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登高,是在唐代宗大歷二年(七六七)秋天,杜甫在夔州(今四川奉節)寫的。這時,離他的逝世。只有三年時間了.這期間他幾乎在到處漂流。他自己就曾用「漂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跡》之一)來概括這段不安定的生活。
杜甫之所以成為偉大的詩人,是因為他的命運遭遇,總是與國家的安危密切相連的。他個人生活的艱辛困窘。是當時戰亂頻繁,人民流離失所的反映。這首錳登高黔,既是杜甫個人漂泊生涯的記錄。也是那個動亂時代的真實寫照。
《登高》全詩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在內容上又可分為相關的前後兩個部分。前四句是寫景,後四句是因景物引起的感慨,是抒情。寫景,也不是單純孤立的景,而是通過詩人的感受表現出來。「風急天高猿嘯哀」。寫的是,秋風勁疾。天朗氣清,傳來一聲聲哀慘的猿啼。杜甫把猿啼聯想為哀鳴,可能是從前人的作品裡得到啟發,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就曾說過,長江三峽「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渚清沙白鳥飛回」:「渚」,水中的小塊陸地,說的是江邊州渚沙灘都歷歷在目,空中飛鳥在盤旋.上句主要是寫耳中聽到的,這一句則是寫眼中看到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上承耳聞,四周圍,秋山重疊,無邊無際的樹木,落葉飄零,如細雨般沙沙作響。「不盡長江滾滾來」,則是上承目睹.萬里長江,奔騰澎湃,滾滾東流。四句詩就把登高所看到、聽到的,都聯系在一起,有聲有色地描繪出一派深秋的大自然景象。由於這些自然景物是通過視覺和聽覺表現出來的.所以畫面上就出現了詩人的形象。我們彷彿看到.秋風蕭索,落葉飄零,在那依山臨水的高台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詩人,在舉目遠眺,在傾耳諦聽。
這里不僅寫出了秋景.而且景中也滲透著詩人的悲秋之情。大自然的這種種音響和景色,正勾起了詩人自己的身世遭遇的感慨.這樣,後四句的抒情就如水到渠成,自然而來。
第五,六兩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是全詩的中心。這一聯,含義層層深入,很為歷代讀者所贊賞。宋代一位叫羅大經的學者說,這兩句詩,十四個字卻表達了八層意思。分析一下,的確是這樣。「悲秋」是這一聯的核心。各層意思都圍繞著「悲秋」展開。「作客」他鄉的悲秋,意思深了一層;常年在他鄉作客,意思又深了一層;離家「萬里」,遠客他鄉,意思更深了一層。下句,「登台」看到滿眼秋景的悲秋,一個人孤孤單單地「獨登台」,一身「多病」,一生(百年)總在病中。意思一層一層地深入,「悲秋」的感情,就表達得十分強烈和深沉。從而,也就反映出這個動亂的時代,各階層人民的苦難,是多麼的深重。
末聯,把上一聯的「悲秋」,又有所深化和加強。「艱艱苦恨繁霜鬂」,「繁霜」是形容白發很多,象枯草上結著很厚的霜。全句的意思是:生活的艱難,心情的鬱抑,使兩鬂邊的白頭發越來越多了。這是接前一聯的「萬里悲秋」說的。「潦倒新停濁酒杯」,「潦倒」,既指病,更有生活貧困的意思。停杯,就是不再喝酒。「濁酒」,質量差的酒。這是接前面一聯的「登台」說的。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喝點菊花酒,本來還可以借酒澆愁。這句詩卻說。由於生活的貧困潦倒,最近連酒也不能再喝了,這就更加引起他鄉作客的傷感。
通過這後四句,這位登上高台的老詩人,在諦聽到一派秋聲,眺望到一片秋色之後,他的心情,他的感慨,就表現得更充分了。
Ⅱ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有何特點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登高,是在唐代宗大歷二年(七六七)秋天,杜甫在夔州(今四川奉節)寫的。這時,離他的逝世。只有三年時間了.這期間他幾乎在到處漂流。他自己就曾用「漂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跡》之一)來概括這段不安定的生活。
杜甫之所以成為偉大的詩人,是因為他的命運遭遇,總是與國家的安危密切相連的。他個人生活的艱辛困窘。是當時戰亂頻繁,人民流離失所的反映。這首錳登高黔,既是杜甫個人漂泊生涯的記錄。也是那個動亂時代的真實寫照。
《登高》全詩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在內容上又可分為相關的前後兩個部分。前四句是寫景,後四句是因景物引起的感慨,是抒情。寫景,也不是單純孤立的景,而是通過詩人的感受表現出來。「風急天高猿嘯哀」。寫的是,秋風勁疾。天朗氣清,傳來一聲聲哀慘的猿啼。杜甫把猿啼聯想為哀鳴,可能是從前人的作品裡得到啟發,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就曾說過,長江三峽「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渚清沙白鳥飛回」:「渚」,水中的小塊陸地,說的是江邊州渚沙灘都歷歷在目,空中飛鳥在盤旋.上句主要是寫耳中聽到的,這一句則是寫眼中看到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上承耳聞,四周圍,秋山重疊,無邊無際的樹木,落葉飄零,如細雨般沙沙作響。「不盡長江滾滾來」,則是上承目睹.萬里長江,奔騰澎湃,滾滾東流。四句詩就把登高所看到、聽到的,都聯系在一起,有聲有色地描繪出一派深秋的大自然景象。由於這些自然景物是通過視覺和聽覺表現出來的.所以畫面上就出現了詩人的形象。我們彷彿看到.秋風蕭索,落葉飄零,在那依山臨水的高台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詩人,在舉目遠眺,在傾耳諦聽。
這里不僅寫出了秋景.而且景中也滲透著詩人的悲秋之情。大自然的這種種音響和景色,正勾起了詩人自己的身世遭遇的感慨.這樣,後四句的抒情就如水到渠成,自然而來。
第五,六兩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是全詩的中心。這一聯,含義層層深入,很為歷代讀者所贊賞。宋代一位叫羅大經的學者說,這兩句詩,十四個字卻表達了八層意思。分析一下,的確是這樣。「悲秋」是這一聯的核心。各層意思都圍繞著「悲秋」展開。「作客」他鄉的悲秋,意思深了一層;常年在他鄉作客,意思又深了一層;離家「萬里」,遠客他鄉,意思更深了一層。下句,「登台」看到滿眼秋景的悲秋,一個人孤孤單單地「獨登台」,一身「多病」,一生(百年)總在病中。意思一層一層地深入,「悲秋」的感情,就表達得十分強烈和深沉。從而,也就反映出這個動亂的時代,各階層人民的苦難,是多麼的深重。
末聯,把上一聯的「悲秋」,又有所深化和加強。「艱艱苦恨繁霜鬂」,「繁霜」是形容白發很多,象枯草上結著很厚的霜。全句的意思是:生活的艱難,心情的鬱抑,使兩鬂邊的白頭發越來越多了。這是接前一聯的「萬里悲秋」說的。「潦倒新停濁酒杯」,「潦倒」,既指病,更有生活貧困的意思。停杯,就是不再喝酒。「濁酒」,質量差的酒。這是接前面一聯的「登台」說的。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喝點菊花酒,本來還可以借酒澆愁。這句詩卻說。由於生活的貧困潦倒,最近連酒也不能再喝了,這就更加引起他鄉作客的傷感。
Ⅲ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描寫的是哪一個時候
秋天,這首詩就是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的重陽節時詩人登高抒懷之作。
Ⅳ 關於重陽節最著名的一首詩是什麼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進茱萸山詩五首
【唐】張說
家居洛陽下,舉目見嵩山。刻作茱萸節,情生造化間。
黃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內,心為天下勞。
菊酒攜山客,萸囊系牧童。路疑隨大,心似問鴻蒙。
九日重陽數,三秋萬實成。時來謁軒後,罷去坐蓬瀛。
晚節歡重九,高山上五千。醉中知遇聖,夢里見尋仙。
毛澤東:《採桑子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唐)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Ⅳ 杜甫的登高全詩
登高
作者: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1,渚清沙白鳥飛回2。
無邊落木蕭蕭下3,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4。
艱難苦恨繁霜鬢5,潦倒新停濁酒杯6
Ⅵ 關於重陽節登高、飲酒的詩詞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版人。
這是重陽登高的詩句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九權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
橫笛驚征雁,嬌歌落塞雲。
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 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重九日宴江陰
唐 杜審言
蟋蟀期歸晚,茱萸節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興要長壽,卑棲隔近臣。
龍沙即此地,舊俗坐為鄰。
九日登高
唐 王昌齡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Ⅶ 杜甫的有一句詩句: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都有哪八層意思
這兩句詩,十四個字卻表達了八層意思。分析一下,的確是這樣。「悲秋」是這一聯的核心。各層意思都圍繞著「悲秋」展開。「作客」他鄉的悲秋,意思深了一層;常年在他鄉作客,意思又深了一層;離家「萬里」,遠客他鄉,意思更深了一層。下句,「登台」看到滿眼秋景的悲秋,一個人孤孤單單地「獨登台」,一身「多病」,一生(百年)總在病中。意思一層一層地深入,「悲秋」的感情,就表達得十分強烈和深沉。從而,也就反映出這個動亂的時代,各階層人民的苦難,是多麼的深重。 末聯,把上一聯的「悲秋」,又有所深化和加強。「艱艱苦恨繁霜鬂」,「繁霜」是形容白發很多,象枯草上結著很厚的霜。全句的意思是:生活的艱難,心情的鬱抑,使兩鬂邊的白頭發越來越多了。這是接前一聯的「萬里悲秋」說的。「潦倒新停濁酒杯」,「潦倒」,既指病,更有生活貧困的意思。停杯,就是不再喝酒。「濁酒」,質量差的酒。這是接前面一聯的「登台」說的。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喝點菊花酒,本來還可以借酒澆愁。這句詩卻說。由於生活的貧困潦倒,最近連酒也不能再喝了,這就更加引起他鄉作客的傷感。 通過這後四句,這位登上高台的老詩人,在諦聽到一派秋聲,眺望到一片秋色之後,他的心情,他的感慨,就表現得更充分了。
Ⅷ 風急天高猿嘯哀是哪首詩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出自唐代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收藏下載復制完善
古詩文網APP客戶端立即打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台。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注釋
詩題一作《九日登高》。古代農歷九月九日有登高習俗。選自《杜詩詳注》。作於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天的重陽節。
嘯哀:指猿的叫聲凄厲。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
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回:迴旋。
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
蕭蕭:模擬草木飄落的聲音。
萬里:指遠離故鄉。
常作客:長期漂泊他鄉。
百年:猶言一生,這里借指晚年。
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
苦恨:極恨,極其遺憾。苦,極。
繁霜鬢:增多了白發,如鬢邊著霜雪。繁,這里作動詞,增多。
潦倒:衰頹,失意。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剛剛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說「新停」。▲
有用沒用完善
參考資料:
1、海兵.杜甫詩全集祥註: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339-3402、徐中玉 金啟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548-5503、蕭滌非.杜甫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288-289
賞析
杜甫的《登高》總體上給人一種蕭瑟荒涼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於景,將個人身世之悲、抑鬱不得志之苦融於悲涼的秋景之中,極盡沉鬱頓挫之能事,使人讀來,感傷之情噴涌而出,如火山爆發而一發不可收拾。
如一般詩篇,《登高》首聯寫景,開門見山,渲染悲涼氣氛。詩中如是寫到: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這兩句都是動靜結合,寓靜於動中構造了一幅以冷色調著墨的絕妙的水墨畫。「風急天高猿嘯哀」,一個「急」,一個「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馬進入作者所營造的令人憂傷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著,苦悶情緒溢滿於胸,無處排遣,詩人將其濃縮寄託於鳥的處境下,這樣寫道:渚清沙白鳥飛回,它構造的是一幅冷淡慘白的畫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鳥」是「飛回」的,在一片蕭瑟肅殺的荒無人煙的「渚沙」之中飛舞盤旋,可見其孤獨,不禁令人想起「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凄涼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從整幅畫的構造視角來說,這是一幅描畫天地之一處的視野較窄的微觀水墨畫。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透過沉鬱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後,頸聯和尾聯的視角回歸微觀,回到詩人個人身上。頸聯如是說到: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悲秋」已讓人黯然神傷,「萬里悲秋」更是讓人凄愴不已。一個「常」字更是道出「萬里悲秋」時常與我相伴,悲哀感之強烈濃重,令人心神寂寥,無可排遣。若從字面義來理解,「萬里悲秋」時常常客居他鄉,詩人不應是孤獨的,而是有人陪伴的,所以與下一句「獨登台」產生矛盾。實則不然,且看詩人用字便知。從一般用法來說,「作」連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難、作廢、作別,而「做」連接的都是能在實際生活中感知到的具體事物,如做作業、做工、做衣服。「客」本是實際能感知到的具體事物,一般指「人」,詩人在這里用了「作」,不用「做」,令人疑惑,細細想來,是詩人用詞巧妙之處。「萬里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託詩人感傷情緒之景物是會令人心生孤獨悲傷之感的景色,不是實際生活中具體的事物,故不用「做」,而用「作」。達到的效果是加深悲秋之感,更強烈濃重,只有「萬里悲秋」與我相伴,我只能「獨登台」,獨在異鄉的孤獨惆悵感與深秋景色之荒涼凄冷水乳交融,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託詩人悲秋傷己的傷感情懷。
詩人由秋及人,有感而發,寫自己年老多病,拖著殘軀獨自登上高台,那種異鄉懷人的情感噴薄而出,心中苦悶躍然紙上。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連用四個字「艱」「難」「苦」「恨」,組合在一起,極盡筆墨突出詩人內心的痛苦和郁悶程度之深,愁腸百結,愁緒萬千,以致於白了頭發,傷了身體,失了流年,壯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緒,綿延不絕,令人哀悸。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像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有用沒用完善
參考資料:
1、陶道恕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586-5882、李彩雲,任剛. 愁到深處不言愁——杜甫《登高》賞析[J]. 黑龍江史志, 2009,04.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歷二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他在五十六歲時寫下的。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臨眺,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Ⅸ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請分析一下這首詩情景交融的特點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登高,是在唐代宗大歷二年(七六七)秋天,杜甫在夔州(今四川奉節)寫的。這時,離他的逝世。只有三年時間了.這期間他幾乎在到處漂流。他自己就曾用「漂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跡》之一)來概括這段不安定的生活。 杜甫之所以成為偉大的詩人,是因為他的命運遭遇,總是與國家的安危密切相連的。他個人生活的艱辛困窘。是當時戰亂頻繁,人民流離失所的反映。這首錳登高黔,既是杜甫個人漂泊生涯的記錄。也是那個動亂時代的真實寫照。 《登高》全詩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在內容上又可分為相關的前後兩個部分。前四句是寫景,後四句是因景物引起的感慨,是抒情。寫景,也不是單純孤立的景,而是通過詩人的感受表現出來。「風急天高猿嘯哀」。寫的是,秋風勁疾。天朗氣清,傳來一聲聲哀慘的猿啼。杜甫把猿啼聯想為哀鳴,可能是從前人的作品裡得到啟發,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就曾說過,長江三峽「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渚清沙白鳥飛回」:「渚」,水中的小塊陸地,說的是江邊州渚沙灘都歷歷在目,空中飛鳥在盤旋.上句主要是寫耳中聽到的,這一句則是寫眼中看到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上承耳聞,四周圍,秋山重疊,無邊無際的樹木,落葉飄零,如細雨般沙沙作響。「不盡長江滾滾來」,則是上承目睹.萬里長江,奔騰澎湃,滾滾東流。四句詩就把登高所看到、聽到的,都聯系在一起,有聲有色地描繪出一派深秋的大自然景象。由於這些自然景物是通過視覺和聽覺表現出來的.所以畫面上就出現了詩人的形象。我們彷彿看到.秋風蕭索,落葉飄零,在那依山臨水的高台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詩人,在舉目遠眺,在傾耳諦聽。 這里不僅寫出了秋景.而且景中也滲透著詩人的悲秋之情。大自然的這種種音響和景色,正勾起了詩人自己的身世遭遇的感慨.這樣,後四句的抒情就如水到渠成,自然而來。 第五,六兩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是全詩的中心。這一聯,含義層層深入,很為歷代讀者所贊賞。宋代一位叫羅大經的學者說,這兩句詩,十四個字卻表達了八層意思。分析一下,的確是這樣。「悲秋」是這一聯的核心。各層意思都圍繞著「悲秋」展開。「作客」他鄉的悲秋,意思深了一層;常年在他鄉作客,意思又深了一層;離家「萬里」,遠客他鄉,意思更深了一層。下句,「登台」看到滿眼秋景的悲秋,一個人孤孤單單地「獨登台」,一身「多病」,一生(百年)總在病中。意思一層一層地深入,「悲秋」的感情,就表達得十分強烈和深沉。從而,也就反映出這個動亂的時代,各階層人民的苦難,是多麼的深重。 末聯,把上一聯的「悲秋」,又有所深化和加強。「艱艱苦恨繁霜鬂」,「繁霜」是形容白發很多,象枯草上結著很厚的霜。全句的意思是:生活的艱難,心情的鬱抑,使兩鬂邊的白頭發越來越多了。這是接前一聯的「萬里悲秋」說的。「潦倒新停濁酒杯」,「潦倒」,既指病,更有生活貧困的意思。停杯,就是不再喝酒。「濁酒」,質量差的酒。這是接前面一聯的「登台」說的。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喝點菊花酒,本來還可以借酒澆愁。這句詩卻說。由於生活的貧困潦倒,最近連酒也不能再喝了,這就更加引起他鄉作客的傷感。 通過這後四句,這位登上高台的老詩人,在諦聽到一派秋聲,眺望到一片秋色之後,他的心情,他的感慨,就表現得更充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