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班以孝敬父母的教案題目有哪些
中班年級組「孝敬父母」主題班會教案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父母對自己深深地愛。 2、學會理解父母的心意,接受父母的教育,關心父母的健康,孝敬父母。 活動准備: 1、 全家福照片 ; 2、 剪刀、膠水、圓形紙、手工「小提包」範例; 3、 白紙、油畫棒。 活動過程: 一 、開始部分: 演唱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導入活動。 師:為什麼有碼的孩子像個寶?沒有媽媽的孩子像顆草? 鼓勵幼兒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想法。 二 、基本部分: 1、出示全家福照片,幼兒講一講父母對自己的愛。 2、幼兒齊讀本學期所學的《弟子規》中孝敬父母的內容:香九歲,能溫席……讓幼兒講一講《小黃香》的故事,進一步知道要孝順父母。 3、老師小結: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人世間最偉大,最崇高的感情。是父母把我們帶到了這個世界上,並花費了不少血汗和汗水將我們哺育成人。若沒有父母的悉心照料和苦心教導,我們能夠茁壯成長嗎?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作為子女的是怎樣報答也報答不完的。 3、引導幼兒知道應該怎樣孝敬父母。 師:爸爸媽媽在一日生活中細致地照顧我們,那麼愛我們,我們應該怎樣孝敬爸爸媽媽呢? 鼓勵幼兒說說怎樣孝敬父母。如:給爸爸媽媽捶捶背、拿拖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等等。 4、引導幼兒進行自我反省及今後做法。 師:小朋友說說自己在孝敬父母哪方面做得好,哪方面做的不好?今後怎麼改正? 5、指導幼兒給爸爸媽媽做禮物。 (1)、畫一幅畫送給爸爸。 (2)、給媽媽做一個手提包。 師:我們在送給爸爸媽媽禮物的時候應該說什麼呢?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你愛他們。回家還可以幫爸爸媽媽捶捶背、倒杯水,他們一定會很開心。 三、結束部分: 1、小結:通過今天的活動,我們知道了爸爸媽媽養肓我們很不容易,我們要學會報答爸爸媽媽,要懂得孝敬父母。 2、齊念《小烏鴉報答媽媽》結束活動。 效果分析:本次孝敬父母的主題班會中,引導幼兒一步一步地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愛以及怎樣孝敬父母。幼兒在原有的生活經驗中對活動內容已有了了解,源於生活的內容幼兒是很感興趣的,所以本次活動進行的非常順利 ,幼兒在活動中積極主動,能大膽地說大膽地做,效果不錯,完成了教學目標。
2. 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心得300字
今天,我准時的坐在沙發上收看於丹老師的講座。
於丹老師主要講了三個主題:一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正確引導在人際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養孩子自立、自強、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她在第一個主題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小孩喜歡在一棵大樹下玩,他每天都來,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滿面地對大樹說:「你看別的孩子都上學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沒有」。大樹說:「你把我結的果子摘了去賣,你就有玩具了。」以後,孩子只有秋天才會來大樹下。過了幾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沒有。」大樹說:「你可以把的樹枝砍了做房子。」又過了多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漂洋過海了,可我沒有。」大樹說:「你可以把我的樹干砍了做獨木舟。」中年把獨木舟推進海里走了。漸漸的中年長出了一根根白發,他來到樹樁前,樹樁問他:「我已經是一個沒有用的樹樁了,你也不會理我了!」這個人說:「不,我會一直陪你曬太陽。」這正是父母完成了對孩子一生的成全。在我們的一生中無私而又不求回報的養育著我們。孝為德之本,我們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擔愛與責任。
要想成就別樣的人生,就要點亮自信的明燈,對自身的力量懷抱堅定的信念。
看完講座,我對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要想成才必先成人!
3. 如何培養孝順的孩子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孟子「孩提之意,無不知愛其親也」就道出了春秋時期人們敬老的情形。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報答養育之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新三字經》里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湖北一位因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他9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每當夏天炎熱時,他就把父親睡的枕席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鐵,他就先睡在父親的床席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當時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贊譽。
孝敬父母,是中小學生品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經國務院批準的教育部制定的《21世紀振興教育行動計劃》把「孝敬父母」作為新世紀中小學品德教育的一項任務來提出,可見,國家對這個問題是何等的重視。
令人不安的是,當今青少年中,孝敬父母之風每況愈下。常可以看到這樣的鏡頭:吃過飯後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卻在那裡忙碌著收拾碗筷;家裡有好吃的東西,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嘗,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後,百般關照;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凡此種種,值得憂慮。
有無孝敬父母的習慣,不單單是孩子和父母的情感關系,其實質是一個能否關心他人的大問題。在家裡能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到社會中,才有可能做到關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對祖國的忠誠。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孩子連他的媽媽也不愛,他還會愛別人、愛家鄉、愛祖國嗎?因此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1)要讓孩子明理,知道沒有父母便沒有孩子的一切(軀體、智慧、思想等等),父母恩深似海。作為孩子有孝敬報答的責任,這是做人的道德。古語「鴉有反哺之義」指的就是孩子必須盡孝的問題。
(2)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孩子必然不可能從心底里孝敬父母。為此,作為外出打工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來之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里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3)要讓孩子知恩圖報。從留守孩子來說這個「報」是對待父母講道德禮儀。家長應要求孩子:一是對待父母有禮貌,如與父母講話要得體,關心父母的工作、身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二是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四有」新人,讓父母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三是聽從父母的教導,改正自己的不足;四是拓展對父母的愛,把對父母的愛拓展到對師長的愛、同學的愛、人民的愛、祖國的愛。這樣的愛就是對父母做好的愛。
(4)從日常小事訓練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如要求他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慮,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主動關心家長健康,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孩子應主動照顧,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總之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分配,具體指導,耐心訓練,熱情鼓勵。這樣不但有利於孩子養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
(5)父母本人也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家長不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自己年邁的父母親。如果說平時在外打工或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麼回家後要盡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日久天長,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4. 母慈兒孝家和睦孝順家風代代傳,我們該怎樣給孩子做榜樣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家庭教育往往比學校教育重要,在家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都會有個錯誤的地方,那就是我覺得你要怎麼做,但是自己卻做不到,比如父母叫孩子吃飯不能看電視、玩手機,但是自己卻回在吃飯的時候拿出手機刷朋友圈或是回復消息。所以家庭教育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以身作則,要想孩子做到,父母就必須給他們做一個好的榜樣。
現在的我們都是手機不離身,不管去哪都要帶上手機。經常有父母刷著手機,孩子走失或者是孩子亂跑發生交通事故的案例。在一次去拜訪親戚的過程中,我看到父母在沙發上玩手機,小孩子在地上玩玩具,並且對孩子提出的問題都是很敷衍的回答。作為父母,應該在閑暇時間多陪自己的孩子,手機里的東西都會過時,而對孩子的教育卻是有著終生影響的。
5. 如何教育孩子孝敬父母
孩子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來受到人們稱贊。但現今社會獨生子女身上這種美德越來越缺失,於是家長在問,要,孩子不孝順該怎麼辦。1.家長要了解幼兒的年齡特徵,並為孩子做個好榜樣 用愛心故事來感染 幼兒正處於一種發展性的自我中心階段,難免會表現出「小氣」「霸道」等現象。家長要了解幼兒的這一年齡特徵,允許孩子表現出這種與孝順相悖的行為,以避免幼兒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而孩子的情感又是與認知相結合的,情感的產生受知識經驗的影響。所以家長應豐富孩子有關孝敬長輩的知識,多給孩子講述《孔融讓梨》之類有愛心故事。並讓孩子分析大家為什麼表揚孔融,使孩子懂得分享和謙讓是一種優良的品質,鼓勵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孔融學習。 父母用言行做表率 平時,父母在言行方面應為孩子做出孝敬長輩的表率,如平時在家中要建立一種長幼有序的家庭關系。要尊重老人,懂得關心體貼老人,有了好吃的東西要主動先送給老人吃,老人生病時要耐心服侍老人,為老人做飯、捶背、洗衣服等。父母的一言一行會深深地打動孩子純真的心,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一顆愛的種子,孩子體貼父母、尊敬長輩的意識才會漸漸形成。 2.抓住機會對孩子進行「隨機教育」 「孝順教育」應從發生在幼兒身邊的小事做起,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一言一行中潛移默化地學會孝順。作為家長應善於觀察幼兒,抓住教育時機進行隨即教育,如:當把好吃的留給孩子吃時,家長只是在一邊看時,家長就應該說出內心的真實想法,讓孩子懂得父母的愛心;媽媽在給孩子做飯,洗衣服時,讓孩子看到媽媽頭上的汗水,手上磨出的老繭。總之,要讓孩子看到父母真切的愛,從而引導孩子學會愛。 3.移情教育—讓孩子真正理解、體驗父母的苦與樂 移情是指個體想像自己處於他人的境地,並理解他人的情感、慾望的思想及行動的能力,即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能力。
6. 淺談如何培養幼兒的孝心
摘要: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我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衡量一個人為人處世的基本標准,它體現了最根本的人性和道德觀念。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今天,我們應該將這種美德發揚光大,一代一代延續下去。 關鍵詞:以身作則;培養;欣賞;機會;堅持原則 不知不覺間我從...事幼兒教育已經十六年了,每天看到風雨無阻接送孩子的家長,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的含義,以及他們對孩子那無私的愛。也許是孩子還小他們不懂事?而孩子對父母或老人的言行和態度讓我感到很不安。 大教育家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學會做人是教育之本,而做人的核心是擁有愛心。要培養孩子有愛心,首先要培養孩子有孝心,孝敬長輩。可見孝心也是做人的根本,然而現在人們的生活好了,孩子成為了家庭的重心,他們大多屬於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於一身,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可父母的溺愛,卻讓孩子對父母給予的一切都習以為常,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不知道應該感恩、尊敬和孝順父母。那麼,作為父母,應該採取哪些措施,讓孩子從小學習尊重父母、孝敬長輩呢? 一、以身作則,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要求孩子學會孝順,大人首先自己就要做出孝順老人的榜樣。我們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見父母的言行對孩子身心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孩子最初的認知、言行甚至一些細微的動作都是從父母那裡開始的,起初孩子認識膚淺,判斷能力差,缺乏獨立性,心理活動帶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在他們眼裡,父母的行為就是一把尺子,認為父母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樣做,他就應該怎樣做。因此,父母在與自己的父母、公婆、岳父母和其他老人相處中,態度應謙遜、彬彬有禮,平時生活中要關心、照顧老人,有時間就盡可能地陪陪老人,看看他們需要什麼。如:在家時給父母端茶送水、洗衣服、洗腳、打掃衛生等;公共場合給老人打招呼、問候、讓座幫助老人等。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時刻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即使有時不是很明白,但是在耳濡目染中他們也會像父母一樣善待、照顧老人。 二、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啟發、培養幼兒的孝心 說起過生日孩子們可是最開心的了,他們幾乎每天都在盼著過生日,那時他們可以盡情的享受生日的快樂,收到親人、朋友的美好祝福和禮物,他們就是最幸福的人。同樣作為父母我們也可以藉助老人的生日、重陽節、元旦、春節等有利時機,讓孩子參與活動,通過談話、點撥、暗示等,誘發孩子的良好行為。如:明天是姥姥生日,請幼兒幫媽媽或爸爸想想應該給姥姥准備什麼禮物?你應該做些什麼?怎樣使姥姥高興呢?孩子就會認真的說:「送姥姥蛋糕,祝姥姥生日快樂,健康長壽等等」 我們都知道練習是強化記憶痕跡的有效手段,只有通過反復練習才能將良好的行為轉化為習慣,長久的保持下來,培養幼兒的孝心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處處留意,對孩子從「小事」入手加強培養。如:讓孩子給老人或其他長輩捶捶背、端杯水、送好吃的;用禮貌的語言與老人交往(爺爺奶奶好、再見、謝謝、請慢走等)關心、安慰生病的老人,再加上我們的身體力行,日積月累,孩子孝心就會逐漸養成。 三、欣賞孩子的每個孝順行為 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就教導孩子「給爺爺端杯水,說爺爺辛苦了!」「給外婆拿個蘋果,說外婆你真好,謝謝你!」並適時表揚孩子:「孩子,你真是一個孝順的寶貝!媽媽為你感到驕傲!」孩子真的就會成為一個很孝順的孩子。這種暗示能對孩子發揮奇效,使孩子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並付諸行動,直至成功。 四、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要給孩子孝敬父母提供機會。 在現在的不少家庭中,愛只是父母對子女的單向傾斜,而不能實現愛的雙向交流,那麼這種愛就是畸形的愛。孩子只有把父母給他的愛轉化為他對父母的愛,這種愛的種子才算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種人間大愛正是這樣得以傳承的。如當父母生病時,要讓孩子給端水、吃葯,學著照顧父母;日常工作向孩子說一下,或帶孩子去上一兩次班,讓他知道你上班走什麼路線,每天都做些什麼事情,你的工作中有哪些困難等;總之是讓孩子看到、體驗到父母的難處,而不是只讓他聽父母說「我很辛苦」。當年幼的孩子學會了關愛父母之後,才有可能在他們長大以後去關愛他人,去尊老愛幼,成為有孝心、責任感的人。 五、及時糾正孩子不良行為 孩子就是孩子,他們易沖動、自製能力較差,他們的行為往往受情緒的支配,容易出錯。如當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而得不到滿足,就會對老人或家人發脾氣、摔東西或不理睬等,一旦出現這些不良行為時我們一定要捨得管教,嚴肅批評,而不能因為弄的孩子哭或心疼而馬馬虎虎放過去,要耐心說服孩子,使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特別是「第一次」,我們要堅持原則,嚴格把關。孩子其實很聰明,他們也會猜測大人的心理,看大人的言行行事,如果不忍心看孩子哭泣,他一耍賴或採取其他方式你就放棄自己的原則,這等於鼓勵了孩子不斷提出不合理要求,同時遷就容忍只能招致更多的過錯,使孩子養成不良的習慣。 總之,「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粹,是人類最高貴的感情。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德。
7. 孩子缺少"孝"的教育嗎
孩子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來受到人們稱贊。但現今社會獨生子女身上這種美德越來越缺失,於是家長在問,要,孩子不孝順該怎麼辦。1.家長要了解幼兒的年齡特徵,並為孩子做個好榜樣 用愛心故事來感染 幼兒正處於一種發展性的自我中心階段,難免會表現出「小氣」「霸道」等現象。家長要了解幼兒的這一年齡特徵,允許孩子表現出這種與孝順相悖的行為,以避免幼兒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而孩子的情感又是與認知相結合的,情感的產生受知識經驗的影響。所以家長應豐富孩子有關孝敬長輩的知識,多給孩子講述《孔融讓梨》之類有愛心故事。並讓孩子分析大家為什麼表揚孔融,使孩子懂得分享和謙讓是一種優良的品質,鼓勵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孔融學習。 父母用言行做表率 平時,父母在言行方面應為孩子做出孝敬長輩的表率,如平時在家中要建立一種長幼有序的家庭關系。要尊重老人,懂得關心體貼老人,有了好吃的東西要主動先送給老人吃,老人生病時要耐心服侍老人,為老人做飯、捶背、洗衣服等。父母的一言一行會深深地打動孩子純真的心,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一顆愛的種子,孩子體貼父母、尊敬長輩的意識才會漸漸形成。 2.抓住機會對孩子進行「隨機教育」 「孝順教育」應從發生在幼兒身邊的小事做起,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一言一行中潛移默化地學會孝順。作為家長應善於觀察幼兒,抓住教育時機進行隨即教育,如:當把好吃的留給孩子吃時,家長只是在一邊看時,家長就應該說出內心的真實想法,讓孩子懂得父母的愛心;媽媽在給孩子做飯,洗衣服時,讓孩子看到媽媽頭上的汗水,手上磨出的老繭。總之,要讓孩子看到父母真切的愛,從而引導孩子學會愛。 3.移情教育—讓孩子真正理解、體驗父母的苦與樂 移情是指個體想像自己處於他人的境地,並理解他人的情感、慾望的思想及行動的能力,即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能力。我們可以給孩子買一些他們喜愛的小動物讓孩子自己去飼養,如養便於管理的小金魚,小兔子等,讓孩子自己去做這些動物的「家長」,時刻去關心、呵護這些小動物,讓孩子初步體驗到做父母的艱辛。 4.父母要經常與孩子溝通,並給孩子孝敬長輩的機會像朋友一樣談心 父母應該經常像朋友一樣和孩子談心,說說心裡話。媽媽可以通過向孩子講述十月懷胎的艱辛,撫養他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苦與樂;如小的時候每次他哭時媽媽是多麼焦急與擔心,總是想方設法的讓他停止哭泣;以及夜裡媽媽總是很晚都不睡,生怕他餓著、渴著等。 把需求告訴孩子 父母有什麼需求都可以告訴孩子。如當媽媽下班回家時,可以對孩子說:「寶貝,媽媽上班很累,你能給媽媽倒點水嗎?」或者「寶貝,爸爸媽媽上班很辛苦,回家又要洗衣服、做飯、整理房間,如果你能為爸爸媽媽做點什麼,那就太好了。」當家裡有好吃的時,可以一家人坐在一起,讓孩子進行分發,家長一定不要拒絕,而是要高興地接受分享,並真誠地表揚孩子。如,「寶貝,謝謝你!」或「寶貝,你辛苦了!」總之,要經常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多給孩子設立孝敬父母的機會。
8. 如何引導幼兒孝敬父母
1、給孩子做孝敬父母的榜樣 身教勝於言傳,父母對長輩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行為。有些家長,要求孩子孝敬自己,自己卻冷落甚至虐待長輩,正所謂「為長不尊」,他們對孩子的「孝心」教育肯定是無效的。因此,家長應做孩子孝敬父母的榜樣,善待長輩,關愛自己的父母,盡做子女的義務,回報養育之恩。因此,我們不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年邁的父母親,決不能添了兒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說平時因居住地較遠,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麼在休假日要盡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日長時久,孩子自然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2、讓孩子學會感恩 感恩是孝心的基礎。然而,感恩這種情感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必須通過教育。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因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得來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里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感恩的心也需要經過教導才會產生。愛孩子,就應該要在你忙的時候,讓孩子幫你做些家務;在你累的時候,讓孩子為你捶捶背;在適當的時候,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讓孩子從平常的生活小事中感覺到父母對他的愛,也因此而愛父母,在愛中領略被愛。孩子漸漸長大,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才會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3、孝心教育從小事入手 讓孩子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著手塑造和培養。如:平時教育孩子要關心父母的健康,要幫父母分擔憂愁,要幫助父母做家務。當孩子不會時,父母要耐心地教,孩子做錯事時,不要橫加指責,孩子做得好時,要多表揚鼓勵。孩子只有在親身實踐和體驗中才能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嘗到為別人付出的快樂。當孩子「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當為他們多做事」的觀念逐漸形成時,孩子就有了一份生命的義務感和責任感。 培養孩子的「孝心」,需要家長循循善誘,耐心指點,讓其從小養成好慣。
9. 不孝順父母的孩子在小時候會具備哪些特徵
生兒育女,最終的目的不外乎想讓自己老有所養,老有所依。但,有些人卻往往不能如願。他們的孩子,非但不能供養他們終老,反而還給他們氣受,讓他們晚年凄涼。直到這個時候,他們才幡然悔悟,後知後覺的發現自己沒有教會孩子如何去孝順父母。
事實證明,想要讓自己不會晚年受罪,生活凄涼,那就必須要教會孩子如何孝順父母。而培養孩子的孝心,自然是要從小開始的。有心理學家指出,心理學家研究證明,如果孩子小時候身上有這幾種表現,他們長大可能不懂孝順父母,父母一定要早做糾正才行。
對此,筆者也是很贊同的。一對會教育孩子的父母,他們是根本不需要擔心孩子不孝順的。當然,單單會教育孩子還不夠,你還得足夠敏感警惕才行。當你發現你的孩子身上有文中的三種表現時,你真的有必要教一教孩子何為孝道了。
10. 怎樣才算是一個孝順的孩子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順的最高境界是讓父母滿意,只在父母有事的時候去幫忙,只在有好吃的東西時讓父母先嘗是不夠的。」
從事實的角度分析:孔子認為不孝中無後為最大。就是他認為沒有後代(指男性後代)是最大的不孝,因為孝順的最高境界是讓父母滿意,而父母一般最重要的不是本身的健康、幸福,而是對後代延續的擔憂。
顯然,不能用事實來作為評判孝順與否的標准。而應當以行為來評判是否孝順的標准,特別是現在的社會,關鍵的不是事實是否符合父母的標准,關鍵在於愛父母的行為,父母的錯誤要體諒,但是不能一味盲從,我認為才是孝順。
我個人認為,孝順的最高境界就是充分體諒父母的苦心,原諒父母的錯誤,但是,自己不要被父母的錯誤所引導作出錯誤的事情,當孩子因為父母的錯誤而錯誤的時候,反而是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