句下中有一篇是公都子與孟子談論匡章的。公都子很疑惑,覺得匡章,全國的人都說他不孝,而孟子卻與他交遊,就問孟子是為什麼。孟子回答:「一般的人認為不孝的人有五種;一,懶惰不贍養父母;二,賭博喝酒,把錢都花光了,而不贍養父母;三,吝嗇錢財,有了老婆把父母丟到一邊;四,自己行事乖張,放縱慾望,使父母蒙羞;五,平常好勇鬥狠,使父母受到連累。而匡章只不過是因為父親做錯了事,他以善相責,而不被父親接受罷了,又何不孝之有。如果放任父親做出錯事來而不管,這才是不孝呀。」 而孔子曾經說,對於供養父母,如果心無恭敬,那麼與養貓狗又有什麼區別呢。 由此看來,孝就是以恭敬的心,侍奉父母,使父母衣食無缺,心寬康泰,自己做事做人要端正,不給父母牽累,不讓父母操心,父母有了錯,也要婉轉的直言不諱。這才稱得上孝。 有個典故,名字叫」王祥卧魚」,就是說的一個「孝」字。 山 東南部有一臨沂城,城北有一河名曰孝母河。此河中心有一處三九寒天不結冰,而且冰水界線劃出了一個人形。據傳說這就是王祥卧魚處。相傳西晉時期,臨沂城住著一戶人家,家中有一血氣方剛少年,姓王名祥。這年冬天,他媽媽生病了,十分想吃魚,可是時值數九寒冬,到處冰天雪地,哪裡有賣魚的啊 王祥十分著急,毫無辦法。一天他突然想起:天這么冷,魚肯定也怕冷,也想向暖處去,我用自己的體溫去融化開河的冰凍,魚就向我這里游來,我也不就捉著魚了嗎 於是他就飛奔河邊,脫下衣服,扒在寒冷的冰上,冰被融化了,魚也捉著了,媽媽吃了魚,病也就好了。這就是著名的王祥卧魚的傳說。這位西晉少年的故事十分感人。王祥成為中國歷代孝子的典範。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絕對服從,就是完全為父母著想,甚至不惜以生命去回報父母。 當然最早倡導孝的人並非是孔子。在孔子以前,孝的觀念已經存在了。但是孔子則是系統闡發孝道的第一位思想家。他首次將孝納入國家安定,天下太平的角度加以考慮,認為一個人如果能遵守孝悌之道,也就不會犯上作亂了。並且認為孝是仁之本。一個人不能做到孝,就絕對不是一位仁人。孔子用這一思想教育學生,故而他的學生中也有以孝著稱的,如閔子騫就是其中一位。 閔子騫,山東人,相傳他幼時與父一同駕車,穿著後母剛做好的棉衣,仍然凍得哆嗦,父親認為他是有意不好好駕車,大怒,舉鞭就抽,結果棉衣被抽破了,露出了蘆花,而不是棉花。父親明白了,決心休掉這位虐待兒子的妻子。但閔子騫跪在父親面前,哀求父親不要休掉其繼母。他說如果休掉繼母,弟弟也會落到這樣下場。父親覺得有理,就答應了他的懇求。閔子騫在孔門弟子中是一位仁德高尚的人,是一位孔子孝道思想的具體實踐者。 孔子對其學生所講的孝主要有三層含義,一是無違,即絕對地服從父母的意志,即使知道父母錯了,也要好言相勸,勸告而父母不理,仍然要和顏悅色的順從父母。其二是「敬而能養」。孔子認為只是在生活上贍養父母並不是孝。他說:像狗和馬人人都能喂養,對父母只贍養而不敬就像對待犬馬一樣了。所以敬才是孝的本質。其三是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孔子的孝體現著仁,貫穿著禮,他要求人們對待父母「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但是,孔子的孝既有古典人道主義的因素,也有愚孝的成分,而這種愚孝的成分,經過後世儒家學者的發展,成為封建統治階級壓迫人民群眾的工具。自晉代起,不少封建統治者還打出了「以孝治天下」的口號,對中國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正像孔子孝的思想本身具有先進性和滯後性一樣,它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也有兩面性,一方面它為維系中華民族的家庭團結和睦,起到了其他理論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中華民族父慈子孝的良好社會風尚。另一方面,他強調子絕對孝敬父母,甚至要求子女守三年之喪,「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則成為束縛子女的精神枷鎖,極不利於個性的伸展,以致為後儒發展為」吃人的禮教」。因此,我們要正確理解孝的意義。 所謂「孝「,是恭敬,是愛護,是孝養。談到孝順,一般人以為只要對自己的父母克盡奉養,就是孝順了。事實上,禽畜尚且知道反哺,奉養父母只是孝順最基本的一環,除了對父母盡孝之外,更要擴而充之,對宗族盡孝,甚至進一步擴大為對整個民族盡孝。因此我們說,現代意義上的孝,是愛心的表現,是對國家、親人一種至真感情的流露,是人我之間應有的一份責任,是人倫之際的一種密切關系。孝維持了長幼有序,是父母子女世代相承的美德;孝是對生命的至誠感謝,更是無怨無悔的回饋報恩。為自己所愛是小孝,為家族親人為中孝,為國家民族是大孝。因此,孝的意義,並不限於對父母的孝順,應該從親人做起,進而「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擴充至整個社會和國家。
⑽ 作文《孝》議論文,不少800字
01孝感動天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專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屬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01孝感動天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01孝感動天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