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論孝順

論孝順

發布時間:2020-11-29 03:35:30

1. 孝敬的最高境界是尊親對嗎

對的。

古人把孝敬父母歸納為尊親、弗辱、能養三個層次:

關於孝悌之道,比較集中的記載見於《禮記》,其中將「孝」分為三個層次,即「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對父母盡孝「生則養」,「養觀其順」;「沒則喪」,「喪觀其哀」;「喪畢則祭」,「祭觀其敬與時」等等;[39] 《孟子》在很多場合論述了如何行「孝」,歸納起來,大體是養親、尊親、養志、守身、慕親、禮親、悅親和懷義事親,等等。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順的最高境界是讓父母滿意,只在父母有事的時候去幫忙,只在有好吃的東西時讓父母先嘗是不夠的。」

從事實的角度分析:孔子認為不孝中無後為最大。就是他認為沒有後代(指男性後代)是最大的不孝,因為孝順的最高境界是讓父母滿意,而父母一般最重要的不是本身的健康、幸福,而是對後代延續的擔憂。

但是,這是事實而不是行為,沒有後代不是一種行為的結果,因為,有的人不育卻非常孝順父母,那麼,這樣的人到底是孝順還是不孝順?有的人虐待父母,卻很多後代,那麼,這樣的人到底是孝順還是不孝順?如果按照這樣的標准,後者難道比前者孝順?

顯然,不能用事實來作為評判孝順與否的標准。而應當以行為來評判是否孝順的標准,特別是現在的社會,關鍵的不是事實是否符合父母的標准,關鍵在於愛父母的行為,父母的錯誤要體諒,但是不能一味盲從,我認為才是孝順。

我個人認為,孝順的最高境界就是充分體諒父母的苦心,原諒父母的錯誤,但是,自己不要被父母的錯誤所引導作出錯誤的事情,當孩子因為父母的錯誤而錯誤的時候,反而是不孝。

附:相關的孔子孝思想

1,入則孝,出則弟
【原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尊重師長。要少承諾,務必講誠信,有愛心,要親近品德高尚的人,工作生活之餘要多學習。」
【評析】
儒家思想,或者嚴格來說,這本《論語》,許多都是講究人的素質培養,也就是一個人的自我修煉和培養,通俗點說,就是怎樣自己對自己進行思想教育,怎樣處世為人。一個人敬重師長、文明禮貌、講誠信、有愛心、追求道德完善、又善於學習。如果全中國的公民都成為這樣的人,該有多好啊!所以我覺得,這樣的思想教育完全可以從小學一年級起就教給我們的孩子。
隨著獨生子女的時代到來,再加上強調自我的西方思潮湧進中國之後,中國的獨生子女們越來越不尊重父母了。父母在他們眼裡連和他們平等的權利也沒有。比如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中的女兒寧寧,她一出現就干擾她父親和阿春的愛情,咒罵她的母親和美國人結婚,攪得父母離婚後無法再與其他相愛的人結婚,但是她卻不允許她的父親禁止她先與男同學發生性關系,再和這位男同學的父親定婚。我想這與她從小缺乏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的教育有著極大的關系。

2,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原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
孔子說:「父親活著,觀察兒子的志向,父親去世後,觀察兒子的行為,如果這個兒子在父親去世後三年還不改變他在父親活著時候的志向,說明他是真的孝順。
【評析】
孔子主張孝順和仁義,但更強調言行一致。這一段主要介紹一種考察一個人是真孝順還是假孝順的辦法,也就是通過一個人在有父親監管的情況下,和沒有父親監管的情況下是否一致,來確認一個人是否真正孝順。
只是我覺得以是否改變父親活著時候的志向來確認一個人是否孝順的觀點值得推敲。這是將父親的意志凌駕與兒子的意志之上的不公正、不平等的觀點,是應該否定的。是否需要改變父親活著時候的志向或父親生前指定的道路,應該根據這個志向本身是否正確,以及是否依然符合變化了的環境,而不能只因為是父親決定的就不能改變。
父母往往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孩子的身上,一些父母自己想當鋼琴家,這個理想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實現,就將這樣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是否喜歡鋼琴,也不管孩子是否有這方面的天份和條件,殘酷地強制孩子練琴。孩子一旦反抗,就說孩子不孝順,這是極端錯誤的,也是非常不人道的,更是對真正的仁愛和孝順的背叛。孝順的基礎我覺得應該是仁愛,是指孩子對父母的仁愛,而仁愛的基礎應該是彼此平等和尊重,更應該是相互的。

3,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原文】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譯文】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隨後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告訴他『不要違背』。」 樊遲問:「『不要違背』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時,要以禮相待,父母去世後,要按照規矩為他們安葬和進行紀念活動。」
【評析】
「不要違背」的意思,除了「不要違背禮」之外,可能還有「不要違背父母的意見」的意思,如果再引伸到對統治者的態度時,就成了「不得抗上,必須唯上」的意思,或許也就是後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鼻祖?因此在今天必須對這個觀點堅決摒棄和批判。
孝順,本來應該是一個人的自覺行動,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不要違背」這樣的孝順往往成為父母強迫子女服從自己的一個理論根據。許多情況下,孩子並沒有這樣孝順的主動,但是父母卻去強迫子女如此孝順,又比如,許多情況下,公民並不願意「唯上」,但是一旦你不「唯上」就可能遭到上司的打壓。
在另外一種情況下,這樣的孝順也會成為一些人為自己做壞事的托辭。比如著名詩人陸游,為了博取「孝子」的虛名,居然以「母命難違」為借口,將很好的妻子休掉了,實在是對他妻子的嚴重傷害。如果在提倡以德治國的今天,我們的一些官也以「父命難違」或「母命難違」為借口去謀私,那將是多麼荒唐啊。所以孔子的這一孝順觀,必須堅決廢棄。
所以個人覺得,父母的意見應該尊重,但不能成為一種命令;上級的命令要執行,但是不能違反法律。孝順,不能成為超越一切的東西,否則,就容易演變為一種罪惡。

4,父母唯其疾之憂
【原文】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孝順父母,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讓父母生病。」
【評析】
對於這句話的解釋,有人說是「父母最擔心子女會生病。」因此民間也有「保重自己的身體就是孝順父母」的說法。這樣說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個人還是覺得,這里明明是講的孝順父母的問題,怎麼會變成父母擔心子女的身體呢?從字面來看,「唯其」的「其」應該是復指前面的「父母」而不是指「父母的子女」。
我想,孔子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兩千多年前醫學還不發達的年代,生病是子女們最難控制的事情,所以只有在不生病的時候精心照料父母,才能避免父母生病。正如今天我們所說的那樣:「沒什麼,不要沒錢;有什麼,不要有病。」因此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確實是子女應該引起重視的一個問題。
當然,如果我們把這句話理解成:既要保重自己,又要關心父母的健康,也許更加全面?

5,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原文】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
子游問什麼是孝順,孔子說:「今天許多人認為孝順就是能贍養父母,但是如果不尊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狗馬有什麼不同呢?」
【評析】
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孔子的時代,人們對孝順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各種觀點可以同時並存。因此在今天,我們對孝順的理解,也應該可以各自不同,而不需要強求一律。
孔子在這里提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即對父母的尊敬的問題,可見孔子對孝順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只要我們留神一下今天的現實社會就會發現,就連像飼養狗馬那樣贍養父母,都還有許多人沒有做到。這一方面固然有經濟方面的因素,但更重要的還是缺乏這方面的教育。比如在廣東這個全國最富裕的地區,就存在這樣的情況:子女自己住新房子,將年老的父母另外住在破舊的老屋裡,甚至專門出錢請個保姆照顧父母,也不願意讓父母與自己一起住。這也算是孝順嗎?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寫到這里耳邊忽然響起了「常回家看看」這首歌,我想這首歌之所以受歡迎,除了旋律優美之外,更重要的是這首歌充滿了對父母的關愛之情吧。上了年紀的父母不僅僅需要物質上的保證,更需要心靈上的關懷。因此孔子的這一孝順思想,在今天依然是值得肯定的。

6,有事,弟子服其勞
【原文】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譯文】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順的最高境界是讓父母滿意,只在父母有事的時候去幫忙,只在有好吃的東西時讓父母先嘗是不夠的。」
【評析】
孔子在前面論孝順的時候提出了一個尊敬父母的標准,到了這里,標准進一步提高了。這里不是從子女的角度去要求,而是從父母的角度去要求了,也就是說,不管你子女怎樣做,你必須讓父母感到滿意才行。個人認為這樣的要求有點過分了,事實上也是很難做到的。尤其是這樣的要求,會嚴重損害正常的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是必須警惕的。
父母滿意不滿意,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東西,子女很難控制,尤其是父母並不都是聖人,會有偶爾犯錯誤的父母,更有本質上就壞的父母,如果遇到這樣的父母,也讓子女去讓父母滿意,只能使子女也一齊變壞。
一切讓父母滿意的孝順思想如果引伸到治理國家上面去,更將引起社會性災難。現在我們的許多官員,根本無視老百姓的意願和利益,一心只想讓上級上司滿意,我想,這正是造成許多老百姓不滿意和一些社會不和諧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7,事父母幾諫
【原文】
子曰:「事父母幾諫,諫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譯文】
孔子說:「發現父母有不對的時候要委婉地勸說他們改正,如果父母不聽,仍然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不能違抗,還要繼續任勞任怨。」
【評析】
我覺得孔子的這個觀點是非常錯誤的,應該堅決廢棄。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下樑不正倒下來」,身為父母,理當成為子女的榜樣,怎麼對子女的勸阻不聽,還要求子女繼續尊敬如此不堪的父母?實在是荒唐之極。如果再以此要求老百姓對待政府官員,那後果將更加危險。所以對於父母的錯誤要勸阻,如果父母不改正,那麼這樣的父母便不再應該繼續尊重。同樣的道理,如果老百姓對政府官員的錯誤提出了批評,而政府官員不聽,不但不應該繼續尊重那樣的官員,還應該立刻罷免那樣的官員。
父母要想獲得子女的尊重,首先自己應該自重。官員要想獲得老百姓的尊重,更應該嚴以律己。

2. 為什l么同是父母所生,卻得不到同等的待遇,父親為何要偏心,論孝順,他這不得寵的女兒雖然遠在千里之外

因為離家近吧

3. 九年級語文蓉城學堂閱讀周練85頁現代文閱讀《論孝順》

13.(3分)我們應該對自己的父母報之以孝。(或百善孝為先)

14.(3分)不能,因為第3段從內我國古代角度論證了容父慈子孝的關系,第4段從西方文化入手論證了一些人的對孝順的誤解,這正和第1段相照應,所以不能調換。

15.(3分)道理論證通過引用《說文解字》對孝的解釋和《詩經》的話,充分有力的證明了論證了應該孝順自己的父母。

16.(3 分)漢文帝劉恆,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4. 各位好心的大陸同胞們,求教 論孝順 這篇議論文怎麼寫 最好給我舉些古今中外名人的例子 感激不已

孝順是動物的本能,是人類的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做人主要標准,是看人和評價人重要尺度。孝順在中華民族的五千年的源遠流長中,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及文明史的中心和精髓,是孔夫子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 孝順順為先」。在和我的一位大哥、首長的交流時,他的一言使我大夢初醒,晚醒的夢使我回到了涉世的初年,我自為我是一個孝子,在初具勞動能力的時候,就替父母做一些家務活,盡量減少老人的體力付出。在我有經濟收入的時候,就毫無保留的交給老人,在老人晚年的時候,我就想辦法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我每月回家一次、兩次,一斤熟肉、一瓶白酒從沒有空手,並為他們准備了桐樹和衣物。自感我是孝順的,可是我並沒有贏得老人的歡心,別人也說我沒有哄住老人。 「 孝順順為先」,順為先是我這個生銹鐵鎖才拿到的鈅匙,遺憾之餘感嘆不已,是啊,心順是氣順,氣順才精神興奮,好吃好喝沒有好心情是會吃下病的,人活著是一口氣,氣順可以代替物資貧乏,戰勝物資貧乏,氣順可以創造物資的豐富。常言說「人爭一口氣,佛為一炷香」。順著老人,是老人的心順,老人就會長壽,長壽比口福更有價值,所以孝是半孝,順為先是全孝,順為先的原理揭示了孝順的真諦。沒有順不為孝,沒有順難為孝,沒有順達不到孝。 「孝順順為先」,「 忠孝忠為先」,忠孝難兩全是狹義的,而廣義的才是真正的雙全。當國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受到威脅,人人都會放棄自己的利益,放棄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去奮斗、直至獻身。孝順是孝順父母,盡忠是孝順祖宗、孝順先人,孝順國家、孝順民族,中國歷史上的精忠報國就是一名曲,可在孔夫子精神統治的時代的歷史長河中,他的盡忠有點愚頓,所以是悲劇的盡忠。無產階級的忠孝觀是忠於人民,那位老人的一聲人民萬歲指明了盡忠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誰為先?從理論上老馬的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才是無產階級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忠孝觀的廣義概念,不管無產階級革命處於什麼地步,但是,終究是會發生的,並於不可抗拒的力量取得最後的勝利。無產階級的忠孝觀也會隨著無革命的發展而發展。

5. 怎麼看待「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

「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這句話初聽不解其意,但是細究起來,真是有道理極了。

但是也是因為他處於這種忠和孝的矛盾之下,難以抉擇,恰恰又表明了他的「孝心」。其實很多時候,對於老人而言,有孝心就已經足夠了,內心已經得到了巨大的安慰,怕只怕既無行,又無心。所以說,孝字只能論心,而不能論事。如果以事論,那麼天下根本不存在孝子。

更何況古人除了對「孝」有要求,還對「忠」有要求。而這兩者本質相近,卻互相爭奪資源,自古「忠孝難兩全」,「棄孝全忠」而「奪情」者,卻又如過江之鯽。古人凡是喊出「忠孝難兩全」的人,最後都被認定為「忠孝之人」。但是如果從事情上來看,他本質上並未能「盡孝」。




6. 讀朝花夕拾之二十四孝圖一文,談談你對老萊娛親這個故事的看法

以不情為倫紀,誣蔑古人,教壞了後人。老萊子即是一例,道學先生認為他白璧無瑕時,他卻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7. 論孝順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什麼是孝順 為什麼要孝順 不孝順的結果是什麼

8. 中國古代24孝的感想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百行以孝為先,24孝的故事就是向人們表達孝的深層意義。
24孝裡面的每一個故事,有的看了很感動,有的看了卻讓我們深思。
因為裡面不泛存在愚孝。只懂得孝敬父母,卻忘記了道理。
在現今社會,24孝仍然值得推廣,但是,我們應該懂理懂孝才行。

9. 《二十四孝圖》中魯迅最反對的兩個孝道故事是什麼

魯迅最反感《二十四孝圖》中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孝道故事。
我至今還記得,一個躺在父母跟前的老頭子,一個抱在母親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樣地使我發生不同的感想呵。他們一手都拿著「搖咕咚」。這玩意兒確是可愛的,北京稱為小鼓,蓋即〖上兆下鼓〗也,朱熹曰:「〖上兆下鼓〗,小鼓,兩旁有耳;持其柄而搖之,則旁耳還自擊,」咕咚咕咚地響起來。然而這東西是不該拿在老萊子手裡的,他應該扶一枝拐杖。現在這模樣,簡直是裝佯,侮辱了孩子。我沒有再看第二回,一到這一葉,便急速地翻過去了。
那時的《二十四孝圖》,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儇所畫的本子,敘老萊子事雲:「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又常取水上堂,詐跌仆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大約舊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詐跌」。無論忤逆,無論孝順,小孩子多不願意「詐」作,聽故事也不喜歡是謠言,這是凡有稍稍留心兒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然而在較古的書上一查,卻還不至於如此虛偽。師覺授《孝子傳》雲,「老萊子……常衣斑斕之衣,為親取飲,上堂腳跌,恐傷父母之心,僵仆為嬰兒啼。」(《太平御覽》四百十三引)較之今說,似稍近於人情。不知怎地,後之君子卻一定要改得他「詐」起來,心裡才能舒服。鄧伯道棄子救侄,想來也不過「棄」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須說他將兒子捆在樹上,使他追不上來才肯歇手。正如將「肉麻當作有趣」一般,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老萊子即是一例,道學先生以為他白璧無瑕時,他卻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至於玩著「搖咕咚」的郭巨的兒子,卻實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親的臂膊上,高高興興地笑著;他的父親卻正在掘窟窿,要將他埋掉了。說明雲,「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劉向《孝子傳》所說,卻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給了兩弟;孩子是才生的,並沒有到三歲。結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黃金一釜,上雲: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我最初實在替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黃金一釜,這才覺得輕松。然而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並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壞下去,常聽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親竟學了郭巨,那麼,該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絲不走樣,也掘出一釜黃金來,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時我雖然年紀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這樣的巧事。
現在想起來,實在很覺得傻氣。這是因為現在已經知道了這些老玩意,本來誰也不實行。整飭倫紀的文電是常有的,卻很少見紳士赤條條地躺在冰上面,將軍跳下汽車去負米。
何況現在早長大了,看過幾部古書,買過幾本新書,什麼《太平御覽》咧,《古孝子傳》咧,《人口問題》咧,《節制生育》咧,《二十世紀是兒童的世界》咧,可以抵抗被埋的理由多得很。不過彼一時,此一時,彼時我委實有點害怕:掘好深坑,不見黃金,連「搖咕咚」一同埋下去,蓋上土,踏得實實的,又有什麼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雖然未必實現,但我從此總怕聽到我的父母愁窮,怕看見我的白發的祖母,總覺得她是和我不兩立,至少,也是一個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礙的人。後來這印象日見其淡了,但總有一些留遺,一直到她去世——這大概是送給《二十四孝圖》的儒者所萬料不到的罷。

10. 《朝花夕拾》中魯迅是怎樣評價二十四孝的還有什麼是老萊誤親等

魯迅《二十四孝圖·老萊娛親》——
那時的《二十四孝圖》,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儇所畫的本子,敘老萊子事雲:「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又常取水上堂,詐跌仆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大約舊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詐跌」。無論忤逆,無論孝順,小孩子多不願意「詐」作,聽故事也不喜歡是謠言,這是凡有
稍稍留心兒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然而在較古的書上一查,卻還不至於如此虛偽。師覺授《孝子傳》雲,「老萊子……常衣斑斕之衣,為親取飲,上堂腳跌,恐傷父母之心,僵仆為嬰兒啼。」(《太平御覽》四百十三引)較之今說,似稍近於人情。不知怎地,後之君子卻一定要改得他「詐」起來,心裡才能舒服。鄧伯道棄子救侄,想來也不過「棄」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須說他將兒子捆在樹上,使他追不上來才肯歇手。正如將「肉麻當作有趣」一般,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老萊子即是一例,道學先生以為他白璧無瑕時,他卻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詳見http://202.103.6.161/book/lu-xun/zhaohuaxishi/24xiao.htm
(二)老萊娛親(白話)——
老萊子,春秋楚國人。為了孝敬雙親,七十歲的他,常穿五色綵衣,學做孩子游戲。有時擔水進屋,詐跌在地,學孩子哭,千方百計逗二老開心,。他的孝行感動了楚王,親往請其出山輔政,老萊子面對高官厚爵,毫不動心,婉言謝絕了楚王的聘請,陪雙親終老山野。

(三)老萊娛親——
出處
《列女傳》
老萊子孝養二條,行年七十,嬰兒自娛,看五色綵衣,嘗取漿上堂,跌仆.因卧地為小兒啼,或美鳥鳥於親側。
釋義
比喻子女想盡辦法孝敬奉養父母。
故事
春秋時,楚國有位隱士,名叫老萊子。他非常孝順父母,想盡辦法討父母的歡心,使他們健康長壽。因為他對父母照料得無微不至,所以自己已七十歲了,父母還都健在。 為了使父母有所娛樂,老萊子特地養了幾只美麗善叫的鳥,讓 他們弄鳥玩耍。他自己也經常引逗鳥兒,使鳥兒發出動聽的鳴叫 聲。他父親聽得高興的時候,總是笑著說:"這鳥聲真動聽!"老萊子 見父母臉上有笑容,頓時感到一陣滿足,心裡非常高興。 一次,老萊子的父親望著兒子花白頭發,嘆著氣說:"連兒子也 這樣老,我們在世的日子不長了!" 老萊子怕父母有這樣的想法,不能長壽,便專門做了一套五彩 斑讕的衣服,常常穿在身上,連走路也裝成小兒跳舞的樣子,使父母 看了高興。 一天,他為父母取漿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躍。他怕父母傷心,索 性賴在地上打滾,口中還裝出嬰兒啼哭的聲音。 老萊子裝得太像了,以致父母以為他是故意跌倒打滾的。見他老是不爬起來,笑著稱贊說:"萊子真會玩!快起來吧。"

閱讀全文

與論孝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孝敬父母正能量小視頻 瀏覽:121
老年人的滿意度如何調查 瀏覽:217
再婚家庭的父母怎麼稱呼 瀏覽:556
長壽花套盆多少錢一棵 瀏覽:278
有多少人孝順父母 瀏覽:891
河北省2017退休年齡 瀏覽:204
四川社保退休金增發 瀏覽:22
重陽節幼兒園情景劇 瀏覽:729
老年人突然瘦下來 瀏覽:619
中醫養生學專業工資多少 瀏覽:460
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瀏覽:544
九九重陽節濃濃敬老情舞蹈 瀏覽:112
小學退休教師重陽節獻詞 瀏覽:331
60歲心率40 瀏覽:120
南寧養老金每月基本領多少錢 瀏覽:291
健身的中老年人有哪些飲食禁忌 瀏覽:976
兒媳與父母不和如何教育 瀏覽:68
退休金是個坑 瀏覽:963
川南地區秋季如何養生 瀏覽:275
退休養老金怎麼計算今天 瀏覽: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