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基督教反對孝敬祖宗嗎
樓主,你好像並沒有弄清楚神要求的「拜」是什麼意思。
首先,基督信仰指的偶像不僅僅是那些人手所造的泥塑雕像,木頭,塑料,金屬的偶像。這些都是很表面的,但聖經所指的偶像是說那些使人無法擺脫,讓人整天圍繞著他轉,甚至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精力,金錢,一切都投入在其中的無形的偶像。
比如,有的人把事業,金錢當作偶像,如果事業一旦失敗,金錢一旦失去就失去了生活的盼望
有的人把孩子,家庭當作偶像,僅僅為了這些活著,如果這些一旦失去,甚至連自己的生命都不要了。
聖經所指的是這些無形的,但是卻深深捆綁著人的一切的東西,讓人只為了這些活著的東西。雖然有的眼睛不能看見,卻使人無法擺脫的困擾。
其次,你說的給在祖父母墳前下跪與上述的「拜」是完全的兩碼事。因為你並不是把祖父母的墳墓當作偶像是無法擺脫,讓人整天圍繞著他轉,你的行為只是表明你對逝去親人的懷念。這並不是拜偶像。我覺得你對神的要求的理解太過偏激了。甚至有點摳字眼了。
還有,以前的北京人見面都施行拱手禮,就是作揖,表示問候。那你能說這是兩個人見面在互相拜偶像嗎??這完全是歪曲啊。
還有,你怎麼能說「基督教反對孝敬祖宗嗎」這樣的話呢??如果你是基督徒,你讀過聖經就該知道,無論是舊約還是新約,神都要求人要孝敬父母,連十誡中都有這樣的要求就是「要孝敬父母。」還有很多這樣的經文,例如出埃及記20章12節「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而且,我建議基督徒對祭祖盡孝心的三個提案:
第一,效法我們的先祖的善行。
第二,紀念先祖的恩德,舉行感恩禮拜,述說他們的恩德。
第三,繼承先祖的良願,這是基督徒可盡的孝道。
B. 春節的哪一天要祭拜祖先
一般都是初一,當然有一些城市也是大年30。
C. 農村風俗過年請老祖宗家來過年,女的能去請嗎
既然是孝敬長輩,誰去有何不可,幹嘛還分男女呢,誰去請,我想長輩都會很開心的
D. 敬祖宗七字對聯集錦
1、祖德流芳照永恆,孫賢義孝續千秋。
2、寶鼎呈祥香結綵,銀台報喜燭生花回。
3、一門天賜平安福,答四海人同富貴春。
4、座繞慈雲叨佛力,家留舊澤念宗功。
5、不忘孝友為家政,還翼詩書著祖鞭。
6、祖功宗德流芳遠,子孝孫賢世澤長。
7、保民子而民歡樂,寧爾裔則爾熾昌。
8、一脈源流先世澤,滿堂醞釀太和春。
9、祖德振千秋大業,宗功啟百代文明。
10、焚香佑宗祖千歲,降祿給兒孫萬年。
11、聰聽祖考之懿德,思貽父母以令名。
12、澤及後裔典萬古,姻怡鄉黨俎千秋。
E. 中國古代祭拜祖宗的傳統什麼時候開始
從遠古時期時候開始。
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種鬼神二類。祭祀乃起源於遠古時期,古人認為鬼神有很大的權威,能夠決定人們的命運,所以他們十分崇敬鬼神。他們把鬼神分為天神、地祇、人鬼三類,且以人鬼-祖先為祭拜的主要對象。
他們認為祖先雖然過世了,靈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禍、賜福與子孫,因此他們都排定日程,虔誠祭祀。在歷史演變進程中,很多地方家族觀念和祭祖觀念正日漸淡薄,嶺南一帶重視傳統習俗,祭祖習俗至今仍盛行。
中國數千年來承襲了祭祖的傳統,其中有著多重心理作用,其中至為重要的一種,便是飲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這種崇拜祖先的觀念一直延續到現今,形成我國文化的特色。
(5)孝敬老祖宗擴展閱讀
祭祀時間
清明節:四月初五,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但因與寒食節相鄰也就成為了掃墓祭祀先人的節日。清明節是中國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之一。清明祭祀的參與者是全體國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
從唐朝開始,朝廷就給官員放假以便於歸鄉掃墓。據宋《夢粱錄》記載:每到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參加掃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數,往往傾家出動。這樣清明前後的掃墓活動常成為社會全體親身參與的事。
F. 佛教也講孝敬父母,尊敬師長,那為什麼我們對待老祖宗就和對待其他人是有區別的呢這不是分別心嗎
佛說的任何復的話都有一個語言環境或者制前提條件。佛說過的話如果在離開了一定的條件以後,也是不成立的,所以佛說佛的境界是用語言說不清楚的。不要死板硬套。佛說的分別心,是在相同的情況下,所有人都處在同一個位置的時候,和你的關系都是同等條件下等等類似的時候。比如父母如果沒有特別情況的時候,和你是同等距離,親朋也是同理,陌生人也是同理。這其中還有好和壞,等等區別。最後要說的就是佛說的話請結合現實完後去自己悟。單靠講解根本沒人能給你講出來。
G. 老祖宗常說百善孝為先為什麼孝是百善之首
老祖宗自古傳下來的孝文化。其主要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在春秋那個紛亂的時代,孔子提出以仁愛治國,以達到恢復禮治的效果。
其具體實施方法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為君王應該做君王所做的事,代表天治理天下,為黎民百姓。臣子應該做臣子所要做的事,忠於天子,輔佐天子治理天下。而父親呢則應該有責任,撫養子女教育子女,作為子女則應該孝敬尊親。儒家講求尊卑有序,循序漸進。因此,講一個人先愛自己的家人,他才會愛那個家,他會愛那個家才有會愛那個國。孟子也有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孝是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
H. 過年時可不可以前一天晚上敬祖先
我個人認為過年的時候進祖先不存在非要哪個特定時段,只要是份心意就行了。這個就是表示我孝敬過祖先,有這個意思就行了。
I. 古代人祭奠祖先是什麼方式
祭祀先祖,是春節期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到來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還有的地方還叩拜玉皇大帝(中國民間信仰中的最高之神)、王母娘娘(玉皇大帝的妻子)。供品有羊、五碗菜、五色點心、五碗飯、一對棗糕、一個大饃饃,俗稱"天地供"。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俗稱"送錢糧"。人們在春節期間祭祀祖先、叩拜神靈,其實就是給祖先、諸神拜年。
祭獻禮儀包括上香、讀祝文、奉獻飯羹、奉茶、獻帛、獻酒、獻饌盒、獻胙肉、獻嘏辭(福辭)、焚祝文、辭神叩拜等。有的地方在焚帛燒錢紙時,主祭要在神前獻上一杯酒,然後由禮生送至焚帛處,將酒酹在上面,酹時將酒滴成一「心」字,以示祭者獻上錢帛之虔誠。在祭祀過程的重要環節,還幾次鳴鑼擊鼓或弦樂伴奏,為祭禮增添熱烈。氣氛。祭禮結束後,將豬肉、羊肉等祭品分給參祭代表。也有將祭品用於宴請參祭人員,只給少數的行祭人員與鄉紳、長老等發點祭品。
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死去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中國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家庭祭祀活動最主要的內容之一。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春節時必須祭祖,緬懷自己的祖先,激勵後人。但因各地習俗不一,所以有的地方在年夜飯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時前後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開家門前祭拜;而台灣地區是在除夕午後,進行一年中最後一次祭拜祖先。還有的地方初一在家裡祭拜之後,還要去祠堂祭祖。也有上墳祭祖的,俗稱墓祭,主要是在墳地燒香、上供、叩拜。近代一般是到親人的墓地祭拜。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鍾鳴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面,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藉此保存了。
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種鬼神二類。祭祀乃起源於商朝,商人認為鬼神有很大的權威,能夠決定人們的命運,所以他們十分崇敬鬼神。他們把鬼神分為天神、地祇、人鬼三類,且以人鬼-祖先為祭拜的主要對象。他們認為祖先雖然死了,靈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禍、賜福與子孫,因此他們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誠祭祀。這種崇拜祖先的觀念一直延續到現今,形成我國文化的特色。再者,東漢時的丁蘭(二十四孝之一)以砍柴為生,常因母親未能按時送飯,而怨怒再三。一日因見烏鴉反哺恩情受感,見母前來便迎向前去,母不解其舉,於驚慌之餘,竟投河自盡。丁蘭救援不及,只得一木,於是以之為母日夜祭拜,此一孝舉流傳民間,亦形成日後人們祭祖之習俗的由來。
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節日。據史書記載,秦漢時期,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記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之後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動更為盛行。
除夕祭祖,是中國流傳至今的傳統風俗之一。一方面是源於「百善孝為先」和「慎終追遠」的傳統觀念,在辭舊迎新之際對祖宗先輩表示孝敬之意和表達懷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於人們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子孫後代,使子孫後代興旺發達。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人們每逢除夕總要舉行祭祀儀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在過去,祭祖儀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舉行,身穿盛裝的同一姓氏宗族參加,儀式較為隆重。而現在,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團年飯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龕面前擺起美酒佳餚,進行拜祭。
在東北的農耕地區,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活動一般都是在歲末舉行,而且大部分是在臘月二十八至除夕這幾天。祭祀的形式依條件而有所不同。一些祖上做高官而且人丁興旺、財力殷實的家族,往往建有本族的宗祠,俗稱「家廟」,他們祭祖活動則集中在這里舉行。在祭祖的日子,當地本家各支系的主要男性成員齊集家廟,事先已將應用的供器擦洗干凈、供品預備齊全,把各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和畫像(俗稱影像)按輩份順序擺掛。隨後在族長主持下,所有人按輩份高低,分批向各位祖先上香行禮。
各家各戶的祭祖則雖是一番形式。很多地方都是在吃晚飯前進行。先是到自家的墳塋地祭祀,有的只是磕頭,有的還要用炕桌抬一桌酒菜,稱為「給老祖宗送席」。祭祀的順序當然是從墳地中輩份最高者開始。把炕桌擺在墳前,磕頭行禮,再倒一盅酒於地上,照此依次祭完之後,把飯菜埋進土裡,算是給祖宗們「送去」了,同時還要在墳前燒紙,算是孝敬祖先們過年期間的「零花錢」。
主要的祭祀則是在家中進行,時間多是在除夕晚飯前後,民間稱之為「接老祖宗回家過年」。因為傳說死者的魂靈不能在白天行動,所以要等天黑以後進行,以滿族人家的做法比較典型。先將香爐、香筒、燭台 (俗稱五供)或者木香碟,擺放在西炕上或堂箱的箱蓋上,將平時放在「祖宗匣」里的族譜「譜單」(世系表)請出打開掛在西牆上,有的人家因不是長房主枝沒有譜單,則按照譜書的記載把自己各代直系祖先的「名諱」寫在一張長紙條上張掛,俗稱「祖宗條子」或「譜條子」,也有的是擺放木牌位。擺掛好後開始上香擺供,全家大小依次磕頭行禮。所擺的供品一般是麵食和水果之類。許多人家專門為除夕祭祖蒸白面饅頭,每個上面點一個紅色的圓點,每兩個平面相合摞在一起為一組,一般是三至五級,各盛放在白色瓷盤當中。這些供品一直擺到正月初五,而且從初一到初五每天早晚兩次在祖先神位(譜單)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經行禮後把「老祖宗」送走,即將譜單或牌位收歸原處。還有一些地區在除夕晚上為去世不久的祖父母或父母舉行一些祭奠儀式。比較有特點的是將其生前穿過的衣服疊好擺在炕上,然後晚輩們跪下磕頭,嘴裡還要說「xx(對長輩的稱呼)回家來過年吧」。另有在房山頭「落地式」煙筒根處燒紙祭奠,因民間傳說這里是本家亡故之人魂靈常棲身之處。燒紙時嘴裡還要「叨咕」一些寄託思念和請求保佑的話語,而且相信祖先們一定會聽到,給家裡人帶來幸福和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