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姓夏的名人都有誰
夏承皓 、夏恭 、夏完淳、夏允彝、夏竦等。
1、夏承皓
夏承皓(956—1004)夏光庭(夏遠)八世孫,派名嘉靈,字承皓,又字靈石,號素葊。生於後周世宗顯德丙辰三年(公元956年)。
北宋真宗太平興國初(即公元976年-983年)上平晉策,補右禁衛。宋真宗景德元年甲辰(即公元1004年)契丹內寇,夏承皓由間道發兵,夜與契丹遇於河朔,力戰虜騎,卒於陣,褒贈崇儀使。
以子夏竦貴贈封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封魏國公。
2 、夏恭
夏恭[公元前二0年左右至後二九年左右]字敬國,梁國蒙人。約生於漢成帝鴻嘉初年,約卒於光武建武五年左右。
習韓詩及孟氏易,為講授,門徒常千餘人,王莽末,盜賊縱橫,攻沒郡縣。恭以恩信為眾所附,擁兵固守,獨安全。
光武即位,召拜郎中,再遷太山都尉,甚得百姓歡心。卒於官,諸儒共謚曰宣明君。恭所著文,有賦、頌、詩、勸學,凡二十篇,傳於世。
3 、夏完淳
夏完淳(1631年10月4日—1647年10月16日),乳名端哥,別名復,字存古,號小隱,又號靈首。明末(南明)詩人,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人,祖籍浙江會稽。
父親夏允彝,江南名士。老師陳子龍,抗清將領。夏完淳幼聰慧,「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14歲從軍征戰抗清,十七歲英勇就義。
弘光元年其父江南領兵激戰,戰敗自殺殉國殉後,夏完淳和陳子龍繼續抗清,兵敗被俘,不屈而死,年僅十六歲。殉國前怒斥了洪承疇一事,稱名於世。有《獄中上母書》等。
身後留有妻子錢秦篆、女兒和遺腹子,出世後夭折, 家絕嗣。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於松江區小崑山鎮盪灣村華夏公墓旁。
4、夏允彝
夏允彝(1596年—1645年11月4日),字彝仲,號瑗公,松江華亭(今屬上海松江)人,夏完淳之父。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舉人,崇禎初年,與同郡陳子龍、徐孚遠等人結成「幾社」。崇禎十年(1637年)進士,任福建長樂縣知縣,能體恤民情,革除弊俗。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室福王在南京監國,任命他為吏部考功司主事。
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進攻江南,夏允彝與陳子龍等在江南起兵抗清,兵敗後於同年九月十七日投水殉節,時年50歲,謚「忠節」。
著有《夏文忠公集》、《私制策》、《倖存錄》等。夏允彝在明末因為幾社活動等原因,和陳子龍齊名,世稱「陳夏」。
5、夏竦
夏竦(985年—1051年),字子喬,別稱夏文庄、夏英公、夏鄭公。德安縣(今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車橋鎮(原白水街鄉)人。北宋副宰相。
景德元年(1004年)以父夏承皓死忠,錄官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丹陽縣主簿;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為國史編修官,後與王旦等同修《起居注》,參與編寫王欽若的千卷本《冊府神龜》。
真宗天禧年間出知黃州、知鄧州,又徙襄州,遇大飢,勸令大姓出粟,得二萬斛,救活貧者四十五萬人;宋仁宗天聖年間知壽州,又徙安州,再知江西洪州(南昌),勒令巫覡一千九百餘家還農,毀其淫祠。
天聖五年,為樞密副使;天聖七年(1029年)官參知政事;天聖九年(1031年)進兵部侍郎、兵部尚書左丞;仁宗景祐年間知青州,任青州時,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青州南陽橋,被大多數科學家認定為我國最早出現的虹橋。
後遷刑部尚書;仁宗寶元年間官戶部尚書;仁宗康定年間兼陝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使,知永興軍(今陝西省西安一帶);改判河中府;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大名府。
仁宗慶歷七年(1047年)方召為宰相,因諫官、御史認為夏竦與陳執中論議不合,不可使兩人共事,遂改樞密使,封英國公;次年復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鄭國公;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奉詔監修黃河堤決,躬冒淫雨,以疾歸京師,遂不起,農歷九月薨,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謚「文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夏姓
2. 夏姓輩份怎麼排
世澤賢傳永,其先道守中,汝良維敬學,樹業耀家風。後面還有八世,不記得了。我們在湖北省紅安縣,同樣的族人們請留言
3. 誰知道姓氏「夏」的來歷
一、姓氏源流
夏(Xià)姓原出有四:
1、出自姒姓,大禹之後。據《史記·夏本紀》所載,夏朝傳至帝桀時被商湯推翻。夏王族便以國為氏,是為河南夏姓。相傳帝堯時,鯀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夢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堯便賜禹以媯為姓。後來,禹治理了水患,指導百姓興修溝渠,發展農業,還領兵平定了三苗之亂,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為了表彰他的豐功偉績,舜封他於夏(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後來還把帝位傳給了他。夏禹死後,其子啟繼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夏立國400多年,共傳13代,16王。後因夏帝桀暴虐無道而被商湯推翻,夏王族便有以國為氏,稱為夏氏。
2、出自姒姓。公元前11世紀周朝初年分封諸侯,夏禹的後裔東樓公受封於杞(今河南省杞縣),為杞侯。至簡公時,被楚國所滅。簡公之弟佗(本媯姓)出奔魯國,魯悼公因其為夏禹的後裔,給予采地為侯,稱為夏侯(復姓),其後裔以夏為姓,稱夏氏。又據《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姓譜》等資料所載,魯悼公封夏禹後裔佗(本姒姓)為侯,並賜采邑,佗為紀念先祖,以夏為氏,後遷居沛地之譙郡(今安徽省亳州),是為安徽夏姓。
3、出自媯姓,以王父字為氏。據《史記·陳杞世家》所載,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後媯滿於陳,建立陳國,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稱胡公滿、陳胡公。春秋時,傳至第16位君主陳宣公杵臼時,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孫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為氏,稱為夏征舒,其後遂有夏氏。
4、改賜姓或其他。台灣土著哈也灣氏改姓夏;明時元人齊嚕台被賜名夏貴;土家、蒙古、回、滿等族有夏姓。
★★★得姓始祖:夏啟。相傳帝禹死後,其子啟打破禪讓制而即位,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夏立國四百年,共傳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無道,國人怨恨,而此時黃帝子姓後裔商湯卻因仁德,深受擁戴。公元前十六世紀,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國為氏,稱為夏姓。夏啟因開國君主之位,而被奉為夏姓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夏姓發源於今河南、安徽省境。早期繁衍於中原一帶,並向西、向北擴展。夏征舒後裔夏齒、夏區夫均仕陳國(今河南一帶)大夫,夏禦寇仕齊國(今山東東部)大夫。秦漢時,江西、江蘇、浙江等南方地區有夏姓遷入。如西漢有夏侯嬰為江蘇人,夏黃公為浙江人,東漢有夏方為江西人。夏姓大舉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之際,浙江夏姓此期最為昌盛,故有夏姓會稽郡望之說,始祖為西晉高士夏統,此郡亦為夏姓發展史上最大望族。這一時期,北方夏姓因戰亂動盪流離,相對南方,發展低迷。唐時政清民和,夏姓處於一個萌生勃發時期。北方夏姓重振家園,發展壯大,南方在前代基礎之上,更加繁衍旺達。宋代以後,榮載史冊的夏姓名人比比皆是。北宋有參知政事夏竦,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夏誠,龍陽(今湖南漢壽)人;南宋有畫家夏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有畫家夏迪等。明代有夏允彝,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畫家夏昶,今江蘇崑山人;宰相夏言,江西人。另外,明初有山西大槐樹夏姓分遷於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地。清代名人有小說家夏敬渠,江蘇人;史學家夏燮,安徽人。此外,清末有閩、粵等地夏姓渡海入台,後輾轉新加坡等地者。總之,宋元明清時期,夏姓支脈延伸更廣,且以江南一帶為繁衍望地。今日夏姓分布以江蘇、浙江為多,這兩省夏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夏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夏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九。
三、歷史名人
夏 勤:東漢人,歷仕京宛二縣令、零陵(今屬湖南)太守、司徒等職,以才幹見稱。
夏 恭:東漢光武帝時備受人敬仰的學者。依據史籍記載夏恭是當時最負盛名的易學教授,曾經教授生徒達100餘人,可謂桃李滿天下。
夏 瞻:晉代傑出畫家,工於人物、神像。其作品被載入《歷代名畫記》及《圖書集成》等書中。
夏 圭: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南宋傑出的畫家。早年工人物畫,後以山水畫著稱。並與馬遠同時,號稱「馬夏」。畫風灑脫,糅合李唐、范寬與米芾的畫法,用禿筆帶水作大斧劈皴,構圖多作半邊或一角之景,時稱「夏半邊」。
夏 迪:元代著名畫家,善山水竹石,尤精於繪松。
夏 昶:崑山(今江蘇省崑山)人,明代著名畫家。他不僅善繪畫,而且善書能詩;其詩詞清麗,書工正楷,其畫擅長寫竹石,當時推為第一,有傳「仲昭一個竹,江南十錠金」。宋代以後,是夏姓在文學領域里最為光輝的時期。
夏 言:江西省貴溪人,明嘉靖年間作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旋首輔執政,兩度為相。
夏 寅:松江華亭(今屬上海市)人,明代學者,官至浙江參政。其「君子三惜」說被傳為名言。
夏 燮:安徽省當塗人,清代史學家。其不滿清政府賣國行徑,強烈抗議外敵入侵,贊賞國人反抗精神,著有《中西紀事》一書。
夏 衍:浙江杭州人,著名劇作家。曾與魯迅等人籌建「左聯」;發起組織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建國後,致力於電影事業發展。
夏無且:秦代始皇侍醫,曾「以葯囊捉荊軻」(荊軻為燕太子丹所派,行刺始皇),而被載《史記》之「刺客傳」。
夏黃公:鄞(今浙江省寧波)人,西漢隱士。曾避秦匿商山中,為「四皓」之一。
夏執中:宜春(今江西省宜春)人,宋代節度使,以賢揚名。據傳朝廷舉慶禮,人皆爭獻珍奇,執中獨書「一人有慶,萬壽無疆」進之。
夏原吉:湖廣湘陰(今屬湖南省)人,明朝大臣,為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戶部尚書,主持財政27年,支應無誤,在詳定賦役,清倉場,廣屯種,修水利等方面均有政績。
夏崇之:湘陰人,明成華年間進士,官至太僕少卿,曾向皇上陳述時務五事,解其利弊,具有超前意識。
夏完淳:上海松江人,南明抗清義士。生而早慧,十四歲隨父加入抗清斗爭。所著被輯為《夏完淳集》。
夏敬渠:江蘇省江陰人,清代小說家。一生好游,足遍四方。崇信程朱理學。著有小說《野叟曝言》。
夏丐尊:浙江省上虞人,著名文學家,作品甚豐,有《生活與文學》、《平屋雜文》等,又有譯著《社會主義與進化論》等。
夏明翰:湖南省衡陽人,著名無產階級革命烈士,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英勇獻生。臨刑詩中:「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表現了一個共產黨人的革命氣節。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於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西漢時相當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分(僅天目山、淳安縣以西小部分地區除外)及福建全省。此支夏氏,為西晉高士夏統之族所在。此郡夏姓在受姓以後代有名人,載入史籍。如秦代夏無且,是秦始皇的侍醫;西漢陰城內史夏寬,東漢夏馥,字子治,與張儉、范滂齊名,泰山都尉、學者夏恭、晉代孝子夏統,皆系會稽郡夏氏家族傑出人物。
譙 郡:東漢建安末年從沛郡分一部分設置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毫縣)。
高陽郡:東漢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省高陽縣東)。晉泰始初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蠡縣南)。北魏改為郡,移治高陽。
魯 郡:西漢初改薛郡置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省曲阜)。
2、堂號
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水患終於被治平,舜把帝位讓給了他。
正德堂:明正德年間(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為明武宗皇後,夏儒成為國丈,被明武宗封為慶陰伯。後人為紀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號「正德」為堂名,稱「正德堂」。興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為本族徽號。
此外,夏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會稽堂」、「平水堂」、「務本堂」、「源遠堂」、「尚忠堂」、「思孝堂」、「明德堂」、「聚奎堂」、「遺愛堂」、「鶴來堂」等。
============================================================
【夏姓宗祠通用對聯】
〖夏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會稽世澤;
大臣家風。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夏姓的郡望「會稽」,借郡望表述對夏禹的崇拜。下聯典指並歌頌了夏姓的遠祖夏原吉歷事明代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五朝,主管財政二十七年,「為政能得大禮,有古大臣風」。
名列四皓;
望並三宗。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隱士夏黃公,字少通,鄞人。避秦匿商山中,為「四皓」之一。隱居夏里,故號夏黃公。下聯典指漢代名人夏馥,字子治,圉人。桓帝時初舉直言,不就。名為中官所憚。
名聯四皓;
望並三宗。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秦末漢初鄞縣人夏黃公,避秦末戰亂,與東園公、綺里季、角(Lù 音路)里先生一起隱居在商山,稱「商山四皓」。下聯典指東漢圉人夏馥,字子治,桓帝初年舉直言,他不去。雖然不與當時的官員打交道,但名聲卻為專權的宦官所懼怕,與范滂、張儉等人同被誣告,不得已逃奔他鄉,改變姓名,為人傭工。
真宰相器;
有大臣風。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大臣夏竦,字子喬;江州德安人,少年時聰明好學,通曉經史、諸子、律歷及佛老,文章典雅藻麗。歷官光祿寺丞、禮部郎中、鄧州知州、知制誥、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仁宗時任宰相,封英國公。善於結交。著有《文庄集》等。下聯典指明代湖廣湘陰人夏原吉,字維喆,洪武年間入太學,太祖用為戶部主事,成祖時官尚書。永樂年間,赴蘇、松治水,疏浚吳淞江等,卓有成效。後因上諫而下獄,仁宗即位後復官,歷任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戶部尚書,主持財政二十七年,從沒出過差錯。有《夏忠靖集》。
塗山啟瑞;
梁國授徒。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相傳禹娶塗山氏,嗣受舜禪,國號夏,後裔遂以夏為氏。下聯典指漢·夏恭習韓詩,以《易》學教授生徒千餘人。
賦傳流水;
源溯塗山。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夏姓宗祠「平水堂」聯。全聯典出夏禹治水13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典故。
一人有慶;
萬壽無疆。
——宋·夏執中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宋代節度使夏執中書獻孝宗聯。夏執中字子權,宜春人。姐為孝宗後,累官奉國軍節度使。朝廷舉慶人,人們爭獻珍奇,執中獨大書「一人有慶,萬壽無疆」以進,人益賢之。
-----------------------------------------------------------------
〖夏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夏卿一個竹;
西涼十錠金。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代畫家夏景(1388-1470),官至太常侍卿,擅畫墨竹,有「夏卿一個竹,西涼十錠金」之譽。
崇文陳五事;
正夫貴三惜。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成化進士夏崇文,字廷章,湘陰人。官吏部主事,條上時務五呈,會詔陳利弊,又書陳五事,時論皆韙之。官至太僕少卿。下聯典指明代學者夏寅,字正夫,松江華亭人。正統進士,累官浙江參政。嘗言:「君子有三可惜;此身不學,一可惜;此日閑過,二可惜;此身一敗(敗壞人格),三可惜。」時以為名言。
雲覆瑤壇凈;
苔生丹灶閑。
——唐·夏方慶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夏方慶《謝真人仙駕還舊山》詩聯句。夏方慶,貞元中進士。
-----------------------------------------------------------------
〖夏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五經開國文臣首
七世同居孝友家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安徽省廬江縣夏家墩夏氏宗祠聯。上聯典指東漢九江人夏勤,字伯宗,傳樊氏《公羊春秋》學,歷官京、宛二縣令,零陵(今屬湖南省)太守,安帝時官至司徒,以才幹見稱。
泉流東海千層浪;
日照南山萬樹榮。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夏日壽慶聯,可作夏姓壽慶聯。
野叟曝言留名遠;
江山佳勝惠世長。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小說家敬渠,字懋修,號二銘,江陰人。崇信程朱理學,有小說《野叟曝言》。下聯典指南宋畫家夏圭,字禹玉,錢塘人。寧宗時畫院待詔。工畫人物,尤擅山水。為「南宋四家」之一。存世作品有《江山佳勝》。
節義清廉羨中執;
文章台閣愛英風。
——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節度使夏執中,字子權,宜春人。姐為孝宗後,累官奉國軍節度使。朝廷舉慶人,人們爭獻珍奇,執中獨大書「一人有慶,萬壽無疆」以進,人益賢之。下聯典指宋代名士夏英公的事典。
-----------------------------------------------------------------
〖夏姓宗祠八言通用聯〗
盤簇五辛,家迎萬福;
觴稱九醞,戶納千祥。
——夏承燾撰夏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當代「一代詞宗」夏承燾(1900-1986)教授撰書的春聯。
--------------------------------------------------------------------------------
【中國人民解放軍夏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夏伯勛少將
夏伯勛(1917-——),又名夏伯俶,湖南省澧縣人。1935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2軍團政治部宣傳部幹事,紅一方面軍軍師直屬隊俱樂部主任。參加了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長征和山城堡戰斗。1937年入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任抗大俱樂部主任。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疆航空隊飛行訓練班學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教員,第2大隊政治指導員,東北人民解放軍航空學校第1大隊2中隊中隊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空軍第6航空學校訓練處處長、副校長兼飛行大隊大隊長,空軍混成旅10團團長,第3驅逐旅副旅長,空軍第3師副師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4師師長,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空4師副師長。
回國後,歷任空4師師長,空16師師長,空1軍副軍長,福州軍區空軍指揮所主任,空8軍軍長,濟南軍區空軍副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夏耀堂少將
夏耀堂(1908-1972),湖北省石首縣人。1930年入縣列寧中學讀書,並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軍9師27團軍需股長。有一次紅3軍攻打一個寨子,因缺糧,夏耀堂率一個排打「洞子」弄糧食。寨子數攻不下,夏耀堂率先攀上峭壁,鑿開洞口,往洞里熏辣椒煙,迫敵棄洞而逃。後任9師經理處糧秣科長,1934年任紅2軍團6師供給部部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358旅716團供給主任,1939年任獨1旅供給部部長。深入敵占區籌糧,開展生產活動,用羊、羊毛、土產到敵占區與商人換購布匹,辦商店,開發邊區貿易;辦工廠、挖煤、熬鹽、辦運輸,使部隊生活得到改善,獨1旅有「富1旅」之稱。
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任西北野戰軍1縱供給部部長,後任1兵團後勤部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北軍區後勤部副部長,蘭州軍區後勤部部長。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59年病休,1972年12月25日逝世,終年64歲。
--------------------------------------------------------------------------------
【中國人民解放軍夏姓當代將軍生平簡介】
夏繼明少將
夏繼明(1931-——),山東省榮成縣(今市)和鎮千軍石村人。194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過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作戰等戰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回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電台台長、解放軍軍校教授、教研室主任,解放軍通信指揮學院訓練部副部長、部長、副院長等職。
1955年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勛章。1988年7月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功勛榮譽章。1988年9月被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
4. 夏氏。的起源
山東省夏氏的起源是齊國(今山東東部)大夫夏禦寇。
夏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九。
尋根溯源
1、出自姒姓,大禹之後。據《史記�6�1夏本紀》所載,夏朝傳至帝桀時被商湯推翻。夏王族便以國為氏,是為河南夏姓。
2、據《唐書�6�1宰相世系表》及《姓譜》等資料所載,魯悼公封夏禹後裔佗(本姒姓)為侯,並賜采邑,佗為紀念先祖,以夏為氏,後遷居沛地之譙郡(今安徽亳州),是為安徽夏姓。
3、出自媯姓。據《史記�6�1陳杞世家》所載,舜帝後裔征舒以王父(春秋時,陳宣公之子,字子夏)之字為氏,稱為夏征舒,子孫遂有夏姓,是為河南夏姓。
4、改賜姓或其他。台灣土著哈也灣氏改姓夏;明時元人齊嚕台被賜名夏貴;土家、蒙古、回、滿等族有夏姓。
得姓始祖
夏啟。相傳帝禹死後,其子啟打破禪讓制而即位,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夏立國四百年,共傳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無道,國人怨恨,而此時黃帝子姓後裔商湯卻因仁德,深受擁戴。公元前十六世紀,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國為氏,稱為夏姓。夏啟因開國君主之位,而被奉為夏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夏姓發源於今河南、安徽省境。早期繁衍於中原一帶,並向西、向北擴展。夏征舒後裔夏齒、夏區夫均仕陳國(今河南一帶)大夫,夏禦寇仕齊國(今山東東部)大夫。秦漢時,江西、江蘇、浙江等南方地區有夏姓遷入。如西漢有夏侯嬰為江蘇人,夏黃公為浙江人,東漢有夏方為江西人。夏姓大舉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之際,浙江夏姓此期最為昌盛,故有夏姓會稽郡望之說,始祖為西晉高士夏統,此郡亦為夏姓發展史上最大望族。這一時期,北方夏姓因戰亂動盪流離,相對南方,發展低迷。唐時政清民和,夏姓處於一個萌生勃發時期。北方夏姓重振家園,發展壯大,南方在前代基礎之上,更加繁衍旺達。宋代以後,榮載史冊的夏姓名人比比皆是。北宋有參知政事夏竦,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夏誠,龍陽(今湖南漢壽)人;南宋有畫家夏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有畫家夏迪等。明代有夏允彝,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畫家夏昶,今江蘇崑山人;宰相夏言,江西人。另外,明初有山西大槐樹夏姓分遷於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地。清代名人有小說家夏敬渠,江蘇人;史學家夏燮,安徽人。此外,清末有閩、粵等地夏姓渡海入台,後輾轉新加坡等地者。總之,宋元明清時期,夏姓支脈延伸更廣,且以江南一帶為繁衍望地。今日夏姓分布以江蘇、浙江為多,這兩省夏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夏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
郡望堂號
夏姓郡望主要有四個:
1、會稽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
2、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亳州);
3、高陽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
4、魯郡,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
堂號:
「會稽」、「平水」、「務本」、「源遠」、「尚忠」、「思孝」、「明德」、「聚奎」、「遺愛」、「鶴來」等。
宗族特徵
1、夏啟始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開創更朝換代之歷史新局面。
2、夏姓多文學藝術及學術人才。(見「名人精粹」所錄)。
3、夏姓名人典故千古流傳,並被列入堂號。如「平水堂」出自帝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之事;「遺愛堂」出自唐人夏魯奇忠貞守節,以死報國之事。前人事跡,激勵後人,代代相仿,萬年永垂。
4、夏姓發源於中原,經改朝換代,戰亂遷徙,遂變為南方姓氏。
5、夏姓字行輩份寄寓族人企盼國興家寧,政清人和之夙願。如清代夏定芳所纂《夏氏族譜》載有江蘇淮陰夏姓一支字行為:「成元裕慶,孝敘淳恩,祚式尚�,貴銘。」
名人精粹
夏無且:秦代始皇侍醫,曾「以葯囊捉荊軻」(荊軻為燕太子丹所派,行刺始皇),而被載《史記》之「刺客傳」。夏黃公:鄞(今浙江寧波)人,西漢隱士。曾避秦匿商山中,為「四皓」之一。夏勤:東漢人,歷仕京宛二縣令、零陵(今屬湖南)太守、司徒等職,以才幹見稱。夏恭:東漢武帝時著名學者,當時最負盛名的易學教授,從者甚多,可謂桃李滿天下。夏瞻:晉代傑出畫家,工於人物、神像。其作品被載入《歷代名畫記》及《圖書集成》等書中。夏執中: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宋代節度使,以賢揚名。據傳朝廷舉慶禮,人皆爭獻珍奇,執中獨書「一人有慶,萬壽無疆」進之。夏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著名畫家,以山水畫著稱。其筆法蒼老,墨汁淋漓,善「邊角之景」,與馬遠並稱「馬夏」。夏迪:元代著名畫家,善山水竹石,尤精於繪松。夏昶:崑山(今江蘇崑山)人,明代畫家,官至太常寺卿。其工於竹石,亦善書能詩。有傳「夏卿一個竹,西涼十錠金」。夏元吉:湖廣湘陰(今屬湖南)人,歷明代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戶部尚書。其人善理財,在疏浚吳松江等河流中亦成效甚顯。夏言:江西貴溪人,明嘉靖年間作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旋首輔執政,兩度為相。夏崇之:湘陰人,明成華年間進士,官至太僕少卿,曾向皇上陳述時務五事,解其利弊,具有超前意識。夏寅:松江華亭(今屬上海)人,明代學者,官至浙江參政。其「君子三惜」說被傳為名言。夏完淳:上海松江人,南明抗清義士。生而早慧,十四歲隨父加入抗清斗爭。所著被輯為《夏完淳集》。夏敬渠:江蘇江陰人,清代小說家。一生好游,足遍四方。崇信程朱理學。著有小說《野叟曝言》。夏燮:安徽當塗人,清代史學家。其不滿清政府賣國行徑,強烈抗議外敵入侵,贊賞國人反抗精神,著有《中西紀事》一書。夏丐尊:浙江上虞人,著名文學家,作品甚豐,有《生活與文學》、《平屋雜文》等,又有譯著《社會主義與進化論》等。夏明翰:湖南衡陽人,著名無產階級革命烈士,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英勇獻生。臨刑詩中:「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表現了一個共產黨人的革命氣節。
5. 夏姓為何不出人才,看上下五千年,夏氏就沒出過什麼人才
夏姓名人
夏 育
衛國名震遐邇的勇士,據說他力舉千鈞,能生拔牛尾。
夏無且
在荊軻謀刺秦王之時的侍醫,由於"以葯囊捉荊軻",而名登《史記》的「刺客傳」。
夏賀良
(?—前5)西漢重平(今河北吳橋南)人。甘忠可****。哀帝時,任待詔,謂漢家氣運已衰,需改元易號。哀帝采其建議,以建平二年(前5)為太初元將元年,自號為「陳聖劉太平皇帝」,藉此欺騙人民,企圖挽救西漢垂危的統治。不久以「反道惑眾」罪,被殺。
夏 勤
東漢人,歷仕京宛二縣令、零陵(今屬湖南)太守、司徒等職,以才幹見稱。 夏姓
夏 恭
東漢光武帝時備受人敬仰的學者。依據史籍記載夏恭是當時最負盛名的易學教授,曾經教授生徒達100餘人,可謂桃李滿天下。
夏黃公
鄞(今浙江省寧波)人,西漢隱士。曾避秦匿商山中,為「四皓」之一。
夏 瞻
晉代傑出畫家,工於人物、神像。其作品被載入《歷代名畫記》及《圖書集成》等書中。
夏 圭
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南宋傑出的畫家。早年工人物畫,後以山水畫著稱。並與馬遠同時,號稱「馬夏」。畫風灑脫,糅合李唐、范寬與米芾的畫法,用禿筆帶水作大斧劈皴,構圖多作半邊或一角之景,時稱「夏半邊」。
夏承皓
(956—1004):夏光庭(夏遠)八世孫,派名嘉靈,字承皓,又字靈石,號素葊。生於後周世宗顯德丙辰三年(公元956年)。北宋真宗太平興國初(即公元976年-983年)上平晉策,補右禁衛。宋真宗景德甲辰元年(即公元1004年)契丹內寇,公由間道發兵,夜與契丹遇於河朔,力戰虜騎,卒於陣,褒贈崇儀使。以子竦貴贈封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封魏國公。北宋仁宗天聖癸亥元年(公元1023年)奉詔招魂,御葬河南汴梁祥府縣東,敕建旌忠香火院。北宋仁宗慶歷間(公元1041-1048年)復奉敕建芙蓉祠於長慶里(今江西省德安縣車橋鎮長慶村小白水東南)以祀。事實詳《宋史》、《江西省志》、《九江府志》、《德安縣志》及秘書堂《夏氏宗譜》。
夏竦
(985—1051):北宋大臣,古文字學家、文學家。夏承皓次子,派名文喬,字子喬,行(hang)第十。德安縣車橋鎮(原白水街鄉)長慶村人,生於北宋太宗雍熙乙酉二年(公元985年)。太宗至道丙申年(公元996年)拜進士姚鉉為師,為水賦,姚鉉認為「可教矣」;北宋真宗景德甲辰年(即公元1004年)以父夏承皓死忠,錄官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丹陽縣主簿;景德乙巳年舉賢良方正,擢光祿寺丞,通判台州(今浙江省天台縣),賦「國清寺」、「石樑」、「瓊台雙闕銘」等詩詞;真宗大中祥符庚戌年為國史編修官,後與王旦等同修《起居注》;真宗天禧年間出知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知鄧州,又徙襄州(今湖北省襄樊市),遇大飢,勸令大姓出粟,得二萬斛,救活貧者四十餘萬人;北宋仁宗天聖年間知壽州(今安徽省壽縣),又徙安州(今湖北省安陸縣),再知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勒令巫覡(男巫)一千九百餘家還農,毀其淫祠;天聖五年,為樞密副使;天聖己巳年官參知政事;天聖辛未年進兵部侍郎、兵部尚書左丞;仁宗景佑年間知青州(今山東省青州),任青州時,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青州南陽橋,被大多數科學家認定為中國最早出現的虹橋;後遷刑部尚書;仁宗寶元年間官戶部尚書;仁宗康定年間兼陝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使,知永興軍(今陝西省西安一帶);改判河中府;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大名府;仁宗慶歷丁亥年(公元1047年)方召為宰相,因諫官、御史認為夏竦與陳執中論議不合,不可使兩人共事,遂改樞密使,封英國公;次年復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仁宗皇佑己丑年進鄭國公;仁宗皇佑辛卯年(即公元1051年)奉詔監修黃河堤決,躬冒淫雨,以疾歸京師,遂不起,農歷9月薨,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賜謚「文庄」,御葬河南許州陽翟縣三封鄉洪長源(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境內),建有旌賢院。夏竦以文學起家,自經史、百家、陰陽、律歷、至佛老之書,無不通曉;為文章,典雅藻麗;治軍尤嚴,敢誅殺,對疾病死喪者,則撫循甚至。著文集百卷、《策論》十三卷、《箋奏》三卷、《古文四聲韻》五卷、《聲韻圖》一卷,其中:《文庄集》三十六卷等收入《四庫全書》。事實詳《宋史》、《江西省志》、《九江府志》、《德安縣志》及秘書堂《夏氏宗譜?文庄公年譜》。
夏執中
宜春(今江西省宜春)人,宋代節度使,以賢揚名。據傳朝廷舉慶禮,人皆爭獻珍奇,執中獨書「一人有慶,萬壽無疆」進之。
夏原吉
湖廣湘陰(今屬湖南省)人,明朝大臣,為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戶部尚書,主持財政27年,支應無誤,在詳定賦役,清倉場,廣屯種,修水利等方面均有政績。
夏 昶
崑山(今江蘇省崑山)人,明代著名畫家。他不僅善繪畫,而且善書能詩;其詩詞清麗,書工正楷,其畫擅長寫竹石,當時推為第一,有傳「仲昭一個竹,江南十錠金」。宋代以後,是夏姓在文學領域里最為光輝的時期。
夏 言
江西省貴溪人,明嘉靖年間作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旋首輔執政,兩度為相。
夏 寅
松江華亭(今屬上海市)人,明代學者,官至浙江參政。其「君子三惜」說被傳為名言。
夏 燮
安徽省當塗人,清代史學家。其不滿清政府賣國行徑,強烈抗議外敵入侵,贊賞國人反抗精神,著有《中西紀事》一書。
夏完淳
上海松江人,南明抗清義士。生而早慧,十四歲隨父加入抗清斗爭。所著被輯為《夏完淳集》。
夏敬渠
江蘇省江陰人,清代小說家。一生好游,足遍四方。崇信程朱理學。著有小說《野叟曝言》。
夏 燮
安徽省當塗人,清代史學家。其不滿清政府賣國行徑,強烈抗議外敵入侵,贊賞國人反抗精神,著有《中西紀事》一書。
夏思痛
(1854--1924) 名壽華,湖南桃江人,同盟會員,民主革命先驅,曾在黎元洪任總統時任民國總統府高參,後被孫中山委為武岳招撫使。
夏 衍
浙江杭州人,著名劇作家。曾與魯迅等人籌建「左聯」;發起組織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建國後,致力於電影事業發展。
夏斗寅
(1885-1951)湖北麻城人。1906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首義新軍副大隊長,後逐步升遷,任國民黨軍梯團長、旅長、師長、軍長、湖北省政府主席、武漢警備司令、上將參議,曾鎮壓工農紅軍。武漢解放前夕,一度參加湖北和平運動,歡迎解放軍進城,1949年去香港。
夏丏尊
浙江省上虞人,著名文學家,作品甚豐,有《生活與文學》、《平屋雜文》等,又有譯著《社會主義與進化論》等。
夏楚中
國民軍20集團軍總司令,中將。在抗日戰爭中,參與「凇滬會戰」,「長沙戰役」的指揮.
夏曾佑
(1863—1924):浙江杭州人,字穗生,號別士、穗鉚、碎佛。光緒進士。授禮部主事。與梁啟超、譚嗣同相契。能詩,精佛學。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在天津與嚴復等創辦《國聞報》,宣傳新學,鼓吹變法。後致力於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用章節體編著《最新中國學中國歷史教科書》,重版時改名《中國古代史》,是近代中國嘗試用進化論研究中國歷史的第一部著作。民國時,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長。後調任京師圖書館館長。
夏明翰
湖南省衡陽人,著名無產階級革命烈士,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英勇獻生。臨刑詩中:「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表現了一個共產黨人的革命氣節。
夏世厚
(1912— ):河南固始人,當為夏光庭(夏遠)九世孫夏竦的後裔。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二十五軍交通隊隊長。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反「圍剿」和長征。1938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後任新四軍第五師團長。1946年中原突圍時,在平漢路柳林車站和鄖縣南化塘戰斗中,帶領突擊隊沖殺,兩戰皆捷。後任鄂豫陝軍區分區副司令員、第二野戰軍縱隊副旅長。建國後,歷任湖北軍區分區司令員,湖北省農林廳廳長、副省長,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湖北省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是中顧委委員。
夏征農
(1904- ):江西新建鎮坊(鎮坊今屬江西豐城)人,夏光庭(夏遠)40世孫。金陵大學肄業。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參加左聯。曾任新四軍軍政治部民運部部長、中共蘇中四地委宣傳部部長、蘇中公學校長、蘇中建設大學副校長、中共濟南市委宣傳部部長。建國後,歷任中共濟南市委副書記,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宣傳部部長,中共山東省委、濟南市委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華東局宣傳部部長,復旦大學黨委書記,中共上海市委書記,上海市社聯、文聯主席,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副主任,《辭海》主編。是中顧委委員。
夏雲傑
東北抗日聯軍高級指揮員。1903年生,山東沂水人。家境貧寒,1926年3月逃荒到黑龍江湯原。以耕地為業,農閑季節到黑河金礦做臨時工。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投身抗日斗爭的行列。1932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8月任中共湯原中心縣委委員,負責軍事工作。經過努力,將分散在湯原各地的抗日游擊隊員500餘人組織起來,成立東北民眾義勇軍,夜襲湯原縣城,給敵偽政權以沉重打擊。夏雲傑身先士卒,在作戰中多次負傷,在部隊中享有很高威望。中共滿洲省委曾稱贊湯原游擊隊是松花江下游地區「反日反滿的唯一中心力量」。1934年10月任湯原民眾反日游擊總隊政治委員。領導游擊隊聯合抗日義勇軍共同作戰,挫敗日偽軍冬季「討伐」,創建湯原太平川抗日游擊根據地。1936年1月所部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6軍後,任軍長,率部在湯旺河地區創建後方基地。9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6軍軍長,被選為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委員。同年11月21日率部籌集給養裝備時,在湯原丁大千屯遭偽治安隊襲擊,身負重傷。26日壯烈犧牲,時年33歲。
6. 關於夏姓的研究報告
據1990年統計,興化夏姓人士共有15520口。興化夏姓有若干支,分別於明、清、民國時期從蘇州、崑山、高郵、泰州、揚州、鹽城、鹽都縣樓夏村、義豐鎮、南京等地遷入。
興化夏姓中的南京一支出於湖廣湘陰(今湖南汩羅市),系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內閣大學士(副宰相)、戶部尚書夏原吉(1366-1430年)後裔。夏原吉生子夏瑄。夏宣官至明景泰年間(1450—1457年)南京太常寺少卿,生夏儒。夏儒因女兒系明武宗皇後,被封於南直隸省江寧府上元縣(今江蘇南京市)。由夏儒傳14代至夏鑾,夏姓世居上元,成為當地名門望族。
夏鑾(約1820-1854年),字鳴之,上元縣附貢生。工詩善畫。後來以九品銜去廣西。太平天國起義發生後,夏鑾奉「中興第一名臣」曾國藩之命,去湖南湘潭督造戰艦,為湘軍組建水師。清咸豐二年(1852年),夏鑾被曾國藩任命為水師營官。清咸豐四年(1854年)8月9日,夏鑾在岳州(今湖南嶽陽市)城外發生的「城陵磯戰役」中殉難。曾國藩奏報咸豐帝,追封夏鑾為江蘇軍門提督。
夏鑾之子(名號未詳)世襲父職,隨軍先後攻佔安慶、蕪湖、蘇州、南京等地。在戰爭中,他學會傷骨科醫療技術,並進而鑽研了家傳的世界第一部法醫學著作——南宋醫學家宋慈所著《洗冤錄》原版宋刻本。
清同治四年(1865年),曾國藩裁減湘軍,夏鑾之子被安置到興化,任興化縣衙法醫——仵作。因此,夏鑾之子成為興化市第1代法醫,並成為興化夏姓的始遷祖。夏鑾之孫夏魁。夏魁生夏炳南、夏炳泉、夏炳清三子。其中,夏炳南在民國時期及新中國建立後,仍然從事法醫鑒定工作,是法醫世家第3代和興化夏氏家族第4世。夏炳南生子夏祝輝、夏祖輝、夏榮輝、夏耀輝。夏祝輝現任武漢同濟醫科大學環境流行病系教研室副主任、教務處處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中華預防醫學會、中華流行病學會會員、武漢東湖新醫葯新技術開發研究所副所長。他主編有《流行病學》、《防疫工作手冊》等教材和著作。
夏氏郡望為會稽郡,設於秦始皇時,包括今江蘇省東南部及浙江省西部一帶,治所設吳縣(今江蘇蘇州)。東漢永建四年(129年),移治山陰縣(今浙江紹興)。
7. 新建夏氏輩分。爺爺是「承」字輩、父親是「宗」字輩,本人是「祖」字輩,以下怎麼排跪求!
我爸是承字輩,我是宗字輩,我兒子是祖字輩,我們應該是一個祖宗的,我們老家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厚田鄉垌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