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陽節登高是什麼意思
「重陽節登高」就是要登高望遠,在古代,每逢九月初九,都要舉家登高望遠。登高傳說是為了避災,因為有民間故事講到,古時曾有一家人在九月九佩戴茱萸登山,回來後發現家中牲畜皆亡,唯有登高遠走的家人無恙,——雖然這是個遙遠的故事,但是流傳到風俗習慣里,上至帝後、下至民間,都會在重陽節這一天登高望遠。
(1)重陽節登高擴展閱讀:
重陽節在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廣東,重陽節又稱「重陽登高」、「重九」、「登高節」、「女兒節」、「茱萸節」、「菊花節」等。從前,民間有登高野遊、把酒賞菊、放風箏、蒸花糕、吟詩懷念遠游之人及迎接嫁女歸家等活動。這一天,人們上墳拜祭先人,表示追思。
《燕京歲時記》敘述清代北京在重陽節立「九花山子」。九花即菊花,至今重陽節的某些習俗仍在流行。近年,又將重陽節確立為老年節。是日,舉行各類活動,以表示對老人的尊敬。
❷ 重陽節登高望遠的詩句
重陽節登高望遠的詩句 :
1、《九日登高》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這首詩寫的是,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回望故鄉,身處異地他鄉,設席送朋友離開,舉杯之際,分外愁。心中已經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我想北歸不得,鴻雁為何還要從北方來。 可以看出,王勃這首詩里滿含傷感,把思鄉之情推向了頂點,爆發著客居在異鄉的孤獨感。
2、《秋登蘭山寄張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雲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這首詩是作於鹿門山。是一首臨秋登高遠望,懷念舊友的詩。 重陽佳節來臨,看著北山嶺上,那片片的白雲起伏霏霏,我這個隱居者自己只能自娛自樂,自己取悅自己。我試著登上高山遙望,而當我登上高山,心情早就隨著鴻雁遠去高飛。
每每薄暮,憂愁的情緒便引發出來,內心的興致便隨著這清秋而衰落。 在山上時時望見回村的人們,他們走過沙灘,坐在渡口憩息歇累,十分愜意。遠看天邊的樹林,儼如碧綠色的薺菜,俯視江畔的沙洲,猶如彎彎的明月。什麼時候你能載酒到這里來,重陽佳節咱們開懷暢飲共醉。
❸ 重陽節登高詩句
1、《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岑參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橫笛驚征雁,嬌歌落塞雲。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
譯文:
重陽之日,大家一起喝菊花酒、登高山,這與傳統的習俗是一樣的。封將軍治軍威嚴峻厲,常讓人感到一股肅殺之氣。橫笛凄涼的聲音令南飛的大雁悚然驚動,嬌美的歌聲令邊塞的雲彩陶醉而降落。邊廷上,幸喜沒有戰事,承蒙您的恩惠,戍守的人們得以放懷歡樂、醉舞軍中。
2、《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譯文: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剛剛南飛, 約朋友攜酒壺共登峰巒翠微。塵世煩擾平生難逢開口一笑, 菊花盛開之時要插滿頭而歸。只應縱情痛飲酬答重陽佳節, 不必懷憂登臨嘆恨落日余暉。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終歸如此, 何必像齊景公對著牛山流淚。
3、《重陽席上賦白菊》
唐·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譯文:一院子的菊花金黃金黃,中間有一叢白似霜的花兒是這么孤獨。就像今天的酒席,老人家進了少年去的地方。
(3)重陽節登高擴展閱讀: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❹ 重陽節登高的句子
重陽節登高的句子有以下這些:
1、秋葉風吹黃颯颯,晴雲日照白鱗鱗。歸來得問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幾人。——張諤(唐朝)《九日宴》
這首詩的意思是:秋風冷冷地吹著,樹葉已經變黃,天氣晴朗,天空飄著白白的雲。回來問拿著茱萸的女子,今天登高的時候有幾個人喝醉了。
2、黃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內,心為天下勞。——(唐朝)張說《九日進茱萸山詩五首》
這首詩的意思是現在黃花時節正好適合喝酒,山峰青翠正好適合爬山。抬頭看著明廷裡面,心中為天下人操勞。
3、三日歡游辭曲水,二年愁卧在長沙。每登高處長相憶,何況茲樓屬庾家。——白居易(唐朝)《三月三日登庾樓寄庾三十二》
這首詩的意思是這三天歡快地到處遊玩,有兩年在長沙憂愁地卧床。每當重陽爬山的時候都會思念家鄉的親人,但是自己何時能回家呢。
4、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王之渙(唐朝)《九日送別》
這首詩的意思是薊庭樹木蕭瑟、人煙稀少,不知道到哪裡爬山以及送人。今天暫且喝著酒,明天應該想斷了的蓬草那樣紛飛。
5、欲從攜手登高去,一到門前意已無。那得更將頭上發,學他年少插茱萸。——朱放(唐朝)《九日與楊凝、崔淑期登江上山會有故不得往因贈之》
這首詩的意思是如今已經年老,頭發稀疏,不像少年時期那樣精力充沛,滿頭插上茱萸了。
❺ 關於重陽節登高的詩句
1九月九日憶山來東兄弟
(唐)自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3、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4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5、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