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兒女不孝順是什麼問題
別怪兒女不孝順,其實很多都是父母教育的問題?
經常聽到家長們抱怨,現在的孩子一點都不懂事,一點都不孝順,不幫家長幹家務活也就算了,還經常鬧脾氣,鬧鬧脾氣還算輕的,更厲害的還有對父母非常的抵觸,甚至是惡語相向,言語行為上還有孩子表現出埋怨甚至是痛恨父母的情況。
那麼出現這些情況,真的是因為現在的生活好了,孩子們沒吃過苦,所以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了嗎?
其實很多時候,還是父母教育的問題,今天我就給大家總結出了四種類型的父母,這樣子的父母是很難教出孝順懂事的孩子:
第一種:父母不以身作則的。
中國人講究百善孝為先,可是有些家長自己都做不到以身作則來孝順老人,雖然說現在家庭生活普遍好了,不贍養父母的成年人很少,可是不願花時間陪老人,對老人小氣苛刻,甚至對老人動不動的責罵的不在少數。兒女見父母對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不好,他們又如何能從父母身上學習到孝順的美德呢?
第二種:經常打罵孩子的父母。
孩子挨了父母的打,心理會反感、仇恨父母,以後容易以暴易暴,主動去打別人。特別是孩子在五六歲時被父母影響最深遠。因為五六歲是個體心理成長的關鍵期。
第三種:??碌母改浮?/p>
「成功的孩子成功在媽媽的心裡,失敗的孩子失敗在媽媽的嘴裡。」父母的??氯菀資購⒆臃錘校?銜?改覆恢檔米鷸兀??徊驕突岫プ哺改浮?/p>
第四種:包辦溺愛的父母。
父母包辦溺愛,就是剝奪了孩子勞動的機會、孝順的機會,讓孩子心理變得越來越冷漠。另外,迫於生活和工作的雙重壓力,在單位必須要將各種個性和情緒收起來。這種壓抑積壓到一定的程度,必會尋找宣洩的出口。工作中低調而溫和,而面對最親密的家人,卻無法再繼續「自我壓抑」下去。
⑵ 三個兒子決定放棄搶救父親,治不起病就是不孝嗎
我認為並不是這樣的,因為現在治病的費用太高了,遠遠超出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有些家庭確實經濟困難,所以只能放棄治療。
我認為,經濟的發展,社會保障的完善似乎與倫理道德有著很大的聯系。如果把治不起病視為不孝,那麼只能說這個社會也有責任。說到底,這個問題不僅僅是一個道德問題,更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問題,希望大家能夠理智地看待!
⑶ 六旬大爺在養老院痛罵3個子女不孝,老伴兒惡毒,大爺為何晚年凄涼
我覺得是因為這位大爺年輕時沒有盡到作為丈夫和作為父親應盡的責任,晚年才會如此凄涼。
我覺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方式都是相互的,你對他好,他自然也會對你好,如果你對他不好,那麼他也不會選擇對你好。就像這位大爺一樣,妻子兒女對他不好其實是有原因的。
一事情是怎麼回事
一則老人在養老院痛罵兒子女兒不孝順,說老伴惡毒的新聞,引發了很多網友的關注。如果單純從老人的言語中,我們能感受得到這家兒女和妻子,確實是很沒有人情味,因為老人是得了半身不遂,還要被送到養老院,聽起來似乎是過於令人心寒。 但是老人有如此的下場其實是有原因的。
⑷ 兒女不孝順,父母該怎麼做
別怪兒女不孝順,其實很多都是父母教育的問題?父母不以身作則的。經常打罵孩子,包辦溺愛.....
那我們的父母該怎麼做呢?
第一:父母得以身作則。
家長多對父母孝順點,好一點,多花時間來陪父母,不求給老人們最好的,也得多抽時間陪陪父母,兒女們生長在一個和諧其樂融融的家庭里,自然會耳融目染,從父母身上學到優秀的品德。
第二:父母應該學會「裝」。
父母如果能掌握一些心理學知識和技巧,可以培養孩子的孝順之心。
第三:培養孩子對弱者的憐憫之心。
憐憫弱者與孝順父母其實是一回事。當孩子長大後,父母逐漸老去,也會成為一個弱者。對社會來說,弱者是索取少、奉獻多的一群人,而對孩子來說,父母也屬於索取少、奉獻多的人。
所以,不尊重窮人的人往往不孝順父母。很多人喜歡在孩子面前吹噓自己官大、錢多、關系硬,這樣的人不僅絕對培養不出孝子,還會培養孩子的非道德行為。
第四: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體驗感。
如果你扶起一位摔倒的老人,送他去醫院,並受到了別人的稱贊,這時就會產生一種良好的道德體驗感,今後還會不斷地做好事。培養孩子的孝順之心同樣如此。所以,父母平時要試著讓孩子為家裡做點事,並及時稱贊孩子,這其實也是在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父母是人倫之始,陰陽之道,陰為母,陽為父。陰陽和,才能萬物生長,陰陽不合,精神痛苦,情不投意不合,即生育的子女,性質一定不好,兒女不孝順或者兒女缺乏。
父母是一家的天福星,以志為根。即以全家安樂為己任,造福一家。上要尊老,下要愛幼。用感恩心去完善一切,讓家庭上下和睦。
父母要向子女宣揚老人、老祖宗的功德,做尊老敬老的盡孝榜樣給子女看,用感恩先輩的恩德,來啟蒙後代。
不安排老人做事,他們喜歡什麼就做點什麼,但要多關心老人,常勸他們多休息,給兒女做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小孩子是否健康與母親關系很大,有無智慧與父親關系很大,是否福德庄嚴就看父母是否經常以快樂的愛心去做事做人。
子女不聽話,不孝順,首先要問自己是否也不孝順老人,是否有做不對的地方。對上不認可父母(老人)的功德,對下(子女)怎麼教育都不到位。
孩子不明理等於是果子酸了。果子酸了要在樹根上下功夫。
不要怨恨子女,更不能打罵子女,因為子女的成敗也與父母本身的心性德行有關,第二要考慮到自己教育的方法是否有不當之處。
教育孩子五步曲:養、育、教、領、導,但不許管。重點要培德,把道德教育好。
「管」是父母任著自己的性子,找兒女的錯處,拂逆他的性子,所以往往越管越管不好。因為用脾氣管兒女,不但管不好,反把兒女的脾氣激起來,碰起性來,甚至父子成仇,都是父母不明白道的緣故。
孩子不用管,全憑德行感化。明白他的個性,幫他砍小枝、留大枝。不嬌、不溺、不打、不罵。多鼓勵,常肯定,少批評,不用物質誘惑。
正人先正己,父母要先化除為稟性,涵養天性。懂得先克己,方能教化兒女。不論兒女孝不孝,但問自己慈不慈。
小孩是自己的,也是社會的,是天地的。小孩教不好,小的影響自己家庭,大的影響社會,也有負天地之恩。把孩子教育好,責任重大。
⑸ 找一部動畫片,講的是三個兒子不孝順,
搶枕頭-影片資料
電影名:搶枕頭
導 演:何玉門
編 劇:何玉門
出品: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搶枕頭
上 映:1985年
地 區:中國大陸
語 言:國語
時 長:20分鍾
類 型:動畫片
搶枕頭-劇情簡介:
老漢喪妻,有3個不孝順的兒子,都不養父親,已經出嫁的女兒來看望父親,想出個辦法.夜裡大聲地從地下挖出石塊一樣的東西防進籃里,又故意讓他們聽到和父親商量枕頭里的寶物的事,並說要走,第2天,3個兒子都好好服侍父親.老人死後,3人一看,裡面是瓦片."爸爸本市窮汗,哪有錢財萬貫,為了養育你們,一生流盡血汗,這只大紅枕頭,裝的磚頭瓦片,象徵你們的黑心,忘恩負義者鑒。"
因為這部動畫才有我的小名枕頭.
想乘快滿20歲了送媽媽禮物.
所以知道的快點回答呀.
內容差不多是這樣的.
一個老人有3個兒子和一個女兒.
女兒嫁人了就是人家的人了.
所以老人和三個兒子住.
可三個兒子都不要他.
第一個推給第二個..再推第三個.
女兒看這樣不是辦法.
就給父親一個裝了石頭的枕頭.
叫父親天天抱手裡.
讓三個兒子以為枕頭里是寶貝家底.
三個兒子問這枕頭里是什麼.
老人說..我不能說..這是我的寶貝..誰對我好我死了就給誰.
接著三個兒子搶著要老人住自己家.
結果老人死了.
三個兒子打開枕頭一看懵了.
⑹ 64歲大爺在養老院痛罵3個子女不孝,老伴兒惡毒,他究竟遭遇了什麼
他在得了半身不遂之後,他的三個子女不願意照顧他,他的老伴兒也想要和他離婚。這位大爺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場,是因為他不僅僅出軌,而且還沒有盡到一個做父親,做丈夫的責任。這位64歲的大爺所以到晚年還落得沒人照看的下場,是他應得的。有一位64歲的大爺,在養老院裡面痛罵自己的三個子女不孝,痛罵自己的老伴兒惡毒。關於他究竟遭遇了什麼?以下是我的看法:
三、這位大爺晚年下場如此凄慘,是他應得的
這位大爺晚年的下場如此的凄慘,這都是他應得的。一個人沒有盡到過自己對家庭的責任,卻還想要在自己身體出現病痛的時候,讓自己的家人全心全力的去照顧他,這是非常無恥的。希望這位大爺能夠接受自己所處的現狀。
你知道這位大爺究竟遭遇到了什麼嗎?歡迎評論區下方留言!
⑺ 哪個孩子是不管家長生幾個子女,都最自私、最不孝的那個
一個優秀又懂得孝順父母的孩子,不僅圓了家長心中的夢想,還會為自己的人生增光添彩。那麼,家長怎麼做,才能培養出這樣的孩子呢?生活中那些常見的自私自利又忤逆不孝的子女,又是怎麼養成的呢?
01不管生幾個,最自私不孝的經常是這個,理由讓人慚愧
張奶奶年輕時生了3個孩子,前兩個都是女兒,第三個是兒子。隨著張奶奶夫妻倆的年紀不斷變化,老人家逐漸發現了這樣一個事實:三個孩子中,老大老二都比較孝順,也肯為其他的兄弟姐妹著想,唯獨最小的兒子,只顧著自己,不管兩個姐姐就罷了,就連生他養他的父母,也不受他待見。
懂得感恩的孩子,心裡想著父母的好,等父母老了才會願意回報,而不是只顧自己不管家長。
3、將心比心,注意分寸
首先,家長需要盡到自己的本分,多關心愛護孩子,讓孩子在一個有愛的環境中長大,成為一個有愛的人。
其次,有了孩子之後,一定要把握好寵愛孩子的分寸,適度即可、過猶不及。
最後,為了孩子好,為了孩子的將來著想,賞罰分明很重要,這樣孩子才能懂是非、知對錯,不會養成逃避責任的品性。
⑻ 子女不孝順不懂規矩怎麼辦
如果孩子長大後不孝,那對於父母來說在精神層面和現實層面都是極大的打擊。孩子不懂這4件事,長大後容易不孝順,父母要及時教育哦!就帶你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孩子不懂得這4件事情。應該幫助他們改變。讓他們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
1、不懂尊重
有些孩子把父母甚至其他長輩都當成僕人看待,自己則成了小王子、小公主,對家人頤氣指使。
如果家人沒能滿足他的願望,孩子就可能會頂撞父母、撒潑打滾。
這樣的孩子絲毫不懂得尊重父母、尊重長輩,可想而知長大後多半不會孝順父母。
事實上,這樣不懂尊重的孩子,其實往往都是家長們「慣」出來的。
父母們一定要意識到,對孩子千依百順並不會讓孩子因此而懂得孝順,反而容易讓孩子變得沒大沒小。
2、不懂分享
在過去的很多年裡,我國執行的都是獨生子女政策,家裡只有一個孩子,而獨生子女就很容易缺少分享意識。
那些不懂的分享的孩子很是自私,要霸佔所有好吃好玩的,誰要也不給。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這種「物權意識」確實是孩子成長的表現;但當孩子長大一些後,父母們就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分享精神了。
父母對孩子的愛往往都是不求回報的,但這只是父母之愛,其他人和孩子相處時可不會這么慣著他。
有時候,父母要求孩子做出回報,反而對孩子的性格形成有利。
3、不懂感恩
那些不懂分享的孩子,往往也不懂得感恩。
父母們可別覺得自己對孩子好,孩子以後就一定會對自己好,一個不懂感恩的孩子,很可能根本就沒有「報答父母」的概念。
這樣的孩子已經習慣了接受別人的給予,覺得自己受到關心、照顧都是理所應當的,卻不會有回報的想法。
在父母看來這種孩子不孝,在外人看來這種孩子就是少教養。
4、不懂責任
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孩子們的童年都會很幸福,萬千寵愛於一身之下,難免會因此而淡薄了責任意識。
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很多孩子會「耍賴」,明明是自己的錯,可卻不許父母批評,總想著推卸責任,「千錯萬錯不是我的錯」。
如果孩子有這種「甩鍋」的習慣,那父母們可要小心了,今天他能甩掉犯錯的鍋,明天可能就會甩掉給父母養老的鍋。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孩子的性格養成雖然有後天因素的影響,但先天的、小時候表現出來的性格特點依然占據著重要地位。
如果發現孩子有種種不良性格特徵的苗頭,父母就需要趁孩子還小嚴加管教,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正直、孝順、善良的孩子。
⑼ 求一部老電影的名字。一個老太太有三個兒子。都不孝順。後來女婿給老太打了個假元寶。
守望幸福 ,啊,那雖然是個電視劇,不過很教育人
⑽ 老太太因為孫子和三個女兒不孝把他都告上法庭,是否妥當
贍養老人是每一個做兒女應盡的責任,也是兒女應該做給自己的孩子應該有的榜樣,如果有別的辦法每一個做老人的都不會將自己的兒女告上法庭,這也是老人實在沒辦法,所以是有情可原的,沒有什麼不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