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有趣重陽節

有趣重陽節

發布時間:2020-12-01 09:11:53

『壹』 重陽節習俗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回習俗。傳承至今答,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據現存史料及考證,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季秋有豐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

『貳』 重陽節有趣的節日飲食文化有哪些

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叄』 100字的重陽節感言,有人知道嗎

寫作思路:確立中心,圍繞選材,確定重點,安排詳略,選材時要注意緊緊圍繞文章的中心思想,選擇真實可信、新鮮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鮮明、深刻地表現出來。

農歷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重陽這一天,人們賞玩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游歡飲。九月重陽,天高雲淡,金風送爽,正是登高遠眺的好季節,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陽節的重要習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於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藉以示登高(糕)僻災之意。

重陽節還有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風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重要植物,氣味辛烈,可以防止惡濁重陽花糕是用粳米製成的一種節令美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唐代大詩人王維在九九重陽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被後人廣泛流傳,現在在中國

幾乎是全部人家都會慶祝重陽節,登高、探親、賞菊,是一種民俗的享受。

希望這種傳統的節日能夠永遠的流傳下去!

『肆』 重陽節活動的主題有哪些

古時候的重陽節習俗,有哪些流傳至今?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時至今日,一些地區仍保存著這種風俗。

到宋代,賞菊成為一時盛舉。屆期,無論皇室貴戚還是文人士子、小民百姓,都要賞玩菊花。文人士子們還舉辦社交宴樂性的菊花會,賞菊吟詩。不過,其中規模最大,氣象最盛的當數宮廷賞菊:「禁中例於八日作重九排當,於慶瑞殿分列萬菊,燦然眩眼,且點菊燈,略如元夕。」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節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有的地方重陽前後要舉行菊花大會。人們來來往往傾城出動觀看菊花,熱鬧空前。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過重陽節還有些獨特的過節風俗。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各位看官,你說呢?

『伍』 重陽節又叫「重九節」,都有哪些有趣里歷史故事

引用一首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唐)

『陸』 有哪些有趣的民俗

『柒』 重陽節去敬老院有什麼有創意的活動除了包餃子之外

可以教老人跳幾種運動量不大也容易記住的廣場舞,讓老人即興表演點小節目也好,唱個小歌之類的啊~老人都是老小孩,帶他們玩玩小游戲也可以啊!希望這些小點子對您有點用!

『捌』 有趣的習俗

北京人在重陽節的時候 把菊花葉貼在門窗上 意思是 「解除凶穢 以招吉祥」回

苗族在過苗答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的時候。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餚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勞作一年的酬謝。盛裝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馬達加斯加 會把親人的遺體挖出共舞 以表紀念 著名的「翻屍節」

印度卡納塔克邦古爾伯地區,當出現日全食時,一些癱瘓兒童的身體被部分埋在一堆肥料之中。當地人相信日全食可以治療他們的癱瘓。

『玖』 什麼節日最有趣

核心提示:春節 一年之始,萬象更新,主要活動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飯、祭祀和守歲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這三天,一般除了做飯,不做任何工作,忌諱說不吉利的話,要拜訪至親和尊貴的親戚。春節從初一到十五,各地還舉行各種廟會、社火、鄉戲等活動,是傳統節日中最為熱鬧和奢侈的節日。 元宵節 農歷正... 春節 一年之始,萬象更新,主要活動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飯、祭祀和守歲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這三天,一般除了做飯,不做任何工作,忌諱說不吉利的話,要拜訪至親和尊貴的親戚。春節從初一到十五,各地還舉行各種廟會、社火、鄉戲等活動,是傳統節日中最為熱鬧和奢侈的節日。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元夕節、上元節、燈節。節日里有吃元宵、觀花燈、耍社火、猜燈謎等習俗。除吃元宵外,各地還有許多不同的飲食習俗。陝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湯里放進各種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陽、靈寶一帶吃棗糕;雲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團。 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也叫青龍節,是一年農業生產開始的標志。活動有撒灰引龍、熏蟲、挑菜、忌針線(以防"扎壞龍眼")等。關於此節風俗的記載唐代就有。至於二月二這天的吃喝,一改春節期間大吃油膩之風,要動素食。 清明節 祭掃祖墳、踏青游春,忌動煙火。 端午節 也叫端陽節,相傳是為紀念屈原而來。主要有吃粽子、賽龍舟的活動,有的地方如青海還有系索(用五色絲線擰成的細繩,縛在手腳腕上)、插楊柳、戴香包等習俗,以用來驅蟲和祈求吉祥平安。 七巧節 也叫乞巧節,傳說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民間一般在當晚擺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給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也稱為中國的愛情節。 中秋節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這一天全家團圓賞月、吃月餅,原來還有「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此節被海外遊子更為重視,不少少數民族也過此節。 重陽節 取九九重陽之意。主要活動為登高、賞菊、飲酒等,頗受老年人喜愛,所以也叫「老年節」。 十月一 俗稱「鬼節」、「寒衣節」,也是祭祖節。俗語說「十月一,送寒衣」,這天黃昏,家家都要上墳祭祖。因故不能上墳或遠離家鄉的人,就在場心或十字路口劃個圓圈,焚化紙錢。 冬至節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臘八節 人們習慣上把農歷的十二月稱為臘月,把臘月的初八稱為臘日或臘八,並將其當作一個傳統節日即臘八節來對待。許多與臘月或臘八有關的習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臘」字。這天,許多地方都吃臘八粥,臘八其實也是春節准備工作的開始。 除此之外,各地還有不同民俗的傳統節日。我國先民在幾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創立了許多民俗節慶,既包括生產方面的,也包括生活方面的,既有飲食文化,也有禮儀文化,還有樸素神奇的科學思想,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很值得我們去發揚和傳承。 回答者:飄羽寒鷹 - 經理 五級 6-25 08:20 中國的傳統節日自漢以後基本定型,有一定增減,民國以後,由於 正式西化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民間仍然堅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 定的少數。直至文革,政府更削減了宣傳除春節以外的傳統節日, 即使對於春節,也被宣傳成「過革命化的春節」。改革開放以後, 民間開始慶祝一些傳統節日,報刊上也相應作了些介紹宣傳。目前, 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間慶祝的傳統節日大約占傳統節日的三分之 一。 傳統節日里包含了許多民俗文化和傳統人文觀念,以及宗教因素, 對於研究古代社會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生活,有一定的意義,下面 羅列主要傳統節日,以餉對這方面感興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稱元旦,或稱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個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傳》上將正月叫做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 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因此,正月是從自有歷法以後,上古就有 的節日。 正月有很多習俗,如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這項風俗至今還保 持,飲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體活動 現已廢棄,包括漢晉時期,如周處在《風土記》里所說:「正旦, 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舉行大朝會,皇帝和百官要舉行大型團拜活動,並宴請各國使節, 特別重視對遼、高麗使團的賜宴待遇。此項活動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政府法定保留的傳統節日僅有正月,但改名為 「春節」,並將元旦放在西歷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間都更重視春 節,人民共和國政府法定春節放假四日,但目前許多私人企業都不 同程度將春節做了適當延長,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內,延長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農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間,這是古代傳統的祭農節日,按東 漢應劭《風俗通義》,祭農本在四月間開展,漢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晉時,再改到立春。立春這天,官員要親自穿戴慶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視開春後的農事,民間也相應有慶祝活動,這個節日 其實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晉傅咸《燕賦》說:「四時代至,敬逆其 始。彼應運於東方,乃設燕以迎至。〔羽軍〕輕翼之歧歧,若將飛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儀形之有似。御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個傳統節日。 三。元宵燈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熱鬧的一天,因為過了這一天, 絕大部分人們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動盛大在有燈會和煙火活動。舞 龍舞獅,社戲雜耍,從白天起就開始進行,直至深夜。為了保持與 民同樂的姿態,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執金吾,就是守衛皇宮的 近衛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宮門前金水橋一帶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參觀 遊玩。焰火就設在金水橋附近施放,以便於皇帝和嬪妃在皇城門樓 上欣賞。舊時煙火都是由扎在煙火架上的各種爆竹禮花逐次燃燒造 成的效果,我小時候看過,比西式煙火更精彩絢麗,但危險性大。 唐蘇味道詩「火樹銀花合,金橋鐵索開,暗塵隨馬去,流螢逐人來。」 生動地總結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來,許多禁錮在深閨里的青年婦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許 出來觀燈,這就為青年男女的接觸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機會,演出了 許多愛怨的愛情故事,在明代白話小說里多所描述。北宋歐陽修詞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畫,月上柳梢頭,人約 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寫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見,此情何以堪。辛棄疾詞「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心上人竟然從天而降,其 激動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慶祝活動至今在北方農村保持著,南方也有所恢復,多數僅 限於電視上觀看歌舞節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這天,按照《荊楚歲時記》,「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 杯曲水之飲。」,「曲水」就是河流彎曲之處,水流速度減緩,舊 時,遊人乘坐畫舫順水飄流,每至港灣或河流彎曲處,則停下來飲 酒賦詩。這個節日起源很早,晉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摯虞回答 他的疑問說是周公時候就有了,原來是把酒杯裝酒,浮於河流里。 王羲之《蘭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觴」就是這個意思,初讀古文而 不看註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義搞糊塗。 五。寒食禁火 寒食在清明節前二日,冬至以後一百零五日,這一天要禁火,從上 到下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寒食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 故事說: 晉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國外,晉公子經過衛國時飢餓乏食, 他的隨從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文公吃。文公回國當了 國君以後,論功行賞時,只有介子推一個人沒有得到祿位。子推於 是作《龍蛇之歌》並隱居起來。晉文公訪求子推,子推不願出來, 於是文公在子推隱居的山上前後左右放火燒樹,希望逼使子推出來, 子推抱住枯柳,讓火燒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 生火,後來五月五日在兩漢時候被改到上面寫的時間。 這個故事並不見於《左傳》和《史記》的記載,南宋洪邁的《容齋 隨筆》專門考證過它。元張養浩曲《中呂。兼堯民歌。寒食道中》 「清明禁煙,雨過郊原」似說寒食來源於唐堯傳說。 不知今天山西農村還保持寒食節的紀念否? 六。清明上墳 清明節祭祀祖先和亡故的親人,大約在南北朝以後才興起的,因為 南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未曾記載。北宋時要家家插柳枝在門庭, 官府要舉行所謂「鑽燧改火」的儀式,就是用榆木鑽木取火,還要 舉行龍舟比賽,熱鬧非凡,不是簡單地掃墓活動,所謂:「清明時 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那麼悲滄。 清明活動至今還在上下保持著。 七。四月佛誕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聖誕節,是佛教東傳以後的全民宗 教節日。這個節日大約在唐時才出現。這一天,大小禪院都有浴佛 齋會,和尚以香葯糖水贈送香客,民間則煮酒,吃春季瓜果紀念。 現在,慶祝洋節日聖誕節的絕大多數國內青年人大概不知道以前中 國還紀念一個西方神的生日。 八。端午龍舟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會,非常熱鬧,民間要自發組織龍舟 比賽,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艾草於門庭。這個節日相傳是紀念楚 大夫屈原憂國憂民,奮身投汨羅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葉包 成飯團投入江中作餌,讓魚鱉不食他們尊敬的屈大夫。但據邯鄲淳 《曹娥碑》說:「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這 是相傳於吳國之俗,事在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則說這 個風俗起源於越王勾踐,看來,端午節起源於吳越風俗。 喝雄黃酒,掛艾草,采雜葯的風俗可能出自上古,采雜葯,《禮記。 夏小正》:「此月蓄葯,以蠲除毒氣。」早說了。 端午節慶祝活動國內現在仍然很熱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樣萬 人空巷,去看龍舟表演,中小學生上課都坐不住了。海外華人只是 看見商店裡賣粽子時才想起了它。 九。七夕乞巧 在七月七日晚,天上的牛郎織女要從隔開 的銀河上踏過喜鵲組成的橋相會。這當然不是事實,橫跨銀河系兩側的距離長 度是以千萬光年為單位來計算的,即便乘坐與光線一樣快的飛行器,跨過銀河 系也絕對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實現。 十。中元鬼節 中元節在七月十五日,俗稱「冥節」,這天據說要燒紙錢餉亡魂, 寺院要設法會,作道場以超度亡魂。這個節日起源於佛經里的「目 連救母」,所以宋時很熱烈,要在街市上搭戲台唱雜戲「目連救母」, 按佛經,這個故事說: 目連在陰間看到他的亡母親在餓鬼群中,立即盛了一缽飯給他媽吃, 飯沒有吃進口,就化為火炭,這樣目連之母未能得食,目連大聲喊 叫,跑回來稟告佛。佛說:「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個人對付得 了的,需要十方眾僧神威之力。到七月十五那天,你應當為正在地 獄受苦的七代父母備辦各種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 僧大德。我會告誡眾僧都祝願施主的七代父母進入『禪定』,然後 去接受食物。」目連照佛爺講的作了,其母遂解脫了俄鬼的一切痛 苦。目連於是告稟佛說:「以後佛家弟子孝順父母的,也應當設置 盂蘭盆會供養十方高僧大德。」佛說:「說得好!」 所以這個故事實際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經義結合起來,便於佛 教的普及宣傳,故中元節又被稱為「盂蘭盆會」,在《聊齋志異》 里,多處提到盂蘭盆會。我小時候,多次聽見老人說「七月半,鬼 亂竄」,而不知其究里。現在絕大部分留美學生只知道一個「萬聖 節」(Halloween,在陽歷十月三十一日),而不知道中國的盂蘭 盆會,盂蘭盆會比萬聖節的嬉皮笑臉庄嚴認真多了。 盂蘭盆會可能在東晉時出現,現在大概只有寺院里才恢復有,太封 建迷信了。 十一。中秋賞月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顯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節的紀念活動 就開始了。中秋圍坐吃月餅,然後走出戶外賞月,還有一家人團聚 之意,這可能來自蘇軾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 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蘇東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蘇子由寫 下的詞。但中秋望月起源並不在這個意義,就是明擺著賞月,卻來 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葉法善的幫助下遨遊月宮的優美故事,還攜帶 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話傳說,鄙人有帖說明,不贅。 至於中秋夜吃月餅的習俗,則不見於南宋筆記的記載,傳說是元末 農民紅巾軍起事時,以圓餅為號。 中秋節在兩宋時很熱鬧,據《武林舊事》載,南宋時的中秋夜,都 人要燃放十萬羊皮紙做的燈,讓它們順錢塘江水飄流,是夜星星點 點的錢塘江面上,宛如星漢,良多樂趣。 十二。重陽登高 九月九日是傳統的重陽佳節,這一日正逢秋高氣爽,是郊遊登高望 遠的好時候。王維《九月九日登高憶山東兄弟》里寫道:「獨在異 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現他對親人真切的思念感情。九月九日佩茱萸草,在風和日麗的 日子裡,登高坡之頂,飲菊花酒,使人想到生命的和自然渾然一體, 所以想到長壽。 重陽節解放後已經不再有慶祝活動。 十三。臘八煮粥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 祝融,祀以為灶神。」,所以對灶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 東漢劉珍等編寫的《東觀漢紀》說在祭祀灶神時要以黃羊為牲。到 了兩宋時期,祭祀灶神的活動中出現了吃所謂「臘八飯」,就是以 各種果子雜料煮粥而食,此風俗可能來自佛教對中國民間巫神活動 的滲透改造,這一天,和尚們看見大家都在祭祀傳統巫教神祗,恐 於其教義宣傳不利,乃趁熱鬧來個粥會施捨齋飯給貧苦無依的人民 吃,以抵消「邪教」的影響,但老百姓管不了那麼多,照例拿來, 反正是變著花樣吃就是了,於是就發明了「臘八粥」。 佛教抵制「邪教」的動作很成功,把以前跳神之類活動完全消滅了, 東漢張衡的《東京賦》還說:「每到年末要舉行盛大儺儀,驅趕各 種惡鬼。方相神拿著兵器,巫覡拿著苕帚,上萬個小孩頭戴紅巾身 穿黑衣,手執桃弓和棘箭,向各處無目的地發射。」在《荊楚歲時 記》里還看見有記載,可是到了《東京夢華錄》里,已經看不出有 這樣歡樂的慶祝場面了。 倒是「臘八粥」流傳下來了,至今許多家庭還有此種風俗,有些現 代巧媳婦還做得很有心得。 十四。除夕守歲 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這一天,普通人家盡量爭取團圓,全家圍 爐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辭舊歲,迎新年之意,而戶外則是爆竹聲聲。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過一個溫馨的一年中最後一個夜晚,至今在神州 大地還濃濃的保持著,只不過春節聯歡的精彩節目破壞了溫馨的氣 氛。 在《荊楚歲時記》里,記載有: 家家戶戶備辦美味佳餚,到守歲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來,一家人 在一起開懷暢飲。留下些守歲飯,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 到大路邊或街道旁;認為有吐故納新的意思。 看來那時的人團年和現在的人差不多,也要守歲。

『拾』 重陽節的來歷·傳說·習俗

重陽節的來歷:據現存史料及考證,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季秋有豐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重陽節的傳說:關於重陽節由來的傳說是這樣的:在東漢時期的汝河有一隻瘟魔,瘟魔所到之處人們常會生病或喪命,有個叫恆景的青年,在一次瘟魔出現之後,奪走了恆景父母的性命,恆景也差點喪命,病癒後的恆景開始了他的訪師尋道之路,終於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位法力高強的仙長。
經過日夜修練,恆景終於學成了降妖劍術,在九月初八的這天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一把降妖寶劍,讓他在九月初九這天找到瘟魔為民除害,最後恆景終於斬殺了瘟魔,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便流傳了下來。
重陽節的習俗: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閱讀全文

與有趣重陽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談孝敬作文800字 瀏覽:84
什麼面條可以做甜的長壽面 瀏覽:731
長壽到重慶汽車多久 瀏覽:123
50歲女人還很純情 瀏覽:526
揚州哪裡招55歲電焊工不體檢 瀏覽:409
臨洮養老院在什麼地方 瀏覽:146
杭州市養老金上調的方案和補發時間 瀏覽:852
有沒有長壽的操盤手 瀏覽:71
西湖社區養老驛站有哪些 瀏覽:22
養老金打了嗎 瀏覽:118
養老金一卡通怎麼激活 瀏覽:607
如何體諒父母的嘮叨 瀏覽:612
20女孩和50歲男結婚生子 瀏覽:363
市區養老保險 瀏覽:79
預防老年痴呆新葯 瀏覽:834
東莞南城哪個醫院可以駕照體檢 瀏覽:717
學校體檢檢查視力看不到怎麼辦 瀏覽:955
社保局是買什麼養老保險 瀏覽:280
天津城鄉養老保險每月領多少錢 瀏覽:781
夏天敬老院老人圖片 瀏覽: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