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李密孝的評價
李密的孝是發自內心的,對祖母的感情是真摯的,他的「孝」感情真摯朴實,鋪敘委婉曲折,抒情誠摯深沉,敘事具體感人.雖造語平實,但詞意懇切,發自肺腑,兼之行文簡練暢達,因而歷久不衰,光彩照人;
《陳情表》 —— 作者:李密
原文: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葯,未曾廢離。(愍 同:憫)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後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祖母 一作:祖母劉)
2. 李密盡孝文言文翻譯
李密盡孝原文;
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時年數歲,感戀彌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劉氏,躬自撫養。密奉事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葯必先嘗後進。有暇則講學忘疲,而師事譙周,周門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為郎。數使吳,有才辯,吳人稱之。蜀平,泰始初,詔征為太子洗馬。密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遂不應命。乃上疏曰:「臣以險釁……臣生當隕身,死當結草。」帝覽之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召。後劉終,服闋,復以洗馬征至洛。司空張華問之曰:「安樂公何如?」密曰:「可次齊桓。」華問其故,對曰:「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次問:「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與語,故得簡雅;《大誥》與凡人言,宜碎。孔明與言者無己敵,言教是以碎耳。」華善之。
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內轉,而朝廷無援,乃遷漢中太守,自以失分懷怨。及賜餞東堂,詔密令賦詩,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無中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武帝忿之,於是都官從事奏免密官。後卒於家。
翻譯:
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今四川省彭山縣)。他的另一個名字叫虔。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母親何氏再嫁。當時李密只有幾歲,他戀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劉氏親自撫養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順和恭敬聞名當時。祖母劉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裡未曾脫衣。為祖母端飯菜、端湯葯,他總要嘗過後才讓祖母用。(李密)有空閑的時候就講學,一講學就忘記疲勞,並且以譙周為老師,譙周的學生把他和子游、子夏並列相比。
他年少時在蜀漢做郎官。多次出使吳國,頗有辯才。吳人稱贊他。蜀漢平定後,泰始初年,晉武帝委任他為太子洗馬。他因為祖母年高,無人奉養,沒有接受官職。於是上疏說:「臣以險釁……臣生當隕身,死當結草。」皇帝看了以後說:「(這個)讀書人高雅的名聲,不是圖有虛名啊。」於是就停止徵召(他)。後來(他的祖母)劉去世了,(他)服完喪,又以洗馬的身份被徵召到洛陽。當時司空張華問他說:「(你認為)安樂公這個人怎麼樣?」李密說:「可以與齊桓公相並列。」張華問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說:「齊桓公得到管仲(的輔助)而稱霸,任用豎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屍蟲流出戶外。安樂公得到諸葛亮的幫助而能抵抗魏國,任用黃皓而亡國,從這可知成敗的原因是一樣的。」又問:「孔明規勸提醒的話為什麼那麼瑣碎?」李密說:「過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談話,所以能夠簡潔高雅;《大誥》是說給普通人聽的,應該具體瑣碎一點。孔明和對話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論教導因此具體瑣碎。」張華認為他說得好。
(後來)到外地做溫縣的縣令,很討厭下屬官吏,曾經給人寫信說:「慶父這種人不死,魯國的災難不會停止。」下屬官吏把他的信上報給司隸,司隸因為李密在縣城的名聲清廉謹慎,沒有彈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轉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無人作後盾,於是被調到漢中升作太守,他自己因為不如意而心懷怨恨。等到皇帝在東堂賞賜酒席,讓李密作詩時,他在詩的末尾說:「我這人也有心裡話,說來話長。做官卻朝中無人,不如回家種田。聖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這番話哪會正確啊!」武帝對此很生氣,(識相的)都官從事馬上奏請罷免李密的官職。後來卒於自己家中。
3. 【歷史】李密是如何孝敬祖母的
李密,西晉武陽人,字令伯。年輕時失去父親,母親再嫁,姓劉的祖母收養了他。年輕時在蜀專國屬當官,蜀國滅亡後,晉武帝徵召他為待陪皇太子讀書的官員,不領命令,有人懷疑他不想歸降晉國,武帝派人三番兩次催促他,於是他上書,他的文章說:臣子李密今年四十四歲,劉祖母九十六歲,這是臣子我為皇上效力的日子還很長,侍奉劉祖母的日子短。其中的話誠懇而且凄涼。晉武帝同情他。劉氏死後,才到京城擔任職務。
他為了侍奉祖母寧願放棄官職。
4. 《郡守察李密孝德之事》怎麼翻譯
郡守觀察李密孝順的事,告訴了皇帝,皇帝身邊的人認為沒有能夠完全地了解這件事,但皇帝認為李密品德潔白,是眾人的典範,於是命令郡守推薦李密做孝廉,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皇帝的明智。
原文:郡守察李密孝德之事,告於帝,左右以為不能察,然帝以為李密品之察察,乃眾人之范,於是令其郡守察孝廉,足見帝之察。
人物介紹
李密(224—287年),本名李虔,字令伯,犍為武陽(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人。西晉初年大臣。
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成人。孝敬甚篤,名揚鄉里。師事學者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於《左傳》。初仕蜀漢,拜為尚書郎。蜀漢滅亡後,參見晉武帝,召為太子洗馬,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供養。呈遞《陳情表》,竭力推辭。歷任溫縣令、漢中太守,坐事免官。
太康八年,卒於家中。著有《述理論》十篇,不傳世。
5. 如何看待李密的孝.
李密的孝是感人的~以下是他的故事!
臣李密上言:我因為命運不好,幼年時就遭到不幸。生下來只有六個月,父親就去世了;長到四歲的時候,舅父強迫我的母親改嫁。祖母劉氏憐惜我孤單弱小,親自加以撫養。我小時候經常生病,九歲還不能走路,孤獨無靠,直到長大成人。既沒有叔叔伯伯,也沒有哥哥弟弟,門庭衰微沒有福澤,很晚才得到兒子。外面沒有比較親近的親戚,家裡沒有照管門戶的僮僕。孤單無靠地獨立生活,只有和自己的影子相互作伴。而祖母劉氏很早就為疾病所糾纏,經常卧病在床,我侍奉飲食醫葯,從來沒有離開過她。
到了晉朝建立,我沐浴在清明政治的教化之中。前些時候太守逵推舉我為孝廉,後來刺史榮又推舉我為秀才。我因為沒有人能照料祖母,就辭謝掉了,沒有遵命。朝廷又特地頒下詔書,任命我為郎中,不久又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為洗馬。以我這樣卑微低賤的人去侍奉太子,這實在不是我殺身捐軀所能夠報答朝廷的。我將以上苦衷上表報告,加以辭謝不去就職。但是詔書急切嚴峻,責備我迴避怠慢;郡縣長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門督促,比星火還要急。我很想奉命為國奔走效力,但是祖母劉氏的疾病卻一天比一天嚴重,想姑且遷就自己的私情,但是報告申訴又得不到准許。我現在是進退兩難,處境狼狽不堪。
我想聖朝是以孝道來治理天下的,凡是故舊老人,尚且受到憐惜撫育,何況我的孤苦尤其嚴重呢。再說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蜀漢的郎官,本來希望能夠得到更為顯達的官職,並不自以為清高。我現在是卑賤的亡國之俘,實在微不足道,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優厚,怎敢徘徊觀望而有什麼另外的企求呢!只因為祖母劉氏已是象太陽將要下山的人,生命不可能維持太長的時間,已經處於朝不保夕的境地。我如果沒有祖母撫養,就不可能活到今天,如果祖母沒有我的照顧,也不能夠安度她的晚年,我們祖孫二人,相依為命,正是由於這種出自內心的感情使我不能棄養而遠離。我今年四十四歲,祖母劉氏今年九十六歲,因此我效忠於陛下的日子還很長,而報答祖母劉氏的日子已很短了。我懷著象烏鴉反哺一樣的私情,希望能夠准許我對祖母養老送終的請求。
我的苦衷,不僅蜀地的人和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親眼目睹,連天地神明也都看到的,祈望陛下能憐惜我愚昧至誠的心意,同意我這點微小的願望,使祖母劉氏能夠僥幸保全她的余年。我活著願意獻出生命,死後願意結草來報答陛下的恩惠。我懷著象牛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謹此上表稟告。
6. 李密關於孝的故事簡介
魏滅蜀後,征西將軍鄧艾招降納叛,急於穩定人心,他聘李密為主簿,李密力辭不受。鄧艾集團的驕橫已經讓他膽寒。鄧艾初入成都時是「蜀人稱焉」,結果卻是蜀人「有識者笑之」。晉泰始三年(267年),晉武帝詔征李密為「太子洗馬」,詔書連下,郡縣不斷催促。當年李密祖母已96歲,風燭殘年,他上表敘述自己無法應命的原因。這就是《陳情表》,475字。《陳情表》以侍親孝順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影響深遠。文中的一些詞句如「急於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等,直至今天人們還經常引用。
這豈止是「千古散文絕唱」,實乃一個人子研苦膽為墨的「黑書」。
《陳情表》全文用了29個臣字,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後刺史臣榮」中兩處指朝臣外,其餘27個「臣」字均是李密自稱。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普適邏輯之下,這讓晉武帝頗感順眼。更關鍵還在於,區區一份「陳情」,不但可以免去抗旨死罪,還感動了君王鐵石心腸,僅僅是文筆的魔力么?
魏晉南北朝時期,啟開了中國歷史上對《孝經》研究的第一個高潮,最大特徵是皇帝們紛紛著書立說,弘揚孝道。晉元帝有《孝經傳》,晉孝武帝有《總明館孝敬講義》,梁武帝著有《孝經義疏》,梁簡文帝也有《孝經義疏》,北魏孝明帝有《孝經義記》等。北魏孝文帝還命令把《孝經》翻譯為鮮卑語……
在個人與國家之間,在孝道與國忠之間,在親情與君臣之情之間,哀婉曲折,幽徑溝回,《陳情表》達成了一種「無咎」的圓通態勢,悄然遮蔽了自己不願出仕的真正動機。
寫《陳情表》之際,李密時年44歲。當下重讀此文,沒有南宋謝枋得《文章軌范》引安子順之說「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的感慨,只覺得一種黑苦,宛如鹵水嗆喉。所謂「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的重壓,在此時化作了窒息呼吸的流汁……
祖母魂歸道山之後,李密已經沒有借口了,他履行了在《陳情表》的承諾。先後任溫縣縣令、尚書郎、漢中太守等職。任期內,他在漢中勉縣倡建武侯祠,那是對故國的追憶么?然而,那來自「竹林七賢」的余韻,盡管不露痕跡,但終有一天被酒力喚醒了。某天他酒後賦詩:「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中無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激怒晉武帝,免官回鄉。其實在此之前在溫縣時,他曾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就差一點被人舉報。
公元287年李密卒於保勝龍安,好友安東將軍胡熊與皇甫士安主持葬儀,師弟陳壽在《三國志》中為其列傳。
7. 《陳情表》的作者 李密 真的孝順嗎持否定意見的人請進。
李密寫陳情表確實是萬不得已。晉武帝生性多疑,因為是以不忠建朝,所以為鞏版固人心,打出以孝治權國的口號。李密心思卻是縝密,不過卻不是偽君子,因為後來祖母劉氏死後,李密還是兌現了自己效忠於晉的諾言,所以李密不是偽君子,陳情表也確實感人至深。
8. 跪求翻譯 郡守察李密孝德之事 真的急,今晚要!!!
此翻譯的重點主要是幾個「察」:
察李密孝德之事---- 郡太守觀察探訪了李密的很多孝順美德之事(這個察是「觀察、探察」)
以為帝不能察---- 覺得皇帝不可能明察此事(畢竟是小事) (這個察是:明察)
然帝以為李密親之察察,乃眾人之范----然而皇帝卻認為李密這種孝順的事跡,是他品德高尚的體現(這個察察本義是潔凈的樣子,引申就是品德高尚),可成為眾人的模範;
令其郡守察孝廉----命令李密所在的那個郡太守推舉李密為「孝廉」(這個察是「推舉」)
足見帝之察---- 足以證明皇帝的明智和明察。(這個察是明智明察)
9. 李密為什麼要強調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
這句話出自李密《陳情表》。
原句是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知道當時的背景。
李密至孝,與祖母相依為命,寫此奏章,陳述自己不能奉詔的原因,提出終養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寫,皆是真情實意。為了喚起武帝的憐憫心,作者不是直陳其事,而是凄切婉轉地表明心意,圍繞著「情」「孝」二字反復陳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為命的苦況親情,表達對新朝寵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順祖母的哀哀衷情。
當時時局動盪,皇帝希望李密能出來做官。因為李密是蜀國人,在蜀國又以孝著名,當過官很有名氣。所以皇帝希望他能出來做官來服民心,並且希望進一步擴充領土就更加希望天下人以為晉朝清明來進一步取得他國民心。李密孝順同樣也有著濃厚的忠君思想所謂「一朝君主一朝臣」但他為了保全性命就寫了這篇表。文章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暢達。該文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的說法。
所以李密在文章中大寫孝。
希望有幫助到l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