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素描畫

重陽節素描畫

發布時間:2020-12-01 01:19:12

⑴ 詩歌素描作文《九月九日思長安故園》

斷句:行軍九日 思長安故園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五絕。此詩以重陽登高為題,表達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深深關切。全詩語言朴實,構思精巧,情韻無限,是一首言簡意深、耐人尋味的抒情佳作。
原文: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注釋
⑴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陽節
⑵強:勉強。登高:重陽節有登高賞菊飲酒以避災禍的風俗。
⑶憐:可憐。
⑷傍:靠近、接近。
譯文
九月九日重陽佳節,我勉強登上高處遠眺,然而在這戰亂的行軍途中,沒有誰能送酒來。我心情沉重地遙望我的故鄉長安,那菊花大概傍在這戰場零星的開放了。
賞析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為題材的好不少,並且各有特點。岑參的這首五絕,表現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關切。表面看來寫得平直樸素,實際構思精巧,情韻無限,是一首言簡意深、耐人尋味的抒情佳作。
這首詩的原注說:「時未收長安。」公元755年(唐天寶十四載)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長安被攻陷。公元757年(至德二載)舊歷二月肅宗由彭原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九月唐軍收復長安,詩可能是該年重陽節在鳳翔寫的。岑參是南陽人,但久居長安,故稱長安為「故園」。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緊扣題目中的「九日」。劈頭一個「強」字,則表現了詩人在戰亂中的凄清景況。第二句化用陶淵明的典故。據《南史·隱逸傳》記載:陶淵明有一次過重陽節,沒有酒喝,就在宅邊的菊花叢中獨自悶坐了很久。後來正好王弘送酒來了,才醉飲而歸。這里反用其意,是說自己雖然也想勉強地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是在戰亂中,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來送酒助興。此句承前句而來,銜接自然,寫得明白如話,使人不覺是用典,達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覺,若胸臆語也。」(邢邵語)正因為此處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們種種的聯想和猜測:造成「無人送酒來」的原因是什麼呢?這里暗寓著題中「行軍」的特定環境。
第三句開頭一個「遙」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園長安相隔之遠,而更見思鄉之切。作者寫思鄉,沒有泛泛地籠統地寫,而是特別強調思念、憐惜長安故園的菊花。這樣寫,不僅以個別代表一般,以「故園菊」代表整個故園長安,顯得形象鮮明,具體可感;而且這是由登高飲酒的敘寫自然發展而來的,是由上述陶淵明因無酒而悶坐菊花叢中的典故引出的聯想,具有重陽節的節日特色,仍貼題目中的「九日」,又點出「長安故園」,可以說是切時切地,緊扣詩題。詩寫到這里為止,還顯得比較平淡,然而這樣寫,卻是為了逼出關鍵的最後一句。這句承接前句,是一種想像之辭。本來,對故園菊花,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想像,詩人別的不寫,只是設想它「應傍戰場開」,這樣的想像扣住詩題中的「行軍」二字,結合安史之亂和長安被陷的時代特點,寫得新巧自然,真實形象,使讀者彷彿看到了一幅鮮明的戰亂圖:長安城中戰火紛飛,血染天街,斷牆殘壁間,一叢叢菊花依然寂寞地開放著。此處的想像之辭已經突破了單純的惜花和思鄉,而寄託著詩人對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渴望。這一結句用的是敘述語言,朴實無華,但是寓巧於朴,余意深長,耐人咀嚼,頓使全詩的思想和藝術境界出現了一個飛躍。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素描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康美健康體檢怎麼樣 瀏覽:366
市南區教育政務網老年大學 瀏覽:271
父母的錢不給我該怎麼辦 瀏覽:294
紫菜長壽面 瀏覽:159
長壽前程無憂 瀏覽:516
老年痴呆症不說話 瀏覽:986
瘦人多火如何養生視頻 瀏覽:791
深戶現在最低養老金 瀏覽:119
駕照體檢表要交去哪裡 瀏覽:901
中醫都有哪些養生煲 瀏覽:338
長壽佛手裡捧的什麼 瀏覽:216
養老保險計生戶 瀏覽:185
2018沈陽市老年大學 瀏覽:17
昆明官渡區有沒老年大學 瀏覽:37
在上海去哪裡辦入職體檢表 瀏覽:645
原單位和新單位養老怎麼對接 瀏覽:216
體檢代測會怎麼樣 瀏覽:627
上海集體養老服務有哪些 瀏覽:435
孝敬父母尊敬長輩50字 瀏覽:478
2016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年繳費 瀏覽: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