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兒女越孝順,反而越不受父母的待見呢
2. 讓父母幫忙帶孩子就是不孝順嗎
其實這件事情很簡單,只有把兒孫帶回老家,看下二老的意見,老妹脾氣在大也是小的,不懂事,不能怪他,兒孫能在老人家旁邊多照顧一下父母這樣也的,孝是從很多方面去的,老人最喜歡的是小孩,母親都59啦!!讓孫子多陪陪老人家去每天多散散步多走走,對兒子對老人都好,家庭的糾紛只有一家人做在一起好好的協商就好,妹妹想的是不想讓老人家累著啦,其實也不是她的錯,有的時候老人家一年才能見得到幾次兒孫呢???兒孫只有兒孫福。能讓父母多過開心的日子就是好的,有的時候孫子在家裡鬧一下吵一下能讓老人家都開心的。我爸媽都是這樣的,現在我還沒有兒子,外孫去打我家,爸媽就像撿到一塊金子是的,有的時候還會讓自己吃醋呵呵!!!!父母最愛的還是小孩的,你妹妹想的事我也清楚的,雖然我還沒有結婚,孝子都是為父母,為家庭著想的。 言:劉星
3. 如果婆婆不幫你帶孩子,你還會孝順她嗎
以我自己為例,我婆婆就不會幫我帶孩子,但是我不會記恨她,還是一如既往的孝順,因為我個人覺得,第一婆婆沒有幫你帶娃的責任,幫是情分;第二是孝順與幫你帶娃沒有直接關系,是應盡的義務;第三我有自己的帶娃理念,我害怕他們給慣壞了呢。所以,幫不幫帶,對於我都不會有任何的影響,自己累點無所謂。
孝順,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盡的責任和義務,不能因為單純的不幫你帶娃就拒絕履行。試想一下,你現在的行為如果幾十年之後發生在自己身上,你作何感想呢?
4. 為什麼家裡最孝順的子女,往往最不受父母喜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心理學家通過調查表明:孩子的出生順序,大部分決定了孩子的孝順值,往往家裡最孝順的子女,都是父母最不喜歡的那一個。
家庭只要是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孩子,父母就會有偏心的表現,比如將好吃的都留給自己最喜歡的孩子,好玩的、好看的新衣服也都首先給他們買。
因為父母的偏心,其他孩子的心理會出現非常大的落差和不公平。
就在最近我接到了一個讀者的私信,私信中說出了他的困惑:他家裡有兩個孩子,一個是自己,一個是自己的弟弟。
尤其是老人,他們對所有子女都帶著一份最無私的愛,同樣也會因為一些原因,在對待子女時出現愛的偏差。
5. 兒子願意僱人伺候父母,但不願讓父母隨其生活,這算孝敬父母嗎
這也算是孝敬父母的一種方式,孝敬父母,不一定非要跟父母住一起。畢竟兩代人的三觀不一樣,住在一起的話會有很多的矛盾,尤其是婆媳矛盾,如果在父母身體還比較健朗的情況下,我覺得分開來住對於雙方是一種最好的方式。
如果妻子和父母之間有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那麼最好的方式還是分開來住。你可以給父母在同一個小區找一個房子,距離比較近一點,這樣你可以帶帶孩子時常的去看望自己的父母,而且有的人也願意去雇保姆伺候年邁的父母,這不算是一種不孝順的表現,有時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畢竟總比妻子和他們天天吵架的好。
6. 孩子孝順父母還不待見為什麼
很正常 這就是為什麼說父母是老小孩的原因了 小時候他們呵護咱們 老了咱們就去寵他們
7. 父母不給帶孩子就不該孝順父母嗎
首先,父母是否需要幫助子女帶小孩,這不影響子女孝敬父母。因為父母都有孩子,小時候帶你們以及很辛苦了,父母時代和現在現在相比是天壤之別,應該讓父母享享福了,是否帶小孩一定要看父母是否願意,絕對不可以強迫父母幫忙帶孩子,甚至拿是否孝敬來要挾。否則已經開始不孝了。如果沒有能力生孩子的話,可以晚一點或少生孩子是比較穩妥的方式。
8. 為什麼越是孝順的孩子,越得不到父母的疼愛
小時候,總覺得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無條件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因此,我們會感到焦慮和不安,因為同一父母的孩子沒有得到父母同樣的關注。當我們發現憤怒並沒有得到父母更多的愛時,我們慢慢學會了取悅父母,迎合身邊的每一個人。我們努力學習,不給父母添麻煩,成為別人的孩子。我們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兄弟姐妹的好榜樣。然而,父母能給我們的愛,還是很可憐的。長大後才明白,懂事孝順是不夠的,得不到父母的愛。相反,有時你會有這樣的感覺:你越孝順,父母就越不愛你。父母的時間和注意力永遠放在不懂事的孩子身上,懂事和孝順成了喉嚨里的利刃。
就算父母想愛,也很難親近。所以父母會選擇比較容易相處的孩子,比如蘇明誠這樣的依賴自己,會討好父母的。孩子所謂的孝,並不是父母所需要的。我的朋友小雯化名在外人眼裡是個孝順的女兒。大學畢業後,她的工作和生活都讓父母安心。畢業後,小雯留在廣州打工,但正是這個決定,讓她成為了父母眼中的亡靈女兒。小文雖然每個月都帶著很多錢回家,但她還幫弟弟買房買車。然而,她的付出並沒有贏得父母的愛。相反,她抱怨女兒不孝,不聽。小文的父母希望她能辭掉高薪工作,回老家找一份月薪2500的工作。對於一個女孩來說,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好的家庭結婚生子。這是她父母對她的期望。
9. 不給兒女帶孩子的父母,兒女有義務給他們養老嗎
導語:
現代社會的社會生活節奏很快,很多年輕人都結不起婚,結婚之後也生不起孩子。因為生孩子不僅要考慮經濟問題,還要考慮時間問題。所以現在大部分的年輕夫婦,在決定生孩子之前,都會跟家裡的老人協商,要老人幫忙帶幾年孩子,減輕負擔和壓力。
不過也有很多的老人,不願意給兒女帶孩子,可最後身體有毛病了,卻還是要倚仗兒女。於是就有人提出了這個疑問,他們都不願意帶孫子,那麼也就沒有理由要兒女養老。這句話有人贊同也有人反對,但這個社會很現實,一起看看這些老人是怎麼想的吧。
3,@楊女士,能帶就帶吧,我心疼他們那麼辛苦,反正我以後老了生病了,也要他們照顧。
兒女現在的工作壓力那麼大,競爭也是特別地激烈,要是全職帶了孩子,錢也賺不到,發展前景也沒有。所以老人還是應該帶孩子的,幫了子女,也給自己增添了樂趣。再說家人之間互相幫忙,本來就是應該的,如果因為帶不帶小孩的事情,就傷了家庭的和氣,那肯定就虧了啊。以後等我老了,再有個病痛什麼的,肯定也是離不開子女的照料的。
楚楚有話說:
其實人跟人之間,不要去計較得太多,家人之間就更加不應該了。這兩件事本就沒什麼關聯,而且誰也都會有難處,多多去幫一下對方,自己又會真正失去多少呢?老人多體諒一下兒女的辛苦,在還能帶得動孩子的時候,幫一把兒女;兒女在老人身體欠佳時,對他們多一些照料和關心,這樣不是兩全其美嗎?放下偏見跟仇恨,多擔一點責任,自己不會吃多少虧,同時又能幫到別人,這才應該是家庭生活中的常態。
10. 在現實生活中,為何孝順的孩子反而不受父母的疼愛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大家聚在一起說些家長里短的時候,往往會提及孩子的工作和生活,誰孝順誰不孝順等等。然而,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是,越是孝順的孩子越是被父母挑剔,而不怎麼孝順的孩子一旦做了一件好事,就會被父母誇獎許久。
14歲的欣欣就是個很孝順的孩子,平時看到父母工作繁忙,沒有時間照顧家裡,欣欣就特別懂事的自己約束自己,在生活和學習方面從來不讓父母操心。
由於家裡還有個剛上幼兒園的弟弟,欣欣還主動承擔起了接弟弟回家的任務。一次,弟弟因為貪玩故意走馬路牙子,結果摔了一跤,磕破了膝蓋。媽媽看到後,心疼地責備欣欣沒有盡到做姐姐的責任。
3. 具有同理心
孝順的孩子懂得站在父母的角度和立場去看問題,如果父母對自己無端發脾氣,他們往往會覺得是父母工作壓力大或者遭遇到了不順心的事,從而默默地將這些負面情緒自行消化掉,在行為上表現出來就是不爭辯,保持絕對的順從。
一旦孩子選擇忍讓,父母就會將這種情緒的釋放視為理所當然,甚至形成習慣,將孩子當作出氣筒。如果孩子忍受不了與父母爭辯,父母就會覺得孩子是不孝順的。
有時候,孩子比大人還要懂事,做為父母,要珍惜孩子對自己的孝心,不要將孩子的付出視為當然,只有雙方互相理解才能建立最好的親子關系。