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曾子孝順的故事

曾子孝順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0-11-29 01:47:22

㈠ 曾子的故事

1、嚙指痛心

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嘗採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嚙其指。參忽心痛,負薪以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嚙指以悟汝爾。」(《二十四孝》)

2、曾子烹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豬)。」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3、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4、曾子居衛

曾子居衛,縕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拎而時見,納屢而踵決,曳繼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莊子》


(1)曾子孝順的故事擴展閱讀:

人物生平

夏禹之後

黃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禹。禹子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國號夏後氏。 夏朝建都於陽城,即今河南登封縣的東南部。

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為甑子爵,在甑建立鄫國,曾姓自此發源。鄫國歷經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前567年被莒國滅。太子巫出奔魯國南武城定居。其後代用「鄫」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離開故城,不忘先祖,稱為「曾」,玄孫即曾子。

㈡ 「曾子孝的故事」是什麼

一是奉養父母,雖然生活十分儉朴但是每餐必有酒肉供養父親。還有就是「父母在不遠游」,放棄了多次去異地做官的機會。


二是尊敬父母,與父母在一起時不敢大聲說話,曾子做什麼事都請示父母。


三是取悅父母,「耘瓜受杖」的故事就是曾子刻意取悅父母的典型事件。話說曾子跟隨父親在在瓜地里勞動除草,但是失手鋤斷了瓜根。父親曾皙很生氣,拿起杖(大棒)打他,把曾子打昏了。但他醒後仍然彈琴歌唱,作出快樂的樣子。


四是思念父母。曾子三十一歲時,父親去世,曾子七天沒喝一點湯水,並守孝三年。有一次他吃生魚,感覺味道很鮮美,但卻把它吐了出來,別人問起原因,他說:「我母親活著的時候不知道生魚的味道,現在我卻吃了生魚的美味,所以就把它吐出來了。」從此以後,終生不再吃生魚。雙親去世以後,曾子每次觀看喪禮,都會想起死去的父母,經常淚水浸濕衣襟。

㈢ 關於孝順的小故事

1、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

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2、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

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3、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

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4、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

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5、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

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6、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

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㈣ 曾子孝道故事

曾子認為,孝道是人類社會的根本法則,無所不在,無時不用,無所不包,那就不能僅僅適用於父母與兒女之間,還應該擴展到社會。因而把弘揚孝道與轉變社會風氣進而尋求治世結合起來,主張以孝治民,以孝為政。 曾子說:「先王用來治理天下的有五條原則:尊重有德的人,尊重地位尊貴的人,尊重老年人,尊敬年長的人,慈愛年幼的人。這五條,是先王用來安定天下的原則。為什麼尊重有德的人? 因為他們接近於聖賢之道的要求;尊重地位高貴的人,因為他們接近國君;尊重老年人,因為他們近似自己的雙親;尊敬年長的人,因為他們近似自己的兄長;慈愛年幼的人,因為他們近似自己的兒女。因此,達到孝的最高標准就接近於天子了,達到悌的最高標准就接近於霸者了。之所以說達到孝的最高標准就接近於天子,是因為即使天子也有父母;之所以說達到悌的標准就接近於霸者,是因為即使諸侯也定然有兄長。對上述先王的教導沿襲而不改,就可以用來領導天下國家。」 (「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 貴有德,貴貴,貴老,敬長,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貴有德何為也? 為其近於道也;貴貴,為其近於君也;貴老,為其近於親也;敬長,為其近於兄也;慈幼,為其近於子也 (以上數句,《呂氏春秋·孝行》引。此下數句與上文渾然一體,故亦視為曾子之語。) 。是故至孝近乎王,至弟近乎霸。至孝近乎王,雖天子必有父。至弟近乎霸,雖諸侯必有兄。先王之教,因而弗改,所以領天下國家也。」《禮記·祭義》)從而將行孝和治理國家視為一體。曾子認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因為人死之後容易被忽視,年代隔遠了容易被忘記。如果能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喪盡其禮而祭盡其誠,並且把這種誠心推而廣之,人民的道德風尚就會歸向淳厚朴實。 在儒家思想中,孝悌與治理國家、移風易俗是一致的。孔子弟子有若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論語·學而》) 曾子認為「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長」(《曾子立孝》),孝養父母與忠於事君,兩者 是一致的。因為曾子的「孝本」思想,要體現的是父母的價值,為了父母的榮耀,可以做官,可以作戰,而且都要干好,否則便是不孝:「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 (《禮記·祭義》) 曾子決不是消極避世的人。「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 君子人也」 (《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同上)「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公孫丑上》)等語,無不透露著他的社會責任感和一往無前的精神。 其謹慎小心和尚勇之氣,並不矛盾。曾子把家庭看成一個小社會:「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師長,使子猶使臣也,使弟猶使承嗣也。」「賜予其宮室,亦猶慶賞於國也;忿怒其臣妾,亦猶用刑罰於萬民也,是故為善必自內始也。內人怨之,雖外人亦不能主也。」(《曾子立事》)在這里,父親儼然是國君,其他則是臣妾。處理好家庭關系,也是一種社會實踐,能當孝子,也能當忠臣,曾子的本意就在於此。 一 「孝」字簡釋 「孝」的觀念產生較早。「孝」字,古作 ,上面為一老人,下面為一小孩。康殷說;「象『子』用頭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 [1](P39)東漢許慎則解釋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清段玉裁註:「《禮記》『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 [2](P398)這些解釋雖然是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但是意思完全一樣,都認為「孝」是尊敬長輩,侍老奉親。《禮記·禮運》也說;「何為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因此,「孝」首先是一種社會道德原則,是處理家庭中長輩和兒女間關系的准則。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演變,「孝」被封建帝王利用來為他們的統治服務。這樣,「孝」就由道德范疇擴展到了政治范疇。 二 闡發儒家孝道觀的主要經典著作《孝經》 在儒家經典十三經中,《孝經》「是一部字數最少,內容最淺,而影響最大,引起的爭議最多的著作」。 [3](P1)其巨大的影響不是在學術價值上,而是在社會價值上。以致其面世以來,上自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爭相傳習,備加尊崇,影響所及遠至日本、朝鮮等鄰國異族。 《孝經》成書於何時,歷來有不同的觀點,但「今文《孝經》經過劉向整理後,才確定了後來流行本的規模」。 [3](P11)東漢時,《孝經》就被列為儒家七經之一,當時流行的是孔安國傳鄭玄注。自那以後,《孝經》一直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高度重視。到唐代,玄宗親自為之作注,更是大力倡行。宋朝學者邢昺為之作疏。現今流行的《孝經》本子,就是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的本子。由於《孝經》將家庭與社會人倫道德緊密結合,加上統治者的積極宣揚,故《孝經》幾乎成了封建時代家喻戶曉的儒家經典。 對於《孝經》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因而也引起了一系列證偽的官司。筆者則認為《孝經》是孔子和曾子所作,我們且看兩例有力的證據。西漢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死於魯。」司馬遷是位大史學家,治學嚴謹,考證確鑿,加上離春秋戰國時代較近,資料轉抄訛誤甚少,當不會有錯。東漢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也說:「《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漢書》言「為曾子陳孝道」,即《史記》載「故授之業」。從馬、班兩位史學大家的記載可以看出,《孝經》的最初作者實際上應為兩人:一是孔子;一是曾子。孔子將孝道口述給曾子,曾子將其記錄整理下來,間或插有自己的心得體會。這就是所謂的孔子「述而不作」。他們兩人的關系類似於當今某篇文章口述者和整理者的關系。故筆者認為《孝經》的最初作者應是孔子和曾子。當然,曾子的門人可能也參與了整理《孝經》的工作,於是也有他們的觀點及其在書中對他們先生的尊稱。 今本《孝經》僅一千七百九十九字,凡十八章。 對於《孝經》的內容,宋代理學家朱熹認為「篇首六七章為本經,其後皆傳文」。 [4](卷八十二) 《孝經》一書,對於從帝王將相到黎民百姓之間的各個階層的孝行都有明確規定。但其基本傾向是以倫理道德教育為政治服務,那就是以孝勸忠,以孝治天下,從而達到《大學》里所說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高政治目的。正因為如此,它才得到歷代帝王的極力推崇。 三 孝為德之本 歷代儒學之士大力宣揚 孔孟儒學認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就載: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為德之本的思想在儒家其他著作里也有所反映。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5](P71)認為孝是仁的基礎。孟子則說:「親親,仁也。」 [5](P430)又說:「仁之實,事親是也。」 [5](P359)將侍老奉親之孝作為仁的實質。《大戴禮記·曾子大孝》載:「夫孝者,天下之大經也。夫孝,置之而塞於天地,衡之而衡於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指出「孝」是一切德行的起點,是一切德行的大經大本,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根本法則。[6](P475) 「仁」是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5](P171)「仁者愛人」是孔子對仁的簡明概括。而他又認為 「孝」是「仁」的基礎,「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5](P71)既然孝道觀是孔子倫理思想的最高道德准則,那麼,為了這種理念價值的推行,就必然有一些最具體最直接的行為要求。 儒學創始者非常重視父母子女間的感情交流,並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愛戴和贍養。[7]誠然,行孝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子女對父母的物質奉養,但是孔子並不停留在物質奉養上,他認為僅是物質上的奉養是不夠的,還得在感情上對父母表示真誠的尊敬和愛戴。所以他又說:「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5](P79)如果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上的奉養,又與犬馬有什麼區別呢?不過,孔子對「孝」的最高闡述是要求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在父母死後繼承他們的遺志立身。所以孔子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5](P74)周武王和周公旦繼承文王的遺志討滅了商紂王,故孔子贊揚他們說:「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5](P44)司馬遷著《史記》,班固著《漢書》都是立志完成其父遺留下來的未竟事業,是孔子孝道觀最高要求的體現。 孔子對於要求子女孝敬父母做的一些具體行為,典籍中還有如下一些記載: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5](P79)父母在世時,要以禮侍奉;死了,要以禮安葬,並且按禮儀祭祀。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5](P79)關心父母的病痛是講求孝道之關鍵。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5](P98)就是要求子女經常在父母面前盡些孝心。 孟子對孔子仁孝思想作了進一步的發揮,他認為孝是仁的實質。因此,「事孰為大?事親為大。」 [5](P357)又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 [5](P385)。推已及人,把最初產生和存在於家庭中的孝悌觀念推廣到整個社會,是孟子孝道觀的獨到見解。故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P253) 孔孟以後,宣揚孝道觀的大儒不乏其人。北宋中期,理學領袖關中張載、洛陽二程都大力闡發孔孟儒學孝道觀,從而使孝悌觀念在民眾中得以迅速傳播,並打下深刻的烙印。 張載則把孟子推已及人的孝悌觀念作了更深層次的引申。他提出了「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煢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於時保之,子之翼也。」 [8](P180) 二程對「仁」與「孝」的關系有了新的認識。他們指出「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言為仁之本,非仁之本。」[9](卷十一)「為仁之本」與「仁之本」是有區別,仁是本,孝是用,不能混為一談。又說:「人無孝悌不可,而不全力以赴盡孝盡悌也不可。」[9](卷二十三)不僅要有孝悌觀念,而且要有孝的行動。 清朝名儒魏源也對孝道有所闡發,他說:「君子之言孝也,敬而已矣;君子之言敬也,孝而已矣。一舉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10](P14)把侍奉雙親的「孝」和「敬」緊密結合起來。這是魏源的新見解。 四 孝為政之本,統治者對孝道大力提倡 孝悌觀念也是統治者為政的根本。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5](P82)有人問孔子為什麼不從政時,孔子引用《尚書》里的話來解釋自己用孝悌觀念來影響社會政治,就是參政了。這一則對話就說明了儒學創史人孔子一開始就將宣揚孝悌觀念的活動看成是政治行為。 《孝經·開宗明義章》雲:「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這就指出了「孝」是倫理道德和政治行為的結合體。而「孝道」對封建政治的重要性在《孝經·三才章》里則體現得更為具體。《孝經·三才章》寫道:「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治理國家以道德教化為基礎,道德教化以孝行為根本,故孝道既行,天下自然垂拱而治。《孝經·孝治章》載:「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只要推行孝悌,就會國泰民安,政治清明。有子也言:「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P70)歷代帝王深知提倡孝道孝行對於穩定其統治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對儒家孝道孝行推崇有加。漢代統治者為表示推崇孝道,自惠帝始,給多數皇帝謚號前都加一「孝」字,如「孝惠帝」、「孝文帝」等等。《漢書·藝文志》載:「漢文帝時《論語》、《孝經》皆置博士。」《孝經》受到重視。同時將行孝與否作為選吏的依據,行孝者可以被舉為「孝廉」,由朝廷任命為官。更有甚者,以皇帝九五之尊,撰集註解《孝經》的也屢見不鮮,如晉元帝、梁武帝、唐玄宗等都曾為之作注。 封建統治者重視「孝道」的宣傳,主要是為了達到以孝勸忠的目的,其理論基礎來自於《大學》里的「三綱八目」。 《大學》開篇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是為三綱。就是一要修明天賦善德,二要治國安民,三要達到以上兩項所應當達到的目標。 《大學》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載:「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統治者利用孝道來教化百姓,就是修其身的過程。向廣大民眾宣揚孝行,就是希望以此影響人們,以齊其家。而這兩項措施最終都是為了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 「治國必先齊其家」[5](P12)指出了以孝齊家對治國的重要性。「孝者,所以事君也」,[5](P12)把人們行孝的對象直接指向為君主。《禮記·祭義》則說 「事君不忠,非孝也。」更加明確地指出對君主不忠,就是不孝的表現。 當然,統治者要推行孝道,還需以身作則,廣敬博愛,規范天下。「所謂平天下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5](P14)正因為如此,歷代帝王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也做出了許多諸如上述一些宣揚孝道孝行的姿態。 除了用一些非強制性手段外,統治者還運用了強制性手段來推行孝道,那就是將儒家「孝」的倫理思想滲透到刑律中,制訂了對「不孝」作出懲罰的法律條文。秦代便繼承先秦「懲治不孝」的傳統,專有懲罰不孝的規定。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就載:某甲控告其子不孝,要求官府懲治,官府按其所告查辦,「將其子斷足,遷蜀邊縣,令終身毋得去遷所論之」。其後歷朝都有對「不孝」作出懲治的法律條文,而且更加繁密嚴厲。 歷代帝王推崇「孝道孝行」,其終極目的是為了穩定其統治。但不可否認這一行為在客觀上對社會也有一定的良性作用。 五 儒家孝道觀的民間影響 歷代儒學之士在理論上的大力闡發,封建帝王在行動上的推崇,這二者的合力在民間的影響就是《二十四孝》的產生和廣為流傳。 《二十四孝》始成於元代,多數人認為是郭居敬撰輯。 《二十四孝》在民間的影響巨大,流傳甚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兩點:一是它適合中國封建社會地主階級穩定統治的需要,歷代帝王不遺餘力地加以提倡;二是經過幾代儒學之士的闡發,孝悌觀念作為一種社會道德原則在一般民眾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宣揚這一觀念的《二十四孝》自然容易被民眾接受。 《二十四孝》所選孝子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從時間上說,包括了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孝子;從社會地位來說,上自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從年齡上說,孝子中有幼童,有成年,還有老人;老萊子戲綵娛親,漢文帝親嘗湯葯等等典型事例,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總之,《二十四孝》為各式各樣的人物樹立了孝行榜樣。 然而,《二十四孝》的流傳具有雙重性,它既對社會人倫秩序的維護起了重大的良性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扭曲了人們心目中人道性的「孝」的觀念,從而導致了「愚忠」「愚孝」現象的發生。 總之,孝悌觀念既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優良美德,也是儒學倫理道德的重要內容之一。儒家的宣傳和統治者的提倡,自然有它合理的內核。但不可否認其中也必然雜有不正確的成份,也即後人所說的「愚忠」和「愚孝」。正確地看待孝悌觀念和推崇孝道孝行,就是我們現代人應該引起注意和重視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戲綵娛親

㈤ 關於曾子的孝道故事的名子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㈥ 曾子孝的故事

我很復喜歡曾子,中國歷代帝王制也很喜歡曾子,因為他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到現在還深刻影響著我們,這是孔子他老人家做不到的。
關於孝的只有幾個故事,不知道你滿不滿意?
一是奉養父母,雖然生活十分儉朴但是每餐必有酒肉供養父親。還有就是「父母在不遠游」,放棄了多次去異地做官的機會。
二是尊敬父母,與父母在一起時不敢大聲說話,曾子做什麼事都請示父母。
三是取悅父母,「耘瓜受杖」的故事就是曾子刻意取悅父母的典型事件。話說曾子跟隨父親在在瓜地里勞動除草,但是失手鋤斷了瓜根。父親曾皙很生氣,拿起杖(大棒)打他,把曾子打昏了。但他醒後仍然彈琴歌唱,作出快樂的樣子。
四是思念父母。曾子三十一歲時,父親去世,曾子七天沒喝一點湯水,並守孝三年。有一次他吃生魚,感覺味道很鮮美,但卻把它吐了出來,別人問起原因,他說:「我母親活著的時候不知道生魚的味道,現在我卻吃了生魚的美味,所以就把它吐出來了。」從此以後,終生不再吃生魚。雙親去世以後,曾子每次觀看喪禮,都會想起死去的父母,經常淚水浸濕衣襟。
沒有古文的啊,不好意思

㈦ 古代孝順的小故事

一、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二、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三、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四、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五、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㈧ 孝順的故事

1.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6.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7.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8.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9.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11. 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12. 埋兒奉母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13. 扇枕溫衾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14. 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15. 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16. 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19. 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20. 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 21. 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22. 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23. 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24. 滌親溺器 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

㈨ 孔子對曾子講的孝道的故事有什麼

有一次曾子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孔子說:「這就是因為孝,我們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是父母給我們的,我們必須珍惜它,愛護它,這是行孝的開始。一個人要建功立業,遵循天道,揚名後世,光宗耀祖,這是孝的終了,是完滿的、理想的孝行。」

孔子又說:「從前,賢明的帝王侍奉父親很孝順,所以在祭祀天帝時能夠明白上天覆庇萬物的道理;侍奉母親很孝順,所以在社祭後土時能夠明察大地孕育萬物的道理;理順處理好長幼秩序,所以對上下各層也就能夠治理好。能夠明察天地覆育萬物的道理,神明感應其誠,就會彰明神靈、降臨福瑞來保佑。所以雖然尊貴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這就是指他有父親;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這就是指他有兄長。」

孔子停了一下,繼續說:「如果你到宗廟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沒有忘記自己的親人;修身養心,謹慎行事,是因為怕因自己的過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廟祭祀表達敬意,神明就會出來享受。對父母兄長孝敬順從達到了極致,即可以通達於坤明,光照天下。」

曾子問道:「那該如何侍奉君王呢?」

孔子說:「君子侍奉君王,在朝廷為官的時候,要想看如何竭盡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時候,要想看如何補救君王的過失。對於君王的優點,要順應發揚;對於君王的過失缺點,要匡正補救,這樣君臣關系才能夠相互親敬。」

孔子繼續說:「孝子喪失了父母親,要哭得聲嘶力竭,發不出悠長的哭腔;舉止行為失去了平時的端正禮儀,言語沒有了條理文采,穿上華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聽到美妙的音樂也不快樂,吃美味的食物不覺得好吃,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親人而悲傷憂愁的表現。在為父母守喪期間,3天之後就要吃東西,這是教導人們不要因失去親人的悲哀而損傷生者的身體,不要因過度的哀毀而滅絕人生的天性,這是聖賢君子的為政之道。」

曾子問道:「那為什麼老師總是教導我們為親人守喪不能超過3年呢?難道不是時間越久越好嗎?」

孔子說:「為親人守喪不超過3年,是告訴人們居喪是有其終止期限的。辦喪事的時候,要為去世的父母准備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飾和鋪蓋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進棺內,陳列擺設上、簋類祭奠器具,以寄託生者的哀痛和悲傷。出殯的時候,捶胸頓足,號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興建起祭祀用的廟宇,使亡靈有所歸依並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兩季舉行祭祀,以表示生者無時不思念亡故的親人。在父母親在世時以愛和敬來侍奉他們,在他們去世後,則開著悲哀之情料理喪事。如此,就盡到了人生在世應盡的本分和義務。養生送死的大義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為孝子侍奉親人的義務。」

曾子聽了很有感悟,他在孔子的教導下,逐漸對孝道有了更深的認識。後來,曾子和孔子其他門徒一起,將孔子所傳授的孝道寫成了一本《孝經》,這部書便成為了我國儒學經典。

㈩ 有關孝順的名人事例

有關孝順的名人事例:

1.曾參,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版所措,權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2.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得知母親因為不好意思藏起尿濕的褲子,主動要求去清洗。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

3.王祥對父母孝敬,從不懈怠。有一天,繼母要吃鮮魚,天寒地凍,無處購買。王祥冒著凜冽寒風,在河上脫衣卧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躍出兩條鯉魚,他高興地拿回家孝敬繼母。

4.漢朝時期,孝子黃香的母親早逝,他知書達理,在炎熱的夏天,他用扇子扇涼席子讓父親睡。冬天則先鑽進被窩溫熱被子讓父親睡。

5.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閱讀全文

與曾子孝順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陝西養老退休金怎麼計算方法 瀏覽:854
會員孝順反饋 瀏覽:593
一個人在公司養老有什麼待遇 瀏覽:855
為什麼老年人經常喊餓 瀏覽:659
淘寶拉新活動老年機 瀏覽:175
農村養老保險和單位社保哪個劃算 瀏覽:531
人體飢餓會分泌什麼促進長壽 瀏覽:445
馬雲為了農村老人養老 瀏覽:796
沒有工作怎麼有養老保險 瀏覽:33
服用非布司他需要體檢哪些項目 瀏覽:205
農墾養老金怎麼算 瀏覽:813
社區開展老年人健步走活動致辭 瀏覽:397
養老金費率上海 瀏覽:716
育前體檢需要多少錢 瀏覽:195
老年人開門浴缸 瀏覽:943
養老院有醫生嗎 瀏覽:794
為了自己的婚姻跟父母吵架是不孝順嗎 瀏覽:185
什麼歌唱給父母 瀏覽:815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白話文 瀏覽:522
健康老年宣傳活動總結 瀏覽: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