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小故事
1、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由於孔融這么聰明早慧,很小就懂得這樣的道理,宗族親戚們認為他是個奇才。
2、子路負米
子路家境貧困時,自己吃的是粗陋的飯菜,而從百里之外把米背給父母。後遂用「負米、負米百里」等表示奉養父母或為奉養父母在外謀求祿米。
3、鑿壁偷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怎麼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於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4、林則徐禁煙
林則徐是清朝後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廣總督期間,由於清政府腐敗,英國強盜把一種叫鴉片的毒品,源源不斷的偷運進中國,毒害中國百姓。
林則徐應對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書,陳述鴉片的危害。道光皇帝理解了林則徐的推薦,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負責禁煙。
1839年3月,林則徐來到廣州,禁煙運動迅速展開。6月3日,人們把繳獲的鴉片全部投進硝煙池。頃刻間,鴉片全部銷毀。林則徐為國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門硝煙的壯舉,給英國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揭開了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第一頁。
5、黃香溫席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內)人。年紀才九歲的時候,就已經懂得孝順長輩的道理。每當炎炎的夏日到來時,(黃香)就用扇子對著父母的帳子扇風,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並使蚊蟲遠遠地避開(黃香雙親的帳子),讓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覺。
⑵ 我老婆去年去世今年女兒病想自殺什麼願因
你老婆生病的時候,一直都是你女兒在照顧嗎?那說明她是個很懂版事很孝順的孩子啊,是個權善良的孩子呢,可是好孩子一般心都比較脆弱,比較重感情,也很容易情緒化。
我覺得你女兒可能抑鬱症不是在你老婆去世以後今年才得的,有可能已經得很久了,但是一直壓抑著,或者說一下傷心過度,一時接受不了事實,一下子就陷進去了。
雖然不知道你女兒現在已經有多大了,但是不管多大這個時候她最需要的就是能夠真的去理解她關心她的人,抑鬱症其實說起來也算是一個比較嚴重的病了,屬於精神疾病,而且不好治,這東西怎麼說,也是因人而異,有的人會過了一段時間自己就好了,可有的人就會越陷越深,最後選擇離開這個世界。
雖然看著也會笑,但是她其實內心是很痛苦的,總是高興不起來,覺得活著沒有意義。要靠自己去走出來其實很難,你要耐心的去理解她,理解她的痛苦,並且細心的照顧她,帶她去找精神醫生,配合一些葯物,想辦法保證她每天心情愉悅,希望她可以早點走出來。
加油!
⑶ 我想給媽媽買一款眼霜,我拿到了我的第一份工資,我覺得媽媽為了我操了很多心
可以的。拿到第一份工資就為媽媽買東西,說明你很有孝心,是個孝順的孩子。至於買什麼東西並不重要,關鍵在於你有一份心意。當然買媽媽最需要的東西,那就更好。
⑷ 懂事的孩子快樂嗎
或許有的父母會說:懂事的孩子多好啊!不用操心、不用管教、不用勞神,不僅父母輕松版,孩權子也能更早地當家作主。
懂事的孩子往往過早地注重他人的感受,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權衡利弊,卻唯獨忽略了自身的意願與需求,往往失去了正視和表達自己慾望的能力。
對於他人的請求,他們總是來者不拒,卻很少向他人提任何要求。和同齡的小孩相比,他們的心思細膩柔軟,處事謹慎小心。本應天真無邪、恣意妄為,卻變得少年老成、謹小慎微。
懂事,其實是一種慢慢領悟的過程。不必刻意地教導,更不必過早地要求。隨著時間齒輪地推動,他們總有一天會長大。父母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愛與言傳身教,好好地守護孩子的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