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九月九日稱為重陽節
在中國人心中來,「九」源為大數,是個很特別的數字,在古代《素文》中就有「天地之數,始於一,終於九」這一說法,認為「凡數指其極者,皆得稱之為九」。「九」在中國文化中也特別被看重,譬如:九霄、九州、九重天、九九歸一、九九八十一難,好像凡與「九」有關的都被附上了神秘的色彩。之所以如此,可能與「九」最初是龍形這一圖騰的演化有關,由於中國人對龍的崇拜,「九」就有了神聖的意思,古代帝王常把自己同「九」聯系一起,稱為「九五之尊」。在《易經》中,「六」被定為陰數,「九」被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稱之為「重陽」,也叫「重九」。古代人們認為這是個大吉大利、值得慶賀的好日子。於是,把農歷九月初九定為「重陽節」。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九日登高》有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令家人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膊,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這段記載生動地描述了重陽節的起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傳統節日,重陽被沿襲至今。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
Ⅱ 為什麼重陽節又叫老人節
據曹丕的《九日與鍾繇書》中記載,在三國時代,人們就已經有了過重陽節的習俗。而最早專提到九九重屬陽的,應該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金秋九月,天高氣爽,人們選在初九這一天登高吃糕點,賞菊花,插茱萸,意為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在古代,菊花象徵長壽,茱萸也可以入葯,而九這個數字也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所以有些地方也習慣把重陽節稱為「老人節」。
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之一,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
Ⅲ 重陽節又稱為什麼節日
又稱為老人節
Ⅳ 重陽節的名稱由來
陽節可能就是一個大家知道有,但是存在感很弱的一個宛如打醬油的節日。
但是古代人們是很重視重陽節的,大家把重陽節當做入秋後一個大保健的節日。並且呢,古代開始就有很多詩句都是在說重陽節的,寶子們看看重陽節相關古詩,大約也能明白一些重陽節的大保健習俗。
習俗一:賞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
當時的菊花含義還十分單純,就只是菊花,象徵長壽的。
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習俗二:登高、插茱萸——『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而插茱萸呢,則是采了茱萸戴在頭上,或者製作稱香囊,古人認為這樣可以驅邪防病。
不得不說,古人比我們會保健多了。
習俗三:喝菊花酒——『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古代把菊花酒叫做長壽酒,能養肝、明目、延緩衰老的作用。咱也不知道古人是怎麼知道這些奇奇怪怪的保健方法的,不過真的是有智慧。
除了這些呢,還有一些其他的習俗,比如說:吃重陽糕、拜神祭祖等。
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Ⅳ 重陽節為什麼要稱之為重陽節
重陽節(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內中把「六」定為陰容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