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基督教里去世的老人怎麼紀念: 就送花嗎
基督教悼念逝者有多方式,比如追思會中有唱詩,有悼詞,有鮮花。
對失去親人的家屬是最好的安慰和激勵,也使參加的人感受到生命的價值肯定和永生的盼望的美好。
『貳』 中美傳統習俗差異
節日風俗以旖旎的風情和獨特的風貌展現在人們面前,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反映著民族的歷史風貌和社會生活,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它包涵著一個民族歷史形成和積淀下來的性格、心理、信仰、觀念、思維方式、
道德情操、審美情趣以及諸多民族文化深層結構內涵的價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會土壤上長期孕養的結果和載體,是一個民族生存形態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節日習俗淺顯易見,易於表現,而民族精神則深嵌於各種表象之下[ 1 ]。因此,對比研究中美傳統節日異同,可以透過其表徵,揭示兩個民族的性格、心理、文化價值取向和民族精神。
中國傳統節日時序構成規律體現了中國歷史發展中農耕文明的主導地位,較清晰地記錄了歷史軌跡;而美國節日時序反映了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在生活中的地位以及文藝復興之後對人性的回歸。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清明
1.美國的節日主要有情人節、愚人節、復活節、母親節、父親節、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以及馬丁路德日、華盛頓誕辰日、林肯誕辰日、烈士日、國慶節、哥倫布日、退伍軍人節等。
一方面主要為紀念基督教中的神,另一方面為紀念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至尊人物,反映了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在生活中的地位以及文藝復興之後對人性的回歸。美國工業、畜牧業發達,喜好遷移的生活使他們追尋內心的安寧,注重宗教活動,尤其是基督教。基督教的節日幾乎貫穿一年的始終,基督教文化將美國節慶連為一體。
2. 中國傳統節日具有極強的世俗性及泛神性;而美國傳統節日具有極強的一元神論宗教文化特徵。中國早期的社會結構是建立在以自然崇拜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習慣勢力的基礎之上,有異於西方古代的神本主義及近代的人本主義,其基本的哲學理念與理想的希望值是主張神靈與人二者之間相互的協調與平衡,即所謂「天人合一」。如七夕節觀星,人在宇宙中,企盼天上人間共美好;中秋節觀天賞月,天上人間共享團圓;重陽登高望遠,天高地厚,秋高氣爽,天人和諧。中國人心目中的神靈是為我所用的神靈,雖然許多時候是以求得神靈庇佑的形式出現的,這一文化特徵在傳統祭祀性節日中展現無余。如「灶君」在民間俗傳中是受玉皇大帝派遣來監視人們行為善惡、掌管萬家基督教的上帝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創造者,他既不允許人們崇拜其他的神靈和偶像,人們也不必要去崇拜其他的神靈和偶像;人類的現世生命僅僅是一個過程,其福禍、壽夭、貧富都是上帝先天註定賜予的而非後天可以求得的。基督教主要節日—聖誕節、受難節、復活節、升天節等都是圍繞著耶穌的宗教慶典活動。
3. 中國節日文化尊重人,但將個體融入群體,強調集體主義價值取向;而美國節日文化挖掘個體的價值,強調個人的權利與自由,即個性主義。
中華民族數千年的農耕文明及其以血緣、家庭為紐帶的內向型經濟模式,決定了個人與群體的和諧統一。個體一般被納入整體當中,個人的價值因群體而存在並藉以體現。受到儒家文化的支撐,家族或宗族制度佔有重要地位, 個人是處於家族或宗族關系之中的,人們之間首要的關系是血緣關系,血緣關系則是「孝道」存在的基礎。儒家學說把這套宗親關系的社會制度納入到傳統節日中,使其具有鮮明的以「父性制為中心、以血緣為基礎」的節日文化特徵。如「清明節」所寄予的利益訴求與精神寄託就是中國人的傳統世界觀,即血緣子孫的繼承綿延。這種綿延寄託,體現在對祖先的敬仰,對生命的崇尚,也體現在物質(金錢、財產、官爵、職業)與精神(理想、抱負、事業)上,把不能繼承並張揚祖先事業功績、精神遺訓或物質遺產的人視之為不肖子孫,因此,將祖先的精神與物質遺產發揚光大是每一個中國人與生俱來的初始使命。
與中國擁有悠久封建制的傳統不同,美國的歷史是書寫在干凈利落的一張白紙上的。獨立戰爭之前,在沒有任何封建思想殘余的美洲大陸上,歐洲資本主義所崇尚的自由、平等觀念,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思潮的傳播使美國人相信每個虔誠的基督徒與上帝之間都有一種精神上的聯系。
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財富多少,在上帝面前所有人都是一樣的。個人只對上帝負責,或者通過對自己行為的負責從而求得上帝的寬恕或青睞,在死後進入天堂;在上帝「最後的審判」面前,無論親疏尊卑貧富,人人都是平等的。個人追求自己人生價值的實現,取得物質財富與社會地位———作為上帝選民的「標志」,最終得以升入天堂。同時,富有的美國人認為財富雖然是個人成就的象徵,但把過多的財富帶入棺材是一種罪過。於是,商業大亨們將揮金如土作為自我完善與提高的重要途徑。美國的文化與其標志性動物———禿鷹—一致:獨立、自由、剛強,追求個體的成功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4. 中國傳統節慶傳承厚重的倫理道德,但發展演化到現代功利色彩濃厚;而美國節日則凸顯感恩情節,追求精神愉悅。
以父家長為中心的家族制度,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所依託的社會結構,它包含了「敬祖」、「祭祖」、「尋根」、「報本」,「孝道」、「團圓」、「奉獻」、「責任」和「繼往開來」等「孝親」元素。重陽敬老,端午敬賢無不透視中華民族所崇尚的美德。然而,節日的表現形式則漸顯功利。以「壓歲錢」為例:除夕夜由尊長向晚輩分贈錢幣,以紅線穿編銅錢成串,掛於小兒胸前,謂能壓邪驅鬼,藉以祝福,故名「壓祟錢」。但在現實社會中,已經幾乎完全異化成為了一種純粹的金錢交往,人們往往以給予量的多少相攀比。
5. 結論
正如世界上其他種類一樣,人類也有著不同的形態和性情。不同的民族之間既共性也有個性,而個性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個性才有魅力和存在的價值,「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國和美國有著不同的地理環境、歷史源流和文化傳統,這就註定了他們的背向和發展的異途。但是透過中美節日文化差異,我們能洞察這兩個民族的文化和由此衍生的制度、倫理、審美價值等觀念的內在靈魂,通過比較與分析可以加深雙方的了解,在今天這個開放、競爭、合作的世界裡更好地加強溝通和交流。
『叄』 中國傳統節日的重要性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
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龍抬頭(二月二)、社日節(二月二)、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七月半(農歷七月十四/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後一天) 等。
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許多優秀文化因素,在易風易俗、以文化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
與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不同,中華文明幾乎沒有神話英雄或宗教原教旨傳承的全民性節慶體系。
從古至今,中國只有在事關農業生產和健康生活的重大節氣上才有全民性的祭拜或慶賀儀式,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冬至等等,這些構成中國數千年傳承的文化節慶體系影響到東亞、東南亞各國。
(3)基督教文化與重陽節擴展閱讀
中華傳統節日的文明價值就是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和合精神,比任何宗教的最高邏輯范疇都要宏大,因而能夠吸收和包容各種宗教體驗的文化合理內容,具有現代文明和未來文明的構成意義。
考古發現,中華文明的天文歷法機制至少有6500年歷史。古今中外有天文歷法種類多達以千計,基本分為陽歷、陰歷、陰陽合歷三大類。中國古代歷法就是融合前兩者的特點,並輔以星象、物候的陰陽合歷系統。
其制訂的准則有以客觀觀察到的太陽運動來編制日、年,也有以客觀觀察到月亮運動來編制月份並有月相的「朔望」和「旬」概念,共同組成季節和節氣,中華傳統節日由此產生。
『肆』 中國與外國傳統節日的異同
人們關於節日都有著同樣的感情。表達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傳統的懷戀之情,同時也傳達他們追求夢想的遠大抱負。實際上,節日是人類文化具體的一方面。這些節日的慶祝儀式大都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它體現了人們對這個世界的關注和意識。同時中國與外國傳統節日具體在起源、慶祝方式、蘊含價值上不同。具體如下:
1、起源不同
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是其悠久的歷史和優良傳統,為傳統節日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為一個農業國,中華文化深深根植於農業。因此,農業活動使得節日更具有地方性色彩。春節與一些農業活動,如種植、收獲,有著密切的聯系。
西方傳統節日的起源在西方國家,宗教是文化和社會的中心。人們的思想可以通過宗教來反應。與此同時,宗教通過人類對上帝或精神的信仰控制著他們。因此,節日與基督教有著密切的聯系,除了聖誕節,復活節也與宗教有關。
2、慶祝方式不同
慶祝中國節日的方式豐富而且隆重,特別是春節,對每一個中國人以及海外華人來說都是最重要的節日。它的節日活動豐富多彩。林語堂,著名的華人學者,曾經對春節做了一個很好的描述道,古老的中國農歷新年,對中國人民來說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相比之下,其他節日似乎黯淡許多。
慶祝西方節日的方式則不同,以聖誕為例:在平安夜,絕大多數慶祝聖誕節的人們都會在他們自己家裡舉行一個特殊的節日慶祝儀式。家人們通常會裝飾下那棵聖誕樹然後把彩色包裝的禮物都放在下面。在聖誕節那天,同樣有許多慶祝的活動。在聖誕節交換禮物、贈送聖誕賀卡給親朋好友是全世界慶祝聖誕的習俗。
3、蘊含價值不同
在傳統文化中,西方人強調個人,宣揚個人主義。然而,中國人繼承了儒家的集體主義,因此表現出對整體情況的考慮。因為西方人十分尊敬人與自然。他們強調個人價值,並且追求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西方國家的人道主義重視個人價值,強調個人的權利與自由。但在中國,人們尊重集體並把個人投入集體當中,他們重視集體而不是個人價值或個人的自由發展。
『伍』 聖誕老人跟基督教有沒有關系
聖誕老人的傳說在數千年前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即出現。北歐神話中司智慧,藝術,詩詞,戰爭的奧丁神,寒冬時節,騎上他那八腳馬坐騎馳騁於天涯海角,懲惡揚善,分發禮物。與此同時,其子雷神著紅衣以閃電為武器與冰雪諸神昏天黑地惡戰一場,最終戰勝寒冷。
據異教傳說,聖誕老人為奧丁神後裔。也有傳說稱聖誕老人由聖·尼古拉而來,所以聖誕老人也稱St.Nicholas.因這些故事大多弘揚基督精神,其出處,故事情節大多被淡忘,然而聖誕老人卻永駐人們精神世界。 每年聖誕日,聖誕老人騎在白羊星座上,聖童手持聖誕樹降臨人間,隨著世事變遷,作家和藝術家開始把聖誕老人描述成我們今日熟悉的著紅裝,留白鬍子的形象。
同時不同的國度和文化對聖誕老人也有了不同的解釋。在德國,傳說他扮成聖童把堅果和蘋果放在孩子們鞋裡。他乘雙輪馬車四處漫遊,觀察人們的行為,尤其是小孩,如果表現好,將會得到蘋果、堅果、糖等諸多獎品。壞孩子則得一鞭子。家長們靈機一動紛紛採用此傳說來鼓勵孩子們聽話。大大超過了新年,成為一個全民的節日。
聖誕老人已經成為聖誕節最受喜愛的象徵和傳統。他趕 著馴鹿,拉著裝滿玩具和禮物的雪橇挨家挨戶給每個孩子送禮物的快樂老精靈的形象已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11世紀末來自義大利的宗教士兵將Nicholas聖人的遺物帶回義大利,並在港口城市Bari建造了一座教堂來紀念他。很快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紛至沓來朝聖這位聖人。這些朝聖者將聖人Nicholas的故事帶回他們的本土,所以有關聖誕老人的傳說在各個國家都各具特色。
12世紀歐洲出現了聖人Nicholas紀念日,以互贈禮物和慈善活動為主。德國、法國、荷蘭則將12月6日作為宗教紀念日,給孩子和窮人們贈送禮物。 荷蘭殖民者來到美洲時,將他們的Sintirklass主教也帶了去,Sintirklass身著紅袈裟,騎著一匹白馬。Sintirklass的美國形象後來逐漸演變成一個快樂的老精靈。起初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在他的喜劇《紐約的歷史》中將他描述成一個又圓又胖的荷蘭老人。1823年,詩人Clement Moore在他的詩歌《St.Nicholas印象》中繼續將Sintirklass/Saint Nicholas的形象戲劇化,這就是各位在本篇開頭看到的聖誕老人。 19世紀60年代卡通製作者Thomas Nash畫了一幅胖胖的、慈祥的聖誕老人作為《Harper的一周》的插圖。這個聖誕老人的形象開始深深地紮根於美國人民的腦海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聖誕老人的形象傳回歐洲,傳到南美洲,傳遍世界各地。 許多國家都保存了他們自己有關聖誕老人的風俗和傳說。在荷蘭的傳說中,聖誕老人Sintirklass還帶了一個叫Black Peter的助手,乘著一艘船於12月6日來到。他帶著一本大書,書中描述了所有荷蘭小孩在過去一年中的表現。表現好的小孩就送禮物給他們,不好的小孩便讓他的助手帶走。 德國的聖誕老人也帶著一個叫做Knecht Ruprecht、Krampus或Pelzebock的助手,肩上背著個裝著禮物的大袋子,手上拿著一根棍子。好孩子可收到他的禮物,頑皮的孩子卻要給教訓幾棍子。
義大利的聖誕老人叫La Befana ;法國的聖誕老人叫Father Christmas或Pere Noel ;瑞士的聖誕老人叫Christkindl或Christ Child;斯勘的納維亞地區的聖誕人叫julenisse 或 juletomte ;而英國的聖誕老人和法國一樣也叫Father Christmas(聖誕之父),他的形象比其它聖誕老人更庄嚴,更清瘦一些。北美的聖誕老人便是乘著馴鹿拉的雪橇來給孩子們送禮物的 所以說他只是因為在聖誕節時為孩子送禮物的人與基督教沒有多大的關系。
『陸』 根據其起源,中國的節日主要分為三類:農業節日、宗教節日和社會節日。
摘要 節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柒』 節日的意義是什麼
一種儀式感。是世界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各民族和地區都有自己的節日。一些節日源於傳統習俗,如中國的春節、中秋節、清明節、重陽節等。有的節日源於宗教,比如基督教國家的聖誕節。
有的節日源於對某人或某件事件的紀念,比如中國的端午節、國慶節、青年節等等。另有國際組織提倡的運動指定的日子,如勞動節、婦女節、母親節。隨著時間推移,節日的內涵和慶祝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
而現時節日經常與假日相混淆,事實上大多數節日都沒有法定假期,如中國部分傳統節日仍沒有假期,如重陽節。
演變的特點:
風俗與禮俗相結合
講究禮儀,每當重要節日來臨,人們都要祭拜祖先,以表達對祖先的懷念。如春節供奉祖宗牌位,寒食、清明掃墓,對待死者「事死如生」之禮在節日祭祖中得到集中體現。
清明祭掃本來是民間風俗,唐玄宗時列入禮典,變成了禮俗。元宵節張燈風俗自漢代形成之後,歷代都以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封建統治者對節日風俗的倡導,把風俗上升為禮俗,以禮儀教化人民,加速了節日的傳播和發展,同時也把節日納入了封建禮教的軌道。
『捌』 安息日與主日的區別
安息日與主日的區別就是安息日是神停止工作的那一天,也就是星期六;主日是信徒在七日第一天敬拜神明的日子,也就是星期天,所以現在的人都會在星期天的時候聚集在一起禮拜。
各民族和地區都有自己的節日。一些節日源於傳統習俗,如中國的春節、中秋節、清明節、重陽節等。有的節日源於宗教,比如基督教國家的聖誕節。有的節日源於對某人或某件事件的紀念,比如中國的端午節、國慶節、青年節等等。
相關信息
中國主要節日如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陽等都已基本定型。一方面,一些歷史人物如屈原、介子推等成為某些節日的紀念人物,取代了原始崇拜和信仰,增強了節俗的人情味和真實感;另一方面,在節俗自身的發展中,一些風俗上升為禮俗,一些禮俗變為風俗,風俗和禮俗融為一體,被人們約定俗成地接受並沿襲下來。
形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首先,漢代大一統局面的出現,促進了各地區風俗的融合,先秦時期的荊楚文化圈、巴蜀文化圈、吳越文化圈、齊魯文化圈、秦文化圈等,到漢代逐漸融為一體形成漢文化,強有力的國家政權對節日風俗的統一起了重要促進作用。
『玖』 中西節日有什麼不同
一、重西節日對對拼
1、七夕vs西方情人節
七夕: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之日,中國的傳統情人節,古有"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等詩句,
優勢:有傳統的文化色彩。
劣勢:為文藝色彩太重,不夠深入百姓。
西方情人節:2月14日,古羅馬時期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 優勢:全球化,鮮花、巧克力、糖果等物品與商家利益掛鉤。
劣勢:畢竟為泊來品,沒有文化淵源。
勝負:從兩天的商家火爆程度就可看出,西方情人節獲勝。
2、春節vs聖誕
春節: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中,最受人們重視的節日。象徵著團結、興旺,寄託著新的一年的希望。
優勢:傳統的中國節日,深入人心。
劣勢:過節形式太過死板,吸引不了年輕人的眼球。
聖誕節:基督教世界最大的節日。在歐美許多國家裡,人們非常重視這個節日,把它和新年連在一起,而慶祝活動之熱鬧與隆重大大超過了新年,成為一個全民的節日。 優勢:全球化趨勢,迎合年輕人求新的心理,符合商家賺錢的心態。 劣勢:只有形式而已,西方的文化氛圍求之不來。
勝負:聖誕節在中國的商業色彩太濃厚,只是滿足年輕人求新心理,傳統的春節畢竟在中國已經根深蒂固,不容取代。春節勝出。
3、重陽節vs感恩節
重陽節: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為我國孝敬長輩,尊敬老人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