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陽節是怎麼來的怎麼慶祝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專:「(九月)命家宰屬,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倍 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把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添加了 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游戲等。
B. 端午節插艾香 重陽節插茱萸都是節日中主要的活動嗎
首先確認,端午節重陽節都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具體到你說的問題,好像在老的習俗里,這兩項都是當天主要的活動之一。
C. 為什麼學校經常在3月5日、重陽節等時間展開活動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不知不覺中,他們的頭發開始變得花白,堅強直挺的背影在歲月中淡去,腳步也變得逐漸緩慢和蹣跚起來。他們需要的也許並不是物質回報,而是晚輩們深情的問候??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真誠體驗與長輩間濃濃的親情。並且通過父母的身上也會折射出這種社會現象,每個人都會有老的那一天,都需要社會的關懷,所以在這等節日之時都會展開一些活動的。
一、活動目標
通過本次「敬老愛老」活動讓學生了解重陽節的來歷、習俗;
2.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組織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促進個性的發展。
3.在重陽節活動中培養學生敬重老人、關心老人的良好品質,懂得「孝敬長輩,尊老敬老」是每個人應該遵守的道德規范,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二、活動時間
xx年xx月xx日
三、活動對象
攸縣小博士全體師生
四、活動內容
活動一:溫暖重陽,愛心捐贈。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老人更需要得到社會的關愛。為了培養全體師生「尊老敬老」的優良品質,並把愛傳播出去,讓愛傳承。我校特組織這次「溫暖重陽,愛心捐贈」活動。全校師生在上級領導之下,主動為年邁老人捐款獻愛心,送溫暖。為老人晚年的安逸生活貢獻出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
活動二:「別樣的親情」愛心公益活動。
本次活動,學校組織校車車隊,全校師生在9月25日以「敬老愛老」小分隊的形式,組織前往各家各戶看望老人們,給老人送上愛心物資,陪老人們說說話、聊聊天,聽聽老人們的故事,並給老人們打掃衛生、表演節目。展現小博士學子的公益精神以及尊老愛老的優良品質。
篇二:學校重陽節活動方案
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形成良好的敬老、愛老、養老、助老的社會風尚,借重陽節,慰問曾經為學校的教育事業做出貢獻的退休教師,開展「九九重陽節,濃濃敬老情」的重陽節主題活動。
一、 活動主題:
重陽節,濃濃敬老情——重陽節主題聯誼會
二、 活動時間:
xx年xx月xx日
三、 參加人員:
學校班子、工會成員、退休教師和部分學生
四、 活動地點:
校會議室
五、 活動安排:
1.主持人開場白
2.校長賀詞。
3.請退休教師代表講話。
4、學生表演節目(從各班抽調有藝術特長的學生表演五、六個節目)。
5.結對猜迷語有獎活動(一老一少結成一對猜謎語,猜對的退休老師發給獎品,學生由班上另外發獎品)。
6.分發重陽節禮品。
篇三:學校重陽節活動方案
一、活動目的:
「百善孝為先」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炎黃子孫,自然應當繼承傳統、弘揚傳統。為進一步營造敬老、親老、愛老、助老的社會風尚,引導少年兒童學會感恩,樹立良好的家庭美德觀念,增強少年兒童的社會責任感,我校特在重陽節之際,針對我校全體學生,開展以「愛在重陽,雛鷹行動」為主題的重陽節感恩活動。
二、活動時間:
重陽節前後兩天,重陽節當日。
三、活動對象:
全校少先隊員。
四、活動過程:
活動以學校、少先隊中隊為單位,結合活動主題,以主題班會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在各中小隊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愛在重陽,雛鷹行動」主題系列活動,通過活動展現齊小少先隊員孝老愛親的良好精神風貌。
1、認真做好宣傳工作:校利用周一的國旗下講話,大力向廣大少先隊員宣傳重陽節敬老活動的重要目的和意義;少先隊大隊部下發活動倡議書。
2、開展「愛在重陽,雛鷹行動」主題班隊活動,並能與雛鷹爭章(孝敬章)相結合,各中隊圍繞主題,自主設計活動方案。
3、利用小賢人廣播,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搜集重陽節典故,在廣播台交流重陽節傳統習俗及敬老的感人故事。
4、在廣大少先隊員中開展「四個一活動,讓夕陽更燦爛」活動。即:為老人做一件好事、聽老人講過去的故事、為老人製作一張「感恩卡」、為老人寫一句「孝親承諾語」。
五、活動說明:
1、重陽節前3天內,3-6年級各中隊至少擇優上交1張學生製作的「感恩卡」參加評選,優秀作品將在學校櫥窗展出。
2、重陽節前2天內,各中隊將活動小結表及「孝親承諾語」上交大隊部。
D. 重陽節孝敬老人的故事50字
孝順老人的節日——重陽節。
百善孝為先,我應該為爺爺奶奶做些什麼呢?對了,我就做一盤香噴噴、金燦燦的煎雞蛋來報答他們的恩情吧!
我先找到媽媽平時煎雞蛋的平底鍋洗干凈,然後從冰箱里拿出兩個雞蛋,小小翼翼地在碗的邊緣敲破,再用兩個大拇指用力地把雞蛋殼拉開,「嘩」地一聲,蛋清和蛋黃像瀑布一樣流進了碗里。我拿起筷子快速地攪動起來,不一會兒,它們就融為一體了。
接下來該煎雞蛋了。我把平底鍋放在火上,把一勺油倒進鍋里,待油加熱後,我把攪拌好的雞蛋液倒下去。頓時鍋里發出「滋滋」的聲音,一秒,兩秒,五秒……雞蛋以驚人的速度在發生變化:開始平坦的雞蛋液不耐煩了,它的身上鼓起了大大小小的泡泡,像一個個肥皂泡,有的還「啪啪」地破裂了。漸漸地雞蛋周圍鑲上了燦爛的金邊,最後全身都穿上了金燦燦的外衣,形狀也像一個大圓盤了。我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用鏟子給雞蛋翻了個身,不一會兒,雞蛋另一面也變得金燦燦的了。雞蛋煎好了,我把它盛進了盤子里,香氣也早已彌漫了廚房。吃起來會是什麼樣的呢?我非常期待。
「祝爺爺奶奶重陽節快樂!」我把雞蛋端到爺爺奶奶面前。爺爺大吃一驚,然後嘗了一口,高興得合不攏嘴,眼睛眯成了一條縫。奶奶邊吃邊不停誇贊:「真香,真香!孫女長大了,會孝敬爺爺奶奶了……」我的心裡像蜜一樣甜,一股暖流流遍了全身……
E. 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為何會選在九月九而作祭祀活動呢
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選在九月九而作祭祀活動是代表這特殊的意義
F. 重陽節都有什麼好的活動嗎
重陽節習俗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喝重陽酒「重陽酒」即用優質糯米釀成的甜酒,於重陽節裝進小陶瓷壇子密封保存。可能是因為溫度和濕度比較適宜,所以釀出的酒特別醇,是米酒中的上品,甜純美,男女老少皆宜,起源於西北少數民族。
「重陽酒」即「菊花酒」。每年重陽節時,最早的菊花花骨朵已長成,欲開花時,這就是製作「重陽酒」的上好的材料!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每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河北省】 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系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占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清豐縣兒童於重陽節放紙鳶為戲。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山東省】 昌邑北部人家於重陽節吃辣蘿卜湯,有諺語道:「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縣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娘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浪」的說法。
【陝西省】 西鄉縣重陽節,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蘇省】 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麵食。上海豫園於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浙江省】 紹興府重陽節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盧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江西省】 德興縣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省】 銅陵縣以九日重陽為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為戲,據說可以驅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縣於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願的日期,甚家皆於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長汀縣農家采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為毛豆節。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
【廣東省】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縣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廣西省】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舊時南溪縣讀書人於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後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跡,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南陽喊山大賽以「祝您長壽健康」、「白頭偕老」、「家庭美滿」等美好話語為主要內容,當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喊出獨特的心裡話。屆時,99位老人將一同參加登山比賽,登頂後進行喊山大賽,工作人員將藉助分貝儀,根據選手的聲音大小決出比賽名次。
G. 重陽節主題班會發言詞
尊敬的爺爺奶奶:
您們好!
今天是九月初九,既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也是溫馨的「老人節回」。答俗話說:兩陽相重,九九艷陽天。的確,在這雲淡山清,秋高氣爽又正值豐收的季節,橘紅橙黃,金桂飄香,令人心情舒暢。
爺爺,奶奶,今天是您們的節日,沒有昔日您們艱苦的創業,哪來我們今天優美的校園?為了表達對您們的崇敬,我們特別獻上幾個節目。
請欣賞:
節目一
節目二
節目三
節目四
節目五……
尊敬的爺爺、奶奶,是您們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無私奉獻,把美好的年華、熱情和精力都貢獻給了祖國。您們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前進。有一首重陽節賦 寫得特別好: 九九重陽金光照,萬紫千紅大地明。人老不失戎馬志,
余熱生輝耀九重。振興九洲心不老,祝與青松永同齡。
最後,我們忠心的祝福您們健康長壽,萬事如意
H. 農歷九月初九是什麼節日民俗活動是什麼用一句話概括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重陽節有登高、祭祖、插茱萸、吃重陽糕的風俗。
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登山祈福」的習俗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
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登高所到之處大抵分為登高山、登高樓、抑或是登高台。登高風俗是源於古人的山嶽崇拜,「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登高「辭青」,附會上一個荒謬傳說「桓景登山避災」。
(8)重陽節活動經驗擴展閱讀:
重陽節習俗
廣州過重陽節,民眾登白雲山,賞秋、健身。吳川地過重陽節,享宴高會,擺敬老宴。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陽江市過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紙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
山東昌邑北部人家於重陽節吃辣蘿卜湯,有諺語道:「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娘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I. 幼兒園重陽節去敬老院開展些什麼活動
重陽節去看望敬老院的老人,看來你很有愛心,值得我們欽佩!!
J. 重陽節的心得感言
一年一度的農歷九月九日,即傳統的重陽節來到了。
農歷九月九日,為何稱為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重陽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了。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之為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賞菊有祝福老人安康之意。
古代還風行九九重陽插茱萸的習俗(茱萸可入葯、制酒,養身、祛病,古人還認為茱萸可避邪除惡),所以又將重陽節叫做茱萸節。唐朝詩人王維曾寫過一首七言絕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這首七言絕句,意境深遠,頗耐人尋味。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因此,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意,實在是太可貴了。
今又逢重陽,我情不自禁想起偉大領袖毛澤東的詞《採桑子·重陽 》:「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反復回味毛主席這首詞,越發覺得:「今日又是天艷陽,清風送爽菊花香。一年一度秋風勁,歲歲重陽好時光。重陽登山遠眺望,人生道路多漫長。回首崢嶸歲月稠,笑對夕陽不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