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當初不被疼愛的孩子,為啥長大之後反而更孝順呢
前段日子去我姑家做客,姑姑說起來她的三個兒子,也就是我的表哥表弟,一臉感慨。大表哥是最不受姑姑他們待見的,反而格外有孝心。做了什麼好吃的就會給爸媽拿點嘗嘗鮮。反倒是姑姑最寵愛的二表哥,因為姑姑沒空給他帶第二個孩子跟父母翻了臉。要知道,他家老大可是姑姑從小帶到上小學的啊!
我發現不僅姑姑家如此,很多家庭都會有這樣的現象。一個家庭里,越不受父母待見的孩子,長大後反而越孝順。這真是個怪現象。但仔細分析下原因,還讓人挺心酸。
不受待見的孩子已經形成了討好型人格,對任何人都如此,更別說對父母
如果用心理學來解釋這一現象,那就是,不受待見的孩子因為從小得到的父愛母愛較少,心裡安全感匱乏,小小年紀已經學會了如何察言觀色才能討好大人。不知不覺已經形成了討好型人格。這種人格的孩子會以別人的感受為主,忽視自己的感受。等自己長大了,對周圍的人都是一副“老好人”模樣,更別說是父母了。即使心裡受傷也會義不容辭地繼續孝順父母。
❷ 為什麼家裡最孝順的子女,往往最不受父母喜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心理學家通過調查表明:孩子的出生順序,大部分決定了孩子的孝順值,往往家裡最孝順的子女,都是父母最不喜歡的那一個。
家庭只要是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孩子,父母就會有偏心的表現,比如將好吃的都留給自己最喜歡的孩子,好玩的、好看的新衣服也都首先給他們買。
因為父母的偏心,其他孩子的心理會出現非常大的落差和不公平。
就在最近我接到了一個讀者的私信,私信中說出了他的困惑:他家裡有兩個孩子,一個是自己,一個是自己的弟弟。
尤其是老人,他們對所有子女都帶著一份最無私的愛,同樣也會因為一些原因,在對待子女時出現愛的偏差。
❸ 父母不愛的孩子最孝順,什麼原因呢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確實是不少,在我看來,還是有它的原因的。
父母養育一場,即使不愛,我們也要贍養,這是應盡的義務,但在做事的過程中,也需要有智慧,不要盲目的鑽牛角尖,因為那樣的你也會很痛苦。
❹ 為什麼越是父母不喜歡的兒女卻是最孝順的
1、效力真不如投緣啊!有的父母那個偏心啊,偏的沒邊了,被偏袒的孩子習慣了獲取而不知道付出,慣壞了。而對父母孝順的孩子咋好父母都會選擇性地看不見,所以我說你別徒勞了,躲遠一點,什麼都不管,由他們父女母子情深去,到時義務也歸他她們去……眼不見心不煩!但是話又說回來,不被重視的孩子會這樣做嗎? 2、父母不愛的子女,從小就被雞蛋里挑骨頭一樣的。慢慢就變得忍讓,懂事了。一個好孩子自然會孝敬父母,前提是父母不太過份。父母偏袒環境下的孩子,會變得貪婪,懶惰。這樣的孩子長大了,對誰都這樣,他的父母也逃不掉。所以說,做父母的不要因為自己的偏袒,把好孩子養成壞孩子。壞孩子對自己兄弟姐妹玩貪婪不講理。那麼將來肯定也會玩到做父母的身上。自古溺愛出逆子:
有人說兒子是媽媽的軍大衣,女兒是爸爸的小棉襖。但如果是在過度溺愛中長大的孩子,不管男孩女孩,都不會貼心和心疼你。時間長了,他就會心安理得地享受你對他的好,認為這都是理所當然的。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被疼愛的反而不孝順。
不想落得凄涼、悲哀的境地,平時就要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要太偏心。畢竟都是自己的孩子,為什麼非得要有疏有親?這樣只會給家庭製造矛盾,讓手足之間感情淡漠。最後到了老了受傷的反而是自己。
❺ 不受父母待見的子女,為什麼會很孝順
《歡樂頌》里有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父母對孩子倍加疼愛,家庭氛圍好,孩子地一生都是幸福的,父母對孩子冷若冰霜,甚至伴隨著打罵,家庭氛圍極差,孩子終其一生都在療愈不幸的童年。
有人說,什麼樣的土壤開出什麼樣的花,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了孩子將來對父母的回報。
確實如此,父母是孩子的風向標,大人怎樣對待孩子,孩子很大程度上,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回報給父母。
但是事事無絕對,有些子女不受父母待見,反而越是孝順父母,到底什麼原因呢?
東野圭吾在《時生》一書中對原生家庭的解釋:「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盡量打好它。」
我們沒辦法選擇父母,但我們可以選擇不一樣的人生,能否把一手爛牌打好,全在自己如何看待人生。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只有單程,沒有往返,與其窮盡一生和原生家庭做斗爭,不如活出灑脫的自己。
❻ 為什麼最孝順父母的孩子,往往不是父母最疼愛的
過於溺愛的孩子哪有這么懂事,啥事都覺得是理所當然的,就沒這么好了,反而是從小就懂事的孩子,就比同齡人更加成熟,會換位思考,不像那些被溺愛的孩子,像個白眼狼。
❼ 為什麼那些不被父母待見的子女反而越孝順
小不被父母所喜歡的孩子,因為得不到父母的認可,還有可能被父母冷漠嫌棄,這樣就會使他從小就沒有安全感,他會認為:是我不好,是我不對,我不該讓父母生氣,否則他們就會不要我,拋棄我……比如夫妻,夫妻關系好的時候,妻子知道這個時候談什麼問題,丈夫最能接受,丈夫也知道妻子的底線在哪裡。夫妻關系不好的時候,雙方對彼此就都無欲無求了。
人家喜歡的話,不會說他們愛聽的話,還老說他們不愛聽的話,你給他們在多的東西也不會領你的情。他們會認為你不是真孝順。到父母的認可。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親朋好友的認可,尤其是父母的認可。不被待見的孩子,從小就受到各種不公平的對待,同樣的事,可能兄弟姐妹會受到褒獎,可以他會受到父母的斥責或者一句「知道了」,所以希望通過自己更好的表現,得到父母的認可。
有點搞不懂,但是我知道哪個孩子在父母面前越懂事越不計較,父母在給予分配方面也好,在勞動分配方面也好,懂事的孩子就吃點虧,也就是乾的活多,吃的飯少!但父母心裡是知道的領情的!
老丈人活著時有錢任性,有舅子小姨子,對我老婆和孩子一點親情沒有,老把白養你沒用用不著說我和妻子。老丈人前兩年沒了,岳母老了有病了,她惦記的把錢都給舅子和小姨子了,結果兩人以沒時間工作忙推諉不管她。
❽ 為什麼家裡最孝順的子女往往是父母不喜歡的那一個
對於那些從小就不受自己父母喜愛的孩子來說,可能他們從小就會特別的珍惜這份愛。他們懂得這份愛的來之不易,所以當他們體會到那麼一絲絲的愛的時候,他們就會認定。所以當他們長大的時候,一定會記得非常清楚記得自己的父母喜歡什麼,或者說自己的父母在自己小的時候。哪件事情上非常的用心或者愛自己。所以到了父母老了的時候,他們也是最孝順的那一個。
畢竟人們對於那些容易得到的事情都是不會珍惜的。他們從小就能夠輕易的得到父母的愛,所以他們也沒有感覺到這份愛有多麼的重要,所以當他們老了的時候也不會記起自己的父母在自己小的時候有多麼愛自己,他們也就不會有那種感恩的心斯。這就是父母偏心所造成的兩種情況了,而那個從小就得到很少的愛愛的孩子來說,他們更懂得珍惜,而他們長大以後也更懂得感恩。
❾ 為什麼不被父母愛的孩子更孝順
荷蘭的父母從不把「孝順」兩個字掛在嘴邊,也不會列舉生孩子養孩子的苦。
在荷蘭,你聽不到以下這些話:
「你要孝順爸爸媽媽哦!」
「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養大,你這么不乖,太傷我的心了!」
「我當年生你好痛苦,你又愛哭夜,媽媽月子也沒坐好,還落下了病根。你要聽話,要愛媽媽。」
荷蘭有一句俗語:「父母對孩子只有責任,沒有權利。」
這是一句「不平等」的宣言,鼓吹的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無所求。
這和我們中國人認為的歐美家庭關系出入很大,我們聽到的是「子女滿了十八歲,歐美父母就趕他們出門,不管了。」;「國外的子女也不管父母,把父母丟到養老院。」;「國外的祖父母自私不帶孫子」…
一言以蔽之,我們認為,歐美人的家庭關系淡薄,遠不如我們的家庭關系深厚。
我一點也不質疑咱們的家庭模式和親人間的溫暖。可我今天想說說,荷蘭的感恩教育和家人間的情感支持體系是怎樣的。
我問過很多荷蘭家長,為什麼感恩教育里沒有孝順呢?
他們聽了都很驚訝,反問我:「為什麼要教導孝順?孩子愛父母,不是只要我們對他們好,孩子自然而然會產生的感情嗎?這是天性,為什麼要教呢?」
荷蘭父母從不在孩子面前說他們生養孩子的辛苦勞累,他們認為那是份內的事,沒必要提。
那麼,荷蘭父母不教孩子孝順自己,他們教孩子什麼?
荷蘭父母覺得心裡有別人,更需要被教導。關於感恩的教育是教你要愛這個世界,愛大自然,愛小動物,關心比你弱小的人,尊重為你服務的人。
這是一種愛和給予的能力!
每個孩子在家裡都能得到親人的愛,而荷蘭父母更關注的是,孩子出了家門能否有能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愛呢?
我覺得,荷蘭的孩子很感恩!
❿ 不被父母看重的孩子很孝順,怎麼越寵愛的反而越不孝
人們普遍認為,家長如何對待孩子,孩子未來長大後就會用相同的方式去對待家長,比如說家長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為孩子付出了很多,給予了孩子足夠的愛,那麼未來孩子就會用相同的方式去回報父母、孝順父母,實際上真是如此嗎?並不是!
當父母對孩子長時間保持較高的關注時,孩子的任何舉動所帶來的影響就會被家長放大,包括在未來盡孝方面。如果未來兩個孩子用相同的方式去盡孝,父母必然會不自覺地認為,自己較為關注的孩子更孝順一些,就算這個孩子從客觀角度上看並不算孝順,父母也會把他偶爾的一次陪伴、偶爾送的禮物當作是他盡孝的證據,以滿足自己的主觀意願。
所以說,孩子孝不孝順,與家長的意願有一定關系,但作為子女,每個人都有義務去盡孝,因此,子女們應該在能力范圍內做好自己的本分,而不是隨意揮霍父母的偏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