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百色重陽節

百色重陽節

發布時間:2022-04-18 06:06:41

A. ☞﹛中國近代歷史事件排序﹜

③南昌起義1927年7月
⑥秋收起義1927年9月
①廣州起義1927年12月
⑦湘南起義1928年1月
④渭華起義1928年5月
②平江起義1928年7月
⑧吉安起義1929年11月
⑤百色起義1929年12月
⑨寧都起義1931年12月

B. 中國的文化常識有什麼

古城今名:
燕京——北京;南鄭——漢中;奉天——沈陽;
山陰——焦作;益州——成都;廣州灣——湛江市;
邢州——邢台市;始安——桂林;直沽——天津;
南海——廣州;明州——寧波;正定——石家莊;
成皋——杭州。
祖國名城:
青城——呼和浩特;汽車城——長春;
冰城—哈爾濱;鶴城——齊齊哈爾;
石頭城——南京;水城——蘇州;
宋城——屯溪;榕城——福州;
泉城——濟南;牡丹城——洛陽;羊城——廣州;
霧城——重慶;春城——昆明;火爐城——武漢;
日光城——拉薩;龍城——柳州;鵝城——百色;
化工城——吉林;油城——大慶;
☆天下風光薈萃:
廣西桂林——山水甲天下;
安徽黃山——天下第一奇山;
安徽九華山——東南第一山;
浙江普陀山——海山第一;
浙江雁盪山——天下奇秀;
杭州西湖——西湖煙雨譽古今;
四川樂山大佛——天下第一大佛;
四川峨眉山——峨眉天下秀;
陝西華山——奇險天下第一山;
雲南石林——天下第一奇觀;
雲南安寧溫泉——天下第一湯;
雲南山茶花——雲南山茶甲天下;
江西廬山——匡廬奇秀甲天下;
河南嵩山少林寺——天下第一名剎;
河南開封——汴京富麗天下無;
河北山海關——天下第一關;
山東泰山——五嶽獨尊;
山東濟南趵突泉——天下第一泉;
湖南嶽陽樓——岳陽天下第一樓;
湖南洞庭湖——洞庭天下水;
甘肅嘉峪關——天下第一雄關。
【古代主要節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
社日:春分前後,祭祀祈禱農事。
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吳子胥)
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
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
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
冬至:又叫「至日」,節氣的起點。
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初舊迎新

C. 廣西的民族風情都有哪些

廣西包括漢族在內的各民族共同的傳統節日是春節、元宵、清明、端午、鬼節、中秋、重陽、冬至、除夕等。此外,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本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壯族的「三月三」歌節、瑤族的「盤王節」和「祝著節」、苗族的「苗年」、侗族的「侗年」和「花炮節」、仫佬族的「依飯節」、毛南族的「分龍節」、回族的「古爾邦節」、京族的「哈節」、彝族的「跳弓節」、水族的「端節」等最具代表性。這些節日因民族的地理環境、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傳統的差異而各展風韻。

壯族三月三歌節

是壯族人民盛大的傳統節日,因以唱歌為其活動的主要內容而得名。舉辦的時間各地不一而稱呼也不盡相同。壯族歌圩之俗源遠流長,文字記載始見於南朝,後歷代均有史書述事,到了清代和民國時期,有關歌圩的圖書記錄更為翔實,歌圩的內容和形式與現代差不多。青年男女對唱山歌是歌圩的主要活動。對歌分組有男對男,女對女,男對女三種,以第三種最吸引人。每組起碼有歌師一人,專司編歌之責;歌手2人以上,多可達10餘人,專司引吭高歌(其中也有配音的)。若無歌師,歌手亦編亦唱,身兼二職。各地對歌的程序大同小異,常見的有游歌、相見歌、求歌、初交歌、深交歌、盤答歌、離別歌。歌圩期間,除對唱山歌外,還有拋綉球、碰蛋、搶花炮、打扁擔、演壯劇、唱師公戲或唱採茶等項傳統項目。現代歌圩還增加了物資交流、文娛體育比賽和經貿洽談等活動。歌圩普遍流行於壯族地區,其中尤以紅水河、左右江流域各壯族聚居地最為常見。百色、田東、田陽、平果、凌雲、德保、靖西、天等、崇左、寧明、龍州、憑祥、馬山、都安、大化、巴馬等縣(市、自治縣)相當流行。每場歌圩人數多者可達數萬。198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作出決定,將每年農歷三月三日定為壯族統一的民歌節。而南寧市的民歌節已發展為「國際民歌節」,常有國內外著名歌手參加,成了很有影響的大型民族歡歌盛典。(附壯族三月三歌節照7.5×4.8cm黑白)

瑤族盤王節

是瑤族人民紀念祖先的盛大傳統節日。新中國成立前,各地瑤族過盤王節的時間不一致,一般在秋收後至春節前的農閑時間舉行,分定期和不定期兩種,如定期的,過節定在農歷十月十六日,一年一次;不定期的則是在三年、五年或十年、十二年中請師公擇定吉日舉行,間隔的年數越長,節日就越隆重。節期長短亦無定數,單家獨戶過節者多以一天兩夜為期,以聯戶或同宗共族過節者一般以三天三夜為期,最長可達七天七夜。1984年8月,來自廣西、廣東、湖南、雲南、貴州、北京、武漢七省市(自治區)的瑤族代表(包括幹部、學者代表)在南寧舉行座談,商定瑤族節日問題,按照有利於民族統一與團結、發展繁榮和求同存異的原則,一致議定「盤王節」為瑤族統一節日,並將過節的時間定為每年農歷十月十六日,得到了國內各地瑤族同胞的認同。至此,各地盤王節的時間趨於一致。瑤族崇奉「盤王」或「盤古王」為本民族始祖。盤王節起源於對始祖的祭祀。經過長期的發展變化,盤王節演變成怡祖、娛神、樂人兼有的民間節日。當今盤王節,其形式和內容均有變化和創新:一方面,過去盤王節冗雜繁瑣的宗教儀式已經逐步改革,大操大辦,糜費繁瑣之風也有所節制;另方面,盤王節中表現瑤族文化精粹的歌舞如歌頌其祖先創世、遷徒、耕山、狩獵的《盤王歌》和表現其生產生活的《長鼓舞》等內容得到繼承、發展和提高。節間還舉辦物資交流、商品展銷及各項文體表演競技活動,觀者雲集,盛況空前。瑤族聚居較多的以都安、恭城、富川、大化、金秀、巴馬等瑤族自治縣為代表,都可見到隆重的盤王節,參加人數一般都超過萬人。

瑤族祝著節

祝著節又稱「達努節」、「祖娘節」、「二九節」、「瑤年」,是分布在都安、巴馬、大化、馬山、平果、隆安等地布努瑤族的傳統節日。以農歷五月二十九日為過節正日。一般一年一次,也有三五年過一次的,通常歡慶三天。祝著節的來源民間有多種傳說:一說是為紀念始祖母「密洛陀」生日,二說是為紀念瑤王藍陸射落多餘的太陽,拯救瑤民的功績,三說是紀念為引進谷種而獻身的民族英雄卡亨的忌日。節日的主題活動是打銅鼓,並通過唱始祖歌等活動,使他們不忘本族的悠久歷史、光榮傳統,增強本族的內聚力。此外還有對歌、點沖天炮、打陀螺、斗畫眉、賽馬、射箭等民間傳統文娛體育活動。聚會宴飲絕對少不了。屆時,家家戶戶殺雞宰羊,拿出自釀好酒,親朋好友一醉方休。

苗年

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苗年每年一次,節期三天,也有十天半月的。各地過苗年的日期不甚統一,有的在農歷十一月的第一個亥日(豬日),有的在九月、十月、十二月的第一個卯日(兔日)或丑日(牛日)舉行。南丹中堡苗族則在六月三十日。苗年前夕,各家凈掃庭院、房舍、縫制新衣,添置新的生活日用品。各戶普遍�雞、殺鴨、買肉、釀酒、做糯米糍粑。除夕那天,家人要團聚,晚上要守歲,雞啼時即放鞭炮或鳴粉槍報年。苗年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吃同年」。「吃同年」是苗年期間人與人或寨與寨之間的交往習俗,新中國成立後,各寨普遍性的互「吃同年」之俗特別其中耗資巨大的活動已逐漸改革,一些友好的走訪及一些健康的文娛活動則保存。節間,大一點的苗族村寨便組織蘆笙隊,進行串寨賽蘆笙活動。有時還要進行鬥牛、斗馬、斗雞、斗鳥、射擊、爬竿等傳統體育比賽等。

侗年

是侗族的傳統節日。各地侗族過侗年的時間先後不一,但多在農歷十一月初一至十一日間舉行,也有在農歷十月間進行的。節間,各家或殺豬宰羊,或殺雞殺鴨,請客訪友,宴飲作樂。節日前一天,備豆腐、魚蝦,當晚用酸水煮熟,經一夜冷卻成「凍菜」,節日當天便以「凍菜」祭祀祖先。

花炮節

是侗族和部分壯、漢、瑤、苗、仫佬等民族盛大的傳統節日。一年或三年舉行一次,具體日期因地而異,一般於春節或三月三歌節在曠野舉行。但以春節為最多,秋季次之。節間,參加人數少者上千,多者數萬。新中國成立前以娛神為主要活動內容,兼有娛人的成分;新中國成立後,以娛人游樂為主,也遺存一些娛神成分。現今盛行花炮節的地區有:三江侗族自治縣的富祿(農歷三月初三)、梅林(農歷二月初二)、程陽(農歷正月初三)、斗江(農歷二月十五)、林溪(農歷十月二十六),柳城縣北鄉洞古寨街(農歷三月初三)、融水苗族自治縣洞頭(農歷二月初二)、靈山縣豐塘(農歷正月初二至元宵節)。花炮節的主要內容是競技活動——搶花炮。舊時,有「還炮」、「游炮」、「搶炮」、「接炮」、「養炮」等程序,20世紀50年代以後,「搶炮」一項得到繼承和發展,「游炮」則摒棄其娛神成分,加入娛人的內容,「還炮」、「接炮」、「養炮」等項則予以簡化。

仫佬族依飯節

是仫佬族祭祖、祭神及慶祝豐收、保護人畜平安的隆重傳統節日。各地仫佬族過節的時間略有不同。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東門鎮羅姓逢農歷閏年的立冬日過節,每五年舉行一次;四把鄉謝姓每逢丑、辰、未、戌年的立冬日過節,每三年一次;大梧村和四把鄉吳姓每逢卯、未、亥年立冬後的頭一個未日過節,每四年一次。其他姓氏與上述略同。依飯節以一至三天為期。新中國成立前,依飯節在祠堂舉行,沒有祠堂的在族頭家舉行。屆時,祠堂門上貼對聯,門楣剪貼紅、黃、綠、藍彩紙九張,分別書寫「奉神」、「集福」、「慶賀」、「依飯」等字樣,堂前以松枝扎三門,堂中設壇,壇前燒香點燭,陳列供品。依飯節儀式的程序依次為「開壇」、「請聖」、「點牲」、「合兵」、「送聖」。整個儀式由兩位司公任司儀。其中一人頭戴面具,身著紅法衣,腳蹬草鞋,專跳請神敬神的舞蹈,稱為「跳師」;另一人著便裝,專唱請神敬神的經文,稱為「唱師」。依飯節的祭神儀式宣告結束,族人一起宴飲、唱歌、演對、耍龍舞獅,歡慶幾個通宵。新中國成立後,依飯節經過改革,成了仫佬族人民慶豐收和繼承發揚民族文化藝術的節日,節間的祭神儀式已逐漸簡化,封建宗法性的東西棄掉,增加了演新戲、唱新歌、進行體育比賽和經貿活動的內容。

毛南族分龍節

是毛南族祈神保佑豐收的傳統節日。於農歷夏至後的第一個辰日(龍日)前後舉行,一般活動有兩三天。說是「龍」是管雨水的,「龍日」前後祭拜它,是求其均勻降雨以獲得好收成。過節前一天,要「椎殺」一頭公牛,用牛頭、牛尾、牛腳、牛內臟祭龍。祭時有法師喃經、跳神。牛肉則分給各家各戶或拿到市上出賣,收入作為節日費用。祭龍後二三天,各戶自拜祖先、三界仙、灶王、地主娘娘等,也是求神靈保佑五穀豐登。又用糯飯、粉蒸肉喂牛,以酬謝它耕作的辛勞,並給牛放假一天,讓它好好休息。嫁出去的女兒則帶上子女和禮品回娘家過節,親戚朋友也常常登門賀節,青年男女則盛裝聚會唱歌,選擇知音。現在過此節,宗教迷信活動多已廢棄。增加了文體競賽或者開展有關生產生活方面的科普活動等。

回族古爾邦節

是回族人民宰牲獻祭的傳統節日。阿拉伯語稱為「爾德·古爾邦」或「樂德·阿祖哈」,意為「犧牲」、「獻身」。古爾邦節的具體日期是在開齋節後的第70天舉行。節期三天。第一天,以一家為單位,或幾家合夥將雞、鴨、鵝、牛、羊等帶到清真寺去舉行隆重的宰牲典禮,並舉行禮會,在阿訇的帶領下,面向聖地麥加方向朝拜,各人回顧一年中做過的錯事。無清真寺的地方,各戶在家中宰牲或購買牛羊肉過節。節間所宰禽畜必挑選體壯全美的,牛羊肉分三份,一份送鄰居親友,一份濟貧施捨,一份自家吃用。還常利用過節期間走親訪友,以油香作禮互相祝賀。

京族哈節

哈節是京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之一。「哈」或「唱哈」,京語即唱歌之意,哈節就是歌節。哈節的具體日期因地而異。防城各族自治縣的�尾、巫頭兩地在農歷六月初十,山心是八月初十,紅坎是正月十五。節期一般為三天,通宵達旦,娛神娛人。哈節在哈亭內舉行。哈亭位於村邊,以上乘木料建成,堅固美觀。哈亭正堂設有神台,上供全村共同敬奉的神位(如「鎮海大王」、「陳朝上將」等)和祖先牌位。哈節活動可分為四個程序:首先是迎神,其次是祭神,再次是入席和唱哈。「唱哈」是哈節的高潮,所佔時間最長。有「哈哥」、「哈妹」調琴擊梆配唱,曲調有30餘種;唱的有敘事歌、勞動歌、風俗歌、頌神歌、苦歌、情歌等。「聽哈」者以8人一桌入席,一邊飲宴,一邊「聽哈」,其樂融融。最後一個程序是送神。送完神,歷時數天的哈節才算結束。

彝族跳弓節

跳弓節即跳公節,彝語稱為「嘈契」,意為「跳弓舞」,也稱「孔夠」,意為「快快樂樂,祈禱祝福」。跳弓節是居住在那坡縣桂滇交界地區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各個村屯過節的具體日期雖不盡相同,一般都在每年農歷四月上、中旬舉行。節的來歷,據傳是有一位祖先曾率領彝人在保衛疆土的戰斗中被敵人圍困在大山竹林中,情況十分危急。後他們以竹子製造弓箭,奮起反擊,終獲勝利。凱旋迴來,受到族人的熱烈慶賀,久而久之,遂成風俗節日。跳弓節的活動內容極為豐富多彩,而以祭神和歌舞為主,整個節日活動要舉行三天才能結束。第一天,先祭祀祖先和天地眾神。祭完神後,人們集中到村寨場坪跳集體舞,表現以前慶祝勝利歸來的場面,一直持續到第二天。第二天晚上,人們又到各家各戶去跳,互祝和平生活。在兩天的跳舞過程中,還不時穿插具有特定內容和民族特色的表演活動。第三天是做「三朝」,主題是上坡祭山,祭山結束後,來參加節日活動的客人要立即離去,否則便被視為不友好。等客人走完,全村男女凡能幹活的都得於當天下地干一門活路,表示人勤神佑,今年定將獲得好收成。

水族端節

端節,水語稱為「借端」。「端」,意為「歲首」或「新年」;「借」,意為「吃」。因此,端節亦可直譯為「吃年」,意為「過年」。又因水族的這個年節的日期以水歷為准,水歷把九月作歲首,歲首要過年,端節就定在九月初九日,通稱「水年」。分散居住的彝胞,為方便互相走訪,也有按地域約定時日過端節的。

端節(水年)

是水族人民辭舊迎新、祭祀祖先、慶賀豐收和預祝新的一年幸福美滿的傳統節日。節日前夕,水族人民舂新米,釀新酒,縫新裝,籌備各色食品、果品,以備祭祖待客之用。除夕夜,人們將銅鼓或大皮鼓懸於庭中,盡情敲擊,以示辭舊迎新。初一凌晨,各家設素席,祭品有魚(水族把魚看作素菜)、新糯粑、新米飯、新米酒、豆腐、筍干、南瓜、花生、水果、糖、青菜等。其中尤以清蒸或清燉「魚煲韭菜」和「炕(烤)魚」為必不可少的祭品。水族民間有「無魚不成年」的說法。初一早上,家家戶戶殺雞宰鴨,准備豐盛的酒菜迎候登門拜年的客人。節間,各村寨還舉行「趕端坡」的娛樂交際活動。「端坡」會上,人們盡情賽馬、鬥牛、斗鳥進行各種歌舞活動。在廣西的南丹、環江、河池、宜州、融水等地居住的水族過「端節」民俗甚濃。

D. 壯族的生活習慣、節日、穿著

1、客人到家,必在力所抄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

2、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

3、路遇老人,男的要稱「公公」,女的則稱「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其代負並送到分手處。

4、壯族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三月三、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幾乎每個月都要過節。

5、祭土地神,壯族地區幾乎每個村寨都在離村不遠的山腳下立一土地廟,每逢過節或是平時殺豬,都要以整煮豬頭去那裡超度一番,若做烤豬則抬著整豬前去敬祭。家神更是每節必祭,擺上酒、肉、整雞等供品,祭罷方能食用。

E. 壯族歌圩的主要種類

這是在一年一度的節期里舉行的歌唱聚會。大多是春季的正月至五月間,秋季的八、九月間,為當地特定的唱歌節日,有的與漢族的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以及中元、中秋、重陽等節期相同。而其中,又尤以春季節期的歌圩活動最為繁盛。例如:靖西縣的50個歌圩點,除祿峒、吞盤、峒巴、弄達4個點是以七、八月間為會期外,其餘都是在春季舉行(其中動潘弄歌圩是在正月和七月、八月有3次會期);崇左縣的48個歌圩點,也有44個是春季節會;百色市的72個歌圩點,則全部在正月至四月間活動,龍州縣43個歌圩點的節期也都集中在春季。其盛況,正如清代龍州壯族詩人黃譽所描述:「雙溪雲鎖漲蛟涎,春雨連朝悵漏天,油傘層層遮斗笠,前村姐妹踏歌還。」
此類歌圩活動的意義及特點,或緣於祈年,或出於某種紀念,基本上是隨著當地的歲時農事的節期來開展。在現代的節日性歌圩中,除少數地方外,大都不再舉行什麼儀式。其活動場地多在郊野坡地,夜間移至村莊,有的則改在集鎮街區里舉行。屆時人趨若鶩,自由對歌,會期一般是一天,個別地方也有二、三天的。這種節日歌圩,規模最大的如武鳴縣城歌圩(三月初三)和靖西縣城歌圩(二月二十二日),參加人數有時達三四萬。其次,2萬人左右的歌圩有:田陽六聯村春曉岩(三月初七至九日),那坡縣城廂(三月二十八日),橫縣雲表鄉桑園坡(正月初二至初四),靖西縣的縣城(二月二十二日)及龍臨(三月二十五日)、祿峒(七月十日),平果縣山心(四月九日和十日),扶綏縣渠舊鄉布沙(四月三日、十三日和二十三日),武鳴縣縣城(三月初三),東蘭縣長江鄉巴英(正月春節),融水縣的雙和廟(三月初三)和三防鎮攔馬坪(三月初三),恭城縣蓮花街(中秋節)等12個;萬人左右的節日性歌圩近60個。可見人們對傳統性歌圩是十分注重的。

F. 聖誕節的由來,平安夜的由來,有關聖誕的。

聖誕節:基督教為了慶祝耶穌降生的節日。

耶穌是因著聖靈感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夢中曉諭約瑟,叫他不要因為馬利亞未婚懷孕而不要她,反而要與她成親,把那孩子起名為「耶穌」,意思是要他把百姓從罪惡中拯救出來。

當馬利亞快要臨盆的時候,羅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恆務必申報戶籍。約瑟和馬利亞只好遵命。他們到達伯利恆時,天色已昏,無奈兩人未能找到旅館渡宿,只有一個馬棚可以暫住。就在這時,耶穌要出生了。於是馬利亞唯有在馬槽上,生下耶穌。後人為紀念耶穌的誕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為聖誕節,紀念耶穌的出世。

聖誕襪:

最早以前是一對紅色的大襪子,多大都可以,因為聖誕襪是要用來裝禮物的,小朋友最喜歡的東西,晚上他們會將自己的襪子掛在床邊,等待第二天早上的收禮。要是有人聖誕節送小汽車那怎麼辦?那最好就叫他寫張支票放進襪子里好了。

聖誕老人:

聖誕老人原指公元世紀時小亞細亞專區的主教尼古拉,他因和藹可親慷慨濟貧萬里聞名。到了世紀,東方把他尊稱為聖尼古拉。由於民間有關尼古拉的傳說中,都聯繫到少年兒童和禮物,從此,聖誕老人便成為專門在聖誕節向孩子們送禮物的慈祥老人的形象。到了世紀,通過文學和繪畫,聖誕老人逐漸成為身穿紅外衣的白鬍子、白眉毛老人形象。

聖誕禮物:

據《聖經》記載,來自東方的聖人在耶穌降生的時候贈送禮物,這就是聖誕老人為兒童贈送禮品習俗的由來。英國少年兒童在聖誕前夕把長統襪子放在壁爐旁,相信聖誕老人在夜裡會從大煙囪下來,給他們帶來滿襪子的禮物。法國的少年兒童把鞋放在門口,讓「聖嬰來時把禮物放在鞋裡面。」

G. 你知道哪些習俗

世界各國節日一覽表

各國節日 2005年9月28日13:0

1月 1日 元旦
1月 5日 冰雪節
農歷臘月初八 臘八節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神
1月12日 香水節
1月19日 新加坡回教開齊節
每年1月最後一個星期日 國際麻風節
農歷十二月三十 除夕
農歷正月初一 春節/佛額什克斯(赫哲族)/螞蛉節(壯族)/花山節(苗族)/白節(蒙古族)/擴塔節(拉祜族 )
2月1日 寵物節
2月2日 世界濕地日
農歷正月十五 元宵節/燈節/棒棒會(納西族)/花炮節(侗族)
農歷正月十六至二十 侗族蘆笙節
農歷正月二十五 填倉節
農歷正月二十九 送窮日
2月7日 「二.七「紀念日
2月10日 國際氣象節
2月14日 情人節
2月中、下旬 狂歡節(巴西)
2月24日 第三世界青年日
3月1日 國際海豹節
3月3日 全國愛耳日/桃花節(日本女孩節)
農歷二月初一 瑤族忌鳥節
農歷二月初二 春龍節/畲族會親
農歷二月初八 僳僳族刀桿節/插花節
3月 5日 學雷鋒紀念日
3月 8日 國際婦女節
3月12日 植樹節
3月14日 國際警察日
3月15日 國際消費者權益日
3月17日 聖帕特里克節(愛爾蘭)
3月21日 世界森林日、世界兒歌日
3月22日 世界水日/世界睡眠日
3月23日 世界氣象日
3月24日 世界防治結核病日
每年3月最後一個星期一 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
農歷三月十五 佤族播種節
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五 白族三月街
4月 1日 愚人節
4月 5日 清明節
4月 7日 世界衛生日
4月9日 菲律賓勇氣日
4月13日~15日 泰國潑水節/泰國宋干節/泰國新年
4月17日 食品節(新加坡)
4月20日 菲律賓濯足節
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
4月24日 世界青年團結日
4月25日 讀者節/世界兒童日
每年4月最後一個星期三 國際秘書節
5月 1日 國際勞動節
5月 4日 中國青年節
5月 5日 碘缺乏病防治日/ 男孩節(日本)
農歷四月初八 牛王誕
5月 8日 世界紅十字日
每年5月第二個星期日 國際母親節
農歷四月十八 錫伯族西遷節
5月12日 國際護士節
5月15日 國際家庭日
5月17日 世界電信日
5月18日 國際

博物館日
每年5月第三個星期日 全國助殘日
5月20日 全國學生營養日
5月25日 健身節
5月23日 國際牛奶日
5月31日 世界無煙日/銀行休假日(英國)
6月 1日 國際兒童節
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
6月4日 國際日
6月 5日 世界環境日
6月 6日 全國愛眼日
每年6月第三個星期日 國際父親節
農歷五月十三 阿昌族潑水節
農歷五月二十二 鄂溫克族米闊魯節
農歷五月二十九 瑤族達努節
6月16日 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
6月23日 國際奧林匹克日
6月25日 全國土地日
6月26日 國際反毒品日
7月 1日 中國共產黨誕生日、國際建築日
7月3日 國際合作節
7月 7日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
農歷六月初六 壯族祭田節 /瑤族嘗新節
農歷六月二十四 火把節
7月11日 世界人口日
7月15日 中元節
7月16日 廚師節
7月25日 彝族火把節
8月 1日 建軍節
8月 2日 友誼節
8月 8日 姊妹節
七月初七 七夕情人節/女兒節
農歷七月十三 侗族吃新節
七月十五 中國鬼節/盂蘭盆會/普米族轉山會
9月8日 國際掃盲/國際新聞工作者日
9月9日 老人節
9月10日 中國教師節
農歷八月十五 中秋節
每年9月第三個星期二 國際和平日
9月16日 國際臭氧層保護日
9月20日 國際愛牙日
每年9月第四個星期日 國際聾人節
9月27日 世界旅遊日
10月1日 國慶節、國際音樂日
10月2日 國際和平斗爭日
每年10月第一個星期三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
10月4日 世界動物日
10月4日 敬老日
農歷九月初九 重陽節
每年10月第一個星期一 國際住房日
10月 8日 全國高血壓日、世界視覺日
10月 9日 世界郵政日
10月14日 世界標准日
10月10日 啤酒節(德國十月節)
10月15日 國際盲人節
10月16日 世界糧食日/老闆節
10月17日 世界消除貧困日
10月24日 聯合國日
10月31日 西方萬聖節/南瓜節(北美)/世界勤儉日
農歷十月初一 祭祖節
農歷十月十六 瑤族盤王節
11月 8日 中國記者日
11月 9日 消防宣傳日
11月14日 世界糖尿病日
11月17日 國際大學生節
11月最後一個星期4 美國感恩節
12月 1日 世界艾滋病日
12月 3日 世界殘疾人日
12月 5日 社會經濟發展國際志願人員日
12月 8日 聖母無原罪日
12月 9日 世界足球日
12月10日 世界人權日/諾貝爾日
12月19日 澳門回歸節
冬季第一天 光明節
12月24日 平安夜
12月25日 聖誕節
12月26日 節禮日
12月29日 國際生物多樣性

廣西民族和地方文化習俗一覽表
文章來源:廣西旅遊志 發布人:暫停使用 發布日期:2004-3-20 閱讀次數:1902280
【 大 中 小 】

市、區、縣
民族和地方文化習俗






桂林市
山水旅遊節、桂劇、彩調、漁鼓

陽朔縣
試新節

臨桂縣
禁風節

興安縣
捕魚盛會、新郎新娘合挑水、打油茶、稱呼風俗、

龍勝各族自治縣
葯浴、侗家婚俗、三考進門客、打油茶、草標、瑤家婚俗、災情鞋、紅衣節、壯族扁擔節

資源縣
河燈節、呢那你、中元節、苗族四月八

恭城瑤族自治縣
蓮花歌圩、韃鼓舞、打油茶、盤王節

荔浦縣
婚嫁習俗

靈川縣
祭山神、九屋農民活動表演

全州縣
湘山寺廟會

灌陽縣
婚嫁(舊式婚禮)、農具節、端午節、六月六清苗會、七夕節

平樂縣
榕津鄉盤王節、水上婚俗

永福縣
牛魂節

柳州市
柳州市
三月三歌節、八月十五山歌節、五月初五龍舟賽、十二月國際奇石節(奇石展)、高沙鑼鼓、龍城春會








融水苗族自治縣
蘆笙踩堂舞、斗馬節、走寨、對歌、芒蒿舞、新禾節、烤田鯉、遊方、踩花山、拉鼓節、卯節、端節、苗年、坡會

金秀瑤族自治縣
鬼頭蜂蛹、嘗新節、花藍瑤的背刀、火把迎親、盤王節、瑤族度戒節、瑤族婚俗、跋樓對歌

三江侗族自治縣
蘆笙踩堂、侗笛情歌、鼓樓講款、侗族三月三、花炮節、侗族行歌坐夜、侗族服飾、侗族鬥牛、打油茶、多也、月也、燒魚節、座妹粥、踢水仗、送春牛、定情鞋

象州縣
板鞋舞、背新娘、跳竹篙干

鹿寨縣
抬新娘轎、對歌

融安縣
金桔節、跳高撬、打陀螺

南寧市
南寧市
冬泳、粵劇、邕劇

武鳴縣
三月三、歌圩、五色糯米飯和紅蛋、拋綉球、

續表

市、區、縣
民族和地方文化習俗








邕寧縣
春牛舞、搶花炮、對歌

大新縣
射雞、打棍、打陀螺

龍州縣
定親糍粑、吃立節、發型

扶綏縣
斗雞節、打棍、歌圩

隆安縣
農具節

崇左縣
歌圩

寧明縣
歌圩、天祈節、婚俗

賓陽縣
滿月酒、勝利酒

橫縣
斗雞

馬山縣
打扁擔舞、達努節、歌圩



海市
北海市
北海珍珠節、端午節(賽龍舟)

合浦縣
跳嶺頭、老楊公、耍花樓、賽龍舟

防城港市
防城港市
壯族跳天、中秋嶺頭節

東興市
京族哈節、踢沙探情

上思縣
妹妹出嫁要哥背、舞春牛、打山圍豬

欽州市
欽州市
採茶戲、跳嶺頭、花燈、剪紙、唱春牛、唱木魚、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

靈山縣
荔枝節、春社日、冬至

梧州市
梧州市
龍母誕節、粵劇

蒼梧縣
賽龍船、泗化洲舞龍節

岑溪市
正有節、牛娘戲、搶花炮、上燈節

藤縣
牛歌戲、船家婚禮歌連歌、賽龍船

蒙山縣
歌圩、民間廳堂對聯、搶花炮、斗雞會

貴港市
貴港市
師公戲、麒麟舞、春牛舞、採茶、木偶戲、壯族歌圩、瑤族盤王節

桂平市
敬鳥節、盤王節

玉林市
玉州區
稱呼習俗、灶君節、搶花炮、龍舟賽

興業縣
掛紅燈

北流市
粵劇

容縣
擺歌市、拋綉球

陸川縣
唱採茶

博白縣
唱馬戲

續表

市、區、縣
民族和地方文化習俗








賀州市
浮山歌節、舞火貓、定情筷、度戒、姑娘成年禮

鍾山縣
打油茶

富川瑤族自治縣
客姑妹的花頭巾、打油茶、盤王節、婚嫁習俗

昭平縣
捉龜舞








百色市
八字舞、採花舞、花燈舞、打魔秋、獅子舞、月下舞、芒果節

靖西縣
舞乳豬、夜婚、歌圩、拋綉球、葯市

平果縣
婚俗、達努節、捕蛇與聚餐

凌雲縣
婚娶習俗、歌圩

田東縣
盤王節、歌圩

德保縣
吃打血、牛魂節

那坡縣
跳弓節、架橋

樂業縣
擲毽子

隆林各族自治縣
賽爬竿、雄耍樂、祭公節、打磨秋、吃新節、歐西、歐陽、牛魂節、捉蟲節、牛王節、八月節、婚俗、送背帶和賣味








河池市
莫一大王節、「三月三」歌坡節、雷王節、中元節

宜州市
對山歌、背新娘、碰蛋、儺面舞、板鞋舞、竹扛舞、螞拐舞、扁擔舞、酒舞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送背帶、牛節、封筒、迎親習俗、走坡節、依飯節、坐夜歌、搶粽粑、斗雞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
踩門、廟節、姑娘糍粑會、師公舞、花竹帽舞、祥鼓舞

南丹縣
白褲瑤婚俗、砍牛、細話歌、放鳥飛、壯族畫裙和綉花、苗族花背心、廟節、打銅鼓

鳳山縣
壯族「穿羅」舞、藍靛瑤「條隨舞」

東蘭縣
敬蛙節、達努節、墾板地、伶俐節、洞房板、銅鼓舞、洞房板

巴馬瑤族自治縣
打藍靛、搶新水、過花橋、踩花燈、瑤族婚禮舞、銅鼓舞、煙絲情縷、酒歌、細話歌、邀歌

大化瑤族自治縣
百弄布努瑤祝著節、笑酒、銅鼓舞、壯族「三月三」歌節

H. 壯族的民居特色,服飾,風俗習慣,節日

1、民居特色

壯族有自己的語言,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有南北兩個大方言,但語法結構、基本詞彙大體相同。南北兩大方言大致以鬱江和右江為分界線,延伸到雲南省文山州的廣南、硯山一帶。

北部方言約占壯族人口的2/3,劃分為8個土語區,即邕北土語、右江土語、桂邊土語、柳江土語、桂北土語、紅水河土語、邱北土語、連山土語;南部方言約占壯族人口的1/3,劃分為5個土語區,即邕南土語、左江土語、德靖土語、硯廣土語和文麻土語。

壯族也有自己的文字,唐宋以來,壯族民間曾流行「土俗字」,這種文字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利用漢字的音、義組合而成。根據1989年廣西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領導小組辦公室出版的《古壯字字典》(初稿)統計,共有10700多個字,其中定為正體字的有4918個。

壯族並沒有統一的信仰,壯族民間信仰多神,崇拜天神、雷神、土地神、巨石神、樹神、蛙神、花婆神以及祖先神靈等。

魏晉以後,隨著道教和佛教先後傳入壯族地區,壯族宗教信仰體系在其影響下發生了變異,形成以原始的麽教為主,融道教和佛教為一體,信仰多神的「宗教」,並出現了半職業性神職人員——師公。

2、服飾

壯族服飾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壯人花衣短裙,男子著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後兩幅掩不及膝,婦女也著黎桶,下圍花幔。」

壯族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六至八對)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

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頭巾),夏天免冠跣足。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勞動時穿草鞋。

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她們一般的服飾是一身藍黑,褲腳稍寬,頭上包著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間系著精緻的圍裙。

上衣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綉有彩色花邊),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無領和有領之別。有一暗兜藏於腹前襟內,隨襟邊縫置數對布結紐扣。下穿寬肥黑褲(也有的於褲腳沿口鑲二道異色彩條),腰扎圍裙,褲腳膝蓋處鑲上藍、紅、綠色的絲織和棉織闌干。

勞動時穿草鞋,並戴墊肩。在趕圩、歌場或節日穿綉花鞋。壯族婦女普遍喜好戴耳環、手鐲和項圈。服裝花色和佩戴的小飾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長短有兩個流派,大多數地區是短及腰的,少數地區上衣長及膝。

3、風俗習慣

如果有客人來訪,他們都會熱情招待。由主人出面讓座遞煙,雙手奉上茶。有客人在家,不可以大聲講話,進出要從客人身後繞行。和客人共餐,要兩腿落地,和肩同寬,不能蹺二郎腿。

飲食以大米、玉米、薯類等為主食。認為狗肉、野味是美味佳餚、珍品。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

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

普遍喜歡喝酒。招待客人的餐桌上有酒才顯得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龍州等地的婦女還有嚼檳榔的習俗,有些地方檳榔仍是待客的必需品。不愛吃胡蘿卜、西紅柿、芹菜等。

尊老愛幼是壯族的傳統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動打招呼、讓路,在老人面前不蹺二郎腿,不說污言穢語,不從老人面前跨來跨去。殺雞時,雞頭、雞翹必須敬給老人。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

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具的人進入自己家。火塘、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聖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台。

4、節日

壯族的節日多與當地漢族相同,春節、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傳統漢族民間節日,也是壯族的歲時節日。壯族比較具有本民族特點的節日是「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等。

(8)百色重陽節擴展閱讀

壯族的飲食:

壯族是最早栽培和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發達,稻米也自然成為壯族人民的主食。稻米製作方法多種多樣,有蒸、煮、炒、燜、炸等,各種米飯、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湯圓等,是壯族人民日常喜愛的食品。

如果摻和其他材料,還可以製成許多更加味美營養的食品,如八寶飯、八寶粥、竹筒飯、南瓜飯、「彩色糯米飯」等。

居住在乾旱山區的壯族,由於不宜種植水稻,則以玉米為主食。壯族人民喜食水產,魚蛤螺蚌,皆為珍味;山林中的菌果、蟬、蛇、禽、獸,也是壯族人民的日常佳餚。

嚼檳榔是壯族的傳統習俗,今廣西龍州等地的壯族婦女仍有此喜好。有些地方,檳榔是招待客人的必需品。

I. 中國廣西有幾個少數民族

廣西少數民族有11個,分別為壯、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族。

廣西是以壯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區,也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廣西是全國瑤族人口最多的地區,約佔全國瑤族總人口的60%;是全國仫佬族人口最多的地區,約佔全國仫佬族人口的90%;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也是我國毛南族最大的聚居區,有7萬多人。

(9)百色重陽節擴展閱讀

世居廣西的11個少數民族,除回族使用居住地的漢語方言外,均有自己的語言,分別是壯語、京語、瑤語、苗語、侗語、仫佬語、毛南語、京語、彝語、水語、仡佬語。使用水語、仡佬語的人口呈下降趨勢,已屬瀕危語言。而漢語方言也有粵語、西南官話(桂柳官話)、客家語、平話、湘語、閩語等六種。

廣西地處祖國南疆,位於東經104°28′~112°04′,北緯20°54′~26°24′之間,北回歸線橫貫中部。東連廣東省,南臨北部灣並與海南省隔海相望,西與雲南省毗鄰,東北接湖南省,西北靠貴州省,西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行政區域土地面積23.76萬平方千米,管轄北部灣海域面積約4萬平方千米。

廣西地處中國地勢第二台階中的雲貴高原東南邊緣,兩廣丘陵西部,南臨北部灣海面。西北高、東南低,呈西北向東南傾斜狀。山嶺連綿、山體龐大、嶺谷相間,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環繞,中部和南部多丘陵平地,呈盆地狀,有「廣西盆地」之稱。

廣西歷史悠久,古人類、古建築、古文化遺址、古水利工程、石刻、墓葬等古文物及革命斗爭紀念遺址眾多。2016年7月15日,中國廣西左江花山岩畫藝術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截至2016年7月,經國務院和自治區政府批準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140餘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柳州、桂林和北海,另外還有多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J. 廣西有多少個少數民族

廣西有56個民族,。12個世居民族,境內其他44個少數民族均有居住。

1、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世居民族有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個,另有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白族、藏族、黎族、土家族等40多個其他民族成分。壯族是廣西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

2、廣西是以壯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區,也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境內居住著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世居民族,其中廣西是全國瑤族人口最多的地區,約佔全國瑤族總人口的60%。

3、廣西是全國仫佬族人口最多的地區,約佔全國仫佬族人口的90%;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也是我國毛南族最大的聚居區,有7萬多人;廣西是中國京族唯一的居住地,境內其他44個少數民族均有居住。

4、世居廣西的11個少數民族,除回族使用居住地的漢語方言外,均有自己的語言,分別是壯語、京語、瑤語、苗語、侗語、仫佬語、毛南語、京語、彝語、水語、仡佬語。使用水語、仡佬語的人口呈下降趨勢,已屬瀕危語言。

而漢語方言也有粵語、西南官話(桂柳官話)、客家語、平話、湘語、閩語等六種。

(10)百色重陽節擴展閱讀:

1、壯族。

壯族,舊稱僮(zhuàng)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

壯族源於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布。

1965年10月12日,根據當時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提議,並徵得壯族人民的同意,由國務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為強壯的「壯」字。

壯族的節日多與漢族相同,春節、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傳統漢族民間節日,也是壯族的歲時節日。壯族比較具有民族特點的節日是「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等。

2、瑤族。

瑤族,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瑤族是古代東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國華南地區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是中國最長壽的民族之一,傳說瑤族為盤瓠和帝嚳之女三公主的後裔。

瑤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小節幾乎每月都有,各地過得也不盡相同。大節日有春節、清明、社節、盤王節、「祝著節」、「耍望節」等。春節期間,瑤族人民舉行唱堂歌、打銅鼓、賽陀螺、射弩、圍獵、拋綉球、斗畫眉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

3、苗族。

廣西苗族主要居住在融水、隆林、三江、龍勝四個自治縣,其餘則散居於資源、西林、融安、南、都安,環江、田林、來賓、那坡等縣(自治縣)境內。廣西苗族自稱「木」、「蒙」、「達吉」,他稱有偏苗、白苗、紅苗、花苗、清水苗、栽羌苗、草苗等。

廣西苗族除了有自己的傳統節日——苗年外,其他節日與漢族基本相同,但其活動內容則有所不同。

4、侗族。

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獻中被稱為「黔首」,一般認為侗族是從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來。侗族主要從事農業,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種植水稻已有悠久的歷史,兼營林業,農林生產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廣西侗族主要分布三江侗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侗族的節日以春節、祭牛神(農歷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節(農歷七月間)較為普遍。有些地區還有在十月或十一月過侗年。由於民族之間的交往,侗族還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

5、仫佬(Mùlǎo)族。

仫佬族,民族語言為仫佬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字。在廣西,仫佬族多數聚居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東門、四把、黃金、龍岸、天河、小長安等地。少數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環江、河池、融水、融安等縣。

仫佬族有著十分豐富的節日文化,一年之中有許多節日,幾乎每個月都有一個節日,這是因為仫佬族除了擁有春節、元宵、春社、清明、端午、秋社、中秋、重陽、灶王節等當地壯族、漢族共同的節日外,還有不少帶有民族特色的節日。在仫佬族,即便與各民族共享的節日,也別具民族風味。

6、毛南族。

廣西毛南族自稱「阿難」或「哀南」(單稱)、「窘南」(眾稱),意思是「這個地方的人」。譯成漢語即是「毛南人」的意思。壯族人對毛南族的稱呼是「布南」、「穩毛南」等,譯意也是「毛南人」。

「分龍節」是廣西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在農歷五月間進行。20世紀初葉之前,每年過節都先聚眾於廟堂內外活動,故又稱為「廟節」或「五月廟節」。

7、布依族。

布依族由古代僚人演變而來,以農業為主,布依族祖先很早就開始種植水稻,享有「水稻民族」之稱。

布依族有許多傳統節日,除過大年、端午節、中秋節等與漢族相似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節日都具有本民族的固有特色。

8、京族。

京族主體在東南亞,廣西的京族主要分布在防城港市,主要聚居在東興市江平鎮的澫尾、山心、巫頭三個海島上,三島素有「京族三島」之稱。

京族的民族節日主要有「哈節」、「春節」、「中元」、「食新米節」等。「哈節」是京族歲時習俗中隆重的民族節日,舉辦祀神、祭祖、文娛和鄉飲四項重要活動。「哈節」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頭兩島在農歷六月初十,山心島在八月初十,紅坎村在正月十五。

「哈節」在「哈亭」中舉行,各地都建築有「哈亭」。各村「哈亭」,選用上等木料,結構牢固,有獨特的民族形式。屋頂的屋脊正中塑有雙龍戲珠的喜慶形象裝飾。哈亭內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上設有京家人信奉的諸神神座。殿內的柱上都雕寫著具有民族習俗特色的楹聯或詩詞。

9、水族。

水族,是中國南方由古代「百越」族群中「「駱越」的一支發展而成的單一民族。水族古文字體系保留著圖畫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兼容的特色。廣西北部的河池、南丹、環江、融水等縣市均有水族村落分布。

10、彝(yí)族。

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彝語。新中國成立前,由於地區和方言不同,彝族支系繁多,有許多不同的他稱和自稱,主要的他稱有「夷」、「黑彝」、「白彝」、「紅彝」、「甘彝」、「花腰」、「密岔」等。

節慶是各地彝族生活方式和習俗的集中表現。有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農事節慶;有以祭祀神靈、祖先為主的祭祀節慶;有以追念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為主的紀念節慶;有以歡慶豐收、慶祝勝利為主的慶祝節慶;有以歌舞戲曲活動為主的社交娛樂節慶等。

11、仡(gē)佬族。

仡佬族,族源和古代僚(lǎo)人有關,民族語言為仡佬語,屬漢藏語系,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文。仡佬語崇拜祖先, 奉祀竹王、蠻王老祖、山神。廣西的仡佬族主要分布在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

仡佬族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祭山節」、「端午節」、「吃新節」、「中秋節」、「重陽節」、「牛王節」、「敬雀節」、「捉蟲節」等,其中最隆重的莫過於過春節。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多民族聚居地,在這里文化交織,隨著時間的推移少數民族也出現了部分漢化,當然在民間寨子里或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我們更能感受到濃濃的民族風情,願各民族團結,完好的繼承民族特色。

閱讀全文

與百色重陽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養老保險哪些人不領還要退回 瀏覽:457
為國解憂永不退休不領社保 瀏覽:839
重陽節宣言 瀏覽:991
80歲老人肺氣腫吸氧設備 瀏覽:861
什麼是脫離父母的管教 瀏覽:994
敬老院助殘日活動 瀏覽:622
老年大學品牌打造 瀏覽:864
農民社保卡土地養老金怎麼查詢 瀏覽:424
遼寧農民養老金是多少錢 瀏覽:344
孝敬父母的八個字成語有哪些 瀏覽:57
陸豐市哪裡有老人乘車卡 瀏覽:748
久月初九重陽節小作文 瀏覽:463
老年公寓安全協議 瀏覽:872
老人如何保持生活自理能力 瀏覽:357
高齡老年人適合喝什麼牛奶 瀏覽:450
重陽節爬山活動橫幅 瀏覽:353
老年人脊背燒 瀏覽:578
武警選拔體檢檢查什麼部位 瀏覽:328
金絲峽老人多少歲免門票 瀏覽:509
體檢多少天前要吃素 瀏覽: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